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雕塑解剖
雕塑解剖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雕塑解剖授课对象:雕塑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雕塑解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并能够应用于雕塑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雕塑作品的写实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1. 人体骨骼结构。
2. 人体肌肉分布与运动规律。
3. 骨骼与肌肉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骨骼与肌肉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将解剖知识应用于雕塑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图、雕塑作品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如何表现出人体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2. 提出问题:在雕塑创作中,如何准确地表现人体结构,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二、讲授新课1. 骨骼结构:介绍人体骨骼的基本构成,包括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重点讲解骨骼的形态、连接方式以及运动规律。
2. 肌肉分布:介绍人体肌肉的基本构成,包括皮肌、长肌、短肌等。
重点讲解肌肉的起止点、走向以及与骨骼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人体骨骼图和肌肉图。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画图中的错误。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骨骼与肌肉在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以一个特定的人体姿态为题材,进行雕塑创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骨骼和肌肉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骨骼图和肌肉图,教师点评。
二、讲解骨骼与肌肉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1. 介绍一些著名的雕塑家及其作品,分析他们在雕塑创作中如何运用骨骼和肌肉知识。
2. 教师示范如何将骨骼和肌肉知识应用于雕塑创作中。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雕塑创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
艺用人体结构基础PPT幻灯片
28
29
30
31
32
2、头部
(1) 男性 额部、颏部、下颌宽而方,眼窝深、眼较小,眉浓黑呈直线状, 眼在头部纵线1/2处,口宽等于瞳孔的距离,鼻宽等于两眼距离。鼻梁 较高,鼻头稍大,鼻翼宽 ,口方、鼻厚,下颌角转折明显。 (2) 女性
眼眶部,颊部,颏部都较小.鼻翼窄低、口 小、唇突起。面颊丰满略呈弧线状。眼显较 大(因头比男性略小,而眼球和男性等大)。
17
人 体 肌 肉 系 统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男女形体特点及差别
peal
1 、 全身体形
非注明图文来自网络
男人体 男体大,粗壮,腰部以上发达,肩宽长 于髋款.胸腹部肌肉起伏明显,全身 轮廓线多下髋部发达,髋宽,长于肩 宽.皮下脂肪丰富肌肉间隔起伏明显,全身 多曲线感觉,中点在耻骨以上.
推荐书籍:《艺用人体解剖》
《Classic Human Anatomy》
2
中外历史上许多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曾经反复地指出科学知识与绘画艺术 的密切关系。例如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曾说:“在科学不来帮助艺术的地方,哪里就 没有艺术,而只能由有艺术的前身—— 手艺。” “没有科学,艺术无论何时也不能前进”“没有科学,高度的、富有内容的绘画艺术就 不能存在”等。很多优秀的造型艺术家都认为用于研究解剖学的一切努力总能得到百倍 的补偿。
1
前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 目的意义和方法
“艺用人体解剖”是研究人
体“运动器官”的结构,以及这 些结构与个体外型的关系。也就 是说,“艺用人体解剖”是研究 决定人体外型的人体内部构造的 知识。
绘画雕塑艺术的创作内容 多半取材于表现人物的形象。面 貌、动态、性格等等。在以人物 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和教学活 动中,历来是将“艺术人体解剖 学”作为主要的技法理论科目之 一,实践证明:“艺用人体解剖 学”再指导艺术工作者认识人的 形象和塑造人的形象方面起着积 极的推动作用。
雕塑解剖学
雕塑解剖学人类非常喜欢美,也一直致力于将美多种形式展示给世人。
雕塑艺术就是一种对美的提炼,将它们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勾勒出人类身体的各种形态,以及人物的肖像。
但是雕塑的奥妙并不仅限于此,在这一艺术形式中,雕塑家还会以精心设计的方式将美感投射于作品中,使之更加凸显其精美,极其精致。
要诠释出这种精美,同时也要掌握更加深刻的雕塑解剖学知识,熟知人物的肌肉、细胞结构等等,让作品的塑造更加活灵活现。
雕塑解剖学是雕塑家在塑造作品时最基本的知识。
雕塑解剖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和罗马,雕塑家们就深入研究身体的肌肉、细胞结构,以呈现更加美观的雕塑作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解剖学又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许多著名雕塑家都深入研究了雕塑解剖学,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雕塑解剖学的基本原理是掌握身体各部位的大小、形态和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塑料的视觉特性,表达出人物的精神、美感、情感等多种信息。
雕塑家要根据人体的各部位的大小和比例,以及每个部位之间的互相关系,把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
他们还要以艺术的方式,把真实的人物形象投射与雕塑料品中,使其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虽然雕塑解剖学只是一种知识,但是它在雕塑艺术中却非常重要。
雕塑家需要对人体的每个部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把人体的真实形象塑造出来。
如果雕塑家们掌握了雕塑解剖学知识,他们就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凸显出来,让作品更好的传达出它们的想法。
通过对人物的传神刻画,雕塑家们能够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让作品不仅拥有美感,更传达出其中的深义。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雕塑解剖学知识的应用。
因此,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雕塑家,掌握雕塑解剖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雕塑解剖学是雕塑艺术的重要基础,它的理解与掌握对于雕塑家来说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雕塑解剖学的知识指导下,雕塑家们能够更好的把自己的想法凸显出来,让真正的美在雕塑中重现。
