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系列——景观中的人类行为
5.1.1 从最基本的行为开始
5.1.2 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mi'a
• 在以上三类活动中,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社交性活动。从规 划设计的角度,研究社交性活动涉及到交往强度的问题。 关于“交往” ,往往可以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类。亲 密的朋友、亲人及说得上话的那种交流,属于高强度的交 往;另外一类,诸如路人之间目光的交流、人看人之类的 交流,就是低强度的交往。将这二种方式落实到空间场地 中,比较狭小的空间适合高强度的交往,相对开敞的空间 适合低强度的交往。具体地讲,就是要琢磨一个户外空间 中可以容纳多少人,首先有一个数量的问题。面积大小等 同的空间,一种能容纳10个人,而另一种则能容纳1000人, 从这种数量的差别便可看出交往的强度差别。除与空间场 地的规模相关,交往强度还与空间场地的质地、质量有关。
5.1.1 从最基本的行为开始
• 换言之,人在景观中的行为即包括:本能需要(吃、休、行、排泄、运 动);获取信息(视、听、味、嗅、触);表现自我(演讲、表演、唱歌); 参与交往(聚会、游戏、仪式、庆典)活动等(图5-2)。同时,人们需 要从景观环境中获得优美、愉快、放松身心、激励及灵感的源泉,而 且,行为活动具有的自我支持作用,即实质环境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 供支持,而行为支持另一个来源即是行为本身。活动参与并非只是单 纯地、消极地利用城市空间环境,而是积极的,并包含着一种自我支 持的现象。用扬.盖尔的话讲,“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在公共场所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有一批人在一起,或者发生了什么事, 更多的人和事就会加入其中,活动的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景观 中的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 别的人就会表示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 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 的人和事。一旦这一过程开始,整体的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 项活动的总和更广泛、更丰富。
校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国外大学绿化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发展,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校园绿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睦的学习氛围、优雅的人文景观,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涵养其人文精神,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在生活和学习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1]。
学生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学习,生活节奏较快,而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能很好地平衡生活节奏,不仅能为学生课外学习与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更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同时,校园绿化不仅是提高学校整体文化底蕴的有利途径之一,也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基于客观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不断地优化校园的环境,打造一个因地制宜、既能满足学生内外在需求、又能体现校园文化形象的校园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涂慧君在《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指出,“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特指大学[2]。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出现了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地公开授课,例如柏拉图就曾经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配置有绿植、凉亭等,是校园绿化的雏形[3]。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广义的校园绿化及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校园特有的办公、学习、居住等功能性场所和其所处的微环境,也包含了校园景观形成的整体或局部环境营造的空间氛围,以及其打造的人文气息等非物质精神。
卞素萍在《国外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塑造及借鉴》中研究并阐述了国外大学的绿化塑造方法和特点,发现国外大学绿化景观的特点是开敞自由。
国外大学绿化设计的空间构造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是利用自然的地理和地貌优势,再配合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来对空间界面进行围合,引以形色协调的绿植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构成自然边界[4]。
虽稍显简陋和单调,但却也体现了西方思想开放的价值理念。
其采用大规模观赏绿地,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营造出开阔的露天区和阴凉区,能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营造出小环境,供以不同需求的学生休憩和学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环境 心理学是 研究环境 与人的相互 关系 的一 门学科 , 是研究人在 不 同的环 境下产 生 的不 同的心理感 受 , 它研 究环境 中人 的行为 , 着重 从人 的行为 心理学 的角 度 出发 , 探 讨人 与环境 和谐 的最优化 , 即怎样 的环境 才能满 足人们 生理 和 心理 需求 。 它 包括 空 间认知 、 领 域性 、 私密性 、 个 人 空间和 环境 知觉 等【 1 ] 。 2 . 现 代大 学校 园景观 设计 的现 状分 析 对于校 园景观 设计而 言 , 我国还 是具备 了一定 的优 势 : 我 国是一 个地 大物 博 的国 家 , 在 现代大 学校 园中 , 用地 面积越 来越大 , 也 增大 了学校 的规划 。 大 学
2 1 世纪 的大学 校 园环 境应 该是便 于促进师 生交 流 、 激励学 生学 习的环境 。 在进行 大学 校园景 观设计 过程 中 , 不仅要体 现 出学校 文化底蕴 及时 代感 , 还要 在 传统 的基础上创 造 出更适 合师生 休闲 、 学习 、 交流的优美 环境 , 以激励大 学生
城 不断涌 现 , 校 园景观 逐渐 成熟 起来 , 整 个校 园的学 习氛 围也增 强 了 。
从领域 性的角度来 看 , 优美 的校 园景 观环境能让 身在其 中的师生产 生 自豪
感和认 同感 , 满足 其审美 取向和精 神文化 需求。 因此 , 现代大学校 园环境应 为师
生创造一 个服务于师 生 , 和谐 优美 的环 境 , 有利于 提升 学生 的素养和 陶冶情操 。 从私密 性和个人 空间的角度 来看 , 大学校 园景观设计 中的核心始 终是 “ 人” 设计 的 目的 是构建 一个宜 人性 、 合理 性的学 习环境 , 增 加环境 空 间的安全 感和 认 同感 。 所以, 应从 人的角度 出发 , 把景 观环境 与 人紧密地 结合在 一起 , 人 尊重 环境 , 同时环境 也关心人 。 在进 行校 园景 观规划 时 , 也 可以特意 地创造一 些私密
园林景观设计——浅析景观园林设计
浅析景观园林设计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深入认识,回归生态自然环境观念的加强,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园林的绿化设计,追求生态环保生活。
