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读书笔记
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845a3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9.png)
抗战电影观后感抗战电影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一)新闻评论学课上,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一部以抗战为背景题材的电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黑白电影、压抑的山城、挂甲台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题元素。
含泪微笑式的幽默叙事,讲述的是一段远去的历史;真实无华、原生态的解读,剖析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鬼》的色彩是独具艺术魅力的。
影片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黑白”传达出了全彩色难以营造的和阴雨天一样的阴暗、压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调,令人产生无可逃遁的逼仄感。
这不仅传递出对历史的还原,也把远去的痛苦记忆变成黑白,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回顾和反思历史的氛围。
看《鬼》,我们不时会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调、幽默的语言以及因语言障碍制造出的各类荒谬滑稽的笑点所逗乐。
甚至,我们不自觉地会被贯穿始终的日本海军军歌吸引。
但笑过与欢愉过后,思考这种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
或许,当幽默淡化了人物命运的历史印记,在大喜和大悲的对比中,痛才更显得刻骨铭心。
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们的各种对话中时时流露出来,他们还懂一些民间技艺,在“军民联欢会”上,他们还可以不失时机的“露几手”。
《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军军歌,影片中反反复复奏响的乐曲,看似欢乐喜庆,深深体会后,那重复奏响的曲调不免让人觉得压抑、恶心。
因为,这些音乐曾经伴随着当年日军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味在中国土地上横行。
洋洋自得的日军统领,出行还带着乐队,招摇在中国的村落。
在影片的结尾海陆军联欢盛会上,海军军歌再次奏响。
挂甲台的百姓们天真地和这些友善的“日本子”联欢,却绝望、悲愤地在军歌中遭到大屠杀。
乐与悲的对比呈现,表达入木三分。
在心理动力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鬼子来了》采用的正是运用了精神分析的视野来解读抗战中的中国农民。
挂甲台的'孩子们正是“本我”人格的体现,而唐山村民正是传统审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ee39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3.png)
电影名:《鬼子来了》观后感说起来,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劲儿真大,到现在我脑子里还时不时闪现出黑白的画面,那感觉,就像一口老酒,又辣又上头。
它不像一般的抗日片,高喊口号,冲锋陷阵,它更多的是在拷问人性,让你看完心里堵得慌。
这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故事。
村民马大三莫名其妙被塞了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兵,一个翻译官。
本来想把他们交给八路军,结果一来二去,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好奇,再到最后的麻木,这其中的转变,让人细思极恐。
姜文在这部电影里,真是把黑色幽默玩到了极致。
你看那群村民,一个个看似淳朴,其实心里的小九九比谁都多。
他们对日本兵的态度,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会儿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一会儿又吓得瑟瑟发抖,这反差,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说到演员,姜文自己演的马大三,那叫一个“轴”!一根筋,认死理,却又胆小怕事。
香川照之演的花屋小三郎,一开始挺凶,后来又有点可怜,最后……算了,不剧透了。
每个角色都特别鲜明,特别有记忆点。
这电影的画面,黑白的,却特别有质感。
光影的运用,简直绝了!很多场景,现在回想起来,都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脑海里。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那首日本民歌,听着有点诡异,又有点悲凉,特别能烘托气氛。
这电影也有点“难啃”。
节奏有点慢,而且有些地方比较隐晦,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
还有就是,它对人性的刻画太深刻了,深刻到让人有点不舒服。
它不像其他电影那样,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把问题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思考。
这电影的主题,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人性拷问。
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都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让你思考,在极端的环境下,人会变成什么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我想说,《鬼子来了》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爆米花电影,它会让你思考,让你回味,让你久久不能平静。
观《鬼子来了》有感
![观《鬼子来了》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9632492b160b4e767fcfcb.png)
观《鬼子来了》有感我恨日本人,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恨日本,这是与生俱来的仇恨。
从小到大,在爱国主义的影片里,一次次看着日本人丧心病狂地杀戮中国无辜人民,一次次落下愤怒的泪水,怒火在心底深处燃烧!在影片的开头,我愕然发现鬼子来了,没有血腥,没有惨象,孩子们笑着跑着坐在断墙上,等着那个日本军官给糖吃,而那个日本军官也是一反往常日本军官给予我们的凶残冷血的形象,却是笑眯眯地和孩子们玩起了魔术,我以为日本人变了,变得有点人性了,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日本人就是日本人,他们心中的杀戮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当“我”的出现改变了村庄的“宁静”,然而一切却仍然是宁静的。
为了解决“我”带来的这两个日本子,村民们开始商量怎么办。
有人提议将他们交给日本人,有人说一手一个掐死算了,有人说全村人都跑就留下这两个日本子。
很简单的一个场景,就形象地表现了村民们不同的心态以及他们面对战争的无知和愚昧。
在决定要留下他们等那个“我”来带人之后,村民们又像中国古代的公堂一样审讯两个人。
同时,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为他们治伤,做白面饺子,送酒。
在这里,我们虽然可以看出村民们的胆小,但也能够看出他们身上的那份醇朴和善良。
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既对这帮村民感到痛恨,又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对他们痛恨的原因吧。
