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流派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二战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日益盛行,政府大规模介入经济领域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近30年的持续“繁荣”。
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
人们逐步发现,如同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同样会失灵;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9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
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经济学家几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样的重大问题:政府真的能够以有效率的方式做到人们期望它做的事情吗?政府真的会创造出一个公正的社会吗?经济学家之所以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两套标准来判断市场活动与政府活动。
人们倾向于认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只受狭隘的个人利益驱策;而政府活动的主体是政治官员和公务员,他们是控制集体利益的代表,只遵循公共利益行事,别无他求。
公共选择理论对曾经流行的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同样的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一心求利的利己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基于这种认识,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以严格的“自利”措辞来塑造所有公共选择者,以此为基点,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公共选择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政府失败理论”,它与20世纪30年代福利经济学所发展起来的“市场失败理论”构成了鲜明对照。
正像人们根据理想化的标准来检验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时,发现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体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缺陷一样,当人们同样根据理想化的标准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时,发现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体制在某些方面也同样存在着缺陷。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公共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管理的过程,涉及制定政策、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公共资源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逐渐演变发展,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到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再到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的演进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管理被视为一种规范性的技术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功能、组织结构和人员规范等内容。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行政学派理论两大流派。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尔迈斯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管理应该是一种科学化的技术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科学管理理论主张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规划,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
这一理论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政学派理论则是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功能。
行政学派理论强调公共管理的组织和行政功能,重视规范性的管理和组织形式,强调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
这一理论强调行政机构的专业性和制度化,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逐渐显露出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两个方面。
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组织的动态变化和发展,强调组织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重视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为公共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ppt课件
官僚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组织培训增加成员的处理 事务能力。
2024/2/18
14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③科学管理理论 ④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 西蒙的行政学说:
➢ 《行政行为》分析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抛 弃了所谓的行政原则及政治-行政二分法,指出了 传统行政学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的不足,引入科学 方法论来研究行政行为尤其上决策过程,并围绕行 政决策的研究,力图建构起新的行政学理论体系。
➢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或活 动仅仅抽象为若干的原理及原则。西蒙提出:“行 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 “行政谚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 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则行政。
2024/2/18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官僚制的特征: ❖ 合理的分工:每个组织的成员有严格的职责和分工; ❖ 层级节制:权利与等级一致,形成一个指挥链条; ❖ 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工作不是随心所欲进行; ❖ 正规的决策文书; ❖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个人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客观、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公共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不同的理论源流和变革。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历史演进、不同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论观点、公共管理的实践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及其变革过程。
1.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1.1 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方面。
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等著名学者对于组织理论和管理原则的探讨,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行政管理学派的兴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管理学派成为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理查德·克劳斯·赫德里克、利维·施泰因等学者对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新公共管理的兴起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管理领域迅速兴起。
新公共管理注重市场化、效率、绩效管理等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公共管理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公共管理的变革2.1 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倾向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管理逐渐向市场化倾斜。
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手段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变革。
2.2 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公共管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如全面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些管理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政府行为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2.3 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的强化在公共管理领域,越来越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
