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共6页)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共6页)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摘要】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术后感染性肺炎的重视程度,笔者根据临床心得作如下分析探讨。

【关键词】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预防;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是术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死亡率,我院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发生的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分析资料表明其病死率高达15%~25%,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非常重要。

1 诊断标准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可供参考的诊断标准为:①起病于住院72 h后及术后24 h后。

②临床有发热、咳嗽和肺部啰音,叩诊浊音等症状体征;胸片示肺部浸润性阴影。

③至少有以下表现之一:咳脓痰、气管吸出分泌物、支气管刷检标本或血培养检出的原菌,有诊断意义的血清抗体阳性,或有肺炎的病理组织学依据[1]。

2 发病机理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发生于术后,但与术中、术后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发病机制与一般肺炎不同。

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术后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环境中的致病菌易通过呼吸管道进入肺部。

②术后患者平卧,消化道正常菌群易返流植入呼吸道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③术前过量使用广谱抗菌素,杀灭了口咽部正常菌群,造成耐药菌或真菌大量繁殖。

④术中呼吸道及消化道导管的应用,致使口咽分泌物及胃液误吸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⑤胸部、上腹部、脑部、老年人手术术后患者咳嗽能力减弱,易发生分泌物潴留,胸廓扩张受限,肺的通气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肺部感染,临床统计表明,上腹部及胸部手术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最高。

⑥术中及术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应用,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⑦术后免疫力降低可发生各种机会菌感染。

⑧老年人、糖尿病、肥胖、吸烟、具有心肺基础疾病,尤其是慢阻肺患者术后肺炎的发生机率明显增高。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与控制一、医院内肺炎的一般预防措施1、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吸道感染病人,按标准预防SOP执行。

2、限制应用抑制意识的药物治疗(镇静药,麻醉药)。

3、安置昏迷病人于避免误吸的体位,如平卧时头偏向一侧。

4、绝对卧床病人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5、慎重给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以防误吸。

6、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7、指导病人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8、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

9、气管内导管6-8小时消毒1次,尽量采取高压蒸汽灭菌,无条件时,建议用煮沸等物理消毒法。

10、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须注意口腔卫生,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11、做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病人之间或同一病人使用超过24小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雾化液必须无菌。

(出处:美国CDCV AP预防控制指南)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特殊预防措施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胃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2、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3、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4、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灭菌水,每天更换;5、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应作为污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

7、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 AP。

8、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9、鼓励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共6页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共6页

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共6页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在今天的医疗实践中,感染已成为医院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手术后感染,其中医院感染性肺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医院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预防和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性肺炎,医务人员需要细致入微,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全面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一、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准备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首先,要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过敏史等。

如果患者存在关键器官疾病或合并感染,应及时处理或推迟手术,避免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程,对患者进行消化道准备和皮肤消毒,特别是手部、头、颈和切口等易受污染的部位,要做到消毒彻底、全面。

二、手术操作要求手术操作是术后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必须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

医务人员需要正确使用手术器械,保证手术区域内无异物,手术刀具必须高温蒸汽灭菌或消毒液浸泡消毒,以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医务人员需注意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空气,仪器等的无菌状态。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保持体温平稳,避免低温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三、术后护理工作医院感染性肺炎的高发期为手术后48-72小时内,此时要加强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任何感染征象,做好相应的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在术后护理中,应注意呼吸道、皮肤等周围器官的保护,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对于高龄患者和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药物治疗在感染症状出现时,应尽早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学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按照规定剂量和剂型使用。

通常情况下,肺炎球菌是医院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常选用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2020版: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全文)肺炎球菌性疾病(Pneumococcal disease,PD)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是引起儿童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AOM)和鼻窦炎等的常见病因。

据WHO估算,2008年全球约有880万<5岁儿童死亡,其中约47.6万名死于Spn感染[1];2018年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5岁死于Spn感染儿童约为29.4万名,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和亚洲[2]。

Spn也是引起中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3,4,5,6,7]。

全球<5岁儿童PD病例数最高的10个国家全部位于非洲和亚洲,占全球总病例数的66%,而中国位列第二,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2%[1]。

