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设备应用规范
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是指该医院在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监测的医疗设备的选择和配置上所需遵守的规范。
中医医院需要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医疗设备,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一般来说,中医医院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诊断设备:包括超声诊断仪、X射线机、CT、MRI等影像学设备,用于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这些设备应当具有较高的成像分辨率和诊断准确性,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
2. 治疗设备:包括中药熬药设备、针灸治疗仪器、推拿治疗仪器等各种中医治疗设备,以及手术设备、监护设备和康复治疗设备等。
这些设备需要保证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3. 医疗监测设备:包括患者监护仪、生命体征监测仪、心电图仪等各种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此外,中医医院还应根据其特色和规模,合理配置特定的医疗设备,如中医药提取设备、中药煎药设备等,以满足其临床工作的需要。
总之,中医医院的医疗设备配置应根据患者的需求、临床诊疗的要求和医院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和配置各种医疗设备,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同时,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方面,医院管理者应当根据医院临床服务的需求,患者的诊疗需求,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确保医院设备完备,运行可靠,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
对于中医医院来说,传统的中医诊疗方式和治疗方法需要一定的医疗设备作为辅助。
比如,中药煎药设备是中医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中医医院应该配备相应的中药煎药设备。
此外,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也需要相应的治疗仪器,以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在临床诊断方面,超声诊断、X射线机、CT、MRI等影像学设备是中医医院所必备的医疗设备。
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医学装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
第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各种资金来源购置、接受捐赠和调拨的医学装备,均应当按照本办法实施管理。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负责制订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和标准并指导实施。
省级及以下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管理办法和标准,负责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注重医学装备管理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提高医学装备管理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装备管理实行机构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
第八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其他卫生机构应当设置专门的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由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依据机构规模、管理任务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
规模小、不宜设置专门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机构,应当配备专人管理。
第九条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二)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制订、实施等工作;(三)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应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管理;(四)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五)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六)组织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七)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医疗仪器使用管理规定
医疗仪器使用管理规定医疗仪器使用管理规定一、凡有医疗设备的科室,要渐渐建立使用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人管理,严格使用登记。
认真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开机可用,并保证账、卡、物相符。
二、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要由器械科负责验收、调试、安装。
组织有关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管理、使用和训练,使之了解仪器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后,方可独立使用。
凡初次操,必须在谙习该仪器的人员引导下进行。
在未谙习该仪器的操作前,不得连接电源,以防接错电路,造成损坏。
三、仪器使用人员要严格依照仪器的技术标准、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使用仪器前,应判明其技术状态确实良好,使用完毕,应将全部开关、手柄放在规定位置。
四、不准搬动的仪器,不得任意挪动。
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觉仪器运转异常时,应立刻查找原因,适时排出故障,必须时应请总务科帮助,严禁带故障、超负荷使用和运转。
仪器损坏需修理者报总务科处置。
五、仪器设备(包含主机、附件、说明书)确定保持完整无缺,即使破损零部件,未经总务科检验亦不得任意丢弃。
六、仪器用完后,应由管理人员检查,关机放好。
若发觉仪器损坏或发生意外故障,应立刻查明原因和责任,如系违章操作所致,要立刻报告医务科及总务科,视情节轻重进行赔偿或进一步追究责任。
1.一般事故:未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1万元以下仪器损坏,尚能修复,不致影响工,按一般事故处置。
2.责任事故:未按操作规程操作,造成1万元以上仪器损坏而不能修复者,按责任事故处置。
3.重点事故: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造成1万元以上仪器损坏而不能修复者,或虽能修复但设备事故损失费(设备修复费+停机损失费)在1万元以上者,按重点责任事故处置。
4.无论何种事故发生后,都要立刻组织事故分析。
一般事故分析会由总务科组织使用、维护和修理等有关人员参加;重点事故分析会由院领导主持。
5.事故分析会的紧要内容是对事故原则、事故责任进行分析,总结阅历教训以及订立防范措施,要做到:事故原因不明、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安全、人员、制度、技术规范、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根据医疗器械分类与风险分级原则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控制及监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监测和评价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根据卫生部有关管理规范和监测评价体系的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