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治模式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3. 公共管理的实践需求与挑战3.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挑战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着跨文化管理、多元化管理等诸多挑战。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管理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管理引言公共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的管理和运作。
这门学科的理论源流和变革管理是我们理解公共管理实践的关键。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公共行政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其中,韦伯的官僚理论、李奥纳德的组织理论以及巴纳德的组织行为理论等都对公共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受到递归理论、系统论、博弈论等多种思想和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系统、整体、复杂性等特征。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组织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情况下对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进行调整与改进的管理形式。
变革管理涉及到变革的策划、实施和评估等多个环节,是组织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
变革管理的理论方法包括克莱因-库格勒变革模型、勘普夫的变革管理理论等,它们为组织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公共管理的变革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变革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以适应社会变化和政策需要。
在变革管理实践中,政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注重创新和改进。
通过变革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长期发展和改进。
结论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和变革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本质和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
公共管理学 发展史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3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政府失败论”的启迪 1. 深刻分析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
的局限性及弊端,揭示了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 某些内在缺陷。 2. 通过对政府失败的分析,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 研究的空白。 3. 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 中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探索
1、英国的探索
➢雷纳评审
➢ 评审步骤:选对象、现有活动质疑、争辩、 共识、实施改进
➢ 评审结果: ①不经济和浪费现象:单位成本、行
政开支比重过高,工作失误导致的浪费;②过时的 机构和工作内容;③组织设置和工作流程不合理, 导致客户接受一项服务需要通过许多关口或环节; ④无效的工作。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
内容概览
1.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影响公共管理学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 政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3.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和评析
4.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6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Ⅰ.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假设研究政治,建立严谨的、有
关政府的一般理论的努力,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经济 学视野和新的研究途径;
• Ⅱ.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探讨,引发了公共管理对政府
干预行为局限性和弊端的反思。
• Ⅲ.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重要性的思想,有关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一、引言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其承包商和供应商在全面有效地满足公共需求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促进公共部门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并探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创新。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1.公共管理的起源公共管理源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机构、政策和过程的管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法老和中国亚洲地区的统治者就开始了规划建设水坝和灌溉系统的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起源紧密相关。
2.公共管理的理论公共管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其相关理论不断变化。
公共行政理论指的是理解公共行政本身的实践、程序、政策和政府与社会、政府间同盟、伙伴和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
美国学者吉墨·吉茨曾经提出: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发展了四代,并分别为公共行政、科学管理、制度学和规划并行、新公共管理。
他们通过对公共部门的分析和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其中:韩赵闵为政府绩效管理学说奠定了基石,Dwight Waldo向我们阐明了公共行政基础,Jay Starratt算是公共管理哲学的拥趸。
三、公共管理实践创新1.政府创新政府创新被定义为“可能改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行动、声明或方法的提出、策划、执行和/或评估。
”政府创新可以通过改变规章制度、重组组织、启动合作关系、执行新的公共政策、实施新的信息技术等途径来达成。
2.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实践的另一种方式。
数字化转型是指公共机构使用最新数字技术改进内部和外部运营方式,以提高效率和效能。
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建立电子政府网站、网络民主、电子政务等。
数字化转型能够改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传统方式,更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透明、高效的服务。
3.公共参与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利用公共参与帮助政府管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和理论的演进
公共管理和理论的演进1. 起源与定义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其基本概念和定义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政治和行政学的兴起,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最常被定义为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包括效率、公平、责任和透明度。
2. 经典公共管理理论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以经典管理学为基础,强调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理论和亨利·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说都对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理论强调了分工、规范、效率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3. 行政学派的兴起20世纪中期,行政学派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行政学派强调公共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需要专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赖普特和西蒙的“规则有限性”理论、梅耶和索马灵的组织适应性理论等都是行政学派的核心理论。
4. 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兴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市场化、竞争、绩效评估和外包。
新公共管理理论试图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方法,增强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果。
该理论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其过分商业化可能削弱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普及性。
5. 治理和社会建设理论近年来,治理和社会建设理论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些理论强调公共管理应该是一种合作性的跨部门和跨领域合作实践,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社会公正。
治理理论提倡以网络化和协作性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6. 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公共管理领域将继续面临挑战和变革,面对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公共管理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可能涉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全球治理和跨国合作的加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公共管理将继续在社会变革和政策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公共管理的演进与转型
