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7:浅论苏轼文化精神对眉山的影响(蒋兴满)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叫做“三苏文化”。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眉山三苏文化的感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其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眉山三苏文化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宋朝时期的文化名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推崇。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他的文章充满了深情和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诗词散文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才华横溢。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他们的智慧和才情深深地敬佩。

眉山三苏文化让我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苏轼曾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挫折,他曾经被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状态。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苏辙则在《心术》一文中讲到:“人生如寄,寄者所恃者也,心者寄之之所依也。

”他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内心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这些句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教会我如何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眉山三苏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周围山峦叠嶂,景色优美。

苏轼曾在眉山隐居,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苏辙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描述了眉山的美丽景色,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对眉山三苏文化的感悟,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也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试论苏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试论苏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试论苏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苏蔓李学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此千古绝唱的歌吟者蒙冤而逝九百载时,苏轼——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随时光而消逝。

然而,世人对其作品的审美赏析似乎远胜于对其文化内涵的体认。

因此,苏轼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贡献问题,一直是研究的薄弱之点。

一、苏轼与古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北宋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精神演变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其典型标志是,儒家学说此时逐渐发展为一种更为严密精致的理学理论体系。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道德情操,塑造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理学的文化精神更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平民性的特点。

因此,理学在性质上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却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更为相拟的特点,其人文主义精神十分突出。

理学的出现,使两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人文主义的时代特点。

正如美国史学家们所评价的那样:“宋朝不仅在政府和社会组织方面,而且在思想、信仰、文学、艺术方面,还有在通过印刷术普及学术方面,都标志着近代的到来。

这是人文主义的时代,一个同时是诗人、艺术家、哲学家的学者政治家的时代。

”(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66页)然而,现学又是以“天理”为核心范畴的学说。

在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人性被完全道德化,人的自然欲求被遏制。

因此,理学又存在着否定人的自然之性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错误,其人文主义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北宋时期最有才华的文学家苏轼也是倡导新文学精神的领袖人物。

其时,以程灏、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倡导文学须“一出于道”,要求以道为文,诗人只写“名教之乐”,把文学作为宣传理学思想的工具。

理学文学观的盛行使宋代文学面临着危机。

对此,叶适感慨道:“洛学兴而文字坏”。

苏轼是率先反对理学流弊的著名学者。

他曾陈述自己“素话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一、引言眉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眉山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重要的文化现象。

其中,三苏文化是眉山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三苏文化代表了眉山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镌刻在眉山历史的瑰宝。

通过深入了解三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眉山的历史魅力和独特韵味。

二、三苏文化的历史背景2.1 三苏文化的起源三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期,眉山区域的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墨客潜心研究文学艺术,以及独具一格的文化理念,奠定了三苏文化的基础。

2.2 三苏文化的兴盛时期宋朝时期,三苏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眉山出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包括苏洵、苏轼和苏辙。

因为他们都姓苏,所以被称为“三苏”。

三苏分别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个人特点,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三苏文化的艺术成就3.1 苏洵的文学成就苏洵是苏家三代中最早出场的一位文学家。

他的文风简洁明快,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尤其是他的《祭侄文稿》被广泛传颂。

苏洵的文化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3.2 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是苏家三代中最为人知晓的一位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洒脱豪放,深受广大文人的推崇。

苏轼的作品中,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田园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边塞诗,无论何种题材,都表现出他开放、豪迈的个性。

3.3 苏辙的文学成就苏辙是三苏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出色。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尤以《西江月·台城》最为著名。

苏辙的作品富有情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四、三苏文化对眉山的影响4.1 文化繁荣三苏文化让眉山成为了文化名城。

三苏的文学成就为眉山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丰富了眉山的文化底蕴。

4.2 增强凝聚力三苏文化通过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眉山人民的凝聚力。

人们常常会因为眉山拥有三苏文化而感到自豪,并将这种自豪感传承给后代。

东坡文化作文

东坡文化作文

东坡文化作文《东坡文化》说起东坡文化,那可真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苏东坡,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才情、他的豁达、他的人生态度,仿佛是一道光照进了历史的长河,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我对东坡文化的深刻体会,源于一次特别的旅行。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来到了四川眉山,也就是苏东坡的故乡。