WHO对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的分级中,将PD和疟疾定为需"极高度优先(Very high priorities)"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8]。

本文在2017版《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基础上,结合WHO 关于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PD 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综述,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相关证据,提高PD防控水平。

1 病原学1881年Sternberg和Pasteur分离并培养出肺炎球菌,1886年Fraenkel将其命名为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1920年命名为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

1974年正式命名为肺炎链球菌[9],简称肺炎球菌。

1.1 生物学性状Spn呈矛头状,成双或短链状排列,也有单个存在。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型f量盘壁鳢适氢量2
中度危险
高度危险
<预计值的50%
<15 ml/kg
<2L
(1 L
<预计值的70%(预计值的35%

<14 Us
>预计值的50%

<预计值的50%

s塑过笪笪塾丝

表2各种肺切除术的肺功能检测最低标准
检测指标
删V
单位正常一侧全肺切除
Umln>100
>70
MMv

100
>55
FEV,L
4.维护循环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预防心 律失常,遇有休克应及时纠正。
5.规范术中输液。至少保证2条静脉通路,一 路能迅速输血输液;一路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和给予 心血管活性药物。
6.其他。细心处理负静脉压,谨防空气检塞;需 长期留置胃管减压者,宜改作胃造口,以免影响咳 嗽、咳痰;处理骨折应轻柔,以免脂肪栓塞;术后肺部 感染可能性较大者,腹部切口应减张缝合,以防裂 开。术中应用支扩剂预防支气管痉挛。
(五)术后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主动咳嗽、深呼 吸、拍击胸壁,结合体位引流,协助病人排痰。 术后强力祛痰,可使痰液变稀,黏稠度降低,易 于咳出,或llln速呼吸道黏膜纤毛功能,改善痰液转 运功能。术后推荐应用大剂量的沐舒坦l∥d。 尽早开始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使分泌物易于排 出,解除水肿和支气管痉挛。支气管扩张剂(爱全 乐)扩张气道,配合祛痰剂治疗,利于痰液排出,解除 水肿和气管痉挛。 激励式肺量测定法是预防黏液栓、防止术后肺 不张的主要手段。 2.有效镇痛,能促进病人术后早期膈肌运动、咳 嗽排痰,减少对肺功能的损害。但镇痛药物的用量 应个体化,尤其是老年人,要适当控制药量,加强术 后麻醉访视,以免过度镇静或呼吸抑制。 3。其他措施还有术后COPD鼻导管吸氧其流量 宜<3 L/min;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采取减轻腹胀的 措施、及时拔除胃管;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等。 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理念 在外科领域得到认同和推行,明显缩短了病人住院 时间,显著加快了病人术后康复速度,使许多疾病的 临床治疗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 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 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康复,是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快速康 复外科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 科医师、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病人及家 属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快速康复外科依赖于 重要围手术期治疗方法的综合与良好整合。对于胸 外科手术而言,围手术期肺保护正是减少术后肺部 并发症的关键。

术后肺部感染及预防

术后肺部感染及预防

戒烟与教育
鼓励患者戒烟,并在术前 对患者进行肺部感染预防 的教育和指导。
术中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减少手术部位及手术室内的细菌数量。
减少呼吸道暴露
呼吸道保护
对于需要进行全麻的手术,应采取措 施保护呼吸道,如使用呼吸机、气管 插管等。
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呼吸道暴露 时间,减少细菌进入呼吸道的机会。
早期诊断
一旦怀疑术后肺部感染,应尽早 进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
施。
针对病原体治疗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水和 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以增强患者
的抵抗力。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 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止咳药等。
治疗经验与教训总结
治疗经验
对于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采取有效的抗生素和呼吸道 管理措施。
教训总结
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关键在于术前评估患者的呼吸道状况,控制危险因素,加强 呼吸道管理和术后护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如咽喉部、食管等邻近器官感 染扩散至肺部。
03
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
临床表现
咳嗽
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症状是咳 嗽,通常为持续性干咳或咳痰

