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合集下载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第一篇:情感化设计有感《情感化设计》是Norman的力作,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且不做设计的民工,应该先去看看Norman的《设计心理学》。

估计看完后者再看前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美观的物品更好用”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

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

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

“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

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

”这个结论很有用。

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

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

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 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2.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

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

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

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让人感触颇深的设计类书籍。

作者通过对情感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情感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对于设计的影响,也对设计带来的情感体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情感与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情感是人类的本能和需求,而设计则是为了满足这种情感而存在的。

情感与设计是息息相关的,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感受空间的时候产生愉悦、舒适或者激动的情感。

这种情感共鸣是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设计师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次,书中介绍了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比如,通过对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情感表达力;通过对用户需求和情感体验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出更加贴近用户心理的产品。

这些方法和原则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化设计的魅力。

这些案例涵盖了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创造出了令人心动的设计作品。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情感化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情感化设计》,我深刻地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情感化设计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功能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

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作品。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努力创造出更具有情感共鸣力的设计作品。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由唐纳德·诺曼(Donald A. Norman)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入探讨了情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产品、服务和环境的设计,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让设计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对设计的影响。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他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原则”,即情感化设计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愉悦的用户体验和激发用户的情感参与。

这些原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产品和环境,发现了许多设计中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问题。

例如,有些产品虽然在功能上很强大,但却缺乏温暖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感觉冷冰冰的。

而一些环境虽然布局合理,但却缺乏情感交流的氛围,让人感到孤独和压抑。

通过《情感化设计》的阅读,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我的设计中,让它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除了理论和方法,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其简洁、优雅的设计著称,而这种设计背后正是情感化设计的体现。

从产品外观到用户界面,苹果都将情感融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中,让用户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这种情感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些成功案例,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提升我的设计水平,让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用户的情感和需求。

总的来说,《情感化设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也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让我的作品更加温暖、人性化,让用户感受到真正的情感交流。

如何利用情感化设计提高艺术作品的更深层次

如何利用情感化设计提高艺术作品的更深层次

如何利用情感化设计提高艺术作品的更深层次在当今艺术领域,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情感化设计,因为这种设计能够提升作品的深度和美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情感化设计来提高艺术作品的更深层次。

一、认识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的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旨在将设计与人类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共鸣。

例如,当人们购买汽车时,他们通常会根据汽车的美观设计、舒适度和安全性等方面做出决定。

这些因素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还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满足感。

情感化设计并不是仅仅要在作品中加入情感元素,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这种情感。

这样才能使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二、情感元素的应用当我们在设计艺术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搭配色彩是情感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同的颜色对人们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红色代表激情、爱情,蓝色代表平静、内敛。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色彩。

有时候,一个微小的颜色改变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一幅黑白画中加入一点红色,可以让人们的眼睛和心灵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2、形状和比例形状和比例也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形状和比例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

例如,大约一半的艺术家使用了黄金比例,这是一种比例上得益于对称、平衡和谐美学的设计方法。

这种比例在艺术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可以放大艺术的感染力。

3、视觉效果视觉效果是情感化设计产生共鸣的关键。

艺术作品在视觉方面的呈现,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共鸣和情感。

例如,一张充满冲击力的照片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一幅能够给人以安宁和舒适感的画作可以让人们感到温暖、向往和舒适。

4、情感表达情感表达也是情感化设计产生共鸣的关键。

当设计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时,作品更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一幅画作或者一首歌曲,如果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则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触。

服装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与体验

服装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与体验

服装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与体验在当今的时尚世界中,服装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穿着需求,而是更加注重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化设计在服装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服装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寄托。

情感化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引发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服装设计领域,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喜好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创造出能够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服装作品。

当我们谈到服装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色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元素。

色彩具有强烈的情感象征意义,不同的颜色能够唤起不同的情感联想。

例如,红色常常代表着热情、活力和爱情,蓝色则给人以宁静、沉稳和信任的感觉,而绿色则象征着生机、自然和和谐。

设计师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搭配,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一件以柔和粉色为主色调的连衣裙可能会让人感受到浪漫与温柔,而一件黑白色系搭配的服装则可能展现出简洁与经典的魅力。

除了色彩,面料的选择也对情感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柔软的丝绸和羊绒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奢华的感觉,让人仿佛被温柔地呵护着;而粗糙的牛仔布则传递出休闲、随性的情感信息。