刚踏入眉山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街道、建筑,似乎都散发着东坡先生的气息。

我沿着古朴的街道漫步,仿佛能看到当年苏东坡在这里嬉戏玩耍、读书求学的身影。

我走进了三苏祠,这是一座为纪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而建的祠堂。

一进大门,古色古香的建筑立刻吸引了我。

庭院深深,绿树成荫,清幽而宁静。

祠内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一间屋子都陈列着与三苏有关的文物和资料。

我在一间展室里,看到了苏东坡的书法作品。

那龙飞凤舞的字迹,充满了力量和灵动。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心情,或激昂,或沉静。

我凑近仔细端详,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挥毫泼墨时的洒脱。

在另一间展室,展示着苏东坡的诗词手稿。

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豪迈的词句仿佛让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长江,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又让我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心中满是温暖和喜悦。

我在三苏祠里停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每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细节。

出了三苏祠,我来到了眉山的街头巷尾,去寻找更多东坡文化的痕迹。

在一家小茶馆里,我听到了当地人讲述苏东坡的故事。

他们说起苏东坡如何乐观面对人生的挫折,如何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听着这些故事,我心中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条小河边。

河边有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钓鱼。

我坐在他们旁边,和他们聊起了天。

其中一位老人说:“苏东坡当年也喜欢这钓鱼的乐趣,他能从这简单的活动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我看着平静的河面,想象着苏东坡也曾在这里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东坡文化眉州苏家实践报告800字

东坡文化眉州苏家实践报告800字

东坡文化眉州苏家实践报告800字
经过对眉州苏家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我对于眉州苏家在传承弘扬东坡文化方面的实践得到了深刻了解。

眉州苏家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建于唐朝中叶,有着近1200年的历史,曾经是唐代名将李靖的家族住所。

在开封府成立后,苏家人也被授予了“眉州刺史”这一职务。

眉州苏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眉州苏家不仅保存着历史建筑,还在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苏家人不断以东坡精神为引领,为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首先,在建筑保护方面,眉州苏家积极进行文物建筑保护,并进行了历史建筑修缮工作,让古老的建筑物得以保存。

苏家在修缮工作中使用了传统建筑材料,如黄泥、石灰等,使得修缮后的建筑更加符合古代建筑风格。

这种修缮方式不仅保留了眉州苏家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眉州苏家举办了多次展览、讲座、论坛等活动,以东坡文化为主题,向公众普及和传播传统文化。

例如,苏家举办了东坡文化邀请展,将东坡的诗词、书画和厨艺等多个方面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东坡精神的内涵。

此外,在教育方面,眉州苏家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计划,为青少年学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进行学习和了解。

经过了解,苏家还从中学中推选和培养了许多文化传承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贡献。

总之,眉州苏家在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保护和传承了东坡的思想和精神。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受益于眉州苏家的实践。

加强东坡文文化建设的精神

加强东坡文文化建设的精神

加强东坡文文化建设的精神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东坡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今,加强东坡文化建设的精神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去。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加强东坡文化建设的精神。

第一步,弘扬东坡文化的传统精神。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种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东坡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需要在教育、文艺、经济等各个方面弘扬东坡文化,让它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二步,重视东坡文化创作的价值。

东坡文化是历代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艺术家们不断从中汲取灵感,进行独特的创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东坡文化的创作往往受到冷遇。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东坡文化创作的价值,鼓励艺术家们更加深入的挖掘东坡文化的内涵,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以此来弘扬东坡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

第三步,构筑东坡文化的交流平台。

文化的传播需要合适的交流平台。

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专业的论坛、展览、活动等等,以构筑包含丰富内容的东坡文化交流平台。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充分了解东坡文化的演化历程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步,利用新媒体扩大东坡文化宣传范围。

在当今社会,各种新媒体的兴起,让文化交流一下子便能跨越地域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善于利用新兴媒体,通过开设东坡文化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等,将东坡文化向更广泛的人群推广,为东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力推广助力。

