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研究性学习_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
在中国,作业的地区差异极大,外省市的学校作业量较大, 相对来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小。而相 同地区不同学校也是存在作业量差异的。 作业内容大多是题,有时也会留ppt展示等作业(如研究性 学习等) 中国的作业大部分以面向高考,以高考为主要目的而留。在 中国高考第一大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番外:差异在那儿? ——考学篇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升学也需要SAT分数(满 分2400)。哈佛,耶鲁大学如果没有2200、 2300的分数也不会让进。同时,他们也很注 重对社会的贡献。很多学校需要community service 60到80小时以上,甚至有的需要100 小时才可以毕业。在美国的高中,有些学校7 点30开始讲课,学生大多7点左右来到学校。 当然,在网上上课的人也可以10点到。
差异在那儿? ——作业篇
我的课一般都是大学的课,我们叫AP (advance placement) 所以作业一般 比较多,大部分都是presentation。 比如说AP化学都是做题,和记笔记。 历史呢..可能就是读课文,然后组成小 组在全班面前用PowerPoint做演讲, 然后几天后就考试。英语是读文章, 然后做题。统计学就是类似于考试类 型的作业。此外我还修了数学和经济 等。我们在网上上课,作业以周为单 位留。 ——[美]
绝对不抄袭 不敢涉及到抄袭问题了),相似的提问 肯定有几个答案是一样的——粘 上来的。我用YAHOO answers 就 没这种感觉(教的时候就把这帮孩 子吓住了:写论文时候要是有半句 跟别人重复就0分,严重的退学, 大学里再严重的进监狱)所以中国 那么多山寨啊~ ——[加拿大]
作业有平时练习,不算分的就不收不判不会的自己得追着老师问,混得熟 的老师就好点还能讲讲不会的。老师懒得理就找TA(实习老师,一般比较 认真)。一般每节课留一点,会的可以不做。其实不做作业老师也不管。 算分的作业不会做老师一般不会告诉你怎么做。 有些作业是要表演/演讲/拍短片。这隔一阵留一个,要做一周到几个月。 今年最夸张的是8月留的一个英语作业现在还在做。(孙碧纯注:说这句 话的时候2月底)这个作业也是看自己。这种“大”作业不是做完/做对就 行,一般都特别费心,花的时间越长分越高。好的老师就催着交作业催几 个星期,厉害点的老师作业晚交一天扣5%之类的,不交就0分。 如果60分以下的话老师基本不帮了,就建议换课。也有些好的老师尽量帮, 但是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话老师绝对不理。跟他们的利益一点关系没有,他 们管不着。 ——[加拿大]
中西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2 0 1 t ≯ { t % g | b 艟 舶 镕 ㈣ % ∞ 日 ∞ 蛾 % 黜
5
。
.
