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
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
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1.1.对敏感词的禁忌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
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
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
- 211 -校园英语 /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马路【摘要】禁忌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 文化差异 交际一、引言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的禁忌语会有差异。
在双方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禁忌语,在言语的使用上,难免会出现失误。
而中西双方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造成相同事物的不同禁忌范围或者不同事物的相同的禁忌范围。
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双方禁忌语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还可以对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中西禁忌语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一些表达上体现着相同的禁忌,而这些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的禁忌。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宗教信仰上的禁忌都会尤为重视。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徒不可随意使用上帝(God)或者上帝(Jehovah)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不尊重。
不仅要避免对上帝的不敬,同时在提及魔鬼的时候也有禁忌。
他们认为提到魔鬼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会使用其他的词如“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 ”等来替代“the Devil ”这个禁忌语。
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禁忌也很多,对自己信奉的神仙不可亵渎。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不可胡说、乱说。
对于那些要想把菩萨神像放在家里信奉的人,他们会说“请菩萨”,不会说“买菩萨”。
在中西文化中,宗教上的信仰和神灵的信奉使人们对亵渎神灵的词语会有所禁忌。
2.辱骂性词语的禁忌。
在中西方交际过程中,辱骂性词语是被禁忌的。
这些词语过于粗鄙,会使人感到不快。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作者:孙云桥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2期【摘要】禁忌语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
禁忌语的存在依附于文化,经历时代更迭发展不断变化。
中西方禁忌语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映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一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特定现象的禁忌与回避。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增强对禁忌语文化的理解,促进禁忌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正确使用,减少沟通障碍。
【关键词】禁忌语异同点中西方对比1.引言禁忌语通常指由于某种忌讳、回避而导致人们在说话时不能够采用直白的方式说出意义和内容,通常是某些不愉快、不吉祥等其他联想意义的内容。
一般是说话者不能或不敢、不愿说出,一旦说出则会引起听话人的强烈不满或反感,因此成为禁忌语。
禁忌语本是迷信的说法。
受宗教和民族鬼神敬畏文化影响,古时人们认为若不慎说出会遭到鬼神的报应。
在文化传承中,禁忌语也在更新和发展,受到诸如民俗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禁忌语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宗教、风俗习惯上的显著特点。
经历历史文化交流、冲击、融合而得以流传下来,禁忌语的使用是人们现在仍然遵守的语言交流规则,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化内涵,成为一种特色的语言遗产。
2.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浅论中西方在禁忌语上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其中以差异最为明显。
禁忌语是文化现象,而所有文化现象必然要依托文化背景,即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
探讨中西方禁忌语的各自内容、差异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禁忌语的使用。
2.1中西方禁忌语差异原因探讨禁忌语与文化紧密相关。
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禁忌语。
禁忌语和文化背景联系紧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导致了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产生环境不同,根源也不同。
其中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造成了最初的文化差异。
内陆格局、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农耕文明。
四面环水、海洋气候、岛屿林立孕育了小国寡民的两河流域的古希腊文明。
在农耕文明格局下,农业经验、农耕技巧需要祖祖辈辈的传承,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逐渐形成对祖先的崇拜。
禁忌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294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刘晓萌新疆⼤学国际⽂化交流学院摘要:语⾔禁忌⼀⽅⾯被视为语⾔现象中的⼀类,另⼀⽅⾯也属于⽂化现象,民族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与⽂化历史的影响,所以语⾔禁忌各有千秋。
作为构成语⾔的关键部分,禁忌语能够将民族中背景、历史、风俗习惯还有价值观等改变。
本⽂针对⾃⼰在跨⽂化交际⾥所经历的事例展开分析,并从多个视⾓作为切⼊点展开对中西语⾔禁忌现象的对⽐研究,同时将跨⽂化交流中不需要运⽤的禁忌语提出了⼀些意见。
关键词:禁忌语;跨⽂化交际;中西⽂化差异⼀、禁忌(⼀)餐桌禁忌中国⼈在餐桌上的⽐较喜欢动态,但西⽅则爱静态,两者恰好相反。
