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报告)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肖强;黄婧;文传浩【摘要】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地域分布上,空间分异非常明显,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差异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三者之间共同存在着一种圈层结构;(在整体发展阶段上,整体协调性水平不高,基本处于(0.3 ~0.5)的拮抗阶段,空间分异不明显;(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人口-经济、经济-空间、人口-空间、综合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作者】肖强;黄婧;文传浩【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一、引言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
包括主城九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及周边12各区县(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荣昌县、潼南县),共计21个区县,幅员面积2.87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 866.74万人,为全市总人口的56%,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毗邻成都市,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核心,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关联度较高,投入产出比较大,经济成长性好,能够快速集聚生产要素,带动重庆其他地区发展,有效推动和强化“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
但是,众多学着研究发现重庆市的城市化存在诸如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质量较差、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内部耦合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重庆的发展[1-3],故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部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于重庆经济建设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国务院三号文件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工作抓手,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四、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发挥重庆产业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对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落实中央在融资、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快南桐、松藻、天府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加快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城镇危旧房改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区域绿地系统布局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二 、面临的问题
( )区 域 内生物 多 样性 与 景观 一 多 样性 急 剧 下降 ,区 域 绿 地 与 建 设 用 地 之 问缺 乏 协 调
绿 地 中的 城 市 ,即把 城 市放 在一
个 更 大 的 区 域 范 围来 看 待 。城 市 与 周 围
的 区域 处于一个 自然 系统之 中,城 市只 是这个 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 市
U a agi cn g城 管 技 _ rn nel co Y 市 理 术I b arT h1 M a 。
游 憩 绿 地 、 自然 与 文 化 保 护 绿 地 、 防 护
县 的 城镇 生 活 污水 很 多未 经 处理 或 者
处 理 未 达 标 就 直 接 排 放 到 江 河 中 , 二
不 适 于 其 他 建 设 使 用 的土 地 “ 归 ” 绿 划
对规划 范围外的绿地无法有效地进 行管
理 ,不利 于城市土地的有序拓 展与城市 的合理发展 ,需明确 区域绿地 内用地控 制 的范 围、控制的模式和控制 的方法 , 建立城 市发展与 自然演进 的动态平 衡机
制。
地 使用 。在这种情形 下 ,绿地 处于一种
展 ,基 于 维 护 区域 生 态 安 全 、 自然 人
地 带 的控 制 强度 等 ,以 维护 自然生 态
系统 、改善城 乡环境 质 量 、提 高居 民
生 活质量 。
用存在差 异,其 主要功能也有所不 同, 因此 ,界 定区域绿地 以其主要功能为依
据 。根据 区域绿地 的特殊性和 复杂性 ,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 乡总体规划 ( 区域绿地空间结构 图)
收稿 日 :2 1 3 2 期 00 0- 9 作者简介 :黄雪梅 (9 2 1 7 一),女,重庆人,硕士,工程师。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1.25•【字号】渝府发〔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2年1月25日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2022年1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高水平构建城镇化空间格局第一节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节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三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四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五节推进以区县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第六节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四章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第一节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第二节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第四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第五章高品质建设现代大都市第一节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第二节加快城市绿色化转型第三节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第四节彰显城市人文化温度第六章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第一节提升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水平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第三节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第四节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第七章高标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第二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三节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第四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八章高要求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建设用地管理方式改革第二节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投融资机制第三节完善城市住房体系第四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第二节强化组织协调第三节强化政策协同保障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第五节凝聚规划实施合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有关要求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重庆将建1个超大城市、6个大城市、24个中小城市,推动均衡发展
