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了解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的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比较。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学难点】了解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课前准备】火柴、铁钉、蜡烛、白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两个字:物和质,你们知道它们念什么吗?了解一下物质的概念: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新课学习(一)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质?我们身边的物品有桌子、书、橡皮、房屋、自来水、大树、电灯、动物、植物和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物质。

那么,我们摸不到的物品,例如:空气、电、火、声音都是物质吗?首先让我们对它们进行辨别,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进行辨别。

空气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物,是物质;电是电荷的定向运动产生的;火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散发光和热的现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体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

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是物质。

发现: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例如:烧饭的时候,米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了;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

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

实验一实验名称观察把易拉罐压扁、水结冰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过程把易拉罐压扁,观察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水的图片,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分析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之后发现:相同点: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物质样品:水、空气、盐、糖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物质及其特点。

3. 身边常见物质的认识:展示不同物质的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4.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变化的填空题。

2. 选择题:判断身边常见物质属于哪种类型,以及描述其性质和变化。

3. 简答题:谈谈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八、课后作业1. 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物质,记录其名称、特点和用途。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其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变化。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十、拓展与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物质主题的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案信息: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物质的存在和变化规律;认识和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时间:2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讨论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分类?物质有哪些性质?二、理论学习(30分钟)1.介绍物质的分类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b.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电导性、磁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a.颜色: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并尝试混合这些物质,看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b.硬度:让学生用硬度不同的物质划过不同硬度的物质,观察现象。

c.电导性:让学生用电路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导电。

d.磁性:让学生用磁铁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具有磁性。

3.讲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a.常见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合金等。

b.常见液体物质:水、酒精、油等。

c.常见气体物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三、实践操作(5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a.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物质进行实验研究。

b.学生们可以尝试改变物质的形状、颜色或其他性质,并讨论实验结果。

2.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思(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括物质的图片和实验步骤等。

2.实验器材,包括容器、烧杯、磁铁、电路等。

教学评价:1.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2. 固态物质:金属、非金属、合金等3. 液态物质:水、酸、碱、盐等4. 气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空气等5.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物质性质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性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金属、非金属、盐酸、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举例说明。

4.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水的溶解性等。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性质和用途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物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态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固态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液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液态物质,如水、果汁、牛奶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 气态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气态物质,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4. 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融化、凝固、蒸发等。

5. 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分类,如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物质,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描述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塑料、水、果汁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性质。

3. 实验与分析: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融化冰块、蒸发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分析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4.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物质的变化和分类,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答。

七、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物质,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描述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性质的变化。

3.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

2. 能力目标: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种类等问题。

1.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水、石头、铁、盐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它们的性质。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物质性质的猜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貌、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并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测试其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是物质的表观性质,溶解性、导电性等是物质的内在性质。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再引入液体、气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

6. 心理启发:通过讲解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2. 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在总结归纳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理解。

4. 教学反思不仅限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可以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观察和思考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身边的物质举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1.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质,进行讨论第二章:固态物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固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固态物质的特点常见固态物质的类型讲授法观察法2.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固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固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态物质,进行讨论第三章:液态物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液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2 教学内容液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液态物质的类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3.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液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液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液态物质,进行讨论第四章:气态物质让学生了解气态物质的特点和常见类型培养学生对气态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2 教学内容气态物质的特点常见气态物质的类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4.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物质的分类和气态物质的定义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气态物质,举例说明3.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气态物质,进行讨论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5.2 教学内容拓展学习建议5.3 教学方法推荐学习资源5.4 教学步骤2. 分享拓展学习资源,推荐学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6.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6.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七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7.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能量的转化:热能、动能、电能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7.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变化与能量的关系2. 讲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八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能力8.2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物质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举例说明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结果5.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第九章:物质的用途与生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物质用途和生活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观察法9.4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讲解物质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用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学生分组进行实例分析,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章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综合理解和探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10.3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10.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变化、用途等2.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5. 结束本章教学,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我们身边的物质》参考公开课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参考公开课教案

1、我们身旁的物质【教课目的】:科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一样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剖析、综合、归纳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剖析分类。

经过详细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同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停变化着的。

【教课要点】:能经过详细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课难点】:间接感觉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课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课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组成的1.亲身环境导入:察看我们的四周,由哪些物质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讲话,(估计大多为可视性的详细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察看到的物体都能够叫做物质。

3.深入商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单存在这些能够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可以直接感想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议论,要修业生列出凭证和原因。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看法适合评论,必需状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考证明。