本文就对当前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设计理念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园林;设计;问题一、城市园林的重要性城市园林可起到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遮阳防晒、防风抗风(当狂风受森林阻挡之后,风被迫分两路前进,一路从森林的缝隙中穿流而过,一路从林冠上越过,这样风力一般可降低40%~60%,最大可降低49% ~68%)、屏蔽噪音(据测定,绿化街道比未绿化街道可降低噪音8~10dB)和有害射线、滞尘防污染、净化空气、提高大气含氧量的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绿化还可以美化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得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园林设计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二、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
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2.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2.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3.1 地形在园林设计里是最基础的要素,选择合适的地址是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会涉及园林的主题表现形式、整体空间各要素的构成和身临奇境的空间感受。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本溪洋湖沟村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9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环境行为心理学在本溪洋湖沟村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李 岩 王一涵【摘 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行为心理学与游园景观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景观设计者对游园的设计缺少量体裁衣的精神,过于雷同、没有地域性特点的游园随处可见,缺乏对使用者不同性的考虑等问题,此文初步探讨了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满足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游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建设促进人们交往、具有情感归属的游园。
通过良好的游园环境来支持、满足居民的行为需求,放松心情和陶冶情操,并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人性化的、安全游园的形成。
【关键词】项目概况 本溪洋湖沟村 游园景观 现状分析 规划构思 树种选择 小品设计一、项目概况本溪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总面积8411.3平方公里。
境内重峦叠嶂,河流密布,属中温带湿润气候,最佳旅游季节为秋季。
本溪地处山区,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以及地热资源等。
2005年10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将军专程来本溪拍摄枫叶,并题词“枫叶之都——本溪”。
本溪市通过国家商标注册,获得了“枫叶之都”的命名,使这座森林城市有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营造本溪枫叶游园旨在营建本溪“枫叶之都”之骨架,为打造“枫叶之都”奠定基础。
二、本溪洋湖沟村游园景观规划总体定位营建枫叶游园,打造本溪“枫叶之都”的城市品牌,游园绿地景观设计处处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
在对景观功能组织区划时做到“形散神聚”,即各处景点虽然地点分散,如洋湖沟村游园景观设计的主题时刻围绕枫叶之都展开,把全市的景观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设计。
三、本溪“枫叶之路”规划目标洋湖沟村游园景观设计目标是营建本溪“枫叶之路”特色景观,为进一步打造本溪“枫叶之都”城市形象奠定基础。
四、现状分析(一)人群需求分析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可以帮助他们舒缓精神压力,缓解身心疲劳。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
教育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引言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
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
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相关概念2.1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3.1国外研究概况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
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走近路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018年第5期现代园艺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尹晓堃(天津市市政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天津300000)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景观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的地位不可忽视。
生活中涉及的植物选择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运用行为心理学能够保证城市园林设计的风格和风貌更加独特。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园林设计需求。
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园林设计;应用人的行为心理和园林景观设计存在很大的联系,并且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分析了解人类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解决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园林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发展特点。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应重点关注园林绿化材料的选用。
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心理学又叫做行为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1913年提出“行为主体心理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便是排斥意识,把行为看作是研究的对象”的观念。
通常情况下,行为主义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意识,还须关注行为。
行为有的展现在身体外部,还有的展现在身体内部[1]。
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般来说,人们的性格、性别和社会角色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必要性的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活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活动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主性行为主义是自主选择的行为,比如旅游和散步等。