第二章临床准入与评价管理第六条医疗器械临床准入与评价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供方资质审核及评价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验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
纳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配置许可证.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部门负责医疗器械采购,医疗器械采购应当遵循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执行,确保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医疗机构应当按照院务公开等有关规定,将医疗器械采购情况及时做好对内公开.第十条医疗器械的安装,应当由生产厂家或者其授权的具备相关服务资质的单位或者由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保障部门实施。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能,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军队药材工作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是军队医疗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本规定所称医疗设备,是指除师以下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军队医疗、疗养、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以下简称军队医疗机构),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检测等工作的仪器、设备和装置。
第三条军队医疗设备分为大型医疗设备和一般医疗设备。
列入《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以及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设备为大型医疗设备;除大型医疗设备外的其他医疗设备为一般医疗设备。
第四条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按级负责、合理配置、规范购置、安全使用、注意效益的原则。
第五条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设备,组织实施技术保障和监督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
第六条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卫生部门主管本级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第二章职责第七条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拟制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章和购置经费年度分项预算方案,制定全军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二)制定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和配置标准,确定、调整和公布《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审批全军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及应用许可;(三)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四)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五)监督检查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六)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七)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总装备部和军兵种后勤部、军区联勤部卫生部门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购置经费年度分项预算方案,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二)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三)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四)监督检查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五)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六)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规范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规范第1章医疗器械概述 (5)1.1 医疗器械定义及分类 (5)1.2 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监管 (5)第2章医疗器械使用规范 (6)2.1 使用前准备 (6)2.1.1 医疗器械的选择 (6)2.1.2 医疗器械的验收与保管 (6)2.1.3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6)2.1.4 医疗器械的检查与试运行 (6)2.2 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6)2.2.1 操作流程 (6)2.2.2 注意事项 (6)2.3 使用后处理 (6)2.3.1 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 (6)2.3.2 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 (7)2.3.3 医疗器械的报废与处置 (7)2.3.4 医疗器械的使用记录 (7)第3章医疗器械维护与保养 (7)3.1 维护与保养的基本要求 (7)3.1.1 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是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
(7)3.1.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维护与保养制度,明确责任,保证医疗器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7)3.1.3 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应涵盖所有在用医疗器械,包括但不限于诊断、治疗、监护、急救等设备。
(7)3.1.4 维护与保养工作应定期进行,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使用频率和功能要求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
(7)3.1.5 医疗器械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7)3.2 常用维护工具与设备 (7)3.2.1 维护工具 (7)3.2.2 维护设备 (7)3.3 维护与保养的实施 (8)3.3.1 清洁 (8)3.3.2 检查 (8)3.3.3 校准 (8)3.3.4 保养 (8)3.3.5 故障处理 (8)第4章医疗器械清洁与消毒 (8)4.1 清洁与消毒的基本原则 (8)4.1.1 清洁与消毒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
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1.2 清洁与消毒工作应纳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范畴,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2篇)
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医疗仪器设备的普及,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主要从医疗仪器设备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当前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具体构建与实施方案,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医疗仪器设备在现代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水平,还能够加速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然而,医疗仪器设备的失灵和错误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意外伤害和医疗纠纷,因此,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目前,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各机构之间存在管理的差异,甚至有些机构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2. 人员培训不足。