总之,加强东坡文化建设的精神,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推动。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让东坡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传承下去,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坡文化的魅力。

相信,只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东坡文化必将在中国文化的大家庭里绽放出更加美好的光芒。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眉山素有“三苏之乡”的美誉,这里是中国文化名人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

他们的文化成就和精神风范对眉山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洵,字子瞻,号东坡,出生于眉山市仁寿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也是苏轼的父亲。

苏洵的文学才华和治学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文学要以人为本,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变革。

他的作品《东坡志林》是一部记录了他对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文集。

苏洵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是眉山的骄傲。

他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

苏轼注重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苏轼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正义,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苏辙,字子由,号竹坡,是苏洵的次子,也是苏轼的弟弟。

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苏辙注重实践和创新,他提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散文作品《竹坡词》是一部反映了他对教育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的著作。

苏辙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眉山的三苏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华的时代。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关注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他们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品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眉山作为三苏的故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三苏文化。

眉山市政府将三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加大了对三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眉山的文化景观中,不仅有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和纪念馆,还有苏家堰、苏公祠等与三苏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纪念物。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他的超然与执著铸就的达观不仅使他智慧而艺术地把握了坎坷、苦难的人生,也使他成了封建时代最高贵、最伟大、最具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文人。

苏轼不仅是一个超脱的文人,更是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这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表达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表达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文同、苏轼的伟大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文同、苏轼的伟大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8.4传承化文文同、苏轼的伟大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文/孙启祥在文同家乡纪念文同诞生1000周年廉政文化讲堂上,我之所以文同、苏轼合讲,是因为二人均系今天的四川人,他们是四川人的骄傲,是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和陕西省汉中、安康在内的古代巴蜀地区的骄傲,是全体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骄傲。

正因为中国古代有文同、苏轼这样出类拔萃的士人,我们的许多优秀文化才得以形成并传承,我们的人民才少受了些灾难。

今天如果多一些文同、苏轼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人民的生活会更幸福。

之所以合讲,更重要的是他们二人有同有异,通过对比,才能把问题讲清楚,才能充分说明他们伟大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文同、苏轼概说苏轼(1037-1101),为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没有争议。

文同(1018-1079),为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盐亭县东北)人,也没有争议,但却有不同说法。

一些文史工具书、互联网以文同为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或梓州梓潼县人,均误。

梓州、梓潼郡为平行行政区划,没有从属关系;初置于汉末的梓潼郡只存在至唐天宝年间,宋代无梓潼郡。

《宋史》文同本传载文同为梓州梓潼人,这里的梓潼指梓潼县,属误记。

永泰县于唐武德四年(621)自盐亭析置,至宋熙宁五年(1072)省革(当时文同还在世)。

后来虽有恢复,但在元人编写《宋史》时早已撤销,大概因永泰县存废之不稳定,才造成了《宋史》的错误。

当今了解文同的人较少,以至于一些大学老师都感到陌生,而读书人几乎人人知道苏轼,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前后《赤壁赋》许多人都能背诵。

王水照先生在《苏轼评传》中称苏轼为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认为“历史上罕有人堪与相比。

苏轼的思想对于国人生命灵魂的启沃,盖不在孟轲、庄周之下,而恐远在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巨匠之上。

”与苏轼相比,文同官职小;生前和身后均存在“诗名被画名所掩”的问题;所遭受磨难亦少,故后世知名度也低。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苏东坡精神心得体会作文苏东坡是我心中最令人敬佩和钦佩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在我接触苏东坡的作品和了解他的一生之后,我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的精神以其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以及乐观向善的态度而为人们所称道。

在我看来,苏东坡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乐观向善。

苏东坡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比如被贬谪、被流放等等,但他从不向困境屈服,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用他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有这种“一切能应付”的态度,他才能在遭受挫折时不气馁,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学习苏东坡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其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

苏东坡一生中有很多的梦想,比如治理国家、追求真理等等。

尽管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他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他才能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我从苏东坡身上学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再次,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以善待他人。

苏东坡一生中非常重视他人的感受,他总是善待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他坚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观。

