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合集下载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经典著作,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艺术发展和作品解析,展示了美的演变和进步的过程。

以下是本人对该书的读书笔记,内容详细,具体细化每个章节。

第一章:古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1 早期艺术的表现形式及特点1.2 古代艺术对宗教和宗教仪式的影响1.3 古代雕塑、绘画和建筑的创作风格及技术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命2.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起源2.2 文艺复兴对艺术传统的挑战与革新2.3 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解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第三章: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变革3.1 巴洛克艺术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2 艺术家对于光线和形象的处理3.3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第四章:现代艺术的探索与创新4.1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艺术风格4.2 艺术家对色彩和形式的独特处理4.3 抽象艺术的诞生及其对传统艺术的冲击第五章: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与思考5.1 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以及未来主义的兴起5.2 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的关注5.3 跨界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附件:- 插图:包含艺术作品图片及文字说明的插图附件- 参考文献:列出本书参考的相关文献的详细信息注释:1、文艺复兴:指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一场关于人文主义、艺术和科学的思想运动。

2、巴洛克.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豪华、夸张和运动感。

3、印象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以捕捉光线、色彩和瞬间印象为特点。

4、抽象艺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追求通过形状、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在情感和思想。

李泽厚—美的历程念书笔记

李泽厚—美的历程念书笔记

李泽厚《美的历程》念书笔记杨阳 2021103467《美的历程》从内容到语言都很精美,是我超级喜爱的美学高作。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宏观美学把握。

全书共有十个章节。

第一章“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和图案的成心味的形式这三方面的内容,作者向咱们展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原始的审好心识。

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期狞厉的美,线的艺术,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慢慢从“神坛”走向民间。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那么和建筑艺术。

我以为很独特的观点是作者论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在艺术上的关系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表现了艺术为政治效劳的有效功利,道家那么表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和“气势与古拙”,展现给咱们楚汉文学与现实的美学风貌。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和阮籍与陶潜,表现了在魏晋那个中国历史上的转变时期的人文的觉醒。

第六章“佛陀世容”,共有凄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这三部份,论述了宗教慢慢从悲到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相结合。

第七章“盛唐之音”,论述了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

唐朝不愧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第八章“韵外之致”,论述了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和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缘起、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和有我之境。

我以为,从宋元绘画的宏观上看,宋偏向写实,元偏向写意,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顶峰,这是以后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

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人世的悲欢聚散,显现了多样的艺术形式。

经典语句摘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闻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现的不正是能够使你直接感触到的那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期精神的火花在那个地址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常常令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美的历程每一章的概括内容

美的历程每一章的概括内容

美的历程每一章的概括内容美的历程每一章的概括内容第一章:创业初期[创始人的背景和初创困境]在第一章中,我们将了解到美的的创业初期。

创始人方洪波的背景和动力将被介绍,包括他在石油勘探公司工作的经验以及对电器行业的激情。

我们还将看到美的面临的初创困境,如有限的资金、技术短板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第二章:技术创新[从跟随到领先的转变]第二章中,我们将了解到美的如何从跟随者转变为领先者。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研发实力的提升,美的逐渐在市场上展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我们还将深入了解美的的技术创新策略,如研发投入的增加、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市场导向的创新方式。

第三章:品牌建设[从知名度到品牌价值的提升]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关注美的的品牌建设历程。

通过大力投资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美的逐渐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

我们还将深入了解美的的品牌战略,如产品差异化、品质保证和营销创新,这些都对美的的品牌价值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国际化进程[从本土市场拓展至全球市场]第四章中,我们将了解美的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美的逐步进军国际市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们将深入探讨美的的国际化策略,如扩大全球分布网络、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和建立本土化战略等。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环保与社会责任的实践]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关注美的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美的将环保与社会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并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深入了解美的的环保实践,如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活动,以及其社会责任项目,如公益捐赠和教育支持。

第六章:未来展望[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在第六章中,我们将展望美的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探讨美的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如技术变革、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我们还将分析美的的战略规划,如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品牌建设,以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了解美的历程中的每一章的概括内容,并对美的的创业初期、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国际化进程、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展望有全面的了解。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

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_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

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

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

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

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

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

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

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__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

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

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

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

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

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

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

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

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

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

《美的历程》精华笔记

《美的历程》精华笔记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这些诗篇中所咏叹、感喟、哀伤的具体事件或内容已很难知晓,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或喜悦或沉痛的真挚情感,和塑造出来的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那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和委婉而悠长的深厚韵味,不是至今仍然感人的么?