医疗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医疗人员在医疗仪器设备的培训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能力有待提升。
3.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
目前的监督机制主要基于事后检查和投诉处理,缺乏对医疗仪器设备的事前监督和检查,无法有效发现和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方案如下:1. 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建立并完善医疗仪器设备的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管理要求和责任,确保医疗仪器设备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维护和管理。
2.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医疗人员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使其能够熟练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确保安全使用。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规范
设备使用环境要求
清洁度要求:设备应放置在清 洁的环境中,避免灰尘、污垢 等杂质进入设备内部,影响设 备的正常运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湿度要求:设备应在规定的湿度 范围内使用,过高的湿度可能导 致设备内部短路或腐蚀,而过低 的湿度则可能引起静电等问题。
添加标题
电磁环境要求:设备应远离强 电磁干扰源,如电磁炉、高压 线等,以免影响设备的信号接 收和传输。
报废审批:由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批,确认设备是否达 到报废标准
设备处置:经审批同意报废后,对设备进行处置,可以采用出售、 转让、报废等方式
处置记录:对处置过程进行记录,并归档保存设备处置风险控制来自设备报废与处置的必要性
设备处置的风险评估
设备处置的流程与规范
设备处置的风险控制措施
报废设备的定义:无法修复或 无使用价值的医疗设备
设备操作人员资质要求
具备相关医学知识,熟悉设备操作原 理和流程
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和 维护知识
持有有效的设备操作资格证书
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遵守 操作规程
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 安全运行
使用前应了解设备性能及注意 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 伤
添加标题
维护与保养:根据设备制造商的推荐,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设备故障报修 维修人员现场检测 确定维修方案 维修实施与验收
设备维修流程
设备维修记录管理
记录内容:维修 时间、维修人员 、故障描述、维 修过程及结果
记录目的:便于 追踪设备维修历 史,提高维修效 率
记录方式:纸质 或电子文档,需 妥善保存
报废设备再利用管理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安全、人员、制度、技术规范、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根据医疗器械分类与风险分级原则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控制及监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监测和评价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根据卫生部有关管理规范和监测评价体系的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监管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
第二章临床准入与评价管理第六条医疗器械临床准入与评价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供方资质审核及评价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验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
纳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配置许可证。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部门负责医疗器械采购,医疗器械采购应当遵循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执行,确保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标准规范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标准规范一、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医疗机构必须遵守一系列管理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的标准规范,以帮助医疗机构建立高效、可靠的医疗器械管理体系。
二、设备采购与验收1. 采购环节- 医疗机构应根据需要和预算,制定医疗器械采购计划,并征求相关专家、临床人员的意见。
- 采购合同必须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标准等信息。
2. 验收环节- 医疗机构应派遣专人参与验收,确保产品完好无损,并符合技术规范和合同约定。
- 验收合格的医疗器械要及时登记入库,未达到要求的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并退回。
三、器械保养与维修1. 保养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保养计划,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 保养工作包括清洁、消毒、润滑、紧固、校准等,要根据器械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2. 维修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维修管理制度,包括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备件管理等。
- 维修工作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保证维修质量和安全性能。
四、器械操作和使用1. 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操作规范,确保临床人员正确使用设备。
- 操作规范包括使用步骤、注意事项、安全预防措施等内容。
2. 使用培训-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包括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
- 培训内容要涵盖医疗器械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常见故障处理等。
五、质量检控与风险评估1. 质量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核、质量评估、不良事件报告等。
-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医疗器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2. 风险评估- 医疗机构应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 风险评估包括设备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环境等要素的综合评估。
六、备案管理与台账记录1. 备案管理-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备案,包括设备信息、注册证等材料。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规范