公共管理的演进与转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关或公共组织通过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进与转型。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的演进历程以及转型趋势。
一、公共管理的演进公共管理的演进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社会。
在早期的部落社会中,部落首领或长老负责组织和协调部落事务,这可以视为最原始的公共管理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机器逐渐形成,政府开始承担更广泛的公共事务管理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涵盖的范围和领域也日益扩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管理也逐渐从传统的官僚体制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
20世纪以来,公共管理的专业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成为发展的关键。
同时,公共管理领域逐渐与社会科学、企业管理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二、公共管理的转型趋势1. 市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采纳。
在公共管理领域,市场导向成为一种重要的转型趋势。
传统的命令与控制型管理逐渐被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取代,政府角色逐渐从主导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供应商。
市场导向的公共管理强调效率、效能和竞争,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
2. 公民参与公众对于公共决策的参与程度日益提高,这是公共管理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政府主导式管理逐渐为公民参与式管理所取代。
公众对于政府决策的监督和参与成为基本要求。
政府需要通过开放透明的决策过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参与,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 创新和智慧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创新和智慧化管理成为公共管理转型的重要趋势。
政府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加强数据的整合和分析能力,提供更加智慧化的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
4. 跨界合作公共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传统的单一部门管理往往难以解决。
公共管理的流派学说及演变
它认为国家机关亦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参与利益的竞逐。其以个 人自由主义为基础,关注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分割为两个市场:经济 市场与政治市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受自生自发秩序的制约。
代表人物:布坎南—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布坎南等人主
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 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
主要的特点:对社会制度层面的关注和对公共利益的强调
5 公共管理思路创新流派
新时代为新的思想流派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发展土壤,创新流派 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其主要可分为:
公共选择学派 新公共管理学派 新公共服务学派 治理学派
5.1 公共选择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征:用经济学的思维和原理解决公共行政问题
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 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 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 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 团结 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行政管理
职能
企业管理
1.2 行政管理学派
古立克: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泰勒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其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 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 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 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1.2 行政管理学派
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 理者的行为准则。 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贡献: 法约尔:提出了14项一般管理原则和管理的五大职能。开创了 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8
(2)重塑政府时期 掌舵与划桨分开,进行自主管理改革 围绕结果而不是职能再造政府工作流程 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 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 (3)治理网络化时期 治理网络:特定的群体围绕特定的政策议题 而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联合体,它们有各 自的边界、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多中心治理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 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2
2.1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 一、公共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 前工业社会:统治主导型模式 2. 工业社会:管理主导型模式 3. 后工业社会:服务主导型模式 二、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1. 产生的背景 (见第一章)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21
三、新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
1. 新公共管理: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 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 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的努力,也不只是 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 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 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
12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学术成就: 马克斯· 韦伯与卡尔· 马克思和爱米尔· 杜尔凯姆被并 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宗教社会学: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 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 索。 政治和政府社会学: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 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 职业》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 定义,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 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与现代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兴起密切相关,其研究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机构的快速发展与改革需要对公共事务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于是开始将相关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学这一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公共管理学的早期发展20世纪早期,公共管理学主要关注于政府组织和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时期,政府机构开始使用科学和管理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也促使公共管理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公共管理学逐渐扩大了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也由政府机构转向了市政、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体系和模型,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分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权力的分散和分权化是决定公共组织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权力分散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公共组织的发展和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决策是一种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和交互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的新型公共管理思想,它的特点是高效管理、市场化运作、竞争机制和创新等。
