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3

中国古建筑3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 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单檐歇山顶(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5)古建筑之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 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 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 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军机处值房
(7)古建筑之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 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 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 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 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 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 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墙倒屋不塌”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 • • • 造形:屋顶 装饰:彩绘、雕饰 北方建筑:画栋为多 南方建筑:木雕精细
4、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 国 古 建 篇
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 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 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人字拱 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 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 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木构架建筑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 、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开间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开间
建筑物的开间
中国古代建筑
台基开间
课件提纲
一、台基的概念、功用 二、台基的类型 三、古建筑的开间、进深
台基的概念、功用
(一)概念:台基即古代建筑高出地面的基座 。
(二)功用:用以承托建筑物,可以防潮、防腐,同时还能弥补中国古建筑单 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
台基的类型
(一)普通台基 :常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筑成,多用于小式建筑。
普通条石台基
台基的类型
(二)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多用于大式建筑 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较高级台基
台基的类型
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 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 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金刚座台基
台基的类型
(四)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 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的三大殿等。
三层须弥座台基
古建筑的开间、进深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 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 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件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件ppt课件
3)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 十一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4、梁
1)架于木头圆柱上的用于支撑屋面檩条的 木头。 2)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3)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
1)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2)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 昂,总称斗拱。
3)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4)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 火灾之义。
1.简答中国古代建筑的的九个基本构件? 2.简答台基的功能及其种类? 3.简答彩画的功能及类型? 4.说出和辨别屋顶的六种样式?
1.台基又称( 基座 ),用以(承托 )建筑物, 并使其( 防潮 )(防腐 )。弥补中国古建筑不 甚( 高大雄伟 )的欠缺。
3)分类: ①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同的龙或 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 壮丽。
②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 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 凤,两边用《 》框起, 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 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 殿或寺庙中。
④最高级的台基。由几个须弥座叠加而成,从而使 建筑显得更为雄伟高大。常用于级别较高的建筑, 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 典的地方,也是中国古建筑中著名的三大殿之一。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举行殿试及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三大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上,显得 高大、宏伟、庄严。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 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 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高台建筑的历史

高台建筑的历史

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

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

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2.2 生产技术因素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

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

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

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

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秦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范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

普通台基
故 宫 三 大 殿 台 基
屋身
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 檩条,形成梁架。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 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 封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 面而呈阶梯形。 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 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 “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 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 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 万多平方米。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 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外坛墙 周长约为2015米,内坛墙周长约945米,红色墙身,黄琉 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黄琉璃瓦歇山顶。 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 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方形石 柱和木柱个一个,象征“社主”和“稷主”,现已无存。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 砖。
天坛
地坛
地坛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 皇地祗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开头来讲讲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玉砌就是今天内容的主角。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是指建筑物底部高出室外地面的部分,用石头或者砖把夯土平台包住,并且做成面板状。

天坛祈年殿台基一、中国古建筑台基的基本构件台明——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

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称为台明,是台基的主体。

月台——古代建筑正房、正殿向外突出且连着前部台阶的平台。

由于月台宽敞通透,是赏月的好地方,因此称为月台。

只有高等级的古建筑才有月台。

古建筑的月台与现代的月台不同,现代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火车车门踏步平行的平台。

古建筑的月台北京南站月台与动车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有栏杆的台基等级高于无栏杆的台基等级。

土衬石——在台基的最底层平行垫一层石板,比地面高出1~2寸,这块石板叫作土衬石。

阶条石——台基表层四周沿外边铺设的长条形石板。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处置铺设的石构件。

陡板石——又称斗板石,在台基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角柱石之间沿台基四周的侧壁竖直砌的石板。

柱顶石——又称柱础,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

二、中国古建筑台基分类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普通台基:一般为素方形,是普通房屋建筑台基的通用形式。

2、须弥座台基:侧面呈凸凹状,是宫殿、坛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

3、复合型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两种台基的重叠复合,用于比较重要的宫殿或坛庙建筑。

普通台基三、须弥座台基须弥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须弥座源于印度,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须弥山也有另一说法,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在中国的古建筑里,须弥座台基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石窟第九洞(北魏)的东壁上。

