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Freire与《受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读书笔记《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思想评析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出版于1970年,这是一部反体制的教育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学大相径庭。
该书所指向的教育对象从学校层面转到社会层面,从学生转为社会中的被压迫者,因此,说它是一本教育著作,毋宁说它是一本政治著作。
这部著作大胆地揭示出社会的真相,道出压迫者压迫被压迫者的压迫现实及其背后的压迫制度,它着力于唤醒被压迫者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自由的实践在改造历史中不断地获得人性的解放,以所有人的人性化取代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一对矛盾。
读完之后,我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它催人奋进和思考,帮助人反思这个社会,而书中诸多闪光的经典思想更是让人振奋不已。
开篇弗莱雷就指出在压迫的世界里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是非人性化的表现,人类的使命就是追求人性化,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人。
而现实社会中,被压迫者“无意识”去改造世界,被宿命论羁绊,他们安于被压迫的现状。
对此弗莱雷直言不讳地指出:被压迫者是由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压迫性的制度与文化使得他们的意识处于淹没状态,统治阶级掌控下的传统教育正是为了维持被压迫者的“无意识”状态,是统治阶级压迫被压迫者的工具。
但事实上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被压迫者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被压迫现状从而对世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干预,并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教育就应该是一股解放的力量,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应在自由的对话中进行并致力于使人意识化以期达到所有人的人性化。
弗莱雷猛烈抨击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其醉翁之意不在学校,而是直指现实社会中隐藏的主流文化霸权式传递现象。
在压迫的社会中,压迫者总是以主流文化——实质上是压迫者(少数统治阶层)的知识观,是他们所规定的“真理”,是排斥被压迫者(社会不利阶层)的知识和经验的——给被压迫者进行“洗脑”,使他们内化压迫者的意识,强化其宿命论意识,从而更有利于维持现存的压迫秩序。
弗雷勒(Paulo Freire)与《受压迫者教育学》
弗雷勒(Paulo Freire)與《受壓迫者教育學》譯者註方永泉(本文為弗雷勒《受壓迫者教育學》中譯本譯者介紹序言,中譯詮本已由巨流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壹、”動搖國本”的危險人物「教育是什麼?」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往往多是四平八穩的答案,諸如:「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一種活動」、「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教育是人格的陶冶」、「教育是社會所需人才的培育」等比較安全的答案。
雖然我們相信教育與政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是我們都只”敢”談到教育具有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協助民眾有著更成熟的政治態度、政治眼光及政治修養,最終目的在完成政治的民主化」。
在政治與教育之間,我們始終維持了一條清楚的界限,以為這就是「教育中立於政治之外」。
對於「教育是什麼?」的問題,作為巴西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保羅.弗雷勒(Paul Freire,1921-1997),所提供的答案是直截了當卻又激進的。
「教育是一種政治行動」,此位影響當今左派教育理論甚深的教育工作者如是說。
弗雷勒對教育的這種看法,當然引發了不少的爭議,但同時也對日後教育理論的發展投下了極為重要的變數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弗雷勒的教育思想與理念隨著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在西方的日漸盛行,愈發受到重視,有人甚至稱他為「可能是廿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Smith, 1997)。
弗雷勒著作的影響力在第三世界極為鉅大,其代表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早已是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之一。
此外,他的教育理論在第一世界的國家中也逐漸成為左派教育理論家的最愛,引發了不少迴響(《受壓迫者教育學》英文版首先於1971年出版,最近的卅周年紀念版又於2000年出版,該書據稱已在全球銷售了75萬本)。
對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此時進一步引介弗雷勒反殖民、反文化侵略的教育學說,除了可以幫助對於當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外,也將可以進而激發我們對於教育所具備之社會改造功能的熱情。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阅读笔记 思维导图
《教育:自由的实践》(1967)
《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
《自由文化行动》(1972)
《发展中的教育学——几内亚比绍信札》(1978)
《教育政治学》(1985)
《解放教育学》(1987)
著作
《扫盲:识字与识世》(1987)
其最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称之为“被压 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反对话成为压迫工具,语言、文 化、表达方式,经济都被剥夺。
人们只能被动适应这个世界,精心组织宣传和标语,通过大众传播媒体 给压迫者(交流)
压迫者利用任何手段把被压迫者的团结需求的行动扼杀在萌芽状态(团 结,组织及斗争被贴上危险的标签。
分而治之
孤立被压迫者,制造加深分裂
反对话理论
把真正的建设者指责为破坏者 维护统治地位的一个基本手段,通过操纵,使民众顺应他们的旨意。