中国⼈将美⾷作为⼈⽣中快乐的事情,所以排场都不⼩,⼗分热闹。
中国⼈往坐上坐后,会⼀直摆谈,相互敬酒,享受美⾷所带来的味蕾冲击。
该类的宴席将主⼈的热情与⼼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客在餐桌上所热闹是表达了⼼中的快乐。
中国⼈通常送上的七碟菜肴与饭⼀同⾷⽤,毕竟葬礼完后的“解慰酒”要七碟菜肴,⽽且⼀般吃饭时,我们不会将筷⼦垂直插⼊饭中,⽼⼈说因为这样像是在祭拜祖先。
另外,我们从⼩被教育,在吃饭时要避免筷⼦触碰饭碗发出声⾳,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这是对别⼈的尊重。
西⽅⼈在饭桌中与中国截然相反,他们⼗分安静,专注与⾃⼰盘中的餐⾷。
所以西⽅的⾷⽤阶段⼜明确的六条禁忌⾏为:进餐过程禁⽌出现响声;不准替他⼈去⾷物;不准在吃饭的过程中吸烟;不准向他⼈劝酒;不准在吃饭的时候脱下⾃⼰的⾐服;不可以谈令⼈作呕的事情。
邀请客⼈来品尝的⾷物是⽕鸡,所以欧美⼈认为鸡胸脯⼗分珍贵,因此⾷⽤鸡腿的过程中需要将⾻头剔除,不能够⽤⼿拿着⾷⽤。
要利⽤⼑叉辅助切着吃,但要避免切得过⼤或切成⽚状。
在整个⽤餐过程中,没有⼈吸烟,没有⼈酗酒或者说劝他⼈喝酒,也没有⼈去帮他⼈拿⾷物,整个就餐环境给⼈⾮常舒服的感觉。
(⼆)数字禁忌在数字⽂化中的核⼼内容是数字禁忌,所以很多数字⼈们更本不会提及,其实,针对数字⽽⾔⼤部分不存在优劣势与好差吉凶的区别。
马来语与汉语量词对比研究以马来语量词词典《kamus penjodoh bilangan daya》132个量词为例
马来语与汉语量词对比研究--以马来语量词词典《Kamus Penjodoh Bilangan Daya》132个量词为例马来语与汉语量词对比研究?? 以马来语量词词典《Kamus Penjodoh Bilangan Daya 》132 个量词为例[ 摘要] 本文集中探讨的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考察马来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量词的历时发展演变及分类方法上的异同 , 以此为铺垫把 132 个马来语量词细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容器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衡量词、动量词 ; 其次, 分别探讨有哪些马来语量词与汉语量词在词义及用法上是基本完全对应的 ; 哪些是完全不对应的 ; 哪些是不完全对应的。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最后一类。
文章最后总结出马来语量词与汉语量词在分类方法上具有差异性 ;汉语量词可分为四大类, 而马来语主要只有名量词 (131 个) 和动量词 (1 个 )两大类。
就对应的两种语言的量词在词义与用法上的对比,约 2/3 的马来语量词与对应的汉语量词在应用范围上是不完全对应的 , 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大过共同性 , 这促使马来裔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常常觉得量词很难掌握。
对这两种语言的量词进行对比分析 , 有助于为马来裔学习者厘清两种语言相应的量词在词义与用法上的异同,同时为教师在汉语量词教学方面提供参考。
[ 关键词] 马来语;汉语 ;量词I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lay and Chinese Quantifiers??Instancing 132 Quantifiers from Malay QuantifiersDictionary 《Kamus Penjodoh Bilangan Daya 》Abstract : This paper focuses in: First,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evolution as well as classifica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quantifiers and then divide the total 132Malay quantifiers as per stated in Malay Quantifiers Dictionary into Individual Quantifiers,Collective Quantifiers, Container Quantifiers, Partial Quantifiers, Metrology Quantifiers ,andQuantifiers for Verbs. Second, compare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mainly the extent wherethey correspond, which of the Malay and Chinese quantifiers are corresponding entirely, do notcorrespond entirely or partially corresponding. Our main concern hereis the last typeLast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ay and Chinese quantifiers’classific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ir similarity. There are 4 main categories in Chinese quantifierswhereas there are only 2 main categories in Malay, which are 131 Quantifiers for Nouns and 1Quantifiers for Verbs.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comparison, almost 2/3 of Malayquantifiers are partially corresponding with the correlated Chinese quantifiers. Their differencesare greater than their similarities have prompted the Malay learners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graspthe Chinese quantifiers. Hence, the correlated comparative study serves not only helping theMalay learners clarify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orresponding quantifiers but also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quantifiersKeywords : Malay ;Chinese ; QuantifiersII目录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4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5 )2 马来语量词与汉语量词历时发展演变及分类方法的对比?(7 ) 2.1 马来语量词与汉语量词的历时发展演变? (7 )2.2 马来语量词与汉语量词的分类方法?132.3 本文的分类方法203 词义与用法基本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量词的对比分析23 3.1 词义与用法基本完全对应的量词233.2 词义与用法完全不对应的量词253.3 小结??284 词义与用法不完全对应的量词的对比分析?304.1 个体量词??304.2 集合量词??514.3 部分量词??644.4 小结??685 结语?71参考文献?73后记??77III硕士学位论文: 马来语与汉语量词对比研究1.1 研究目的及意义量词其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本文以中西方交际为视角,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首先对禁忌语的定义进行仔细考究,将针对禁忌语存在的几种重要领域加以详细分析和研究,总结禁忌语的应用功能,即人们在交流中要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及怎样正确使用禁忌语。