面料的质感、纹理和重量都会直接影响服装与身体接触时所产生的触感,进而影响穿着者的情感感受。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穿上一件厚厚的羊毛大衣,那种温暖和安全感会油然而生;而在炎热的夏日,穿上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那种清爽和自在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服装的款式和剪裁同样能够传达情感。

修身的西装套装展现出专业、自信和严谨;宽松的长袍则散发出悠闲、自在和洒脱的气息。

细节的处理,如褶皱、花边、纽扣等,也能够为服装增添独特的情感魅力。

一个精致的蝴蝶结可能会让人回想起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而独特的领口设计则可以凸显出穿着者的个性与气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美观和实用,更渴望通过服装来表达自我、展现个性,以及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2、尝试了解情感化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500字)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去网上稍微搜索了一下,当我一进去网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大量的有关于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设计一书,号称是设计人员必备的一本书。

我想在我了解情感化设计之前还是先给自己一个分析“情感化”一词的空间。

那么什么叫“情感化”?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

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

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那么情感化自然就是将这种喜表与人的东西赋予给外界的事物。

这样人与物之间就似乎是建立了一种联系,一种情感上得联系。

自然,在这个设计成为主导的时代,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情感化设计——自然就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何为情感化设计?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的不仅仅是设计师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也不仅仅是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单面联系。

当一名设计师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到产品上的同时就建立了与使用者之间的三维联系。

我认为这才是情感化设计的真谛,不是创立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一种联系,而是使用者与设计者在情感上的交流。

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各种性能,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界面,或者是人与产品之间的物质式的面对面,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当代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程东升 乙班 3130200065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程东升 乙班 3130200065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论情感的价值程东升工业乙班 3130200065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消费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上的需要,人是带着情感消费的,一些好看而不实用的东西有时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诺曼教授提出:情绪会改变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系统会改变认知系统的运行过程。

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其提出来本能上、行为上、反思上的三个层面的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是这样理解这情感的三个层面的:1.在本能水平上(Visceral),具有美观外形的产品更能吸引消费者,引发消费欲望2.在行为水平上(Behavior),功能强大、好用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3.在反思水平上(Reflective),主要是产品所传达出的信息、产品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对消费者是深远长久的,其树立自我形象,让自我满足。

反思的价值往往会超越本能与行为上的困难。

日本文化和历史评论家,松冈正刚说过:“所有的工具、产品、商品都是原本潜伏在身体里的情感向外投影之后所形成的东西。

”故一个产品是否成功,情感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们感性购物的行为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将更多地为人们所重视。

以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为例,其足以说明情感能发挥多大的价值。

Juicy Salif柠檬榨汁机——情感的价值在大二第一学期的产品设计程序这门课中,我选择了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作为课题案例进行分析。

这产品可以说是说是情感化设计的经典之作,曾被评为20世纪末最出名的一项作品。

而我想以此案例的分析来谈谈我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1990-1991年,法国著名设计“鬼才” Philippe Starck为Alessi公司设计了一款柠檬榨汁机Juicy Salif,它后来成为成为Alessi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这也是Philippe Starck曝光率最高最受欢迎的工业设计作品。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篇1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

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

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

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

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

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

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

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

”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

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

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

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在当今社会,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设计传递情感,让产品与用户产生共鸣,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一、情感化设计的内涵情感化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将情感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使产品具有情感表达力。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从用户的心理需求出发,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化设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外观设计、交互设计和品牌情感传递。

1. 外观设计:美观、独特的外观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第一要素。

设计师通过对产品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巧妙运用,让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3. 品牌情感传递:品牌情感是产品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设计师需将品牌理念、价值观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产品成为品牌情感的载体,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二、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1. 提升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使产品更具亲和力,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2. 增强产品竞争力:情感化设计让产品具有独特的个性,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建立品牌形象:情感化设计有助于传递品牌理念,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4. 促进用户留存:情感化设计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共鸣,有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降低用户流失率。

三、情感化设计的实施策略1. 深入了解用户群体要实现情感化设计,需要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心理特征、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

设计师可以通过用户调研、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用户数据,为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针对年轻用户群体,设计可以更加时尚、活泼;而针对中年用户群体,则可能需要更加稳重、实用的设计。

