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_血液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2024/1/26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 持机体氧供和酸碱平衡。
血红蛋白
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 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 蛋白,将氧气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
5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2024/1/26
粒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单核细胞
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异物,参 与免疫应答。
此外,纤维蛋白溶解还参与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
16
2024/1/26
04
血型与输血原则
17
ABO血型系统特点及分型依据
ABO血型系统特点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 抗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 和O型四种。
分型依据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上的抗 原和抗体来确定血型。
2024/1/26
生理学课件血液ppt
2024/1/26
1
2024/1/26
CONTENTS
• 血液组成与功能 • 血液循环与调节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 •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2
2024/1/26
01
血液组成与功能
3
血浆成分及作用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白原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酸碱平衡。
可分为左心循环和右心循环。左心循环包括左心室收缩、左心房舒张、二尖瓣开放、主动 脉瓣关闭等步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右心循环包括右心室收缩、右心房舒张、三尖瓣 开放、肺动脉瓣关闭等步骤,将静脉血泵入肺动脉。
心脏泵血机制
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心脏泵血的机制。心肌细胞在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通过横 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从而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使得心脏能够产生足 够的压力将血液泵出。

生理学血液演示PPT

生理学血液演示PPT
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5
•6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血液:4~5 血浆:1.6~2.4(相对于水的1)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血糖浓度等。 ❖ 血浆pH 7.35~7.45
❖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
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
•57
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1阶段——生 成凝血酶原激活 复合物
❖ 第2阶段——凝 血酶原被激活生 成凝血酶
❖ 第3阶段——纤 维蛋白原生成纤 维蛋白
•58
血管内皮破裂 使胶原暴露
❖ 血浆白蛋白↑→ ESR ↓
•19
0.0% 0.3% 0.4% 0.5% 0.6% 0.9%
渗透脆性
❖ Osmotic fragility ❖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会
胀破 ❖ 渗透脆性大,表示对低
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20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 等张=等渗+溶质不能透过红细胞膜 ❖ 1.9%尿素溶液等渗不等张(尿素可透过膜) ❖ 0.9%NaCl溶液为等张溶液 ❖ 5%葡萄糖溶液理论上为等渗溶液(低渗)
组织因子
•59
凝血因子
❖ Coagulation factor; Clotting factor
❖ 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 因子IV为Ca2+,其余皆为蛋白质 ❖ 因子II、VII、IX、X、XI、XII、前激肽释放酶皆为蛋白酶;因子II、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数量
白细胞数量较少,约占血 液总容积的1%左右。
功能
参与机体免疫应答,防御 病原体感染。
血小板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10-30万 个血小板。
功能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维护 血管壁完整性。
05
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途径和效应器
01
交感神经调节
心腔结构与特点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和右心室。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非氧合血, 右心室将非氧合血泵入肺动脉。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血,左心 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保证 血液单向流动。
心肌细胞类型及特性
心肌细胞主要分为工作细胞 和自律细胞两类。
肌性动脉
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管壁较 厚,富含平滑肌,收缩能力强,可调节器 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小动脉
管径较小,管壁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对血 流阻力较大,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01
02
03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 收集全身血液回流至心脏, 管壁较薄,弹性小。
肺循环静脉
04
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为机 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
红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00-550万个红细胞,女性约为 350-500万个。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氧 供和酸碱平衡。
白细胞分类、数量和功能
分类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单核细胞。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度
血粘度是血液粘稠度的简称,是反映血液流 动性和粘滞性的指标之一。 影响血液粘稠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聚集性 及变形性,红细胞压积、大小和形态,血液 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 等
血液高粘度所致疾病