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规范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需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医疗机构设施、医疗流程、医生行为和药品管理等角度,探讨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规范。
一、医疗机构设施规范医疗机构的设施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其合理规划和运营对于患者的医疗体验至关重要。
1. 环境舒适:医院应提供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的环境,并保持合理的温度和湿度,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2. 卫生安全: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场所及设备的消毒、清洁工作,并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与处理,以确保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3. 设备齐全:医院应配备先进、可靠的医疗设备,并做好设备维修和更新工作,以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二、医疗流程规范医疗流程的规范性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减少错误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流程规范。
1. 病历管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病历管理制度,及时和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确保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2. 预约和排队: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约和排队系统,以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和排队拥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 专科医疗:医院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合理安排专科医生进行诊疗,并提供必要的专科检查和检验服务,以提高诊疗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4. 化验和影像检查:医院应建立标本管理和影像检查的严格程序,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医生,以指导临床决策。
三、医生行为规范医生的行为规范决定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1. 专业精神:医生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不断学习和研究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2. 患者沟通:医生应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并给予患者足够的沟通时间,尊重患者的意见和权益,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3. 遵循医德:医生应遵守医德规范,不断加强自我约束,不以患者为牺牲品,不从患者处谋取私利,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尊严。
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四篇)
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医疗仪器设备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工作工具,它们的安全使用对于保障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以____字左右的篇幅来详细介绍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的背景及意义医疗仪器设备是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安全使用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由于医疗仪器设备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安全使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 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确保医疗人员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诊疗工作,减少因为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导致的错误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医疗工作的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保障患者安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建立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理分配仪器设备的使用权限,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
3. 优化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医疗仪器设备是高度技术化的产品,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立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有助于明确维护和更新的责任和程序,保障医疗仪器设备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医疗机构的维修成本。
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和要求。
1. 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验收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仪器设备采购程序和标准,包括确定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评价和比较报价、签订合同等。
在仪器设备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符合规定。
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1996年9月20日卫生部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保障人民健康,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科学现代化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仪器设备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仪器设备购置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方针,统筹安排,精打细算,有效利用资金,避免积压浪费。
第四条:凡属国有的仪器设备,不论资金来源、购置渠道,均属本办法的管理范围。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置仪器设备管理机构或有专人负责。
有一名领导分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规模和任务设置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并有一名领导分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第六条:为加强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可成立仪器设备评价咨询委员会或小组,对本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决策、技术问题进行评价咨询。
评价咨询委员会或小组由领导、专家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组成。
