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幕》教案
《雷雨》第二幕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d82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a.png)
《雷雨》第二幕教学设计尺度:初中目标:通过学习《雷雨》第二幕来培养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雷雨》第二幕剧情和人物关系。
2. 学习并运用戏剧表演技巧,包括声音表达、动作表演和情感表达。
3. 通过小组合作演绎《雷雨》第二幕,加深对于剧情和人物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剧情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雷雨》的故事背景和第一幕的情节,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步:剧本分析教师将《雷雨》第二幕的剧本分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该幕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是什么?2. 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3. 各个人物在这一幕中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剧情,为后面的表演做好铺垫。
第三步:角色扮演学生按照剧本中的角色分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但要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扮演重要角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心理状态,并鼓励他们进行角色分析,包括角色的背景、情感和动机等。
第四步:表演实践学生小组对于《雷雨》第二幕进行排练和表演。
在排练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角色。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下表演技巧:1. 声音表达:通过语调、音量和语速等来表达角色的情感状态。
2. 动作表演: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示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3. 情感表达: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
第五步:小组分享每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其他学生要认真观看,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可以就表演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其他小组改进和完善表演。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交换,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表演方式,以拓宽学生的表演视野。
第六步:总结反思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通过表演,你对于《雷雨》的剧情和人物有了怎样的理解?2. 在表演中,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挑战?3. 这个教学过程让你学到了哪些关于表演和戏剧的知识和技巧?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cbe8e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f.png)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简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看谁读得准。
(开火车认读词语:黑压压、乱摆、垂下来、越来越亮、越来越响、渐渐地、清新)小朋友真棒!不愧为识字大王!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板书:前、中、后)(二)学习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1、雷雨前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交流a、乌云(“满天”,“黑沉沉”,“压”)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指导朗读)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b、大风(“乱摆”,“忽然”)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垂”字可以用什么词替代?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c、闪电、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用“……越……越……”说一句话。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2、雷雨中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播放课件,雷雨中的动画)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指导朗读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3、雷雨后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雨后动画景色)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4)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雷雨后的句子:天亮起来了。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8dee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5.png)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导语: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懂得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性。
本文就以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雷雨》第二课时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这部文学作品。
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抓住中心线索逐步理解角色之间的互动;2. 理解戏剧的形式,从角色扮演中体验舞台文化;3. 关注雷家庄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状况以及爱情观念等,理解其行为动机,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风尚以及政治环境背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处境、行为动机以及心理状态;2.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本形式的感知;3. 提升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课型本节课采用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多种教学课型,让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同时也学会自己思考、思辨。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教学:1.师生一起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让学生捕捉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2.提问:何以琛说的“玉米熟了,再收就来不及了”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玉米熟了意味着时间紧迫,雷家庄现在正处于收获的关键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雷家庄中的人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就将失去收获。
3.让学生注意何以琛和牛子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今后的剧情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1.让学生体验戏剧文本中的舞台文化,先指派几位学生进行“人物扮演”,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表情反应;2.在学生中实施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舞台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动作、台词、音乐、服装、道具、场景”等;3.引导学生谈论舞台演出的文化意义,如“戏剧是人类理解自我文化、历史和人性的一种方式,舞台演出是在庆祝生命,向人们展示人类内心秘密和各种难言之隐。
”第三部分教学:1.让学生注意了解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情况以及爱情观念等,分析人物行为的价值观;2.让学生了解淮军入侵的历史背景、清朝政治环境,分析这些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了剧中人物的行为;3.讨论,通过探究剧中人物的决策、品格、虚伪以及欲望等,推断故事的结局,并谈论社会环境对故事结局的影响。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adcae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b.png)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说明《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话剧知识,分角色朗读并概述雷雨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则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周朴园内心复杂的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课时简要分析鲁侍萍及鲁大海形象,总结文章主旨及艺术特点。
本课时重在理解把握复杂的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探究戏剧人物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揣摩戏剧语言,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堂导言1、导入:戏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上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应该属于哪一类?悲剧(板书)他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德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中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主角——周朴园(板书)2、请两三名学生谈初读剧本对周朴园的印象。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97a6e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6.png)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②理解“挂”。
《雷雨(二)》精品教案
![《雷雨(二)》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0275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8.png)
《雷雨(二)》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2.品味语言,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