在等待了半年还没有人来拿人后,村民们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发生(因为他们村边就是炮楼子啊),他们决定将两个人处决。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该由谁来动手?经过几番论战和推托,终于决定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马大三幸运地将两粒红豆全抓到了。
之所以要专门写这段,主要是因为它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每个村民都不愿亲自去杀人,他们给自己找了种种借口,不得已之下只好由老天爷来决定。
这里同样反映了村民们身上正反两种性格。
一是怕承担责任。
在日占区杀日本人可是件大事,弄不好自己性命难保,所以,没有人愿意上前,大家全是口是心非。
另外一种便是村民们的善良。
他们不敢杀人或者说从来没有杀过人,所以,人性决定了他们的畏缩和胆怯。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b7587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3.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内心翻涌,感触颇多。
影片一开始,那黑白色调就仿佛把我拽进了那个沉重的年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却被战争的阴霾笼罩。
马大三,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没有什么英雄的光环,就是个老实巴交,有点胆小怕事,只想着把自家日子过好的乡下人。
当那个装着日本鬼子和汉奸的麻袋被扔给他的时候,他的生活彻底乱了套。
他纠结、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两个“烫手山芋”。
那个晚上,马大三和村里的人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那场景真的是太生动了。
昏暗的灯光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主张杀,有的主张放,吵吵嚷嚷,谁也说服不了谁。
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真实,有担忧,有恐惧,也有那么一点私心。
特别是马大三去请一刀刘来杀人的那段,真让人哭笑不得。
本以为请来个厉害的角色,能把这麻烦解决了,结果一刀刘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杀成。
他那故作高深的样子,还有马大三满心期待又最终失望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说说那个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一开始他是那么的嚣张跋扈,满嘴的“武士道精神”,嚷嚷着要切腹自尽。
可当他发现自己真有可能死的时候,又开始害怕得要命,哭哭啼啼地求饶。
他的转变,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而那个汉奸董汉臣,更是把那种狡猾和自私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日本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村民面前又装腔作势。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村民们和鬼子一起联欢的那一段。
一开始,大家都还有些拘谨,可随着气氛越来越热闹,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彼此的身份和仇恨。
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大人们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着身体。
那一刻,真的让人有种错觉,好像战争不存在了,大家可以和平共处。
但这短暂的欢乐背后,却是深深的悲哀。
因为这种和平是虚幻的,是建立在村民们的无知和善良之上的。
当鬼子们的真面目暴露,开始屠杀村民的时候,我的心都揪紧了。
那血腥的画面,让人愤怒,让人痛心。
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战争与人性的考验
![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战争与人性的考验](https://img.taocdn.com/s3/m/010854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6.png)
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战争与人性的考验观后感《鬼子来了》——战争与人性的考验影片《鬼子来了》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作品,该片于1996年上映,讲述了二战后台湾的一段真实历史,以及岛上居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考验。
观影后,我深感这部电影通过战争的背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考验。
以下是我对于该片的观后感。
电影以二战结束后的台湾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日本战败返乡的部队抵达岛上,与岛上居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该片生动展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诸多面向,包括勇气、背叛、悲伤和渴望复仇的情感等。
在这部电影中,战争作为一个极端的环境,对每个角色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观影过程中,我对男主角、战俘、以及岛上居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度思考。
首先,男主角在电影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他是一个曾经参与过抗日战争的英雄,但战后因为抵触国共内战的后果,选择了回到农村避世。
然而,在鬼子来袭之际,他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他发现鬼子将要屠杀无辜的人们,决定与其他岛上居民团结一致,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男主角的选择和行动让我思考战争对个体责任的压力,以及战争时期个人自由和集体责任之间的矛盾。
其次,电影中的战俘也是一个令人动容的角色。
他们被囚禁在一个由围墙包围的地方,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
观影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些战俘内心的困惑和绝望。
然而,尽管受到极大的痛苦,他们仍保持着尊严和勇气。
这使我意识到即使在战争的黑暗时刻,人类的内在力量和对生命的尊重依然存在,并能够支撑着个体去面对挑战和困难。
最后,电影中展示的岛上居民群体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
尽管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团结,保护自己的家园。
他们面对来自外敌的威胁,却始终坚守在一起,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刻。
这使我思考到在战争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而强大的。
整部电影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角色的内心挣扎,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
在战争中,人性的阴暗面得以彰显,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36de8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8.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影片一开始,那黑白的画面和独特的音效,就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人们过着平淡又朴实的生活。
