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样本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3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范文一、标准预防的概念: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1.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疾病。
如痢疾、甲肝、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等。
2.空气隔离:预防因空气(微粒或漂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
如水痘、麻疹、肺结核等。
3.微粒隔离(飞沫隔离):预防经气溶胶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近距离讲话、某些医疗操作如支气管镜检查、吸引、使用通气设备等。
因其颗粒直径大,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通风,许多细菌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如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链球菌、腺病毒感染;流感、百日咳、小儿腥红热等。
三、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动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在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____%碘伏或____%酒精。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一、分级原则:1.按病人的传染性强弱和医疗行为的风险程度分级;2.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接触对象等进行分级;3.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二、分级标准:1.低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低,医疗行为相对安全,医务人员的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低。
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2)穿戴工作服或独立外套,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3)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约病人时和在一米范围内接触病人时;(4)遵循规范的医疗操作程序和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减少医疗风险。
2.中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中等,或医疗行为相对危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3)穿戴无菌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操作时;(4)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消毒;(5)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错误风险行为。
3.高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高,医疗行为危险且风险较大,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穿戴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操作时,应穿戴高级别的防护隔离衣;(3)佩戴护目镜或面屏,防止对眼部的飞沫污染;(4)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5)严格遵循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个人防护:1.所有医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2.随时保持清洁和洗手,避免摸眼、摸口、摸鼻,保持口罩、手套、衣物的清洁;3.有临床症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完整版)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带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min.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min⏹对病人实验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服: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紧密。
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紧缩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防护口罩: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紧密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
也可选用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传染病疫点、疫区的划分原则所谓疫点是指传染源可能向周围播散病原体的范围,亦即易感者可能因此受到感染的范围。
这一定义有几层含义,一是疫点内存在或在一定时间内曾经存在传染源(死亡后或转移后可以不存在),传染源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二是传染源播散或可能播散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一段时间并可通过某些方式向周围进一步播散。
三是播散的病原体具有使易感者感染的可能。
疫点常常以病家(或包括病家周围)为单位,有时也以病人居留过的场所如宾馆、医院的病房、飞机、轮船、车辆作为疫点。
(完整版)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工作时的一般防护医务人员利器伤报告及处理制度医院职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的机率很高,以经血液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很高,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损伤性废物刺伤、擦伤,必须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1、一旦被刺伤要保持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针头小心放回到利器盒。
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 医务人员在接触疾病患者时应佩戴医用口罩,以防止飞沫传播病原体。
2. 在处理可能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后,医务人员应及时洗手,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
行清洁。
3. 医务人员应注意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以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4. 在接触患者时,医务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隔离衣等,以防止直
接接触可能带有病原体的体液。
5. 医务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手部卫生原则,包括适时洗手、使用合适的手部消毒剂,
以杀灭病原体。
6. 在处理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废弃物时,医务人员应使用特殊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穿戴防护衣等。
7. 医务人员在接触疾病患者后,应及时更换工作服和清洁工作区,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8. 医务人员应接种必要的疫苗,并严格按照预防措施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9.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如使用一次性针头和注射器、正确消毒医疗设备等。
10. 医务人员应了解和遵循正确的呼吸道卫生原则,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
遮住口鼻。
11.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控制和防护培训,以保持对新型病原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2. 在处理可能受感染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的
传播。
13.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如体温测量等,以及时发现和隔离可能的感染
者。
14. 在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政策和流程,确保患者和自身安
全。
15. 医务人员应积极推广和引导患者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以
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范本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医务人员承担着治疗患者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往往会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也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的风险。
因此,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事情。
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避免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疾病,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防护措施。
这些制度和措施旨在减少医务人员接触传染病的风险,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首先,建立科学的职业防护知识体系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可以了解各类危害因素的属性、特点以及危害的程度,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及其使用方法,掌握职业性病害的防治知识,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个人防护装备供应体系。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接触各类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为了防止受到感染和其他危害,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充足、适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效地预防危害。
再次,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患上职业相关疾病,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另外,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危害因素监测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和防范。
此外,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能力,有效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
最后,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
对于已经患有职业相关疾病或受到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和关怀,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重新投入工作。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佩戴防护服和口罩: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需要佩戴符合标准
的防护服和口罩,以防止感染源直接接触到身体表面和呼吸道。
2.做好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频繁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者含酒精的免
洗手消毒剂,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及其他工作环节之前。
3.使用防护眼镜: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防止体液、飞沫等污染物进入眼睛。
4.避免接触传染源:医务人员需要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等传染源,同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
5.定期体检: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感染。
6.拒绝工作时的不适:医务人员在发热、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出
现时,应当主动上报并暂停工作,以防止病毒传播。
7.做好污染区和洁净区的分隔: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将污
