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新闻与传播学院 13新闻汪玉 131501036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
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
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人。
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
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
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
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
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
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
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
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
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
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
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
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的报刊也先后被停。
这段时期是梁启超报刊人生的初始。
他所编撰的报刊均以立政言说,宣传其政治理想为主。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民报》从 1905 年 11 月 26 日创刊到 1908 年 10 月被日本政府封禁,共出24 号。
它是孙中山和同盟会从事宣传活动的主要阵地,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揭橥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来又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三民主义。
因而,宣传三民主义,成为《民报》的宗旨。
在第 3 号上,《民报》还提出“六大主义”为其办刊方针,内容是:1.颠覆现今之恶政府;2.建设共和政体;3.土地国有;4.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5.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6.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开展的宣传活动,影响最大、声势最壮的是开展与改良派的论战。
从《民报》创刊后,革命派宣传家就针对《新民丛报》上宣扬的改良主义论点,开展批评。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 1902 年 2 月创办的宣传改良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
其创刊号《本报告白》宣布办报宗旨三条:“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
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
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方面,客观上进行了大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它坚持渐进改良的政治主张,反对革命宣传和激烈行动,尤其是 1903 年 11 月梁启超游美回日本后,政治态度和言论大变,公开宣称:“呜呼,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对于革命,他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曰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清末《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中的“国民”议题
引言为近代法治国家塑造合格国民,是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常见议题。
该议题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新政时期。
在20世纪初,思想界与言论界部分人士提出了“国民程度不足论”。
该论点的要旨为:当时多数中国国民并不具备近代国民所必须具备的智力、道德或法政知识水平,因此中国不能遽行立宪,而须经一定时期的预备工作,待“国民程度”发达圆满,才能实施包含国民参政权在内的近代宪法。
这种意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实践:鉴于“民智未开”,正式国会被宣布必须迟至1916年召开;当各省咨议局首度进行议员选举时(1909年),只有0.42%的中国人获得选举权。
因此,严肃对待和反思该时期言论中的“国民程度”议题(或简称“国民”议题),对于更为透彻地理解清末变法的思想与实践,具有足够深刻的助益。
“国民程度论”不单纯是为拖延改革而寻找到的借口,也不仅是对底层民众的阶级偏见,它是当时中国顶尖知识分子集体性思考和论争的产物。
因此,有必要从思想史的层面严肃地把握和厘清这一议题,并初步探究该议题的思想乃至学理根源。
1905至1907年间发生在革命、立宪两派之间的思想激战,便是“国民程度”议题的发展高潮。
本次论战的平台,主要是立宪派刊物《新民丛报》和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论战的主将,一方是《新民丛报》主笔梁启超,另一方则是陈天华、汪兆铭、胡汉民等革命派人士。
在论战中,双方就革命是否会招致列强干涉和瓜分、种族革命是否需要与政治革命并举、社会革命与土地革命是否为中国所必需、中国能否实行共和政治等重大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在争论中国能否实现共和立宪政体时,“国民程度”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研究此次论战的部分学界成果,已涉及“国民程度”这一主题。
但总体而言,相关作品对该主题的探讨皆稍嫌简略,一方面未能系统厘清论争双方在“国民”议题上的辩论逻辑,另一方面也缺少对该议题之思想根源的探讨。
本文尝试以革命、立宪两派“国民程度”之争为核心研究对象,并兼及该议题在清末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实用版)目录1.梁启超与《新民之议》2.1902 年的背景和意义3.《新民之议》的主要内容4.对当时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梁启超,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进步和改革而奋斗。
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梁启超 1902 年于《新民之议》的体会进行探讨。
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上发表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梁启超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振兴民族、救亡图存的主张。
他倡导民众觉醒,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并强调教育改革和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在《新民之议》中,梁启超详细论述了他的政治主张。
首先,他主张实行宪政,通过设立议会、制定宪法来限制皇权,实现民主政治。
他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摆脱困境、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梁启超强调民族自强,提倡发展现代工业和科技,以提高国家实力,抵抗外来侵略。
他还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提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的观点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张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梁启超的文章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梁启超 1902 年于《新民之议》的体会,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