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多数与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社会性行为是指社交性行为。
比如朋友之间的聚会和聚餐等。
这样的行为在选择上比较自由,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择[2]。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的应用3.1维持稳定性以及空间的安全性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人处在单独的环境中,就会控制所处的环境,产生占有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这样心理主要是由于在单独占领的情况下,就会获得安全感,也便于和其他事物进行交流。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色彩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偏好存在差异
色彩与环境感知:色彩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判断
材质感知与行为心理
材质与行为:不同材质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材质感知:人们对不同材质的感知和反应
行为心理: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PRT FOUR
基于行为心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空间布局: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互动性: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景观元素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
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元素激发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色彩搭配:根据人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如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
PRT TWO
行为心理的基本概念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因素: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植物选择等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园林景观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行为心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审美体验: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心理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宁静、和谐的心理需求
行为模式:影响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模式和活动方式
环境感知: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环境感知和认知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表现
PRT THREE
空间感知与行为心理
,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行为心理学的日渐发展,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的密切关系,迫使其关注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章针对景观中对心理因素应用比较模糊主观未成体系的问题,首先阐述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概念与关联性;提出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举例说明实际中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设计;应用1. 研究背景景观设计出的作品,和谐与自然,却也主要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休憩或功能性的场所。
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行业的兴起,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成熟,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开始日渐系统的应用于与各个行业。
2. 行为心理学与景观设计的概念阐述2.1 行为心理学的概念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华生等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种反应表现形式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他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容易察觉,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有强有弱。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在于查明环境刺激与人身体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环境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2.2 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护卫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提高该场所的价值。
2.3 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联系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互相影响。
景观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
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场所,而作为为人服务的场所,只有的到人的认同,获得人的一种自觉地场所归属感,这样的场所才有价值和意义,提供这样场所的景观设计才有意义。
行为心理学与空间设计
行为心理学与空间设计心理学期末论文系别:外语学院专业: 12级英语姓名:***学号: G********行为心理学与空间设计摘要: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空间设计中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在设计中必不可少。
阐述了人类生活与空间的密切关系,分析了人类行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行为在空间设计中占据很大的地位,通常在仔细考虑人类行为心理之后,人们可以提高空间设计的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空间需求;空间环境一、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这里简单介绍下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
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概念包括强化、泛化、分化、消退及抗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它包括强化、惩罚、消退及强化程序。
二、人与空间对于人而言,居住环境一直伴随着人的生活,并对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