艺用解剖学
艺用解剖学艺用解剖学是一门以艺术形象为目标,使用解剖学知识和技巧来分析和复制运动和形状的学科。
它是人类认识自身身体布局结构的一门科学,藉此来比较传统认知地关节功能,增强运动及其状态的概念。
艺用解剖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期间,当时聪明的人们已经学会如何用真实的关节结构和动画,在雕塑和肖像中表达真实的空间结构。
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开始加强以科学地解剖学研究来完善关节运动和身体布局的技术。
艺术家们用解剖学全面揭示身体构造,进而探究身体空间结构和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
据此,艺用解剖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以有效的方式传达身体结构的丰富性。
例如,对头脑的描述可以更有效地表达表情,对肌肉的描述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动作,对骨骼的描述可以更有效地表达运动及其姿势。
此外,艺用解剖学还可以提供有关身体空间结构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见解,有助于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具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有鉴于此,艺用解剖学的学习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
艺用解剖学有助于艺术家们深入分析和理解关节的运动性,并且可以使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艺用解剖学,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参加特设的实验室研究,以及使用专业艺术工具来学习解剖学知识。
由于艺用解剖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艺术家们积极使用它来创作艺术品。
例如,许多艺术家喜欢在雕塑作品中充分运用解剖学,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另外,艺用解剖学还在电影和动画中受到青睐,以提升观赏效果和完善艺术形象。
总的来说,艺用解剖学是一门可以帮助艺术家们创作艺术品的学科,它可以有效地揭示关节运动和身体布局,使艺术家们可以更加熟练地把握身体结构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创作艺术作品,表现情感和场景的空间结构。
雕塑中的人体与解剖学知识
雕塑中的人体与解剖学知识雕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人体的塑造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在雕塑过程中,解剖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它为艺术家提供了关于人体结构和形态的准确理解。
本文将探讨雕塑中的人体与解剖学知识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雕塑作品的影响。
一、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科学,它提供了对人体各个部分的详细了解。
对于雕塑家来说,掌握解剖学知识是塑造逼真人体形象的基础。
只有了解人体各个部分的位置、比例和结构,艺术家才能够将人体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赋予作品生命力。
二、雕塑中的比例与解剖学在雕塑中,准确的比例是塑造真实人体形象的关键。
解剖学知识提供了对人体各部分比例关系的准确把握。
例如,著名的希腊雕塑《大卫》采用了黄金分割法则,将身体分为不同长度的部分,根据解剖学比例进行创作,使得整个雕塑形象具有更高的美感和和谐感。
三、雕塑中的肌肉和解剖学肌肉是人体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态和位置直接受到解剖学的影响。
艺术家需要了解肌肉的构造和运动方式,以便在雕塑中精确地再现人体的力量和动态。
例如,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圣母像》时,通过深入研究人体解剖学,成功地表达了圣母踏着蛇的脊椎,展现了动态与力量的结合。
四、雕塑中的骨骼和解剖学骨骼是人体结构的支撑和保护系统,对于雕塑家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了解各个骨骼的位置、形态和关系,以便在雕塑中准确再现人体的结构。
例如,著名的雕塑作品《维纳斯》通过准确的骨骼结构,突出了女性身体的优雅和柔美。
五、解剖学对雕塑表达的影响解剖学知识不仅仅影响雕塑的形态和结构,还对雕塑作品的意义和表达产生重要影响。
解剖学知识使艺术家能够在雕塑中直观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雕塑家罗达当创作《思想者》时,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创造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类思维和智慧的追求。
六、结语在雕塑中,人体与解剖学知识的结合是塑造逼真形象和表达艺术家意图的关键。
雕塑解剖学
雕塑解剖学雕塑解剖学研究艺术和科学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掌握雕塑的历史、技法、结构及其重要的形式价值。
全面考察雕塑,深入挖掘人类艺术创造的核心精神,对美术史上所有有形的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雕塑解剖学是一门源于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研究,分析雕塑的各个组成部分,揭示其造型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审美理念,从而挖掘其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审美理念和艺术形式等能量深处,为学术研究雕塑提供更新的研究视野及相关理论。
雕塑解剖学以雕塑的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造形方法、外形、材料、形状、质地及其内在的属性,揭示雕塑形式特征及其文化意义,从而探索雕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形式价值。
其中,形式价值是指雕塑在微观层面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包括将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材料,如仿制的古代雕塑作为素材,今日艺术家们受多种文化艺术的启发,源于古绘画和雕塑,将他们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雕塑解剖学也研究雕塑在微观层面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例如雕塑的结构、笔触、尺寸等因素。
雕塑解剖学不仅聚焦于雕塑,也涉及建筑艺术、瓷贴画和时装等其他艺术形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形式差异,以及艺术小品(如雕塑)和大型艺术作品(如建筑和雕塑等)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价值。
而雕塑解剖学的研究又可以涉及更广泛的文化历史和审美理念,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来探讨雕塑的内涵,最终为我们开拓更多的艺术空间和更多的艺术解释,探究人类艺术创造的核心精神。