他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并得到了他人的敬佩和尊重。

我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苏东坡的公正、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最后,苏东坡的精神教会我们要积极进取。

苏东坡一生中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完美和进步。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治理国家上,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他的创作空间广阔,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转全面认识和评价苏轼

转全面认识和评价苏轼

转全面认识和评价苏轼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民本主义者。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极“左”思想理论的影响下,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成为主流观点。

直到现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仍然存在。

苏轼作为伟大文学家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但作为民本主义者的苏轼并不为多数人所了解。

本文则论述重点苏轼的民本思想及其政绩。

一、苏轼民本思想的形成苏轼在少年时期,其父苏洵常游学在外,他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落在母亲程夫人身上。

程夫人出身名门,性格果敢而仁慈,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言传身教,对苏轼思想、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名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权贵,被诬告判了死刑。

临上刑场时,他向妈妈告别:“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太过悲伤。

”范母回答说:“一个人既想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正义舍弃了性命,当妈的支持你。

”小苏轼问母亲:“我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回答:“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苏轼立下“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八岁时,祖父苏序曾把他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熟读《道德经》《庄子》。

苏轼深受影响,后来他在政治上屡屡受挫后常常流露出“老庄”思想。

之后,苏轼又先后进入眉山城里著名的官办学堂“寿昌院”和青神乡“中岩书院”跟随名师刘巨和王方(王方欣赏苏轼的才华,将女儿王弗许配苏轼)熟读儒家经典,深深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熏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名师教育,不仅为苏轼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使他确立了一生为民、矢志不渝的民本观。

对苏轼形成民本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经典《尚书》。

我国最早提出“民为邦本”的是《尚书》中的《五子之歌》。

所谓“五子”是指夏启的五个儿子,也就是太康的五个弟弟。

太康尊位,不理国事,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怀有二心,他竟然毫无节制,仍然到洛水的北面打猎,百日不回。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眉山的一位著名诗人、画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于1037年,去世于1101年,被誉为“文学巨匠”和“艺术天才”。

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的书画艺术天赋,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苏轼的才华横溢,表现于他在各个艺术领域的造诣。

他擅长书法,精于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在绘画方面,他尤其擅长山水画,其画作充满诗意,将自然美景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苏轼的文艺思想,展现了他对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见解。

他主张“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创作应追求自然、真实、深刻,反对矫揉造作和刻意求工。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以表达情感和意境为目的,而非以技巧和形式为重心。

这种艺术理念,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和严格要求,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苏轼看来,艺术与民生息息相关。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以独具匠心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这种民生的精神,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是他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才华横溢使他成为文学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而他的文艺思想则体现了他对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见解。

这种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和严格要求以及对民生的,使苏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对后世文艺发展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家,他的艺术思想在文图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苏轼的绘画理念、苏轼的文学创作和苏轼艺术思想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深入研究苏轼艺术思想中的文图关系。

苏轼生活在一个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他的艺术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苏轼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推扬与受容——系列研究之一:以家乡眉山为例

苏轼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推扬与受容——系列研究之一:以家乡眉山为例

苏轼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推扬与受容——系列研究之一:以家
乡眉山为例
杨胜宽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苏轼成为复合型的文学艺术家乃至千古文化巨人,与他一贯重视吸收各种文化有益成分和不断发掘推扬各地特色文化有直接关系;无论传统思想还是流行时尚,无论传世经典还是民风世俗,他都加以接纳并极力表彰。

这种“杂”取博观、兼
收并蓄的治学方法和文化品格,是他自身成长成就的根本秘诀,也是继承并发扬巴蜀
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

其对家乡眉山特色文化的推扬及受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页数】9页(P35-43)
【作者】杨胜宽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
【相关文献】
1.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J], 毛妍君
2.解析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及其在古代朝鲜的受容 [J], 付春明
3.杨绘仕杭前与苏轼的交游考述——兼与马里扬先生商榷“眉山记忆” [J], 柯贞

