东坡寓惠文化

合集下载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元l 1 0 0 年) 六 月渡 海 北 归 ,苏 轼 的 三次 被 贬 ,一次 比一 次边 缘 ,一次 比一 次 绝 望 ,然 而 被 贬 谪 的这 十 来 年 却是 苏 轼 思 想 发 展 的 重要 时 期 ,也 是其 文 学 创 作 的 高峰 。在 被 贬 的人 生 路 上 ,寓 惠期 间 ,他 的 思想 已从 黄 州 时期 的 摆 脱 功利 的态 度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5 / 2 0 1 4
i 式问 生 功 业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苏轼 寓 惠期 间 思 想 浅析
李 昌娟
摘要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 的思想也是黄州 时期思想 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
是 出世 的超 脱 的, 另一 方面 又是 入世 的凡俗 的 .于 悲凉 中夹 杂着 释 然 , “ 身世 两相 忘 ”恰 当地 表 明 了他在 贬谪 期 间高 洁 的志 向和
“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句在 《 自题
金 山 画像 》 中的 话 ,虽 然 带 着极 大 的 自嘲 意 味 ,却 也是 一 种 自我 肯 定 。苏 轼 的 一 生 因政 治迫 害而 三 次 被 贬 ,贬 所黄 州 、
苏 轼 一 生 在 政治 上 的 失 意 ,主要 是 因为 陷入 了 当时 新 旧
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 年 ,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关键词 :苏轼 惠州。贬谪 。诗文 思想 作者简介 :李昌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 ( 邮政编码 5 1 0 0 5 0 ) 中圈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3 5 9 ( 2 0 1 4 ) 0 5 - 0 0 6 3 - 0 3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两相成,是相得益彰的。

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以文促商,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本无可厚非,但是凡事要有个“度”,惠州西湖的东坡文化应合理开发和利用。

用惠州西湖以悦东坡。

苏东坡寓惠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

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月明之夜,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在惠州西湖美景的咏唱中忘却故我,“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描绘了雄阔的合江楼。

“花曾识面香仍在,鸟不知名声自呼”(《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

……》),何等诱人的清新幽渺的境界,正是这令人神往的境界冰释了东坡人生旅途的苦痛。

他忘却了充满酸辛艰窘的故我,在惠州山水美景中自娱和自新。

如今西湖孤山下有一东坡广场,几组东坡在惠州生活剪影铜像。

颇具新意的是广场地而用黑白花岗石铺设一首诗,每个字大如斗。

“日吠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绍圣二年他在《与孙勰》的信中说“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

”他甚至把自己看成本就是惠州人,应该作“久居计”,不应把迁谪之忧放在心头。

苏东坡常常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倾倒,总喜欢与爱妾王朝云一起漫步湖堤、泛舟波上,吟诗作乐,谈谈人生。

惠州有一道名菜“琵琶虾”,说是东坡有感于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

甚至朝云死后,东坡按照她的遗愿,葬之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墓前建有“六如亭”,东坡曾撰写楹联于此:“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量暮雨倍思卿。

”借惠州西湖以誉东坡。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实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东坡于桑榆晚年(1094)被贬滴来惠州。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东坡祠西侧,建筑为岭南仿古风格,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布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

是国内展示苏东坡文化较为丰富、展陈方式较多样、面积最大的场所。

馆内陈列内容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以史料、照片、实物为基础,同时采用雕塑、场景、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让展示内容反映出最具权威性、最直观朴实的一面,充分展示苏东坡寓惠期间所留下的丰富物质及精神遗产。

苏东坡纪念馆内设两个专题展,分别为《苏东坡生平艺术陈列》及《苏轼在惠州事迹专题陈列》。

惠州东坡纪念馆展出内容有:
1. 苏东坡的生平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值得后人品味。

2.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

3. 苏东坡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4. 苏东坡在惠州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5. 苏东坡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6. 苏东坡的影响和贡献。

在重点突出了苏东坡寓惠文化的同时,也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苏东坡学术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中心。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宦经历与苏轼思想的转变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宦经历与苏轼思想的转变