在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理念,为中国的进步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梁启超与《新民说》
001梁启超与《新民说》一代思想巨擘梁启超,被誉为二十世纪初年的“言论界骄子”。
在短暂的年华里,他笔力惊人,实现真正的著作等身,为后世研究留下一座研究的“富矿”。
对于梁氏的研究,海内外学者多有关注,成果丰硕。
《新民说》特殊的成文年代,使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其价值毋庸赘言,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目前学界已有颇多的努力。
在1980年以前尚无研究《新民说》的专门论著,此后研究日益丰硕。
对《新民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新民说》的专门性研究;关于梁启超的思想研究专著中有篇幅不等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民说》一书,叙述“新民”的由来,并试以“论公德”与“论私德”两节考察梁启超思想在本书中的转变。
“新民”说的发端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家庭,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梁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尽管后来他又深受西学的影响,但是传统思想文化在他之后的论著中都有着明显的痕迹。
二十一岁赴京会试正直甲午战事,毅然投身于变法图强维新救亡的运动中。
甲午之后,严复在宣扬达尔文进化论及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原强》一文里指出:中国富强的根本方法“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至于新民德之事,尤为三者之最”。
严复提出的“三民”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梁启超对此种说法甚是推崇。
梁启超在《论湖南应办之事》文里提出而“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三者乃一切之根本。
而“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但是,“开官智”的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打败,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被迫东渡日本。
来到日本,这个令人心情复杂的国度,对梁启超来说是被迫流亡的悲哀,也是接受新思想的契机。
在日本梁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更新。
一方面是来自西学的,另一方面是来自日本学界和政界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量译介西书,并过滤消化为林 罗(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省广汉市 618307)摘 要: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苦心孤诣地探索建立民族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在《新民说》中,他笔尖饱含深情地创造出了一国新民,欲为世人开辟一个新世界。
浅议主持《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
浅议主持《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文章认为,梁启超在主持《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期间,其办报理念发生了变化,他的思想言论经历了由缓进而激进,之后又由激进而缓进的过程。
他的思想变化主要动因根源则在于他这一时期的经历。
标签:梁启超;清议报;新民丛报;思想言论;激进在清末18年间,梁启超的思想言论经历了由缓进而激进,之后又由激进而缓进的过程。
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经历,是他思想变化的主要动因。
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张报刊《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
因此,他的这段经历是引发他思想变化的动因,从而影响了由所他主持的报刊。
一、言论激进期首先,戊戌变法失败对梁启超的刺激很大,维新派志士献身,而他自己也逃亡日本。
因此他极其痛恨以慈禧太后为首把持朝政的后党。
清议报的创办宗旨之一是要“主持清议”,即要抨击“逆后贼臣”把持朝政,呼吁救出光绪皇帝,恢复百日维新的新政。
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上有很多抨击清廷失政的文字,尤其归罪于慈禧等后党。
比如发表在清议报上《论变法必自评满汉之界始》《论八月之变乃废立而非训政》《戊戌政变记》《论皇上舍位忘身而变法》《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傀儡说》《论西后宜自筹安全之策》《亡羊录》《论刚毅筹款事》《书十二月二十四伪上谕后》等文。
发表在新民丛报上《国闻短评》《以德报怨》《呜呼荣禄》《张之洞之狼狈》《逆臣废弑之阴谋》《太后又举行万寿庆典》《废科举问题》《哀西藏》等文。
其次,梁启超在日本用一年半时间学习了日文,接受了大量在国内接触不到的西方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著作,思想渐新。
他在《夏威夷游记》中回忆说:“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
清议报的创办宗旨第二条“开发民智”,就是要向读者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而新民丛报发刊词中说的“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也说明了介绍西学的目的。
(完整word版)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word文档良心出品)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在日本发行的半月刊是 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 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每月旧历初一日、十 五日发行。1903年2月起,改为十四日、二十九 日发行。1904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 1907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号,编 辑和与梁启超之手。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 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 均地权,实行上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则 用事实驳斥说,中国确实存在“豪右” 和“细民” 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 展,民生问题才能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 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 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人,中国就会被瓜分。 《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 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 还会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 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在《民报》创刊之前,革命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之间已经有过一 些小规模的笔战。