主角马大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安稳日子。
当那个装着日本鬼子和汉奸的麻袋被扔给他的时候,他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马大三他们一群人围着那个麻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该怎么处理。
有人说杀了,有人说放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纠结和恐惧。
那时候的他们,心里想的或许只是如何能让自己和家人平平安安,别惹上麻烦。
他们的那种小心思,那种朴实又带着点自私的想法,真的太真实了。
马大三去找村里的长辈商量,长辈们抽着烟,皱着眉头,一脸的为难。
那烟雾缭绕中的一张张脸,充满了无奈和迷茫。
他们在这个小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哪里见过这样的事情啊。
再说说那个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一开始他嘴硬得很,叫着嚷着要杀要剐随便。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生命真的受到威胁的时候,又开始求饶,说什么只要放了他,就会给他们好处。
这种前后的反差,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还有那个翻译官董汉臣,他在日本鬼子和村民之间周旋,一会儿帮着这边,一会儿又向着那边。
他的那种两面三刀,其实也是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电影里的村民们,为了那所谓的“好处”,决定暂时不杀花屋小三郎,还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看着他们给鬼子端上饭菜,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真让人心酸。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的善良和天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当鬼子们来到村子里的时候,一开始还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他们和村民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看起来似乎很和谐。
可谁能想到,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后来,鬼子们的真面目露出来了,他们开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村子里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
女人们的哭声,孩子们的尖叫声,男人们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
那一幕幕残忍的画面,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ba433213169a4517623a300.png)
2011年1月20日
今天看了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让我很有感受。
电影里演义的是一群纯朴的中国农民和日本人的一个小故事。
在电影中反应了两个国家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讲究更多的是人情味,而日本人讲究的是原则。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人懦弱一面的表现,但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中国儒家传统。
思想的表现吧。
电影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这句话。
马大三对日本人的仁慈换来了整个村子的灭口,也是中国人的懦弱把自己的同胞杀害啦。
可能中国的教育要增加一点日本人的原则,也可能日本人的文化中要有一些中国思想中的仁义吧。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8a5d22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1.png)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台湾。
日军占领了台湾,把当地人当作奴隶来利用。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台湾人,他们试图逃离日军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死亡。
电影通过一些非常暴力和残酷的场景来展现这个过程,这些
场景充满了血腥和痛苦,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性的沦丧。
战争让人们变得冷酷无情,让人们抛弃了他们之
前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
在电影中,许多人物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一个温柔的女子
成为了一个残忍的手下,一个正直的男孩变得愤怒和充满仇恨。
他们本来是好人,但在战
争的磨难下,他们变得残忍和不近人情。
这告诉我们,战争不仅破坏了人类的身体,更摧
毁了我们的心灵。
电影还描绘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仇恨。
台湾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
这个电影表明了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并强调了战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仇恨和冲突。
虽然电
影有时对日本人的描绘有些偏见,但它仍然成功地揭示了台湾人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苦难。
这个电影对那些认为战争是必要的、是合理的人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
总的来说,《鬼子来了》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通过吸引人的故事和惊人的
场景,深刻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暴力性,呼吁人们反战、爱和平。
虽然这个电影并不
是完全客观的,但它仍然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地反对战争,保护我们的家园和人类的未来。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c0aa784b35eefdc8d3336b.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其实鬼子早就来了。
而本剧中更多的是说麻烦来了,地点在日军长达八年统治下的挂甲台。
当地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日军统治的生活,其中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吃饱,穿暖,结婚,养活孩子,八卦,这就是生活,还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哪怕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仍然会服从本性而照常生活。
中国人是出了名的以忍耐而著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生活最高准则——是麻木。
被封建统治的麻木培养的奴性,面对侵略者点头哈腰、逆来顺受。