保罗 弗莱雷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压迫者教育学》,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 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1921年,出生于巴西累西腓市的一个军官家庭。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13岁,父亲去世,笃信天主教,家庭变故,童年辛酸的生话使他立志改善穷苦百姓的生活。 1943年,在累西腓大学学习法律,1947年一名牙医改变了弗莱雷的职业生涯。 1954年,担任社会工业服务社的教育文化部的主任。 1961年,在累西腓市长的邀请下,弗莱雷开始参与该城市的扫盲工作。 1964年,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 1969年,赴哈佛大学任“发展和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此期间《被压迫者教育学》。 1970年至1979年,在非洲开展了许多扫盲运动。 1980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圣保罗公立大学邀请,成为两校的教育系教授。 1989年,担任圣保罗市的教育局长,广泛开展教育改革 1997年,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弗莱德 被压迫者教育
书名:《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作者:保罗·弗莱雷(巴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是二战后巴西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巴西杜威”。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赫伯特·科尔曾说,弗莱雷“也许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他也被认为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被压迫者教育学》更是得到了众多褒奖。
斯坦利·阿罗诺维茨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
与一般的教育学不同,它没有固定的、系统化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观点的论述和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源自人性内部的人性化,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平等孜孜不倦地争取与追求。
诚如袁振国教授在《被压迫者教育学》前言中所写:“它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生命呼唤与勇气的奉献。
”1 人通过世界这个中介来教育彼此。
每个人又重新获得了说出自己的话即命名世界的权力。
他所说的世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秩序,即人必须适应已知,而是一个有待努力解决的问题。
3页2 被压迫者解放了自身,同时解放了压迫者。
双方都获得了自由。
被压迫者:习惯于适应、温顺驯良、无知(非人性化,降格为物)压迫者:习惯于驯化、秩序操纵、全知(非人性化,虐待狂)解放了的人:批判意识、探索、创新、平等、对话(人性化) 7-22页3 传统讲授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
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
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
“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什么是“被压迫者教育学”
什么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郭跃辉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0期近日,我读完了巴西教育大师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
这本书曾经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某些新课程理论的依据,例如他的对话理论以及对师生关系的阐述。
而当我全面接触并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时,我也发现了本书的真实意图与“ 中国影响”之间的裂痕。
所谓“ 被压迫者教育学”,其实是一种以革命与解放为主题的带有一定的政治诉求的教育理念,它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和内部阶级压迫为基本特征。
弗莱雷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公问题有所体会。
大学期间,他主攻法律,毕业之后担任过伯南布哥州的教育文化社会服务部主任,负责扫盲教育。
1947年,由于一个特殊的案件,他放弃了律师职业,转行从事教育。
他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学生及家长参与和讨论社会问题,以便唤醒工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他的扫盲行动与计划,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不过1964年,巴西发生了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扫盲行动促进了人们民主与反抗意识的觉醒,他被迫流亡海外达16年之久。
在流亡智利期间,他追忆了巴西与压迫者的关系,反思了智利的社会文化历史,梳理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种种关系,最终完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提出了“ 教育即解放”的主张。
弗莱雷是从批判师生之间的“讲解关系”入手的。
在他看来,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 灌输”的“存储器”。
于是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弗莱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
对话,正是这种互动过程的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
对话意味着一种交流,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
在他看来,对话的产生需要满足几个条件:要有对世界、对人的挚爱,要有谦逊的态度,对话双方要有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原理作业教育原理读书笔记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