居住环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是一系列有关居住环境的多种元素和人的行为的综合。
人既可以使外界事物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作用作为行为主体的人。
因此,从人的行为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空间设计问题,更能够促使我们了解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以及更好的进行空间设计,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
空间是服务于人的。
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
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
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作者:高明宇学号:0709040102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环境意象、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正文】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在布置一棵树或是一个植物空间的布局,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设计师应该通过一系列关系的设计来充分展示物体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
第一部园林植物中的环境心理学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中把环境意象称作“认知地图”,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
尽管不同人对于不同环境中的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等环境要素会形成不同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但是环境意象总是按照人们易于识别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并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哪怕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意象也不会轻易改变。
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等环境意象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本身可以作为主景构成标志、节点或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几大要素的配景或辅助部分,帮助形成结构更为清晰、层次更为分明的环境意象。
一、道路——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道路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
园林道路追求特征明确,贯通顺达,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
在笔直的园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在自然的道路两侧则用强调型植物强调顶点位置,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
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
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第一部分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 (2)第二部分园林设计要素与心理健康 (4)第三部分色彩在园林中的心理作用 (8)第四部分空间布局对情绪的影响 (11)第五部分自然元素与心理恢复力 (14)第六部分园林活动与社交互动 (18)第七部分园林景观的疗愈功能研究 (20)第八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建议 (23)第一部分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摘要: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园林景观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个体情绪调节、压力缓解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本文总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实践,以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
关键词:园林景观;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压力缓解;认知功能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高密度的城市中。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绿色元素,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接触自然可以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效应,包括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增强注意力以及提升创造力等。
本文将探讨园林景观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建议。
二、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1.情绪调节多项研究指出,自然景观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
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观看自然风景图片的学生比观看城市风景图片的学生表现出更低的焦虑水平和更高的愉悦感(Taylor et al., 2002)。
此外,自然环境的宁静和和谐有助于降低愤怒和紧张情绪,从而促进情绪稳定。
2.压力缓解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放松身心的空间。
接触自然可以降低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的水平,从而减轻压力(Ulrich et al., 1991)。
例如,一项针对医院患者的研究发现,病房窗户面向自然景色的患者比面向建筑物或墙壁的患者恢复得更快,需要的止痛药剂量也更少(Ulrich, 1984)。
3.认知功能自然环境对认知功能也有积极影响。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合考虑这些诉求, 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度将会形成不同的空间, 设计中绿带种植的高度与道路宽度相协
调 。不 同交通性 质道路的植物 高度 日与道 路宽 度 D的 比例 关 系
1 . 1 机 动 车驾 驶 者
一般认为 l< D / H<2既具有封 闭空 间的能力 又没 有植物 的 机动 车驾驶 者 在 城市 道 路参 与 中 , 伴 随着 高 速 移动 的机 动 不 同, 车, 精 力专注于前 方 的道 路 , 安全 是其 最大 的诉 求。所 以对 于机 压迫感 … 。设计 中, 中央分车带 、 机 非分车带 、 行道树 绿带及 路侧
第3 9卷 第 3 6期 2 0 1 3年 1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XI ARCHI T E C T URE
V0 1 . 3 9 No . 3 6
D e e . 2 01 3
・25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3 6 — 0 0 2 5 - 0 3
城 市 道 路 景 观 设 计 中 行 为 心 理 学 的 应 用
王 晓 勤
(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 江西 抚 州 3 4 4 0的行为心理出发 , 研究 了不 同人群在道路绿地景观参 与过 程中的需求和禁忌 , 并以此为依据 , 分 析 了道路 景观在不 同