这就是真实,这里没有八路军,没有武工队,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抗日剧里的老少爷们打鬼子。
在八年里日统区人民并没有多少反抗,或者说反抗的人并不多。
其中人物很有意思:朴实善良,怕死的马大三;有血性,嫉恶如仇的鱼儿爹;胆小怕事,老实巴交,满口古书道理的舅姥爷;私藏白面的八嫂子;嘴不严实的二脖子•••都被封建气息围绕着,愚昧,对日本人心慈手软,对自己村的马大三却以死相逼。
这些人物并不可爱,虽然十分夸张,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实。
为了生存他们养着鬼子,为了生存他们放了鬼子,为了生存他们活着,为了生存他们死了。
马大三要回来六车粮食,鬼子和中国村民联欢的时候,我的情绪上是真的接受不了了,暗想原来姜文还有严重的政治问题。
看着舅姥爷,八嫂挤眉弄眼的唱小曲,村民们开心的样子,觉得愚昧的村民真是管他谁来,有粮就行,实在可耻。
而心理这些不满立刻就被鬼子翻脸后的屠杀给淹没了,他们残忍的杀死老头和孩子,那些虽然愚昧但是善良的同胞。
之前对日本人的一点好感顿时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嘴巴。
国民党的到来,瘸了一条腿的吴大为和他身后嘴里一直嚼着东西、一脸看戏相的美国人也有种道不明的讽刺的感觉。
抗日胜利了,我却没有感觉到胜利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日本人最后的疯狂,结局派花屋三郎,砍三儿的头的时候,时间被夸张的拉长,花屋三郎对着马大三的脖子量了又量,还弹走一只碍事的蚂蚁。
这个过程我对他是充满期待的,以为他会以特别的方式报恩。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c7b23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5.png)
电影名:《鬼子来了》观后感说起来,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劲儿真大。
黑白的画面,荒诞的情节,压抑的氛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堵得慌。
它不像一般的抗日片,高喊口号,痛打鬼子,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战争的残酷。
这片子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故事。
村民马大三被强迫照顾两个日本俘虏——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官。
一开始,村民们对这两个俘虏充满了恐惧和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甚至一起过年。
你敢信?这画面,想想就觉得讽刺。
马大三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他老实巴交,胆小怕事,却又有着一股子倔劲儿。
他不想惹麻烦,只想把这两个俘虏送走,好过自己的安生日子。
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他就像被命运推着走,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那个日本兵花屋小三郎,一开始挺凶悍的,后来也慢慢变得“人畜无害”起来。
可这种“人畜无害”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这得你自己去看才能体会到。
电影里有很多黑色幽默的桥段,比如村民们给俘虏取名字,叫“我”和“你”,简直绝了!还有他们一起过年那段,看着热闹,却让人心里发毛。
这种反差,更突显了战争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这片子最牛的地方,我觉得是它对人性的刻画。
它没有简单地把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选择。
村民们不是英雄,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日本兵也不是魔鬼,他们也有恐惧和无奈。
战争,把所有人都变成了怪物。
画面方面,黑白的影调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与电影的主题非常契合。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那首日本民歌,听起来既诡异又悲伤。
剪辑节奏略慢,不过也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战争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除了死亡和destruction ,还有什么?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光辉,就像黑夜里的一点星火,微弱却顽强。
如果你想看一部不一样的抗日片,我强烈推荐《鬼子来了》。
它会让你思考,让你震撼,让你久久不能平静。
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https://img.taocdn.com/s3/m/d0393e1fa216147917112811.png)
看《鬼子来了》有感制药工程余鸿毅当我听到老师叫同学们看《鬼子来了》时,我心想:我们的抗日神剧又要隆重登场了,日本侵略者一定会被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打的屁滚尿流的,他们的飞机大炮在八路军战士面前会变成一堆破铜烂铁。
但看完后,结果却出乎意料,也发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马大三,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胆小怕事,质朴。
在收看两个俘虏后,马大三立马召集了村民来商讨对策,可大家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说,马大三说了谎话:如果两个俘虏出了事,全村人都得遭殃。
这时候,村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纷纷表明自己的立场。
马大三以此把大家绑在了同一条船上。
诚然,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用共同利益去绑架他人。
这是很多人都喜欢干的事情,拉别人下水。
当那个日本俘虏以绝食来换取吃白面时,马大三居然妥协了,仿佛他才是俘虏,自己都没吃过白面,却要想尽办法去弄白面给一个侵略者吃。
这真是够讽刺的。
可惜他的所做的一切却没能换来村子的平安,日本侵略者在宴会上屠杀了手无寸铁的村民,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外出躲过一劫。
马大三爆发了,拿着刀去战俘营找日本人拼命,杀了几个日本人,最后他也被国民党军官判处了死刑。
花屋小三郎,日本俘虏,在刚开始时,他想进办法要自尽,在马大三的阻拦下,均告失败,他也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在影片中,他与翻译官的一段对话是很有意思的,他说他是日本的一个农民,根本就没想过来中国杀人;村民自己都吃不饱,却每天给他送吃送喝的,他很感谢村民,村民有如他再生父母。
可在他归队后,他的所作所为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屠刀伸向了村民。
他被战友毒打了一顿,因为他理应为武士道殉身了,不该活着。
在他即将切腹自尽的那一刻,酒涿猪吉阻止了他,告诉他日本已投降,不用自尽了,这才作罢。
在日本人眼里,武士道要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
这是非常恐怖的,因为它完全漠视生命,为了所谓的精神,死多少人都无所谓。
这就像日本士兵屠杀那些村民时,还伴着他们的国歌。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58a8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c.png)
电影名:《鬼子来了》观后感说起来,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真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可不是一般的抗日神剧,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的,说不上来的滋味。
