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大字本)

合集下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

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

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

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

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

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加工基地建设。

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

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

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县域战略转型方案1. 引言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战略转型方案。

本文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一种县域战略转型方案,以期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 问题分析2.1 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引领和支撑。

这导致县域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缺乏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2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县域,前往发达地区求学或就业。

这导致县域在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陷,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方案设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县域战略转型方案:3.1 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2 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政府可以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完善的职业发展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回到县域工作。

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县域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 实施措施为了确保县域战略转型方案的顺利实施,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制定和监督县域战略转型方案的实施。

•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

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作者:云卫东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第6期近年来,伊金霍洛旗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在发展过程中兼顾速度和质量,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2年,伊金霍洛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位次跃升到第23位,荣获“全国颇具投资潜力区县级城市”“中国优秀文化旅游名县”“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样板旗县”等荣誉称号。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一要推进煤炭及煤化工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大型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煤炭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大力发展煤炭洗选产业,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

推进重点煤矿提质扩能,加快煤炭铁运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筑强大的煤炭运输网络。

扩大煤制油生产规模,发展煤制天然气,构建总量较大、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煤化工体系。

继续实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新街矿区建设,按照资源开采节约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系统运行信息化、经营管理精细化、企业运作规范化、煤炭生产清洁化的“六化”要求,将新街矿区建设为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型矿区。

二要推进非煤产业发展壮大。

全面拓展阿镇现代装备制造业项目区服务范围,发展壮大大型煤机制造项目,完善煤机成套装备制造和维修产业,打造高、精、尖、专的煤机生产维修基地。

依托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区,加强与圣圆煤化工基地的产业衔接,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环保设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在加快兰海矿用自卸车、中通国华产业园、兆德光伏光电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类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规模以上的装备制造项目,增强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带动力。

三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蒙古源流等“五大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印刷包装等文化业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考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国家之强,在于州县。

”我国自秦代以降,在行政管理上就实行郡(州、道、省)县两级管理体制,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来看,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未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

1我国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1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国家工业化战略拉动。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地域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在建国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大部分流向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城市地域,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加深。

1.2转轨时期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同,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年—1983年)。

这是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启动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我国的制度创新开始起步,县域经济跨过了发展的门槛,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县域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第一产业增长带动的,而其中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县域经济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1984年—1994年)。

这是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由于前一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效应,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新的就业分流渠道。

而农村办工业的制度创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牵动全局。

而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快速发展,促进经济活力的释放,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此,我就如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优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建设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加强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和发展。

政府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

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人才支持,很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吸引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来县域发展。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第四,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通过金融手段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金融产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其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

同时,要加强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

第五,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要加大力度,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干预,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的公平竞争程度。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1、统筹城乡建设,抓好城镇、产业、投融资“三大平台”建设。

构建县域重点镇,中心村和特色村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市带县”模式,打造“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推动县域分类发展,城乡加速融合。

2、统筹区域发展,抓好特色、民营、集体经济“三驾马车”驱动。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力扶持支持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干、敢投,群众稳步增收。

3、统筹民生福祉,抓好交通、商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的构建。

加快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了,特别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

完善县域商业的体系,推动乡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和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加强县域普惠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新驱动等方面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首先,建设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关乎县域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其次,发展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产业,要通过深入挖掘研究,发现和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促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优化投资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要积极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培育和引导,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进入县域,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加强创新驱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同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