《民报》创刊后,为了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 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在国内外的两派报刊 之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 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孙中山的《发刊词》是进军的号角和旗帜,同在《民报》第一 期发表的陈天华的《论中国宜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 国民》两篇文章,指名批判康、梁君主立宪的“妖言”。《新民 丛报》立即应战,先后发表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申论种 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等文进行 反击。1906年春《新民丛报》又将康、梁发表过的反对革命、鼓 吹君主立宪的文章汇编成冲国存亡一大问题》的小册子,广为散 发。接着,1906年4月《民报》第3期号外发表胡汉民写的《民报 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罗列两报观点分歧的十二个问题,同 时发表汪精卫的长篇政论《希望满族立宪者盍听诸》,对康、梁 的观点逐条驳斥。两派报刊之间的论战就这样首先在《民报》与 《新民丛报》之间开始了。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新民之议》于1902年发表,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体会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的思想和观点。
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强调了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从人民的觉醒和教育开始。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启蒙,人民才能够理解和接受现代化的理念和价值观,从而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观点,并主张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强调了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的基石,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关键。
他主张实行宪政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他还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同时,赋予人民以更多的政治权力。
这一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还谈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和产业发展,提倡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他还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思想,主张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均衡。
这一思想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体现了对民主、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同时,他的思想也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中国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新民之议》的出版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起点。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梁启超的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著作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2年,他在《新民议》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名为“新民”的改革理念,旨在唤起国民的自觉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梁启超看来,“新民”并非是指生理上的新人类,而是指在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具备新时代特质的新型国民。
这种新型国民具有独立思考、自主行动、承担责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梁启超认为,只有培育出这样一批新型国民,我国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民族复兴。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国民不仅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不断提高,更要在精神文化层面追求全面发展。
具备创新精神、道德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当代社会教育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教育是培育新民的摇篮,我国应当重视教育的全面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
此外,家庭、社会和国家也应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民丛报》创办动机与梁启超的近代国家思想
③论及该报 宗旨的文章有何炳 然:《 梁启超初 办新 民丛报 时的宣传特 色》,《 新 闻研 究资料》1 9 8 0年第 4 期;张瑛:《 < 新 民丛报 > 宣传 宗旨辨》 , 《中州学刊》1 9 8 4年第 6期 ;石烈娟 : 《 <新 民丛报 >的立宪宣传》 ,湖南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 0 0 3年。诸 文均将 《 新 民丛报》视为保皇党的机关报 ,以 “ 君 主立宪”作为该报 宗旨。
是 “ 改 良派宣传 改 良主 叉和资产阶级 自由主 义意识形 态最重要 的刊物”。具体而言 ,该报 的宣传、启 蒙工作 “ 就其主观意 图来说 ,许 多是为 它鼓吹改 良主 义的政治主张服务 的。就其 内容来说 ,它传播 了大量 西方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 态”。 就其客 观效果来说 , 它 又发挥 了重要 的思想启 蒙作 用。 何炳然:《 新 民丛报 》, 丁守和 主编:《 辛 亥革命 时期期 刊介绍》 ( 1 ),
书店 2 0 0 9年版 。孙 宏云 : 《 汪 精 卫 、 梁启 超 “ 革 命 ”论 战 的政 治学 背景 》 , 《 历 史研 究 2 0 0 4年 第 5 期。
上述 论 著 从 不 同 角度 对 《 新 民丛 报》进 行研 究 , 对 该 报 性 质 的认 定 以何 炳 然 先 生 的 意见 为代 表 , 认 为该报 为保 皇 党服 务 ,
① 《 新 民 丛报 》 内 容在 1 9 0 3年 以 后 发 生 很 大转 变 ,本 文在 时 间 上 主 要 界 定 于 《 新 民 丛报 》 创 办之 前 及 初 期 , 亦 即
1 8 9 8 — 1 9 0 3年 间 梁启 超 的 思 想状 况 。
梁启超新民思想
梁启超新民思想1902年当梁撰写《新民说》的时候,群对他来说已明确地是指民族国家思想。
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梁启超如是表达该报的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鼓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由此可以看出,开民智、兴民权是基础,而育民德则是新民的深化,是其核心和精髓。
梁启超大声疾呼: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衰的根本原因。
他的《新民说》可以说就是一部“公德说”。
他认为当时国民之所以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兴亡,只重自身的私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的公德心不强,没有理解道德的含义和精神。
梁启超说: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
即公德是一种系带,可以把散乱的个体连系成强大的整体组织。
所以,为人民大众谋权益就是公德。
一个人即使具有再好的品质能力,但是若是的不到外界条件的帮助,不借助于外部因素,也很难成其大事、立大业。
没有了群体的支持,自身都难以得到发展,更何谈兴旺国家。
因此更进一步,梁启超提倡“群”的观念,倡导“合群”的思想。
