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台基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艺术
台基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发达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里"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三阶就是台基,嘁即台阶的踏道,平即御路。这台基部分如希腊建筑的台基一样,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脱离的。古代台基产生的渊源及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穴居发展到地面上的房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地面上出现建筑以后,为了防止潮湿,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台上面。“台”和“台基”的出现相信最初的时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涝”的一种安全化
一、台基的发展
中国古典建筑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体系、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其别具特色的独立系统。统观中国古典建筑,从最古老简陋的建筑形式,到唐宋以来奢华的皇家建筑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构造部分(建筑主体部分);屋顶部分。若以三段式来理解建筑,那么屋顶如同人的头部;主体部分像人的躯干;而台基就是人的双足,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上两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台基是中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特征,它将建筑的基础、柱顶石等都包容在里面,它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其上建筑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台基在古代典籍中出现都为“堂”,“堂”即台基的称谓,而非今日我们所理解的厅堂含义。《考工记·通》记载“堂之上为五室也......”其中堂就是台基的意思。发展至宋代,称之为“阶基”,清代以后与今天的称谓相同为“台基”。
二、台基的类别及做法
台基分为普通(直方型)形式、带勾栏形式、复合形式、须弥座形式等四种类型。他们不仅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而须弥座台基是台基形式等级最高、技艺最精纯的形式之一,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艺术形式。也是本文研究介绍的重点。
(一)、普通台基艺术
普通台基的式样为长方(或正方)体,是普通房屋建筑台基的通用形式。它是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由于土的来源广泛,精心夯制的土层有及其致密,所以在中国古代获得广泛应用。古代木结构建筑可能早已荡然无存,但这些建筑的夯土基础往往都能保留下来,人们据此获得地面建筑的很多信息。
(二)、带勾栏台基艺术
带勾栏的台基是普通台基或须弥座式台基与勾栏形式的结合形,在二者中,以须弥座台基加勾栏台基形式居多。其勾栏部分以石制的栏板柱子形式较多见,但也可用砖墙代替,又尤以花砖墙作法为多。宫殿建筑的花砖墙多用琉璃砖摆成,也可用汉白玉栏杆。较普通台基高,用于大式建筑、宫殿建筑或坛庙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三)、复合型台基艺术
复合型台基即其它三种台基的重叠复合型,这种台基的组合形式很多,如:双层或三层须弥座;双层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与普通台基的组合;带勾栏的台基与不带勾栏的台基的组合等等。这种台基用于较重要的宫殿、坛庙建筑。
(四)、须弥座式台基艺术
〈一〉须弥座的由来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须弥”原为佛经中的山名,佛教圣山称为“须弥山”,印度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于圣山,更显示佛的崇高与神圣。
我国最早的这种状似须弥山的佛像台坐见于山西大同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是在我国早期出现的形式。可见是这种佛像台座最终演变为须弥坐建筑台基。另一种看法认为,《佛经》中喜马拉雅山的意思是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做佛座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经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丰富,之后引伸至建筑便成为一种华丽的基座。
须弥座多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寺庙、月台、平台、丹陛桥、塔幢、华表、碑座、坛台、兽座、神龛、陈设座、宝顶座、影壁等等。
宫殿建筑的基座,常由普通台基和须弥座复合而成,须弥座可以做单层或双层,重要的建筑也可以做成三层重叠的须弥座,俗称三台须弥座,简称三台。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土字形三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太庙是矩形三台,天坛的祈年殿是圆形三台。这三种做成了不同的平面形式。
三台都是三层收退的形式,在每层须弥座之上,横卧地伏上立望柱,柱头雕有云龙、云凤,柱间安装寻杖栏板,栏板当中雕有荷叶净瓶。望柱底下伸出带有石雕的龙头(螭首),龙口中留有孔洞,螭首有实际排水的功能,又能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在雨天,三层螭首吐水,形似喷泉蔚为壮观。
三台的面层为石制雕刻须弥座,里层是大城砖的背里墙,中间为夯土层的结构。
须弥座台基的通高为该建筑物檐柱的高1/5~1/4,须弥座本身又分五十一份(皮条线各占一份),各层所占份数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须弥座各层之中,圭脚和束腰可再增高,但增高所需份数应在五十一份之外另行增加。
古建筑在确定台基高度方面《礼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太和殿本身的台基为0.98米,虽未超出《礼记》中的规矩(定),但三层的须弥座高是8.13米。金銮宝殿建筑在高高的三台之上,更突出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气概。三大殿的雄伟、庄严是与三台分不开的。所以使用三层须弥座叠造的台基,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制。
这种利用数学公式来构建须弥座台基,是通过匠师们的观察、探索和实践后科学地总结出来
〈二〉、须弥座式台基形制
须弥座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是一段台基,其最初在中国一般只用作佛像座,后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须弥座台基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外来建筑式样的交融与发展,它不仅起到保护建筑主体的实用功能,同时也让原本厚重的台基变得精美华丽。从等级角度来看,须弥座形式是所有台基类型中等级最高,统治阶级地位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须弥座式台基一般为砖砌或石雕,也有用琉璃须弥座饰面,有些室内装置甚至可以用木作制成,例如紫禁城的宝座等。须弥座是由数层简单枭混线条(凸面嵌线为枭,凹面嵌线为混)组成,发展到有束腰、莲瓣、角柱等复杂程式化的雕饰,一般自上而下分层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角(龟脚)等层间有皮条线,各层高度均有定制。可以灵活变化,也可增加层数(土衬、下枋、上枋都可以做成双数)。石制须弥座各层名称虽然不同,但在制作加工时,常由一块石料雕凿而成(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石料的情况酌情而定),有些较为重要的建筑采用双层或三层须弥座台基。
对于台基等级划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辨认,即:级数多的高于级数少的;白玉台基高于其他材料;有围栏的高于无围栏的,有须弥座的高于其他形式的。例如,明清建筑对台基的设计极为考究,以太和殿(明称为奉天殿)为例,其建筑是以三重汉白玉台基、须弥座加栏杆为基础,使建筑物造型庄严、比例得当,更显得宏伟壮丽。不难想象,如果太和殿舍去了下部的三重基座,是无法达到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这种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的。
〈三〉、须弥座纹饰及发展演变
从须弥座形式输入之初至唐代,其断面轮廓非常简朴,上下的线脚都是方角的层层支出形式,最初并无圆和莲瓣或枭混,现今我们可以在云冈刻塔及杭州闸口五代白塔和敦煌壁画可以看到这种形式。
唐朝之前须弥座的束腰多为简洁的壶门形式均为直线叠涩挑出,中唐以后,开始出现在束腰上下施加仰、覆莲的须弥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