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blood 血液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1e45de3e284ac850ac024227.png)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6d52cbaa00b52acfc7caaa.png)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 凝血过程 • • • • • • • •
分
类
•
凝
血
小
结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生理学血液》课件
![《生理学血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34bd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6.png)
红细胞的形成与代谢
红细胞的形成
红骨髓通过造血过程产生成熟的 红细胞,称为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的代谢
红细胞的寿命
红细胞通过糖代谢和无氧呼吸产 生能量,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随后被 脾脏和肝脏分解和处理。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1
凝血过程
2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黏附和聚集在
受伤处,形成血栓。
心脏泵血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动脉和静脉
血液通过动脉运送到组织,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
3
毛细血管
微小而密集的毛细血管使血液能够触及身体的每个细胞。
血液细胞的组成与功能
红细胞
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
白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结,止血并帮助修复受伤组织。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是我们身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如运输氧 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血液的奥秘吧!
血液简介
血液是身体中循环的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它起着运输氧气、营养物 质和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血液循环与输送
1
循环系统
血液疾病与诊断处理
1
贫血
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的疾病,可导致疲劳和气短。
2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骨髓产生白细胞异常增长的恶性疾病,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3
凝血障碍
凝血障碍可能导致出血过多或血栓形成,需要适当的诊断和处理。
3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结过程,形成血栓以 止血。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2baf6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7.png)
此外,纤维蛋白溶解还参与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等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
04
血型与输血原则
ABO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特点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 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四种。
分型依据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和抗体来确定血型。
Rh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Rh血型系统特点
0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凝血因子是一类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包括FⅠ、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的激活与相互作用
在血管损伤时,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相互作用,形成一系 列的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 而形成血栓。
血小板结构与功能
结构
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直径约24μm。
02
功能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维护血管壁完 整性。
01
03
粘附
血小板能粘附于受损血管壁,形成止 血栓子。
释放
血小板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 血小板因子、5-羟色胺等,可参与炎 症反应和血管修复。
05
04
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小板团块, 加强止血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对血液指标的定期检测,可 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 疗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 依据。
推动医学研究
实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血液学领域的医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支持,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
步。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容量血管
04
血型与输血原则
ABO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特点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 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四种。
分型依据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和抗体来确定血型。
Rh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Rh血型系统特点
0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凝血因子是一类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包括FⅠ、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的激活与相互作用
在血管损伤时,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并相互作用,形成一系 列的酶促反应,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 而形成血栓。
血小板结构与功能
结构
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直径约24μm。
02
功能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维护血管壁完 整性。
01
03
粘附
血小板能粘附于受损血管壁,形成止 血栓子。
释放
血小板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 血小板因子、5-羟色胺等,可参与炎 症反应和血管修复。
05
04
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小板团块, 加强止血效果。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对血液指标的定期检测,可 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 疗效果,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 依据。
推动医学研究
实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血液学领域的医学研究提供了 有力支持,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
步。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容量血管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0096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1.png)
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学课件_血液
![生理学课件_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ee20726450e2524de5187ef8.png)
2、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 于这个 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 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 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 巨核系祖细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细胞 (CFU-TB);
3、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 (precursors)阶段,此时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 形态上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 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 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三)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溶血,因 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白细胞生理1、数量:正常成年人 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 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 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2、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二)生理特性和功能
第三章 血
液
概述
1、概念及临床意义。 2、进化过程。 3、作用。 4、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
1、血液
血细胞