雕塑解剖学属于西方研究雕塑的新概念,研究者融汇西方艺术历史和东方传统文化,以更广泛的眼光,从结构、技法、材料和形式等方面去揭示和挖掘雕塑的内涵,深化人们对雕塑的认识,同时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和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新的视野。
此外,雕塑解剖学中的研究方法对其他文化艺术也有着相当大的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说雕塑解剖学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雕塑解剖学是一门学科,其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把雕塑解剖学用于研究跨文化舞台上的艺术历史、审美理念及其他艺术形式,从而对雕塑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更新的思路,有助于他们的工作及其社会影响力。
艺雕塑解剖
(一)人体造型解剖学在研究中的规定人体区分为: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个部分。
标准的解剖学姿势的规定是:全身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脚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分类:可动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四肢关节等)不可动关节(头骨的几大关节、肋软骨结合、骨盆结合,骶尾椎愈合等)六大关节:肩、肘、膝、髋、腕、踝关节关节的类型: 鞍状关节,球窝关节, 轮转关节,滑车关节.鞍状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等运动。
分布在拇指的腕掌关节。
球窝关节:主要做屈、伸、收展运动。
分布在肩关节、髋关节、掌指关节。
轮转关节:可作旋转运动。
分布在尺骨、挠骨近侧,环枢正中关节。
滑车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分布在肘关节、膝关节、指关节。
形态: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长肌:收缩时肌肉明显缩短,可以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
短肌:短而小,具有明显的节断性,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阔肌: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构造:肌腹、肌腱肌肉按生长位置分:表情肌(大部分位于头部,有的肌肉起止点附着在皮肤组织上)、骨骼肌(起止点都附着在骨骼上)两大类头部骨骼对外形的影响,正常的五官结构分析,肌肉结构对表情的作用等。
头部的造型骨点分析分析人体头部的骨骼总称为“颅”,颅的构成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是构成人体头部外形的形态基础。
对颅骨的研究主要是(1)颅的构成方式(2)颅面上的造型骨点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不规则的扁骨构成,但能直接构成颅外形的骨只有14块。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接而形成许多空洞,容纳、支持和保护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下颌骨与脑颅间组成关节,舌骨存在于颈肌群内,借助韧带和肌肉连接颅.颅在部位上可分为脑颅与面颅两个部分,颅骨是头部骨骼的总称.头的后上部分诸骨围成颅腔,容纳脑,称脑颅.前下部分为面部支架,故称面颅.它们通常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线以上为脑颅,线以下为面颅.成人的最大矢状缝(颅的前后最长度)约为颅的高度,颅的宽度约为颅高的2/3,相当于手掌的长度。
艺用解剖PPT课件
03
CATALOGUE
人体肌肉结构
肌肉分类与功能
骨骼肌
人体大部分的肌肉属于骨骼肌 ,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躯干,负
责运动和姿势维持。
心肌
心肌主要分布在心脏,负责心 脏的收缩和舒张,维持血液循 环。
平滑肌
平滑肌主要分布在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内脏器 官,负责内脏的运动和功能调 节。
总结
肌肉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不同的肌肉类型具有不 同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
通过艺术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表现人物的动作和行为,可以传达出 更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05
CATALOGUE
艺用解剖应用
绘画中的人体表现
绘画中的人体表现是艺用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对人体骨骼 、肌肉和皮肤的结构和形态进行深入研究,画家能够更准确地表现人体 的形态、姿势和动态,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特点
艺用解剖学注重对人体形态的深入观察和准确表现,为艺术家提供关于人体结 构、动态、表情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
艺用解剖的重要性
艺术创作基础
掌握艺用解剖学知识是艺术家创 作人物形象的基础,能够帮助艺 术家更好地理解人体形态和结构 ,从而在艺术作品中更准确地表
现人物形象。
常生理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部肌肉结构与特征
额肌
眼轮匝肌
位于额部皮下,呈三角形,起自帽状腱膜 ,止于眉部皮肤。主要作用是提升眉毛和 额头皮肤,产生表情。
围绕眼睛的环形肌肉,主要作用是闭眼和 产生眼部表情。
口轮匝肌
总结
围绕嘴巴的环形肌肉,主要作用是闭嘴和 产生嘴部表情。
面部肌肉结构复杂,不同的肌肉产生不同 的表情和动作,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 式之一。
艺用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
大学艺用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原创)1、人体骨骼共 206 块2、人体关节的分类:鞍状关节、球窝关节、滑车关节、轮转关节。
3、人体躯干骨骼的胸廓有12对肋,其中真肋为7对(第1-7肋骨)、假肋为3对(第8-10助肋)、浮肋为2对(第11-12肋骨)4、人体骨骼按形态特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5、肩胛骨位于背部胸廓上方,在脊柱两侧,是两块扁骨的三角形骨块。
6、小腿包括胫骨和腓骨两块骨骼。
7、全身最长的肌肉是缝匠肌。
8、胸锁乳突肌下端有两头,一头起自胸骨柄,一头起自锁骨内侧1/3处,止于头部颞骨的乳突上作用:a、一侧收缩时,使头趋向同侧,面转向对侧。
b、双侧收缩时,头低或伸,胸锁乳突肌呈“V”字形。
9、髋骨分为髂骨、耻骨、坐骨。
10、胫骨内髁的特点是大而方、靠上、向前、高;腓骨外髁的特点是小、三角形、靠后、低。
11、胸廓包括1个胸骨、12对肋、12个胸椎。
12、当人高为7个半头时,耻骨联合位于人体的1/2处;当人高为8个头时,股骨大转子位于人体1/2处。
13、头部1/2处是两眼中线的连接,头部唯一可动关节是下颌骨。
14、腋窝前面由胸大肌构成,后面由背阔肌和大圆肌构成。
15、足弓的三个着地点为:第1趾骨,第5趾骨头,跟骨。
16、腹直肌三条腱划的位置:a、胸窝下方。
b、脐孔处。
c、处于上面两条腱划中央。
