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课《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8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通过对固体、液体的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概念,理解物质的状态和变化。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材通过“折纸”“橡皮泥塑形”“水的三态变化”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变化的特点是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改变,而物质的本质不变。

3.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物质的变化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3.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变化。

四、教学难点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课稿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课稿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材版本具体年级具体学科中的一课。

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变化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常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还缺乏清晰的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特点。

(2)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改进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这一科学概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了动手实验,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动手实践:课程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制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物质变化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整合活动,长时探究:在探索部分,我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了长时探究。

这种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深入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变化的本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通过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学生归纳出这些物质在形态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未改变。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虽然长时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2.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填写了表格,没有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能与我在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充分有关。

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纸的折叠等。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张发生变化。

【学习难点】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教具学具】小组准备:每组一盒橡皮泥、4张A4大小的纸张、圆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学习流程】一、问题导入课件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

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可以怎样做?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程第一学程: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1. 课件出示材料:4张白纸、1盒橡皮泥。

2. 明确活动要求:每人用橡皮泥和一张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

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3. 明确制作要求:(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

(2)时间15分钟。

(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

4.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尝试长时探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

第二学程:1. 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2.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仍是原来的物质。

3.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纸的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发现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形状、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是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物质的变化现象。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认识和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认识和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物质变化。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细节。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色颜料、水、面粉、糖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如糖溶解、面粉发酵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实验材料,如各色颜料、水等,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和预测。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色花瓣、盐、糖、醋、水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试管、滴管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色花瓣,引导学生观察花瓣的颜色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仪器,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气球、蜡烛、水、糖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如气球爆炸、蜡烛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征。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观、形态、位置等方面的变化,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组成、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呈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附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附反思..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说学情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

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

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可能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变化现象。

2.难点: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推理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蜡烛、水、盐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实验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气球爆炸、蜡烛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提出问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气球膨胀、蜡烛融化等,并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

然后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并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类似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质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如烧杯、试管、导管等。

2.教学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和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教师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如魔术表演,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物质变化的定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共17张PPT)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共17张PPT)

试一试
将这些物质分离,让它们恢复到混合前 的状态,你有什么办法?
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 状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
•\
←→ \
•\
←→ \
学科学,用科学
除水垢
除水垢
除油污
练习
• 1、(
)是不可逆的过程。
• 2、生活中不可逆的变化有:(
)
• 3、除去水壶中水垢的方法:(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小苏打和醋
观察小苏打和醋有什么特点? 小苏打 :白色,粉末状晶体,无味。 醋 :液体, 酸味。
实验步骤
1. 保持安静,小心地把两汤匙小苏打放入 气球中,把气球口套在装有食醋的塑料瓶 口(注意:气球中的小苏打不要掉入瓶中) 2. 把小苏打倒入瓶中。全神贯注观察变化, (看,听)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 将气球取下,把瓶子,气球摆放整齐。 4. 准备汇报
)
课后作业
制作柠檬汽水 步骤:
在一个水杯中,加入两汤匙柠檬酸和两 汤匙白糖,在加入一汤匙小苏打,做成的 饮料会冒泡,这就是柠檬汽水。
混合后的变化
醋与小苏打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小苏、水、洗洁精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步骤
1. 保持安静,在20毫升的水里加入一汤匙 食用油,观察油是否溶解到水里去了。记 录下来。 2. 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两汤匙洗洁精,仔 细观察溶液的变化。记录下来。 3. 将烧杯和汤匙摆放整齐。 4. 准备汇报。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师点拨:因为外壳先受冷,而里面的蛋白后受冷,里外受冷程度不一样,造成蛋壳与蛋白分离。

3、小结: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

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4、教师列举生活现象(1)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

(2)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如果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

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电线都要略有下垂。

(3)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一定距离留有一定的空隙,为了防止热胀冷缩。

七、作业布置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学生回答学生认真听学生课后完成留心观察生活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只是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其物质本身保持不变。

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热胀冷缩的结果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也没有发生改变。

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总结课堂板书橡皮泥形状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纸大小水颜色板书设计作者寄语1、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2、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3、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4、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5、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6、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8节《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介绍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将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兴趣,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与水相关的知识,如水的来源、用途等。

他们对水的存在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理论知识的表达和实验过程的规范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如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

老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接触过哪些水呢?水有哪些存在形式?请举例说明。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和示范1. 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老师:同学们,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水就是我们常见的冰,液态水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自来水,而气态水就是我们看到的水蒸气。

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三种状态下水的特征和形态。

2. 讲解水的相互转化:固态水加热会变成液态水,液态水加热会变成气态水;气态水冷却会变成液态水,液态水冷却会变成固态水。

老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当我们加热固态的冰时,它会变成液态的水;而当我们继续加热水时,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相反地,当我们冷却气态的水蒸气时,它会变成液态的水;当我们继续冷却水时,水会变成固态的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活中,你还能找出像它们这样变化之后还 是原来物质的例子吗?
四、拓展
它还是乒乓球吗? 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
共同特点: 只改变了它们的形状、大小和形态, 它们仍是原来的物质。
哪些现象变化后仍然是原来的物质?
√ A . 酒 精 挥 发
√ B . 木 头 切 割 组 装 成 桌

× C . 燃 烧 后 的 火 柴
活动2: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
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你呢可?以做什么?
橡皮泥剪刀彩纸
方案设计:
1.思考你想做什么。 2.选用什么材料和工具。 3.温馨提示:注意安全。
活动要求:
(1)每人用橡皮泥和彩纸做一个 自己喜欢的东西, 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 (2)时间15分钟。 (3)制作完成后,思考并完成下 面表格的内容。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年级科学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 质吗?
水 蒸、发冷却 形态发生变化 是
水经过变化后仍然是水。
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
二、探索
活动1:看一看说一说
揉、捏、、团搓、 、拉伸 压
纸被折叠后,剪开、撕开后还是纸吗? 折叠、剪、撕
想一想,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是否相同 它们都变成新物质了吗?

折、剪 形状、大小发生变化 是

小结:运用挤压、拉伸、切成小块、剪、撕等方法,让橡 皮泥和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 没有改变,橡皮泥还是橡皮泥,纸还是纸。
三、研讨
我发现了:
通过对水、橡皮泥和纸的研究
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
我发现了:态 上 发 生 了 变 化 , 但 物 质
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仍是原来的物质。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深圳市宝安区上合小学王倩【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对水和纸、橡皮泥等物质的一些变化进行对比,本质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从而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例如:形状、大小、体积、温度,以及状态改变如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化学变化,一般是指物质在分子层面的变化,一般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即生成新的物质。

在本节课学习中并未提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主要以判断“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这种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变化进行初步判定。

整个第一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观察了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可逆。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对于水的感性认识不断向科学概念转化。

但对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水蒸气、冰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等问题较难理解。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水和纸、橡皮泥等物质的一些变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一些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同时像水的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后也还是原来的物质。

只有像纸张燃烧、物体腐烂、铁钉生锈这样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才不再是原来的物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谁来物质本身的组成却没有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