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 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紫绀和 三凹征。
发热
感染常引起发热,体温可升高至 38℃以上。
胸痛
感染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术后肺部感染及预防
目录
• 术后肺部感染概述 • 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因 • 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 • 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 • 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 • 病例分享与讨论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中提出。

该共识指出,肺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

由于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与外界相通,因此容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

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措施也可能对肺造成损伤,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2围手术期肺保护的重要性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应该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

3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方面,应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如避免吸烟、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误吸等。

治疗方面,应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和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肺栓塞等。

同时,还应该加强术后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围手术期肺保护不仅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学科模式下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XXX alveoli。

respiratory tract。

and lung interstitium。

Alveoli are the sites where gas exchange occurs een the bod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XXX。

such as surgical trauma。

stress response。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要点术后肺炎是指手术后出现的肺部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术后肺炎的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不良预后。

为了预防和控制术后肺炎的发生,临床医生和专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共识要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的要点。

1. 评估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

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并确定其是否存在与肺炎相关的风险因素,如吸烟、慢性肺疾病、湿疹、体力活动能力、营养状况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预防措施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术前准备和规范化操作。

手术前,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感染灶等。

同时,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包括术前清洁、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以避免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引起感染。

3. 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在术后需要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包括深呼吸、咳嗽、转身等,这有助于改善肺功能、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炎的发生。

4. 手术室内环境控制。

手术室内的环境质量对预防和控制术后肺炎起着重要作用。

医疗人员应注意手术室的通风、空气过滤和消毒等措施,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术后肺炎的防治中,抗生素的使用是关键。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预防感染的需要,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6. 术后监测和积极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对于已经发生的术后肺炎,应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等。

7. 患者教育和康复指导。

对于术后患者,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包括术后护理知识的普及、锻炼的指导、营养的指导等,以提高患者对术后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其尽早康复。

术后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临床医生和专家们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如何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

如何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

如何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
术后肺炎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属于医院感染,是延迟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预防术后肺炎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术前禁烟4~6周甚至更长时间。

有研究显示,不吸烟组的术后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吸烟组。

②围术期呼吸训练,包括咳嗽、深吸气、用力呼气术等,可锻炼吸肌,增强膈肌运动,扩张肺泡,增加肺活量。

③术后口腔护理,每天2次。

④术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和胃管;存在吞咽障碍者应减少或暂停进食,以免引起误吸;如病情允许,吃饭时床头抬高30°或者坐着吃。

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播与交叉感染。

⑥所有操作环节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⑦控制和减轻疼痛,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围术期广谱抗菌药物的
全身应用。

⑨术后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尽早床上活动,逐渐下床活动;痰多且黏稠不易排出者,给予雾化吸入并进行拍背促进排痰。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4-24
目录 Contents
• 术后肺炎概述 •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策略制定 •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践经验分享 • 非药物治疗措施介绍与实践效果评价 • 监测指标设置与持续改进计划制定 • 总结:提高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
01
提高医疗质量
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是医疗质量的重 要体现,加强术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和护理,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 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
术后肺炎的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 安全造成威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02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策略制 定
患者因素评估
基础疾病评估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 喘、心功能不全等,了解其
合理搭配
根据患者病情和免疫状态,合 理搭配免疫调节剂,达到最佳 治疗效果。
辅助用药推荐及依据
01
02
03
04
祛痰药
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
促进痰液排出。
支气管舒张剂
对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患 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缓解症状。
氧疗
对于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 ,可给予氧疗,提高血氧
饱和度。
和指南。
通过多学科协作,提高术后肺炎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
03
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THANKS
佳治疗效果。
04
非药物治疗措施介绍与实践 效果评价
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指导
深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和改善肺功 能。
咳嗽排痰训练
教授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促进痰液排出,防止 肺部感染。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包括肺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
技能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如正确佩戴和 摘取口罩、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等。
应急处理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术后肺炎疫情的应对能力, 包括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转运和治疗等 。
患者及家属宣传教育活动设计
01
02
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污染机会。
术后呼吸道管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
窒息。
加强呼吸功能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 和深浅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
常情况。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种类,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与免疫调节治疗建议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 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4-24
目录
Contents
• 术后肺炎概述 • 预防措施与建议 • 控制策略及方法 • 专家共识解读与实践应用 • 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部署 • 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术后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术后肺炎是指手术后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
并发症监测及处理程序
并发症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及时发 现并发症迹象。
处理程序
一旦发现并发症,立即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 调整药物剂量、更换治疗方案等。同时,加强
患者护理和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04 专家共识解读与实践应用
国内外专家共识对比分析
国内外专家对术后肺炎的预防和 控制策略存在共识,强调多学科 合作、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的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学习资料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学习资料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王天佑,Email:***********************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引用本文: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