2. 融入故事元素故事具有极强的情感传递力。

设计师可以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故事元素,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共鸣。

例如,一款家居产品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温馨故事,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 注重细节处理细节决定成败。

情感化设计 读书笔记3130200370 赖永馨

情感化设计 读书笔记3130200370 赖永馨

情感化设计读书笔记1.写在前面Emotional Design(情感化设计)Why We Love(or Hate) Everyday Things[美]Donald A. Norman大约1年前,我冲着Norman之名购买了这本书。

时至两周前,我不但还没阅读,甚至没办法找到它。

也许它现在静躺在某位同事的抽屉中。

实在汗颜之极。

意外地,在整理研究组的书柜时,发现了它。

书非借不能读也。

于是我决定占有它一段时间。

Norman的书不难懂,翻译也不错。

其实可更快读完。

但上周花时间完成另外一个项目和报告,拖延今天。

不知何时起,我尽量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点笔记。

并非因为感想有多深刻,而是希望在N年之后,发现自己原来读过。

本书笔记,内容较凌乱,更像摘录和点评,看得累了,请包涵。

2.正面情绪VS负面情绪书本的第一章,给我的感受最深,因为Norman抛出一个具有剌激性的命题(“美观的物品更好用”),然后详细论述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效用。

最后提出了两种情绪在设计中的运用。

虽然,第一章不到全书十一,但却是我看本书收益最多部分。

2.1.正面PK负面脑部活动:正面情绪——皮层活动面广,强度低。

负面情绪——皮层局部活动,强度大。

视野:正面情绪——拓宽,看到森林,不见树木。

负面情绪——聚集,看到树木,不见森林。

处事:正面情绪——更易于接纳干扰而去注意任何新的思想或事件,好奇心,创造力。

负面情绪——注意力集中主题,对问题深入探索,重复,直到问题解决。

2.2.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其实相对于命题,Norman及研究者的实验和论点会深刻得多。

为了不让大家在不同的定义下争论,其实可先了解:什么是“更好用”。

物品好不好用,经常就在于细节的设计。

某个很微细的细节,可能会引起使用者的不满。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物品”,就会变得“糟糕”了。

命题中的“美观”——指产品的设计让人产生正面情绪(可能是可爱的外型,或幽默的提示语)。

当使用者的情绪是正面时,他会忽略细节(那些设计得不好的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真的是一场很独特的体验。

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它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设计这回事儿。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对比实例。

书中展示了普通设计和融入情感化设计的产品对比。

例如普通的闹钟,就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工具,冰冷冷的数字显示,机械的闹铃声音。

但当看到那种情感化设计的闹钟时,我就被吸引住了。

那种闹钟从外形设计上就很有巧思,可能是圆润可爱的形状,有着柔和的线条,让人看到就觉得很亲切。

而且闹铃的声音可以选择那种模拟早晨鸟鸣或者舒缓音乐的,这就不是一种粗暴的叫醒方式,而是温柔地让你开启崭新的一天。

看到这里我感觉,原来一个小小的闹钟,经过情感化的设计,能给人的早晨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还有讲到一些家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就像一把椅子,不是仅仅追求能坐就好。

它的材质、颜色和视觉风格等都会影响使用者的情感。

那些具有柔软触感、温暖色彩的椅子,让人坐上去就感觉很舒适很放松。

当时我就想到我家那把硬邦邦的椅子,每次坐上去都没有那种温馨的感觉,现在才明白原来是缺乏情感化的考量。

书中对于产品三个层次的分析也让我收获颇丰。

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设计概念一笔一笔在我脑海里勾勒出完整的设计框架。

在本能层次上,产品外观的吸引力就像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好看的、独特的总是很吸引眼球。

行为层次让我明白了产品使用时的操作逻辑和用户的情感联系,比如一个操作很复杂的电子产品,会让人用起来很有挫败感。

而反思层次是那种使用后,产品给使用者在情感和记忆上留下的意义。

像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旧物件很有感情,哪怕它们破旧了,因为它们承载了回忆和故事。

对于有些专业的术语和深入的设计理论,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太理解的,比如说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如何与产品设计结合的部分,感觉有点抽象。

但通过里面列举的一些实例,像是看到那种有记忆功能、能与用户互动并根据用户习惯做出调整的智能产品设计,又慢慢有点开窍了。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