重庆将建1个超大城市、6个大城市、24个中小城市,推动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等为代表的西部省份,经济发展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均衡和协调。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部腹地,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陪都文化、语言文化和饮食文化,使得重庆成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常住人口3205万,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25003亿元,人均GDP78012元。
与其说重庆是一个直辖市,更像一个小型省份,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黑龙江、吉林、甘肃、上海等12个省市。
从经济实力上看,重庆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7位,人均第8位,重庆作为一个西部城市,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十分不易。
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根据重庆市规划,将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即建设一个主城都市区:渝中、大渡口、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渝北、涪陵、长寿、巴南、江津、合川、永川等21个区,面积约为2.87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将成为未来成渝经济圈核心区,是全市产业升级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
两大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个县区,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以万州区为该区域中心城市,推动万州、开州、云阳同城化发展,打造成为三峡库区增长极。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县区,总面积约1.98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提升黔江、秀山在该城镇群中的服务功能和产业、人口集聚效应,推动武隆、石柱、酉阳、彭水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城市。
建设多层城镇体系,推动全市均衡发展1个超大城市:重庆市中心城区重庆市中心城区,主要包括渝北、九龙坡、沙坪坝、巴南、南岸、江北、渝中、北碚、大渡口等9个区,该区域将会是重庆市核心功能区,共同组成了重庆都市圈主体。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
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
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
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9.01.26•【文号】国发[2009]3号•【施行日期】2009.01.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市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重庆市新的使命。
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是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尤其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将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居民住房、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等重要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重庆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把重庆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
为此,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做好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届三中全会
十七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推进经济建设的新目标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市情分析
我国人口最多3200万、面积8.2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直辖市, 具有中等省的规模。
发展阶段呈现“两个欠发达”的基本特征: “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 “四大” 加“一大”:
五大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五大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任务
一、五大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定性阶段
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979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社会主义
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资本主义
● 2007年6月,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2010年,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
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
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
国家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区域竞争, 而区域竞争则更多地依赖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拳头握紧才有力”
工业区、农业区应该角色固定,优势“锁定”,
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呈现收益递增。
重庆此时推出功能分区,顺应了改革发展 的方向,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
德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实行了严 格的国土空间规划。
通过“空间鼓励”、 “空间准入” “空间限制” 等手段,协调城市和乡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讲话
5月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 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
抢占先机 打造“三地”——潼南承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思考
栏 目主持 : 郭 诏 彬
嘏
抢 占先机
一
打造 三地" “●’■ ● 1 —一 ■— ■■ 一r -- ■
◎向和 平
潼南承接重庆 “ 小时经济圈”的思考 1