黑白的画面,粗糙的质感,却透着一股子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
这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故事。
村民马大三莫名其妙地被丢了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官。
本来想把他们交给八路军或者皇军,结果两边都不接收,村民们只好硬着头皮养着这两个“瘟神”。
本来以为相安无事就能过去,谁知道事情越闹越大,最后整个村子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就不剧透具体的情节了,这电影看得我心里堵得慌。
马大三这个角色,一开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胆小怕事,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他养着这两个俘虏,其实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但随着剧情发展,他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最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这个转变过程,姜文演绎得非常到位,让人又同情又害怕。
再说说那个日本兵,花屋小三郎,一开始还挺嚣张的,后来被村民的“善良”感化,变得有点人情味了。
但骨子里那种军国主义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这种矛盾感也让这个角色更加复杂。
翻译官董汉臣,则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左右逢源,见风使舵,最后却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这电影的主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抗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拷问。
战争把人变成了鬼,不管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
影片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桥段,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在笑过之后感到深深的悲凉。
画面方面,黑白的影调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与电影的主题非常契合。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日本军歌和村民的戏曲唱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战争的荒诞感。
剪辑方面,姜文也玩得很溜,一些快速剪辑的镜头,增强了电影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这电影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有些情节比较血腥暴力,可能会引起一些观众的不适。
而且,电影的节奏比较慢,需要一些耐心才能看完。
《鬼子来了》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抗日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寓言。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9a87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0.png)
电影《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是一部中国经典反战电影,影片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日本鬼子入侵中国的残暴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中国村庄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抗战精神。
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在日本鬼子入侵的情况下,村民们如何展开抵抗。
在这个小村庄中,有一位抗日游击队队长,一位独臂村民,以及一位日本文化学者。
他们之间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影片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战争环境下的变化和成长。
抗日游击队队长在战斗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村民们的骄傲;独臂村民在失去妻子和儿女之后,仍然选择坚守家园,成为了村里的象征;而日本文化学者则在与中国人民的交往中改变了原本对中国的看法,逐渐站到了中国人民一边。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成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祖国的忠诚。
在影片中,日本鬼子的残暴行径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屠杀,使得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尤其是在电影的高潮部分,鬼子对村庄发动了一场毁灭性的袭击,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正是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坚定地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抗争。
影片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感慨。
在鬼子的残暴打击下,村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抵抗到了最后。
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也使得我们更加珍惜和铭记历史上的抗战岁月。
影片也通过日本文化学者的变化和思考,表现了战争对每个人的深远影响,以及通过对话和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整部影片在叙事手法上也十分出色,通过悬疑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了抗日战争的年代,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年中国人民的艰辛与坚韧。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也别具一格,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也有感人至深的人情故事,以及对抗战岁月的真实再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鬼子来了》观后感:我是谁
![《鬼子来了》观后感:我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4e71dd7fcaaedd3382c4d310.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我是谁断断续续的总算看完了这部影片,是该写点什么的时候了。
寂静的夜里,在马大三与自己的女人激情澎湃地制造下一代的时候,有人敲门。
“谁?”马大三问。
“我。
”门开了,一把枪顶住了额头。
马大三自始至终都没能看见那个“我”到底是谁?“我”为马大三以及它们的村子送来了一个年终的礼物——战争。
两个人被装在麻袋里寄放在马大三家,打开麻袋,一个日本军人,一个中国翻译官。
五舅老爷问马大三是谁把他们弄来的。
马大三答:“我。
”于是五舅老爷又问:“我是谁?”“知不道。
”五舅老爷和马大三他们审问两个“鬼子”。
“说,‘我’是谁?”翻译答:“我哪知道你是谁?”五舅老爷:“我问的是带你们来的人。
”答:“不知道。