四、影响与启示
总之,苏轼寓惠期间的思想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乐观向上和随遇 而安的态度不仅使他在逆境中得以自处,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 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谢谢观看
3、建筑方面
3、建筑方面
在儋州期间,苏轼对当地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亲自设计了桄榔庵 等建筑,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他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影响与启示
四、影响与启示
苏轼寓惠期间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乐观向上和随遇而安的 态度激励了许多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他的文学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之一。他的思想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一些启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 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在面对成功和 失败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巨大挫折。然而,正 是这次贬谪使得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黄州,他开始更加社会现实,并 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政治主张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实际中推行。他开始反思自 己的为官之道,民生,逐渐从一名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
一、黄州仕宦经历与思想转变
此外,黄州的生活也使得苏轼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这也使得他 的文学作品更加社会现实,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同情。这些经历对苏轼的思 想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政治主张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儋州仕宦经历与思想转变
在儋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文化瑰宝,如《东坡易传》、《东坡诗话》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映出苏轼已经从一名官员蜕变 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巨匠。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了儋 州学府,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惠州文化简介

惠州文化简介

一、文化惠州惠州,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缚娄古国在罗浮山下的东江之畔开创岭南文化之风气。

两千年来,先后有400 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这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医学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先驱,以及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辅叔等文化名人。

历史的积累与当今的努力,为我们建设文化惠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将文化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与经济、社会建设统一部署、落实和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软实力稳步提高;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经营秩序逐步规范;文化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文化生产力深度激活。

在打造特色文化方面,以“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四东文化”及其杰出代表惠州客家山歌、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惠东渔歌、龙门瑶乡舞火狗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已成为惠州的新名片。

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惠州已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并获颁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牌匾。

二、文化服务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文化惠州,推进文化惠民”的宏伟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更高的标准上推进文化惠州建设,一大批公共文化场馆相继建成,文化惠民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惠民水平不断提升。

(一)文化场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惠州市江北新区。

惠州的人文历史

惠州的人文历史

惠州的人文历史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

有1700多年的历史。

1990年在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

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从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

北宋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贬谪到惠州。

他寓惠三年,创作了大量诗文,筹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

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

1缚娄国据《吕氏春秋》记载,百越之地曾经存在过古缚娄国,谭其镶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的战国地图上也详细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但从来没有实物证据能够证明它确实存在。

此次从墓葬群中发掘出了铜甬钟和鼎,连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钟鸣鼎食”之贵族气象,说明这里可能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国。

另一有力证据是,墓葬群以等级地位为规范排列得非常整齐,贵族墓葬区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铜器主要在这里出土,而平民墓葬区基本集中在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先人生存于一个相当完整的社会组织中,并且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这些发现连同90年代初以来在博罗、增城一带的系列考古发现,共同为寻找和复原先秦之前的缚娄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宋代的惠州,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较中原落后,所谓“瘴疠之地,魍魅为邻”(《到惠州谢表》),封建统治者一向都是把“罪恶”较大的臣子才贬谪到岭南去的。

但当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才真正为世人了解,为世人仰慕。

苏东坡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海南儋州,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

时间虽短,但他和惠州,尤其是和惠州人民,已结下不解之缘,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在寓惠期间,共留下作品587首(篇、幅),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5题5首);词18题18首;各类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共51人233篇;书画20幅[1]。

其中大量诗文描写了惠州风景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苏东坡以其如椽之笔对惠州大肆宣扬,使惠州从此名播天下。

东坡以59岁高龄,远谪岭外正是“山林瘴雾老难堪”。

(《过岭寄子由》)在给钱济明的信中也说:“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信命而已。

”甚至悲观地说:将“老死无日”(《谢表》)了。

总之,东坡这次遭贬,其境遇变化之大,痛苦之深,打击之重,均大大超过初贬黄州那一趟。

可幸惠州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才使东坡安居下来。

一、东坡笔下风景秀丽的惠州苏东坡在赴惠途中,“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东坡就感到“此邦宜住玉堂仙”。

到惠州后,惠州秀丽的风光确实令东坡十分倾倒,他几乎一到惠州,就爱上了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东坡看来,惠州的春天,气候温暖,景色宜人,真是“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首》)。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甚至认为惠州的冬天也美丽而富有生气:“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

惠州西湖之苏东坡故居学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姓名:曾金兰班级:数学教育(1)班学号:2011121399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

我也是一样,我为我生在惠州,而感到自豪,更为惠州与东坡先生的缘分而感到万分荣幸。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到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被贬至惠州。

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坡先生居无定所,几次搬家。

至绍圣三年四月时,东坡筹资买地建房,选址白鹤峰。

绍圣四年二月,白鹤峰新居落成,后人为纪念东坡先生称此居所为“东坡故居”。

东坡故居定位于东江边白鹤峰上,景色优美,风云百变,户北观雪浪,墙头看青山,“送归帆与天来,挂落月于床头”。

东坡先生的客厅称“德有邻堂”,取意“德不孤,必有邻”。

书房称“思无邪斋”,取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翟夫子和林行婆是东坡先生的两位邻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三次遭受贬谪。