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
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
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保罗•费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充满了挣脱枷锁、解放一切的味道。
这本书一直在探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阐述了“被压迫者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解放”的重要问题。
费莱雷也是“被压迫者”之一,所以这本书几乎是他作为“被压迫者”的全部心声,甚至让我想到了古希腊角斗士斯巴达克斯, 只不过相比之下费莱雷反抗压迫的方式是用文字而非武力。
相比西方的“主流声音”,这本身处第三世界的“非主流声音”显得十分独特。
费莱雷在陈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的时候充满了哲学色彩,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这在以往的西方著作中是难以见到的。
第二章篇幅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这一部分是作为压迫者的教师和被压迫者的学生的关系。
在压迫背景下,教师成了压迫者的工具,广泛地采用灌输式教育。
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我国之前的“填鸭式教育”比较相似,只负责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却无法培养学生思考和对话的能力。
费莱雷将这种教育比作银行储存, 教师只是把知识储蓄在学生那里,但是有存就有取,而已经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无法取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过程只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恰恰就像拷贝文件,有的时候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过去,有的时候也会丢失一些文件,但是原文件不会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产生“新文件”,也即新的想法和交流。
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对待一切事物的麻痹、轻信、盲从。
当一部分学生成为新的“压迫教师”后,这些教师仍然充当着压迫者的角色,去压迫新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充当台面上的“压迫者”的角色,真正的压迫者却躲在幕后,压迫着所有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使用“提问式教育二提问式教育,不仅出于对人性完美的肯定和渴望,而且更把这种肯定和渴望,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设性实践上。
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来完成相互的思考与创造,产生了“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新关系。
《 被压迫者教育学》
龙源期刊网
《被压迫者教育学》
作者:保罗·弗莱雷
来源:《甘肃教育》2015年第01期
内容简介:《被压迫者教育学(修订版)》是一本写给被压迫者读,也是写给一切有良知的教师读的书。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也有被压迫的学生。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
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
推荐理由:本书介绍发展中国家的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
该理论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明了教育与觉悟的关系,指导了发展中国家的成人扫盲教育,提出了情景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育与现实的结合。
弗莱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最大。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撰写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教育为基础,探讨了压迫与解放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不禁对于教育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教育的政治性。
弗莱雷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他指出,教育可以被用作巩固压迫制度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改变社会现状的催化剂。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定义和作用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往往被视为提高个人竞争力、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手段。
然而,弗莱雷强调了被压迫者的教育意义的更深层次。
他指出,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被压迫者的意识和觉醒。
只有通过教育,被压迫者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价值,从而站起来争取自己的解放。
弗莱雷在书中提到了受压迫者的“文化主题化”。
这意味着,在被压迫的环境中,被压迫者开始接受并认同压迫者所灌输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加深了自我压迫的循环。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这种循环,引导被压迫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学习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从而摆脱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
弗莱雷强调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即教育者应该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面对被压迫者。