中西 方大 学校 园文化
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 尚大军 李 言
摘 要 : 在 高校 内涵式发展 的大趋 势 下 , 校 园文化 建设越 来越 受到 重视 。 由于历 史 背景 、 社 会 制
欧 洲 和 美 国等 西方 发 达 国 家 的文 化 主 要源 自欧
固化 下 来 的一种特 殊社 区文化 或 者社会 亚文 化 。 一 般 洲 文艺复 兴 时期 的思想 , 不仅 吸 收了 古希 腊和 古罗马
认为, 大 学校 园文化 包括 物质 文化 、 精 神文 化 、 制度 文 文化 中 古典文 学 、 哲学 、 艺术 和数 学 的知 识 , 还 兼 容 了 化、 管理 文化 、 行 为文化 等 几个方 面 。 大 学具 有知识 密 犹 太人 的宗教 信 仰与伦 理 道德 , 以及 近 代科 学技 术 的 集、 人 才云集 、 信 息聚集 的 优势 , 作 为传播 社会 主 义先 进 步所 产生 的现 代工业 主 义 。“ 古希 腊 哲学 和纯 数学 是 近 代科技 文明之 进 文化 的主 渠 道和 培 养社 会 主 义 先进 文 化建 设 者 的 中表现 出 的理 性思 考和 纯 知精神 ,
米
度、 领导 体制 、 管理模 式 的不 同 , 中西 方 大学的校 园文化存 在 着诸 多差异 。 西方 高校 在 校 园文化 建 设
方面取得 了诸 多成 就 , 对我 国具有积 极 的借鉴 意 义。通过 比较研 究 。 我 国的 大学校 园文化 建设 需要 在
坚 守大学使命 、 塑造科 学精 神 , 理 解文 化差 异 、 建设 开放校 园 。 重视 个 性发展 、 培养 创新 品质 等 几个 方
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
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现代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中外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和共性,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对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比较1. 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外高校的文化价值观念有所不同。
中国高校文化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术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而西方高校文化思潮注重自由、人权、进步、多元化,宣扬弱势群体的权力和价值,重视学生的人格自由和思想独立性,并注重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2. 创新教育方法的差异中外高校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创新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高校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倡集体教学和文化交流。
而西方高校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研究,并提倡小班授课和导师制等教学方式。
3. 不同文化衍生的社交活动差异中外高校文化衍生的社交活动也有所不同。
中国高校以学生会、社团、文艺汇演、竞技运动等为主要形式,主要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宗旨,以发扬集体主义为文化核心。
而西方大学重视单独的个体价值,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国际交流、摄影比赛、游泳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二、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从中外高校文化建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中外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各有优劣点。
中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表现优异,但在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空间。
而西方高校在开放和包容、多元文化交流方面较为优秀,但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中外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进行互补和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校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应重视开放与多元化,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中西校园文化差异对比
西方
个人主义与 竞争
学习风格
个人主义和竞争是西方文化价值观 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上 独立性强,往往以学习任务为向导, 属于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
独立性的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的学习风格;另一方面,竞 争是西方人的人生信条学生常常通过 不断尝试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进
22
Part 5 校园选址 Campus location
西方学校多分布在城市,街道,总体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 牛津大学校园
23
Part 6 中外入学要求以及宿舍差异
24
宿舍差异
• 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学生校内住宿的只在少数。大多为单间的宿舍。 • 在国外,很多高校申请过程复杂,价格较高,但相应设施齐全,环境较好。
中西校园文化差异对比
A Contrast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ampuses
Part 1 校服 School uniform
中国 英国
南非 越南
不丹
日本 2
中国校服的变革 Reform of school uniform in China
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
b.旅游: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 “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b.旅游:西方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 “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13
中方
合作 集体主义
学习风格
受儒家文化的渲染和集体主义思 想的规范,中学生通过合作
(cooperation)来学习。他们为 了共同的利益,和睦相处,互相 支持,为了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 利益之上,不凸显自己,这种中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班级竞赛和课 外小组学习上。学生尊师重教, 教师和教材有很高权威。生生交 流非常正式。学习上以老师为榜 样,以教材为权威模仿学习。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中西方校园建筑的差异。
中国学校建筑传统上有大门和围墙,以行政领导和教师为中心,显示出一种封闭的人文意味;而西方校园则为开放式,面向社会,强调个性和交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组校园的结构和空间,创造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新校园空间。
关键词:建筑文化校园建筑空间大学一、绪论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大学生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
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
它是和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
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对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作比较,选择性的借鉴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扬我国校园建筑的优良传统,将两者加以融合,从而拓展新校园空间,塑造新时期的大学校园环境正是本文的主题。
二、中西方大学校园起源和演变的比较大学,如同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是指有意识地致力于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审慎评价成果和培养真正高层次人才的机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所以期望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差异,使中西方大学校园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我国传统校园建筑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起源于住宅,后逐渐演变为私塾,最后成熟于书院。
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而建。
如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楼阁庭院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岳麓书院地处岳麓山下。
书院倚山而瞰湘江,秀丽而壮观。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书院建筑择址和塑造环境的理想和追求。
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
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Chinese and western campus culture differences抚松一中一年一班研究性学习英语小组指导教师:王长青幻灯片制作:范馨元、颜子惠、张伟琦、江虹儒、宿桐、秦培妍、黄露萱资料收集:李文静、田芳雪、赵伟编辑:李长晟、孙雨禾、王倩茹、贾雯涵2015年6月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Campus culture in his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also strategy is go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mpus as the main space, school leadership, teachers, in the spirit of campus culture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p. One of the most can reflect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spirit.本小组将从以下(1)——(6)六个方面对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进行研究,通过这次研究学习,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对我国校园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差异性的研究促进我们从多角度来看待世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中开阔自身的视野,促进自身发展。