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致力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市场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
公共管理学的新发展随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先进和高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互联网、云计算等,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在线化、移动化和便捷化。
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无缝连接,公共管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公共管理(1900年-1960年)
传统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以行政法规和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规范化和集中制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就是韦伯的官僚理论。
第二阶段:新公共管理(1960年-1990年)
新公共管理是在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的,它强调市场化和竞争,强调公民参与和服务质量,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提倡公共-私人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奥斯特罗姆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奈特的“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阶段:后新公共管理(1990年至今)
后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治理的网络化和多元化,注重社会资本和公共参与,强调创新和适应性,推崇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德鲁克的“社会企业理论”和奥斯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它既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制度的影响,也受到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启示和引领。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加快,公共管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郭正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摘要:通过“新公共治理运动” 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治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
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文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差不多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
这种行政改进逐步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
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文官制度变成了文牍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成效的效率。
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治理”范式的转移。
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治理的理论建构,确实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治理或治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 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在20 世纪大部分时期,对政府组织、行政过程以及公共部门的研究, 差不多上在冠之以“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 )的那个学科中进行的。
20 世纪70年代,作为公共行政学一部分的“公共治理” (publicma nagement )成了本学科一个兴奋点。
这时,“公共治理”研究的实际内容要紧是公营部门(publicsector )的组织结构、治理方法和技术。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被称之为“新公共治理”的学派。
那个学派妄图取代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公共行政学,并把过去的公共行政学视为“传统公共行政” 。
MPA (公共治理硕士)教育在全国的开展,使“公共治理”那个外来术语在国内流行起来。
然而,国内学界对“公共治理”的界定存在专门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公共治理确实是“publicadministration^ (公共行政),有的认为“公共治理”是“publicmanagement” (公共治理)。
这种分歧差不多阻碍到国内公共行政或“行政治理”学科的进展方向。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郭正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摘要:通过“新公共治理运动”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治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
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文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差不多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
这种行政改进逐步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
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文官制度变成了文牍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成效的效率。
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治理”范式的转移。
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治理的理论建构,确实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治理或治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在20世纪大部分时期,对政府组织、行政过程以及公共部门的研究,差不多上在冠之以“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的那个学科中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作为公共行政学一部分的“公共治理”(publicmanagement)成了本学科一个兴奋点。
这时,“公共治理”研究的实际内容要紧是公营部门(publicsector)的组织结构、治理方法和技术。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被称之为“新公共治理”的学派。
那个学派妄图取代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公共行政学,并把过去的公共行政学视为“传统公共行政”。
MPA(公共治理硕士)教育在全国的开展,使“公共治理”那个外来术语在国内流行起来。
然而,国内学界对“公共治理”的界定存在专门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公共治理确实是“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有的认为“公共治理”是“publicmanagement”(公共治理)。
这种分歧差不多阻碍到国内公共行政或“行政治理”学科的进展方向。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是研究和实践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管理和组织公共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政府运作、社会学和法律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核心概念、主要模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这促使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组织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基于利益和权衡的结果。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权力和权威,它研究政府和组织如何行使权力和权威,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还建立了一些模型和框架,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之一是“政策过程模型”,它描述了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
这个模型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模型是“领导力模型”,它研究政府和组织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政府层面,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着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
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公共管理理论帮助组织更好地运作和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公共管理实践的进步和创新。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理论是一门关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决策行为、领导力等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它的核心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