清式须弥座材料一般为石制,以束腰为中心上下对称布置。

须弥座的高度共分为51份,其中圭角占10份,对称的上枋占9份、下枋占8份,上枭和下枭各占6份,束腰占8份,皮条线占4份。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三)“组群”的产生
组群是在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向纵或横向扩展,或纵横双向扩展的结果。其扩展方向所构成的布局如下:
其一,纵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沿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采胃这种布局时,为横向交通的方便,故常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完划为了两组或两组以上。纵向组群方式最早见于商朝宫室,且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及大型庙宇的常用手法。
由“间”为单位便构成了单座建筑(单体建筑),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在很大程度上由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及爱好所决定。从外观上看单座建筑可大体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三部分中变化最多的是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盎顶、单坡、平顶、圆顶等样式。一般而言,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
2、休憩型组群: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造园的指导思想是追求自然,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平面布局遵循着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它首先以“问”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还可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一)间
其二,横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队向庭院一组或两组,各组间设有夹道。该方式自唐以来常为官暖、庙宇衙署和大型住宅所采用。
其三,为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它以北京的明清故宫为典型,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与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横向扩展相配合的方式,形成规模巨大的群组。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即由走廊、围墙等将四幢房屋围合成封闭性较强的庭院,所以也称为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是一个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所以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 [2] [P205]除了极为贫穷的人家外,中国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其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美、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建筑当属北京的明清宫城——紫禁城,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也就主要地表现在这个平面的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上。

高台建筑的历史

高台建筑的历史

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

“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晋时期的建筑风尚。

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春秋战国到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

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

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

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

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

2.2 生产技术因素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

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

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

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

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

华夏五千年传承之:地基基础发展与变革

华夏五千年传承之:地基基础发展与变革

华夏五千年传承之:地基基础发展与变革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独具特色,创造了一系列地基基础的先进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原始社会人们就懂得夯实土层可以增加土的承载力,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发明了夯土地基,而后又创造了强度更高,耐水防潮性能优越的灰土地基、砖渣地基。

古人非常重视地质因素对夯土地基的影响,战国时期发明了“相土”、“验土”等科学方法。

中国古代桩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水平,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木桩基础。

夏代采用了“柱础”,增强立柱的稳定性,并减轻土中的水分对木柱根部的侵蚀。

商代出现了在柱与础之间加放铜质垫片的构造做法,有效避免了木柱埋地而腐朽。

宋代创造性地应用了“筏形地基”技术。

别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台基除承托荷重外,还具避水防潮、调适比例、标志等级等特殊的功效。

中国古代砖塔等高层建筑基础技术也成就非凡。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建筑历史纵贯古今,流播域外。

中国古代建筑从产生、演化、发展、传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和技术特点,凝结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技术成就,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众多奇迹,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人类建筑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突出的技术成就供我们挖掘和借鉴。

学术界对中国建筑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有“重今轻古”的现象。

即便是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呈现出“重艺轻技”的倾向,多为其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对其技术特点却研究很少。

然而,就在这些少量的古代建筑技术研究中,还存在着“重上轻下”问题,人们注重对地上屋顶、屋身的研究,忽视了对地基基础系统深入的探讨。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遗存相当数量的古迹,进行古建筑地下结构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古为今用和中为洋用,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中国古代建筑地基基础技术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开掘和拓展,对其科学内涵进行提炼整合,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 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
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
看,其作用远不止此。

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
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
《营造法式》的规定。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四)大梁,即横梁
•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 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 架的主件之一。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五)斗拱
•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 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 (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 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 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 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3,悬山顶 •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4,硬山顶 •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5,攒尖顶 •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
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
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
(见大木作)。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篇一: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论文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之探讨摘要:我国古典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其色彩鲜明,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本文就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做出简略分析。

关键词:古典建筑;和谐;自然山水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21)16-001-01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与沉稳风格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谓“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力。

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

”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

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

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篇二: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作者姓名:崔清林学号:10199581【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