当前 ,经济全球 化进程 加快 ,产业 结构 不 断升级 ,都市产业梯度转移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 强劲潮流 。随着遂 渝快速 铁路 、遂渝 高速 公路 区位 :“ 小 时 经 济 圈 ”的 前 沿 阵 地 一 的贯通 ,潼 南到重庆 的距离 9 2公里,行车 时间 约4 5分钟 ,到成都 的距离 l 0公里 ,行车时间 9 潼 南 地处 重庆 市 西 端 ,前 临 遂 宁 、安 岳 、 l 0分钟左右。从产业布局原理上讲 ,这一时空 0 武 胜 ,背 靠 铜 梁 、 合 川 、大 足 ,位 置 上 处 于 距离是产业梯次转移最理想 的承接地区。从潼南 祖 国版 图的腹心 、川渝 城市 群 的中心 、周边 六 自身来看 , 目前正在打造凉风垭 l 0平方公里现 县市 的核心 。幅员面积 l 9 4平方公里 ,总人 口 代农业加工 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 的 良好平 台。 5 9 。同全 国全 市一样 ,近年来潼 南经济社会 同时,潼 南更有着 丰 富的发展 资源 。潼南 自古 2万 菜 发展取得 了长足进步 。2 0 0 6年底 ,人均 G P比 就是 川渝连 线上 的 “ 蓝子 ”基地 ,随着 区位 D 遂宁 、安岳、武胜分别高 2 5 6 2元、3 l 4 8元和 条件 的 明显改善 , 随着 潼南加 快 以 “ 两荤 ( 生 2 3元 ;城镇 居 民可支配收入 比遂 宁、安岳、 猪 、七 彩 山鸡 )两 素 ( 公害蔬菜 、食用 菌 ) 7 6 无 ” 武胜分别高 l 2 0 6元、l 4 0 9元和 5 6元。经济发 为 载 体 的 “ 部 绿色 菜都 ”打 造 , 随着 “ l 西 全 展水平 虽略低 于本 市 的铜梁 、合 川、大足 ,但 国无 公害蔬 菜优秀 生产示 范县 ”和 “ 无规 定动 总体上 高于川东 的三个 县市 。 物 疫病 区示 范区 ”两大 品牌 优势 的发挥 ,给潼 潼 南作为重 庆市 的二 级城市 ,既是 “ 一小 南发展农副产 品精深加工业提供 了重要机遇 ;全 时经济 圈 ”的外 壳 ,又是 重庆主 城 “ 极核 ”向 县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 3 0亿立方米,常年有 7 外 发 挥扩 散 和辐 射 功 能 的 “ 头 堡 ” 桥 ,更是 成 l 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 ,涪 、琼 两江横 贯县 渝 两 大城 市辐 射 的 “ 加 区 ” 叠 。随着 遂渝 快 速 境 ,环境 承载 容量较 大 ,可 以较好 地满 足企业 铁 路 、遂渝 高速 公路 的贯通 ,必 将形成 重庆 主 发展所 需。加之经过多年 的努力 ,全 县发展软、 城一潼南一遂宁一成都 的成渝经济主轴 。在这个 硬环境都得到了极大 的改善。这些发展基础和工 主轴 上 ,潼 南具有 左右 逢源 、双 向开发 、两边 作基础 ,必 定 能够 使潼 南更广 泛 、更有效 地参 “ 糖 ”的战 略优 势 。重 庆通 过 潼 南 ,可 以更 与成渝两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成为成渝两特大 吃 好地 连 接 和影 响 以遂 宁 为主 的川 东地 区 ,真 正 发 城市 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的理想承接 挥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 区经济中心 地 、集 合 地 。 的作用 。成都 、遂 宁通过 潼南 ,可 以有效 承接 直 辖市 的辐射 。这种 特殊 区位 ,决 定 了潼 南必 功 能 :生 态红色旅游 的观光胜 地 须 在 “ 小 时经 济 圈 ”中扮演 好 自己的角 色 , 一 既要 当好 “ 传手 ” 二 、左 传右 递 ,成 为 川渝 经 潼南是市委 、市政府规划 的山水园林 中等城 济协作的纽带 ,又要 打造城市载 体和主导产业体 市 ,生态 红色旅 游 资源 丰 富 ,旅游 景 区独 具特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
1 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及意义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永川区在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试中已位列渝西地区前列,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发挥城市潜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保持高度的可持续性,是本次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次《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主动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即将实施的一次新的尝试。
1.1 川渝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6月7日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永川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知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市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1.2 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构想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的主要举措,在《一小时经济圈规划》中明确“一圈”的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的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
其中对永川区定位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西部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与川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渝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于是永川区的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中处于规划的核心发展区内,如何参与重庆核心发展区的功能分配,创造性的发挥区域服务功能,为本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宏观经济面临产业转移,消费结构升级当前宏观的经济发展面临产业转移、买方市场形成,消费结构升级,金融资产流动性过剩等新形势,对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使部分传统产业转向内地寻求发展空间,其目标地区首选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城镇发展空间。
永川地处国家西部的川渝两个大城市之间,占有长江黄金水道,有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成为众多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这使永川区面临新的产业选择机会。
努力打造重庆最具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带
县城一 龙水组 城镇建设和工业项 目用地增加土地供 系列政策 ,集 中精 力实施五金 振兴 局 ,即一 个组 团城市 (
一带 ”农用地集 ,三大支 点 ( 珠溪镇、邮亭镇 、石 应 ,力争未来五年 “ 工程 , 加快推进五金创新服务 中心 、 五 团) ,努力把 大足建 设成为 功能优 中度达到 4 以上,成 为全市土地集 0 金电子商务平 台、五金产 业孵化园的 马镇 ) 建设工作 。 充分发挥政府主 导作用 , 加 化 、设施完善 、环境优 美、居住舒适 , 约 经 营 的 典 范 。
快推进 大足 五金展销 中心等重 点市场 体现石刻文化 内涵 的双中心 、组 团式
创 新保障机制 。加快农村公路建
双 01 建设, 努力打造西部第一五 金市场群 , 旅游 山水 园林 城市, 以城镇群带动城 设 ,实施 “ 百”工程 ,确保 2 1 年 一带 ”在 2 1 年城镇化 实现乡道硬化率 10 、行政村通 畅率 03 0% 力争早 日再现大足五金辉煌 。坚持走 镇化 ,力争 “
维普资讯
区县迩礼 l cso — kn i nma ig De i
★ 文 /辛世 杰
构建 “ 一圈两翼 ”区域发展新格局的 宝 邮路经济带建设 ,打造重庆最具特 新形势 下,大足县委 、县政府通过深 色 的城乡统筹发展 的经济带 ,确保在
全面提升直辖市 “ 口” 窗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 “ 1 ” 34 总体 的重要支点 ,
部署 的具体行动 。大足县作为直辖市 和 “ 门户 ”形象 的战略定位 。 的 “ 口”和 “ 窗 门户 ” ,必须 以此为契 大足县宝 邮路直接连接成渝 高速
壮大特色产业
建设 实力 “ 一带”
创新体 制机 制 统筹发展 “ 一带”
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事选登(2010年5月)
6 7 月 日口 我市在全 国率先出台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措 施。
渝宜高速云( ) 阳 一巫 ( 段汤溪河大桥 主体完工 。 山) 6 1 日口 我市召开首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会 。 月 2 6 1 日口 继上海浦 东新 区、 月 8 天津滨海新 区后 , 我国第三个 国家级开发开放重点新 区一两 江新 区正式挂
