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一陽一。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一习一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一陰一陽一、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一陰一陽一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一陰一陽一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一騷一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一陰一陽一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太史公自序翻译

太史公自序翻译

古文翻译(注释加横线的字)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译文:司马迁生于龙门,(小时候)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

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二十岁开始向南在江、淮地区游学,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在这之后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的南部,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龙门】即禹门口。

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

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会稽(山)】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

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

近南北走向。

主峰在嵊县西北。

相传夏禹至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春秋时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于此。

又传秦始皇登此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九疑(山)】“疑”一作“嶷”。

又名苍梧山。

在湖南宁远县南。

相传虞舜葬此。

《汉书?武帝纪》:“望祀虞舜于九疑。

”《水经?湘水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沅(水)】有南北二源,北源出贵州瓮安县,即潕水,亦曰镇阳江,南源为平越之猪梁江,都匀之马尾河,合流为清水江,二水东流入湖南境,合于黔阳县西,总称曰沅江,东南流至洪江口,会巫江,折而北迤,至辰溪县西南,会辰水,至沅陵县南,会酉水,又东北流经桃源、常德,分数道入洞庭湖,此水自常德以下,可通巨船,自桃源以西,经壶头之险,溯流至贵州镇远县,流急多滩,仅通小舟而已,两岸多金,沅潜、常德、黔阳、靖诸县,均为产金之区,有产于矿中者,有产于濒水沙中者。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那么犯,臣不臣那么诛,父不父那么无道,子不子那么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那么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

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的译文如下:【我】担任太史令,整理修订【先代】的史料,阐明【三皇五帝】的遗制,探究【桀、纣】亡国和【幽、厉】之乱的原因。

搜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事迹,作为【本纪】;将诸侯按年代的先后排列,分为【世家】;列大夫的言行事迹记于【传】;记载有法度的【大事】都写清楚。

降及于世道不轨、言行不轨的人的事迹都埋没不写。

不是德行合乎圣人的标准、才能超越世俗流辈的,如果不是儒家的人的事迹都不记。

修史到了我曾祖父曾公良夫的时代才有了章程。

我从小至今出仕之前从事著书,如工书写工具缮写的事宜就由我开始办理,草成之后用口传给后代,其中所说的很重要的事情抄写于书传名册之上。

【我】年幼时学习《周礼》和《左传》,到现在仍然不敢忘记。

到了读书学习已经老了的时候,才兼学《谷梁传》、《公羊传》,只为了能解释《春秋》要旨,遵循孔子定下的体例。

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只有颜渊、子路两个人。

”又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修一代史。

”所以周朝的史官失职而不为后人了解,后人又不专意去研究,以致《春秋》一书及其要旨分散残缺。

现在也让我为诸王主持封禅祭祀之事,参与改订一朝的典章制度,来撰写本朝历史并弥补前史的不足之处。

【我】从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到现在太初四年,经过了六年。

所撰述的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书缺有五篇,只能从残存的补入;世家有七篇作废了不写;本纪从三代以后到汉代共十二个朝代,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没有记载;又记汉武帝十二年以后有三十年的历史没有记载。

凡所采取的材料都根据原书原文记载下来,用来补足缺失的地方。

所写人物对话使用古人的原文都用今人译文对照以便阅读。

凡已经叙写过的史实就不要再重复写了。

这十二篇本纪所以排列在世家、表、书、传的后面作为终篇。

太史公谨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对作者完成著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详细记载,可见其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毅力坚毅。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建议阅读原文。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文言文《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

文言文《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6)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6)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注释与翻译(逐句对照)(6)展开全文民倍本多巧①,*轨弄法②,善人不能化③,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①倍本多巧:背离本业而多巧诈。

倍,通“背”。

②*轨:作*犯科的人。

轨,通“宄”,犯法作乱的人。

③化:改变。

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整齐化一,遵守社会秩序。

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①,欲观中国。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①引领:伸长脖子。

形容盼望急切。

乡:同“向”。

汉与大厦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内陆,想观瞻中国文明。

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①,仁者有乎;不既信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①振:同“赈”。

救济。

②不失信。

既,尽,完了。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

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①,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①说:同“悦”。

喜欢。

使……愉快。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色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色招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

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①,人莫之害②,以道之用③。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①凝滞:流动不畅。

这里指阻塞。

②没人能伤害他。

莫之害,莫害之。

③意为合乎正道。

用,采用。

道之用,用道。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

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为日者①,各有俗所用②。

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①日者:古时占侯卜筮的人。

②各自有随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

想要总览其要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龟①,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略窥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认真落 实好组 内的公
、积极开 展听评 课活动
,每位 教师听 课不少 于 20 节,青 年教师 不少于
节, 兴“听
、进一步 制作、 完善教
研组主 页,加 强与兄 弟学校 的交流 。
我 们将继 续本着 团结一 致,勤 沟通, 勤研究
,重探 索,重 实效的 原则, 在总结 上一学
为工作 的重点 。 周集体 备课一 次,定 开课教 学。 课,评 课”之 风,大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 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 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作者:司马迁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史公自序》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编在《史记》的最后,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概述了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史记司马迁自序原文与解析