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和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从《楚辞》到《山海经》,从庄周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祥凝炼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详下两章)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

2023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

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

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

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

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

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

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

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

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

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

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

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1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中国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

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

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

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

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

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

因为我要搞懂,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资料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资料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主要内容:主要写的是中国的美学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明清结束,主要以每个时代的文学和艺术特点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编写。

具体有:龙飞凤舞----青铜时期-----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写意---明清文艺思潮。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有意味的形式1,暴力是文明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这一整个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奴隶制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至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

P382,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复杂、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

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多样流动的自然美。

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P43第二章: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线的艺术;解体和解放)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一:儒道互补1,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P492,理性实践就是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P503,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礼乐》一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美学文献。

P50-P514,从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2024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2024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为筏,摆渡过时间的大风大浪,笔者潦草地见证了一场美的历程。稍作歇息,两岸风景映入眼底。符号、线条等形式本身轻简,却因沉淀了社会内容而有了万钧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记忆,太过信任也太过依赖所谓的理性与科学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触动。笔者无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对久远的文明之美时,添上一些以民族记忆为基底的纯粹审美。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贝尔提出,此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从人首蛇身图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贴服地面,微微弯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预示着它将作为中国西部、北部、南部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要的图腾旗帜而高举飘扬。离开了绘就人首蛇身的线条,便无意义与美;离开了图腾的意义,人首蛇身图案也不成其为美。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

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原始人的项链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

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

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一、认识图腾从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发展不断进步,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文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

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

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

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节律、均匀、光滑……)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族类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种“人化”和“对象化”。

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社会的基础,后者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

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如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远古传说及《山海经》中的神有很多也都是“人首蛇身”,可见蛇图腾是中国大地上众多部落共同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

远古华夏氏族以蛇图腾为主,经过部落战争,与其他氏族部落融合,其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而逐渐演变为“龙”。

与龙蛇同时出现或稍后出现。

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战争而逐渐融合统一,“龙”、“凤”图腾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二、原始歌舞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源自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糅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

一小时读懂中国艺术——《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一小时读懂中国艺术——《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一小时读懂中国艺术——《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经典著作,干货十足,一书可读懂中国艺术。

作者:李泽厚,哲学家,1930年6月生于湖南长沙,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第一章龙飞凤舞一、远古图腾旧石器时期,距今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将装饰品穿孔,并用赤铁矿染为红色,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追求美。

距今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大多是人首蛇身,如女娲、伏羲,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

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蛇身加上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西部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也不断合并其他部落的图腾演变成为龙。

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图腾,最终,以西(炎黄集团)胜了东(夷人集团)而告结束,图腾“龙”于是飞起。

龙飞凤舞的图腾形象中,沉淀了社会价值和内容,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二、原始歌舞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在远古是一体的东西。

《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原始歌舞分化成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图腾神话由混沌世界进入英雄时代,巫术礼仪和原始图腾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

三、有意味的形式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图案多,尤以鱼纹最普遍,后期逐步演化为几何线条。

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沉淀过程。

鸟纹开始涡旋化,后又演化为大圆圈的拟日纹,鸟的形象演化为代表太阳的金乌,蛙的形象则逐步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两大因素。

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线条的感受、领会、掌握则要困难得多。

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炙烈情感,已经以独特的形式凝练沉淀在线条纹饰中。

新石器晚期比早期远为神秘恐怖,神农氏时期和平安定的生活已经逝去,以残酷的大规模战争、掠夺为基本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已经来临。

美的历程每章摘抄及感悟

美的历程每章摘抄及感悟

美的历程每章摘抄及感悟摘要:一、引言:阅读美的历程的重要性二、正文:【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美的历程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史。

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在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美的内涵和外延的演变。

通过学习美的历程,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从中汲取文化的养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美的历程各章摘抄与感悟】1.第一章:美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美的历程始于原始社会。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美的起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从石器时代的实用之美,到陶器时代的装饰之美,美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感悟:美的起源揭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活实践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的。

2.第二章:古代文明中的美本章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美学观念。

这些文明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上,还表现在哲学、文学等领域。

感悟:古代文明中的美彰显了人类对美的多元探索和丰富创造。

3.第三章:中世纪的美中世纪的美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呈现出神秘、神圣的特点。

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艺术作品都凝聚了人们对美的独特理解。

感悟:中世纪的美反映了宗教对人类审美观念的巨大影响。

4.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观念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使美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个性和人性成为美的核心。

感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的复兴揭示了美的观念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

5.第五章:现代审美观念的诞生现代审美观念的诞生标志着美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革命以来,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感悟:现代审美观念的诞生反映了社会变革对美的观念的深刻影响。

6.第六章:当代审美趋势在当代社会,美的观念日新月异,多元化的审美趋势日益明显。

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到网络审美,美的范畴不断扩大。

感悟:当代审美趋势显示了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结论】美的历程是一部生动的人类文明史。

通过学习美的历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美学观念,还能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李泽厚着.美的历程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主要内容:主要写的是中国的美学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明清结束,主要以每个时代的文学和艺术特点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编写。