59岁高龄的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当时他是一个被严谴的罪臣:不得签书公事,被安置在惠州。

按宋朝法律,贬令中有“安置”两字的贬官,其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并不能擅自出城。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受到管制的。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垂老投荒再被严谴”。

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平日无事他便到处走走,了解惠州的民情风俗。

经过一段间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惠州风景虽美,但惠州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天气燥热雨水较少,疾病流行;农业耕种技术落后。

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

其实,东坡垂老投荒,已经没有权了,更没有钱了。

于是,他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由自己提出建议,请和自己友好的官员牵头来办;二是靠自己的影响力,交由他人办或亲自办。

从苏轼及其诗文视角看惠州文化的包容性

从苏轼及其诗文视角看惠州文化的包容性

等 方面 , 体上表现 出来 的一 些基本 特 征, 些基 总 这 本特征很 容易让人直接感 受到, 同时又具有相对稳
定性 和较长 的历 史渊源 。本项研 究是 以苏轼 及其 诗文作为切入 点, 通过对 苏轼寓 惠期 间留下的大量
显 惠州城市文化 中特有秉性的魅 力和价值 。 其二 , 苏轼 自身具有独特的个性 才情 。其弟苏
态 ,热 心 仗 义 、 乐 善 好 施 的 社 会风 气 ; 热 情好 客 、 友善 待 人 的 人 文 风 尚 等特 征 。体 会 惠州 文 化 的包 容 性 内涵 并 努 力使
之转化为城 市发展 的精神 资源 ,能为创建更加美好 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
【 键 词 】 苏轼 ; 惠州 文化 ;包 容 性 关
第 2 0卷
V 1 2 o. 0
总 第 8 期 5
Sm N .8 u o 5
厂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J URNAL O OF GUANGDONG RADI & TV UNI O VERS} TY
2 1 年第 l期 01
N o. 1 2 1 . O1
从 苏轼及 其诗文视角看 惠州文 化的包容性术
I 中图分类号l G17 l 2 文献标 识码lA 【 文章编号 l 10 —9 6 2 1) 1 0 7 5 0 8 74(0 1 0 —0 2 —0
90多年前 , 0 谪居 惠州 的苏轼在 与朋友 的通 信
中谈到 惠州 :到 惠将 半年 , 土食物 不恶 , 民相 “ 风 吏 待 甚厚。孔子云 :虽蛮貊之邦行矣 。 ‘ ’岂欺我 哉 ! ”
(与陈季常 -六首》 十六) 这是苏轼与朋友私下 《 卜 之


选 择 苏 轼 及 其 诗 文 为视 角 的缘 由

惠州文化

惠州文化
四东文化
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
东江文化,是指综合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主要文化资源。其主体是客家文化,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文化。
东坡文化,是指苏东坡寓惠文化。即苏东坡在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指反映以惠州为中心的、自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壮阔历史,重点以东征民主革命文化、东江流域苏维埃革命文化、东纵抗日爱国文化为标志的革命历史文化。其中,东征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等革命运动。东征革命文化包括东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相关著名人物的事迹和历史经验,指导东征胜利的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等等,以及延伸涵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武装斗争历史文化;东江苏维埃红色革命文化,是指东江流域的农民运动及首批苏维埃政权创建历程,包括以海陆丰为发源地的全国最早的农民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一部和广州起义军进入东江地区以后,与东江人民一起,在高潭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并在此影响和带动下相继建立了一批区级、县级苏维埃政权,继而延伸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东纵抗日爱国文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抢救香港中国文化名人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爱国抗日精神,华南抗日战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的革命历史文化。
东征文化,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及工农运动。
东纵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等。
新四东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东江惠州民俗文化,是指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中惠州地区的民俗文化。这里突出惠州民俗文化,以区别惠州区域与东江流域其他客属文化区域的文化特质。主要亮点有:客家山歌、平海渔歌、龙门舞火狗、惠城区李家拳、小金口麒麟舞,惠阳区客家女服饰和黄金酥丸,吉隆元宵节舞龙、平海舞鲤鱼、平海楹联、平海古城方言军声、大亚湾区的渔家婚俗,以及龙门农民画等农家文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亮点有:苏东坡寓惠期间的诗词史料、苏迹遗址、典故传说等。