这本书中,我认为最引人注目的是诺曼博士对于情感化设计要素的独特见解。 他提出,“好的设计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理智和情感需求。”这一观点对我影响 深远。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需要具备实用性,更应该能够触动使用者的情感, 使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深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这本书带给我许多 宝贵的启示。我看到了情感化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论是手机应用程 序的界面设计,还是家居用品的造型和色彩搭配,情感化设计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们的使用体验。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更加生活中的这些细节,也更加欣赏那些 能够触动我情感的设计。
这句话指出了设计的关键性,即设计应当是情境和情感的产物。一个好的设 计不仅应该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情感状态和使用环境。 设计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为人们带来愉悦、舒适和满足感。
“设计师的任务是创造出能引发人们积极情感体验的产品。”
这个观点强调了设计师的责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引 发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满足和愉悦。设 计师应该通过创新和想象力,创造出能够触动人们情感的产品。
阅读感受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作品,它带领我在设计世 界的最前沿探索情感化的重要性。作者唐纳德·A·诺曼以独特的视角,丝丝入 扣地解读了情感化设计的核心理念,使我收获颇丰。
在书中,诺曼博士巧妙地结合了心理学和设计学的知识,为读者展示了情感 化设计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我们理 解到,设计不只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需求。诺 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要功能完备,更要引发用户的情感共 鸣。
这句话概括了情感化设计的目标。情感化设计旨在使产品具有吸引力、友好 性、趣味性和情感价值,从而使人们更加愿意使用该产品。设计师应该通过巧妙 的设计,将积极情感融入到产品中,使人们在使用的过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情感化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传递和引发情感的一种设计手法。

在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运用可以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增强书籍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下面是我的思考:首先,配色是情感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色彩对情感的引发和传递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可以通过合理运用配色方案来增强书籍装帧的情感化效果。

比如,使用暖色调如红色、黄色等可以带给读者温暖和亲切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温暖的家庭故事或爱情小说;而使用冷色调如蓝色、绿色等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和冷静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悬疑或科幻类的书籍。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色的使用来制造冲突和互补,增加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其次,排版也是情感化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排版元素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例如,使用优雅的字体和适当的行间距可以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而使用大字号和紧密的行间距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压迫感。

此外,还可以运用不同的版式和布局方式来传递情感。

比如,交错排列的文字可以传递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不确定或纷乱的情绪;而对齐整齐、层次分明的排版可以给人一种整洁和有序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平和或冷静的情感。

另外,插图和装饰物的运用也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通过插图和装饰物的形象和风格来传递和强化情感氛围。

比如,使用柔和的插画和精致的装饰物可以增加书籍的温情和艺术感,适合用于表达温馨和浪漫的情感;而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可以增加书籍的活力和趣味,适合用于表达喜悦和激情。

此外,还可以利用装饰物的形状、纹理和材质来增加触觉上的情感体验。

比如,使用凹凸感强烈的装饰物可以给人一种触摸的欲望和美感。

最后,整体布局和结构设计也是情感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安排可以引导读者的情感流动和阅读体验。

比如,通过章节标题的安排和页边空白的设置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情感转变;通过正文与插图的对比和干扰来制造情感的冲突和张力;通过目录、封面和书脊的设计来增加书籍的可辨识性和情感延伸。

情感化设计——精选推荐

情感化设计——精选推荐

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杭电唐⼦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设计⼀件产品还要考虑情感,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产品就是⽤来解决某些事情的,只要能将问题事情解决完,不就OK了吗,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此观点产⽣了很⼤的改变。

书中讲到,⼀个产品,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三点:可⽤性,美观性和实⽤性,这三点包括了产品的情感成分和实⽤成分。

作者指出,在⼀个产品的设计⾥⾯,往往包含的情感成分⽐实⽤成分更重要。

在外观上让⼈感觉快乐的东西会使⼈更好的⼯作,⽐如说电脑吧,原始的电脑是⿊⽩⾊的,要是让我们现在⽤⿊⽩⾊的的电脑来⼯作学习,和⽤彩⾊显⽰屏的电脑来⼯作和学习,我想肯定是后者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美感,以此来带给你快乐,然后促使你更加努⼒的⼯作。