一、精神文化差异(1)办学宗旨(a)高级中学西方中学: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球第一。
中西方课堂文化对比研究
2009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4,2009(总第116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16[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柳春波(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昌吉学院外语系助教,吉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法。
中西方课堂文化对比研究柳 春 波(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摘 要] 语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课堂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对比和分析了中西方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力图加深中国师生对中西方课堂文化的认识,推动中西方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中国;西方;课堂文化[中图分类号]G 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4-0082-02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中国学生出国深造以及外教在华执教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发现,我们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与西方课堂教学存在显著差异。
[1]外教通常采用讲解、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国学生的沉默寡言常使外教不知所措。
在课堂教学情境当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文化以自身文化属性表达的目的性行为形成了课堂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引发了研究者对课堂以及课堂文化的深刻思考。
二、课堂文化的界定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课堂既可以作为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教学组织单位,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时间、空间与心理情境。
[2]“课堂文化是把课堂作为一种课程和教学系统,由于此系统的构成要素、所要完成的独特任务以及形成历史的不同,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独有的文化模式———课堂文化。
浅析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浅析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作者:方志坚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中美两国在大学文化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差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并不断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大学文化。
关键词: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启示一、中美现行大学文化比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而大学历来是文化建设主阵地。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大学文化和精神,相比之下,中美两国大学文化差异较大。
1、中国现行大学文化基本特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为特征的民族精神,而中国的大学文化存有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
同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又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现行中国大学文化显著的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大学人文精神滑坡、办学目标功利化、办学特色个性缺失、学术氛围官僚化气息严重等问题。
2、美国现行大学文化基本特征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率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美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并开始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的基本价值观使美国大学崇尚自由教育,注重开发个人最大价值,鼓励校园竞争。
此外,众多的私立与州立大学、独立于中央的资金来源,无形中也减少了大学的政治依附性。
美国大学文化理念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强调大学应当追求客观真理,在价值取向上不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干扰和影响;而过分追求学术的纯粹,所以有时表现为“为学术而学术”,弱化了大学的应用性。
二、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原因探析1、政治文化不同对比中美两国,美国的制度强调自由、民主、人权,这反映在大学文化中便形成了强调个人价值的大学文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研究论文:透过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浅谈当代大学文化建设
157753 教育理论论文透过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浅谈当代大学文化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党的17大报告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号召”,并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又赋予大学文化建设庄严地社会使命。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的需要。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强烈地呼唤着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
为了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为了促进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发挥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我国大学文化问题进行新的更深入的研究。
大学文化无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大学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目前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大潮的背景下,透过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文化视角,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前进,在世界舞台上引领风尚。
一、教育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不同我国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得到高学分和优异成绩。
教育的主旋律即用统一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单一的评价机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近乎一样的学生。
西方教育大都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
但也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积累。
这体现在: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中国教育重持久稳定,西方教育重变革创新;中国教育重权威,西方教育重平等。
(二)学校教育文化差异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虽然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呼声很高,可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国很难推行。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
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
结合国情,为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
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
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
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包的各民族文化杂交系统以及高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氛围,使美国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与中国呈现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文化建设比较分析及借鉴启示
2019年6月第21卷第3期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un .2019Vol.21,No.3收稿日期:2019-03-26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22038)作者简介:张斯文(1993—),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673-1387(2019)03-0305-05doi :10.11717/j.issn.1673-1387.2019.03.15中西方大学文化建设比较分析及借鉴启示张斯文1,陈鹭璐2(1.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8;2.中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100000)摘要:大学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对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产生着影响。