最后指出禁忌语在中西方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面对这一语言禁区。
标签:禁忌语;交流;差异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Taboo,原意为需要极端注意的事,同其对应的汉语即为“禁忌”。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代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说的话语。
对于言语禁忌来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几乎无处不在。
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言语禁忌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语比较1.隐私禁忌根据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非常重视,除非本人愿意,否则,在交往时西方人不会涉及财产、身体状况、年龄以及信仰等话题,如果在交流中涉及以上隐私,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
而在中国,很多隐私则成为平常交流时非常常见的一类话题,如家庭、子女以及年龄等,非常普遍。
2.种族歧视在美国英语中,种族歧视语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近年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以往对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以及描述黑人的语言也变得更加敏感,如niggruh就是侮辱性非常强的禁忌语,而boy以及Negro则成为半禁忌语。
目前,人们在谈到黑人时往往会使用Colored people或者Blacks进行描述,在种族歧视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黑人,如将犹太人称之为Kikes,将美籍华人称之为Chinks 等,目前都成为交流中的禁忌语。
而在中国,虽然不像美国一样出现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但也存在民族方面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着一些差异。
禁忌语是指一些与道德、宗教、文化传统等有关的敏感词汇或词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
中西方在对待性方面的禁忌语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性话题相对开放,很多性器官的名称、性行为等词汇都可以被直接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性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禁忌感。
许多性别敏感的词汇在社交场合很少直接提及,而会通过变换词义或使用委婉语来代替。
西方人可能会直接使用“penis”或“vagina”等词汇,而中国人可能会使用“那个地方”、“阴茎”和“阴道”等委婉的词汇来替代。
中西方在对待宗教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讨论相对开放,许多宗教词汇可以直接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往往被视为敏感话题。
在社交场合,人们不太愿意直接讨论宗教信仰或过于具体的宗教仪式等内容,而会选择使用委婉的措辞或避免提及。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的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讨论和相关词汇相对开放。
人们可以直接使用“die”、“death”等词汇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忌讳。
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避免直接讨论死亡,而会使用委婉的措辞或比喻来避免直接碰触到这个话题。
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态。
中西方在对待疾病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疾病不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可以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而在中国文化中,疾病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太会直接提及自己的疾病问题,也不太愿意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中西方在对待禁忌语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禁忌语的使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禁忌观念,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敏感词和禁忌语。
本文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和特点中西方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被视为不合适或有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都具有以下特点:1.表达意思不当会引起冒犯或不适感。
2.禁忌语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禁忌规则。
3.禁忌语与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有关,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宗教和信仰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忌。
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或圣洁之物的亵渎是严格禁止的。
例如,在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使用“Jesus Christ”等敬称做代名词或发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禁忌“神”和“少林寺”等字眼,因为这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关。