2、血细胞比容:细胞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3、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动物生理学--血液完整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血液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a7c7fc14791711cd79179a.png)
精选ppt课件
10
(一) 颜色与味道 1、颜色:红色 2、血味:咸腥味
(二) 比重
全血比重:1.040 ~1.075 (红细胞比例↑,比重↑)
血浆比重:1.024 ~1.031 (血浆蛋白浓度↑ ,比重↑)
红细胞比重:1.070 ~1.090 (血红蛋白浓度↑ ,比重↑)
精选ppt课件
11
(三) 粘滞性(viscosity)
精选ppt课件
15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占99.5%)
小(0.5%)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和功能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临床应用或生理实验
1、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第三章 血液(Blood)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目标(Aims)
1. 说出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意义,解释血 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2. 说出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解释红细胞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及血沉的概念,简述红细胞生成调节机制
约2%
2、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以及补体
精选ppt课件
7
血浆蛋白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白蛋白(albumin)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690d5a1ed9ad51f01df299.png)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https://img.taocdn.com/s3/m/466a08d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d.png)
总数:(4.0-10.0) 109/L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0%-1% 单核细胞 monocyte: 3%-8%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20%-40%
(二)WBC生理功能
1.占体重7~8%(70~80ml/kg);
2.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3.失血量:10%、20%、30%
①运输 ②缓冲
三、血液的功能 ③ 调 节
④防御 ❺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成分:水:91-92%;溶质:8-9%。
溶质:血浆蛋白、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 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
骨髓
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
EPO
RBC数量
肾皮质管周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缺氧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雄激素
雄激素→肾脏→EPO
骨髓 红C↑
3)其他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分类及正常值 生理特性及作用
(一)分类及正常值
149. 152.9 152.6 9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 比重
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RBC:1.090~1.092
(二).血浆PH值: 7.35~7.45
1.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红细胞中还有Hb/HHb。
组织液 C内液 145 12
负离子 血浆
Cl-
104
(二)WBC生理功能
1.占体重7~8%(70~80ml/kg);
2.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3.失血量:10%、20%、30%
①运输 ②缓冲
三、血液的功能 ③ 调 节
④防御 ❺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成分:水:91-92%;溶质:8-9%。
溶质:血浆蛋白、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 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
骨髓
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
EPO
RBC数量
肾皮质管周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缺氧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雄激素
雄激素→肾脏→EPO
骨髓 红C↑
3)其他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分类及正常值 生理特性及作用
(一)分类及正常值
149. 152.9 152.6 9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 比重
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RBC:1.090~1.092
(二).血浆PH值: 7.35~7.45
1.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红细胞中还有Hb/HHb。
组织液 C内液 145 12
负离子 血浆
Cl-
1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ysical &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ood
1. Specific Gravity(比重)
Depending on hematocrit & protein composition
Whole blood:
1.050~1.060
Plasma:
1.025~1.035
Red blood cells:
4. Plasma pH
Normal range: 7.35~7.45 Buffer systems(缓冲系统):
Hematocrit(packed cell volume, 血细胞比容)
the volume of red blood cells as a percentage of centrifuged whole blood
M: 40~50% F: 37~48%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 (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Surrogate 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Packed Cell Volume
BLOOD【血液】
Internal environment (内环境)
Body Fluid = 60% of Body Weight (BW)
Extracellular Fluid 1/3, 20% of BW
Plasma 5% of BW
Interstitial Fluid 15% of BW
Intracellular Fluid 2/3, 40% of BW
Digestive system Urinary system
Nervous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Lymphatic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Components of blood
Plasma(血浆)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RBC) or Erythrocytes(红细胞) White Blood Cells (WBC) or Leucocytes(白细胞) Platelets (PLT) or Thrombocytes(血小板)
Plasma includes water, ions, proteins, nutrients, hormones, wastes, etc.
The hematocrit(血细胞比容) is a rapid assessment of blood composition. It is the percent of the blood volume that is composed of RBCs (red blood cells).
70 kg Male, 42 L
Homeostasis(稳态)
Homeostasis (from the Greek words for “same” and “steady”):
maintenance of static or constant conditions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Plasma osmotic pressure (~300 mOsm/L) 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晶体渗透压)
Pressure generated by all crystal substances, particularly electrolytes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fluid balance across cell membranes
1.090
2. Viscosity(粘度)
relative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4~5 depending on hematocrit
relative viscosity of plasma 1.6~2.4 related to the protein composition of the plasma
3. Osmotic Pressure(渗透压)
The osmotic pressure of a solution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solute particles in the solution, NOT on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ize
How is homeostasis achieved?
----Regulation
Body's systems operate together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Skin system
Skeletal 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generated by plasma proteins, particularly albumin.
Approximately 25 mmHg, but important in fluid transfer across capillaries
Walter B. Cannon
http://www.harvardsquarelib /unitarians/cannon_
walter.html
Components of Homeostasis:
Concentration of O2 and CO2 pH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and waste products Concentration of salt and other electrolytes Volume and pressure of extracellular fl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