综上所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县域经济将得到有效的推动和健康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要 以改 革 创 新 为 动 力 ,加 快 形 成 竞 争 新优 势 。加 快推 进 重 点领 域 和 关键 环 节 的 改 革 ,制 定 和 完善 统 筹 城 乡发 展 的 政 策 、促 进技 术 进 步 的 政 策 、推 动 新 兴 产 业发 展 的政
策 、 淘 汰 落后 生 产 能 力 的政 策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政 策 等 .逐 步 形 成 有 利 于 科 学发 展 、 有 利 于加 快 经 济 发展 方 式 转 变 的体 制 机 制 保 障和 政 策 导 向 。加 快 建 立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
加 快发 展 。
要 以 结构 调 整 为 主 线 ,加 快 推 进 产 业 优 化 升 级 。 结 构 调 整 是加 快 经 济发 展 方 式 转 变 、促 进 县 域 经 济又 好 又快 发 展 的 战 略 重 点 。要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工 业化 ,大 力 实施 工 业
兴县 战 略 ,把 抓 发展 的 主要 精 力 向 工 业 集 中 ,保 障发 展 的 资 源 向 工 业 汇集 。促 进 发 展 的政 策 向 工业 倾 斜 。 强 力推 进 “ 四个 一批 工程 ” ,大 力发 展 农 产 品加 工 业 。要 在 充 分 认 识和 把 握 县 情 的 基 础 上 ,努 力 挖 掘 特 色、 创 造特 色、放 大特 色 。大 力培 育特 色产 业 和 产 业 集群 。 以 园区 为载 体 ,大 力推 进 县域 经 济 集 约 、集 聚 、 集群 发展 。 要 以统 筹 城 乡发 展 为重 要 内容 ,加 快 推 进 城 乡一 体 化 。 坚持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和城 镇 化 两手 抓 ,促 进 城 乡协 调 发展 。把 新 农村 建 设作 为农 业 点 ,推 动 全 省 新 农村 建设 全 面 、有序 、健 康 发 展 。 坚持 突 出重 点 , 坚持 产 业 兴 镇 ,坚持 统筹 建设 ,坚持 深 化 改 革 ,加 快推 进 县 域 城镇 化 。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王明锋来源:《老区建设》2012年第16期“发展是硬道理”。

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江西省武宁县十三次党代会把“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武宁”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的主题,把发展壮大“六大产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

因此,武宁县上下紧紧围绕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致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把发展落实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实到项目上,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解放思想,确立思路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坚决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熏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

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近年来,武宁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亦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从总量看经济蛋糕还很小,在全市1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位,并且各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迅速做大,我们的排名还可能后退。

李源潮同志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发展。

武宁县选择“六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正是根据武宁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作出的慎重选择。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下是关于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

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

一是观念创新。

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

二是体制创新。

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三是科技创新。

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和社会经济变革,工业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工业经济转型旨在提高工业生产方式和效率,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并使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

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来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将对其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工业经济转型。

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可以促进县域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将推动县域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县域工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创新驱动下,县域经济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

同时,创新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

此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人才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可以提升县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县域经济可以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和吸引高级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县域就业和创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是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增长的重要保障。

通过促进不同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可以形成全产业链的完整性,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县域经济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和推动产业协会的发展,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持续的政策红利,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推进工业经济转型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实施方案

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稳步推进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禀赋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等,因此,制定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实施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各县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促进县域经济与全国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任务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改善县域发展环境,提升整体发展质量。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县域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和商品流通。

3.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提升县域人力资源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4.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到县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1.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各地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保障。

2.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各地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3.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各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预期效果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预计能够在未来五年内,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共8页word资料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共8页word资料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时间:2007-04-13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进入论坛一、我省县域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发展步伐加快,经济规模扩大,综合实力壮大,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地区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发展速度快、综合实力强、居民收入高、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有2070个行政单位,其中 1643个县、377个市级县、50个财政收支与市政相对独立并能提供完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区。

全部县域单位的国土面积为9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生产总值约为6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9%;人均GDP为643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地方财政收入为4770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4%;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5万亿元,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7%。

大体来讲,目前县域经济大约占据了全国3/4的人口、3/5的经济总量、2/5的市场容量和1/4的财政收入。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仍未摆脱传统的经济模式,工业薄弱、第三产业落后的现象比较突出。

根据2002年资料计算,全国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24:43:33。

与全国相比,县域经济的农业比重要高近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要低8个多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0.5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方式落后。

大多数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科技研发活动很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传统技术和手段在生产体系中仍占主体。

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的矛盾更为突出。

大多数县域的工业缺乏支柱产业,国有经济大多破产或倒闭,其他类型的工业经济尚未成长起来,整体竞争力不强。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

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

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

去年我们已就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分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实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强县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

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

立足我市县域现状,着眼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

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万个,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5户,占总数的0.2%。