4.解析苏轼《范增论》及其在古代朝鲜的受容 [J], 付春明
5.从苏轼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与警惕看苏轼的诗风 [J], 王域铖;徐金兰;郭辛茹;张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苏轼文学思想的基本源泉及对其理论的影响

论苏轼文学思想的基本源泉及对其理论的影响

作经验和体会 , 在众多诗文书 画的题跋 中, 对文 艺创作理论提 出了一系 列深刻见解 , 形成了较完整 的体 系, 成为 了北宋最重要 的文学理论批评
家。 笔者认为苏轼 文学思想 的基本源泉主要有三 : 儒释道三教合一 的时代思潮


北宋帝国建立 , 百年战乱频仍的社会局面宣告终结 , 宋主鉴于唐诸 多历史教训 , 采取重文轻武 、 扶持佛教等一 系列基本 国策。 北宋 中叶时 , 三教合一已成 为宋朝 的时代思潮。苏轼欣然接受儒 、 、 释 道交互侵染 中 的宋代文化精 神, 更深悟三者之相通 ,儒释不谋而同” 相反而相为用” “ “ (南华 长老题名记 》 “ 《 ) 庄子盖 助孔子者 ” 阳挤而 阴助之 ” 《 “ ( 庄子 祠堂 记》 逐步形成一种 以儒学体系为根本 , ) 兼具释 、 道思想为哲学基础的人
他 对创 作主体精神状态 的看法 则直承道家思想 , 继续发展 “ 虚静 ” 这一 中 国古 典 美 学 范 畴 。中 国古 代 思 维 方式 尤 重 内心 体 察 , 苏轼 也 不 例 外。他在《 送参寥师》 中指 出“ 欲令诗语妙 , 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 , 空 故纳万境。” 宇宙万物之规律 , 大干世界之奇观 , 统摄于作者超然寂静的 心灵 , 然后神与万物交会 , 兴会神往 , 从而达到 主体 与审美客体融合为
最 高境 界 , 东 坡 本 人 也 是 渐 老渐 熟 , 于 平 淡 。 苏 趋 三、 自身 学 识 修 养 与 创 作 \ 赏 实践 鉴
比如儒家一 向重视 “ 、道” 文” “ 关系 , 韩愈倡 导古文运动提 出“ 文以 贯道” 的主张, 这里所说的“ , 道”指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宋代文人政治地 位的提 高使这种重视 诗文的教化作用和社 会功 能的思想更加突 出, 并 占据文坛的统治地位 。概观宋代诗文 , 说教意味明显浓 于唐代 。所以苏 轼 对 文 学独 立 地 位 重 新 确认 , 出 “ ”“ ” 重 的 思想 。 提 文 、道 并 苏轼 的文 道 观 深 受 儒 家影 响 , 也 具 有 独 特性 。 所 认 识 的 “ ” 但 他 道 不 局限于儒家之 “ , 道” 内容较宽泛 , 括对 自然事物固有特点和规律 的认 包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

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三苏文化感悟眉山三苏文化是指眉山市东坡区的三位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是宋代文坛上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眉山三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眉山三苏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

苏洵的《东坡志林》、苏轼的《赤壁赋》、苏辙的《洛阳女儿行》等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思考中国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眉山三苏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传承和发展。

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巨匠,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思想、精神、艺术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传颂,而且被后人不断解读、发扬光大。

眉山三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三位文学家的纪念和致敬,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眉山三苏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生活在宋代,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对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们的思想、精神、艺术等方面,都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所需要的,对于我们认识当今社会、思考当今问题、解决当今困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眉山三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广泛传扬眉山三苏文化,让它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苏文化概论》书感想

《三苏文化概论》书感想

《三苏文化概论》书感想在大学以前我对三苏的了解仅限于在语文书本中的古诗补充的知识,我来到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中有门课程(三苏文化概论)就是专门介绍三苏文化的课程,在才到来的时候我还对这门课程极为不感兴趣,因为之前我所学的课程中是没有单独介绍诗人文化的课程,所以我对这门课程是极为陌生的,但是在上了一学期的三苏文化课程之后开始对三苏文化产生了深厚兴趣。