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

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XG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最全版)

XG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最全版)

XG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最全版)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已确认是由此前未在人体中发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所致。

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患者,NCP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202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NCP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NCP疫情期间,普通人、疫区旅居者、密切接触者、隐形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和确诊患者等均有发生创伤的可能,如何做好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救治是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保护参与紧急救治的医护人员,并确保创伤救治的时效性,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编写NCP疫情防控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

本共识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基于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金银潭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等的救治经验,结合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冠状病毒(包括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和NCP)感染和严重创伤救治的国内外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撰写。

重点介绍NCP疫情期间发生严重创伤时紧急救治的相关诊疗和医护人员防护原则,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在NCP疫情期间救治严重创伤患者,也可供开展其他手术时参考。

如果筛查排除NCP疑似患者,则按平时流程救治。

紧急手术后的救治,NCP的综合治疗、设备和病区等消毒、遗体处理及严重创伤救治其他规范等请参考相关诊疗方案,本共识不再赘述。

1NCP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主要是2019-nCoV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呼吸道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或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导致感染,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也可能在吸入后导致感染;(2)接触传播:飞沫等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引言
本文档是关于肺炎临床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

以下是根据专家对肺炎的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得出的结论和建议。

诊断
1. 肺炎的诊断应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

2.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需要结合体温、血常规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
1. 对于轻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家庭隔离并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烧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 对于中重型肺炎患者,建议进行住院治疗,包括氧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和控制
1. 强调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2. 积极开展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的疫苗。

3. 加强公共卫生措施,如流行病监测、传染病防控等。

结论
肺炎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2023版总结了关于肺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和控制的建议。

该共识将有助于提高肺炎患者的诊疗
效果,并对疫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请依据可证实的资料进行引用)。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为外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医院感染类型,占所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50%[1],往往影响患者的各项预后指标,不利于患者康复,应当予以重视。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POP相关标准和防控指南。

由于缺乏统一的POP定义,国内外调查研究报道的POP发生率差异较大。

就外科手术而言,几项大样本的国外调查研究显示,POP的发生率为0.9%~1.6%[2,3,4,5],但Murff等[6]的调查数据则达到了15.8%(222/1 405)。

国内关于POP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多限定于特定部位的手术,故暂无外科手术整体POP的发生率数据。

不同手术部位和同一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口腔癌、食管癌、肺癌、心脏、头颈部和上腹部大手术的POP发生率往往较高。

口腔癌手术POP发生率可达30.6%[7];食管癌手术POP发生率为8.7%~28.3%[8,9,10,11,12,13];肺癌手术POP发生率差异较大,为2.2%~31.7%[14,15,16,17,18,19,20];心脏手术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1.5%~32.0%[21,22,23,24,25,26,27];头颈部手术POP发生率为12.7%~27.2%[28,29,30];上腹部大手术POP发生率为 6.7%~39.0%[31,32,33],其中肝脏手术POP发生率为 1.8%~22.7%[34,35,36,37,38],胃肠道手术POP发生率为 2.3%~23.7%[39,40,41,42,43]。

其他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则相对较低,如结直肠手术(1.9%~4.3%)[44,45]、妇科手术(0.3%~1.2%)[46,47]和关节手术(0.3%~3.6%)[48,49]等。