第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本地区的有关规定;2.制定本地区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有关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3.组织制定仪器设备年度购置计划和中、长期装备规划;4.对本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贯彻仪器设备各项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组织制定本单位仪器设备年度购置计划;3.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保管、维修、调剂、报废、计量、统计以及考核、检查、评比、奖惩等项工作;4.收集、提供、反馈仪器设备信息,为使用部门和领导做好咨询服务;5.会同人事部门做好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调配、考核、定职、晋升和聘任工作;6.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情况,组织协作共用。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能,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军队药材工作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是军队医疗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本规定所称医疗设备,是指除师以下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军队医疗、疗养、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以下简称军队医疗机构),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检测等工作的仪器、设备和装置。
第三条军队医疗设备分为大型医疗设备和一般医疗设备。
列入《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以及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设备为大型医疗设备;除大型医疗设备外的其他医疗设备为一般医疗设备。
第四条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按级负责、合理配置、规范购置、安全使用、注意效益的原则。
第五条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设备,组织实施技术保障和监督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
第六条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卫生部门主管本级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第二章职责第七条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拟制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章和购置经费年度分项预算方案,制定全军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二)制定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和配置标准,确定、调整和公布《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审批全军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及应用许可;(三)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四)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五)监督检查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六)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七)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总装备部和军兵种后勤部、军区联勤部卫生部门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购置经费年度分项预算方案,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二)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三)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四)监督检查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五)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六)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规范
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仪器设备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其中,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作为一种高效、灵活、便捷的诊断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移动诊断场景。
本文将介绍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规范,以确保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设备准备与检查1. 确保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的供电正常,电池电量充足。
2. 检查超声探头是否完好并清洁,确保无损伤和污染。
3. 确保设备连接线缆完好,无松动或断裂。
二、操作规范1. 开机与关机a. 按下电源开关,等待设备自检完成后即可进入工作状态。
b. 关机前,先退出相关软件或页面,并按下电源开关停止供电。
2. 超声探头的使用a. 使用时,应将超声凝胶均匀地涂布在超声探头与人体皮肤接触面上,保证信号传输的良好。
b. 超声探头与皮肤接触时,应轻柔并保持恒定的压力,避免过度压迫。
3. 图像获取与调节a. 调整超声仪器的增益、深度、灰度、对比度等参数,以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
b. 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式,并结合临床需求进行图像优化。
4. 录像与保存a. 在进行录像前,确保设备存储空间充足,并选择存储路径。
b. 结束录像后,对结果进行回放确认,并评估图像质量。
5. 设备维护a. 使用完毕后,对设备进行外观清洁,尤其是超声探头,确保其干净无污染。
b.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与校准,遵循厂家建议的保养和维修计划。
三、安全注意事项1. 遵循设备使用安全规程,并由专业人员操作,严禁非授权人员擅自操作设备。
2.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设备和探头是否存在损坏或故障,并及时报修或更换。
3. 当设备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其断电,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4. 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备过热、冒烟或产生异常噪音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维修人员。
结语医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为医生提供了快捷、准确的诊断手段。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仍需严格遵守使用规范,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医疗计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医院医疗计量设备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内医疗计量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和正确检定,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计量器具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计量设备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内部购置的各类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医疗设备租赁的管理。