1 城市道路行为主体研究
蔽道路所 产生的 噪声 和灰 尘是 最重要 的。而 对于底 层 的商 铺 而
道路 景观 中的参 与人 群众 多且诉 求 各不相 同。根据 不 同的 言以城市道路开放 式 的对 接更 有利 于商 品 的销 售 。因此商 业部 居住 区部分则 以乔灌 草结合的屏蔽为主 。 交通工具 、 行驶速 度 、 空 间位置 , 大致 可 以分为 机动 车驾 驶 者、 乘 分往往是 通透式设 计 、 车者 、 非机动车驾驶者 、 人行者 、 沿线居住 者这 五个群 体。每一个 2 城 市道 路 空 间 群体 以不 同的速度 和需求 在道 路系 统 中的不 同空 间参与 城市 活 城市道路的空间 由道路 红线外 的建 筑 或 田野 , 红线 内绿 带 、 动, 所观所察及行 为活动 也各 不相 同 , 在 同一 个道 路景 观 中要综 人行道 、 车行道组成 。其 中不 同的道 路宽度及 道路绿 带 的种 植 高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当我们谈论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时,我们谈论的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都的是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们的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们的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心理学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以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表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行为研究不仅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还人类行为如何改变环境,以及这种改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健康。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虽然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们的研究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环境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感受,而环境—行为研究更强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表现。
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也十分密切。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
而环境—行为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实验,为环境心理学提供实证数据和证据,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展望未来: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的结合与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的不断加深,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领域有望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关于人类对空间、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心理感知和偏好的研究成果,帮助设计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
风景园林概论 第五章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概述生态学(Ecology ) 源于希腊文oikos词根“oiko” + “logos”“住所”或“栖息地” 学问原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或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初次给生态学创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C. Troll (特罗尔)1939年最先提出“景观生态学” 一词的,目的是为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当时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是在综合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观点。
景观生态学中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rl Carson )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风景园林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1.生物多样性理论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3.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
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角、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1.现代景观设计与其开展1. 景观生态学原理、现代空间理论、行为心理学以与设计艺术思潮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基石。
2. 通过将空间、行为、生态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土地的使用价值与效率,以可持续的方式、方法促进人居环境的开展。
3. 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变革的主要因素:① 20世纪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导致景观设计领域国际化加剧;②哲学与美学与艺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③相关科学技术的开展改变景观设计的架构;④随着学科高速开展,景观专业知识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趋势;4. 以生态学、“3S〞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改变学科开展态势,改变专业价值观念。
5.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古典主义的唯美论、工业时代的人本论后,在后工业时代迎来了景观设计的多元论。
6. 美国景观设计师丘奇代表作唐纳花园的设计特色“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花园设计之一〞。
受立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丘奇认为花园每处景观应可以同时从假如干个角度来观赏,并且一个花园应该没有起点和终点的限制,景观空间是复始的。
线条之间的对抗、形式之间的对立,使整个形体具有强烈的约束感,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场地的的需求。
7. 丹·凯利的米勒花园:占地1 .86ha的长条形米勒花园平面沿着长轴方向被划分为三个局部,花园、草地和林地,他用树篱、林荫道和墙垣围合形成矩形空间,在庭院区和草坪之间是一条两边种植着美洲皂荚的林荫道,道路的尽头摆放着亨利摩尔的雕塑。
(2013已考)8. 美国劳伦斯·哈普林的罗斯福纪念公园。
以一系列花岗岩墙体、喷泉、跌水、植物等营造了四个空间,分别代表了罗斯福的四个时期与他所宣扬的“四种自由〞,以雕塑表现四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用岩石和水的变化来烘托各时期的社会气氟,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开放的,引人参与的纪念园的空间特色、景观风格与罗斯福总统平易近人的个性非常吻合,从设计上摆脱了传统模式,更为尊重人的感受和参与,他用独特的造性的理念设计了罗斯福纪念园。
景观设计心理学分析
编辑课件
8
意境与心理学
