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肝综合症
婴儿肝炎综合征合并症的护理
而且 患 儿易 于 接受 , 从性 高 , 临 床推 广 价值 。 依 具有
参 考 文 献
I 王慕 逖 . 儿科 学[】 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9 724 28 M. 北 人 19 :4 ~ 4 .
2 刘 肃 彦 , 阎 秀华 .雾化 吸入 的 护 理 进 展 [.实 用 护 理 杂 志 , J 】
・
4 ・ 6
T ODAY NURS Ap i 2 1 , . E r ,0 0 No l 4
,
婴J l炎 综 合征 合 并症 的护 理 U: F
何 利
摘要
回顾性 分析5 # 婴 儿肝 炎综合征合 并症 的护 理要 点 , 7 ̄ 1 主要 包括 一般 情况 的观察 、 非感 染合 并症 的护理 、 感染合 并症 的护
生 ,0 3 1 )6 8 6 9 2 0 ,( :9  ̄ 9 . 6
4 李秋 平. 小儿 雾化 吸 入新 进展 f. 海护理 ,0 8 1( :0 J上 J 20 ,1 )7 . 6
5 黄如 珍 , 肖政 祥 , 邓泉 珍 . 同 雾化 吸收 方法 对婴 幼儿 支 气管肺 不
婴儿 肝 炎综 合 征 多起 病 于 新 生儿 期 ,是 由多 种 病 因 所致 , 目 前可 查 因 的 大 多数 为感 染 , 见 感 染 病原 体有 巨细 胞 病 毒 、 常 风疹 病毒 、 乙肝病 毒 、B病 毒 、 虫 等 , 数 病 例 与 先天 性 代 谢 缺 陷 E 弓形 少 有 关 , 病 例病 因不 明。临床 以 黄疸及 肝 脾 肿大 、 功 能损 害 为 部分 肝
炎 、 血症 、 败 电解 质 紊 乱 、 泻及 营养 不 良等 , 这些 合并 症 的治 腹 对
疗 和 护理 已成 为 婴 儿 肝 炎 综 合 征 治 愈 的关 键 , 因此 , 针 对 该 类 应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100076北京)北京航天总医院才玉娟综述(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审校婴儿肝炎综合征涵盖了在婴儿期发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及病理性肝脏体征(肝大或质地改变)四大特点[t]。
不同病因造成的婴儿肝炎综合征预后大不相同,所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但因多种因素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熟悉导致婴肝征表现的可能疾病,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因,从而正确判断预后,进行有效干预。
现作者就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感染1.TORCH这是一组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感染,任何其中因素均可致肝脏损害。
①弓形体病:先天性弓形体感染虽然以脑和眼损害为多见,但有约1/2出现黄疸和肝脾大,可类似病毒性肝炎表现。
②风疹: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时,常可感染其胎儿,约20%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有肝炎,于出生1~2dOp有黄疸、肝脾大、肝功能异常表现。
③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通过直接损害宿主细胞和免疫损伤引起肝细胞病变。
CMV-IgM阳性或CMV-IgG从阴性转阳性提示活动性CMV感染,分离培养出巨细胞病毒(通常是从尿里)是确诊方法,临床上也开始使用试剂盒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PP65测定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否活动。
Pellegrin等对30例肾移植受者检测巨细胞病毒的激活情况,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PP65抗原阳性细胞的检出和有无临床症状密切相关[2]。
④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新生儿肝衰竭非常典型,肝活组织检查显示有病毒包涵体的坏死区域。
2.梅毒先天性梅毒可导致宫内发育迟缓,黄疸可能在出生24h内出现,或在治疗后仍发展,可能会很严重。
3.水痘在分娩前14d内母亲感染水痘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水痘,在早产儿表现更严重,黄疸是重症的表现。
4.嗜肝病毒通常以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多见。
①甲肝病毒:母亲在孕晚期感染甲肝病毒可引起新生儿甲肝。
9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回顾性分析
草转 氨酶均高 于 4 / ;1 0 U L 5例 的凝血 酶原 时 间 延 长 ,其 中 6例 明显 延长 ,均 系 巨细 胞包涵体 病 毒感 染 。腹部 B型 超 声 波检 查 示 6例 胆 囊 未 探 及 ,提示 胆 囊 闭 锁 ,均 系 巨 细 胞包 涵 体 病 毒 感 染 。6例 有溶 血 性 贫 血 ,血 红 蛋 白低 于 8 / , 0g L
9 6例 婴 儿 肝 炎 综 合 征 回 顾 性 分 析 北流 5 7 0 ) 340
【 要 】 目的 :探 讨婴 儿肝 炎综 合征 的病 因、临床表 现及 预后 。方 法 :对确诊 为婴 儿肝 炎综 合征 摘 的 9 病例 资料 进行 临床观察 及 随访 分析 。结果 :病原 学检 查 结果 提 示病毒 感染 ,尤其 巨细胞 包涵 6例 体病毒 感染 最 多见 , 占 5% , 乙型肝 炎病毒 感 染 占第二 位 ,为 2 % ; 巨细胞 包涵体 病毒 感 染可 引起 9 5 黄疸 、肝肿 大、肝功 能异 常以及 胆道 闭锁 、溶血 ,且病情 重 ,易致肝硬化 , 日后 有 可能引起 智 力及 听
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 :巨细胞 包涵体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