17、人体总体形态:一、竖---脊柱二、横---肩胛带线、骨盆带线三、体积---头、胸、髋四、肢---上肢、下肢18、面相八格正面:1、田:脸较短 2、由:额骨窄,上窄下宽3、甲:下颌骨较窄,上大下小4、申:颧骨阔,中间宽,两头窄5、国:长而方6、目:脸狭长7、用:下颌骨宽于颧骨,颧骨宽于额骨,呈梯形。
8、风:腮骨宽,下颌骨与咬肌发达。
侧面:9、飞:下巴翘,额头高 10、刁、下巴溜,鼻子前凸19、骨盆的性别差异:一、女性骨盆要比男性骨盆宽而浅,位置偏上,角度前倾。
二、耻骨弓的角度,女性较男性大一些。
雕塑教学中艺用解剖学习之我见
雕塑教学中艺用解剖学习之我见作者:李媛媛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1期摘要:在雕塑教育教学中,人体解剖知识是雕塑学习的必备的基础,它的学习和运用是雕塑专业学生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关键词:雕塑;艺用解剖如何能快速掌握解剖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在雕塑写生和创作上,是我们雕塑专业教学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国外写实雕塑可为持续时间最长的雕塑表现风格,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它的完善过程也是人体解剖学逐步完善,并走向正确的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针对研究课题所收集的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匈牙利解剖学家耶诺·布尔乔伊的《艺用解剖书》在文章之初介绍了骨骼、关节、肌肉的种类和形状;在文章中以手绘的形式展现影响人体体表形态的各处肌肉和骨骼,并依次介绍这些骨骼和肌肉的具体位置和形态,以及人体外观的体表特征;在文章后部分以绘画作品为例主要谈及人体的动态平衡。
(2)从20世纪30、40年代起,解剖学家巴莫斯著有《Human anatomy》和《Animal anatomy》等书,并且已自成一个体系。
在巴莫斯的体系中,他运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观念,在纵向方向上比较了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生物因适应环境需求而调整生活方式,从功能上是如何推动身体结构的变化,在横向方向上巴莫斯比较不同生物种类及人之间因功能不同而导致的生理结构的变化,并对具体部位的功能进行结构分析。
其次,巴莫斯用相互联系的方式研究人和动物身体各部分元素的构成关系和机械活动性,并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归纳出人体各个结构部位的形状。
他所选取的研究方式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用人体解剖的理解,有效地辅助了具象艺术的学习。
(3)建国后首次被引进国内,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是美国插画家伯里曼所绘制的《艺用人体解剖》丛书,书中文字说明并不多,但是作者用绘画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层层表现人体的具体结构变化,首先选取人体的某个动态的动势线,然后确定人体大的体块位置,再逐步添加身体小的肌肉体块的基本形,直至人物形态丰满动人,在具体说明局部结构时,作者也是采用了同样的表述方法。
艺用解剖学习计划
艺用解剖学习计划第一部分:课程目标艺用解剖学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解剖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和姿势,从而提高绘画、雕塑和人物创作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和实践训练,逐步掌握人体结构和比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学习内容1. 人体骨骼系统:学习人体的骨骼结构,包括头骨、脊柱、胸骨、肋骨、骨盆和四肢骨骼,掌握各个骨骼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2. 肌肉系统: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和组成,包括主要的肌肉群,如胸肌、臀肌、肩胛肌等,学习肌肉的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
3. 神经系统:掌握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分布和作用,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了解神经系统对姿势和动作的调节作用。
4. 比例和构图:通过学习解剖学知识,掌握人体的比例和构图方法,包括头身比、手足比、躯干比等,从而更好地表现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5. 艺术实践:进行实际的绘画、素描、雕塑等艺术实践,通过模特训练和实景写生,将所学的解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第三部分:学习方法1. 系统学习:按照课程安排,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了解每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2. 实践训练:通过模特训练和实景写生,进行实际的艺术实践,观察和描绘不同姿势的人体,熟练掌握人体的结构和动态。
3. 参考资料:阅读与解剖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包括解剖学教科书、艺术史、绘画技法等,积累相关知识和技能。
4. 讨论交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艺术作品,互相学习和提高。
第四部分:评估与反馈1. 学习笔记:认真记录解剖学课程的学习笔记,包括重点知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巩固所学的知识。
2. 作品展示:定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和反馈,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
3. 考核测试:参加解剖学课程的考核测试,检验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并弥补自己的短板。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艺用解剖学知识,提高绘画、雕塑和人物创作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用人体解剖在古希腊雕塑中的运用——以利西普斯《刮汗污的运动
136文化纵横自原始时期,人类就对自身存在充满着好奇而神秘的感情。
在帅真主动的自然主义的推动以及没有外来行使定律的管制之下,史前雕塑家充分向材料敞开生命,通过材料的结合,又发出雕塑艺术自在的性格。
从稍加雕凿就成为矗立着的隐约的朴素而笨重的巨石人像到头与四肢尽尽量简化而夸张生殖部位的丰产女神雕像,不论这些作品具有符咒的功能,或诱使猎物跌入陷阱,或使妇女早日丰产,都是人类对自身了解的起始,已经产生了人体观念和人物形体雏形。
中西方雕塑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是共通的,当西方越来越向大自然伸长其智力的解剖刀时,中国却在天玄地黄的境界中研究人际秩序的深度,因此,中国没有产生完整的艺用解剖和深入严密的人体雕塑,下面的论述中也就不提中国传统雕塑而是以西方雕塑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雕塑的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塑家利西普斯的代表作品《刮汗污的运动员》展开论述。