在现代社会里,园林景观仅仅局 限于实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 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 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 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当人类在实用 功能上的需求满足了以后,就会提升 其需求层次的高度,即精神层次的需 求。营造具有意境美的景观环境就应 运而生了。
4
空间与心理学
正如人需要私密空间一样, 有时候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 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 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 概念,园林景观中公共空间和 私密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广场要设置冠荫树, 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 能一览无余等等。这些设计思 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 促进心理感受。私密性可以理 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 的选择性控制。人对私密性空 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 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 环境。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 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7
实用性与心理学
古代的庭院最初就 是经济实用的果树园或 菜囿,现代人虽然不一 定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庭 园营造模式,但是产生 了新的实用景观营造手 段,如营造花架、果架 等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 有审美功能的景观,更 有懂得精致生活的人, 在庭院中自己动手园艺 操作,既可增添生活的 乐趣,又可观赏到硕果 满园的风光,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
以鄂东南某农村景观规划为例 郑国华
编辑课件1Βιβλιοθήκη 心理·关系编辑课件
在园林景观设 计过程中,无论是 布置一座假山或是 一个植物空间的布 局,都存在诸多的 心理学因素需要考 虑,不仅要考虑他 们的空间位置关系, 还要考虑与他有关 的人的关系,设计 师通过一系列关系 的设计来充分展示 物体最吸引人的特 征,从而控制人对 物体的感知。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可以
应用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以下是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颜色和材料选择:环境的颜色和材料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健康和
行为。
例如,绿色的植物和树木可以带来舒适感和自然感。
蓝色的水景可
以产生放松和宁静的效果。
设计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颜色和材料来解决不同
的设计问题。
2.空间规划:环境的空间规划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设计师可
以采用开放的布局来促进社交互动,或者采用隐私的布局来提供私人空间。
3.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可以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设计师可以
与居民合作,在设计中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以确保社区的满意度和
可持续性。
4.噪声和交通:环境中的噪声和交通可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交通和采用隔音措施来最小化这些影响。
5.安全感:安全感是衡量城市居住区的质量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设计师可以考虑到照明、摄像头、减速带等措施,提高社区的安全感。
总之,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人性化的城
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亲水行为心理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为例
·23·基金课题摘 要:湿地公园是“城市的肾”,起到调节城市小环境、生态环境,净化空气,降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碳排放的作用,更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主要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本文将亲水行为心理做解读分析,以分析洋湖湿地公园为例说明亲水行为心理对洋湖湿地公园水环境的设计影响。
关键词:湿地公园;亲水性;行为心理学湿地公园是城市滨水景观中重要的休闲景观。
水成为一种自然媒介转为社会媒介可拉进人们的距离从而激发人们更多的社会活动,在与水的亲密接触中,各种行为的人可放开身心得到最为自然、放松和亲切的行为心理体验。
这也是近年来为何提倡绿道、蓝道等在各城市公园景观区中大力推行的重要原因。
1 亲水行为分类的设计依据,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看:时代性、季节性、人群分类、观赏性与体验性第一,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水的驳岸设计和亲水的行为方式更倾向于资源节约型、生态性和人性化的角度。
新建的诸多公园中对环水驳岸的处理,由原来的高差较大变为以自然石、花木、草坪的缓坡来衔接过渡。
对水面的处理也由原来的简单挖土填湖、盲目扩大,变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湿地水景的风貌。
第二,季节的更迭,枯水期和丰水期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水系构建与人群交互亲水的多种行为方式。
例如,长沙沿江风光带,枯水期的冬天11~3月份种植油菜花开放吸引人群拍摄;到丰水期水位上涨又形成气势恢宏的江河,人们可以展开一系列生动的活动,如远眺江面、聚餐、钓鱼、游船渡江等。
第三,人群分类。
按年龄段分为三类:老年人、青年人、儿童。
而按群体分类则是:单独一人、情侣结伴、3~5人成群和5人以上群体。
第四,注重观赏性与体验性。
湿地公园中既有观赏性为主的大面积水域,又有诸如音乐喷泉、溪道等造型为主的水体来增加人群的体验性和观赏类型的多样性。
水体验设计如桥、坝、河滩,注重水体流动性等活性的展现,营造更多与水体接触的机会。
2 以洋湖湿地公园为例2.1 洋湖概要洋湖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垸片区,分湿地生态社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公共服务区、湿地科教区和湿地生态走廊,绿化率高达70%,负氧离子含量比中心城区高出6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03T11:31:34.2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作者:田雅琴
[导读] 文章针对景观中对心理因素应用比较模糊主观未成体系的问题,首先阐述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概念与关联性;提出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举例说明实际中的应用模式
田雅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摘要:行为心理学的日渐发展,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的密切关系,迫使其关注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章针对景观中对心理因素应用比较模糊主观未成体系的问题,首先阐述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概念与关联性;提出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举例说明实际中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设计;应用