早在南宋时期,朱喜在《答汪尚书》中,就有“苏学邪正之辩”及“语及苏学”等。

之后,历代专家学者,都围绕“苏学”展开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和人生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对后世的眉州(眉山)地区的文化影响巨大,如一个在“三苏”的背后,默默地为他们操劳,给丈夫以鼓励和支持,给儿子以精心的培育,把一切都贡献给了他们的女人程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她给后世的人们树立了一个优良的榜样。

苏洵十九岁,也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回乡以后,就与程家的女儿成亲了。

这年他的妻子程氏十八岁。

程氏从小聪明过人,好学明礼,不仅能持家,而且读过不少书,婚后小两口的感情很好。

此时,苏程两家贫富的差异已经很大,所以能联姻,大约与苏涣的中进士有很大关系。

不过,这种希望很快就变成失望。

苏洵是家中的小儿子,父母大约也不怎么管束他。

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聪明而顽皮,好交游和四处游历。

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的“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成家以后,有所收敛,但积习难移。

程氏虽忧于心,但也不好太多的指责。

何况,家中父母年高,长兄体弱,二兄又为官在外,一家人的生计也得靠苏洵来料理。

在我国古代的一本童蒙读物《三字经》中有提到苏洵的一段话:“苏老泉(苏洵的号),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藉。

”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也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二十七岁,苏洵结婚已有九年了。

苏洵所以能发愤读书,原因当然很多,但与妻子程氏的劝导绝对是分不开的。

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追思这段日子,曾这样写道:“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苏轼与眉山

苏轼与眉山
苏轼与眉山
-
1 苏轼的故乡 2 苏轼与眉山的文化传承 3 苏轼与眉山的经济交流 4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5 总结 6 苏轼与眉山的旅游事业 7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8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与眉山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四川省眉山市) 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
想家,是眉山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与眉山的渊源颇深,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苏轼的故乡
苏轼的故乡
A
苏轼的故乡 是眉山,他 出生在这里, 成长在这里, 对眉山有着 深厚的感情
B
在他的诗文 中,不乏对 眉山的描写
和赞美
C
他写下的《东 坡乐府》、 《东坡志林》 等著作中,都 有对眉山风土
人情的描绘
2
在宋代,眉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而苏轼就是当
2
时眉山经济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各种途径推动眉山的经济发展,为当时的经济
3
发展做出了贡献
4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苏轼与眉山的教育事业
1
苏轼非常重视教育,他在眉山期间,积极参与 教育事业,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
他创办了东坡书院,并亲自担任教授,吸引了
大量学生前来求学
-
THANK YOU
7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苏轼与眉山的社会公益事业
苏轼不仅在文化、经济、教育等方
01
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也在社会公
益事业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过一些实实
02
在在的好事,如修建桥梁、水利等
基础设施,以及倡导文化普及等
03
这些公益事业不仅造福了当时的百 姓,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眉山的三苏祠》高中作文800字

《眉山的三苏祠》高中作文800字

《眉山的三苏祠》高中作文800字标题:眉山的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帽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那就是被誉为“中华名人堂”的三苏祠。

这里是中国宋代文学大师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故居,也是他们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

步入三苏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大门,上面刻有“三苏祠”三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典雅。

走进大门,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祠内绿树成荫,花木繁茂,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祠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园林的秀美,又有北方宫殿的雄伟,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祠内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苏家三父子的塑像。

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还在世一般。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苏轼的塑像,他手执毛笔,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展现了他独特的文人风骨。

三苏祠不仅是苏家三父子的故居,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痕迹,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

他们的诗词文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后人的道路。

苏家三父子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们的诗词散文,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更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观完三苏祠,我深深地被他们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它们能够穿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学习苏家三父子的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三苏祠是一座值得我们去探寻的文化宝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参观三苏祠,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文化精神对眉山的影响蒋兴满(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四川康定 626000)【摘要】“爱国爱民、实事求是、正直明辨、乐观豁达”的苏轼文化精神,对眉山的民风民俗、建筑规划、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等城市精神都影响深远。