”鬼子也不知道“我”是谁?两个人的到来给全村带来了麻烦。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给他们在深夜里带来麻烦的“我”是谁?“我”是谁?这是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故事继续发展下去。
“我”说会在大年三十夜里把这两个人带走,马大三怕被每天在自家门口路过的鬼子知道了,就把两个人捆在地下室里好吃好喝的款待着。
大年三十这天夜里“我”没有来。
全村人都想把这两个麻烦处理掉。
想把两个人干掉算了,作为整天跟黄土打交道的农民,谁也下不了手。
最后他们选中了马大三来完成这件事情。
马大三做不到,他就把两个祸根又偷偷的养了半年。
最后终于被村民发现,并且不依不饶,没办法他就出去找杀手。
县城是日据区,满大街都是日本兵,街头的鼓词艺人唱着为日军歌功颂德的唱词。
通过一个磨豆腐的远房亲戚他找来了一个清末时期的刽子手。
老人功夫了得,自称是人的灵魂引路人。
然而,他在杀那个日本鬼子的时候却失手了,他没能拯救“鬼子”的灵魂。
“鬼子”花屋小三郎惦念着这半年来马大三他们对自己的好,最后与马大三他们达成协议——“以粮食换生命”。
日军投降的消息来到了鬼子的大队,鬼子大队长却锁住了春风。
他们答应了“粮食协议”。
粮食运到了村子里,晚上日军与村民一起联欢。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06e667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9.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可真是让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儿。
影片一开始,那浓郁的乡村气息就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和那个特殊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子,那里的村民们过着平淡又有些鸡飞狗跳的日子。
主角马大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整天为了生计忙活。
他那有点憨憨的样子,却藏着一颗善良的心。
当他莫名其妙地被人扔了两个俘虏在手里,那股子慌张和无奈,真的是太真实了。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种有点胆小怕事,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面对问题的人。
我记得有个场景,马大三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处理这两个俘虏。
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混乱的乡村大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人害怕惹麻烦,有人想着能不能从俘虏身上捞点好处。
大家七嘴八舌,吵吵嚷嚷,那股子烟火气就像是我小时候在村里看到大人们讨论大事儿一样。
特别是那个六旺,说话的时候总是咋咋呼呼的,一会儿说要杀,一会儿又说不能杀,把大家的心思搅得更乱了。
还有那个二脖子,总是唯唯诺诺地跟在别人后面,不敢有自己的主见。
这些人物的刻画,真的是太细致了,让我感觉他们就像是从生活中直接走出来的。
而那个日本兵花屋小三郎,一开始那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嘴里喊着“死啦死啦滴”,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十足的恶魔。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以为自己要被杀的时候,又开始哭哭啼啼地求饶,说自己想念妈妈,还承诺给村民们粮食。
这前后的反差,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还有那个翻译官董汉臣,他在日本兵和村民之间来回周旋,有时候为了保命,不惜说些违心的话。
他的那种狡猾和自私,真的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仔细想想,在那种生死关头,他的选择也许也是一种无奈的求生本能。
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也很出彩。
鱼儿,马大三的相好,她的温柔和坚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虽然没有参与到处理俘虏的大事中,但她对马大三的关心和支持,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朴实的爱情。
当鬼子们来到村子里的时候,那种表面上的“和谐”真的是让人觉得讽刺至极。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41af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a.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是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创作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影片以丰富的细节和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摧残和对人性的考验。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忍和人性的脆弱。
整部电影充满了黑白对比的色调,这种色调给人以荒凉和冷酷的感觉。
尤其是对战争场景的刻画,黑泽明用更加写实和残酷的手法展现了战场上的惨状。
在电影中,骄傲洋溢的武士精神与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赤裸相互交织。
片中的角色,有忠诚坚定的日本军人,也有对生活绝望的普通人。
他们或英勇,或懦弱,或善良,或残忍,他们都在战争的洪流中无法控制自己。
影片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这使得整个情节更加真实且触动人心。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无辜的民众失去了家园,经历了痛苦的分离和死别;战士们经历了骨肉分离、战友牺牲的痛苦;在面对鬼子的压迫时,人们时而选择抵抗,时而选择谄媚,表达了人性在极度压迫下的挣扎和无奈。
这些细节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做何选择。
导演黑泽明精心塑造了每一个角色,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从一开始的倔强而坚定,到逐渐心灰意冷,最后在生存和尊严之间作出抉择。
尤其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她凭借坚强而勇敢的个性以及对家人的爱而成为整个故事的灵魂。
她的表演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鬼子来了》通过战争的残酷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暴力的可怕。
观影过程中,我时常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处在战争中,我会如何选择?战争让人失去了人性的底线,为了生存,人们可能失去同情心和善良。
这让我深深反思,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战争,如何保持我们的人性和良知。
总体而言,《鬼子来了》是一部温情和残酷并存的战争影片。