重构东坡寓惠时代--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重构东坡寓惠时代--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22神州文化重构东坡寓惠时代——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李建毅深圳市树乔木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摘要: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可以说惠州的出名、知名无不与东坡有关。

而东坡寓惠时,对惠州思想的开化、人文的贡献,特别是他留下的一篇篇一首首精美诗文,成为惠州的宝贵遗产。

有鉴于此,惠州市陈雪老师伏案多年,以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东坡寓惠或途中写的诗文予以一一考究,以“诗词”“文赋”“文论”和“铭诔”四大类编排,并附简注和简析。

为读者了解其创作时间和背景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键词:东坡寓惠;诗文选注作为中学时代就开始熟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词句的我,理所当然算得上是一个“苏粉”。

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然“尚友”于今人是何其难也!同理我们在品读苏东坡的大量精品,流芳千古之作时,我们难免想更多了解作者,更有对其创作时间和背景了解的欲望。

我辈乃无名凡夫俗子尚有此想,况其他高人和大家难免不会有此种想法。

所以此愿可谓念念于心。

不想,近期陈雪老师的《东坡寓惠诗文选注》一出,即可让读者和“苏粉”了此心愿。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惠州人或者寓惠的新惠州人,乃至所有喜欢苏东坡诗文的朋友们更是一种福音。

初捧此书,顿觉份量极重,翻开书页,顿时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千年前惠州的那个东坡时代。

所以我认为说这本书是对“东坡寓惠时代的重构”一点也不为过。

作者按其创作时间先后,以“诗词”“文赋”“文论”和“铭诔”四大类编排,并附简注和简析。

尽管我们也读过不少各种古代文学作品选集、集注等,然以先贤苏东坡之一地所创作作品,做时间、人名、地名、引典如此详细考证之书实为少见。

实为我辈学习之楷模,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完全以东坡寓惠的时间、地点来展开他的诗文。

由于时间年代久远,有些尚不足完全证明某时某日,所以作者又不完全拘于格式完全雷同作注,而是给予空间,尊重事实。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的交融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相互融合的故事屡见不鲜。

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生平事迹与地方风情的交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以“东坡寓惠”为主题,探讨苏轼在惠州期间的生活、创作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二、苏轼被贬惠州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因政治斗争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在这段时期,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文学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寓惠期间的生活与创作在惠州期间,苏轼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与民同乐。

他游遍了惠州的山水名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他在游览西湖时写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的美景与西施的美貌相提并论,成为了咏叹西湖的千古绝唱。

除了诗歌创作外,苏轼还涉猎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

他在寓惠期间,书法风格日趋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诗帖》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苏轼在寓惠期间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也为惠州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作品描绘了惠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使惠州的美名远播。

同时,他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和民间艺术。

在苏轼的推动下,惠州的文学艺术创作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五、民间传说与纪念苏轼在惠州的民间传说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传说中的“苏堤春晓”,讲述了苏轼带领当地百姓治理西湖、修筑苏堤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苏轼勤政为民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惠州人民在西湖边修建了苏公祠,以供后人瞻仰。

六、结语“东坡寓惠”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相互融合的典范。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的故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东坡寓惠”的故事也是关于苏东坡的一个传世佳话。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仁慈、善良的人,他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尤其是善待贫苦人家。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家里的老人生病了,没有钱买药,整个家庭都非常焦急。

苏东坡听了之后,立刻决定前去帮助他们。

他将一袋银子背在身上,来到那个家庭,直接将银子递给他们,帮助老人购买了药物。

家里的人都非常感激,连连道谢。

苏东坡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老人能够康复,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离开的时候,苏东坡告诉家人,他要去一个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是他会留下一块金牌,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可以拿着金牌去找他。

家人非常感动,连声感谢,苏东坡笑着离开了。

他走了很远,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块金牌,不停地看着来往的行人,苏东坡上前询问,老人说他是家人,来找苏东坡的。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暖,原来老人就是他刚才帮助的家庭的家人。

苏东坡将老人接到家里,好生照顾,不仅如此,他还雇了医生,不辞辛苦地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康复,家人才放心,连声感谢苏东坡的恩德。

这个“东坡寓惠”的故事,传承了苏东坡的仁慈善良,他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的困苦尽自己的力量。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东坡的高尚品德,更是启示人们,要善良,要乐于助人,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愿我们都能像苏东坡一样,心怀善念,助人为乐,让爱与温暖传递,让世界充满美好和希望。