国内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胸部和上腹部大手术,各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 1.3%~34.7%[50,51,52,53,54,55,56,57]。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应该如何预防?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应该如何预防?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应该如何护理,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一、预防:有吸烟,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人的患者,术前应戒烟,进行胸部物理疗法并有针对性进行以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化痰和支持疗法为主的综合性治疗,达到满意的肺功能状态再行手术,一般经过1~2周的准备,可有明显效果,治疗前后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对照,内科综合性治疗应持续到术中和术后。

1、戒烟据统计吸烟病人术后PPC的发生率约为非吸烟者的4~6倍,吸烟使小气道阻力增加,肺免疫功能降低,长期大量吸烟者,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有报道术前戒烟6~8周,呼吸道纤毛粘液转运系统功能改善,PPC明显减少;即时术前1d,血碳氧血红蛋白(半衰期约6h)和P50值接近正常,病人血氧运输能力增强。

2、胸部物理疗法术前教会病人深呼吸,咳嗽排痰,可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感染机会,增加呼吸肌力,是防治PPC的有效方法,方法是深吸气至肺总量,屏气3~4s后连续咳嗽3次将气呼出,必要时辅之以翻身拍背,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化痰等疗法,术后可嘱其用软棉垫压住切口练习,以减少疼痛,激励性潮气量计(IS)练习也可提高呼吸肌力和耐力,增加FRC,减少肺不张等并发症,IS 是让病人术后每日吹潮气量计,方法是深吸气后屏气2~3s,再深而慢将气呼出,要求逐日所吹的潮气量(VT)有所增加,每次持续30min,每天6次,此为公认的最佳物理疗法之一,IS也需患者在术前学会。

3、控制感染对于呼吸系统感染者,术前可作经验性治疗,然后根据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

4、解痉平喘和化痰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哮喘病人有支气管痉挛时,主要使用茶碱类配合溴化异丙托品和(或)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哮喘病人还应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吸入剂有不同的给药方法,包括定量吸入器(MDI)与经贮纳器(spacer)吸入,干粉定量吸入和水溶液雾化吸入,可酌情选用,痰液粘稠者,可同时用盐酸溴环己胺醇(ambroxol)口服或雾化吸入,静脉注射。

预防术后肺炎的实施方案

预防术后肺炎的实施方案

预防术后肺炎的实施方案术后肺炎是指手术后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术后并发症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

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预防术后肺炎的实施方案,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术前评估患者的肺部情况十分重要。

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肺部检查,了解患者的肺部情况,包括肺功能、有无潜在的肺部感染等情况。

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肺部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其次,术中的呼吸管理也是预防术后肺炎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术中发生缺氧等情况。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机械通气等手段,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发生术后肺炎的风险。

另外,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床旁活动、呼吸道护理、合理的体位转换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合理的抗感染药物使用也是预防术后肺炎的重要手段。

对于术后患者,特别是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最后,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同样不可忽视。

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抵抗感染的能力。

因此,在术后的护理中,医务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

综上所述,预防术后肺炎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中呼吸管理、术后康复护理、抗感染药物使用和营养支持等方面。

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预防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临床医务人员能够重视预防术后肺炎工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肺炎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全文)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为外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医院感染类型,占所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50%[1],往往影响患者的各项预后指标,不利于患者康复,应当予以重视。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POP相关标准和防控指南。

由于缺乏统一的POP定义,国内外调查研究报道的POP发生率差异较大。

就外科手术而言,几项大样本的国外调查研究显示,POP的发生率为0.9%~1.6%[2,3,4,5],但Murff等[6]的调查数据则达到了15.8%(222/1 405)。

国内关于POP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多限定于特定部位的手术,故暂无外科手术整体POP的发生率数据。

不同手术部位和同一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口腔癌、食管癌、肺癌、心脏、头颈部和上腹部大手术的POP发生率往往较高。

口腔癌手术POP发生率可达30.6%[7];食管癌手术POP发生率为8.7%~28.3%[8,9,10,11,12,13];肺癌手术POP发生率差异较大,为2.2%~31.7%[14,15,16,17,18,19,20];心脏手术POP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1.5%~32.0%[21,22,23,24,25,26,27];头颈部手术POP发生率为12.7%~27.2%[28,29,30];上腹部大手术POP发生率为 6.7%~39.0%[31,32,33],其中肝脏手术POP发生率为 1.8%~22.7%[34,35,36,37,38],胃肠道手术POP发生率为 2.3%~23.7%[39,40,41,42,43]。