3.初步感受悲剧的魅力。
【课前预习任务】熟读文本,了解剧情。
【课上学习任务】一、品味戏剧语言,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1.找出下面这段对话中有想象空间的戏剧语言,说一说这些戏剧语言让你想到了什么?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周朴园哦,好地方。
答:2.在下面这段对话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对当年的侍萍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试分析其原因。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答:3.在下面这两句台词中都用了“忽然”一词,试析这两个“忽然”有什么含义?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
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答:二、结合剧情,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
答:【课后作业】一、阅读下面这段对话,完成1—2题。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d1513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b.png)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6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
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
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
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
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
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a5482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6.png)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5【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
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___________在网上。
3、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夏天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
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
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高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说课稿
![高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f7112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2.png)
高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深入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舞台剧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引导学生关注周朴园这个人物,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1)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周朴园的初步印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分析其性格特征。
3.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1)请学生回顾课文,找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键对话。
(2)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复杂情感。
4.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理解,以及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何影响?5.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
(2)要求小组代表充分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其情感。
(3)其他小组成员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挖掘《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雷雨》,深入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雷雨》这部作品。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舞台剧表现力。
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雷雨2》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雷雨2》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be9db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2.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雷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雷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保护自己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小型的雷电模型,了解雷电的原理。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雷雨2》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雷雨2》选自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学习拟声词及形容词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具体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体会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描绘。
举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朗读、小组赛读、教师示范读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生字词的掌握:学习并掌握课后的生字词,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举例:通过认读、组词、造句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如“乌云”、“闪电”、“雷鸣”、“倾盆”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雷雨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话剧《雷雨》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话剧《雷雨》教案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af07bc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0.png)
话剧《雷雨》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课程目标•理解和分析话剧《雷雨》第二幕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学习和掌握话剧表演技巧和表演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雷雨》第二幕情节解读2.人物台词和动作设计3.表演练习和彩排三、教学步骤与过程步骤一:情节解读(20分钟)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第一幕情节,导入第二幕的情境。
2.分析第二幕的内容,解读主要情节,包括阿瑞斯特与西门的对话、苏文纨与曹文轩的对话等。
3.提醒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行为动作,准备下面的角色表演设计。
步骤二:人物台词和动作设计(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要场景的角色表演设计。
2.学生根据剧本台词和情节,设计角色的动作和表演方式,并进行讨论和互相分享。
3.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情绪的表达,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表演方式,提高表演的真实感。
步骤三:表演练习和彩排(40分钟)1.每个小组开始进行表演练习,根据角色的动作和台词进行排练。
2.督促学生注意台词的语调、表情和动作的配合,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调整。
3.每个小组完成初步的表演练习后,进行全班彩排,让学生互相观摩和学习。
步骤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询问学生对话剧《雷雨》的理解和体会。
2.提醒学生要继续练习和彩排,为即将来临的演出做好准备。
3.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估和反思,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与检测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实际情况评价其角色表演的准确性和表演的情感感染力。
2.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3.教师观察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对表演技巧的掌握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准备1.话剧《雷雨》的剧本和录像资料;2.PPT或幻灯片,用于情节解读和角色设计;3.班级音响设备,用于进行表演练习和彩排。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观看话剧《雷雨》的现场演出,提高对话剧表演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雷雨》第2课时活动设计
![《雷雨》第2课时活动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012520dd3383c4bb4cd2f7.png)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科目版本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章节第五组课名第五组第十八课雷雨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能够正确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三句话。
3、能仿照课文说出自己观察到的雷雨前天气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内容1.教师上课1.1朗读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跟随课文感受雷雨的过程。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雷雨的呢?(提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的。
(2)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呢?听录音,边听边找答案吧。
