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找规律1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找规律1》教学设计
执教: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董宁华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自主发现规律,并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木偶娃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三、引导探索,获得新知。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课,引发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六、社会实践,拓展知识。
课后,同学们去观察一下:从你们学校的教学楼到操场有几条路可以走?从操场到宿舍有几条路可以走?从教学楼经过操场到宿舍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选择呢?
七、教学反思。
(略)
附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2顶帽子
3个木偶娃娃
方法一:先选木偶
2+2+2=6
方法三:画图连线法
方法四:乘法 2×3=6
帽子的顶数×木偶
的个数=有多少种选 配方法
3×2=6
方法二:先选帽子 3+3=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苏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为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指的是两个数相乘,先乘后加或先加后乘,结果相同。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体包括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1.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应用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我们想计算24×9,我们可以先算出24×10,然后再减去24,这样能省去计算9次24的时间,这样算法叫做什么呢?2. 操作探索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两次计算的结果是否相同。
例如:16×8,可以先分解成16×5+16×3。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比较结果。
3. 实例讲解给学生一个问题,如:40只鸡,每只鸡有3个蛋,一共能收到多少个蛋?如何计算更快?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用以下两个公式进行计算:(40×3)×240×(3×2)比较两种算法结果,并说明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4. 练习巩固请学生互相交换作业簿进行互批,让学生通过检查作业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互相交流讨论如何改正。
5.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应用,学生们在实际的情境中掌握了用分配律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个性化教学建议1.针对易错点的巩固: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情况,可以在课外听课、做练习等时间,让学生再做一些相关的题目,以助于彻底吃透这个概念;2.差异化的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来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强学生对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3×5=5×3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板书)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自用)
运算律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中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由于乘法的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而是涉及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学生对乘法分配的感性积累比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本单元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将乘法的分配律单独编制单元。
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悟学习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现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1、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方法措施: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注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运算律。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课时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1课时4、乘法分配律----------------------------------------1课时5、相遇问题-------------------------------------------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56――58页例题。
666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_第六单元_表格式教案
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
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规律是客观事物、现象固有的特征,寻找规律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和途径。
教材在编写时突出了找规律的“找”,选择适宜学生研究的有趣事例,指点研究的方向和主要方法,设计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开展活动。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层次地组织例题的教学。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搭配的事情,但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些事情。
他们在有序地进行搭配,寻找所有的搭配方案时会感到困难。
尤其是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展数学思考时更需要指导和帮助。
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学生的困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1)第50页的例题把教学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理解题意和实物操作,例题在小明购买玩具的情境中提出“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弄懂“选配”这个词的意思,体会小明有许多种不同的选配方案。
教材借助“萝卜”“番茄”卡通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先选木偶、再配帽子”和“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图示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题意时的困难。
两个小卡通的思路在表达上是有差别的,“萝卜”卡通把思路讲得具体而详细:如果选这个木偶,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即这样或那样;如果……“番茄”卡通的思路只讲了先选帽子,再配木偶的线索。
两个卡通都没有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讲完整,都没有说出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选配思路,激发动手选配的热情,在卡通的启发下进行有序的选配活动。
教材要求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选配的,使操作行为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这种印象不但具体生动,而且是有条理和完整的。
接着是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答案,设计这个层次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第“乘法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第“乘法分配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乘法分配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于乘法分配律,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听说经验,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经历探究、思考、总结的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索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乘法分配律。
3.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分配律的相关课件,展示实例和问题。
2.学习材料:准备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生活情境材料,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板书设计: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板书,突出关键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激励评价。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6《乘法分配律运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6《乘法分配律运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6《乘法分配律运用》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乘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案例。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用了15元,每个苹果和每个香蕉各多少钱?让学生尝试运用已知的乘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例如:(a+b)×c = a×c + b×c。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和讲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乘法运算,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例题讲解以及练习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理解。
2.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示范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法: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有一个篮子,里面有3个红苹果和2个绿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做。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全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55-56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九1-3。
教学目标: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教学难点:发现并总结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算:42+38 75+6 13+21⒉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课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你还能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吗?(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
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⒉教学加法结合律:⑴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提问:可以怎样列式?说说你先算什么?⑵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30+10)+50 30+(10+50) (27+23)+47 27+(23+47)(4)你能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三、组织练习。
1、练一练出示题目。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整理与练习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
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乘法分配律》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和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他们对于乘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难点: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计算这些物品的总价。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
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
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容。
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
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
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难点教学措施1.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
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及分配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更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的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
以前加法学习中的“凑十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口算,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做了准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学生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感。
3.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此,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鲜明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教案第六单元第6课时
第六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25×(2+4)=□○□○□○□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3.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1 0 2× 3 22 0 43 0 63 2 6 4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32×(100+2)=32×100+32×2=3200+64=3264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
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及分配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
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
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更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
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
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的教学理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
以前加法学习中的“凑十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口算,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做了准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学生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感。
3.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此,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鲜明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数学学科四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总课时26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 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加法运算律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名称:第六单元教学时间:___8_周至_11____周
1、本单元教学内容:
运算律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5+79+21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五、课堂作业
《补》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数学学科四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总课时28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3)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把自己的发现和简便计算的经验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探索发现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总课时25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反思
数学学科四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总课时27
教学内容
练习九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
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