其他手术部位的POP发生率则相对较低,如结直肠手术(1.9%~4.3%)[44,45]、妇科手术(0.3%~1.2%)[46,47]和关节手术(0.3%~3.6%)[48,49]等。

国内研究数据主要集中在胸部和上腹部大手术,各研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也较大,为 1.3%~34.7%[50,51,52,53,54,55,56,57]。

其他部位研究数据则较少,如结直肠手术(4.6%~21.0%)[58]、膀胱手术(4.7%)[59]和颈椎手术(2.1%)[60]等。

国内外研究显示,POP的影响因素较多,但不同手术部位的POP危险因素不同,研究结果差异也较大,也缺乏多中心的大型前瞻性研究。

归纳起来,其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种,即不可调整的危险因素和可调整的危险因素[61,62,63,64,65,66,67]。

不可调整的危险因素:客观存在、无法进行调控的危险因素,如年龄(≥70岁)、性别(男性)、手术部位(上腹部和胸部)及全身麻醉等。

可调整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前期或后期干预而调整的危险因素,如需肠外营养、术前肺炎、手术麻醉时间>3 h、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休克、肺不张、腹腔积液、吸烟、肥胖(也有研究显示其不是危险因素)、术前住院时间长、气管切开后气道开放时间长、机械通气、侵入性治疗、留置鼻胃管、术后住院≥15 d、喉返神经麻痹、血尿素氮高、失血量大、血糖高、酗酒、心房颤动和术后卧床时间长等。

POP的后果主要体现在可能导致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造成患者呼吸机依赖,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造成病死率增高,还可能会增加ICU接诊量、患者再住院率、患者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消耗等。

目前,关于POP的后果研究多为单因素分析,缺乏多因素分析。

国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POP增加患者病死率方面。

Simonsen等[68]在对手术患者一项长期的随访过程中发现,术后发生肺炎者生存时间在31~365 d内的病死率为21.6%,而未发生者的病死率为16.8%;术后发生肺炎者生存时间在1~5年的病死率为62.2%,而未发生者病死率为53.0%。

加拿大一项连续5年的队列研究表明,4 033名患者中,378名POP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远低于未发生POP者(62.8%比73.8%,P<0.001)[69]。

POP不仅病死率高,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给社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

许缤等[70]研究数据表明,胸外科POP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 d[70]。

美国每年因POP要多花费12~20亿美元[71]。

Thompson 等[72]通过对618 495名腹腔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发现,发生POP的患者病死率远远高于未发生者(10.7%比1.2%,P<0.001),其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高于未发者(17.10比6.07 d,P<0.001)。

并且POP患者将平均增加75%的住院费用。

Thompson等[73]通过对13 292名腹腔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术后发生肺炎的患者病死率为10.7%,平均增加33.34 d的住院时间,平均增加125 614美元的住院费用。

Sabat等[74]报道,POP的病死率高达48%,在ICU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为9.5%~90%,平均住院时间延长约8 d,医疗费用增加2~12倍。

因此,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POP判断和防控指南,成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迫切需要。

我们对POP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综合国内感染控制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成了POP 的预防和控制专家共识,归纳了POP的定义、判断标准、防控措施和监测方案,并提出POP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POP的防控提供参考指导。

1 POP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POP的统一定义,各文献报道中POP定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POP的时间范围上。

较多文献将POP定义为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30 d内新发的肺炎[75,76,77,78,79,80]。

也有研究将POP定义为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直到出院期间发生的肺炎(若30 d内出院则仍然要追踪到术后第30天)[65]。

但也有不少研究并未给出POP的具体时间范围。

结合我国情况并兼顾可操作性,本共识将POP定义为: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30 d内新发的肺炎,包括出院后但在术后30 d内发生的肺炎。