整部《新民说》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合群”的思想,论述怎样才能合群而展开的。
在其《论学会》中,梁启超这样说道:“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
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群是多么的重要。
联系当今世界,企业单位都提倡“合作、协同”的团队精神,重视群体的力量。
这其实正是梁启超所提倡的“合群“的思想。
维新变法之前,梁启超四处奔走游说,积极拉拢各种力量。
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地方的开明士绅、地方大员,为维新派的壮大作乐积极的贡献。
这一切的活动就是其“群”的观念的具体亲身履行。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材火焰高。
“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激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
”“移其营私之心,以营一大公,移其保家之心,以保一大国。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创办历史背景研究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创办历史背景研究【摘要】由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晚清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的一段佳话。
本文以线性历史为经,以梁启超等人救国图存的民族大义为纬,试图从《新民丛报》的创办历史背景中捋清梁启超等人在近代历史中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新民丛报》;梁启超;新闻文体《新民丛报》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1907年11月停办,半月刊,每期近六万字。
六年的时间里共出版九十六期。
《新民丛报》的发行,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很大的活力。
这份报纸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推崇?这篇报纸的文字为何会让“铁石人亦应感动”,又有哪些特点呢?以及这份报纸的新闻文体在发行的六年时间里,有没有一些演变呢?这些都是比较具有意义的问题。
笔者正是带着这些问题,结合理论新闻学与历史新闻学的相关知识从,新闻文体学的角度,对于《新民丛报》新闻文体的演变,整体的写作手法风格等一探究竟。
一、社会风潮:救亡图存,国人办报兴起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中文形式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揭开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序幕。
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东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内地出版的近代报刊。
从此,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外国传教士、商人办报的风潮,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人创办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
例如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等,外国人创办的报纸统治中国新闻界将近一个世纪。
这些报纸前期以介绍宗教为主,后期逐渐介绍西方的政治文明、先进的科技。
这些外国报纸的出现,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自身的新闻事业发展。
如:首先,提供了一批先进的印刷设备。
其次,外国报纸在宣扬西方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启蒙了一批有识之士。
最后,我国很多优秀的新闻事业家在这些报纸工作,也帮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创刊1901年12月22日,梁启超主持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报纸《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告停刊。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又于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作为他们宣传改良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新民丛报》是从保皇会译书局借得几千元作经费才得以开办的,一年之后,将借款还清,改为股份制经营,共分六股,梁启超居两股,冯紫珊、黄为之、邓荫南、陈侣笙各占其一。
该报的编辑兼发行人是冯紫珊,实际上是梁启超负责主编,报上重要文章,大部分都是梁启超一人撰写的。
梁自言:“自开《新民丛报》后,每日属文以五千言为率”。
除了1903年2月梁启超赴美游历的九个月期间,由蒋观云主持编辑外,直到停刊都由梁启超主持笔政,主要撰稿人有马君武、黄与之、吴仲遥、康有为、章太炎、蒋方震、麦孟华、杨度、徐勤、韩文举等。
《新民丛报》于创刊号上宣布办报宗旨有三:“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此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
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它设有论说、学说、史传、教育、学术、小说、名家谈丛、国闻短评、海外汇报、海外奇谈、新知识杂货店等栏目,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政治方面,《丛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立宪保皇,反对民主革命。
在早期,它也谈革命、谈暗杀、谈暴动、谈破坏。
这主要是激于当时情势,以所谓革命之宣传,争取舆论同情,笼络民众。
自1903年10月,梁启超从美国返日本,在该报上陆续发表了《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论私德》、《论俄罗斯虚无党》、《敬告我国民》、《新大陆游记》、《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等,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革命采取绝决的态度。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原创版)
目录
1.梁启超简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1902 年梁启超发表《新民之议》的背景
3.《新民之议》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4.《新民之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正文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领袖。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梁启超致力于民族振兴,倡导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
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值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众觉醒,民族复兴运动高涨之际。
梁启超在文中,对民众觉醒、民族复兴的迫切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呼吁民众积极参与民族复兴运动,振兴中华。
《新民之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梁启超提出了“新民”的观念,认为“新民”应具备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等品质,强调个体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