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4-6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时的景象,7-8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1.2学习课文(1)请你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课文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让你感觉到要下雨了的句子。
课文通过对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要下雨了。
说一说,你是怎么感觉到的?通过描写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让人感觉到了雷雨前的寂静。
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雷雨前那种一片寂静的感觉。
通过描写大风把树枝吹得乱摆,蜘蛛弃网逃走,写出了雷雨前天气的变化无常和动物的反应。
谁能读出这种突然的变化。
通过对闪电和雷声变化的描写体现出要下雨了。
谁能读出闪电和雷声的变化?除了闪电和雷声,你还知道雷雨前有什么变化吗?如:风越刮越大。
天气越来越闷。
让我们一起来通过一段短片来感受一下雷雨前的样子吧。
再齐读前三段,一起感受雷雨前的景象吧。
(2)雷雨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自己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雷雨中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越下越大”让人感受到了雷雨的来势猛烈。
二下 《雷雨》第二课时 教案
![二下 《雷雨》第二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3e64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a.png)
16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大致掌握了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本课在深入课文的同时要求巩固第一节课的知识,并要求观察理解雷雨前后的景色变化,留意学习课文语言描写特点,体会词语准确表达的好处。
二、教学目标1.结合观察比较,理解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
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景。
2.根据语言描写特点,体会词语准确表达的好处。
背诵课文。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发挥想象。
能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压、垂、挂”等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
初步了解按顺序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1.词语认读:出示本课词语,并要求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回顾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不同景象的特点。
(二)句段欣赏1.导读提示:(1)课文写到了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2)三个场景分别有怎样的特点?(3)用恰当的语气读出三个场景的景象。
(4)小组交流分享本文的写法特点。
2.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雷雨前(1)朗读指导:①注意以下词语“黑沉沉”——语速放慢,语气凝重。
“压下来”——略重读,强调反常景象。
“忽然”——急读,营造紧张气氛。
“垂下来,逃走了”——连读,体现蜘蛛的小心与慌张。
“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度、语气越来越强,表现雷雨的迫近感。
②朗读时,可边读边想象画面。
(2)句子品析:满天...地压下来。
(表示云很多..的乌云。
黑沉沉很黑)(3)体会场景: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4)学以致用:用“越……越……”组词并造句。
2.出示第4-6自然段:雷雨时(1)朗读指导:①“哗,哗,哗”:拟声词,稍拖长,力度渐大,语调渐高,表现雨声大,雨势急。
②“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语气渐弱,语速渐缓,表现雷雨渐小、声势渐弱的变化特点。
③边读边感悟风雨雷电的变化。
(2)理解句子:①理解拟声词“哗哗哗”,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雷雨第二幕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幕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061b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8.png)
标题:雷雨第二幕教案教学设计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情感描写和出色的艺术表达而备受赞誉。
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以《雷雨》第二幕为中心,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重要情节;b. 分析和理解第二幕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c.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能够运用于表达对剧本的理解。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b.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c.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b. 增强学生对社会、人性的思考和洞察力;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戏剧氛围;b. 回顾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解(10分钟)a. 分享《雷雨》的创作背景和重要情节;b. 概括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c. 讲解关键词汇(如:心机、阴谋、陷阱等)和句型(如:彼此之间互相猜忌,暗中算计等),并解释意义。
3.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a. 学生分小组,讨论剧中人物关系的发展和转折点,并整理成文本或图表;b.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情节进行解读,结合剧本中的对话和动作,呈现给全班。
4. 观摩讨论(15分钟)a. 学生观摩其他小组的解读呈现,并给予反馈和评价;b. 教师及时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化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
5. 表演练习(25分钟)a.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情节进行现场表演,重点展示人物关系、情感冲突和情节发展;b. 教师根据表演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长和创新想法。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我对剧中某个人物看法”的表达;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拓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雷雨第二幕试讲教案
![雷雨第二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63c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7.png)
雷雨第二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雷雨第二幕的内容和情节。
b. 理解雷雨第二幕的主题和意义。
c. 掌握雷雨第二幕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
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c.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对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a. 理解雷雨第二幕的情节和主题。
b. 掌握雷雨第二幕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难点。
a. 分析雷雨第二幕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b. 解释雷雨第二幕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雷雨第二幕剧本。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 课前准备,熟悉雷雨第二幕的内容和情节,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利用投影仪展示雷雨第二幕的场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b. 提问学生对雷雨第二幕的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2. 阅读理解。
a. 请学生自读雷雨第二幕,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每个场景的关键内容和情节发展。
b. 教师对每个场景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3. 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
a. 教师逐个解释雷雨第二幕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b. 学生跟读并模仿表演,提高表达和演讲能力。
4. 主题和意义探讨。
a. 引导学生分析雷雨第二幕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人性、情感和道德的内涵。
b. 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进行互动讨论和交流。
5. 课堂小结。
a.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思考。
b.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背诵雷雨第二幕中的一段台词,并进行表演。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雷雨第二幕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雷雨》第二幕教案(第一课时)
![《雷雨》第二幕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83dbd38f111f18583d05a96.png)
《雷雨》第二幕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戏剧的有关知识;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法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亲情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矛盾冲突。
品味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悲剧的根源,滋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仿写诗:“一别三十回‘家’来,乡音未改容貌衰。
夫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妻子你是谁。
”这是曹禺先生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中的鲁侍萍、周朴园两人最好的写照。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品味的是《雷雨》中节选的第二幕。