治疗是避 免发展 成为肝 硬化 、降低死 亡率和减 轻后遗 症 的关键 。
【 关键 词 】肝 炎 ; 巨细胞病毒 ;婴 儿
【 中图分类号】 R 1. 【 52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8 48( 1)4 04 — 2 0 — 932 00 — 29 0 0 0
第2 3卷 第 4期
21 0 0年 l 2月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Ju a o i n nMeia C l g r ai a t s o r l f a a dcl o eef t nli n Q n l o N o ie
婴儿肝炎综合征new学习
其他治疗手儿,可以考虑使 用人工肝支持治疗。
并发症处理
针对肝炎综合征引起的并 发症,如腹水、感染等,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
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以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 。
04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康复与预后
康复训练
早期干预
运动训练
在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早期阶段,家长应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如抚触、按摩等,以 促进宝宝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根据宝宝的病情和年龄,逐步进行运动训 练,如被动操、翻身、坐立等,以增强宝 宝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感知觉刺激
语言和认知训练
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宝宝感 知觉的发展,如使用彩色玩具、音乐盒等 ,激发宝宝的感知兴趣。
孕妇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毒和 细菌,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新生儿护理
保持清洁
新生儿皮肤娇嫩,应该经 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
合理喂养
新生儿应该采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素和免疫物质,有助于提
高宝宝的免疫力。
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 ,应该注意保暖,避免感
冒和感染。
疫苗接种
05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
病毒感染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巨细胞病毒、乙 型肝炎病毒等。研究重点在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以 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研究旨在识别与肝炎综合征相 关的基因和遗传标记,以解释疾病易感性和临床表型。
抗病毒治疗
针对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综合征,使用抗 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
【 bt c】 T ip vte u i oiateat nr eaa st bsilao r e 8c e. ’f n t t A sr t om r eh nrn c f f hptsyd m ,nl eh o pazi p cso 5a sIs0 dh a o s g nn is o i y e ti tn o sf s t u a
婴儿 肝 炎 综 合 征 的护 理
彭碧 秀 秦秀群 梁 艳娉 陈 华 丽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 , 广东 广州 ,16 0 503 )
【 摘要 】 为提高对婴儿肝炎综合征 的护理 , 回顾性分析 了 8 例婴肝患儿 的住院过程及护理 , 5 发现 8 例患儿人院后均给 5
予了1服及静脉输 液 , 3 静脉用药时间最长达 6 2天 , 对护士注射影响较大。 口服药物治疗时间长达半年 , 要求家长用药的依 从
钙剂 等药物常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 、 红肿 , 本组 病人中 , 在 曾出现 1 例因未及时发现红肿 , 出现局部组织坏死 。 甲基强 的松龙 、 地塞米松 、 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长期 或大剂量使用
时易 出现消化道 出血 、 血钙下降。护理时除严格按 时间 、 剂 量使用 、 做好病情观察 、 记录外 , 于用来 减轻不 良反应的 对 药物也要遵循 时间来用 , 才能起 到应有的疗效 。 静脉保护 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是减少对 血管壁 损伤 的前提 , 是患儿静脉用药的保证 。 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
h v t n o l nc o t d ia a e a e sr g c mp i e t o a he me c lc r .Du i g t e l n u ai n o s i lz t n n r e a e t r p r t n i h ma n n o g d r o f h t ho p t iai , u s s h v o do mo e o e ai swh c y a o o
8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
8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治愈15例,好转49例,无效15例,死亡4例。
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住院时间长,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治愈率。
