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一线防护是指直接进行病人诊治或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通常包括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一线防护的主要要求包括:1.佩戴级别为N95或同等防护效果的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避免吸入病原体。
2.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止病原体通过眼部进入。
3.穿戴防护服,包括工作服、手套、鞋套等,以阻挡病原体的接触。
4.做好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避免将病原体传播至其他地方或自身。
5.合理使用消毒和隔离措施,包括室内消毒、空气循环、病人间的防护隔离等。
二线防护是指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但不直接进行诊治和护理的工作岗位,如门诊、体检中心等。
二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能够起到阻挡病原体传播的作用。
2.根据工作需要,佩戴一般的护目镜或口罩。
3.做好手卫生,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4.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保证食品安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5.定期清洗和消毒工作场所、设备和工具,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三线防护是指非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工作岗位,如门岗、后勤、清洁等。
三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进行手部消毒等。
3.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4.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定期清除垃圾,保持室内卫生。
5.加强心理疏导,减少恐慌情绪和焦虑感。
总之,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是根据工作岗位和风险程度来制定的,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并加强个人卫生,以便有效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09519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4、严格执行手卫生.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一、分级原则:1.按病人的传染性强弱和医疗行为的风险程度分级;2.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接触对象等进行分级;3.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二、分级标准:1.低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低,医疗行为相对安全,医务人员的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低。
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2)穿戴工作服或独立外套,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3)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约病人时和在一米范围内接触病人时;(4)遵循规范的医疗操作程序和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减少医疗风险。
2.中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中等,或医疗行为相对危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3)穿戴无菌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操作时;(4)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消毒;(5)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错误风险行为。
3.高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高,医疗行为危险且风险较大,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穿戴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操作时,应穿戴高级别的防护隔离衣;(3)佩戴护目镜或面屏,防止对眼部的飞沫污染;(4)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5)严格遵循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个人防护:1.所有医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2.随时保持清洁和洗手,避免摸眼、摸口、摸鼻,保持口罩、手套、衣物的清洁;3.有临床症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是对所有医务人员都普遍适用的基本防护措施。
这包括:
1.规范的手卫生措施,如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2.戴医用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3.接触患者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4.对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二级防护是有一定风险的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措施。
这包括:
1.用于保护呼吸道的防护装备,如带有防雾霾功能的防护口罩和护目镜等;
2.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如戴防护服、帽子和鞋套等;
3.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封闭和隔离患者以及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
三级防护是高风险医务人员所需的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1.使用高级别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和手套等;
2.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负压隔离室等;
3.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的具体实施要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方式和具体场所的条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还需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适当地处理防护设备。
总之,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是医疗机构管理和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原体传播而导致的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分级防护制度。
二、分级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分级管理,综合防治。
2. 根据医院感染的风险程度,合理配置防护资源,实现精细化防控。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三、分级防护内容(一)一级防护1. 防护对象:所有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个人防护: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
(3)环境清洁:保持诊疗环境清洁、通风,定期进行消毒。
(4)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无菌物品的合格率。
(5)疫苗接种:积极参加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二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潜在感染源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一级防护措施。
(2)隔离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防护用品:使用防护级别更高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护目镜等。
(4)消毒处理:对潜在感染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5)培训与考核: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与考核,提高防控能力。
(三)三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二级防护措施。
(2)生物安全柜: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3)防护用品:使用高级别的防护用品,如正压呼吸器、防护面罩等。
(4)个人防护培训: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个人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水平。
(5)健康监测:对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四级防护1. 防护对象: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使用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在一般防护基础上,根据需要穿隔离衣、带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H1N1流感观察室、甲型HINI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在一级防护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进入传染病区—穿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鞋套;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戴防护镜;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时—戴手套;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使用面罩。
4、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防护用品,并注意口腔、鼻粘膜、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甲型HINI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时。
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带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3.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人时,隔离衣可连续使用。
医护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免受感染,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分级防护原则1. 一级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2)防护用品:医用职业服装、工作裤、内层圆领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2. 二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人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病人的隔离病房从事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2)防护用品: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屏)、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3.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护目镜(屏)、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卸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鼻腔黏膜及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四、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掌握分级防护原则及措施。
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分级防护原则,正确穿戴和卸防护用品。
3.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污染物或进行有创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医务人员在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锐器伤、化学烧伤等职业暴露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5.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用品的检查、补充和更新,确保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充足。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病房的医务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成外科口罩。