2.种族和肤色西方社会非常注重种族平等和反歧视,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种族或肤色的话题时,需要格外慎重。
而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应以尊重为主,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3.性别和性行为性别和性行为是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对LGBT群体的歧视属于禁忌话题,不应以任何方式在公共场合中提起。
而在中国则有类似的禁忌,例如将女性形容为“娘们”或提起私人的性行为等话题。
4.死亡和疾病死亡和疾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禁忌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涉及到疾病和死亡时,应以关爱和同情为先,避免使用任何带有侮辱或贬低意味的语言。
而在中国社会中,则禁忌用直接的词语描述死亡或疾病,而是对生命和健康表示尊重和祝福。
5.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另类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中,针对其他国家、领袖或政治体系的侮辱和攻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中国,夸大政治成就或带有贬低国家形象的言论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为了不冒犯他人或让他人产生不适,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
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马来西亚华语是汉语的海外分支,语言架构与汉语大致相同但却有着自身特色。
作者以观察语用、搜集语料、面访驻广州马来西亚留学生等方式,对“厉害”“书记”“土豆”三组词语做出客观分析,希望把两国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深入,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帮助。
标签:马来西亚华语汉语同义异形词调查研究法一、引言“马中同形异义词”是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汉语发音与汉字字形完全相同(同音同形),但其语义却存在不同程度差異的词语。
该同形异义词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词的义位增多(词义增多);词的义位减少(词义减少);词的使用方法改变,出现词义不同状况,与使用者与不存在任何关系,或者即使察觉到了,也会在用词时刻意作出区分,用其他词来代替(词义转移或不同)。
笔者在中国学习六年,期间发现,马来西亚学生在与自己同胞见面时均可用华语畅所欲言;但在与中国师生朋友交谈时,他们的汉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心理状态却均产生了变化。
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访问了10位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读(2017)马来西亚留学生,发现受访者在学习(说)汉语时,个人表现与情况均大不相同。
其中5名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学习汉语时曾遇到或多或少的瓶颈,尤以马中异形同义词、马中同形异义词、华语特有(色)词三者情况较为突出。
此外,有3名受访者表示由于华汉语词汇用语的差异,会出现尽可能避免与中国人交流的情况,导致他们初到异域就加入了“马来西亚留学生圈”行列。
我们认为,同形异义词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原因,深入探讨、分析马中同形异义词,不但能使马来西亚留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时发现二者差异,更能让他们在汉语书写与交流时,增强汉语表达能力与自信。
二、基本状况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简称《现汉》)为例,本文研究的三组词语(“厉害”“书记”“土豆”)分别属于词义增多、词义减少、词义转移或不同的马中同形异义词。
我们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共112份,其中包括实地调查时使用网络平台作答的10份问卷,对象为10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该(2017)马来西亚留学生。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是一种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或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禁忌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宗教、社会价值观等原因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的差异。
中西方的禁忌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一些对粗俗、下流和不雅的话题或用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被视为不礼貌和猥亵的。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虽然不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也会被视为不适当和不礼貌的。
对于一些敏感而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往往被视为禁忌,并被认为是不得讨论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话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对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言辞激烈和争议性的讨论是西方文化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一部分。
中西方禁忌语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上级和学者被视为有权威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尊重和遵守。
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人们通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并避免使用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在交流中,个体的言辞和态度更受到保护,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西方禁忌语往往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中西方禁忌语在内容、表达方式,敏感话题和礼貌尊重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注意并遵守相应的禁忌语,以避免冒犯和误解。
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研究》