其次,梁启超倡导教育改革,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根本,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再次,梁启超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主张,强调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最后,梁启超主张实行宪政,强调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以保障民众的权益,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新民之议》的发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民众觉醒和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
梁启超的许多观点和主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梁启超1902年于《新民之议》体会
摘要:
一、梁启超简介
二、《新民之议》的背景与意义
三、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四、对梁启超观点的评价
正文:
梁启超,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1902 年发表了《新民之议》,对于如何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民之议》发表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的觉醒和民族自强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
梁启超认为,只有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国民,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因此,《新民之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新民之议》中,梁启超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
首先,他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认为应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民主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新国民。
其次,梁启超提倡发扬民族精神,呼吁民众树立爱国主义,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后,他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梁启超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民族觉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梁启超的“全盘西化”主张也受到了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全盘西化可能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民族自信心的
建立并无益处。
总的来说,梁启超在《新民之议》中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他的教育改革和民族觉醒思想对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整理〗《少年中国说》写作方法
《少年中国说》写作方法1鲜明的政治倾向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
”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
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
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
《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
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口气用了十个排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
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
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
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
这诗一般的文笔,笔锋蘸满了多少激情,洋溢着多少豪气!梁启超在这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读之令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梁启超使用词语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气度与胆识。
并且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
为了充分证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列举种种不同性格,反复论证,极力铺陈,这充分显示出梁启超文章的特色。
4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形象性。
《新民丛报》创办动机与梁启超的近代国家思想
《新民丛报》创办动机与梁启超的近代国家思想
刘珊珊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对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重要杂志《新民丛报》的创办动机做出新解,由此探究1898年梁启超赴日以后的思想变化及与保皇党、革命派之间的疏离与交往.《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创办“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的“国报”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该报中,梁启超构建了一套以“国家公利公益”为最高价值的国家与国民一体的近代政治伦理.在此思想之下,梁启超意欲突破保皇会的思想与组织限度,超越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界限,将两党融为一体.反映出戊戌维新失败后,改良派与革命派曾一度试图合作共同探索救国之路的现实境况.
【总页数】9页(P72-80)
【作者】刘珊珊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梁启超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嬗变 [J], 罗朋
2.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梁启超弃旧图新另办报刊原因探析 [J], 张炜
3.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论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J], 胡春燕
4.浅议主持《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 [J], 苏嵘
5.梁启超与《新民丛报》创办历史背景研究 [J], 孙希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1400万言,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曾用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四十余个,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是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实践之一,梁启超担任主编。
《新民丛报》的命名,取意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他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前期的《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
但是,自1903年底梁启超赴美洲游历考察以后,公开宣布不再谈革命,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言论变得“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
《新民丛报》于1907年8月停刊,共出版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