东坡寓惠诗词

东坡寓惠诗词

东坡寓惠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苏东坡在惠州留下的那些诗词吗?那可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宝藏啊!
就说那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想想,得是多喜爱这岭南的荔枝,才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呀!这就好比一个吃货遇到了顶级美味,根本停不下来,还恨不得一辈子都能享受到,难道不是吗?
还有里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这景色描写得多美啊!就好像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在你眼前慢慢展开,那山、那月、那水,简直让人陶醉其中,不是吗?
东坡在惠州期间,与当地百姓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有一次,他在街头与一位卖菜的阿婆聊天,阿婆跟他抱怨菜不好卖,生活艰难。

苏东坡安慰她说:“莫急莫急,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然后还帮着阿婆吆喝了几声。

这多有人情味儿啊!
我觉得呀,东坡寓惠的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才情,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些诗词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你说呢?。

惠州东坡祠(故居)复原设计

惠州东坡祠(故居)复原设计

惠州东坡祠(故居)复原设计Restoration Design of Huizhou Dongpo Temple姜磊I Jiang Lei程建军I Cheng Jianjun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1-0119-04收稿日期2019-08-21摘要文物复原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一种方法,复原前,需权衡遗址价值及文物原状的重要性,并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文物法给复原项目提供法律依据,符合东方木构建筑的保护特点。

惠州东坡祠是东坡寓惠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价值高于遗址现状。

通过历史图文资料的整理及考古挖掘比对,结合建筑地域时代性特征,再现东坡寓惠居所及后人精神文化集散地。

关键词苏东坡惠州东坡祠复原Abstract The overall restoration of the building is a method of site protection and display.Restoration design needs to weigh the value of the rui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original state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The cultural relics law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rehab C itation projects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wood construction.Huizhou Dongpo Templ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u Dongpo's Yuhui culture,and its architectural value is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ite.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graphic materials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订ding,the Dongpo Yuhui Residence and the descendants'spiritual culture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will be reproduced.Keywords Su Dongpo,Dongpo Temple,Restoration宋绍圣三年,苏东坡寓惠,购得白鹤峰数亩地,卜新居以终老⑴。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公元前1094年,苏东波被贬为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游遍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

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灵魂。

这种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为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在惠州影响极深。

仁都乐山,智者乐水。

惠州西湖,将独特的岭南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

“东坡纪念馆”位于西湖的孤山上。

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

有着“孤山苏迹”之景誉。

馆旁有东坡妾朝云墓。

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反映了他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成就。

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造品及当代书画名字以他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以古筝弹唱。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以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其实,惠州在苏东坡还有另一层意义。

他在杭州西湖初识朝云,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闪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惠州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

惠州西湖因
他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因他的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彭双课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讥讪先朝”罪,而被贬谪惠州。

绍圣四年(1097),苏轼又被贬至儋州。

苏东坡寓惠二年零七个月,游历山水,济民急难,与惠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写下了大量的诗文,鹤峰西湖之间留下了这位文化巨人的串串足迹。

笔者兹将惠城区东坡寓居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胪列如下,疏漏与讹误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合江楼合江楼原址位于东新桥头文笔塔的后面,因处于东江和西枝江合流处的岸边而得名,旧称“合江罗带”,是惠州胜景之一。

合江楼在北宋时为驿馆,南宋时塌圮,明代筑城时复建,至清康熙年间重修,为城门楼式两层建筑,红墙绿瓦,甚为壮观。

民国时因拆城墙而圮。

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苏东坡到达惠州时寓居合江楼。

是月十八日,迁至嘉祐寺。

绍圣二年三月十九日,又迁回合江楼。

苏东坡曾两度寓居于此,共一年零一个月。

写下了《寓居合江楼》、《荔枝叹》等诗文。

嘉祐寺嘉祐寺位于桥东学背街的东坡小学,在宋、元两代是城郊一个小佛寺。

椐《惠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嘉祐寺并入永福寺。

万历年初,归善县林民止在嘉祐寺旧址建城隍庙。

民国时,城隍庙改作学校。

解放初期,改为惠州镇第六小学。

1955年,改为第八小学。

1984年,改为“东坡小学”。

绍圣元年十月十八日,苏东坡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苏东坡又迁居嘉祐寺。

苏东坡两居嘉祐寺共住地一年零三个月,写下了《食荔枝》、《悼朝云》等诗文。

松风亭松风亭位于桥东东坡小学的后山上。

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亭的周围的松树二十多株,清风吹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之觉,故名“松风亭”。