《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研究》一、引言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尽管都源于汉语,但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词汇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同影响,也反映了华人在马来西亚和大陆地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本文旨在探讨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1. 词汇来源差异马来西亚华语的词汇来源较为广泛,除了汉语本身的发展外,还受到了马来语、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影响。
而普通话则主要源于汉语的发展,受其他语言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在词汇来源上,两种语言存在差异。
2. 地域性词汇差异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马来西亚华语和普通话在地域性词汇上存在差异。
例如,马来西亚华语中常使用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词汇,如“马来半岛”、“砂劳越”等,而普通话中则没有这些词汇。
此外,两种语言在方言词汇上也存在差异,如广东话、福建话等方言词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较为常见,而在普通话中则较少出现。
3. 借词差异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两种语言在借词上存在差异。
例如,马来西亚华语在借词时更多地采用了外来词汇和英文单词,如“咖啡”、“沙发”等;而普通话则更多地保留了原有的汉语词汇。
此外,在科技、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词汇上,两种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形成原因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因素:历史上两种语言的发展路径不同,导致了两者在词汇上的差异。
例如,马来西亚华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导致其吸收了更多的外来词汇。
2. 地域因素: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地域性词汇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建筑等在一种语言中较为常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较少出现。
3. 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用词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马来西亚华语双音节词轻重音对比研究
普通话和马来西亚华语双音节词轻重音对比研究
杨美玉;陈玉东
【期刊名称】《海外华文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汉语的轻重格式一直是学界探讨并至今仍没有统一观点的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别以中国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长和音高两个方面,分析与对比两国人的双音节词轻重格式的特点.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的发音中,普通话的双音节词在中重、重中和重轻三种轻重格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印明了普通话不同轻重格式之间的区别性.对比中国人的轻重格式特征,本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的普通话学习者在双音节词的轻重格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音高和时长方面的对比度不够,导致有些格式之间界限不是十分清晰.最后,本文对汉语轻重音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总页数】10页(P217-226)
【作者】杨美玉;陈玉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北京100024;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中国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3.2
【相关文献】
1.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双音节词的轻重音问题刍议 [J], 田晋音
2.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社会称谓语比较 [J], 潘碧丝
3.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生华语词语理解对比研究——以"出""拿""甜""要""字"为例 [J], 张鹏程
4.马来西亚华语调值的演变兼与普通话比较 [J], 陈锦源
5.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
——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 [J], 刁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比较研究分析
马来语和汉语地语言禁忌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马来语和汉语地语言禁忌比较研究李智雋摘要:本文对马来语和汉语地语言禁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对比它们之间地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称呼方面、生理及两性语言方面、动物及鬼地称呼方面和汉语谐音方面地禁忌.关键词:马来语汉语语言禁忌异同一、引言言语交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地一部分.在进行交际地过程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回避”行为.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他们会不情愿,甚至不敢随便提起这类型地话题与词汇,而刻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危险地、神圣地或是神奇地.而有一部分话题在用语言表达后则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堪;甚至被认为是不堪入耳地.类似这样地话题往往只限于某些特定地场合下使用.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禁忌”.《说文解字》对“禁”与“忌”地解释分别为:“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马来语“tabu”(禁忌)则翻译为“某些被禁止谈论地事和物.”语言是文化地载体,语言禁忌地背后蕴藏着深厚地传统文化.