染区和洁净区分隔开,确保污染区的物品和患者的体液不会进入洁净区。
8.确保个人安全:医务人员需要穿戴适合的防护物品,如手套、鞋套等,以保障个人的安全。
9.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最
新的疾病防控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误操作导致感染。
10.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工作
中接触其他传染源,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对于预防感染和传播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才能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也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中心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1.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1.2标准预防措施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完整版)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
完整版)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措施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需要穿工作服、隔离衣、带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并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可使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专门病区、处理分泌物和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以及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他们需要戴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和工作帽,并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
在对病人实验近距离操作时,还需要戴防护眼镜并注意呼吸道和粘膜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除了二级防护的措施外,还需要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穿脱方便、结合部紧密的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的防护服和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的防护口罩。
疫点是指传染源可能向周围播散病原体的范围,也就是易感者可能因此受到感染的范围。
疫点内存在或在一定时间内曾经存在传染源,传染源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传染源播散或可能播散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一段时间并可通过某些方式向周围进一步播散。
播散的病原体具有使易感者感染的可能。
疫点通常以病家为单位,有时也以病人居留过的场所如宾馆、医院的病房、飞机、轮船、车辆作为疫点。
疫点范围的划定应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
为了确保口罩密封性,需要用力呼气,使口罩内产生正压,并检查漏气情况。
如果发现漏气,应调整口罩位置或张力,再重新测试密封性,直至保证密封性。
另外,还需要进行负向密封检查,深吸气,如果口罩紧贴脸部,则没有漏缝;如果有漏缝,则空气会进入口罩,使得负压消失。
在戴护目镜和面罩时,需要先用架子或头带固定护目镜,再用带子将面罩固定在眉毛上方,并调节到合适位置。
戴手套的步骤是选择合适类型及大小,戴上手套,将手套拉到袖口上方,但要注意将戴手套的手远离面部,切忌接触或调节其他PPE,手套一旦破裂立即摘掉,戴新手套之前应洗手,限制污染手套能够接触的表面和物品。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管是否有明显地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地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地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地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地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地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二)标准预防地措施l、洗手:接触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管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2、戴手套:接触病人地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地污染.4、被上述物质污染地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地医疗仪器设备应进展清洁和适当消毒.5、污染地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地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7、医护人员进展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外表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地病人应隔离.〔三〕医护人员地防护要求1、根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地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展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地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地发热门诊地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地医护人员和司机.着装要求:在根本防护地根底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地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地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地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展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展解剖地医务人员.要求:在加强防护地根底上,应使用面罩供给室人员地职业平安防护措施医院供给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地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地供给站,也是污染物品地集中点.加强供给室工作人员地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地自身安康显得十分重要.一、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医疗用品在供给室进展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地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地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穿插感染地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地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给室护理人员身体安康地因素之一.2、物理因素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地噪声,可损伤人体地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地生理变化.紫外线进展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地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地热量使供给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地环境中,对安康造成影响.3、化学因素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地气体,可污染供给室地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地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地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地损害;另外对人地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4、锐利器械伤害在物品回收和清点地过程中,污染地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地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地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地危险.5、环境因素供给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地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地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地污染.二、防范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平安防护知识教育加强供给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地认识,把职业平安教育作为培训地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地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地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给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地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防止穿插感染.2、建立医护人员安康档案供给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安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展安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安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防止损伤,动作轻巧,防止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展运输,防止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展相应地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4、环境因素地防护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5、化学消毒剂地防护了解消毒剂地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地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防止消毒剂地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地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地危害.定期通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慎重,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外表要有明确标志.锐器伤地防范措施及处理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地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安康造成直接威胁.1、常见地锐器在医疗活动中,常见地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地医疗器械.2 、防范措施①强化平安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制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地手;制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地协助.②培养良好地工作习惯.将用过地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适宜地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地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时机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防止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展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地量而减少感染地时机.