2 POP的判断标准2001年,我国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81],该标准中包括了下呼吸道感染(含肺炎)的诊断标准。

2012年,我国卫生计生委进一步发布了肺炎的诊断标准——《肺炎诊断》(WS 382-2012,2013年2月1日实施)。

两个标准各有优缺点。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肺炎感染诊断标准的优点:措辞简单、便于医院感染监测人员记忆和理解。

缺点:(1)确诊需咳嗽、咯痰等症状,但部分POP患者可能无咳嗽、咯痰,而表现为气紧或神志改变;(2)确诊需湿啰音,而病程记录上常无记录,监测时可能遗漏部分病例;(3)部分患者(尤其是ICU患者)常为床旁胸片,监测人员常无法判断是否有新发浸润影或改变;(4)症状较为主观,且发热和白细胞总数未给出增多的量化标准,可操作性也较差。

此外,该标准正在修订中。

《肺炎诊断》的优点:(1)首先基于胸片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有临床症状才判断为肺炎,相对较为客观;(2)临床症状并不只有简单的咳嗽、痰粘稠、湿啰音,更为详细、多样和具体,且为四选二,更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主观因素和病历质量的影响。

缺点和局限性:(1)较为复杂,掌握起来较为困难,临床可操作性较差;(2)对胸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高,尤其是有心肺基础疾病者需2次胸片,而我国很多医院受患者经济条件和医师习惯的影响,做胸片的依从性往往不高,因此,胸片的变化可能因未做检查而延迟发现甚至被遗漏,进而造成POP的判断遗漏;(3)临床表现方面仍是多项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如痰的性状变化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4)该标准翻译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医疗安全网(CDC-NHSN)2012年医院感染监测中肺炎标准,但只翻译了成人临床方面的内容,无病原学标准,也未翻译婴幼儿部分,因此并不完整,美国CDC-NHSN自2013年起已不再使用该肺炎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此外,由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往往出现因肺叶创伤导致的胸片肺部浸润影、72 h内手术吸收热(<38.5℃)、白细胞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肺部呼吸音等症状体征,易混淆POP的判断,可能造成POP的发生率比实际更高,如苏建华等[82]的研究指出,肺癌患者术后72 h内平均白细胞计数(WBC)在15×109/L 左右,将POP根据WBC>10×109/L和>15×109/L进行判定,发生率显著不同。

尽管医院感染防控和监测时所用判断标准不一定要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但鉴于《肺炎诊断》(WS 382-2012)为我国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且规定相对较详细,因此本共识将其采用为POP的判断标准。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肺炎,肺炎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三条[83]:(1)至少行两次胸片检查(对无心、肺基础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可行一次胸片检查),并至少符合以下一项,如新出现或进行性发展且持续存在的肺部浸润阴影、实变、和空洞形成;(2)至少符合以下一项,如发热(体温>38℃)且无其他明确原因,外周血WBC>12×109/L或<4×109/L和年龄≥70岁的老年人没有其他明确原因而出现神志改变;(3)至少符合以下两项,如新出现的脓痰或痰的性状发生变化,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需要吸痰次数增多,新出现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或原有的咳嗽、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加重,肺部啰音或支气管呼吸音,气体交换情况恶化,氧需求量增加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3 预防控制措施文献报道中,关于POP防控研究多采用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集束化防控措施。

且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现有研究往往针对特定手术部位的POP防控,尚缺乏针对所有外科手术POP的整体防控措施的研究。

另外,由于术后是否使用抗生素预防POP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共识不讨论抗生素预防性使用问题,详细措施参照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84]或相关学科指南。

本共识将POP的防控措施分为2类:基本措施(有较高质量证据支持、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可操作性强的措施,较易实施于普遍的术后患者,建议全部执行)和额外措施(具有一定有效性的基本措施,易于普遍实施,但证据质量不高;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可操作性较差、要求条件高的措施;或尚有争议性的措施。

适用于基本措施实施后效果不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推荐等级和具体措施见表1,表2,表3。

表1推荐等级说明[85]表2推荐强度说明表3术后肺炎防控措施及其循证依据4 POP的监测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感染相关规范并未要求对POP进行目标性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