清同治年间,郡人陈寿琪将亭改筑于白鹤峰(今惠州市卫生学校)东则,民国初期已圮。

苏东坡寓居嘉祐寺时,常游松风亭,并写下了《松风亭记》、《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等诗文。

苏东坡故居苏东坡故居位于桥东白鹤峰(今惠州市卫生学校),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

重构东坡寓惠时代r——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重构东坡寓惠时代r——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重构东坡寓惠时代r——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李建毅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以说惠州的出名、知名无不与东坡有关.而东坡寓惠时,对惠州思想的开化、人文的贡献,特别是他留下的一篇篇一首首精美诗文,成为惠州的宝贵遗产.有鉴于此,惠州市陈雪老师伏案多年,以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东坡寓惠或途中写的诗文予以一一考究,以"诗词""文赋""文论"和"铭诔"四大类编排,并附简注和简析.为读者了解其创作时间和背景打开了一扇窗口.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李建毅
【作者单位】深圳市树乔木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苏东坡寓惠数据库的建设与实践评价——以惠州学院叶竹君图书馆为例 [J], 李

2.苏东坡寓惠心境和压弹机制探微 [J], 饶淑园
3.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 [J], 汤岳辉
4.重构东坡寓惠时代--三读《东坡寓惠诗文选注》 [J], 李建毅
5.东坡寓惠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J], 林冬鸿;黄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岭南,当时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

苏东坡获罪之人,自然虚职无权无钱。

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民——情系百姓心忧黎民一、民生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资助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东新桥是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新桥位于苏堤中段,不仅为人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1.乐于施医散药。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亲眼目睹惠州缺医少药,百姓又多无钱医治,病痛难除,便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当时惠州流行瘴疫,他告诉大家:“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但那时惠州无人做豆豉,也不产黑豆,他就写信托人从广州购进。

一次就买黑豆三石,施舍的范围很广。

后来他开辟了药圃,据《小圃五咏》,至少种有安神补气的人参,明目乌发的枸杞,清热祛头风的甘菊,解毒御癣的薏苡,以及补肾生津的地黄,布施给周遭百姓,特别是老人。

后人还将苏东坡和沈括两人历年收集到的良方和苏东坡对医药的论述,编成《苏沈良方》一书,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书之一。

2.热心掩埋骸骨。

不久,苏东坡又发现江边郊野,到处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日晒雨淋,惨不忍睹,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造成众冢。