高血粘症或称高粘滞血症, 是由于或几种 血液粘之因子升高,使血液过渡粘稠、血 流缓慢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 点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通俗地讲,就是血液过度粘稠了,是由于 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应有的间隙 和距离,或者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 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 粘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 不畅所致。
地里蠕动的蚯蚓的血液,更有意思,是呈玫瑰色, 道理就在于血液中有玫瑰色的蚯蚓血红蛋白
在发现,人的血液也有不是红色的。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 生理专家韦西在探险时,于智利的六千多米的高山上看到了 许多适应力极强的部落人。这些人血液呈蓝色,遍体均呈蓝 色。普通人无法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长期生活,可他们能够 在高山上很好地劳动和生存下来。 他解释是:"蓝血人"的形成与缺氧有关。在缺氧的条件下, 血红蛋白可以成蓝色。而这些人的血红蛋白要比普通人多得 多。
其他含不同血色蛋白的动物,其血液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蚯蚓的血是玫瑰红色的;对虾、河蟹的血是淡青色的;; 河蚌的血是淡蓝色的;乌贼的血是绿色的;脊椎动物中的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至我们人类的 血液,则都是红色的。
假如说,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变成血绿蛋白,那 动物的血液一定呈绿色。在汪洋大海中,生物学 家终于发现了多种含血绿蛋白的海洋软体动物。 此外,某些蠕虫也带绿色血液。血绿蛋白的构造 与血红蛋白相仿,只是血液中所含的不是铁,而 是氧化亚铁。
3 血浆的相对密度1.025-1.030,主要由血浆蛋白 含量决定。
4 红细胞1.090-1.111、粒细胞为1.080-1.095、 血小板为1.030-1.060
5 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来分离,各种血细胞。
粘度
血粘度是血液粘稠度的简称,是反映血液流 动性和粘滞性的指标之一。 影响血液粘稠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聚集性 及变形性,红细胞压积、大小和形态,血液 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等 等
2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血浆的化学成分中, 水分占90~92%,其他10%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并含 有电解质、营养素、酶类、激素类胆固醇和其他重要组 成部分。 3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 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血液、血浆、血清
血液中去除血细胞和血小板后余下部分就是血 浆。它是一种半透明的淡黄色稠状液体,约占 血液的55 ̄60%。血浆中含水分92%左右,其 余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酶、激素和 无机盐等。当血液流出血管时,其中纤维蛋白 原即可变为纤维蛋白,并和血细胞凝固成块, 有止血作用。 血浆除去纤维蛋白原后所余下的淡黄色透明液 体叫血清,血清不会凝固。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二的血组液成的组成
血液
血 浆(55(45%)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颜色???
在动物世界中,血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红血只是其中的 一种。除红血外,还有青血、绿血、蓝血、玫瑰红血、淡 蓝血和无色血等。
动物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血呢?原来,任何 动物的血液 ,都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的颜色则是 由存在于血浆或血细胞中的血色蛋白决定的。不同的血 色蛋白,颜色是不一样的。含铜元素的血色蛋白,叫血 蓝蛋白,使血液呈蓝色或青色;含钒元素的血色蛋白叫 血绿蛋白,使血液呈绿色;含铁元素的血色蛋白叫血红 蛋白,使血液呈红色。
酸碱度
1 血液酸碱度即血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值。凡细胞内的生化改变均受到血液pH的 影响。当血液pH低于6.9或高于7.7时,就会 发生生命危险。通常取动脉血在不接触空气 的条件下进行检测。 2 7.35 ~ 7.45呈弱碱性( 或H+浓度:36~ 44nmol/L),胎儿7.25 ~ 7.35(小于7.20为 酸中毒)
1 血浆的缓冲物质包括NaHCO3/H2CO3、蛋白 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三个主 要的缓冲对,其中以NaHCO3/H2CO3最为重 要。
2 2 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 合血红蛋白钾盐(KHb)/氧合血红蛋白 (HHb)、 K2HPO4/KH2PO4、 KHCO3/H2CO3等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值 的恒定。
血液高粘度所致疾病
高血粘症或称高粘滞血症, 是由于或几种 血液粘之因子升高,使血液过渡粘稠、血 流缓慢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 点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通俗地讲,就是血液过度粘稠了,是由于 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应有的间隙 和距离,或者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 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 粘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 不畅所致。
相对密度
1 血液的密度一般约在1.050~1.060之间。血液的密 度与所含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有关,通常随着 血细胞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 1.115,白细胞的血液密度约为1.070。
2 所谓血液相对密度,就是将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作为1,它与 血液质量的比。一般男性1.052-1.060,女性1.049-1.056为正 常值。健康人的血液相对密度,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恒定,男 性在1.054以上,女性在1.052以上。血液相对密度在1.051以 下的人就不能献血。
3 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血浆中的缓 冲物质可有效的减轻酸或碱性物质对血浆PH 值的影响,特别是肺和肾保持正常的排出体 内过多的酸或碱的功能的情况下,血浆PH值 的波动范围极小。
三 血液的功能
第二节 血浆
一 血浆的成分
1 血浆(Plasma)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 有胆红素)。血细胞悬浮于其中。
一 血浆的作用
1 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2维持正常的血浆PH。 3运输作用。 4营养作用。 5凝血-抗凝血与纤溶-抗纤溶作用—凝血因 子、抗凝物质(纤溶酶) 6催化作用。----酶 7免疫作用。---免疫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