一、利西普斯的生平、简介利西普斯,(lysippus,生卒年代不详)古希腊古典后期的著名雕塑家,也是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塑家,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
据说他最初是金饰匠,后来靠研究前人的作品,特别是波利克里托斯的《持矛者》而学会雕塑的。
后来,他成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御用雕刻家,亚历山大大帝也最满意他的雕塑,只允许利西普斯为他造像。
亚历山大在位期间,约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左右,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据说,他曾创作了1500件青姚相君(鲁迅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86)摘 要:在雕塑教育教学中,人体解剖知识是雕塑学习的必备的基础,解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雕塑专业学生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利西普斯及其创立的1∶8头身比例的新规范的论述,以及对他著名作品《刮汗污的运动员》(图1)创作中人体解剖在作品中的应用为例试做分析。
关键词:艺用解剖;古希腊雕塑;利西普斯;运动员铜雕刻作品,遗憾的是竟无一件原作留存下来,现在我们所能欣赏到的都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
今天只能从一些被认为是可靠的大理石摹制品上看到他的雕塑风格。
雕塑解剖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雕塑解剖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雕塑解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培养学生对人体结构、骨骼、肌肉、关节等解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雕塑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对象:雕塑专业学生、美术爱好者四、教学时间:共8课时五、教学大纲:第一课时:雕塑解剖概述1. 阐述雕塑解剖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骨骼、肌肉、关节等。
3. 分析雕塑作品中常见的解剖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第二课时:骨骼结构1. 介绍骨骼的基本结构,包括颅骨、脊柱、四肢骨等。
2. 分析骨骼在雕塑中的重要作用,如支撑、塑造体态等。
3. 通过案例讲解骨骼在雕塑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肌肉结构1. 介绍肌肉的基本结构,包括肌肉纤维、肌腱等。
2. 分析肌肉在雕塑中的表现手法,如动态、质感等。
3. 通过案例讲解肌肉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第四课时:关节结构1. 介绍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球关节、滑膜关节等。
2. 分析关节在雕塑中的表现手法,如运动、形态等。
3. 通过案例讲解关节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第五课时:人体比例与比例关系1. 介绍人体比例的基本概念,如头身比、肩宽等。
2. 分析比例关系在雕塑中的运用,如协调、平衡等。
3. 通过案例讲解比例关系在雕塑作品中的表现。
第六课时:人体动态与表情1. 介绍人体动态的基本知识,如站姿、坐姿、卧姿等。
2. 分析表情在雕塑中的表现手法,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3. 通过案例讲解动态与表情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第七课时:雕塑解剖案例分析1. 分析优秀雕塑作品中的解剖运用,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
2. 总结雕塑解剖的技巧和方法。
第八课时:课程总结与考核1. 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
2. 进行课程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操作考核。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雕塑解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雕塑作品,让学生了解雕塑解剖的运用。
雕塑艺术中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研究
雕塑艺术中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研究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表达创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类的情感表达。
而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雕塑作为一种非常传统、并具有深厚历史性质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中,总是能够将艺术家对人体的理解更为深入的体现出来。
然而,要想让这种理解真正具有表达的能力,完全依靠观察人体,有时候往往是不够的。
此时,使用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就成为了现代雕塑创作者们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的意义在创作雕塑作品时,艺术家需要对人体构造及其运动方式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在作品中将人体运动的美感表达得更加逼真、更加生动。
而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能够帮助艺术家更全面地了解人体构造,对于雕塑作品的创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人体生理结构,还能够更好地表现人体运动的美感。
例如,在创作一件人体运动的雕塑作品时,如果单纯的依靠艺术家观察人体,在表现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的变化时,难以捕捉到各个肌肉之间的协作关系。
而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能够让艺术家通过对人体肌肉运动的复刻与表现、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肌肉变化的细节。
这样,在雕塑作品中表现人体运动的美感时,也更加逼近真实的情况。
二、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的应用情况越来越多的现代雕塑家将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用于创作中。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
1、医学仿真医学仿真已经成为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这种技术,医学界可以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手术过程进行模拟,对于手术中出现的意外状况进行不同的处理,为手术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情况做好准备。