在第 六届 中国( 深圳 )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上 , 我市9 个重 大文化产 业项 目成 功签约 , 总
金额近8 l 。 i o 元 5 1 日口 市委 、 月 7 市政府出 台《 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 市的决定》 关 。 5 1 日口 我市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园 区——长寿现代农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 , 月 8 总投 资4 亿元 , 2 规划 占
(0 0 6 ) 2 1年 月
6 1 月 日口 我市首次获得世界银行扶贫贷款援助2 0 万美 元。 40 6 3日口 万盛 区政 府 、 月 市科学技术研 究院和 国家镁合金 材料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三方签 订共建重 庆( 万
盛) 镁产业基地协议 , 计划5 内投资s i元。 年 ol
口
牌成立 。
6 2 月 0日口 北部蔡家片区和西永微 电子产业 园区两个公租房项 目开工。
口 在第 四届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 , 山科技( 团 ) 限公 司承担 的O O 金 集 有 M M职能胶 囊消化 道内窥
镜 系统 高速技 术产业化示范 工程 和中一种业有 限公 司承担 的Q 优系列优质高 产杂交水稻 高 技术产业化示 范工程获得 国家授牌。
孳戾悖 04 肾2 " 1 0
信 摘 息要
重 庆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要 事 选 登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1.31•【字号】渝府办发〔2023〕15号•【施行日期】2023.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3〕15号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月3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加快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破并举、系统协同、畅通循环、提质增效原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基于整合理论的大都市圈旅游整合研究——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例
则并不 多见 。本 文运用整合 理论 , 图对 大都市 圈旅 试
游地 的旅游整合 模式和机制 进行 探讨 , 加强 区域旅 对 游合作 、 化 区域 旅 游结构 、 优 实现 区域 旅 游整合 具 有
现实意 义 。
一
、
整 合理 论
整 合 ( tg ae 是 指系统 各部 分 、 要素关 系 的 I e rt) n 各
协调 统一 , 一方 面是 实现 量 的扩 张 , 新 的部 分 纳入 把
到系统 中来 ; 一方面则 是通过 系统 内部组 有 序的转 变 , 者从 一 种 使 或
・[ 资助项目]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重庆-d 时经济 圈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研究(0 7 J4 , 20 -J3 ) [ 收稿日期3 080 .3 20 —32 [ 作者简介] 陆敏(9 4 ) 女, 18 一 . 江苏徐州人 , 重庆师范大学2 0 0 6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 张述林 (9 7 ) 男 , 1 5一 , 山西浑源县人 , 重 庆师 范 大 学地 理科 学 学 院 院 长 、 究 员 , 究 方 向 为 区 域旅 游 开 发 与规 划 。 研 研
发 展 、 域 旅游 圈 形 成 的积 极 推 动 力 量 3个 方 面进 行 了剖析 . 区 [ 键词] 关 重庆 “ , 时 经 济 圈 ”整 合 理 论 ; 式 } 制 -J , } 模 机
[ 中囝分类号 ] 5 2 7 F 9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43 8 ( 08 0 —4 00 1 7 —7 4 20 )30 1 —5
第 1卷 第 3 期
20 年 1 08 2月
旅 游 论 坛
To im r urs Fo um
重庆发展概况
重庆发展概况地理交通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
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
另还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
在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
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
另外还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
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
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
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
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
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港。
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
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
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
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
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
重庆全市现有两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建设。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渝中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2020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执行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积极应对抗疫大战和抗洪大考,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年初计划确定的目标、项目和任务相继落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努力战疫战洪稳增长。
面对发展困难不慌神,组建一系列工作专班攻坚克难,有力克服经济下行、疫情洪灾等不利影响,有序实现了经济回升、发展回稳。
全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总动员、各方齐联动,迅速组建指挥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织密筑牢社区防控力量、排查网络,依靠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各基层单位奋战努力,打赢了抗疫阻击战、抓牢了常态化防控。
高效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全区干部职工连续42天坚守岗位、奋战一线,全速抢通滨江道路、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灾害零次生”。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对一”“点对点”化解企业、工地、市场、商场、学校、景区、影剧院等单位的抗疫困难,复工复产、复市复消、复学复课有序实现,经济社会恢复性增长、常态化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赶超了全市服务业发展速度。
(二)着力稳存引增强产业。
面对经济下行不泄气,用心开展“战疫情·送温暖”活动,用情兑现各级复苏政策,成功稳住金融、商贸两大基本盘,努力推进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整理版]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
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
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