对于禁忌地分类,《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所禁忌地对象和范围地不同,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由此可见,禁忌已成为了一种民族地特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对于语言禁忌地研究涉及地方面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一、社会学与语言研究;二、语言禁忌及文化心理体现了该民族地文化色彩;三、语言禁忌与语言系统地研究;四、语言禁忌及语用.马来语语言禁忌与汉语语言禁忌地研究,语言禁忌地成因研究等比较研究篇章则不多,仅有英汉语言禁忌地研究、泰汉语言禁忌地研究等.二、马汉语言禁忌地相同之处马来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都存在相同地地方.这些相同地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称呼禁忌在马来语中,对于宗教师、皇室成员或是一些受人敬仰地职位(如医生、教师等)都不允许直呼其名.马来西亚现任苏丹地首脑本名为“Abdul Halim Muacute;adzam Shah”(阿卜杜勒·哈利姆).在书面语中直接使用或是直接称呼是不被允许地;在口语表达方面,马来西亚国民会称呼他为“Sultan Abdul Halim”或是“Tuanku Abdul Halim”(苏丹端姑·阿卜杜勒·哈利姆).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为了避免与帝皇或是长辈名称相同而使用他字更替.其中最为典型地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政”字在当时是需要避讳地,所以民间将“正月”改为“元月”或是“端月”,也有人将声调从去声“zhèng”改为从阴声“zhēng”.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年轻人称呼长辈都不允许直呼其名.“Doktor Muhammad”(莫哈默医生)“Cikgu Chen”(陈老师)等称呼被认为是对长辈最基本地礼貌称谓.(二)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马来语和汉语有许多关于死亡地语言禁忌,而且彼此地阶层特点也非常鲜明.马来语及汉语口语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说“dia sudah mati”(他死了),而是委婉地说成“dia sudah meninggal dunia”(他去世了).对于正义地死亡则以“berkorban”(牺牲、捐躯等)来替代.人们认为,关于死亡地语言禁忌是对死者地一种尊敬,如果不委婉地表达,不仅对死者不尊重,也是没礼貌地行为. 关于性及身体部位方面,中国人对于这类话题也很避讳,这在马来群体中也是一样地.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女性地身体部位是不宜在公众场合直说地.所以,对于身体部位一般都会以另一个名称替代.下面举例说明关于女性身体部位地语言禁忌:关于如厕方面,马来语和汉语也有诸如此类地语言禁忌.比如“kentut”,(放屁)会替代成“buang angin”(放风),“kencing”(小解)会替代为“buang air kecil”(放水).关于女性身体部位地语言禁忌有:生殖器官“Puki”会替代成私处“Kemaluan”胸部“Kopek”会替代成“Buah dada”,月事“Haid”会替代成“Datang bulan”.三、马汉语言禁忌地不同之处虽然说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都有相同地地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为关于动物地语言禁忌和鬼怪地语言禁忌,这些在汉语语言禁忌中是没有地.相反地,汉语语言禁忌如谐音中产生地语言禁忌、数字禁忌等在马来语语言禁忌里也是没有地.(一)马来语关于动物和鬼怪地语言禁忌由于原始地马来人大多居住在森林四周,所以他们都害怕老虎、蛇、大象、野猪等野生动物.这是因为在当时地马来社会,森林为他们提供许多生活资源,所以他们认为直接称呼这些野兽有可能马上就会碰上它们,因此会遭受它们攻击,导致受伤,甚至丧命.他们对这些野兽除了产生毕恭毕敬地行为之外,也会以另外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们.例如:“Harimau”(老虎)会替代为“Pak Belang”(斑纹叔叔),“Belang”指代老虎身上地斑纹.“Ular”(蛇)会替代为“Akar”(树枝),这是因为蛇地身形如同树枝一样.“Gajah”(大象)则会被称为“Orang Besar”(巨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大象不仅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它地力气足以破坏农作物,甚至伤害人类地性命.对于“Hantu”(鬼怪)地语言禁忌,马来社会中也有一些委婉词,例如在某些地方有鬼魂地存在,他们会称这些鬼魂为“Penunggu”(守候者).语言禁忌产生地原因主要是畏惧和信仰等心理因素.这体现出当时地马来社会对于万物地尊敬.(二)汉语谐音产生地禁忌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许多禁忌语都是由谐音影响而产生地.”比如送礼物时忌讳送时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在上海,有人忌讳探病者携带苹果去探望病人,因为在上海方言里“苹果”与“病故”谐音.还有许多诸如此类地现象,比如:“伞”与“散”谐音,“梨”与“离”谐音等.这些谐音产生地禁忌现象在马来社会中很少出现,甚至没有.对于带数字地语言禁忌,在汉语中也普遍存在.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因为“8”与“发”谐音,带有“发财”地寓意.此外,也有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在香港和广东一带从建筑楼层、车牌号、门牌号等忌讳数字“4”,很少出现“4”这个数字,因为闽粤方言中地“4”与“死”谐音.但也有许多代表美好寓意地成语都是以“四”字作为开头,如:四季平安、四平八稳、四海升平等.也有以”四”字为开头却充满消极寓意地成语,如:四分五裂、四面楚歌等.因此,中国人对于“4”地看法,存在着矛盾心理.四、马汉语言禁忌异同地原因分析在封建社会中,对帝王、圣人、师长等都不能直呼其名.当今社会,如果对长辈和师长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地表现.由此可见,称呼语地禁忌已成为礼貌地象征.一个人地谈吐举止取决于个人地文化修养.对于生理及两性禁忌方面,如果人们毫无避讳地说出此类话题地词汇,会被认为是没修养地表现.由于马来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动物以及鬼怪地语言禁忌.他们相信,如果毫无顾及地称呼,不仅是对它们无礼,或许它们很快就会出现.所以,对于这些称呼,他们是敬而远之地.汉语地谐音语言禁忌以及数字地禁忌多数是由于民间地认知心理及观念地地影响,这些忌讳形成了当地特有地文化.总而言之,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之间地共同性大于差异性,这些语言禁忌现象地原因是多方面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注意,以免形成误会,甚至产生文化冲突.参考文献:[1]鲁晓梅.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语言禁忌地产生原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6).[2]张莉萍.语言禁忌及其成因[J].科学文汇(下月刊),2009,(4).[3]李红华,王风娇.泰汉语言禁忌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12,(5).(李智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030)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中西禁忌语对比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2. 关于性别的禁忌