[关键词] 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组婴儿期发病的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肝肿大及质地异常和肝损伤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因复杂,合并症或并发症多,预后情况各不相同,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肝昏迷、肝肾综合征,甚至死亡[1]。
本病住院时间长,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我科自2008年~2010年共收治8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病婴儿83例,均符合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50例,女33例,男:女1.5:1。
年龄6个月以下者82例,6月~1岁1例,发病多在婴儿期。
1.2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83例,肝脏肿大83例、脾脏肿大74例、腹泻39例、呕吐35例、大便陶土色23例。
1.3并发症:83例中主要并发症有佝偻病39例、小儿肠炎34例、营养不良24例、支气管肺炎21例、维生素k缺乏症5例、肝硬化4例、肝昏迷2例。
2.护理2.1病情观察2.1.1黄疸的观察:黄疸常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因此要注意观察黄疸的颜色及深浅程度,除肉眼观察外,还借助于经皮测胆红素仪来进行监测,黄疸程度逐渐加深,提示病情加重,若由深变浅说明病情趋好转。
2.1.2大小便性状的观察: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内胆管肿胀阻塞,使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胆道,患儿大便呈深陶土色,尿液中含大量胆红素呈深黄色,有时胆汁阻塞时轻时重,可出现黄白相间的大便。
根据大小便颜色的观察有助于医生对病情和预后作出判断,粪便渐渐转黄,尿色渐清,说明治疗有效,病情好转。
2.1.3有无出血倾向的观察:由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肝功能受损,维生素k1依赖性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或缺乏,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易导致出血。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
良反应为 白细胞 、 血小板 减少 , 内能损害 , 胆 临床使 用过 程 中
脉 洛 膜 、 网膜 炎 等 也 应 注 意 预 防 … 。 视
[ 关键 词] 婴儿肝炎综合征 ; 护理
婴儿肝炎综合征 是一组 于婴儿期 ( 包括新 生儿期 ) 起病 , 具有肝细胞性黄疽 , 肝脏病 理 、 征 ( 大 、 地异 常) 体 肝 质 和肝功 能损伤( 主要为血清谷 丙转氨 酶升 高) 的临床症候群 , 因复 病 杂, 主要有宫 内和 围生期感染 、 天性遗传 代谢病 、 内胆 管 先 肝 发育异常 , 由环境 、 遗传等 因素单 独或共 同造成病变 , 这类 疾 病在明确病因之前统称为肝炎综合征 。一旦 确定病 因就 应针
吉林 医学 20 09年 1 第 3 月 0卷 第 2期
・
11 ・ 3
婴J H 炎 综 合征 的护理 L: I :
高志男 ( 长春市儿童医院 , 吉林
[ 摘
长春
10 6 ) 3 0 1
要] E的 : 年来 , l 近 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呈上升趋 势。因此 , 提高对 患儿的护 理水平 , 在治疗 婴儿肝 炎综合 征 中起 到
的生 活习惯 , 把患儿 喜欢 的玩 具 、 物品等 放在床 头 , 以便 解 除
2 1 消化 道隔离 : . 同病 种患者 可住在 同一病 室 , 但患 者之 间
必须 实施 床边 隔离 ; 病室 内保持 空气流通 , 蚊蝇 , 无 每天开窗
患儿及家长焦躁恐惧的心理 。
儿童疾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导读】家庭中的每一位宝宝都是整个家庭的希望,特别是对怀胎十月的母亲来说,宝宝的健康出生是妈妈们最大的愿望,但是幼小的宝宝特别容易引发疾病,其中婴儿肝炎综合症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下面小编来总结一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新出生的宝宝比较严重的一种肝炎疾病,常常发生在六个月以内的新生宝宝,并且出生三个月内的宝宝最为多见。
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
1,很多宝宝在得了婴儿肝炎综合征这一疾病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这可能是因为肝炎会导致胃肠道出现一系列的明显症状,并且有的宝宝大便颜色也会出现发黄。
2,在新生的宝宝中,大多数患有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宝宝都会表现出来严重的黄疸现象。
随着病情的加重,黄疸现象就会加重,而病情稍微好转,黄疸就会逐渐消退。
婴儿肝炎综合征还会表现出来淤胆型,这个时候患儿就会出现浅黄色的大便,有的甚至是白陶土的颜色。
随着疾病不断加重,肝脏就会出现一些肿大的现象。
有的严重患者会有生长停滞以及出血现象的发生,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婴儿为什么会得婴肝症婴儿幼小的身体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疾病的侵蚀,一旦引发疾病,就会给宝宝的身体带来比较严重的伤害,从而影响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那么婴儿为什么会得婴肝呢?首先,有资料显示,大约有40%到80%的婴儿会因为病毒的感染而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生,而这一类病毒往往都是一些巨细胞病毒。