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2020年重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1. 重庆以前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现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模式。
√A 快速型B 有效型C 集约化D 精细化正确答案:D2. 重庆将“一圈两翼”的“一圈”范围细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为了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A 优化资源配置B 加强经济发展C 促进产业发展D 功能拓展区正确答案:A3. 我们要留给后代良好的生态系统,开发一定要考虑资源的()能力√A 开发B 整合C 承载D 配置正确答案:C4.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用于建设土地占总面积的比重,我们称为( ) √A 开发比重B 开发强度C 开发比例D 开发大小正确答案:B5. 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是我市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
√A 阶段性B 地域性C 功能性D 开发性正确答案:A6. 自然资源和()的重要区域以及珍稀动物和植物基因的资源保护地带,都属于禁止开发区。
√A 绿色资源B 生态资源C 文化资源D 优化资源正确答案:C7.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之后,()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未来人口转移的主力中心√A 都市功能核心区B 都市功能拓展区C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正确答案:B8. 渝东北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要走一个快速的发展道路,要以()作为基础,跨越工业发展等传统的发展模式√A 渔牧业B 矿资源C 生态农业D 林木业正确答案:C9. 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地理位置,包括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处于内环以外的区域,以及(),渝北区和巴南区的全域。
√A 大足区B 永川区C 北碚区D 万盛区正确答案:C10. 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我们称之为()。
√A 智慧城B 工业城C 生态城D 卫星城正确答案:C11.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科学划分,是立足重庆“直辖体制、省域面积,城乡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市情,在坚持深化、细化“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县(),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直辖十年,重庆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重要讲话和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掀开了重庆奋勇前进的新篇章。
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出发,集中力量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优化“一圈两翼”总体布局,是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范围界定和基础条件第一节范围界定按照基础条件较好、道路交通便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接近的原则,将距内环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区县,纳入一小时经济圈。
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2005年末常住人口16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
专栏1一小时经济圈区位图第二节基础条件直辖十年来,一小时经济圈依托较好的区位优势、资源环境和发展基础,实现了相对更快的发展,处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整体进入高成长阶段。
“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12.3%,超过同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0.7个百分点;2005年GDP总量占全市7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0%以上;人均GDP超过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核心区规模效应明显。
都市区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密度高达2778万元/平方公里,人均GDP16300元,接近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产业基础雄厚,要素集散、管理服务、科教文化等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
工业化、城镇化提速。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五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0%,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基本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300个小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框架,城镇化率58.4%,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基础设施保障度较高。
初步建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5条铁路干线、长江黄金水道和枢纽型航空运输,环状和辐射状相交织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初步显现;市政、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地形相对平坦,25度以下土地占80%,具备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用地条件;过境水资源丰富,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等江河穿越境内;生态环境敏感度和脆弱度相对较低;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总体上,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能够迅速形成明显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肩负起大城市带大农村、“一圈”带“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节机遇和挑战走过“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整体上进入了“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小时经济圈建设面临五大新的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科学发展“定向导航”,使重庆未来发展目标更明、思路更清、重点更突出、动力更强劲,一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将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启加快发展、开创辉煌的新征程;二是国家批准我市设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激发更大的改革创新活力,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三是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国家编制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一小时经济圈作为核心地区和先导启动地区,将在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四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是我市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更多产业、企业和新技术参与建设;五是全市经济增长运行周期在未来较长时期可望不断延长,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将继续保持,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具备有利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但是,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也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偏小,支撑全市在西部省区市实现“率先”的差距还比较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统筹城乡任重道远;都市区与外围区县存在一定发展落差,缺乏大中城市传承衔接,生产要素向都市区单向集聚明显,向外辐射有限;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力仍显薄弱,交通网络对城市群建设支撑不足,部分地区水资源保障不足;统筹一小时经济圈产业布局、要素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要求与城乡差异现状和现行行政体制的矛盾明显。