这种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医学工作的安全性。
2、电影特效在电影特效的制作过程中,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该技术,电影特效制作方可以将真实的人体动作进行模拟,从而实现视觉特效的制作。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动态雕塑技术的主要应用之一。
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与形象表现
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与形象表现古希腊雕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以其精湛的解剖技巧和形象表现而闻名于世。
在古希腊时期,雕塑被广泛应用于神庙、公共广场和私人住宅等场所,成为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揭示其独特之处。
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古希腊雕塑家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再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形象,雕塑家都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等细节。
这种解剖精准使得古希腊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雕塑作品所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古希腊雕塑的形象表现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雕塑家通过精心塑造形象的姿态、表情和动作,使雕塑作品具有生动的表现力。
无论是神话人物还是普通人,雕塑家都能够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者能够直观地理解雕塑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古希腊雕塑中的雅典娜女神,她站立的姿态和威严的表情,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权威和智慧。
这种形象表现使得古希腊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准确的解剖结构,雕塑家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形象。
解剖精准使得雕塑作品的形象更加真实,而形象表现则使得解剖精准更加有意义。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希腊雕塑的独特魅力。
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的艺术家都受到了古希腊雕塑的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类似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手法。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就受到了古希腊雕塑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卫像》就展现了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雕塑领域,还延伸到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
总之,古希腊雕塑的解剖精准和形象表现是其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
解剖精准使得古希腊雕塑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形象表现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真实遇到想象—艺用解剖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真实遇到想象—艺用解剖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世界,却又与我们认识的世界有所不同,雕塑的创作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类真实世界的提炼和自我的情感表达,具象雕塑艺术创作相比与其他方向的雕塑创作更为大众所熟悉,可谓是看得懂的雕塑艺术门类,它的创作方式方法更加依赖与对客观世界充分的认识当然更离不开人类的想象。
例如,我们看到的古典的希腊雕塑罗马雕塑,当中的人物动物一定要求雕塑家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有充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将雕塑的外形特征甚至精神气质完整的表现出来。
再比如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平遥双林寺的泥塑佛像,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又与希腊罗马的表现方式大有不同,双林寺泥塑的表现是意向的,想象的成分占了很大比例,人的主观创造性造就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的风格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方与欧美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解剖差异理论,也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本文就以具象雕塑创作中艺用解剖理论知识的运用为切入点,来探究在具象雕塑艺术创作中真实的解剖知识与想象的艺术创作密切联系以及艺用解剖在雕塑创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理性分析来梳理出艺用解剖在具象雕塑艺术创作中运用的奥秘。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一、时间与运动的雕塑在欣赏罗丹表现运动的作品《青铜时代》时,一种逐渐站立起来的感觉油然而生,进而欣赏到一些塑造、过渡极为丰富的体、面, 这些曲曲折折、盘盘绕绕的塑造,犹如一条缓慢盘旋而上的蟒蛇,肌肉在律动,皮肤在跳动,生命在搏动。
罗丹把这一瞬间的艺术创造放大、延伸,以至于让欣赏者疑惑:在沉睡与苏醒之间是否有一段永远不能拉近的距离,时间以极慢的速度在罗丹手中用这个姿势渐渐延伸,时间在雕塑中体现出过去、现在和未来。
罗丹创作雕塑时为了塑造真正的人体运动过程,把人体姿势与先后连续的时间相融合,体现出时间的“发展”与人体姿态的统一。
也就是,在塑造一定的姿势时能够更多地体现出不同时间阶段的动作,使作品中的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赋予了生命的创造。
欣赏者的联想和与作品的共鸣更加强烈,尤其是在运动中联想到不同时间的内容。
罗丹作品《施洗者约翰》是其创作的最为出色的走动中的“人”。
作品中的约翰微微抬起头,仰望天空,略张着嘴,似乎在聆听着什么;右手向前伸出,似乎在承接着未来的期待与命运;右腿向前跨出大步的同时,左腿和上身中的左肩和左臂膀没有立即跟上来,保持着即要行走的瞬间姿态,仿佛有人在背后用力地推了他一把,使这种外力与自然力转换之间的瞬间运动被雕塑下来并赋予艺术创造,作品中的人物体内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迫使他的运动富有生命的力量,作品中的人物雕塑运动感强烈。
作品中人体的行走运动与雕塑的静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人体运动赋予雕塑的内涵,使人体的运动、雕塑与艺术达到永恒。