除了外形的美观,还有就是产品的使⽤带给你的感觉也可以促使产品受到欢迎,即使有的时候产品实⽤性并不⾼。

⽐如过⼭车,过⼭车虽然给⼈们带来了许多的恐惧,⽽且并没有什么作⽤,但是它却受到了很多⼈的欢迎,其有两个原因:⼀是可能有⼈喜欢害怕的感觉,喜欢伴随着危险产⽣的⾼度⽣理唤醒;⼆是喜欢坐过⼭车后的感觉,战胜⾃⼰的那份喜悦。

这两点都不是产品的实⽤性带来的,⽽是由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带来的,所以让⼀个产品受到欢迎,不仅仅是产品带给使⽤者的使⽤价值,还有产品带给使⽤者⼼理上的某种满⾜感。

书中还讲到了认知和情感系统的三个⽔平:本能的、⾏为的和反思的——在运⾏中,他们之间会相互对抗。

⽂中的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传统的⼯具外观是漂亮的,但是它们效⽤的回忆是消极的,这就说明,认知的本能和情感的反思是相互冲突相互抵抗的。

⽽在设计中,这种冲突时常有的,甚⾄是⽆法避免的:真实的产品提供了⼀连串的冲突⼈在多种⽔平上解释⼀次经历,但是吸引这个⼈的东西并不⼀定吸引那个⼈。

在上述的三个⽔平中,本能⽔平的设计与产品的最初效果有关,涉及到了产品的外观,质地和⼿感,⽽⾏为⽔平与产品的效⽤以及使⽤产品的感觉(功能,性能,实⽤性)有很⼤的关系。

拆书-30分钟读完《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拆书-30分钟读完《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30分钟读完《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作者简介: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极具影响力建筑家之一。

他兼具教授、企业高阶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知觉有着生物医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员,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

本书简介:为了解释情感因素装配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包含本能的(品类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对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方面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埃德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用品假如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则解释了为什么魅惑它们也必须妩媚、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诺曼提出我们不只是在用家电产品而已,我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介入设计活动。

本书首次论证了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相当的概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体验设计师,以及创新企业与创新行业的必读书!为什么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我们通常认为,物品的美观与否跟是否好用自带并不存在什么联系,但是一些临床实验表明,外观看起来更美的东西,虽然功能不是变化,对影响用户的体验,对用户来说似乎用起来更好用了。

为什么?作者为此做了一系列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研究发现,情感会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情感可以改变我们认知系统的组织工作模式,更进一步发现,审美可以改变我们的情感状态。

长久以来,心理学对人类情感关注不多,尤其是积极情感,心理学更多是关注人们的负面情感,比如压力、恐惧、焦虑和生气等等,之前心理学更犯罪学像是一门医学,是未来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解决的一门科学。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 作文(精选1篇)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 作文(精选1篇)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作文(精选1篇)《温暖的设计》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情感化设计课。

这门课让我收获颇丰,至今仍然铭记在心。

首先,这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更注重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老师引导我们用心感受身边的事物,比如观察大自然、欣赏艺术作品、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等。

通过这些感受,我学会了用心去发现美,也提升了我的情感体验能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感激之情。

其次,情感化设计课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组织我们进行手工制作、绘画、写作等活动,让我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比如,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上,我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手工盒,把里面装满了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些创造活动不仅让我变得更加有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最后,通过情感化设计课,我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比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我从中学会了欣赏美,也懂得了如何通过设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让我对美的追求更加深入,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情感化设计课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技能,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滋养。

它不仅开启了我的审美之门,也激发了我的创造激情,甚至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我相信,这门课程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温暖的设计中茁壮成长。

本文发表于《百度文库》,请转载时务必注明转载来源。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工业设计学生姓名陈勇强指导教师管少平提交日期 2015年 6 月 14 日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化,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设计都充满了”人性“。

而这个”人性“就是情感化设计的体验。

唐纳德说过:“情感化设计有三个重要基本概念,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

”而这三个概念正正也反映了全部设计的三个维度。

所以说情感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情感化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心理学一,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

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

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而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人类情感基本上分类为很多种,最早期心理以二分法将情绪分为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Robert Plutchik的情感轮盘(Plutchlt),这个理论主要是情绪表现在不同的强度,甚至情绪可以与他人情绪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不同的情感,建立新的情绪状态。