这使我重新审视了我在教学中的方法和态度。
教育者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
此外,弗莱雷还提到了批判性教育的重要性。
批判性教育是指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通过批判性教育,被压迫者可以成为社会的变革者,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完整word版)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一、内容简介《受压迫者教育学》由保罗.弗莱雷所著,出版于1970年。
该书是弗莱雷基于其在巴西与智利从事识字教育和农村改造的经验,加上其流亡西方世界六年对于政治情况的观察撰写而成。
在该书中弗莱雷将教育视为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性化过程,被压迫者通过提问式教育、对话的方式,学习觉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并从而采取行动反抗现实中的压迫性因素,亦即意识觉醒,实现与压迫者的共同解放。
弗莱雷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行动。
本书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作者通过阐述非人性化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
在揭露压迫者“虚假的慷慨”和被压迫者的二重性的同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反思性地投入到解放的行动中去,而这一任务只能由被压迫者担任。
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来取代“讲授式教学”。
第三章中,弗莱雷详尽论述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话的特性,从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观。
同时,弗莱雷也对课程内容来源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要探究产生于现实的原生主题的课程观。
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的最后一章第四章中,弗莱雷着重阐述了他的文化行动观。
弗莱雷着重分析了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和压迫的文化行动论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揭示了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的基本联系,这也成为弗莱雷以后提出的“教育即政治”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阅读指南(一)弗莱雷的新旧教育观1.“讲授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弗莱雷探究了学校中的教学关系。
他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
这种“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变成被教师“填塞”的“容器"。
而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储蓄教育观”。
被压迫者教育学
3.批判现实改造世界理论
“压迫者使他人非人性化,自己也变得非人性化了, 所以不能领导这场战争”。P7
所以解放必须由被压迫者来承担。但是被压迫者由 于一方面内化了压迫者的形象,习惯了他们的被压 迫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害怕解放,恐惧自由,因此,
弗莱雷提出要改造具体的环境,“一个新的环境、 一个能使追求更完美的人形成为可能的环境”。P48
第二章:1.讲授式教育与储蓄教育观、2.提问式教育 与解放教育观
第三章:1.教学观、2.课程观 第四章:1.文化行动论、2.压迫的文化行动论四特征、
2.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四特征
思想来源
(一)存在主义 1.萨特:弗莱雷所说的的“灌输教育”,就类似于萨特所说的“消化式”
教育 P4 2.雅斯贝尔斯:借鉴了“对话”的概念,认为建立在爱、谦虚等基础之上
体 (三)天主教神学 出现了宗教的来源和参考资料,并且他还指出自己的读者将会包括基督教
徒和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提及了巴西的一些基层基督教社团 (四)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弗莱雷曾经在文中多次提高马克思的辩证法,而他的著作
主要框架也是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来分析论证的 P11 2.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拉、卡斯特罗等等 P55
2.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人性的不完善迟早会导致压迫
者起来,与那些使得他们变得不完善的人作斗争,并最 终解放自身的时候也解放了压迫者”P4 斗争的初始阶段,“被压迫者渴望பைடு நூலகம்不是解放而是认同 压迫者一方”P6 他们对于自己将要承担解放的责任心存 担忧,“自由会让他们抛弃内在化的形象,自由要求持 之以恒去追求,尽心尽力”P7 人们首先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来找出它的根源,这样通过 改造行动,他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一个能使追求 更完美的任性成为可能的环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的世界秩序日渐瓦解,新的世界秩序逐渐形成。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体系分崩离析,世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
在拉美,一些国家掀起了反对社会压迫、争取人民自由的解放运动。
在此背景下,不仅涌现出高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旗帜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形成了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和内部阶级压迫为特征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这一思潮典型代表人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保罗.弗莱雷于1921年出生在巴西一个中产阶级的警官家庭。
家庭境遇的变迁,童年心酸的生活。