如何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古为今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苏轼文化;眉山;城市精神;古为今用[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2015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苏东坡与眉山文化的关系对当今社会的影响(DXS14009)”的成果苏轼(1037—1101)才华横溢,作品颇丰。

今存诗歌2700多首,词350首,及文章4200余篇。

[1]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亦饶有建树。

其在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为后人所称道,形成了独特的东坡文化精神,对眉山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苏轼文化成就略述苏轼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文、诗和词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以书法、绘画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成就和融合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成就等方面。

(一)苏轼的文化成就1.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

宋代释德洪《跋东坡池录》:“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为文要“有益于济世之用”。

[2]苏轼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苏轼的诗:“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苏轼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的代表。

清代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

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白雨斋词话》卷七)他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打破了“艳科”的藩篱。

2.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的书法和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苏轼酷爱书法,其弟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苏轼书法成就极高。

黄庭坚《山谷论书》:“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

”苏轼在黄州时所作《寒食帖》亦为现今中国三大书法名帖之一。

苏东坡的墨竹和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也是文人画的开创者。

[3]苏辙《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云:“予兄子瞻少而知画,不学而得用笔之理。

”可见苏轼对画功底深厚。

同时,苏轼还发展了绘画的写意功能,强调精神意蕴而不是形象本身。

苏轼精通音律,他的词可诵可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被贬荒疆之时还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整理,并把音律应用到了诗词赋文之中。

苏轼的文学艺术风格论与创作论都贯穿着一种“通”的精神。

[4]这使得苏轼通晓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集中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上。

(二)苏轼的思想成就1.“达者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坚守苏轼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饱读经史。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说:“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自小就有奋历当世的精神。

科考入仕,苏轼成就极高,仕途上的荣光,必将转化为他经世济时、献身政治的决心。

[5]苏轼《答虔倅俞括奉议书》说:“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这反映出苏轼不期望虚名和志在济世利民的情怀。

儒家思想赋予给苏轼的品质,也使苏轼遭遇多次贬官,但他被贬谪到岭南依然不改其志。

苏轼《与李公择》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

”可见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坚守。

儒家的淑世精神是苏轼人生道路上行进的一条基线,虽有起伏偏斜,却始终贯穿。

[6]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对道家思想的回归和升华苏轼早年师从道士张易简,接触道家思想。

在历经宦海浮沉后,便逐渐结缘于老庄思想。

苏轼对道家思想回归和升华体现在他面对世事的态度和将道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

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

”[7]因而,苏轼在苦难的贬官生涯里,其精神不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更加乐观豁达。

他《答毕仲举书》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可见苏轼回归道家思想是为了完善人格和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

3.“是非忧乐本来空”——苏轼对释家思想的领悟和借鉴苏轼在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

[8]苏轼时常感叹人生短暂,“吾生如寄耳”和“人生如梦”,释家思想中的旷达让苏轼在贬谪中找到了一种解脱。

苏轼三贬,贬地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苦,年龄越来越老,然而这“喜——悲——旷”的三部曲过程却越来越短,导向旷的心境越来越快。

[9]苏轼同样将释家思想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在《赤壁赋》中他就借用了佛教的永生不灭的观点写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这都体现了苏轼对于释家思想的理解到借鉴,并应用到其苦难多变的人生中。

苏轼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有道家安贫乐道的乐观豁达,还有佛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也使得苏轼能够兼通各家思想,为己所用。

二、苏轼的文化精神与眉山的联系苏轼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精神,历史悠久的眉山也有其独特的城市精神。

苏轼对于眉山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和城市等方面。

(一)苏轼的文化精神在苏轼卓越的文学成就下,蕴含着丰富的苏轼文化精神。

其文化精神可概述为:“爱国爱民、实事求是、正直明辨、乐观豁达”。

其一,爱国爱民。

苏轼深受儒家尊主泽民思想影响,其一生历经五帝,对君主都尽心竭力辅佐。

对人民,他所到之处皆做了一番好事,在徐州抗洪,改革凤翔“衙前”役法等。

其二,实事求是。

苏轼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在《上丞相书》说:“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