二、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是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是他的处女作、代表作,发表于30年代,另外他的代表剧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戏剧知识学习: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3、戏剧按表演形式来分往往有歌剧、舞剧、话剧等等;按作品类型来分又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分也有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等。
四、理清课文人物关系子女情人夫父异父主仆情子异父兄子异弟子后夫妻母子子父后母子周朴园周萍侍萍繁漪鲁大海周冲四凤鲁贵(面对这画面,同学们有何感受?可见本剧中的人物关系如同此画面一样错综复杂。
这么复杂的矛盾中,请你谈谈本文写了哪些尖锐的矛盾冲突。
) 五、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剧中人物: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剧中人物: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初生儿去投河……三十年后,在畸性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狠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并使四凤怀有自己的骨肉,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第二幕》教案《雷雨•第二幕》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欣赏戏剧的矛盾冲突与语言之妙二、教学手段:播放戏剧片断、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三、教学步骤(一)背景介绍: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是他的处女作、代表作,发表于 30年代,另外他的代表剧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
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
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故事梗概: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这就是后来的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初生儿去投河…… 三十年后,在畸性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狠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
此刻“恨人像一把火,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
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时间地点事情三十多年前无锡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并生了两个儿子三十年前除夕无锡周家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赶侍萍出门,侍萍和小儿子投河自尽,后被人救活。
三十年来外乡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侍侯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四凤。
三十年来周公馆周朴园为了纪念侍萍,保留着侍萍的喜欢的物品、保留关窗的习惯、记住侍萍的生日。
从前哈尔滨周朴园包修江桥,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条性命扣下三百块钱。
最近矿上矿工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朴园收买工人代表,签订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1、揣摩人物语言 2、探究舞台说明 3、把握戏剧冲突(二)结构第一场:开头至的“不成,不成,老爷睡觉呢。
”第二场:从“(走至中门)来人!”到结束第一场戏又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周朴园向鲁侍萍问起三十年前无锡发生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侍萍已经投河死了,但是仍然念念不忘,并打算为她修坟。
第三部分:侍萍没有死,命很苦,周朴园对侍萍的命运却无动于衷。
第四部分:侍萍就在周朴园面前,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阶级本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两大矛盾冲突:①鲁侍萍和周朴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②鲁大海和周朴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第一部分感情纠葛:揭示家庭腐败荒淫,走向没落。
第二部分劳资冲突:暴露社会矛盾激化,面临衰亡。
(三)语言:精读的一部分中周的语言并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品味周朴园的语言(说说周仆圆在认出侍萍过程中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你,你贵姓?”――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感意外,疑惑“(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感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哦,侍萍!(低声)是你?” ――知道眼前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恐惧,害怕,怕鲁侍萍揭其疮疤,因而声色俱厉。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 ――了解侍萍来因,缓和语气,稳住侍萍“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 ――周朴园对鲁待萍表达情意。
真?假?“那更好,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好的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 ――欲以金钱收买,借此掩盖罪恶。
*小结: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
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四)人物性格:讨论:1、30年来,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1)一直保留旧雨衣、侍萍绣了梅花的旧衬衣。
(2)一直保留家中的一切侍萍喜欢的摆设。
(3)一直保留关窗的习惯。
(4)记住侍萍的生日。
(5)把侍萍美化为贤慧、规矩的小姐。
(6)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2、他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死去的鲁侍萍?(1)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
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
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是忘了。
不过也许你会知道。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2)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么?(3)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
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里么?(4)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妻子抑郁而死,第二个妻子繁漪桀骜不逊,儿子周萍对他敬而远之。
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
相比之下,他觉得还是侍萍温柔贤慧,于是他对侍萍的思念便成了后半生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
3、周朴园是怎样对待活着的鲁侍萍?(1)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找)表现:“惊愕”――吃惊而发愣。
“忽然立起”――已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
”――害怕与侍萍见面。
“你先下去吧。
”――毫无要帮助侍萍的意思。
(2)当他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周朴园又如何表现?表现:(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呢!” *周朴园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从这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1)因为家庭生活不如意,所以他常常思念鲁侍萍;后来当鲁侍萍出现时,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地位,保持自己的阶级尊严,所以对鲁侍萍冷酷无情。
(2)从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十分自私、虚伪、冷酷的人。
*鲁侍萍的性格:当她感觉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
” ――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冷静、清醒当她面对周朴圆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不是我要来的。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 ――叱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刚强、自尊小结:周朴园:自私、虚伪、无情、贪婪、丑陋的封建资本家。
鲁侍萍:勤劳、善良、受苦、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五)戏剧语言特点 1、戏剧语言的种类舞台语言(也叫舞台说明):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人物语言---人物对话、独白等。
2、戏剧人物语言的主要特点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 3、什么是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
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个性化语言举例(一)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个性化语言举例(二)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4、什么是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
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
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潜台词分析(一)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潜台词分析(二)周朴园那个小孩呢?鲁侍萍也活着。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你和她是什么关系?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鲁侍萍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周朴园哦。
潜台词分析(三)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他是你的弟弟呀!)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我就是你的亲生妈妈啊……) 5、什么是动作语言?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