这项收埋暴骨的工作,后经本路提刑程正辅的大力推动,由罗秘校专司事后,范围就扩大了。

苏东坡自己也捐出钱来,提倡这件善事。

他还写了《惠州祭枯骨文》。

文曰:“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

……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

……幸杂居而靡争,义同兄弟;或解脱而无恋,超生人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罗火灾的善后建议。绍圣三年(1096)正月初一夜里,博罗县城突然发生特大的火灾,“一邑皆为灰烬,公私荡然”。“百姓千人,皆露沙滩”。
苏东坡得知这种情况后,立即去信程正辅,力主县令林天和事发时正在休假,不当坐罪。建议程正辅责令林天和负责“修复公宇、仓库之类,及存抚被灾之民”,还要通令各级官员,维持市场货源,不准趁机强征民力民物,加强治安,弹压一切趁火打劫的贼寇行为。
后来他开辟了药圃,据《小圃五咏》,至少种有安神补气的人参,明目乌发的枸杞,清热祛头风的甘菊,解毒御癣的薏苡,以及补肾生津的地黄,布施给周遭百姓,特别是老人。
后人还将苏东坡和沈括两人历年收集到的良方和苏东坡对医药的论述,编成《苏沈良方》一书,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书之一。
热心掩埋骸骨。不久,苏东坡又发现江边郊野,到处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日晒雨淋,惨不忍睹,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造成众冢。
这种秧马是用木做成。用榆木、枣木做马腹,是利其润滑;用楸木、桐木做马背,是因其质轻。其型制则腹如小舟,首尾高昂,背如覆瓦,以便两髀紧夹,雀跃泥中。用蒿草将秧缚在马头,可以坐着插秧,随走随打,日行千畦,与弯着腰插秧相比,省力省时,效果良好。
林天和也是个勤政爱民、关心农业生产的好官,便依照式样制作,组织农民实际操作。在试验中发现尚有缺点就加以改进。这样,秧马就很快在惠州各地普及开来,农民插秧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都对这种先进的插秧工具称赞不已。
不久,苏东坡又写了一封比前信长近一倍的书信给程正辅。他在信中引用了朝廷最近下的敕文,指出理应“丰则纳米,歉则纳钱,今乃反之,违条甚矣”。他建议程正辅为此事“一到广州,与傅(指傅才元,时任转运使司的长官)、萧(指世京,时任常平使,是提举常平司的长官)面议,反复究竟,权利害”,早日妥善解决。结果,由广南东路(今广东)“三司”(指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联衔发出告示,准许各州农民今秋交纳田税,可以钱粮各便。这样,不但惠州农民受益不浅,而且连广南东路15个州的农民也因此得到好处。
苏东坡了解这种情况后,就写了一封长900多字的信给程正辅,说惠州农民“所纳秋米六万三千余石,而漕府(即发运使司)乃令五万以上折纳见钱”。而“年年多纳钱,少纳米,则农民益困,岭南之大患也”。请他及时与转运使司(掌管一路的财赋、监察等的地方官员)提举常平司(掌管一路常平义仓、坊场和农田水利等的地方官员)共同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以解决当前“米贱伤农”和“岭南钱荒”两大难题。
岭南,当时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苏东坡获罪之人,自然虚职无权无钱。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民———
情系百姓心忧黎民
乐于施医散药。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亲眼目睹惠州缺医少药,百姓又多无钱医治,病痛难除,便施医散药,救死扶伤。当时惠州流行瘴疫,他告诉大家:“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但那时惠州无人做豆豉,也不产黑豆,他就写信托人从广州购进。一次就买黑豆3石,施舍的范围很广。
苏轼是“变法派”复出后的主要打击对象,罪名仍然是老调重弹:“凡作文字,讥斥先朝(宋神宗朝)”。据有关资料记载,从绍圣元年四月壬子(十一日)起到同年八月上旬,朝廷对于苏东坡5改诏令4降官职,从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定州知州,一直贬到宁远军(治所在今湖南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由戴着“学士”桂冠的外放州官,变成了“不得签署公事”,听候地方“安置”的罪人。从闰四月初苏轼接到贬官落职的第一道诰命即行启程“南迁”,到朝廷5改诏令4降官职后,苏轼经过“万里”长途的跋涉,终于抵达贬所惠州,时年59岁,只有幼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随行。
在修建东新桥的同时,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苏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那里原有的长桥,名叫丰乐桥,但是屡建屡坏。这一次,在苏东坡大力襄助与鼓励下,由栖禅院长老希固化缘筹集资金并主持其事,先“筑进两岸”为堤,在用“坚若铁石”、“白蚁不敢跻”的石盐木在堤间建桥,取名西新桥。
湖堤与西新桥亦于绍圣三年(1096)6月建成,苏东坡写了《两桥诗·西新桥》一诗描述营造过程,还与百姓一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东坡为了修建一堤两岸,不仅劳心劳力,而且慷慨解囊。他手头拮据,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也捐赠出来。同时,他还写信给远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动员弟妇史夫人把以前进宫朝见时所得的赏赐数千两黄金拿出来“助施”,终于促成了这项有益众生的壮举。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绩,将湖堤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大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东坡惠州 丰碑永存
发表时间:2005-11-07 11:03:40 来源:
东坡惠州 丰碑永存
———苏东坡寓惠民生文化简论
刘耀辉 陈恩强 徐志达 李靖国
