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崇的语文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推崇的语文大家韩军
李黎清
【大家素描】
韩军,男,1962年生。
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全国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
【大家思想】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
一、真实个性: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
韩军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
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
然而,实现它却仍很难。
韩军说,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他举了几个例子。
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大量考生,一同编造自已父母死亡,以反衬自已如何“追求坚强”;某省一做了父亲的语文教师,在阅卷点恰好阅到了自己儿子的作文(他最熟悉儿子笔迹),作文编造父亲死亡,反衬自己坚强持家、诚敬孝母,父亲看后气得晕倒。
最离奇的,一作文写自己从小失去双臂,就学张海迪身残志坚,练习用脚丫写字,反衬自我坚强;查档案知,作者是一棒小伙,四肢健全且发达。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
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一一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
可是却已经中断了很久。
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
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学生口头“我口说我心”,笔头“我手写我心”,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
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
上语文课,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与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就是人文。
当今中国,在教育中坚持这一点,仍十分不易。
韩军说,中国教育中甚至中国社会中,一个“奖伪罚诚”的潜在机制正在形成:说真话,受惩罚,说假话,得奖励。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语文课上,师生都不能说真话,这样的历史,仍在继续。
同时,不少教师,仍孜孜迷信技巧、技法、步骤,克隆、模仿教案、教法,约有60%的教案是克隆、因袭。
非本人亲手所撰。
此数字绝不夸张。
(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案集》汗牛充栋,供教师“拿来”。
(二)网络上,教案铺天盖地,成汪洋大海,教师只需动鼠标复制、粘贴即可。
(三)“集体备课”蔚然成风,作为先进经验普及神州。
集体备课,即,先由区里(县里)一人备好课后主讲,数百教师做笔录;然后,各学校再集体备,一人主备,共同克隆。
当每位老师进课堂时,手中教案几近一致。
教师俨然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
韩军说,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
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
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韩军说,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导引学生“精神真实”,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导引学生“精神丰盈”。
一味迷恋技巧、技法,一味克隆模仿,语文课岂不如水上浮萍?
韩军说,呼唤回归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的人文本义,无非就是,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
所谓“神的话”,是泯灭人性,培养虚伪的神性,实为奴性;所谓“鬼的话”,是动物的“非人”的本能占据了道德心界与心理视域。
总之,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
这就是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本。
人文,就是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语文教育的根本植于此,而语文教育的人文又须臾不离文字,这也是韩军一再申说的。
二、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韩军精辟概括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区别: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
“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
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细、透”地繁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写同类文章。
结果,一学期最多只学不足30篇,中学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
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写远超过360篇的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
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韩军指出,举一反三,实乃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理科课程之路。
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
五四后,人文向数理看齐,语文教育东施效颦。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
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
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韩军举例说,幼儿学口语,效率奇高。
出生一言不会,两年(720天)便正常交流,奥妙在举三反一。
婴儿一出生,便掉进了语言汪洋。
韩军算了笔账———幼儿1天至少听100句话,每句10字,一年至少听了36.5万字,两年至少73万字。
幼儿在举三之上,自然反一,“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是奇迹也是自然。
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一直不自觉地走举三反一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韩军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
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
他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五四后,尚西术,破传统,不再诵读,只推崇千技百巧——西术的和数理的剖解,美诗文碎尸万段,七宝楼台成残壁断垣;教师以滔滔讲析,代替孩子自悟自诵,美读吟唱,痴迷西术与数理剖解,乃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大患,语文教师通病,“少慢差费”本源!
韩军说,“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
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
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我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
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我想启蒙全国师生都痴迷吟诵,回归传统。
韩军对诵读颇有自已独到的体悟,他的名言是,诵到极致就是“说”。
诵,乃“心” 在支撑。
随“心”所欲,道法自然。
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文革”就畅行矫揉造作的无“心”朗诵,声嘶力竭,拿腔拿调,对听众和吟诵双重蹂躏。
诵之至境,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
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自然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韩军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韩军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韩军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韩军说,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
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
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四、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
韩军说,我们语文教师不读文言与经典,我们语文课忽视文言与经典,唯重白话,已是超过半个世纪的凄然现实。
韩军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
全部通读的,竟无一人。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也决定了我们语文教育的“忧患”——忽视中华文化根本。
有感于此,2004年,韩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掀起又一场“文白之争”。
《新京报》转载称:“一时间硝烟四起,引发了众人的争议。
这场争议,使我们得以在鲁迅宣告‘已经过去’将近80年后,又躬逢了文白论战的盛事。
”
五、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
韩军痛感,1949年后,大陆语文教育,饱受外部冲击。
过去受政治冲击,变成政治课;今日革新开放,很多学校又误上成班会课、表演课、综合课、多媒体课,唱歌跳舞,声光电乐,喧腾热闹,“语文”无地自容,迷失本身。
韩军说,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
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
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韩军说,语文教师须有“尖锐”文字敏感,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
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而语文老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怎称做“语文”教师?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语文教师忽视了其存在。
今日,语文课漠视文字现象极严重,语文教师“文字自轻”意识极深固,视“文字妙处”如无物,唯关注内容、主题、哲理、情节、结构、作者等,独不关注文字。
众多语文教师文字水平低,让人瞠目!