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地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展,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展有效地预防接种.3、锐器伤后处理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地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地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展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经管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根底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光室人员职业平安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地防护措施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地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二〕职业平安防护措施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 线地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地照射及积蓄.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地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3、对病人进展*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地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地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地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实验室人员职业平安防护措施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地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地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地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地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地安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平安防护措施: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地危险因素〔1〕实验室检测地标本大多是病人地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地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地局部.另外,带菌者、防护用品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病症地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2〕实验室锐利器械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地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地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3〕检验操作时形成地微生物气溶胶检验操作过程中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地微生物气溶胶.①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②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地气泡时;③倾倒微生物悬液时;④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翻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翻开管塞时.2、防范措施〔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地经管工作地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平安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地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地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展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地平安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地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平安教育作为职业培训地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平安隐患地发生.〔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4〕加强锐器损伤地防护和处理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局部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5〕加强接触部位地消毒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地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①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地皮肤;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样本(2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样本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规范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地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经管办法》、《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制订以下内容: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工作人员发生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控办.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地人身伤害.4、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经管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地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医务人员防护地原则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地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规范预防.规范预防地核心内容包括:1、所有地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地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地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地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地传播.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二)规范预防地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地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地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地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5、处理所有地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后地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地消毒措施.三、医务人员地分级防护(一)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地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规范预防地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地各项规章制度.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地防护.(二)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病留观室、传染病病区地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地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地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地工作人员,转运病人地医务人员和司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严格遵守规范预防地原则.2、根据传染病地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地各项规章制度.4、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地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地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地卫生与保护.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地医务人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隔离留观室、隔离病区必须配置耐穿刺、防渗漏地容器盛装各类锐器,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医院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地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地体温和呼吸系统地症状.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防护用品地规范及使用医务人员使用地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规范.(一)防护服:应当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可为联体式或者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当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地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防护口罩:应当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地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地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 2 0,滤料地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以选用符合N95或者FFP2规范地防护口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防护眼镜或面罩: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地防溅性能. (四)隔离衣:材料易于清洗和消毒,长袖、拉链或者钮扣位于背部.(五)手套: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六)鞋套: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范本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危害防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
三、安全防护责任1. 医院负责人应当将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纳入医院管理范围,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权益。
2. 各科室负责人应当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并定期检查、评估和改进工作。
3.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规定,保护自己的安全健康,积极参与安全防护工作。
四、职业危害辨识评价1. 医院应当委托专业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等进行职业危害辨识评价,定期更新评估报告。
2. 根据评估结果,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制定安全作业规程。
五、工作环境安全1. 医院应当配备合格的安全设施和装备,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2.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和装备,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配合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3. 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卫生,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六、个人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应当佩戴符合规定的工作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防止受伤感染。