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

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

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等级制度风水建筑布局影响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名词解释
踩: 1、说斗栱几踩,这个 “几”是奇数的。 2、斗栱 向内、外挑出,清代叫 “出踩”,以正心栱为中 心向内或向外每加出一排 栱,就叫一踩. 斗拱共有三种不同的位 置,1、在柱头上2、在屋 间额枋之上3、在屋角柱头 之上,这三种各有专名叫: 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 斗栱在结构上有四种重要 的分件,略似弓形,位置 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做 栱。形式与拱相同,而方 向与拱成直角的叫做翘。 翘之向外一端特别加长, 斜向下垂的叫做昂。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 屋顶和红色屋身.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园林建筑多采用白 色的粉墙,褐色的梁架, 黑色的望砖.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佛教寺 庙建筑多 以黄墙黑 瓦为主,暗 红门窗,整 个建筑多 处在绿色 建筑之中.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梁,台湾称为通梁,图中大通、二通即 为大梁、二梁。 束仔,位于两组斗拱之间的弯月形实心木 构件,也称月梁)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 结构框 架示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 框架示意图
营造法式之斗栱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 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 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 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 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 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 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 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 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 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 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 座。明清时期,斗拱的结 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 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的几种解释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屋面曲线的成因做了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屋面曲线务实中庸阴阳生气文化“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话虽不全面,但至少表示出一种初步的印象和观感。

中国建筑在立面上的外观形象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部的屋身和上部的屋顶,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三段式。

其中屋身的梁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是主要的结构和承重部分。

而屋顶则是在外观形象上最突出和赋于变化的部分,它的分量往往超过屋身,甚至要大于屋身和台基之和。

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称“大屋顶”。

与中国传统建筑为何是木构一样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曲线形态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呈现出曲线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建筑檐口为什么是凹曲线形态?二是中国建筑屋面为什么是凹曲面形态?关于中国建筑屋面的曲线的成因,国外和国内的学者都有些研究,300多年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关于中国建筑屋顶写过这样的话:“屋顶的形状类似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

现在以砖瓦砌筑的屋顶任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物。

”李以康先生说,这种解释犯了“因果论”的毛病,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是帐幕为居室的游牧民族,就算是如此,为什么阿拉伯人不采用曲线屋顶,而他们实在是具备帐幕的文化回忆的。

”刘致平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补救技术上不足而采取的措施。

他说“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头彼此不能画成一条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线反而为美。

”然而,屋面曲线在宋朝是定型的,形成曲线的处理宋代叫“举折”,清代叫“举架”。

要构成屋面曲线,檩木必须位于曲线上一点的固定的高度,梁架的构造尺寸由檩木来决定,承托檩木的横梁之间的距离由举架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做成曲线肯定是要增加工作量的,需要更高的技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变化
作者:黄彩艳
来源:《艺海》2011年第06期
摘要:台基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发达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

”三阶就是台基,嘁即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

这台基部分如希腊建筑的台基一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脱离的。

目前对于台基的介绍的文章不多,只有常科实女士,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台基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台基做了简单的介绍,下面我就从台基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阐述台基的基本类型,从功能、伦理及美学角度出发,以历史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台基造型和装饰纹样两个要素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寻找出台基在古建筑中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台基传统建筑功能美学装饰纹样变化
1. 古代台基产生的渊源及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

“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措施,因为“洪”和“涝”都会带来水淹的情况。

“台基”就是单座房屋的基座,而“台”则是多座建筑的联合基座而已。

台越高愈大不但安全,而且表现出一种壮观的外形,在战争中有利于防卫。

因此,到了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奴隶社会,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驱使大量的奴隶从事建筑工作,于是,台便越筑越大越来越高,反过来,台的大小就能表现出房屋主人的权势和地位。

台基的大小不能让它毫无节制的发展,过高过大意味着浪费很多的劳动力。

到了台基正式成了房屋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之后,它的大小就来了一个规定。

这些规定是以阶级地位作为标准的。

人们或是选择自然高地作为地基,或是人工堆夯土筑台基,中国孤岛建筑一般都有这种底座,同时这种台子似的基座也是建筑的等级代表,台基越高大显示着建筑的等级越高,台基的四面全部用砖砌筑而成,里面大多填土。