而情感化设计就是要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中或者使用后产生正向情绪。

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感情知觉。

认知评价意义(客观上),而情感评价价值(主观上的)。

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

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引起不同的情感。

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

比如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人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活动效率。

二,情感化设计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中,达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唐纳德·诺曼的《感情化设计》是一本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经典著作。

本文将对该书的前三章进行总结,介绍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第一章:感情化设计的重要性本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感情化设计以及为什么它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唐纳德·诺曼认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情感的驱动。

因此,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我们应该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并将其纳入到设计过程中。

通过创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二章:情感化设计的原则本章详细介绍了情感化设计的四个原则:可见性、反馈、约束和可控性。

可见性指的是将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清楚地了解系统的操作和反馈。

反馈是指系统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及时的响应,以便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约束是指通过设计界面和操作流程,限制用户的行为,使其只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可控性是指用户对系统的控制程度,用户应该能够自由地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状态。

第三章:情感化设计的模型本章介绍了情感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模型——情感化三角形。

情感化三角形由愉悦度、信任度和效能度三个维度构成。

愉悦度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情感体验,包括乐趣、满足感等。

信任度指的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感知程度,包括安全性、可靠性等。

效能度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效率和效果,包括易用性、功能性等。

通过平衡这三个维度,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总结:唐纳德·诺曼的《感情化设计》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感情化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原则和模型。

通过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创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情感化设计的四个原则和情感化三角形模型为设计师提供了实践指导和思考框架。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情感化设计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要的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

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

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

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

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

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

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师,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
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

所以,设计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受过训练的优秀观察者,他的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说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对产品的喜好和厌恶及其原因,发现许多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

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作一本科普读物,作者书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二)
过去,人们往往站在技术的立场去看待这种关系,见物不见人。

当设计人员设计一个产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的功能、而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会用户
的感受。

简而言之,就是在人与技术之间,人们只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用户的心理和情感(也就是情绪),以及其所起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类自身。

于是,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口号~作者Don Norman 就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人与技术的先行者。

在书中, Don Norman一直在向我们透漏一个潮流:情感化、艺术化、美观化,已经不
仅局限于传统的娱乐休闲产品,而是在更广泛的商务领域得到重视。

Don Norman 的《情绪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吧设计和设计的目标简明的划分为三个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也是三个设计必须考虑的水平。

本能水平的设计只注重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注重形象和印象。

我们国家近几年在物质方面发展十分快,各种产品、无论家居还是商务,都要求洋气、新颖和奢华,但是在奢华的表面下,往往忽略了其实用性,忽视其能不能长期于用户建立长久的感情纽带,也就是在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做的还不到位。

Don Norman的书带
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多思考和想法,这将会有力的改善我们的设计。

单纯运用良好的产品或许并不能得到用户的喜欢。

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事和物,出了理性分析之外,还有感性认知的因素。

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人们作出决定的影响更大,以此足以证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Don Norman
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场频的实用性和易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产生的情感影响。

诺曼在书中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
其对应的设计水平也有三种水平(我在上文也提到多次):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综合运用这三种设计水平,设计出既美观有富有个性的产品。

创作一个产品时,我们设计者要考虑很多因素: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产品的营销方式、设计的成本和实用性,以及理解
和使用产品的难易程度等。

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有很浓重的情感因素。

诺曼讲:“设计要把情感融入到产品之中。

”我体深深体会到,如
果一个产品给人的感觉的机械的、冰冷冷的、毫无人性的,谁还会去使用它,整天面对着一个没有生机的机器。

但是当你把产品注入情感后,美化外观、还使用贴心、操作简单,自然而然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就会与日俱增。

日本做过一个调查,设计者做了两个功能差不多的自动提款机,但是其中一台的操作界面和外观做了一些变动,放在市场上去运行,之后调查结果出来后,人们对做过改动的自动提款机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没有做过改动的,一个小小的变动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体贴的设计足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所以,设计师要在设计中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这样才会设计出让用户喜欢的产品。

对于我们而言,Don Norman在书中所讲述的一切,是具有显示意义的。

它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很多新的想法和视角,这会改变我对设计的认识。

作为一个以后和设计相伴终生的人,这是一本启发性很大的书籍。

我们都需要读一读的书,比Don Norman的上个一着作《设计心理学》更完善,写出了《设计心理学》中没有讲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