三、定义和缩写1. 医疗计量设备:指医院内用于医疗诊断、治疗、监测、检验等目的的计量设备,如医用X光机、CT机、超声仪等。
2. 设备管理员:指被授权管理医疗计量设备的责任人员。
3. 设备档案:指医疗计量设备的档案,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时间、检定记录等信息。
4. 检定:指定期对医疗计量设备进行检验、校准和维修。
四、设备管理1. 设备采购1.1 根据医院的临床需求和财务预算,制定设备采购计划。
1.2 设备采购需遵循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保证设备的品质和价格合理。
1.3 采购的设备应具备产品合格证等必要的法定资质手续,并在规定期限内保修。
1.4 设备购置完成后,立即建立设备档案,并进行设备验收,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2. 设备使用和保养2.1 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的日常使用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和性能的稳定。
2.2 设备使用人员必须按照设备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不得擅自改变设备参数和使用范围。
2.3 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设备管理员应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维护保养。
2.4 设备管理员应及时处理设备的故障和损坏情况,确保设备的可用性和安全。
2.5 设备使用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设备使用和保养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3. 设备档案管理3.1 设备管理员应建立设备档案,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时间、检定记录等信息,并及时更新档案。
3.2 设备档案应妥善保管,确保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3.3 设备档案应定期检查,确认设备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一条目的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建立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所称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
医院范围内各科室、各专业开展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原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医院各科室、各专业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医院根据国家建立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总则1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第四条组织机构(1)成立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2)领导小组下设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处)。
办公室由医务处(牵头部门)、科室管理部、护理部、院办公室、设备部、药剂科等部门组成,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三).成立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家组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具体成员包括: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医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伦理委员会成员、各专业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组成专家库。
第5条本组织的责任(一)领导小组职责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协调、组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加强与上级主管有关部门的汇报和沟通;对各部门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履职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2(二)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公室职责主要是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协调与相关部门,完善管理办法和对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总结等。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医学装备是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和器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提高,医学装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保障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是必要的。
首先,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对设备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评估。
医学装备在使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以确保其质量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
制定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可以明确评估医学装备的性能和功能。
这包括对医学装备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进行测试。
通过评估医学装备的性能和功能,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其次,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对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规范。
医学装备的使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制定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可以明确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对设备的操作流程、使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等进行规范。
通过规范医学装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可以降低误操作和事故的风险,保障医学装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再次,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对设备的质量控制进行监督。
医学装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制定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可以明确设备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这包括对设备的维护周期、保养方法、零部件更换等进行规范。
通过监督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对设备的信息管理进行规范。
医学装备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患者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设备的参数等。
制定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可以明确设备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处理方法。