还有的宝宝有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的病毒而导致婴肝症,比方说,水痘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等等。
这些病毒有可能会殃及到宝宝的肝脏部位造成婴肝症的产生。
其次,有极少部分的婴儿是因为遗传因素而引发的婴儿肝炎综合症,也就是说,如果母亲患有肝脏部位的一系列疾病,就有可能通过脐带传染给胎儿,并造成宝宝出生以后引发婴儿肝炎综合症。
最后,还有一部分的宝宝是因为胆管发育不良而导致的肝内胆管结石,最后引发婴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neonatal hepatitis syndrome)是指发病于新生儿期并延续至婴儿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阻塞性黄疸、肝脏及肝内胆管系统病损、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
【疾病概念的变迁】由于对本病研究探讨及关注的角度的不同,本病曾有多种不同的病名,其定义至今未能得到完全统一。
历史上,曾有不同的学者将在新生儿期发病并延续至婴儿期、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损害、肝功能异常等综合病症称为特发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婴儿肝炎综合征等。
本病发病后往往首先就诊于小儿内科,由于病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不统一,尤其是与胆道闭锁鉴别较为困难,在内科反复进行鉴别诊断和激素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
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以及对本病了解的深入,原本诊断困难的病例有望在相对早期得到诊断;而传统观念认为不宜手术的病例,可能通过手术得到更好的缓解,因而有必要对本病的概念进行再探讨。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曾将此类黄疸迁延不退、直接胆红素增高的病例称婴儿迁延性阻塞性黄疸(infantile pro-longed obstructive jaundice),70年代陆续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neonatal hepatitis syndrome)。
80年代初,国内有作者提出把1岁以内的婴儿(包括新生儿)因感染(包括肝脏原发的病毒、细菌、弓形体等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肝炎),先天性代谢性异常,以及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或畸形(包括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原因引起的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征候群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hepatitis syndrome),并认为这类疾病在明确病因之前统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一旦明确病因,即按原发病因诊断。
日本厚生省新生儿梗阻性黄疸研究班曾定义新生儿肝炎为:(1)新生儿期发生、多数生后2个月内发现肝内胆汁淤积、显性黄疸持续一个月以上,伴灰白便或淡黄便以及浓茶色尿;(2)组织学上可呈巨细胞肝炎;(3)除外同时伴有泌尿系感染、败血症、梅毒、等全身感染或全身代谢性疾病者。
7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毒病因学研究
7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毒病因学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及病毒谱。
方法:回顾性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对患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
结果:76例患儿中49例明确与病毒感染有关,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27.6%(21/76),EB病毒(EBV)14.5%(11/76),单纯疱疹病毒(HSV)9.2%(7/76),风疹病毒(RV)7.9%(6/76),肝炎病毒(HBV和HCV)5.3%(4/76),混合感染13.2%(10/76)。
结论:病毒感染占64.5%,其中CMV感染最多,EBV感染次之,肝炎病毒(HBV和HCV)导致的感染比例不到6%。
病毒感染婴儿肝炎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多可见肝功能异常,常并发多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
关键词:婴儿;肝炎;病毒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是指<1岁婴儿因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及病理性肝脏体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是严重影响婴儿健康的重要疾病 [1-2]。
本文分析了7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病毒谱及临床特点,以期为婴肝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集<1岁以下76例婴肝患儿的静脉血,病例纳入标准:<1岁,黄疸,有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及体征,参照婴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标准[3]。
患儿年龄1天~1岁,平均年龄(3.5±1.6)个月。
其中男45例,女31例。