比较分析中西方大学文化建设,取长补短,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剖析了中西方大学文化建设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六点借鉴启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物质文化潜移默化作用,不断完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创新,建设与新时代同行的行为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文化建设;比较;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重要的软实力,不仅对大学“双一流”建设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办学宗旨、精神风貌、学习氛围、行为规范、价值标准、校园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大学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充分体现着大学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学校发展和大学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学校发展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前提和基础,大学文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
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Chinese and western campus culture differences抚松一中一年一班研究性学习英语小组指导教师:王长青幻灯片制作:范馨元、颜子惠、张伟琦、江虹儒、宿桐、秦培妍、黄露萱资料收集:李文静、田芳雪、赵伟编辑:李长晟、孙雨禾、王倩茹、贾雯涵2015 年 6 月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Campus culture in his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s the main content and also strategy is go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mpus as the main space, school leadership, teachers, in the spirit of campus culture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p. One of the most can reflect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spirit.本小组将从以下(1)——(6)六个方面对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进行研究,通过这次研究学习,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对我国校园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差异性的研究促进我们从多角度来看待世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中开阔自身的视野,促进自身发展。
一、精神文化差异(1)办学宗旨(a)高级中学西方中学: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伦敦 20 英里的温莎小镇,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球第一。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作者:王婷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校园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以及特征上,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在校园中的体现。
而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美国交流增多,在文化上不断地形成交流碰撞,中西双方校园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显现出让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与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这其中双方在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究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优势,进而推动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美校园文化差异教育发展启示■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在社会较高层面做人和做事。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成长期间,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总和。
{1}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结构、校园景观绿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有物质文化的内容,更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它是通过外在形态表现的学校师生心灵、精神上的一种定位。
每个学校的历史、建筑、景观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以刻苦学习和艰苦奋斗为标志和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为属性的价值目标取向。
当今美国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除了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感染力也备受各国的关注。
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它的名誉校长陆登庭在谈论哈佛大学办学经验时说:“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可以正常运转。
”{2}明确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哈佛大学的正常运转,一个学校要想有正常的发展自然也要有明确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
中西方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课堂文化比较研究作者:王晓红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5期摘要:本文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中西方课堂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各自的课堂文化内涵,解读课堂物质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以及课堂制度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及特点,对中西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对比分析,从深层次探寻其差异背后的文化缘由。
关键词:中西方课堂文化比较研究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的基本时空。
课堂既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规范、交往行为等显性层面,也包括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精神气质、人际关系等隐性形态。
有学者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1]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
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以及课堂制度文化。
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特别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吴也显,刁培萼)。
课堂文化建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目的在于用智慧统率知识,促进师生,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地位。
[2]在将课堂教学推向文化研究视野的过程中,早期所作贡献最多的首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其中以菲利普.杰克逊的《课堂生活》为典型代表,他提出:群体、颂扬和权力影响着课堂生活,师生必须学会应对群体、赞扬和权力。
随后,多勒在杰克逊的研究基础上,补充提出了课堂教学具有多元性、同时性、即时性、历时性及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等五个特点。
美国学者古德和布罗菲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这对课堂文化研究具有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意义。
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小议
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小议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小议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中国学生出国深造以及外教在华执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西方课堂教学存在显著差异。
[1] 外教通常采用讲解、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国学生的沉默寡言常使外教不知所措。
在课堂教学情境当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文化以自身属性表达的目的性行为形成了课堂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课堂以及课堂文化的深刻思考。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浅析中西课堂教学的差异。
2.课堂文化的界定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课堂既可以作为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教学组织单位,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时间、空间与心理情境。
[2] 课堂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室(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上课时段这个特定的时间里。
并且课堂教学文化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文化由其特有的参与者与明确的目的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系统。
根据不同的国家文化要求并且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其课堂文化也会有很大差异。
下面主要从对客观环境把握因素,课堂参与者因素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对比差异。
3.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3.1 对客观环境把握的对比差异3.1.1对时间的把握因为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支配者,所以这里对时间的把握主要是指教师对时间的利用情况。