具体有:龙飞凤舞----青铜时期-----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写意---明清文艺思潮。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有意味的形式1,暴力是文明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这一整个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奴隶制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至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

P382,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复杂、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

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多样流动的自然美。

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P43第二章: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线的艺术;解体和解放)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一:儒道互补1,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P492,理性实践就是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P503,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礼乐》一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美学文献。

P50-P514,从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
以下是《美的历程》第一章的一些摘抄:
1. "美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象,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灵感。

"
2. "美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对于完美、和谐、有序的感知和赞美。

"
3. "美的产生和认知是基于人类感知能力的发展和进化,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看法和判断。

"
4. "美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创造,是人类艺术和文化的灵魂。

"
5. "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它超越了个体的利益和欲望,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6. "美的历程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人类不断探索和追求完美的过程。

"
以上摘抄展示了《美的历程》第一章对于美的定义、产生和重要性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这一章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于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理解,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和讨论打下基础。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 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

美的历程第一章摘抄

《美的历程》第一章的摘抄如下:

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应成为我们探索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写。

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深时间轴上,会发现以往的一切,宛如一家曲折、深邃、生动的历史画廊。


在人类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中,“艺术”与“科学”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般地说,艺术似乎赋予了各种具体形式以引人入胜的美,而科学则赋予各种现象以恒久的支配作用。


艺术和科学都需要一个中介性层次加以实现。

在艺术中这个中介层次是审美心理;在科学中则是知性认识。

艺术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两大创造活动,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一般地说,科学偏于实用,而艺术偏于审美。

以上是《美的历程》第一章的部分摘抄,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和科学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索和发现。

《美的历程》精华笔记

《美的历程》精华笔记

美的历程, 李泽厚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妇女胸前配带的鸡心。

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

穿孔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的。

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

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或同类物件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

[图版1][1]但要注意的是,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

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溶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审美、艺术日益从巫术与宗教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然而,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

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

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且不管三年丧制是否儒家杜撰,这里重要的,是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且不管三年丧制是否儒家杜撰,这里重要的,是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

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

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

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这个时候的宗教、艺术、审美等因素是混杂在一起,都包含在巫术礼仪之内。

1-2. 女娲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的神,比如女娲、伏羲、盘古、共工、轩辕等,他们是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形象多是巨大的龙蛇,绝大部分时候被描绘成人面蛇身。

如下图,传说中伏羲女娲的形象:“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闻一多认为,它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为主体,加上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据推测,蛇的形象,是远古华夏氏族的图腾。

华夏部落在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也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合并到自己的图腾中,直到“蛇”逐渐演变成为“龙”。

渐渐地,以“龙”为代表地华夏部落,控制了中国的西、北部。

而“凤”则象征着占据着中国东方的部落。

以龙、凤为代表的两大部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

斗争的结果,推测是是龙(西方华夏集团)战胜了凤(东方夷人集团)。

所以至今中国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但是,“凤”代表的部落也很强悍。

“龙”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没有办法完全吞并“凤”。

因此凤的地位虽然低于龙,却还是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形象和地位,最后形成了龙飞凤舞这样的图腾旗帜,也为后世留下了龙凤呈祥之类的文字和画面。

龙飞凤舞的图像符号,凝集了原始的社会意识,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02.原始歌舞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

面对很多影响部族存亡的事情,比如人丁繁衍,战争胜败等,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虔诚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来祈求上天神明保佑。

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和信仰。

巫术礼仪活动,除了龙飞凤舞之类的图腾标记,还包括身体激烈地跳动、口中念念有词、狂呼高喊、以及器具的敲打击奏……这些行为在后世逐渐发展成舞蹈、歌唱、诗歌、咒语、以及器乐等等。

活动中表达出的情节和内容,后来发展成了戏剧和文学。

(原书图3)这是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舞蹈纹陶盆。

盆上的舞者,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

不要以为它只是呈现了原始人欢快起舞的场面。

考古学家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表现的当时严肃的巫术礼仪的。

在原始人看来,巫术礼仪(礼)和原始歌舞(乐)密不可分,它们与部族的兴衰命运息息相关。

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中国人将它们分化成两条路径,分别代表精神生活的两面:相对约束的“礼”——正刑典章;相对解放的“乐”——文学艺术。

后世总是将“礼”和“乐”同列并举,并且与政治兴衰联结起来。

朝气蓬勃的时期总是“礼乐并重”的。

但当人们谈起某个朝代“礼崩乐坏”,往往表示这个王朝已经衰败了。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随着先民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加,巫术礼仪被不断理性化,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基本完成了这一替代转换的过程。

03.“有意味的形式”3-1.从动物纹到几何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出现最多的不是动物纹,而是抽象的几何纹。