导演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写,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性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在片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让我们一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总字数:591)。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02f85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0.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鬼子来了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鬼子来了观后感1今看姜文鬼子来了,开始看是愤怒.居然把中国的人性弱点暴露出来:贪生怕死,打小算盘等.还是忍住看下去.然后,慢慢看出了点意思.我逐渐觉得我同姜文同学一体了,他的恐怖同时也是我的恐怖、如果真有人拿刀比着我的脖子,要我做啥我就做啥、也许比他还孬种、中国农民在强权面前,在生死面前,都是先给强权让路,像血酬定律的作者说的,人的行为受制于外界的最大权力,谁的权力最大,就有话语权、然后,有了生存,就开始计较利益、好的都想要得更多,坏的要得更少、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人的劣根性,只要自己还活着、所有其他人的生死可以不管,不关心谁、基本上变成了鲁迅文章翻拍的作品、然后听了几遍我是谁,似乎又觉得姜文意还不在此、他就像一个禅师,像在给我们参话头,我是谁啊、谁是我啊、为什么我会恐惧啊、在威胁面前,我可以低下头去,一直低到草堆里、我究竟有什么恐惧的?怕别人伤害我?为什么怕,因为别人杀我,我就怕,他打我,我也怕、为什么我怕、因为怕他摧残我的身体、我怕痛,怕死、总之,恐惧,在有害的时候,我一直恐惧,我想选择更少的恐惧、在利益面前,我选择最大的利益,我处于贪婪的心,一直不停歇、要吗处于恐惧,要么处于贪婪,从来就没消停过、说到这里,觉得应该姜文的原意可能还更深一些,我可能还不够理解、就先理解到第三层次吧、电影里的姜文,最后终于放下了恐惧,可是电影外的人们,还是被恐惧所侵蚀着、一部分人不想看,一部分人看了骂,一部分人看了无话可说,一部分人点了赞、不想看的,觉得这部电影让我恐惧了,点出了我的内心,让我内心暴露无遗,没有安全感,宁愿逃避、看了骂的,我就恨日本人,可以砸日系车,砸日系货、虽然是别人的东西,但是是同胞的东西,伤害的是同胞的利益,他从未想过,也不愿去想,中国人真正被侵略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是中国鬼子、看了无话可说的,意识到些许东西,五味杂陈,在反思,或者被其中的一点东西砸晕了头,还在思索中、点赞的,并不见得他就真正领会了姜文的意思,而只是说,姜文先生给我们说的,某个层次他懂了,或者说懂了一点、我在自说自话,自作聪明,我正是刚才我说的人之中。
观后感
![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7373d1b14e852458fb57a3.png)
观后感―――《鬼子来了》看了《鬼子来了》,触动很大。
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来形容我现在的感受。
当然我也对日本侵华这一段历史有了一个更新而深的了解。
原来对于日本侵华有的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憎恨,现在更多方面是对双方人性的了解。
人心?人性?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村民马大三、以及中国军队留在他们家的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翻译汉奸之间发生的事。
马大三――人本善良、老实、厚道,但就偏让他遇上了这样的事――中国军队撤退是讲两个装有俘虏的麻袋留在他的家里,并许诺会回来取。
一缓时间过去了大半年,中军迟迟未现身,反而是日军的碉堡修到了村口。
本分的马大三和村民们也再细心的照顾着两个留下的俘虏。
这过程中,他们有想过将这两个俘虏给杀害,但最终善良的马大三不忍下手。
在长时间的磨合中,马和两个俘虏之间逐渐消除敌意。
这原本就是一个好的发展过程,大家都互相友好,人性的好终究是会遮住一切的。
小三郎向马大三提出愿意以粮食来换取自由,这对他们无疑是天降甘霖,这可以救济陷于饥荒中的村民,也因为无知,他们答应了,马大三相信了住家多时的小三郎。
这也许就是人性本善吧,也是我们最大的弊端,容易动情,也就因为这样,容易被人利用。
所以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日本鬼子就是日本鬼子,毫无人性可言,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够以弱凌强,在世界立足,在亚洲称霸。
在双方互为友好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实行了大屠杀,村子也被烧为了白地,多么残忍的手段呀!这就是天真的村民认为的朋友,他们从未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就这样做了刀下孤魂。
最后一幕,马大三含笑而死,为什么?他的笑,一方面是对日军的嘲笑,另一个方面是对在一旁看热闹并宣传道德教义的民众的嘲笑,这一抹笑,应该是告知,你们的愚昧,最终也会像我一样得到深刻的教训。
抗日战争我们是赢了,但至今我任没有找到一种精神,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愚昧、贫穷和落后的民族不会有的一种精神。
记得那一幕,马大三不知道如何处置两个俘虏,一个疯子就喝道:“我一手掕一个,活活给他们掐死”――这个疯子诠释了这种精神,说出了真理。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abcf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鬼子来了观后感引言电影《鬼子来了》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山村被日军占领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文将对这部电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河北一个叫阜城的小山村。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撤离,小山村被日军占领。
村里的兵站被日军扣留,村民们被迫与日军展开艰难的生活斗争。
与此同时,一支八路军游击队秘密潜入村子,准备策划一次抗日游击战。
影片以小山村村民安生和小偷阿牛的视角展开。
安生被选为村子的“亲日派头人”,他在保命的前提下努力维护村民的权益;而阿牛则利用混乱的局势进行了三番五次的偷盗。
在与日军长官的斗智斗勇中,安生和阿牛逐渐意识到自己处于生死边缘,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
观影感受表演精湛《鬼子来了》的表演堪称精湛。
其中张国荣饰演的阿牛被誉为经典之作,他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内心波澜。
从一开始的小偷,到一名意识觉醒的抗日斗士,张国荣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的眼神、表情和举止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观众仿佛能看到阿牛内心的纷乱和矛盾。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例如罗宾·巴德飾演的日军长官渡边一角,他展现了一位冷酷而高傲的日军军官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张艺谋对演员的精心指导使得他们的表演更富有层次感,每一个角色都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精心构建的故事《鬼子来了》的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小山村被日军占领的事件展开,通过安生和阿牛的视角,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战争时期的艰难和人性的挣扎。
影片通过对村子内外的人物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面对战争的选择和抉择。
安生作为村里的“亲日派头人”,他的内心纠结和压力在整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示。
而阿牛则代表了一个普通小人物,他的成长和觉醒贯穿了整个剧情。
影片的节奏紧凑而紧张,每一个情节都紧扣故事主线。
尤其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整个剧情设计精心且合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
目录
不知有国?/ 1
种族平等?/ 11
此“启蒙”非彼启蒙/ 21
恢复中华?/ 31