形体通常较为方正。

中国古典建筑从立面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式,由下至上分别为:台基、由墙柱构架组成的屋身和屋顶。

分解开来看,这几部分的材料、功能和结构不尽相同,但三者组合在一起却极为顺畅自然、缺一不可。

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古国建筑文化相比,台基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地位尤为突出,重要建筑物都要建在基座之上,以示威严壮观。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它的实际功效早已经蕴涵于深厚的艺术价值之中。

(1)实用的功能
汉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黄河自古以来就以不驯服而知名。

不管“大禹治水”的故事真实不真实,至少说明中国人在公元前二三个世纪的时候曾经和洪水做过一场或者很多场很大的斗争。

“半地穴式”的房屋也许有很多的优点,保暖和防风问题较在地面上的房屋更容易解决,施工也会简单容易一些,但是,一旦雨水,就会马上变成一个水池。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就是把房子升到一个比四周高的的台基上,越高就越安全。

几千年前,人们为防止木制建筑物受潮,确保高大建筑地基稳固,将松土夯实,堆起一块方形的土台,这就是最初的台基。

《墨子·辞过》中有“古之民未知为宫时,就陵阜而,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之说,先民为防止潮湿侵害人体,采用了各种方法,例如:夯土地面、草泥地面、红烧土地面,直至参悟了“宫室之法,高足以辟润湿”的道理,建房屋于比较高的夯土台或是砖的台基上,这对室内防潮更有利。

(2)伦理性的体现
台基的产生基于防潮等居住舒适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不断发展善,其存在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此,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蕴涵于台基的建造中。

建筑置于高大的台基之上,烘托出建筑之高大雄伟,从而显现帝王的皇家气派。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感受到高台建筑的壮丽与辉煌。

建筑的气势凭借山水相依,相互协调,方能相得益彰。

任何劈山建房,填河修筑,都将会损害建筑的气势。

建筑的气势,主要考虑大的轮廓,建筑表达的力度,主体的重点。

任何体形夸张、前后重叠、层次不清、入口不明、各不统属、与山水相背或紧临“穷山恶水”,都对建筑气势的表达不利。

至于建筑的形,要考虑建筑左右辅弼和环境的护卫。

正面开阔,背有屏障,环境层次衬托,四季色彩变化,建筑细部细致,具有一定观察距离和适当的观察角度,方能显示出建筑的美好形象。

2. 台基的分类
台基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普通台基就是最简单的夯土屋,通常用于普通的建筑。

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内填夯土外包砖的的台基就已经出现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台基的四侧面就开始进行装饰了。

虽然台基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是人们不满足其朴素的外表,于是便有了对台基更深层次的装饰。

在元代以前的建筑,台基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石料砌筑,石料表面并没有什么装饰。

到了明清以后,就开始注重基座的装饰效果了。

但是与建筑其他石件相比较,台基上的雕刻纹样还是要相对简单明了一些。

云龙图案,团花等纹样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通的。

须弥座大多数情况下用于高等建筑中,有圭角,上下坊,上下枭,束腰等几部分构成,做成上下坊两部分比较突出,中间向里收缩成腰的样式,这几个部分的高低都有一定的规格。

须弥坐的雕刻较为复杂,每个部分的雕饰都有集体的惯例,上下坊一般用连续的卷草纹作为装置,束腰部分是雕饰的重点,角上的束柱多用植物的样式,中间的雕饰有的铺满,有的是分段铺设,下坊比较素雅些。

除了各个角处有些回纹外,其他地方不施雕饰,总体趋势是以朴素为主色调的。

结语:
无论从功能、伦理或者美学角度出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台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总体发展趋势下,台基也逐渐成熟。

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建筑雕饰》中国电力出版社王其均著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季节工业出版社张驭寰著
3.《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大学出版社梁思成著
4.《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国电力出版社王其均著
5.《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李允禾著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08级美术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薇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