史记司马迁自序原文与解析

史记司马迁自序原文与解析司马迁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家、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之冠。

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书中加入了自序,对于他的写作动机、观点等进行了解释和表明立场。

本文将对《史记》司马迁自序的原文进行分析并解读其特点。

自序原文:吾闻之也,天将以夫子为刍狗。

是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予秦人之观余,亦若是而已矣。

虽然,有司马犹存,可不忍乎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吾之所以存愚暗者,以观今之世事也。

观夫人之有情,若合符篇;若否,则云亡。

是故取后效之说者,避其反间之害也。

彼何人哉?伍胥既没,世亦无知其右左者矣!可泣也。

解析:司马迁以“天将以夫子为刍狗”作为《史记》自序的开头,表达了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愤慨。

他认为,天命将功臣夫子贬损到与牲畜刍狗相同的地位,甚至比喻秦始皇被天下共同追逐的鹿,而他自己则像一只旁观者,以秦人的视角来观察并记录历史。

司马迁以自己的写作立场与后世评判自己的人(司马犹存)相对立,表达出自己写作的决心。

司马迁进一步强调了他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即观察当时的世事。

他观察到人们的行为中存在着种种情感,如果符合史书中所记载的思想理念,那么这些人就会被认同,反之,则被视为无足轻重。

他采用了“取后效之说者,避其反间之害也”这句话来论证自己创作史书的目的,即希望通过观察后人的行为,以避免历史上误导人心的错误。

最后,司马迁提到了伍胥这个历史人物,以表达他对于古代智者的思念和敬意。

伍胥是春秋时期的名臣,他善于谋略,深得吴王阖闾的器重和信任。

司马迁通过用“伍胥既没,世亦无知其右左者矣!可泣也。

”来形容后世没有人能够比拟伍胥的智慧和才干,表达了对于时代的遗憾和对于文化的思考。

通过分析《史记》司马迁自序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自序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愤慨,以及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和立场。

他以观察当时世事为写作的出发点,强调了观察后人行为的目的,以避免历史的误导。

太史公自序翻译

太史公自序翻译

古文翻译(注释加横线的字)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译文:司马迁生于龙门,(小时候)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的生活。

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

二十岁开始向南在江、淮地区游学,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在这之后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的南部,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龙门】即禹门口。

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

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

《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会稽(山)】在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

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

近南北走向。

主峰在嵊县西北。

相传夏禹至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春秋时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于此。

又传秦始皇登此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九疑(山)】“疑”一作“嶷”。

又名苍梧山。

在湖南宁远县南。

相传虞舜葬此。

《汉书•武帝纪》:“望祀虞舜于九疑。

”《水经•湘水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沅(水)】有南北二源,北源出贵州瓮安县,即潕水,亦曰镇阳江,南源为平越之猪梁江,都匀之马尾河,合流为清水江,二水东流入湖南境,合于黔阳县西,总称曰沅江,东南流至洪江口,会巫江,折而北迤,至辰溪县西南,会辰水,至沅陵县南,会酉水,又东北流经桃源、常德,分数道入洞庭湖,此水自常德以下,可通巨船,自桃源以西,经壶头之险,溯流至贵州镇远县,流急多滩,仅通小舟而已,两岸多金,沅潜、常德、黔阳、靖诸县,均为产金之区,有产于矿中者,有产于濒水沙中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

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

’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

’《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

《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

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

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

《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

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

《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

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

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

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

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

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

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

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

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

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

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

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

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

我曾从先父那里听说:‘伏羲最纯朴厚道,他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

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尚书》上记载了,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

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古代的诗人已经加以歌颂。

《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

’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

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

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

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

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

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

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

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

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

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

”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王兴康)注释(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2)先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

武王死时,成王尚年幼,于是就由周公摄政(代掌政权)。

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是由周公制定的。

(4)《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

(5)《春秋》:儒家经典,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6)《诗》:《诗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7)《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合作。

《乐》:儒家经典之一,今已不传。

《易传》、《春秋》、《诗》、《书》、《礼》、《乐》,汉时称“六艺”。

(8)壶遂:人名,曾和司马迁一起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称“上大夫”。

(9)董生:指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10)孔子为鲁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和大司寇,是年五十二岁。

司寇,掌管刑狱的官。

(1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禹、汤、文王。

(12)阴阳:古代以阴阳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凡天地万物皆分属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