使他很早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公问题有所认识。
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扫盲计划不仅教会了农民读写技巧,还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民主意识,使他们不再安于现状,这就从根本上“侵害”了当权者的利益。
新上台的军人独裁政府视弗莱雷为“眼中钉”,遂以“叛国”、“煽动革命”之罪名将他关入监狱75天;随后又迫使他流亡海外(玻利维亚、智利、美国)长达16年之久。
1965年,他在智利完成了自己第一本著作《作为自由实践的教育》,这部著作中,弗莱雷总结了早期扫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教育”的思想。
1969年,在考察智利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弗莱雷完成出版了《推广还是交流》一书。
该著作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关系。
弗莱雷认为,单向性文化推广具有“侵入”性,而双向性文化交流能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
他认为,农业学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还应该走进农民的生活世界,通过相互对话等教育方式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获得解放。
继1967年应邀到美国数所大学演讲之后,弗莱雷又于1969年接受邀请,前往美国哈弗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借此良机,他追忆了与巴西被压迫者的关系,反思了智利社会文化历史,梳理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种种关系,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
从保罗_弗莱雷_被压迫者教育学_看师生对话
第20卷 第2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o l 20 N o 22010年 第2期J OURNAL O F B I NGTUAN EDUCAT I ON I NSTITUTE A pr .2010从保罗 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看师生对话唐 瑛(新疆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摘 要: 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保罗 弗莱雷提出的以 解放教育观!为指导的 对话式教学!,倡导在师生之间的对话,本文基于弗莱雷提出的对话的基本条件,探讨师生之间和谐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被压迫者教育学;对话;师生对话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48(2010)02-0054-03Seei n g Teacher -Student D ialogue fro m P aulo F reire s Pedagogy of t he OppressedTANG Y i n g(Schoo l of Educa ti ona l Sc i ence ,X i n jiang Educati on Institute ,U ru m q,i X i n jiang 830043,Chi na)Abstrac t :The representative of pedagogy o f the oppressed ,P au l o F re ire ,put forward teach i ng v i a dia l ogue !tha t i s based on li be ra tion educati on !and advocatead teacher-st udent d ialogues .T h i s a rti c l e discusses t he bases and conditions o f ha r mon i ous teache r-studen t dialogues based on t he bas i c cond i tions of d i a l ogues put for w ard by F re ire .K ey word s :pedagogy o f the oppressed ;dia l ogue ;teacher-students dia l ogue一、 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保罗 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 拉丁美洲的杜威!,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 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论解放教育学的逻辑——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再解读
第3期2017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 Education ScienceNo.3Mar.2017[收稿日期]2016-02-23[作者简介]张艳霞(1989-),女,山东临朐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与农村教育。
朱成科(1973-),男,辽宁新民人,博士,渤海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农村教育。
论解放教育学的逻辑———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再解读张艳霞,朱成科(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 要]《被压迫者教育学》是著名的批判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阐释了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思想,它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
论著主要从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内在逻辑构建。
人性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的终极价值诉求;意识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提问式教育和对话行动理论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实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解放;人性化;意识化;对话[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116-04 [阅韵陨]10.13980/ki.xdjykx.2017.03.024《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1971)是批判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是“真正革命的教育学”,是“批判教育学的奠基性著作”。