何为“文字妙处”?韩军举例说,林语堂《论趣》开头,“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寥寥48字,洗练纯粹,却神肖毕现。
换人写来,可能至少耗用60字,意趣也会逊色。
此即“文字妙处”。
韩军说得精彩——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可关注思想,但还有专门的思想课;可关注历史,可还有历史课;可唱歌,但还有音乐课。
时下一些语文课“四不像”,游离文本文字,还美名曰“注重人文”、“加强学科融合”、“为学生精神奠基”,其实是语文教师本人没有较高文字素养,到了课堂上,才以巧补拙,失其本然,舍本逐末!语文课
也不排斥多媒体,但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
人的文字素养,并不比思想素养、哲学素养差毫厘;语文教师的文字素养,更是生命。
语文教师对文字的虔诚,对文字的捍卫,都应该是最高意义上的。
强调语文教师的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不是又回到工具性,而是强调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的精神意义。
良好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会令人情感细腻,儒雅聪敏,文质彬彬,气质高雅。
六、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韩军说,孩子写作潜能巨大,超出多数人想像。
韩军在全国不同地方多次做试验:任意普通初中生,6分来钟,可写近300来字,13分钟可写580来字。
而中考作文要求一小时600字,高考800字。
韩军曾在全国各地,在任意初中班级,现场作过多次的试验。
做法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像做游戏,让学生现场写作,暂不考虑卷面,暂不进行修改,暂不查字典,只不停笔地写,题目是《周末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登上了神舟号载人飞船》,多数学生在6分半钟写了300来字。
韩军认为,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
写作人人可为,非作家专利,文人专利,更非个别尖子生的专利。
古时,八岁写诗作文,大有人在,而现代语文教育以降,出口成章,立笔成文的高中生,也罕见。
韩军说,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刺、少“规矩”,则,任一普通学生,都能写出三本书,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本,每本15万字,决不成问题。
而为何极少孩子达到呢?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种种教条框框与清规戒律压抑了孩子,扼杀的潜能!不开掘挖潜,反而抑制!孩子一提笔,就被告知“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刚落笔,就被“教诲”“开个凤头、抓住读者”,想编个故事,就被警示“表达思想意义,阐发积极主题”……文未开笔,种种框框规矩先涌心头。
蜈蚣本会走路,可你让它按照《蜈蚣走路要领与规范》(假如有人制定了这样一个规范)去走路,反不会迈步了。
现代语文教育,就如此压抑孩子本然的写作表达潜能。
【我推崇之理由】
喜欢韩军,最初是因为赞同他的语文教育观点。
近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了解到他的成长之路,因而很欣赏他的为人。
韩军有句名言:“先天就是凡骨俗胎,何必化装成仙人;本来就是干瘪的蒜瓣,干嘛冒充大个的蒜头。
淡泊恬静朴为本,平平淡淡拙是真。
滴泪泣血说语文,从容练达作韩军。
”
韩军是一位真实的人,这是让我欣赏的原因之一。
韩军如今已是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可他没有从此走上圣坛,为自己镀上眩目的光环,仍然说真话,做实事。
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他毫不避讳地说:“做教师,本不是我的第一选择,不是我的最爱,执了教鞭,是不情愿的。
换言之,并非我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我。
”
【我实践其思想的教学案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9-9 班级:八(9)班教者:李黎清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引入话题: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板书课题及作者)
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
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略)
三、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教者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试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先男齐读,次女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品味
(一)初读课文,读出作者,读出情感,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
2.尝试翻译全文,并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
3.你从以下句子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读出忧愁)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读出失落、欣喜)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点拨: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4)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享受)
4.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分小组展示成果。
(二)赏读课文,理出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你有何感受?
答案预设: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答案预设: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案预设: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5)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答案预设: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三)教师点拨,品出文章美的味道。
五、检测达标,当堂背诵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欲睡难眠月入户,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何夜无月少闲人!
(2)对照以上改编的诗文,指导学生试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幅请先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深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2.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附: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院月色失意苦闷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