2. 医务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抵抗力。
3.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紧急救援措施1. 医院应当建立紧急救援机制,确保医务人员在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2.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3. 医务人员在发生伤害后,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并求助,同时配合救援人员进行处理。
八、应急预案和演练1. 医院应当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2.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3. 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九、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导致医务人员伤害事故的责任人员,将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完整版)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一、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处理流程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报告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联系电话:职业:医生护士护理员保洁员检验人员其他人员其他既往传染病史: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是()否(),种类()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时分)暴露地点:治疗室病房其它()暴露方式:锐器伤(损伤程度:轻、中、重)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刺伤器具:针头缝合针刀片剪刀玻璃其他暴露或刺伤具体部位:暴露源(病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急诊病人暴露源(病人)疾病情况:无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不清楚暴露源: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经过:紧急处理情况:冲洗挤血局部消毒未处理暴露级别评定(只限HIV暴露):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疾病的患者,因此个人防护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一些重要内容。
1.洗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个人防护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进行手术、治疗等操作前后,都应该彻底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洗手液或肥皂,用流水冲洗双手,搓揉双手掌、双手背、手指、指关节和手腕,至少持续20秒,并使用纸巾或干净的棉布擦干。
2.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应按照实际情况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屏等。
口罩是最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可有效遮挡咳嗽或打喷嚏时的飞沫传播。
医务人员在与病人进行近距离接触或进行手术操作时应佩戴口罩。
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同时还可以保护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
护目镜或面屏可以防止眼睛受到飞溅物的伤害。
3.正确使用针头和手术器械:医务人员应妥善使用和处理针头和手术器械,避免针刺和其他损伤。
使用安全针头或封装针头可以降低针刺伤害的风险。
在使用完毕后,应将针头和手术器械放置于专用的容器中,以减少对其他人员的伤害。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洗手以外,医务人员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抽烟、不喝酒、不吐痰等。
同时,注意口腔、眼睛、鼻腔等部位的卫生,及时清洗。
5.定期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常见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肺结核疫苗等。
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还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6.合理使用消毒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
正确使用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按照正确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并注意自身的呼吸道保护,以免吸入有害物质。
7.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体检,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体检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免疫力状况、血液检查等。
8.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医务人员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中,容易出现疲劳和身体不适。
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执行三级防护的工作中,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屏等。
防护服需具备防水、防病毒等功能,以保障医务人员在疫情中的工作安全。
手套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用于接触病人、进行操作等,避免交叉感染。
口罩应采用合适的N95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病原体。
护目镜或面屏用于保护眼部免受飞沫飞溅的侵袭。
2.洗手和消毒医务人员在进入病房、接触病人或进行操作前后都需要进行洗手和消毒。
洗手步骤要正确,包括用洗手液洗手,揉搓手心、手背、指间、指甲缝,清洗至少20秒,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消毒液要选用含酒精浓度为60%以上的消毒剂,对工作区域、器械、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应用强力防护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需要采用强力防护措施,如套双层手套,穿全套防护服,佩戴护目镜或面屏,戴帽子等。
这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进入医务人员的身体,提高他们的防护能力。
4.严格的隔离措施在疫情流行或高风险疾病传播时,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包括隔离病人,隔离区域,以及避免与家人接触等。
医务人员应定期和灵活地更换工作服和个人防护装备,并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出隔离区域,以避免交叉感染。
5.定期体温监测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测量体温,以及其他疾病症状的监测。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隔离。
6.学习疫情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应及时获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并了解和掌握防护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接受培训,学习如何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何进行洗手和消毒、如何处理医疗废物等,以提高自身的防护水平。
7.心理支持与关怀在高风险环境中从事工作的医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相关部门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建立专门的心理援助渠道,帮助他们应对恐惧、焦虑和压力。
总结起来,医务人员三级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洗手和消毒、强力防护措施的采用、严格的隔离措施、定期体温监测、疫情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心理支持与关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原则防护办法
一、原则防止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备传染性,无论与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与否接触非完整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要采用防护办法。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依照疾病重要传播途径,采用相应隔离办法(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原则防止办法
1.医务人员进行有也许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诊断和护理操作时必要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及时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断、护理操作过程中,有也许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备防渗入性能口罩、防护眼镜;有也许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也许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备防渗入性能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也许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诊断和护理操作时必要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断、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分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利器盒,或者运用针头解决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品有安全性能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及时采用如下局部解决办法(在发生科室完毕):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量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粘膜,应当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工作时普通防护
医务人员利器伤报告及解决制度
医院职工由于职业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机率很高,以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很高,因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被损伤性废物刺伤、擦伤,必要采用如下应急解决办法:
1、一旦被刺伤要保持镇定,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针头小心放回到利器盒。
2、伤口向下,尽量自然流出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限度。
3、同步用流动水冲洗,碘伏、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必要时去急诊室清创解决。
4、及时上报防保科、院感科。
5、去实验室采血检查肝三及HIV。
6、调查被刺针头污染源状况,如是特殊病原体感染人使用后针头刺伤要做有关化验检查和做定期跟踪检查。
7、如被乙肝病人污染针头刺伤,最佳在8-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和乙肝疫苗。
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和接种后无反映者,应重新进行乙肝疫苗程序接种。
8、如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要按HIV防止方案用药,给药时间最佳在刺伤后1-2小时内,并用完一种疗程(一种月)。
避免损伤性废物刺伤办法:
1、尽量减少有也许导致医务人员伤害不必要操作。
2、用过针头及尖锐物品应弃于耐刺硬壳防水容器内,该容器放于
以便使用地方。
3、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物品时应戴手套、帽子、口罩、必要时穿防护服。
4、收集解决医疗垃圾时,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5、锐器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解决。
6、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7、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8、禁止针等锐器物脱帽。
院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