公共管理的流派学说及演变课件
主要观点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学派认为,公共政 策的创新和扩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 括创新、传播、采纳、实施和维持等阶
段。
该学派认为,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扩散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本身的属 性、政策环境的特征、政策主体的行为
等。
该学派强调对公共政策创新和扩散过程 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机制,为 公共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论概述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学派是公共 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主 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创新、扩散和
实施过程。
该学派认为,公共政策的创新和 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
、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该学派强调对公共政策创新和扩 散过程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 律和机制,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
特点
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 动态性,强调公共部门管理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关注公共利益和 社会公正。
公共管理流派学说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公共管理流派学说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演变密切 相关,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阶段。
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传统公共行政,到6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再 到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以及当前的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公共管理流派学说不断发展和完善。
理论概述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派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 注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包括公务员制度、人事管理、组织 行为等。
该学派强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为公共部门的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关系到组织效率,还涉及到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有
效实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发展与演变,与公共部门改革和治理模式 的变迁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管理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管理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组织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他们提出了政治权力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变革。
在20世纪,公共管理理论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变革: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批判和反思。
它强调市场原则的引入和效率的提高。
而治理理论则更加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参与的整合和合作。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源自一系列经济学、组织学和行政学的理论。
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经济效率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出了市场机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强调效率和资源分配的优化。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竞争性和结果导向。
而治理理论则强调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
治理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和协同。
治理理论认为公共事务管理不应仅仅由政府来负责,而应该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作来实现公共目标。
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变革管理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或制度发生变化时,通过系统性的策划和管理来实现变革目标。
变革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理论、组织学、心理学等。
变革管理强调了变革过程中的参与、沟通和领导。
公共管理的变革管理还受到了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导向和效率,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变革目标。
治理理论则提供了多方参与和合作的思路,促进了组织和制度的变革。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包括古代政治哲学和思想家的贡献,以及近代经济学、组织学和行政学的研究成果。
公共管理的变革管理则是在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性的策划和管理来实现公共变革目标。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将不断地继续变革和创新。
公共管理的变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的理论源流与变革郭正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摘要: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而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整合。
传统的公共行政,以韦伯的官僚制来破解庇护主义,以政治/行政分开来化解政党分肥,以文官制度来建构行政组织的基本规范,以泰勒主义来保证效率行政的主导地位。
这种行政改进逐渐变成公共行政中的教条主义。
结果,官僚制成了官僚主义的代名词,政治/行政两分成了“两张皮”,文官制度变成了文牍主义,效率主导变成了缺乏效果的效率。
求解这些疑难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转移。
而突出公共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就是以公共行政为底色而对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政策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的一次理论整合。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理论范式在20世纪大部分时期,对政府组织、行政过程以及公共部门的研究,都是在冠之以“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的这个学科中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作为公共行政学一部分的“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 成了本学科一个兴奋点。
这时,“公共管理”研究的实际内容主要是公营部门(publicsector)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技术。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学派。
这个学派企图取代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公共行政学,并把过去的公共行政学视为“传统公共行政”。
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在全国的开展,使“公共管理”这个外来术语在国内流行起来。
然而,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公共管理就是“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有的认为“公共管理”是“publicmanagement”(公共管理)。
这种分歧已经影响到国内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
要把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来源,有必要考察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理论演变过程。
一、传统范式19世纪末期,西方行政面临基本的问题:一是行政系统靠个人效忠性的“庇护—依附关系”来维持,由此滋长了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二是公务人员的职业生涯缺乏保障,吸引不了社会精英的加入,导致行政能力和效率的低下;三是政党分肥制度的严重影响,受政党竞选胜负所左右,行政人员与选举官员共进退,导致行政系统的周期性震荡,政府政策难以连续地、有效地执行。
早期行政存在的三大弊端,促使西方学者寻求治本之策。
他们所找到的治本之策就是公共行政学所确立的四大基本原则,即官僚制(bureaucracy)、政治—行政分离(politicalandadministrativedichotomy)、文官制度和泰勒主义。
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理论范式确立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
1 韦伯的官僚制马克斯·韦伯(MaxWeber)生活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德国。
那时的德国,在经济上越来越受工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文化和政治上仍然受传统的保守价值观念和等级官僚政治所支配。