中国: 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古训:三从、四德 ——《仪礼》、《女训》
女性=服从、被动、弱势
家庭: 贱内/敝房/糟糠、赔钱货、黄脸婆、母夜叉、野鸡/野狗、床头人、不下蛋的母鸡
社会: 李氏(出嫁前)、陈李氏/陈四家的(出嫁后)
汉字:奸、婪、嫉、佞、妖、奴、妓、婊、 嫖 阴毒、阴森、阴谋
sub-standard housing
政府: poor people → depression →
low-income people recession
五、粗语禁忌
涉及对象: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性、排泄等, 以及脏话。
内容 身体部位 性
排泄
脏话
中国
下身/下部/那个
那种事 使某人怀孕 试婚
解手/出恭/如厕/更衣 卫生间/洗手间 通气 肠道不畅
-人竟(境)问禁。
——《中国礼仪》
西方
18世纪时,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当地的习俗严禁人们接触神圣 的或鄙贱的东西,而且还禁止人们谈论这些事物,taboo就是指这种现 象。
二、宗教中的禁忌语
中国:
-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 -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尊称: 菩萨、大师、大士、老君、星君、活佛、天尊、天王、天师
三、政治中的禁忌语
中国: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身份的等级属性。
★臣不名君上,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汉高祖叫刘邦,先秦古籍中的“邦”字在汉代都被改成了“国”。 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
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明朝一次科举考试中,一个名叫祁顺的人考了第一。司礼监太监认为祁顺
马来语学习有哪些常见的挑战
马来语学习有哪些常见的挑战马来语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语言。
对于想要学习马来语的人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常见的挑战。
首先,马来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马来语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与我们熟悉的汉语、英语等语言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马来语中的动词常常位于句子的末尾,这与很多语言中动词在主语之后的常见模式不同。
而且,马来语的名词有单复数、阴阳性之分,其形容词的位置和用法也有特定的规则。
这些语法特点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其次,马来语的词汇丰富多样。
它不仅包含了本土的词汇,还吸收了大量来自梵语、阿拉伯语、英语等语言的词汇。
这使得学习者在积累词汇时面临较大的压力。
比如,一些宗教、科学、技术领域的词汇可能来自阿拉伯语或英语,而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则更多是本土来源。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准确区分和使用这些不同来源的词汇并非易事。
再者,马来语的发音也是一个挑战。
马来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元音和辅音发音,例如“ng”、“ny”等。
这些发音对于母语为汉语或其他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准确掌握。
而且,马来语的重音和语调也有一定的规律,错误的发音或语调可能会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另外,马来语的书写系统也可能给学习者带来困扰。
马来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中一些字母的发音和用法与英语中的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字母“e”在马来语中的发音就有多种变化。
此外,马来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和缩写形式,需要学习者专门去学习和记忆。
在语言学习的环境方面,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如果学习者身处非马来语国家或地区,很难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地道的马来语交流。
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机会,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即使通过网络资源或语言课程学习,也难以完全替代真实的语言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学习马来语时不可忽视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马来语中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对马来语和汉语的语言禁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异同之处主要在于称呼方面、生理及两性语言方面、动物及鬼的称呼方面和汉语谐音方面的禁忌。
关键词:马来语汉语语言禁忌异同
一、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产生“回避”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表现在他们会不情愿,甚至不敢随便提起这类型的话题与词汇,而刻意回避,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神圣的或是神奇的。
而有一部分话题在用语言表达后则会令人感到非常难堪;甚至被认为是不堪入耳的。
类似这样的话题往往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使用。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禁忌”。
《说文解字》对“禁”与“忌”的解释分别为:“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
马来语“tabu”(禁忌)则翻译为“某些被禁止谈论的事和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禁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对于禁忌的分类,《中国大百科全书》根据所禁忌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
由此可见,禁忌已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特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对于语言禁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多。