罗丹在创作作品时特殊处理了人物的运动姿态,在雕塑中融入了站立、思索、承接、行走四个姿态,不同时间里的四个姿态统一在行走的姿势中,把雕塑中的运动变得复杂、非同一般。
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有限的动作,更是一个极富艺术性与深刻内涵的运动。
二、变形与运动的雕塑卡尔波作品《舞蹈》也同样出色地塑造了运动的主题,在舞蹈的狂欢中体现出“生命的狂欢”,使生命与舞蹈达到永恒。
雕塑艺术与人体解剖学的关系
雕塑艺术与人体解剖学的关系雕塑艺术与人体解剖学的关系始终如指关节地紧密相连。
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雕塑是通过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准确理解和再现,从而达到对人体姿态、情感和美感进行表达的目的。
人体解剖学则提供了雕塑师所需的知识和工具,支持他们创作出逼真、生动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雕塑艺术与人体解剖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一、雕塑艺术的启蒙与发展雕塑艺术在人类历史上拥有悠久的传统,并且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相伴而生。
早期的雕塑作品主要以神像、神庙和丰碑为主题,艺术家通过对人体的表现来讴歌神圣和权威。
然而,艺术家们渴望创作出更为真实和自然的形象,这就需要他们深入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并且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原理。
二、人体解剖学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人体解剖学为雕塑艺术提供了无限的灵感与创作基础。
通过对人体结构的准确研究,艺术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的比例、肌肉的走向和骨骼的构造。
这种深入的解剖学知识使艺术家能够创作出逼真而有力的雕塑作品。
在解剖学的帮助下,艺术家们能够准确地再现人体的各个部分,包括头部、四肢、躯干和器官等。
他们可以通过研究人体解剖学,了解不同肌肉和骨骼的移动方式,从而呈现出真实的姿态和动态。
借助解剖学的知识,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更加精密和细致的雕塑作品,使观者更好地感受到人体的美感和力量。
三、雕塑艺术对人体解剖学的贡献雕塑艺术对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人体各个方面的观察和研究,雕塑家能够提供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宝贵见解。
他们的创作实践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艺术家们对于人体形态的观察和体验具有独特的视角,这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
例如,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通过研究人体结构和解剖学知识,创造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为解剖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样本和研究材料。
四、艺术与解剖的结合雕塑艺术与人体解剖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塑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体造型解剖学在研究中的规定人体区分为: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个部分。
标准的解剖学姿势的规定是:全身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脚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分类:可动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四肢关节等)不可动关节(头骨的几大关节、肋软骨结合、骨盆结合,骶尾椎愈合等)六大关节:肩、肘、膝、髋、腕、踝关节关节的类型: 鞍状关节,球窝关节, 轮转关节,滑车关节.鞍状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等运动。
分布在拇指的腕掌关节。
球窝关节:主要做屈、伸、收展运动。
分布在肩关节、髋关节、掌指关节。
轮转关节:可作旋转运动。
分布在尺骨、挠骨近侧,环枢正中关节。
滑车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分布在肘关节、膝关节、指关节。
形态: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长肌:收缩时肌肉明显缩短,可以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
短肌:短而小,具有明显的节断性,收缩幅度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阔肌: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构造:肌腹、肌腱肌肉按生长位置分:表情肌(大部分位于头部,有的肌肉起止点附着在皮肤组织上)、骨骼肌(起止点都附着在骨骼上)两大类头部骨骼对外形的影响,正常的五官结构分析,肌肉结构对表情的作用等。
头部的造型骨点分析分析人体头部的骨骼总称为“颅”,颅的构成骨骼称为“颅骨”。
颅骨是构成人体头部外形的形态基础。
对颅骨的研究主要是(1)颅的构成方式(2)颅面上的造型骨点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不规则的扁骨构成,但能直接构成颅外形的骨只有14块。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接而形成许多空洞,容纳、支持和保护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下颌骨与脑颅间组成关节,舌骨存在于颈肌群内,借助韧带和肌肉连接颅.颅在部位上可分为脑颅与面颅两个部分,颅骨是头部骨骼的总称.头的后上部分诸骨围成颅腔,容纳脑,称脑颅.前下部分为面部支架,故称面颅.它们通常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线以上为脑颅,线以下为面颅.成人的最大矢状缝(颅的前后最长度)约为颅的高度,颅的宽度约为颅高的2/3,相当于手掌的长度。
呈球形。
由八块骨组成。
其中成对的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有枕骨、蝶骨、额骨、筛骨,上述这些颅骨之间,依靠锯齿状缝合相互连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它们构成容纳脑的颅腔的卵圆形。
面颅呈楔形,位于脑颅的下方,由十五骨块组成。
其中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等;不成对的有梨骨、下颌骨和舌骨等,形成面部轮廓,并围成了眼窝、鼻腔、口腔三个孔。
颅面上的造型骨点颞线、顶结节、额结节、眉弓、框上缘、额颧突、眉间、外耳门、颞颧突、颞窝、下颌窝、乳突、枕外隆凸、颧骨颊面、鼻骨、上颌体、犬齿窝、颏隆凸、颏结节、下颌斜线、下颌角、下颌底。
女性的头部与男性的头部比较,女性稍小于男性,脑颅也稍大于面颅,头部骨骼除额结节外,其余骨点都没有男性明显。
此外,女性皮下脂肪丰富,下颌角转折平缓,下颏较尖,面部形体浑圆,线条柔和。
男性的头部通常大于女性的头部,脑颅与面颅各占二分之一。
面部凹凸变化明显,并隐约露出肌肉痕迹。
额头平直后倾,眉弓突出。
下颌骨宽而方,下颌角转折明显,颏结节、颏隆突突出。
喉结节明显现于皮下,脸部线条给人以方正刚直之感。
. 头骨外轮廓的转折点半侧面:额丘.眉弓.颧突.颏隆突.颏结节.下颌角.乳突.顶结节。
正面:冠状缝合、顶结节、颞线、颧弓、下颌角、颏结节。