并以76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研究。
1.2 研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TORCH-IgM以及EBV-Ig抗体,操作和结果判定参见试剂盒说明书(德国NOVATEC公司)。
HBV与HCV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
肝功能检测(包括ALT、AST、TBIL、DBIL、TP、ALB、γ-GT、AKP和TBA等项目)采用美国多邦生化仪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婴儿肝炎综合征 PPT
病例2 梅毒感染
治疗经过 ALT AST γ-GT ALP TB DB 入院时 93 192 330 451 147.2 97.5
常规+PG 103 治疗1周
常规+PG 77 治疗2周
172 428 97 477
416 99.6 72.1 425 46.8 33.8
病例3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2)HBV: (1) HBV血清学标志物; (2) HBV-DNA。
3)其它病毒:抗HAV-IgM; 抗HCV-IgM或HCV-RNA;抗EBV-IgM; 抗 风疹-IgM; 抗HSV-IgM.
Investigations
2.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尿培养。 3. 其它病原学检查:
抗弓形虫抗体、梅毒螺旋体抗原 / 抗体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
2.其他伴随征象
神经系统损害见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风疹 病毒、弓形虫感染和半乳糖血症等。
先天性心脏病见于风疹、巨细胞病毒和弓形 虫感染。
白内障见于风疹、半乳糖血症。
Investigations
一. 血常规 二、 肝功能检查 1.血清胆红素:TB↑、DB↑↑
2.血清转氨酶: ALT、AST增高 γ-GT、ALP 增高
婴儿肝炎综合征
Definition
❖婴儿肝炎综合征( 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简称婴肝, 为儿科常见病。是指一组于婴儿期 ((包括新生儿)起病、伴有黄疸、 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增高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复杂,预后 悬殊。如能查出病因,明确诊断,就 不再称婴肝。
婴肝(淤胆型)与胆道闭锁鉴别
婴肝(淤胆型)
胆道闭锁
黄疸发生的时 间与特点
婴儿肝炎综合症ppt课件
主要内容
1.婴肝的定义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掌握
4.辅助检查
重点
5.预防及治疗
6.护理
重点
定义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 肝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 疾病。而是指一组1岁以内 (包括新生儿期)起病, 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肝 脏肿大(或肝脾肿大)和 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候群。
肝炎型:(感染,遗传代谢缺陷)图1 淤胆型:(先天性胆道畸形、淤胆型肝炎)图2
临床表现
肝炎型 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胀、 腹泻),大便色泽正常或较黄,黄疸轻至中度,
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随病情的好转黄疸渐消退,肝
脏回缩。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黄疸会进行性加重,
并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和出血倾胆向汁淤,积以,及十多二功指能的衰竭,
医务人员:手卫 生
家属:手卫生, 生活 用具
环境:地面,床 头柜明天清洁消 毒,开窗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
严格执行探视制 度
合理的营养有 利于肝功能的 恢复,积极宣 教,正确指导 喂养。
人工喂养:以 配方奶为主, 指导科学添加 辅食。
母乳喂养:母 乳乳汁CMV阳 性者除外。
进食困难:调
1.观察巩膜和皮 肤的黄染程度和 持续时间(分为 轻,中,重度); 2.大小便颜; 3.有无出血征象 (瘀斑,瘀点, 出血点,便血); 4.注意安全(肝 脾肿大); 5.定时测腹围 (腹水患儿)
乳CMV-AG阳性者,需停母乳。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积极控制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一般疗程为2-4W,注意骨髓 的抑制等副作用) 粒细胞减少 3.遗传代谢性疾病:半乳糖血症(停奶制品,改豆制品 及蔗糖) 4. 先天性胆道畸形:及早手术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什么表现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什么表现*导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指的是婴儿在新生儿时期,出现以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症候群。
常见的症状分为肝炎性和淤胆型两种。
类型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相似。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指的是婴儿在新生儿时期,出现以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症候群。
常见的症状分为肝炎性和淤胆型两种。
类型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相似。