无私之难,难于通万物之理。

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

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

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

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这也使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产生分歧,以致屡次被贬,但他不改其志。

其三,正直明辨。

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和处世准则,他在《与杨元素书》中言: “某近数章请郡,未允,数日来杜门待命,期必得耳。

公必闻其略,盖为台谏所不容也。

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

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顺耳。

”从中可以看到苏轼正直独立的品质。

其四,乐观豁达。

苏轼在艰难困苦之时,总能化悲痛为力量,用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他在《超然台记》说:“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因为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使苏轼在外放岭南七年的时间里安然自适。

(二)眉山的城市精神眉山位于天府之国,古称眉州。

眉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称为“千载诗书城”。

李白《蜀道难》描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其中“蚕丛”氏就来自今天眉山青神地区,据明代余承勋《青神考》:“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

”(青衣指今青神地区)。

眉山在宋代较为发达,又因“三苏”的成就,引来世人对古老眉山的关注。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城市才得以快速发展。

眉山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是:“坚韧图强,求是创新,团结进取,苦干兴眉”。

[10]于此同时,眉山将苏轼文化精神融入到了眉山的城市精神里面,使之富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三)苏轼文化对眉山的影响1.苏轼文化对眉山人的影响苏轼对眉山的人的影响体现在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上。

“三苏”文化历来为眉山人所推崇,又以苏轼最甚。

清代张鹏翮撰三苏祠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一家因文而举世闻名,深深影响了眉山地区的学子。

据《眉山县志》记载:“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苏轼文学在历代皆盛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受苏轼等影响,眉山士人读书成风,人才辈出,仅在两宋眉山地区考取进士的人数就多达八百多人。

[11]宋代唐庚等眉山文化名人皆是受苏轼的影响,刘夷叔曰:“唐子西善学东坡,量力从事,虽少,自成一家。

其诗工於属对,缘此遂无古,意然其品在少游上。

”(《唐子西集》十五卷),唐庚亦被后人称为“小东坡”。

2.苏轼文化对眉山城市的影响苏轼对眉山城市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规划、文化风俗、特色饮食、旅游产业等方面。

建筑规划方面:为更好继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眉山将市中心命名为东坡区,以示对苏东坡的敬仰;眉山还建立和修缮了一大批和苏轼相关的建筑和遗迹,修缮了历经数百年的三苏祠,并修建了三苏博物馆;围绕三苏祠的古纱縠行地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宋城”,复古建筑处处可见,体现出苏轼对眉山地区的重大影响。

文化风俗方面:每逢高考,眉山学子都会相继前往三苏祠祭拜苏轼,这成为了眉山的一种文化习俗,更成了眉山人心中的崇拜。

特色饮食方面:眉山饮食文化浓厚,因苏轼而著名的有“东坡肉”和“东坡酒”等。

眉山人家中遇红白喜事,“东坡肉”则必不可少。

东坡好酒,眉山酒文化源远流长,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方面:眉山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以苏轼为核心的三苏祠地区、青神古中岩苏轼读书之地以及岷江和东坡湖等景观。

三、继承东坡文化,发扬东坡精神东坡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使之古为今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继承东坡文化,并用现代化的媒介去传播和发扬东坡精神。

(一)继承东坡文化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东坡文化可以提高眉山人的文化素养,展现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促进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把眉山建设成为知识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继承苏轼文化会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年代久远,二是古今文化的差异性。

继承和发扬东坡文化,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东坡文化。

正确地理解和继承东坡文化,会避免产生文化误解和流失。

需要对于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理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东坡文化和现代化的文化相结合,并根据地域特色打造一批现代化的东坡文化载体,促进东坡文化的现代化和长远化。

(二)发扬东坡精神“东坡文化”是眉山的名片。

为更好发扬优秀的东坡文化,推动眉山人民对东坡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中小学课堂,可以开设东坡文化课堂和相关课程,对苏轼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让学生认识苏东坡、了解苏东坡,以便于更好传承和发扬东坡文化。

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主题博物馆、特色公园、名胜古迹、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有计划地宣传东坡文化的文化内涵、特色和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