韦伯思想的复杂性反映了当时欧洲大陆上四处寻求发财机会的资本主义与囿于地方传统的旧制度的深刻矛盾。
韦伯对政治学的显着贡献就是区分了三种权威类型。
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的官僚制理论对西方公共行政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VincentOstrom)说:“韦伯的官僚理论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在形式和方法上都是充分一致的。
”[1]要理解韦伯的官僚制,就要了解他对“理性化”和权威类型的理论分析。
关于理性化, 韦伯认为现代化所贯穿的就是理性化。
这种理性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理性,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合法性,在文化领域表现为精神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关系。
韦伯对理性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明确区分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价值理性同人性、信仰、信念、关怀、德行等目的性的价值相关联,它所追求的是正当性与公正性,这种正当性和公正性不是由科学而是由人文所赋予的;而工具理性则是同制度、渠道、方法、技术、手段等相联系的,它所追求是科学性、有效性,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和设计的。
而官僚制就是履行现代化使命的一种工具理性,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官僚制,不过是实现人类现代化使命(价值目标)的一种社会工具。
把这种工具当作价值目标本身,就变成了官僚主义。
韦伯的官僚制原则,解决了早期行政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由公职人员与社会显贵之间的庇护所带来的裙带关系问题、个人特权问题、无原则的特许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公职的业务性质和公职人员的“非精英化”。
因此,官僚制原则的确立是行政实践和理论的重大进步。
欧文·休斯评论说:韦伯与早期模式的重大反差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它用以各种规定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
[2]官僚制的合理性或优势在于它以确定性、非人格性和专业化运作来保证管理效率,从而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而且,这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组织形式,不仅适合于公共部门,也适合大型的私人企业。
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的庇护主义是早期行政的基本特征。
受这种庇护主义支配,依附者的忠诚,不是对国家制度的忠诚,而是对庇护者个人的效忠。
这种人格化的行政,往往既不公正也无效率。
韦伯的官僚制模式,强调的是整个制度,公职人员所履行的权力是制度赋予他的权力,而不是个人恩赐的结果。
因此,公职人员效忠的是制度,他在官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必须是非人格化的事本主义者。
2 威尔逊与古德诺:政治—行政两分法则西方公共行政的第二个理论支柱,无疑是威尔逊(T.W.Wilson)所倡导,古德诺(F.J.Goodnow)所阐发的政治—行政两分法的理论。
行政学之所以能够从政治学中独立出来,除了韦伯提出的普适性的官僚制模型之外,另一个重大的理论发展就是政治—行政两分法原则的确立。
因此,威尔逊当之无愧地成了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他在188 7发表的论文《行政学研究》也就成了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
威尔逊的思想来源于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行政学者的研究。
德国学者斯坦因(L.V.Stein)开始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的宪政建构,是国家意志及其活动;宪政提供行政活动的限度与秩序,但不能替代行政,行政具有相对独立性,行政机关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
威尔逊不是照搬欧洲的行政学说,而是针对美国政府所面临的实际状况而进行理论创建。
美国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政府权力受寡头资本限制太多,行政能力弱化,管理低效甚至无能,迫切需要在扩大直接民主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负责的有能力的政府行政系统。
威尔逊要求把政治与行政严格地分开,将政策制定(政治任务)与政策执行(行政任务)分开。
政治与行政分离原则所解决的问题,一是周期性的政治选举对行政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二是革除政党分肥的弊端。
政治—行政两分法把行政从政治中剥离出来,使行政系统成为非政治性的工具,这与韦伯把官僚制当作工具理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政治—行政两分法和官僚制理论的提出,使行政学成为一个有其理论范式的独立学科。
古德诺于1900年发表的《政治与行政》,扬弃了政治学上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 而对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两分法进行了阐发。
他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公民利益的集中表达,表现为立法过程及政策的制定;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策的实施的过程。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分离不是脱离,不可想象脱离政治的行政,也可不想象没有行政过程的政治。
在建立与政治相分离的行政系统的时候,必须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协调。
古德诺说:“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
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了的政府功能。
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3]政治与行政如何协调一致,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关于这个问题,古德诺在100年前提出的看法,仍然有争论的价值。
古德诺认为,政行协调的基础是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
在英国那样的议会制国家,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就是通过议会党团实现的。
而在美国,竞选中的政党扮演了这种协调角色。
然而,通过政党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就不能解决困扰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政党分肥问题。
如何把政党政治的行政控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 古德诺提出了一些原则措施:第一,适度的行政集中原则。
美国政治奉行分权原则,这种分权不仅体现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而且体现在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分权。
古德诺认为,地方政治共同体倾向于牺牲国家利益,中央政府试图通过立法来控制地方权力,但掌握行政权的地方权力机关便会采取消极不执行的手段使中央政策搁浅,使国家意志无法贯彻。
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保留立法分权的同时,加强行政系统的权力集中。
第二,法外调节原则。
所谓法外调节就是通过政党的意志统一来促进国家的政治与行政、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一致。
在当时的情况下,参加政治竞选的政党,在没有进入国家权力系统之前,只是“民间法团”,在法定体制之内没有任何地位。
然而,政党为了竞选成功,必须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实现党内组织控制。
一旦这样的政党通过竞选进入中央与地方公共权力系统,政党在竞选中所形成的集中统一就能发挥“上下左右”的协调功能。
第三,把政党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既然政党对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在实际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就必须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政党行为,把政党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同时,要建立健全公民投票选举的制度,防止政党独裁、政党分肥的出现。
这就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处理行政对效率的追求与政治对公平的追求的重大关系问题。
3 文官制度确立无论是官僚制还是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最终都要通过适合于这种理论的公共组织的人事制度来体现。
而“适合的”公共组织的人事制度就是文官制度。
可以说,文官制度的范式构成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第三个理论支柱。
所谓“文官”,是同“武官”、“政务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严格意义上的文官,就是通过公开资格考试进入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publicservant)。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主要是指国家行政系统中非经政治过程产生的常任职业官僚(careerbureaucrats),他们的工作报酬和福利待遇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
早期的行政,担任公差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恩赐制下,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和晋升,主要决定于庇护人的个人判断或者私人关系,而不是公务员的个人工作才干和绩效。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公务人员的公共精神遭受亵渎,很难树立工作使命感和职业荣誉。
结果,政府把许多社会精英拒之门外,社会也不认为政府工作人员是精英分子。
而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国家现代化,需要有能力、有效率的政府,也就必须建立一支以公共管理为职业、士气高昂和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