*肝炎型肝炎型的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胃肠道症状通常比较明显,常见的有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便的颜色较黄。
黄疸呈中度,肝脏表现为轻度到中度肿大,质地比较硬。
病情如果好转,黄疸会渐渐消退,肝脏回缩。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重症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此类型患者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和出血的情况,治疗效果比较差,还可能伴有多系统功能衰竭。
*淤胆型淤胆型引起黄疸颜色比较深,持续的时间比较久,婴儿粪便的颜色呈浅黄或白陶土色。
肝脏呈进行性的肿大,质地比较坚硬由于胆汁淤积,十二指肠胆汁量减少或缺乏,常伴发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生长停滞及出血。
此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因为引起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原因各有不同,因此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
受到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和弓形虫等感染一般是在婴儿出生不久后;但如果是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可出现晚些;细菌感染可以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幼儿阶段;而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一般是在进食母乳之后就会渐渐显现;果糖不耐症是禁止了果糖之后才出现。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脾脏肿大的程度一般不大;但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感染时常脾大;碳水化合物(除Ⅳ型糖原累积病外)、氨基酸代谢障碍一般不会引起脾脏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肝综合症很常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或婴儿的肝功能不正常.婴肝综合征由很多病因引起,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单纯庖疹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也可为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及各种细菌。
见于新生儿及1岁内婴儿,可以在新生儿期发病而延续至婴儿期。
临床表现:1、突出的表现是黄疸,起于新生儿期1-3周或生理性黄疸不退或退后复现,并逐渐明显,皮肤与巩膜(白眼珠)由黄色变成黄绿色。
2、肝脾肿大。
3、尿深黄,大便或白或黄。
4、患儿常有腹泻、营养不良。
本病可可导致肝功不好、易患佝偻病,严重的还会因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如颅内出血)而致死。
本病应注意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调查,因大多数学者已经倾向认为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可能是同一种病变的不同病理改变。
并且临床实践已证实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特别是对于占大多数的以胆汁淤积和梗阻性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已可通过外科手段来进行胆道冲洗治疗,并且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手段。
所以对于胆道闭锁与婴肝综合征的区分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以下简单介绍两者的鉴别方法,仅供判断病情和参考。
临床上的主要鉴别要点①黄疸:婴肝一般较轻,黄疸程度有波动性改变,而胆道闭锁则为持续存在,进行性加重。
②粪便:胆道闭锁较早出现白陶土色大便且持续时间较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程晚期白陶土样大便也可变淡黄,主要是因为肠液也含有大量胆红素所致。
而婴肝可为间歇性出现的白色大便,可有黄色便。
③体征:胆道闭锁者肝硬化、脾肿大多较肝炎者为重。
④病程:胆道闭锁多于1岁内死亡,而婴肝可自愈或好转。
当然婴肝也有发展为完全性胆道闭锁者。
血清胆红素动态观察病程早期直接胆红素增高,动态观察示持续性升高,病程中晚期可表现间接胆红素也升高,提示肝功有损害。
而婴肝早期即呈双相增高,甚至间接胆红素更高。
动态观察时可见胆红素波动较大,并且有时胆红素会下降。
碱性磷酸酶测定婴肝很少超过40U(King-Armstrong),并且持续时间短,可自行下降。
而胆道闭锁则可明显升高并且持续存在并加重。
血清甲胎蛋白(α-FP)α-FP为新生儿肝细胞所制造,生后1-3个月自然消退,肝炎时增殖的肝细胞使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增高,故甲胎蛋白的检测常呈阳性。
用放射免疫扩散法连续定量测定,高峰大于4mg/dl时,可考虑为婴肝。
胆道闭锁主要为胆管上皮增生,非肝细胞增生,不能合成α-FP,定性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测定值较低。
两者差别较大。
其他有鉴别意义的辅助检查(1)131I标记玫瑰红排泄试验:正常的同位素试剂静脉注射后由肝脏多角细胞摄取,并通过胆汁排至肠道。
胆道闭锁患儿不能排至肠道而滞留在肝内。
婴肝可非胆道完全梗阻,所以有排至肠道者应考虑婴肝可能。
(2)B超检查:婴肝时肝内外胆管及胆囊为开放性管腔影像。
而胆道闭锁的肝外胆道不能探及。
胆囊不显像或显著瘪小。
肝常增大,有肝硬化表现,伴有脾脏肿大。