侧面:顶结节、枕结节、乳突、下颌角、颏结节、颏隆突、齿槽、鼻根、眉弓、额丘、冠状缝合。
.眼的外形结构眼的外形是由眶部、眼球、眼睑三个部分组织结构构成。
眉的外形结构眉分上下两列,生长在眶上缘周围,眉内侧大部分生长在眶下部,外侧1/3生长在眶外侧。
眉的内侧略直,外侧呈弓状。
女性的眉呈弧形,男性的眉方直,由眉头、眉峰、眉尾三部分。
耳的外形结构:耳分内耳和外耳两部分,外耳显于外形的部分称为“耳廓”。
由软骨和肉质构成,软骨(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等组织构成)形成了耳廓前侧的突起部分。
耳窝是耳廓凹下的部分(耳舟、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颊的外形:是口腔侧面的组织部分,有较大的弹性,位于颧骨之下,下颌底之上,口角至下颌支前缘之间。
包括颊肌、颧肌和部分咬肌。
有较厚的脂肪体,婴儿期发达丰满,退缩时颊部凹陷皮肤松弛,是颜面重要的造型部位.头部肌肉,从其作用来看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两大类.表情肌又可分为颅顶肌和面部肌。
咀嚼肌:作用于张嘴闭嘴的力肌,如咬肌、颞肌、颊肌。
这些肌肉和头骨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头的基本形体。
颧弓下面的空间由咬肌、颊肌填充。
表情肌:是一些很薄的皮肌和五官结合在一起。
表情肌的作用是使眼、嘴开闭和决定面部表情。
颅顶肌主要由额肌、枕肌、颞肌组成。
颞肌:位于颞窝,起自顶骨颞线,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尖及内侧面。
在外形上可构成颞窝皮肤隆起的变化,填充于颞窝。
额肌起点为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下组织与眼轮匝肌交错。
枕肌:起于枕骨上项线,止于帽状腱膜。
额肌与枕肌的收缩方向都是向后方移行。
咬肌起于颧弓,止于下颌骨的咬肌粗隆。
降眉肌、降眉间肌、皱眉及:一般是共同参与表情变化。
皱眉肌:位于额肌和眼轮匝肌的深面及眉间两侧,降眉肌:位于皱眉肌的内侧和降眉间肌的外侧。
降眉间肌:位于眉间,是额肌的延续部分。
眼轮匝肌:位于眶部周围和上下眼睑皮下。
起于内眼角邻近骨面上呈椭圆形紧贴于眶部骨面及眼睑筋膜。
止于外眼角的皮下。
口轮匝肌:起于下颌骨上方骨面,口角附近的皮肤与粘膜,是颊肌,颏三角肌、颧肌、犬齿肌的延续不服,止于人中腱膜。
颧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皮肤,部分移行于口轮匝肌。
收缩时能上提口角向斜上方活动,是笑的表情主要因素。
颊肌(吹奏肌):口角外侧的颊面,围成口腔侧面的主要肌肉结构。
起于下颌及上颌骨的底单磨牙,止于口角皮肤,部分移行于上下唇,混入口轮匝肌。
笑肌:为浅层肌,位于口角外侧,颊肌上面。
起于咬肌筋膜,部分起于鼻唇沟的皮肤,集中止于口角的皮下。
上唇方肌:位于口轮匝肌上方,眶下缘下方的骨面上,分三头分别区域眶下周围,三头大部分止于口上唇皮下、鼻唇沟和鼻翼两侧。
下唇方肌:位于下唇下方,颏隆突的上方,起于下颌骨,止于下唇口轮匝肌及下唇皮下,同颏隆突共同围成“颏唇沟”。
鼻唇沟和颏唇沟:在口周围有两条变化的曲线,称为鼻唇沟和颏唇沟,对表情的变化作用特别大。
鼻唇沟:是由上唇方肌和颧骨的上颌突构成。
其走向,是从鼻翼上缘的鼻沟,绕至颧骨结节前,与口角外口轮匝肌相切,逐渐消失在颏三角肌上缘。
颏唇沟:是由下唇方肌同颏隆凸构成。
其走向是由口的下唇下边缘向颏结节上逐渐消失。
躯干2 上肢带又称“肩”遮盖着躯干的胸、背两侧外上端。
上肢带以锁骨、肩胛骨的区域为界。
3 下肢带又称为“髋”位于躯干的腹部和背部的下面,以髋骨的区域为界脊柱的作是人体结构与运动的中心轴,重要的支撑结构。
它穿连着头、躯干、骨盆三部分,同时以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维系着人体的平衡,具有支撑体重、缓解震动的作用脊柱的组成: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构成。
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骶骨:五块尾骨:3-4块椎骨的组成:椎骨由椎体、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圆柱体,在身体的内侧,是脊柱的负重部分;椎弓在身体的外侧,呈弓形,上有横突和棘突,椎体与椎弓间形成椎孔;椎骨相互重叠形成椎管,内有脊髓。
横突在体表不明显,棘突自上而下排列成脊柱嵴,躯干向前弯曲时在背部中央明显可见,直立时背部潜伏成沟状凹窝椎骨连接:脊柱间由椎体、椎弓、棘突连接起来,椎体间的连接有椎间盘、纤维环、前纵、后纵韧带。
椎间盘在人体中起着衬垫作用,使脊柱能缓解各种运动所产生的震动与冲击。
椎弓间有黄韧带连接,并将椎弓间的空隙封闭。
脊柱的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颈椎、腰椎向前突,胸椎、骶椎向后凹;颈椎、胸椎弯曲徐缓,腰椎、骶椎弯曲急转,形成了”s”形曲线。
2)胸廓:由胸骨、十二个胸椎和十二对肋骨组成3)胸廓上宽下窄是人体中最大得结构,直接与脊柱相连,是胸部的轮廓骨骼,内有多层肌肉,脂肪及结缔组织。
是一个半硬的封闭空间跟一层层的肌肉紧密相依附,并在呼吸过程中承受压力。
4)胸骨下端为剑突,剑突外形呈窝状,称为“胸窝”。
5)胸骨上端为胸骨柄,胸骨柄具有多个结节,呈上宽下窄的结节状,即胸骨结节,胸骨结节显于外形是胸部的重要造型骨点。
6)颈部骨结构7)颈部骨骼——颈椎、舌骨、喉软骨8)舌骨位于下颌底内侧,带动舌和喉运动。
喉软骨位于舌骨之下,是形成喉结外形的因素。
9)肩部结构10)上肢肩带骨结构:包括锁骨、肩胛骨11)下只带的骨骼结构:由左右两髋骨构成12)两块髋骨是人体骨骼中最大的扁平的骨头。
他们在前面相接形成耻骨弓在后面与骶骨相连接形成骨盆。
上端的扩大的浅浅的部分叫大骨盆,下端短短的、封闭的、弯曲的、窄窄的部分叫小骨盆。
它们一起将人体的重量传输给下肢。
每一髋骨由三部分组成:髂骨、坐骨、耻骨。
孩提时代时这三部分是相互独立,成人(16岁)之后就融合在一起。
13)两侧髋骨在前方中线处以耻骨联合相互连接,再后方被骶骨分开,并与之形成骶髂关节。
两侧髋骨与骶骨、尾骨共同组成骨盆。
14)髂骨、坐骨、耻骨都有一部分参与形成髋臼。
15)髂骨:在髋骨上部,呈开扇状,前有髂前上嵴,后有髂后上嵴,顶端有髂嵴,构成了骨盆的骨性特征。
男子髂嵴明显。
16)坐骨:在髋骨的下部,向下垂直部分为上支,向前弯曲部分为下支,上支的前端与耻骨、髂骨共同合成髋臼。
上支下端有坐骨节结。
17)耻骨:位于髋骨的前部,由软骨板连接,耻骨与坐骨围成闭孔。
18)骨盆是一个完整的环状骨骼,在体表上观察,它前面为小腹部位,后面为臀部。
既构成了躯干的重要体积又构成了下肢的整体,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桥梁。
19)骨盆的构成:由骶骨、尾骨、左右髋骨(髂骨、耻骨、坐骨)构成盆状形体20)骨盆像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正面看髂骨翼像蝴蝶大翼,坐骨像蝴蝶小翼,耻骨是长出的弓。
髋骨侧面看像“8”字也像扭曲的“麻花”。
宽臼在“8”字大、小环交叉处。
21)男女骨盆的差异:22)女性骨盆比男性阔而浅,造成女性臀部宽大的特点,从侧面看,女性骨盆的倾斜度明显大于男性,男性骨盆呈垂直状,女性骨盆呈后倾斜状,有明显的臀弯。
23)把躯干从肩部到大转子看成一个梯形,女性上窄下宽,男性上宽下窄,男性胸部较平,女性较隆起。
24)躯干肌肉25)1颈部肌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斜方肌上角)26)2胸部肌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27)3腹部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28)4背部肌肉(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29)5臀部肌肉(腰大肌、髂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30)人体肌肉生成的繁简程度与其周围的骨骼的繁间程度成正比31)躯干和肩、髋部造型肌肉32)1.躯干造型肌肉结构包括:颈肌、胸肌、腹肌、背肌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