这一点,中国和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致的。

这是一只1950年出土于甘肃的马家窑彩陶瓮(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上到下的纹饰,分别是漩涡纹,水波纹和平行线。

有人解释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状态的水面,如:波涛汹涌、涟漪荡漾和平静如镜。

作者李泽厚更倾向于,漩涡纹和水波纹分别代表蛇的盘曲状和爬行状。

而蛇,是古越族的图腾。

原始人在陶器上描绘蛇、鸟、鱼、蛙的手法,从写实模拟,到写意抽象,甚至符号化。

几何纹中融入了原始人强烈情感和特殊意义:既作为崇拜图腾的标志,也是同一族群共同体的标志。

3-2. 美的形成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就像之前提及的,从具象动物纹向抽象几何纹的演变,并且融入特殊意义的过程,就是“美”形成的过程。

越是了解表象背后的“意味”,就越是能欣赏到包含着这种意味的美。

比如条纹,在现代人看来只有颜色宽窄的不同;但看在原始人眼中,则可能代表蛇鸟鱼蛙和种族繁衍,从而产生喜爱、崇拜、厌恶、害怕等情感。

所以,对历史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的背书;而是到博物馆,对照着实物听工作人员作一场精彩的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3-3. 陶器造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

色彩是相对原始的审美形式,而对线条的掌握,则要困难得多。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爱使用红色,说明他们已经对“颜色”有了审美感受。

而对线条和造型的审美,一直到新时期时代的制陶工艺上,才体现出来。

这里谈陶器的造型。

这是一只仰韶文化的三足陶器,被收藏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

从实用功能来讲,它下方通透,便于烧火;容量宽敞,有利蒸煮,用起来很是方便。

从视觉效果来看,三足的造型,比两足稳定,比四足简洁,给人庄重神秘的感觉。

这种造型,和宗教仪式中严肃神秘的氛围非常切合。

所以三足器后来成为主要的礼器绝非偶然。

但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原本的意味。

而且器物一旦摆脱了纯粹的模拟写实,具有了“美”的意味之后,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道路,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感受。

而后者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发展。

比如,三足器的演变。

在礼乐并重的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就的三足鼎,造型雄浑厚重,成为国之重器。

而在礼崩乐坏的东周,三足器就逐渐衰落,不再具有神秘崇高的地位。

等到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三足器却追求灵巧秀美,成为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清赏文玩之物。

比如著名的汝窑三足洗(左图)和三足樽(右图)。

问:同样都是三足器,为什么“楚王问鼎”代表楚人窥视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三足洗却成了宋人的旖旎柔情?04.炎黄尧舜的时代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4000年)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平和安定。

之前我们看过这一时期的舞蹈纹陶盆(原书图3),纹样活泼淳朴,生机勃勃。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被父家长制替代,社会进入了炎黄尧舜时代,中国大地长期陷入大规模战争中,斗争剧烈而残酷。

这个时期的陶器纹路变得威吓恐怖,使人感受到权威统治的力量。

黄帝(前2697年~前2597年)统一中原后,龙山文化的黑陶器,造型上直线压倒曲线,纹饰上封闭重于连续,多是机械静止状态的纹饰,显得神秘严峻。

这正好也反映了之前提到的,社会背景和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器型纹饰的发展。

尤其是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晚期的石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一种生产工具)纹样,连性质都开始起了根本变化,成为接下来的夏商文化中青铜纹饰的前导。

(龙山文化晚期的石锛纹样)05.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等一系列创新,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伴随着时代洪流,审美艺术将发生怎样的巨大变革?我们有必要在人工智能的视野下探讨审美艺术的未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哲学。

有人说,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有几个星光灿烂的黄金时代。

第一个黄金时代,是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黄金时代是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个黄金时代,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始,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提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出现,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人类文明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这一时期,人工智能变成一门正式的学科。

前三个时代的哲学和科技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之源、技术之基。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主流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智能源自自然的造化,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也因此,最早拥有智能的人类被称为智人。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法国哲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指出,人类进化到现在,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已经结束了,今后的进化是技术推动下的人类自我进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便是人类增强智能的一次伟大进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语言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甚至于,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于人类诗人的诗。

前不久,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了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等。

虽然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可以创作出形式上的艺术作品,但是,要判定其作品是否是艺术品,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拥有审美,我们仅仅对艺术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在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人类精神价值体系可分为三个板块:科学认知系统、宗教信仰系统、审美艺术系统。

这三个方面不分离、不隔绝、不同质,共同推动着人类精神的进步。

其中,“超越”是贯穿这三个板块的核心概念。

科学认知是对现实的超越。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的发展,都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开垦,对自然和现实世界的改造,对人类原有生存方式和认知状态的超越。

迄今为止,这种超越为人类力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福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