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
作者:黄彩艳
来源:《艺海》2011年第06期
摘要:台基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发达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三阶就是台基,嘁即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这台基部分如希腊建筑的台基一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脱离的。目前对于台基的介绍的文章不多,只有常科实女士,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台基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台基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我就从台基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阐述台基的基本类型,从功能、伦理及美学角度出发,以历史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台基造型和装饰纹样两个要素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寻找出台基在古建筑中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台基传统建筑功能美学装饰纹样变化
1. 古代台基产生的渊源及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措施,因为“洪”和“涝”都会带来水淹的情况。“台基”就是单座房屋的基座,而“台”则是多座建筑的联合基座而已。台越高愈大不但安全,而且表现出一种壮观的外形,在战争中有利于防卫。因此,到了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奴隶社会,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驱使大量的奴隶从事建筑工作,于是,台便越筑越大越来越高,反过来,台的大小就能表现出房屋主人的权势和地位。
台基的大小不能让它毫无节制的发展,过高过大意味着浪费很多的劳动力。到了台基正式成了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之后,它的大小就来了一个规定。这些规定是以阶级地位作为标准的。人们或是选择自然高地作为地基,或是人工堆夯土筑台基,中国孤岛建筑一般都有这种底座,同时这种台子似的基座也是建筑的等级代表,台基越高大显示着建筑的等级越高,台基的四面全部用砖砌筑而成,里面大多填土。形体通常较为方正。中国古典建筑从立面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式,由下至上分别为:台基、由墙柱构架组成的屋身和屋顶。分解开来看,这几部分的材料、功能和结构不尽相同,但三者组合在一起却极为顺畅自然、缺一不可。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古国建筑文化相比,台基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地位尤为突出,重要建筑物都要建在基座之上,以示威严壮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它的实际功效早已经蕴涵于深厚的艺术价值之中。
(1)实用的功能
汉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黄河自古以来就以不驯服而知名。不管“大禹治水”的故事真实不真实,至少说明中国人在公元前二三个世纪的时候曾经和洪水做过一场或者很多场很大的斗争。“半地穴式”的房屋也许有很多的优点,保暖和防风问题较在地面上的房屋更容易解决,施工也会简单容易一些,但是,一旦雨水,就会马上变成一个水池。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就是把房子升到一个比四周高的的台基上,越高就越安全。几千年前,人们为防止木制建筑物受潮,确保高大建筑地基稳固,将松土夯实,堆起一块方形的土台,这就是最初的台基。《墨子·辞过》中有“古之民未知为宫时,就陵阜而,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之说,先民为防止潮湿侵害人体,采用了各种方法,例如:夯土地面、草泥地面、红烧土地面,直至参悟了“宫室之法,高足以辟润湿”的道理,建房屋于比较高的夯土台或是砖的台基上,这对室内防潮更有利。
(2)伦理性的体现
台基的产生基于防潮等居住舒适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不断发展善,其存在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此,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蕴涵于台基的建造中。建筑置于高大的台基之上,烘托出建筑之高大雄伟,从而显现帝王的皇家气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感受到高台建筑的壮丽与辉煌。建筑的气势凭借山水相依,相互协调,方能相得益彰。任何劈山建房,填河修筑,都将会损害建筑的气势。建筑的气势,主要考虑大的轮廓,建筑表达的力度,主体的重点。任何体形夸张、前后重叠、层次不清、入口不明、各不统属、与山水相背或紧临“穷山恶水”,都对建筑气势的表达不利。至于建筑的形,要考虑建筑左右辅弼和环境的护卫。正面开阔,背有屏障,环境层次衬托,四季色彩变化,建筑细部细致,具有一定观察距离和适当的观察角度,方能显示出建筑的美好形象。
2. 台基的分类
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普通台基就是最简单的夯土屋,通常用于普通的建筑。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内填夯土外包砖的的台基就已经出现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台基的四侧面就开始进行装饰了。虽然台基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是人们不满足其朴素的外表,于是便有了对台基更深层次的装饰。在元代以前的建筑,台基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石料砌筑,石料表面并没有什么装饰。到了明清以后,就开始注重基座的装饰效果了。但是与建筑其他石件相比较,台基上的雕刻纹样还是要相对简单明了一些。云龙图案,团花等纹样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通的。
须弥座大多数情况下用于高等建筑中,有圭角,上下坊,上下枭,束腰等几部分构成,做成上下坊两部分比较突出,中间向里收缩成腰的样式,这几个部分的高低都有一定的规格。须弥坐的雕刻较为复杂,每个部分的雕饰都有集体的惯例,上下坊一般用连续的卷草纹作为装置,束腰部分是雕饰的重点,角上的束柱多用植物的样式,中间的雕饰有的铺满,有的是分段铺设,下坊比较素雅些。除了各个角处有些回纹外,其他地方不施雕饰,总体趋势是以朴素为主色调的。
结语:
无论从功能、伦理或者美学角度出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台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总体发展趋势下,台基也逐渐成熟。
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建筑雕饰》中国电力出版社王其均著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季节工业出版社张驭寰著
3.《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梁思成著
4.《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国电力出版社王其均著
5.《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李允禾著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08级美术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