这包括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进行管理。
通过规范医学装备的信息管理,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应用的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对于保障医学装备的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制度需要对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使用方法和技巧、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进行规范和监督。
医学装备管理办法规定
医学装备管理办法规定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医学装备在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安全,规范医学装备的管理成为了必要的举措。
本文将从医学装备的分类、采购管理、使用管理以及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全面了解医学装备管理的相关要求。
一、医学装备的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学装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医学装备、二类医学装备和三类医学装备。
一类医学装备是指对人体进行治疗、诊断、监测、支持或替代等具有高风险的医学装备,如植入性或侵入性生命维持设备、心血管介入治疗设备等;二类医学装备是指对人体进行治疗、诊断、监测、支持或替代等具有中等风险的医学装备,如X射线设备、超声诊断设备等;而三类医学装备则是指对人体进行治疗、诊断、监测、支持或替代等具有低风险的医学装备,如体温计、血压计等。
二、医学装备的采购管理医学装备的采购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医疗机构分类和医疗机构许可管理办法》,各级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办法,明确医疗器械采购的程序和要求。
如一类医学装备的采购应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进行,确保医学装备的安全和质量;而二类医学装备的采购则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供应商比较,选择符合质量要求且价格合理的医学装备;对于三类医学装备的采购,可以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采购。
三、医学装备的使用管理医学装备的使用管理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装备使用台账,及时记录医学装备的购置、验收、分配和维修等情况。
一类医学装备的使用应有专人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培训,以确保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操作规范性;二类医学装备的应用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医学装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对于三类医学装备的使用,则应有明确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指南,以确保医学装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四、医学装备的维护保养医学装备的维护保养是延长医学装备寿命和提高使用效能的关键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设备应用规范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设备应用规范发文单位:卫生部文号:卫医发[2000]325号第一章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第二节五官疾病第三节呼吸系统第四节循环系统第五节消化系统第六节泌尿、盆腔、生殖系统第七节骨关节及软组织系统第二章磁共振成像机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第二节五官第三节呼吸系统第四节循环系统第五节消化系统第六节泌尿、盆腔、生殖系统第七节骨关节及软组织系统第三章心血管造影X线机临床应用的意义与适应证第四章超声诊断仪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第一节颅脑第二节眼及眼眶第三节甲状腺、甲状旁腺、颈淋巴结第四节乳腺第五节胸部与纵膈第六节心脏和大血管第七节胃肠第八节肝脏第九节胆道系统第十节胰腺第十一节脾脏第十二节腹膜和腹膜腔第十三节腹膜后肿物和腹部大血管第十四节肾、输尿管及膀胱第十五节肾上腺第五章医用核素显像设备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第一节局部脑血流(γCBF)断层显像第二节脑池显像第三节脑室显像第四节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第五节脑显像第六节心肌灌注显像第七节心肌“热区”显像第八节平衡法门控核素心室造影第九节首次通过法核素心血管造影第十节肺灌注显像第十一节肺通气显像第十二节静脉血栓显像第十三节恶性肿瘤显像第十四节骨显像第十五节甲状腺显像第十六节甲状旁腺显像第十七节肾上腺皮质显像第十八节肾上腺髓质显像第十九节肝实质显像第二十节肝血流血池显像第二十一节肝胆显像第二十二节异位胃粘膜显像第二十三节消化道出血显像第二十四节胃肠动力学显像第二十五节肾动态显像第二十六节肾静态显像第二十七节尿返流显像第二十八节骨髓显像第二十九节脾显像第三十节淋巴显像第三十一节炎症显像第三十二节葡萄糖代谢显像第六章动态心电图机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第七章化学分析仪的用途与项目组合第一节用途第二节检查项目组合第八章伽玛射线立体定向头部治疗系统的临床配置与应用第一节设备与技术条件第二节临床应用的意义与适应证第三节剂量第四节疗效评价第一章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应用的临床意义与适应证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机(Computed Tomography,以下简称CT):结合X线摄影和计算机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影像学设备。
本规范所指CT仅包括可用于全身各部位检查的CT.CT检查一般属无创伤性、诊断准确性高、检查时间短、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开展CT检查的单位,其放射防护工作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有关规定、规范要求。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疾患和畸形临床意义:CT是目前颅脑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尽管MRI较CT有很多优点,但在以下几方面CT仍然优于MRI:(1)诊断急性颅内出血和急性颅脑性外伤;(2)显示钙化灶;(3)颅骨病变等。
CTA 的开发又扩展了CT的应用范围。
另外,危重病人可以携带抢救设备和器械,不影响CT检查。
与MRI相比,CT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后颅凹病变的诊断,CT伪影较多,诊断能力不及MRI.对于脑白质病、陈旧出血、水肿以及脑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也不如MRI敏感。
主要适应证:急性期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
颅脑原发性肿瘤和囊肿包括脑实质肿瘤,如神经上皮肿瘤、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等;脑外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及蝶鞍附近肿瘤、神经鞘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等。
颅内转移瘤颅内感染性疾病脑脓肿、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内炎性肉芽肿如结核瘤等。
颅内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等。
颅脑外伤一般适应证:脑血管畸形脑白质病包括多发性硬化。
颅脑先天畸形脑积水非适应证:急性脑炎脑变性性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和畸形临床意义:脊柱影像学检查包括脊椎(椎体和附件),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等以及硬膜囊,包括脊髓和蛛网膜下腔。
CT检查尤其对骨质结构有其优越性。