以日为师/ 41
飘不久的黄龙旗/ 51
与外国委蛇/ 63
“你一国我一国”/ 73
爱人还是爱国?/ 83
爱乡还是爱国?/ 93
“国民国家”的流失/ 103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113
四海同胞主义/ 123
工人无祖国?/ 133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143
立国的资格/ 153
祁老太爷的无奈/ 163
抗战建国/ 173
师傅领进门/ 185
这个世界谁“化”谁?/ 195
我们是谁?/ 207
幸福终点站?/ 217
不知有国
P6
人类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在民族国家意识及其制度发展上,存在着一种渐进性;愈到近代,由于生产力大发展,人们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愈显密切,民族国家对个人的影响作用也愈强。
由横的社会轴,我们亦不难发现,社会不同阶层与民族国家利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辐射状,愈靠上层愈易感觉到此种关系之重要,愈靠下层却愈不易感受到此间关系,因而愈易麻木并隔膜。
此“启蒙”非彼启蒙
P22
欧洲式的“启蒙”,就是“要求一种让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自由发表的宽松气氛,是(主张)一种自由和思想宽容的精神”。
P24
欧洲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及其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基本同步的。
P25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胡适从一开始就看的比较清楚。
他一生中每谈及此一运动,
总是“比较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不是偶然的。
他对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的解读,始终着眼于“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及在此基础上“再造文明”的意图。
故他在运动中从来都坚持“不谈政治”,主张“我们应致力于(研究)我们所认为最基本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基础”。
......以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程度,首先要做的恐怕还是一点一滴的、最基础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介绍、普及和实践的工作,还够不上欧洲式的思想启蒙。
“你一国我一国”
P78
依据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北京政府时期即使在民国史上也是极度黑暗混乱的。
改革开放后,两岸史家已经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了异议。
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恰恰是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近乎空前绝后的全国性的思想启蒙运动,延续并推进了自晚清以来的宪政实验。
向来我行我素,却对列强奴颜婢膝的中央政府,也不得不开始屈从于民众舆论的压力,废止了拿国权做交易的秘密外交办法。
有学者并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一时期宪政、共和、地方自治,乃至推动联邦制的种种尝试,特别是在1920年代上半期形成的同样空前绝后的“联省自治运动”,理当被视为近代中国走上民主化道路的一次重要机遇。
“国民国家”的流失
P107
......也因为大,中国原本就民族混杂交融,形不成单一民族国家,且现代民族主义所包含的政治认同,即人民主权和国民权利的诉求,还会进一步刺激并扩大其内部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张力。
辛亥革命后,中国所以会迅速五分四裂,除了传统大一统的皇权统治不复存在后,一个重要原因,是19世纪末以来十多年的思想启蒙运动,再加上清末地方自治的额推行,使得各地绅商、官僚,特别是新兴的知识分子,纷纷开始张扬自身的权利意识,并据此为自己争权夺利。
立国的资格
P153
汉娜·阿伦特说得好:“任何一个以征服者姿态出现的国家,都会刺激被征服民族的民族意识及其对掌握自主权的渴望,这种情况将会破灭(征服国家)缔造帝国的野心。
”
抗战建国
P178
“抗战建国”这一概念的意义,注意到抗日的中国从日本人当年所说的未开化民族,迅速转向日渐具有组织力的现代民族国家,和抗日战争有密切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已故的刘大年先生的启发。
P180—181
大年先生对这场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地位、作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当年提议的主书名上,即“中国复兴的枢纽”。
“复兴”一词反映了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期望,但这一概念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正是这场抗日战争,百年来落后挨打、四分五裂的中国,一步步引上了民族独立、统一和强盛的新的历史起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场战争作用和意义的观察,从习惯上所说的“八年”拉开到“十四年”,即从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开始算起,当不难更清楚地看出这一渐进的却又是异常明显的变化过程。
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开始走上建立现代国家道路的枢纽,不是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5年的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等等不重要,更不是否认自20世纪初以来民生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1915年—1920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兴起,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及其延续至1927年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对国人观念意识的冲击和影响。
但是,对于亿万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占中国人口90%以上、远离城市现代气息的农村人口来说,如果不是1931年日本开始大举侵入中国,直至占去半壁河山,直接威胁甚至侵害到他们的利益,或许再过二三十年,只要其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还基本上是农业的,大多数国人的家国观念仍旧是传统式的,而少现代的意识。
P183
.......它根本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变动所带来的。
由于日本入侵的步步深入,对叶家兄弟影响更大的已经不再是父辈和家庭,而是现代社会关系条件下的同学、朋友、同事及其社会团体。
尤其战争打响后,个人和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
越是受到西式教育的年轻人,就越容易意识到国家社会对自己的不可或缺性,越容易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政治主动性的“政治人”。
政治一旦介入到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来,不仅家族、血亲、地缘的影响作用会退而求其次,而且不同政治倾向与政治选择之间的矛盾纠葛,既会因意识形态对立而对立,也会因政治利益冲突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