同时,与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之间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机遇凸显,挑战并存,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努力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基本原则是:——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人口转移、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发展公益事业的责任。
——发挥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
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集聚产业和要素,壮大经济规模;也要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既要继续做大做强主城九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核心中的核心、率先中的率先”;也要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引擎”板块,促进所有区县共同加快发展。
——竞相发展与联合协作相结合。
既要强化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自主发展意识,增强独立作战、参与竞争的能力,也要按照经济流向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与协作,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既竞相发展又携手共进的良好态势。
——激发体制活力与扩大内外开放相结合。
既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突破行政区划固有的区域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着力“软实力”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更加活跃的开放局面,不断提高开放度,获得更大的外推动力。
第二节发展目标一小时经济圈是全市落实“314”总体部署的主体支撑。
全市的发展定位既有“加快、率先”的要求,又要在“快”的基础上“统筹”发展,本质上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按此原则,一小时经济圈分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GDP年均增长14%,达到4600亿元;人均GDP达到25600元;常住人口达到1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
——到2015年,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框架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形成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GDP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93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46500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
——到2020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效全面显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跟上东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GDP年均增长13 %左右,达到170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77300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
第三节发展支撑着力构筑七大支撑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目标实现:构筑清洁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综合性轻纺食品产业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产业周期长的六大产业集群,构建“一心四带”产业布局,支撑全市工业增加值翻三番以上,实现“加快、率先”发展。
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支撑体系。
建设以主城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相呼应,若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容纳2200万人,城镇群容纳1760万人,满足生产生活和不断发展的功能要求,确保具备西部地区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构筑综合保障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能源、水利、市政、通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确保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人口、产业集聚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实现。
构筑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支撑全市对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服务的影响和辐射,支撑构建和谐重庆。
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
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强化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两翼”支撑,优化“一圈两翼”布局,确保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构筑改革开放支撑体系。
分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内外开放,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构筑重大项目支撑体系。
围绕一小时经济圈重点任务,策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20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左右,构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投资支撑。
第三章构筑优势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
第一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构建五大重点产业布局区,培育四大产业密集带,形成“一心四带”产业布局格局。
优化都市核心产业区。
与城市发展方向相衔接,构建五大产业布局区。
极核产业区,指高速公路内环线以内的区域,打造成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限制发展一般加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提升产业内在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