因B超检查受检诊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很大,且有正常形态的胆囊也不能完全除外胆道闭锁的可能,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3)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患儿接受检查时需全麻成功率大约为40-50%。
如PTC检查成功,可以明确地鉴别婴肝与胆道闭锁,并可了解肝内胆管结构,判断胆道闭锁的病理类型,并可选择手术方法。
但由于本项检查危险性较大,成功率不高,已不作为临床的常规检查手段。
(4)ERCP检查。
如成功,可较好地获得鉴别。
但由于该项检查手段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无法广为普及。
另外有许多作者将十余项检查的结果列表进行综合评分,还有输入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程序打分,来判断胆道闭锁抑或婴肝。
尽管采用各种手段但往往不能百分之百地作出最后判定。
由于对于婴肝也应进行外科治疗。
目前较为积极的做法为在了解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肝肾功、B超、CT等检查后,动态观察胆红素的水平变化和黄疸、大便色泽,经两周的非激素保守治疗后,如无好转或甚至加重者,应积极开腹探查。
如术中证实为胆道闭锁则行肝门空肠吻合的根治手术,如为婴肝则行胆囊造瘘,术中采用肝内胆管及胆总管冲洗, 术后抗生素及糜蛋白酶液冲洗治疗的办法多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婴肝综合征治疗:通过积极治疗60%-70%的患者可康复,发展为肝硬化及死亡者较少,但无特效治疗方法。
治疗(一)一般治疗1.护肝退黄茵桅黄5-10ml/次,加于50ml葡萄糖液中,每日静注一次;大黄0.5g/kg,每日泡服;白蛋白按每次1g/kg 静注,每1-2日1次。
2.出血倾向防治可先用维生素K、新鲜血静注,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溶于5ml注射用水中静注。
3.营养适当的营养供给对肝脏的修复极其重要,若营养供给过多与不足都对肝脏不利。
4.补充适量脂溶性维生素对淤胆型者尤为必要,维生素K110mg,每2周静滴一次;维生素E10mg/kg(总量不超过200mg),每2周一次肌注;维生素A10万IU,每2个月一次肌注;维生素D30万-60万U,每月一次肌注。
(二)病因治疗1.若为CMV感染,可试用更昔洛韦每次5mg/kg静滴(1h以上),一日2次,每次隔12h,一般疗程2-4周,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2.某些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应停用一切奶类和奶类制品,改用豆浆及蔗糖喂养;酪氨酸血症给予低苯丙氨酸、低酪氨酸饮食。
(三)肝移植对遗传代谢性、肝纤维化等引起者有条件时可予以肝移植治疗。
1、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A、B、C、D、E、K及钙剂、铁剂,或加用肝泰乐促进解毒功能,肌苷促进能量代谢。
2、胆酸钠:每次服0.05g,每日3次,可促进脂肪消化。
护理:婴肝综合症病程较长,患儿喂养难度大,护理工作要耐心。
房间要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预防:新生儿出生后有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时间延长,均要到医院诊治。
发现脐炎、肺炎、腹泻等疾病,应及时彻底治疗。
生后大便应由胎便的深绿转黄,如果变为灰黄渐至白色,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以下介绍黄疸: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
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μmol/L (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产儿血清胆红质上限超过256.2 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二)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对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查找病因,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1、感染性(1)新生儿肝炎: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以巨细胞病毒最常见,其他为乙型肝炎、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基、EB病毒、李斯特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
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
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粪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轻至中度增大。
(2)新生儿败血症。
2.非感染性(1)新生儿溶血症。
(2)胆道闭锁目前已证实本症多数是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若管壁薄弱则形成胆总管囊肿。
多在出生后2周始显黄疸并呈进行性加重;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肝功改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发现。
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诊断。
目前认为是因为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已有学者认为是此种母乳喂养患儿肠道内能使胆红素转变为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所造成。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