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

实施县域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路

实施县域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路

实施县域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路
孟魁荣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5
【摘要】实施县域经济战略就要根据国家产业指导性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导向和容量,根据本县的县情,研究适合于本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产品,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适合于本县经济改革的思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形成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特色县的经济发展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是搞好县域经济规划,实施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头戏,因此,要组织软科学队伍,做好各类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布局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的结合上下功夫,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道路,在大的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效益。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孟魁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若干对策思路 [J], 宋林飞
2.浅谈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路 [J], 陈园;张军辉
3.县长谈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之五:实施扶强扶优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J], 林旭
4.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于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的调查与思考 [J], 刘国珍
5.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J], 赵国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大字本)加快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程必定(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一、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二、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对县域发展的新要求三、四新:县域转型发展的四个重点四、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一、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全国2003个县级行政区(2010年)其中:县1461个,县级市370个,自治县117个安徽省61个县级行政区(2011年)其中:县56个,县级市6个(增县级巢湖市)从行政区看,县级是相对稳定的从经济区看,县级是相对敏感的中国的区域差距,突出表现在县级中国百强县第一名昆山,超过1000亿,人均超10万元安徽省第一大县肥西274.8亿,最末县石台12.55亿元人均GDP第一强县繁昌38749元,最末县临泉3928元●县域经济生存与发展空间:不仅在县域之内,更在县域之外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提高国债上限,放宽信贷,美元贬值,国债、外汇储备缩水中美结构:“美债陷阱”美有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势:①以“金砖五国”为首的经济体与发展达国家经济体可能会适当脱钩,我国与发展达国家经贸关系会出现新变化②钓鱼岛、南海局势对周边国家经贸会有不利影响∴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控制通胀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主动推进经济转型(1)资源环境的压力:“蜡烛经济”(2)产业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的调整“怪圈”高投入、高消耗、高同构、低效益的增长“坏相”生产能力增长与内需脱节的问题(3)发展与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城乡、居民、行业收入)(4)发展理念的误区:工业化——“工厂化”,城市化——“城区化”(5)人对幸福感的追求,富裕而不幸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动推进经济发展转型3.安徽崛起迫切要求经济发展转型安徽人均GDP的演变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4.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从历史看,郡县治,天下安从现实看,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主体从未来看:国家现代化取决于县域现代化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取决于农民的幸福指数二、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对县域发展的新要求(一)空间结构三次转型及对县域发展新要求1.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型:城市化表现:城市化率超过30%,农民工出现对县域要求: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城市化以单个城市发展向相邻城市集群发展的转型:城市圈表现:城市化率达到40%,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对县域要求:发展工业,融入城市--撤销地级巢湖市的合理性3.城市群发展向同城化发展的转型:区域协调发展表现:城市化达到50%,区域一体化对县域要求:经济、社会、观念、文化全面转型(二)县域全面转型的抓手:三化递进1.农业现代化:一产“接二连三”提升农业的产业价值,改变农业的弱质性美国:农民占2%,农业关联产业的从业人员占10%以上2.发展工业化:二产集群化、特色化集群化:形成与城市大工业的分工合作关系特色化:发挥本县的相对比较优势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三产大发展传统城市化: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人口转移型)新型城市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结构转换型)县域具有“城市性”: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三、“四新”:县域转型发展的四大重点省第九次党代会出:六条新路、三个强省1,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2,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3,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4,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5,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6,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今后五年,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 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皖江地区各市县应该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一)新园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1.新的承接方式:承接产业转移,更要承接要素转移承接短缺要素,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如宿州鞋业,三州归宿,中部鞋都2.新的园区布局:工业园区集聚,整合,提升产城一体,克服工业化就是工厂化的倾向制止园区“泛化”扩张3.新的园区形态:产业集群,提高首位产业集中度产业链集群: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循环经济集群:循环生产方式→循环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将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变为资源“十二五”:资产产出率提高15%,成为宏观调控新手段4.新的产业技术以品牌为核心,提高技术水平县域力量小,品牌影响大创牌,借牌,引牌5.新的发展机制:民本经济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生产投资以民资为主社会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服务为主(二)新市镇1.两种类型的小城镇:“城市型”与“乡村型”我国小城镇与城市规模与市政水平比较(2009)2.新市镇的特征:脱胎于“乡村型”小城镇,又高于“乡村型”小城镇,具有城市某些特征的“城市型”小城镇(1)新功能:具有城市的某些功能,局域性“微型中心”(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社会功能)(2)新形态:硬件——市镇设施软件——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具有城市品质(3)新布局:外部——“乡村型”小城镇重组内部——功能分区(4)新居民:数量上——居民人数增加品质上——居民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3.新市镇建设的一般路径(1)产城一体化: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建设新市镇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发展产业产业发展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当地条件产业发展规模,决定新市镇的规模与水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就业规模决定人口规模(2)基础设施城市化新市镇基础设施城市化是“质”而不是“量”求“好”不求“大”,求“用”不求“全”“大”的与城市接轨,“全”的由城市辐射,同城化(3)社会文化现代化社会建设、管理、文化、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缩小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内在:提升,外在:接受城市辐射(4)城镇布局组团化a.融入城市的组团:卫星城(城郊县)b.单核心组团:面积小、人口少的县c.双核心组团:面积大、人口多的县d.无核心组团:相邻城市的边界地带4.新市镇建设的实践与趋势实践:扩权强镇,缩权强镇(广东)“镇级市”试点:大镇强镇:镇的级别,小城市的规模和工作量浙江:2010年2月,温州对龙港等5镇进行改革试点山东:2010年8月,计划对20多个镇改市试点我省:“十二五”计划设立6个镇级市,合肥3个趋势:由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城镇化、城市化的“双语化”表达,将统一为“城市化”(三)新农村1.两个“三农”问题第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第二个:农民工,空心村,“老人”农业问题的根源:农村出路:建设新农村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1956年全国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最完整的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美好乡村: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万村、10亿达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2.新农村向美好乡村建设的转型创新:“四就”(1)农业就地产业化:一产“接二连三”,向二、三产业延伸产业边界模糊培育三大新型主体: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依法支持耕地自愿、有序流转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2)农民就地职业化农民概念“双重”化:既是职业概念,又是身份概念一部分农民改变身份,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职业农民有三种类型,是可以富起来的:a)大户,现代农业投资者、管理者,是现代农业的中坚b)耕地经营权出让者,是现代农业产业大军c)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是现代农业的职业服务大军(3)农村就地城镇化一方面,新市镇建设,融入新市镇另一方面,建设农村“大社区”,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办法:耕地流转,改造旧村,合点并村苏州:把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大社区”,每社区1000人(4)户籍就近镇(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人口转移+结构转型人口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市民户籍结构转型:新市镇吸纳的农村人口,镇民户籍户籍就近镇(市)民化,解决“人口”与“人手”的分离方便农户,提高农户的幸福指数,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3.深化改革,推进“大包干”向“再包干”的跨越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耕地问题大包干:耕地承包,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再包干:耕地流转,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权不确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一个不变: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两个转变:(1)家庭经营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2)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户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三个新型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包干”与“再包干”的比较①“确权不确界”的流转创新,②关于“雇工”问题(四)自主创新县域科研机构少,企业技术力量弱政府应介入自主创新,引导、推进自主创新构建股份制的“政产研”实体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出资”:作为课题经费,联盟实体的基金企业“出题”:企业最知道要解决哪些攻关难题科研机构“出智”:向县内外科研机构招标,不分民办、公办成功后:政府获取股本,持续使用企业获取成果专用权,科技进步科研机构获取知识产权,永续收益合芜蚌享受中关村政策企业前三年收益的35%,为个人股金,国家政策与县政府机制创新有机结合四、对县域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1.准确全面认识县情,对转型发展既要信心又要有紧迫感县情内部:(1)既要看总量,更要看人均,。