MRI的应用,对脊柱尤其是脊髓的检查明显优于CT,现已成为主要的影像学技术,并已逐步取代CT.目前我国MRI设备仍不普遍,脊柱CT包括CT脊髓造影对比良好,对硬膜外退行性疾病等的诊断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主要适应证:脊柱肿瘤尤其椎体和附件原发和继发骨肿瘤。
脊椎病包括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等,观察骨性结构和钙化效果良好。
脊柱外伤一般适应证: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空洞症(需延迟CT脊髓造影)脊髓血肿、硬膜外血肿、脊髓横断蛛网膜炎非适应证:脊髓变性如多发生性硬化。
脊髓炎脊髓挫伤第二节五官疾病眼临床意义:CT能清楚显示眼球、眼外肌及脂肪间隙。
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眶内血管性疾病。
眼CT检查,放射剂量小于普通X线体层摄影,但因晶状体等对X线敏感,应注意照射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超声适于检查眼球病变;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也是优良的眼影像学检查方法。
至于显示眼眶骨质病变和球内钙化,CT优于MRI.主要适应证:眶内炎症包括眶内脓肿、原发性眼眶炎症、炎性假瘤等。
眼球内阴性异物玻璃和木质异物。
视神经病变如视神经肿瘤、视神经损伤等。
球后肿瘤 CT为首选方法。
一般适应证:眼眶外伤和异物血管病变如血管瘤、颈内动脉海绵状窦瘘、静脉曲张等。
眼球病变如眼球肿瘤、视网膜剥离等。
眶壁以及邻近副鼻窦肿瘤累及眼眶非适应证:外眼病青光眼白内障鼻、副鼻窦及鼻咽部临床意义:普通X线平片仍是副鼻窦常用的检查方法,但CT和MRI更适应于显示鼻和副鼻窦的解剖细节。
CT可以清楚显示骨质和软组织病变,而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鼻咽部检查优于CT.CT用于肿瘤诊断时,主要帮助确定肿瘤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限度。
主要适应证:副鼻窦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和转移瘤良性肿瘤副鼻窦黏液囊肿一般适应证:鼻咽癌化脓性副鼻窦炎、鼻腔息肉外伤如LEFORT骨折。
配合纤维内窥镜手术显示上颌窦开口的位置和形成。
喉临床意义:CT主要用于喉癌的分期诊断,确定喉癌仅限于声门区,或位于声门上区,包括梨状窝;或声门下区,或同时累及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区(经声门癌)。
显示喉周围间隙是否受到累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主要适应证:喉癌一般适应证:喉的非肿瘤性病变如喉息肉(声带息肉)、喉囊肿、喉膨出等。
耳、颞骨临床意义:耳CT检查的主要部位是颞骨。
扫描技术需用高分辨率CT,以显示中耳、内耳等细微结构,优于X线平片和多轨迹体层摄影。
MRI对颞骨内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优于CT.主要适应证:先天畸形如外耳道闭锁、听小骨发育异常、中耳腔发育不良、内耳畸形等。
颞骨骨折显示骨折线与中耳、内耳的关系。
肿瘤外耳道癌、中耳癌、中耳鼓室内血管瘤(化学感受器瘤)、面神经鞘瘤、听神经瘤。
位于骨性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主要的诊断方法是增强MRI.耳硬化症化脓性中耳炎合并胆脂瘤了解胆脂瘤的部位、大小、对周围骨质有无破坏穿通,发现隐匿的胆脂瘤等。
耳源性脑脓肿一般适应证:恶性外耳道炎内耳感染岩骨尖综合征第三节呼吸系统临床意义:胸部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常规X线检查一直是重要的首选的基本手段。
因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及横断面成像,无影像重叠等优点,对普通X线难以显示的肺门区、纵隔旁、心后、近横膈区等部位病变,具有优良的诊断价值。
胸部CT检查主要用于:(1)常规X线检查发现病变,需进一步定位、定性诊断,以及确定病变的扩展范围;(2)常规X线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胸部病变者;(3)介入放射学。
此外,高分辨率C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达到分辨次级肺小叶的能力,提高了CT对肺弥漫性疾患及某些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主要适应证:气管肿瘤良性及恶性肿瘤。
肺肿瘤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
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炎,胶原病肺损害,各种尘肺和肺气肿等纵隔肿瘤胸腺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及食管囊肿等。
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如淋巴瘤、结节病、转移瘤等。
胸膜肿瘤原发和转移瘤。
横膈肿瘤胸壁骨良、恶性肿瘤一般适应证:肺脓肿肺结核的鉴别诊断肺炎及治疗经过观察特别是小儿肺炎。
胸腔积液第四节循环系统临床意义:现今普遍应用的第三、四代CT机,因扫描速度较慢(秒级),一般不适应心脏疾病的诊断。
但CT尤其是快速扫描CT对心脏钙化,如心脏瓣膜、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测;增强扫描对主动脉、腔静脉和心包疾患有重要的和一定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电子束CT扫描速度达到毫秒级,适用于心脏形态和功能检查评价。
但从价格效益比及诊断效果分析,对各种心血管疾患和畸形的诊断,仍以超声技术为首选,MRI更为全面。
主要适应证:心脏及心包的钙化尤其是冠状动脉钙化,用于冠心病筛选诊断。
一般适应证:主动脉疾患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尤其是急诊病例。
肺动脉栓塞腹主动脉及其大的分支与腹腔内肿瘤的关系主要用CT血管造影。
非适应证: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复杂、复合和单发畸形。
后得性心脏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等。
第五节消化系统消化道临床意义:消化道疾患的首选检查方法为消化道钡剂造影,它可直接显示病变的形态特点。
CT检查对一些病变可起辅助诊断作用,如对消化道恶性肿瘤,CT检查可显示壁外及相邻脏器的浸润范围,有无肝转移,淋巴腺及腹膜与后腹膜腔转移等,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对粘膜下肿瘤,可了解壁外的发展情况,还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等。
一般适应证:消化道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仅用于术前了解肿瘤的浸润范围与进展程度,或进行分期诊断。
直肠癌术后了解有无局部复发。
平滑肌瘤等粘膜下肿瘤消化道炎症先天性疾患消化道憩室等腹膜腔临床意义:腹膜腔由于范围较广,被系膜、韧带划分为若干间隙隐窝,超声检查难于作出全面诊断,常以超声作初步检查手段,主要仍需依靠CT、MRI检查。
主要适应证:腹膜腔积液(包括积血)腹膜炎症、脓肿腹膜肿瘤如间皮瘤、转移瘤等。
一般适应证:腹膜结核肝脏临床意义:CT不宜作肝脏疾患的普查与筛选,在超声发现病变的基础上,肝CT检查对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以及确定病变范围、进展程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主要适应证:肝恶性肿瘤如肝癌、转移瘤等。
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腺瘤等。
肝囊肿及CT导引下介入治疗肝脓肿、肝结核等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等。
肝外伤如肝血肿、肝破裂。
一般适应证:血吸虫病肝脂肪变性等肝弥漫性疾患非适应证:肝炎胆道临床意义:胆系疾患首选检查方法为超声、直接的检查方法为胆系造影,后者近年来已较少应用。
CT 对一些疾患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如有助于确定梗阻性黄疸的梗阻部位与性质;显示胆系肿瘤的浸润程度与范围,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胆系结石,可帮助预测结石成分的化学性质,有利于体外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三维立体CT胆道造影,可确定结石位置,对外科手术治疗极为有利。
主要适应证: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胆系恶性肿瘤如胆囊癌、胆管癌等。
一般适应证:肝内胆管结石,三维立体CT胆管造影胆囊腺瘤、腺肌增生病等胆系先天性疾患如先天性胆管囊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