元祐八年(1093)9月,太皇太后高氏病故,宋哲宗亲政。哲宗在高太后生前,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宋神宗大力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的成果)、打击“变法派”的作为极为不满,一心想着继承宋神宗的遗志推行新法,亲政后不久即恢复“变法派”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寄禄官)职名。元祐九年2月,首倡“绍述”的邓润甫、李清臣同时执政。4月,宋哲宗改年号“元祐”为“绍圣”,明确宣示继承神宗改革事业。任命章惇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卞、许将、黄履等先后执政,林希任同知枢密院事,“变法派”完全控制了朝政。(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乙编第7章《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第283-284页。)这批重回朝廷的“变法派”大臣们,基本上背离了当年王安石变法的革新精神,却把打击报复“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尽情发泄他们多年来被排挤在外、投闲置散的积怨。元祐时期的重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相继被贬往广南东路(今广东),已被贬为知府的范纯仁还曾上奏论救,以致最终也被贬往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光、吕公著身后更不得安宁,被夺谥毁碑。罢黜、贬谪的诏令接二连三,打击报复愈演愈烈。韩维等30多人相继落官被贬,“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宋史》卷472《蔡卞传》)哲宗亲政时期,打击报复成了主要政事,比起元祐“更化”年间司马光等“传统派”对于“变法派”的打击,有过之无不及。
林天和没有辜负苏东坡的期望。几个月后,香积寺下的水力碓磨建成了。后来,附近百姓见水力碓磨可减轻劳动,有利生产,就纷纷效仿。这样一来,老百姓不仅用它来舂米磨面,而且还将檀香、香樟等舂磨成香末,销往广州等地。岭南三大诗人之一的屈大均写诗赞道:“七十二溪流水香,香随流水出罗阳。山中水碓家家有,香末舂成即稻粱。”
苏东坡看到寺下有条溪水,水势很大,如果在这里筑一座周围百步大小的水塘,置水闸,利用这注水做成水碓水磨,使转动两轮而举起四杵,可以帮助寺僧舂米磨面。他将这个想法向博罗县令林天和提出,并嘱他办好。苏东坡还写了《游博罗香积寺》一诗。其中有关水碓水磨的有:
“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浆。”
促成广州始用“自来水”。苏东坡不仅为惠州人民谋福利,而且也为广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促成广州最早的“自来水”。
广州近海,城中居民饮水困难,只有少数官员和有钱有势的人才能饮用刘王山的泉水。一般老百姓只得饮用咸苦水。因此,每逢春夏间往往引发疫症流行,死人不少。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主张将离城约10里的白云山南麓蒲涧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使全城贫富同饮甘泉。
解决驻军的缺房和扰民问题。苏东坡了解到本州驻军多缺营房,大多军士无房可居,只得散布在市井之间,租借民房居住,以致军士贫困不堪,酗酒赌博成风,甚至逃走做贼,搅扰地方,弄得民不安居。
为了向表兄,本路提刑程正辅提出改善建议,苏东坡进一步深入了解各营具体情况如下:
———“本州管澄海两指挥,禁军皆有营房,不外住。然皆是废茅屋,常患火烛,亦当为瓦屋。又本营逐年多有水患,亦当相度,合如何疏理沟渎或筑防,令军人安居。
信中又提到,目前“盖屋固未能,茅竹皆不可得,一壶千金之时,黄焘(本州推官)擘划得竹三万竿往济之,极可佳”。建议委托黄焘也参加处理善后事宜。
倡议资助筑堤建桥。东江南面有条支流,叫西(支)江。该江流入东江的河口处,以西是惠州州城,以东是归善县城。这州、县两城,隔江相望,“有桥,多废坏”(《两桥诗·引》),百姓只得靠小船过江,十分不便,且非常艰险,“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建西(支)江大桥奔走。一方面动员程正辅出面筹集资金,如致书正辅说,修桥需钱“八九百千”(按:千,指千钱,即一贯),“若减省,即做不成,纵成,(也)不坚久”。今“犹少四五百千”,“于法当提(点刑狱司)、转(运使使司)分认”。一方面集思广益,拟定切实可行的建桥方案。最后,采纳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并由邓道士主持其事。于是在西(支)江上,用40艘船连成20舫,上铺桥板,“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两桥诗.引》)。从此两岸往来,安全便利:“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两桥诗·东新桥》)东新桥在绍圣三年(1096)6月建成。竣工之日,惠州百姓欢欣雀跃,扶老携幼前来庆贺:“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两桥诗·东新桥》)
——— “广州客军90人,不曾与置营房”。
然后写了一封长达1700多字的书信给程正辅,请他“与漕司(即转运使司)商量”,修建“三百间瓦屋”,及时解决驻军缺房以致“军政堕坏”与扰民问题。此事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纠正米贱伤农。绍圣二年(1095)秋,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而当时官府为了减轻漕运压力,收田税要钱不要米,造成岭南钱荒,米贱伤农。农民用钱纳税要贱价卖出加倍的粮食。
以后,龙川县令翟东玉也前来求教。不久,衢州进士梁琯前来拜访,苏东坡想到,江浙地区的水稻产量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便特地向他作了详尽的介绍,还送他一只秧马作样本,请他带回去传给江浙一带的农民。
推广水碓水磨。绍圣二年(1095)3月,苏东坡的表兄、本路提刑程正辅前来惠州视察。他在接见过地方官后,携带第10子,到归善县(1912年改惠阳县,今属桥东)城嘉祐寺松风亭探望表弟苏东坡。很快过了10天,程正辅公事已毕,要离开惠州返回驻地韶州(今韶关市)。苏东坡亲自送表兄到博罗,并同游香积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