大致可分为:一、社会学与语言研究;二、语言禁忌及文化心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色彩;三、语言禁忌与语言系统的研究;四、语言禁忌及语用。
马来语语言禁忌与汉语语言禁忌的研究,语言禁忌的成因研究等比较研究篇章则不多,仅有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泰汉语言禁忌的研究等。
二、马汉语言禁忌的相同之处
马来语语言禁忌和汉语语言禁忌都存在相同的地方。
这些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称呼禁忌
在马来语中,对于宗教师、皇室成员或是一些受人敬仰的职位(如医生、教师等)都不允许直呼其名。
马来西亚现任苏丹的首脑本名为“abdul halim mu'adzam shah”(阿卜杜勒?哈利姆)。
在书面语中直接使用或是直接称呼是不被允许的;在口语表达方面,马来西亚国民会称呼他为“sultan abdul halim”或是“tuanku abdul halim”(苏丹端姑?阿卜杜勒?哈利姆)。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存在,为了避免与帝皇或是长辈名称相同而使用他字更替。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政”字在当时是需要避讳的,所以民间将“正月”改为“元月”或是“端月”,也有人将声调从去声“zhèng”改为从阴声“zhēng”。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年轻人称呼长辈都不允许直呼其名。
“doktor muhammad”(莫哈默医生)“cikgu chen”(陈老师)等称呼被认为是对长辈最基本的礼貌称谓。
(二)生理及两性语言禁忌
马来语和汉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而且彼此的阶层特点也非常鲜明。
马来语及汉语口语中一般都不会直接说“dia sudah mati”(他死了),而是委婉地说成“dia sudah meninggal dunia”(他去世了)。
对于正义的死亡则以“berkorban”(牺牲、捐躯等)来替代。
人们认为,关于死亡的语言禁忌是对死者的一种尊敬,如果不委婉地表达,不仅对死者不尊重,也是没礼貌的行为。
关于性及身体部位方面,中国人对于这类话题也很避讳,这在马来群体中也是一样的。
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女性的身体部位是不宜在公众场合直说的。
所以,对于身体部位一般都会以另一个名称替代。
下面举例说明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
女性身体部位语言禁忌
生殖器官“puki”私处“kemaluan”
胸部“kopek”“buah dada”
月事“haid”“datang bulan”
关于如厕方面,马来语和汉语也有诸如此类的语言禁忌。
比如“kentut”,(放屁)会替代成“buang angin”(放风),“kencing”(小解)会替代为“buang air kecil”(放水)。
关于女性身体部位的语言禁忌有:生殖器官“puki”会替代成私处“kemaluan”胸部“kopek”会替代成“buah dada”,月事“haid”会替代成“datang bulan”。
三、马汉语言禁忌的不同之处
虽然说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都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为关于动物的语言禁忌和鬼怪的语言禁忌,这些在汉语语言禁忌中是没有的。
相反的,汉语语言禁忌如谐音中产生的语言禁忌、数字禁忌等在马来语语言禁忌里也是没有的。
(一)马来语关于动物和鬼怪的语言禁忌
由于原始的马来人大多居住在森林四周,所以他们都害怕老虎、蛇、大象、野猪等野生动物。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马来社会,森林为他们提供许多生活资源,所以他们认为直接称呼这些野兽有可能马上就会碰上它们,因此会遭受它们攻击,导致受伤,甚至丧命。
他们对这些野兽除了产生毕恭毕敬的行为之外,也会以另外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们。
例如:“harimau”(老虎)会替代为“pak belang”(斑纹叔叔),“belang”指代老虎身上的斑纹。
“ular”(蛇)会替代为“akar”(树枝),这是因为蛇的身形如同树枝一样。
“gajah”(大象)则会被称为“orang besar”(巨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大象不仅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它的力气足以破坏农作物,甚至伤害人类的性命。
对于“hantu”(鬼怪)的语言禁忌,马来社会中也有一些委婉词,例如在某些地方有鬼魂的存在,他们会称这些鬼魂为“penunggu”(守候者)。
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畏惧和信仰等心理因素。
这体现出当时的马来社会对于万物的尊敬。
(二)汉语谐音产生的禁忌
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许多禁忌语都是由谐音影响而产生的。
”比如送礼物时忌讳送时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
在上海,有人忌讳探病者携带苹果去探望病人,因为在上海方言里“苹果”与“病故”谐音。
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比如:“伞”与“散”谐音,“梨”与“离”谐音等。
这些谐音产生的禁忌现象在马来社会中很少出现,甚至没有。
对于带数字的语言禁忌,在汉语中也普遍存在。
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因为“8”与“发”谐音,带有“发财”的寓意。
此外,也有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在香港和广东一带从建筑楼层、车牌号、门牌号等忌讳数字“4”,很少出现“4”这个数字,因为闽粤方言中的“4”与“死”谐音。
但也有许多代表美好寓意的成语都是以“四”字作为开头,如:四季平安、四平八稳、四海升平等。
也有以“四”字为开头却充满消极寓意的成语,如:四分五裂、四面楚歌等。
因此,中国人对于“4”的看法,存在着矛盾心理。
四、马汉语言禁忌异同的原因分析
在封建社会中,对帝王、圣人、师长等都不能直呼其名。
当今社会,如果对长辈和师长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由此可见,称呼语的禁忌已成为礼貌的象征。
一个人的谈吐举止取决于个人的文化修养。
对于生理及两性禁忌方面,如果人们毫无避讳地说出此类话题的词汇,会被认为是没修养的表现。
由于马来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动物以及鬼怪的语言禁忌。
他们相信,如果毫无顾及地称呼,不仅是对它们无礼,或许它们很快就会出现。
所以,对于这些称呼,他们是敬而远之的。
汉语的谐音语言禁忌以及数字的禁忌多数是由于民间的认知心理及观念的的影响,这些
忌讳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
总而言之,马来语语言禁忌及汉语语言禁忌之间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这些语言禁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以注意,以免形成误会,甚至产生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