它包括不同课程时间的安排、不同科目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师出入教室的时间等。
每学期开始西方大学教师对每周每节的课程都作了周密的安排,而且他们会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比如,外教在第一节课时,就会拿出本学期的schedule,学期末,当学生问及哪天考试时,她又拿出自己的schedule,指出确切的考试时间。
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比研究
中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比研究一、研究背景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变到内涵建设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校园人(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包括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及一定的物质形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位概念,它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教育类型,由高职院校的校园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三、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对比1/ 5(一)在领导体制上在国外,有“一长制”、“委员会制”、“董事会制”等,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一长制主要是指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位首长身上,在高校主要是校长负责制,比如日本。
委员会制是高校通过设立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的一种类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高校。
董事会制是指高校设立由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名流等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作为集体决策机构的一种领导体制,普遍实行于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的各国高校中。
国外大学领导体制一旦确定就相对稳定,这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和稳定。
与国外大学不同的是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历经多次变革,自1950年至今经历了六个阶段,先后经历过“一长制”、“委员会制”,目前主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领导体制的不同,决定了大学校长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大学行政事务之外的学术研究、高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摘要: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格局,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章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校园文化创新品质个性发展比较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2O世纪8O年代历史学家哈德罗•珀金曾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既不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部门之外的独出心裁地存在,也不是被动地受社会需要牵制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有密切相关的能主动影响社会进步与否的社会中心机构。
”因此,学校不是一个自身封闭发展、与世隔绝的实体,而是融人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组织机构。
学校的这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基本特征,使得作为学校重要的精神载体的校园文化,也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质。
开放意味着互动的交流。
随着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乃至学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中西校园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中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诚然,中西校园文化又由于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造就了两种风格独特、迥然有异的校园文化模式。
一、校园文化概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透过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浅谈当代大学文化建设
透过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浅谈当代大学文化建设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显著。
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需要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以下将从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浅谈当代大学文化建设。
首先,中西方教育文化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个人权利和平等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
因此,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西方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和多元性,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想。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注更为重要。
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中国大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取向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西方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注重群体的利益和集体的成就。
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中国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最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社交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西方大学更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更注重学生与教授之间的互动。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注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在当代大学文化建设中,中国大学更注重教授的传授知识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建立更加珍视、吸引人的大学文化,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应用它们。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和平衡国内和国际因素,让我们的当代大学文化更具吸引力和全球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校园文化比较浅究摘要: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格局,中西校园文化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章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合理成分,为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校园文化创新品质个性发展比较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2O世纪8O年代历史学家哈德罗•珀金曾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既不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部门之外的独出心裁地存在,也不是被动地受社会需要牵制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有密切相关的能主动影响社会进步与否的社会中心机构。
”因此,学校不是一个自身封闭发展、与世隔绝的实体,而是融人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组织机构。
学校的这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基本特征,使得作为学校重要的精神载体的校园文化,也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质。
开放意味着互动的交流。
随着世界各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乃至学校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中西校园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中呈现出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两种校园文化之间的共性日趋明显化。
诚然,中西校园文化又由于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造就了两种风格独特、迥然有异的校园文化模式。
一、校园文化概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
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
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
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折射和反映。
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整个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始终影响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性。
二、中西校园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无论是中国校园文化还是西方校园文化,抽去校园文化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那么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则是它们的共同点。
校园文化不会因为存在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而失去其具有的一般属性。