(四)认真执行手卫生,(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护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隔离隔离衣或一次性防护服、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不穿隔离衣。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采集的标本相关人员;处理具分泌物、排泄物、患名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司机等。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道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进入隔离病房的区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双层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长筒胶靴、穿一次性鞋套。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五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进行有创操作人员和尸体处理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水围裙,尸体处理人员做好穿化学防护服。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温,应立即更换。
(二)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
(三)医务人员提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四)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摄氏度及时隔离就诊。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09519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疾病的患者,包括传染性疾病患者。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防护采取了分级防护原则。
分级防护是指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从不同的层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是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基本措施,主要是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必须进行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进行手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帽子、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二级防护:二级防护是对一些传播途径较明确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接触到的、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在二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通过医疗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来减少传播风险。
另外,医务人员还需使用正压防护面罩等特殊个人防护装备。
三级防护:三级防护是针对那些高风险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在三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进行更加严格的隔离和防护。
这种防护主要是针对高度传染性的病人,如埃博拉等病毒。
医务人员需佩戴全套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全身隔离和保护。
以上是医务人员防护的分级原则,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相应的防护。
此外,医务人员在实施防护措施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对于不同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不同的病原体对应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时要保证正确的配戴方式和佩戴时间。
3.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演习:定期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技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感染风险。
医院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控制病原体在医院内传播,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隔离预防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我院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根据不同服务场所采取分级防护措施。
一、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三)认真执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必要时穿鞋套。
(四)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六)严格执行手卫生。
(七)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四、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溶胶操作时(如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五、穿脱防护用品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一)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二)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 /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摘护目镜 /防护面罩→洗手和 /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或手消毒。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标准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标准一样防护:适用于一般门(急)诊、一般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烧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能够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终止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需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六、严格依照区域治理要求,正确穿着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着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别离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洗澡、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能够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改换。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一)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①医务人员进入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在进入污染区前,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
②医务人员离开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离开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分级防护制度1、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2、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一次性医用外科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病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实验室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1)规范利器的使用,利器包括注射器、采血针头、刀片、玻璃制品、载玻片等,应规范操作,减少职业暴露。
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2)患有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应进入医院生物安全P2级实验室。
(3)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09556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工作帽和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按需配备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消毒剂)有效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热门诊穿戴防护流程
(一)入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穿工作衣裤→戴帽子→穿隔离衣→戴纱布口罩(12层)→穿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防护镜(二级防护人员)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人员).
(二)出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脱掉手套→脱隔离衣→脱去鞋套→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搓手→脱纱布口罩→放入消毒液中→脱去布质工作服→泡入含氯消毒液中→洗净双手→洗脸、洗鼻、洗眼、洗耳、漱口。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采取适当的防
护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医务人员防护可以分为以
下四个级别:
1. 标准预防措施:适用于处理一般的疾病患者,如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护目镜或
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等。
2. 基本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可疑或有可能感染的患者,如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
除了标准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佩戴防护服、手套、帽子等防护装备,确保全身完全被
覆盖,防止接触感染源。
3. 增强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高风险的感染患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高
致病性病原体。
在基本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佩戴高级防护口罩(如N95口罩)、防护面罩、加强个人卫生措施等。
4. 非常规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极高风险的传染病患者,如埃博拉病毒等高致死性病
原体。
除了增强防护措施的措施外,还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隔离、消毒、清洁等措施,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和风险级别,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级别,
并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自身安全。
同时,还要定期培训医务人
员关于防护措施的知识,并监测和评估防护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三级防护
为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
—
+
+
+
++Fra bibliotek—+
+
+
注:“+”应穿戴的防护用品,“—”不需穿戴的防护用品,“±”根据工作需要穿戴的防护用品,“±*”为二级防护级别中,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条件,选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防护级别
使用情况
防护用品
外科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面屏或护目镜
手卫生
乳胶手套
工作服
隔离衣
防护服
工作帽
鞋套
一般防护
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医务人员
+
—
—
+
±
+
—
—
—
—
一级防护
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
+
—
—
+
+
+
+
—
+
—
二级防护
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