1. 研究背景
景观设计出的作品,和谐与自然,却也主要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休憩或功能性的场所。
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人的行为模式,就是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行业的兴起,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也日渐成熟,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开始日渐系统的应用于与各个行业。
2. 行为心理学与景观设计的概念阐述
2.1 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华生等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种反应表现形式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他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容易察觉,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有强有弱。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在于查明环境刺激与人身体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环境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2.2 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护卫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提高该场所的价值。
2.3 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联系
景观设计与行为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互相影响。
景观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
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场所,而作为为人服务的场所,只有的到人的认同,获得人的一种自觉地场所归属感,这样的场所才有价值和意义,提供这样场所的景观设计才有意义。
而这种认同依赖于人对场所的体验:人在场所中的舒适程度,即其行为目的被满足的便捷程度;人在场所中的情感共鸣程度,即其对场所刺激的情绪反应程度;场所对场所运营人的诉求满足程度,如商业目的。
人对场所的体验、环境刺激与人身体反应的关系,这里就进入了行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人在场所刺激下的反应也为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3.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1 收集分析景观服务人群在具体场所中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观察,了解场所服务人群在具体场所中需要达到的目的。
主要包括:(1)服务人群至此场所的直接目的,如商业(购物、饮食、娱乐)、居住区(生活)、公园(休憩);(2)服务人群在场所中进行直接目的不可或缺的其他相关目的,如满足生存条件的目的。
(3)需要服务人员达到的情感目的,如商业的欢快、墓区的肃穆。
(4)场所运营方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主要是商业会与服务人员的需要略有不同,需要服务人群最大限度涉及更多商铺,最大化消费。
(5)在景观设计大框架下节点层面,不同节点与定位下服务人群的目的。
3.2 应用行为心理学分析达目的的达成
运用行为心理学分析及推断,在不同的目的所需下,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在应用行为心理学中,需要景观设计师提取适用于该目的,景观中有实际操作指导性的理论知识。
做一下两方面的努力:(1)在人的行为模式下,需要顺应这种行为做些景观设计上的努力,以达到人身体内在反应上目的的满足;(2)在目的的所需下,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相应的刺激,达到人身体外在行为及内在所需情绪目的上的满足。
3.3 设计要素的运用
当需要的刺激确定后,就要考虑怎么在景观设计中实现这类刺激。
人对外界的刺激来源及来自于人的感官,而这些感官也是景观设计中可以直接提供及运用的。
(1)视觉刺激。
景观设计中通过点线面体以及色彩的组织来实现。
俯瞰角度以及时间轴体验中平面节点的安排,小品的布置,铺装的形式;平视空间立面中,不同成分自身的样态。
(2)听觉刺激。
景观设计中遮挡或制造相应环境声音来实现。
人为遮挡车辆的声音,人们嬉闹说话的声音;增强风吹过树叶或者耳边的声音,水流水瀑喷泉声,鸟叫声,物品撞击声,回声;增加景观音响环境音。
(3)嗅觉。
通过遮挡或制造相应气味来实现。
遮挡医院消毒液的气味,工厂化工废弃物的气味等不愉快气味;芳香植物的运用。
(4)味觉。
在景观中较难实现的刺激,可以通过间接的办法来实现。
果实可食的植物的配置、野餐区设置;通过人的既得经验,望梅止渴等让能有味觉联想的元素的运用。
(5)触觉或皮肤感觉。
包括温度、湿度、和触感。
遮阴和暴露,植物的密遮蔽度,室外风扇,颜色的心理温度等进行温度刺激。
空气
的流通度,阳光的照射度,水体的面积,植物的多寡,雾机等达到的湿度刺激。
脚通过鞋子与地面接触的凹凸硬度,坐凳活动场地器械面层,看起来粗糙的石头给人一种粗糙的触觉感受,一块沾满水的石头给人一种潮湿的触觉感受。
(6)动觉。
肌肉和关节的感觉。
通过让人动的程度不同来达成。
每级台阶的高度,台阶的总高度,坡道的坡度,坐凳的高度,铺装的柔软坚硬程度(尤其活动场地),所在环境的危险程度等。
(7)痛觉。
来自于身体各神经末梢分布区。
运用既得经验的间接刺激。
用景观雕塑,或其它元素让人产生联想,来感受到痛的感觉,类似人经常讲的“看着都疼”。
(8)平衡。
通过运动态来作用。
平整的地面,有序较直线的流线或者旋转的楼梯,可以静观的流水,一些特殊运动中的小品(风向标、风车等),移动的灯光等。
(9)内脏感觉。
人这方面自身感觉本来就很微弱,景观很难影响到,只能依赖既得经验。
人闻到或看到就反胃或者心痛或者心跳加快的小品运用。
(10)语言。
通过经验来作用的语言。
在景观中特别是古园林景观中的对联,匾额,都是此类的感官刺激。
(11)时间。
或者说是人在流逝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节奏。
该刺激在景观中通过韵律来达到。
沿着交通流线景色的疏密,抑扬的间距,景色或者小品延续的长短,甚至风车转动的速度。
在景观中,对这些感官的刺激从来都不是单独的存在,有强有弱。
实际应用通过综合的运用达到所需的刺激要求。
4. 景观设计中心理学应用示例
英国利物浦Alder Hey儿童医院
此项目是对英国利物浦Alder Hey儿童医院儿童医院的改造,主要服务人群为生病的儿童。
需要达到的目的是就医的便利与儿童心理的抚慰。
达到此类目的需要集中的功能活动区,暖色的色彩,柔和的线条,开阔的视野,陪伴等。
此项目功能性区域集中于一隅;面层色彩上大量使用干净的暖白色及红黄色系;线条大量运用柔和的曲线;运用大片的开阔的与建筑和为一体的绿地,疏林绿地,让孩子觉得更加的开阔舒畅平静;运用小品雕塑及其联想,达到景观中陪伴的需求。
5.小结
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为不可或缺的考量要素。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行为心理学,不光可以更好的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也可以提供素材更好的促进行为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景观行业和心理学行业的兴起,及人们的更加关注与重视。
人们更加关注居住环境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
景观一代建成也长期影响着所处人群的心理感受,舒适的景观环境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的含义。
[J]《中国园林》,2001,6 【2】华生。
《行为主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