引申教室之外的世界物质组成。

6.小结:不论是实质存在的物质仍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想的到的物质,都说了然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很多变化,教师赐予一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议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相同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点呢?(物质自己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一样)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的地方呢?实验议论:火柴焚烧过此后变为了什么物质?和以前相同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一样之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供给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如何的变化呢?(学生的思想面不会逗留在课本展现的变化中,要修业生作出适合合理的解说,教师适合增补,特别是蜡烛的焚烧)2.各样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呢?(要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能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关于岩石、房子、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照。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知道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物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及区分。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实物样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样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 实例分析: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实例,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和用途。

5.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身边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质定义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常见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理解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物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制备和应用过程。

3. 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物质的性质。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物质定义、分类、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点。

2. 实物样品:包括各种常见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

3. 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4. 参考书籍:提供更多关于物质的知识,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及特性。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分类及特性。

3. 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5. 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中的物质种类繁多,我们如何去认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基本概念。

(2)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进行分类。

(4)知识点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及特性,如纯净物、混合物、固体、液体、气体等。

(5)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实例,让学生判断其所属分类。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分类及特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分类。

二、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重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 教学难点生活中常见物质用途的判断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实物。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分类,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身边的物质。

(2)新课导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4)知识点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水、空气、土壤等。

(5)案例分析:讲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用途,如盐的调味、水的饮用等。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用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用途。

三、教案名称: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第三章——物质的相互作用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液体物质:水、溶液、酸碱等。

3. 气体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物质的用途:日常用品、工业原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变化。

2.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物质。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教学素材:课件、图片、视频等。

3. 实验试剂:酸、碱、金属等。

教案示例:第一节:固体物质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找出由固体物质制成的物品。

2. 提问:固体物质有哪些特点?二、学习金属物质1. 介绍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实验:金属的导电性实验。

三、学习非金属物质1. 介绍非金属的性质:绝缘性、不导热性、脆性等。

2. 实验:非金属的绝缘性实验。

四、学习有机物1. 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可燃性、弹性等。

2. 实验:有机物的可燃性实验。

五、课堂小结1. 总结固体物质的特点。

2. 强调固体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六、作业1.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及其用途。

2. 分析固体物质的特点与其用途之间的关系。

六、液体物质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让学生找出由液体物质制成的物品。

2. 提问:液体物质有哪些特点?二、学习水1. 介绍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等。

2. 实验:水的沸腾实验。

三、学习溶液1. 介绍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等。

2. 实验:溶液的配制实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我们身边的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定义;(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质的兴趣。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定义;(2)物质的分类方法;(3)物质的基本性质。

1.3.2 教学难点(1)物质分类的依据;(2)物质性质的内涵。

第二章:物质的基本概念2.1 物质的概念2.1.1 物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形态等特征。

2.1.2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组成,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物质。

2.2 物质的分类2.2.1 按状态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征及其转化。

2.2.2 按组成分类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分方法。

2.2.3 按性质分类无机物、有机物、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类依据及特点。

2.3 物质的基本性质2.3.1 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不改变物质本质的特征。

2.3.2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举例3.1 生活中的物质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等,分析其性质及作用。

3.2 物质在自然界的分布介绍自然界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规律。

3.3 物质的应用举例说明物质在生产、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作用及意义。

第四章:物质分类实例分析4.1 固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举例分析晶体、非晶体的结构及性质。

4.2 液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举例分析酸、碱、盐等溶液的性质及应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

2. 准备一些实物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物质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3. 讲解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其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4. 讲解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溶解性、反应性等。

5. 讲解物质的变化:介绍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化学反应。

五、课堂练习5. 举例说明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质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样品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

课堂练习题目设计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讲解物质的变化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物质的日常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如金属的制造、化学药品的治疗、燃料的燃烧等。

2. 展示一些物质的神奇变化,如磁铁的吸引、酸碱中和反应、氧气的供给等。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物质污染、资源浪费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讨论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八、课后作业2. 观察身边的物质,举例说明其性质和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分类、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改变。

2、有些物质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改变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能通过详细的试验,体验物质的改变。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改变教学预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预备一张手工纸,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竞赛,有没有爱好?〔讲解并描述竞赛要求: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爱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

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晰了吗?好现在开始〕同学们自行活动,老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同学们的表现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特别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四周,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同学汇报: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

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发言:〕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解并描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测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测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争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同学沟通,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测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试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同学观测。

提示:留意观测,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同学汇报:〔引导: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小结:通过试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常见分类方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判断常见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处理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教学难点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蜡烛、水、铁、铜等;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矿泉水、空气、木材、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物质的分类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区分,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强调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氧气是单质,水是化合物。

引出氧化物的概念,即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2、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氧气展示氧气的实验,如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让学生观察现象,总结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介绍氧气在医疗、工业、航天等方面的用途。

二氧化碳进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以及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让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述二氧化碳在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

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二氧化碳【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

发《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2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

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

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

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

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1、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

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

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

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

)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投影】学习目标。

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

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提问: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