它问世以后,“解放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对话教育学”、“革命教育学”、“批判-交往教育学”乃至“终生自由教育学”等等都纷纷登堂入室了[1]。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没有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教育学体系和框架,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境遇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人本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重點
壓迫者常運用囤積式教育的的原因
• 壓迫者感到興趣的是「改變受壓迫者的意識,而不是改變壓迫的 情境」;當受壓迫者愈學習到去適應環境時,壓迫者就愈容易去 宰制他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壓迫者使用了教育的囤積概念, 再配合父權式的社會行動機制,讓受壓迫者接受一種自我陶醉式 的「福利接受者」名稱。 • 受壓迫者常被當成個案來處理,彷彿他們就像是偏離此一「善意 的、有組織的、公義的社會」而存在的邊緣人。 • 壓迫者會使用教育的囤積概念來避免學生「覺醒」的威脅。 • 囤積取向的教育往往會以人本主義為其外衣,但實則是希望將人 轉變成自動化裝置─而對於人性化的存有志業予以否定。
第二章的重點
• 囤積式的教育的特性:
(a)由教師來教學,而學生只能被教; (b)教師知曉一切,而學生一無所知; (c)由教師來思考,至於學生只是被思考的對象; (d)由教師發表談話,至於學生則只能乖乖地在旁邊聽話; (e)由教師來施予紀律,至於學生則只是被訓練的; (f)教師可以決定並強化他的選擇,而學生則必須服從符合; (g)教師可以行動,但學生只能透過教師的行動產生自己也有行動 的幻覺; (h)教師選擇教學的內容,而學生(未經過協商)只能去適應它; • (i)在教師身上混淆了知識與人格的權威,而其所處的地位則是與 學生自由相對立的; (j)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只是客體。
P. Freire與《受壓迫者教育學》
導讀人:方永泉 日期:92.7~92.9 地點:國立台中師院
第二章的重點
講述性(narrative)教學的特性 • 有一個講述的主體與被動聆聽的客體 • 所講述的現實是靜止的、片段的 • 聲音很大,但不具改造的力量 • 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某些東西 • 教育因此成為一種「存放」(depositing)的活動, 學生變成了「存放處」(depositories),而教師 則變成為了的囤積概念,又可邏輯地推演出下列的 看法: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是在「管制」(to regulate) 世界進入學生的方式。他的工作是在 組織一個過程(它已經自然地發生),以資訊的 堆積(他認為這些構成了真正的知識)來「填塞」 學生的心靈 。 • 教育工作者相信人是被動地接受這個世界的實 體,所以教育應該是使人們能夠更被動地去適 應這個世界。
第二章的重點
囤積式教育所可能帶來的危害 • 教育的「囤積」概念認為人類是適應的、溫馴的存有。 但實際上,當學生愈去致力於存積教師所教給他們的 東西時,他們的批判意識就愈無法得到發展,這將使 他們愈發無法介入這個世界成為世界的改造者。 • 囤積式的教育會減少或摧殘學生的創造力,使得學生 不經思索地為壓迫者獻上服務。 • 囤積式教育源於一種將所有人都當成「物」的錯誤理 解,它不太可能促進弗洛姆所說之「生命之愛」的發 展,而是會產生其對立面:「死亡之愛」。
第二章重點
• 真正的解放─一種人性化的過程─不是另一次人們身 上的存放。解放是一種實踐─是人們對於他們的世界 進行行動與反省,以進一步改造世界。那些真正獻身 於解放目標的人,不可能接受機械論的看法,將意識 當成有待填滿的空容器;他們也不可能允許以解放為 名,卻運用囤積式的宰制方法(包括宣傳、口號等存 放的方式)。 • 真正獻身於解放的人,必須完全拒絕囤積式的概念, 而採用「人是有意識之存有」的概念,他們並且認為 「意識是意欲(intent upon)此世界的意識」。他們必須 放棄囤積的教育目的,而以人類在其與世界的關係中 進行發問的教育目的來取代。
第二章的重點
積聚式(囤積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
• 教師所採行的方法,不是溝通,而是藉著發出「公 告」,製造一些學生必須耐著性子接受、記憶與重覆 的「存放物」。 • 在囤積的教育概念中,其允許學生進行的活動範圍僅 限於接受、歸檔、與存放囤積的東西。 • 在教育的囤積概念中,知識是一種由某些自認學識淵 博的人,賦與那些他們認為一無所知之人們的「恩 賜」。 • 教師是以與學生對立的姿態出現,為了強調自己地位 的正當性,教師往往會將學生視為絕對的無知。至於 學生則如黑格爾辯證中所講的,被異化成為奴隸的地 位。
第二章重點
• 面對囤積式教育,受壓迫者應該改變這個結構,使受 壓迫者成為「為己存有」。 • 面對囤積式教育,對於人本主義及革命的教育工作者 來說,他們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這種可能性出現。從 一開始,其所作的努力就必須與學生的努力相互呼應, 以進一步從事批判思考及追求共同的人性化。在他的 努力中,必須貫注了一種對於民眾及其創造力量的深 刻信念,為了要完成這個目的,在其與學生的關係方 面,他們必須成為學生的夥伴。 • 人本主義者不能在追求解放的過程中,卻又使用了囤 積式的教育方法,否則就會否定他們的解放工作。一 個革命的社會也不可以沿襲壓迫社會的教育方式,如 果革命社會中又再實施囤積式的教育,那要不就會誤 導人們,要不就表示其對於民眾仍缺乏信心。
第二章重點
囤積概念背後的假定 • 隱含人與世界二分的假定:人僅是存在於世界 之中(in),而不是和(with)世界及他人在一起; 人是旁觀的人,而不是重新創造者。 • 人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存有(corpo consciente); 而是某個意識的擁有者 。 • 這種觀點使得「意識可以理解的」(being accessible to consciousness)及「進入意識之內」 (entering consciousness)之間變得沒有區別。
第二章重點
•在囤積式的教育中,「認知對象」原先由教師 所擁有。 •囤積式的教育(傾向於將一切事情二分)將教育 工作者的行動分成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 當教育工作者在他的研究室或實驗室中準備其 課程時,他認知到某個「認知對象」。在第二 個階段中,他向他的學生解釋說明這個事物。 對於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學生並不需要認知, 而是去記憶。學生本身並沒有實際執行任何的 認知行動,因為與行動目標有關的對象是教師 所擁有的「財產」,而不是能夠喚起教師與學 生之批判反省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