(2)既要看实力,更要看潜力,比如---投资产出率:全省103.5%(12263/11849)三次产业:全省:14.1:52.1:33.8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县情外部:(1)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进入到什么阶段(2)交通区位,大交通时代,区位优势具普遍性目的是融入大发展的空间格局2.培育新优势,挖掘新潜力县域处于周边板块之间,受到挤压挤压结果:(1)隆起,(2)塌陷在挤压中继续隆起,要培育新优势,挖掘新潜力新优势:工业与园区,关键是技术与品牌新潜力:在农业,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3.有选择地抓好“四新”,争取在某些方面率先突破新园区: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品牌影响新市镇:产城一体化新农村:培育职业农民自主创新:在产品标准上4.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两个转化(1)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化(2)承接产业转移向承接要素转移的转化目的:盘活存量资产,提升产业层次﹙发达县市﹚----土地要素短缺:紧凑布局、无地招商----资本要素短缺:企业上市、民间资本----劳动要素短缺: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技术要素短缺:人才引进、借创品牌----管理要素短缺:企业家提升、二代接班人5.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产出率提高15﹪,是“十二五”期间新增的宏观调控目标价值量与资源量的比值,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从产业结构调整看,推进产能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从投入要素控制看,推进要素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从技术进步看,推进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环境保护看,推进污染控制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在区域层面,在后发地区,特别是在县域层面,往往怱视资源产出率,应发挥“后发优势”,在高成本时代,提高资源产出率可呈县域的“后发优势”6.壮大企业资源,培育企业家接班人企业资源:(1)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团队(2)企业家可直接支配的资源(3)具有团队精神和技术素能的员工队伍(4)企业成长的环境发达县的经验:注重培育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丰富防止民营企业进入“财富陷阱”,“富二代”退化,培育“徽商接班人”时也,势也,人也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靠人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