显然,在对中西校园文化的比较上,不能把其共性与差异截然分开,而应采取“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对比分析方法。
1.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中国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和西方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都根源于他们的社会传统文化。
社会传统文化是指世界各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而又突出本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
中国校园文化孕育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其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校园文化是一种在群体中更加注重调整人际关系和个人思想行为的东方伦理文化,在形式上更体现出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带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这种人文精神发展到今天,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在大学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人们都希望能与他人亲密、和谐、友好地相处,希望在一个充满信任、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中,得到尊重、自信和自我发展。
校园文化正是紧紧围绕着如何与师生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实现育人之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办学之初,便以进步与团结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而这种理念本身就是作为调整日常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国校园文化中特有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充满浓郁色彩的东方校园文化熏陶下的知识阶层,抱着“朋友遍天下”的愿望,善待他人,友好相处,互助合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贯穿的“不偏不倚”、“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欧和美国的精神生活都始于三个源头:(1)希腊文化,即古典文学、艺术、数学的来源;(2)犹太人的宗教和伦理——从犹太人那里狂热的宗教信仰、道德热诚和罪恶的观念,还有宗教的不宽容精神以及民族主义的一部分;(3)由近代科学产生的现代工业主义——从科学和工业主义得到力量和知识,也从所有知识必须应用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中汲取了营养。
希腊的哲学和纯数学中表现的理性思考及纯知精神,是近代科技文明之根。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之所以诞生在欧洲,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蕴涵着培育科学所必须的科学精神,而西方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也来源于这种文化传统。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精神备受西方校园文化推崇的真实反映。
崇尚科学、理性在推动西方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逼迫和促使西方大学生适应和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
但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会使人际交往笼罩上一层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物交换关系的阴影,进而被推演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会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制造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2.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通才教育中西校园文化的目的旨在把社会的思想观念、原则和价值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
这是中西校园文化在教育功能上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校园文化的教育目标在于按照社会传统的要求培养某一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在维护传统的大方向上有限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为了达到这一规定的教育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采取课上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创造力的培养。
相应的,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仍然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重要的权衡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考试风”在中国校园内的盛行。
作为考试本身来说,由于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个人素质,很少注意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参照,因此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准确把握的科学性。
同时,“考试风”的盛行也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观念,有违教育本身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初衷,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西方校园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遵从通才教育宗旨,即学习“与专业性、职业性或技术性不同的以讲授全面知识和发展全面智能为目标的课程”,以塑造人格尽可能和谐发展的公民。
如斯宾塞在“教育论”中开宗明义地声称:“为我们完美的生活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为此,西方高等院校制定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管理;重视业余生活、课外教育;重视情境对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西方各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自主成立了各种规模不等的学生组织。
这些学生组织既有学术性或政治、宗教等研究方面的,也有体育、文学艺术方面的。
学生们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而且使自我人格的完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应的,学校在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上,分数不是作为惟一的考核标准,劳动、体育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也被考虑在内。
因此,这与中国校园形成了鲜明对比——考试显得少多了。
3.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中国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与其社会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即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实用。
大学生们学习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很高,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场所经常会成为他们光顾的地方。
近期的一项有关中、美、英三国大学生每日学习时间长短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每日用在学习方面的时间远远长于美、英两国大学生。
另外,中国大学生在业余时间里,所参加的组织活动也多为知识型的活动,如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班等。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考研”、“考证”的热度急剧升温,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的青睐。
同时,中国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尤为注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们往往为了集体的荣誉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
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并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有所表现。
大学生们不仅满怀爱心地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慷慨解囊,而且用自己优良的才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从而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
这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反映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老师被视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教诲,这映射出中国校园文化轻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消极方面,与西方校园文化注重“人的自由与选择”的教育理念相比,略显得保守。
西方校园文化则多属于实用型、享乐型。
这根源于西方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其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西方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工业化要求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而在思想领域,如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经验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曾经在西方校园盛行一时,对他们的校园文化冲击很大,大学校园文化中充满着快乐主义情调。
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凡是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就是善的行为;反之,凡是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就是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