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

合集下载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I Y a n J i u P i n g L u n ・ 研究评论 I ■ ■ ●
《 论语》 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李 坤 徐 州幼 儿 师范 学校
摘要 : 《 论语》 是 儒 家 思 想最 为直 观 的 言论 集 , 承栽 着孔 子 及 弟子 对 音 乐思 想 的 重要 阐述 . 本 文通 过 对 《 论语》 中
广 大的社 会 大众 , 显然 更 加 强调 音 乐 的社 会 教育 作 用 。
第一 句 《 八 佾 篇》 中提 及 了孔 子 所 有 思想 的核 心 “ 仁” ,
并 且 认 为如 果 一 个 人 没有 “ 仁” 。 那 么他 便 谈 不 上 “ 礼” . 也 谈不上“ 乐” 。孔 子认 为 , 对 音 乐 的学 习 和接 触 是 有 先 决 条 件的 , 这个 条 件便 是 “ 仁” 。《 论语》 思想 中虽有 “ 仁 者爱 人 ” , 但 即使 仅 仅 是 就 《 论语 》 来看对 “ 仁” 的定 义却 远 远 不 是 一 句“ 爱人 ” 能 够概 括 的 , 囊括了忠 、 孝、 信 等 各个 方 面 。所 以 ,
“ 仁” 在孔 子 说 来 , 是一 种 社 会 基 本道 德 的体 现 。对 于 孔子
来说 , 想要 学 习 接触 音 乐 , 必 须 以 满 足社 会 的基 本 道德 为 条件 , 这便 是 孔 子 的音 乐 教育 思想 的重要 内容 。
想, 贯 穿 于 整个 《 论语 》 的始 终 , 在 各 处均 有 所 体 现 。
1 . 《 论语》 中孔 子 的音 乐 教 育思 想 子 日: “ 人 而不 仁 , 如 礼何 ?人 而 不 仁 , 如 乐何 ? ” ( 《 论
语・ 八佾篇》 )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书儒家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主张音乐应当以和合、和谐的原则为基础,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为目标。

在《礼记·乐记》中,儒家音乐思想得到了最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乐记》以礼制为基础,将音乐视为社会仪式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提出了乐的“和”、“正”、“雅”、“序”等概念,强调音乐应当以和谐为基础,符合道德守则,具备仪式感和庄重感。

儒家认为,音乐的和声可以调和人的情感,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儒家注重乐德的培养,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情感、修养和品质,通过音乐来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乐以治心”,即通过音乐来调和人的情感,促进心灵的和谐。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引导人们的情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据载,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倡“音乐之声,不可远听也,才子之事,便是也”。

他强调音乐的艺术形式应该贴近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

同时,孟子也指出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平抑人的激动和冲动,使人的心灵得到平衡和安宁。

儒家音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中,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可以明显地看到。

宫廷音乐具备仪式感和庄重感,注重和声的和谐,追求音乐与社会仪式的一致性。

同时,儒家音乐思想还对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民间音乐强调开放、多样性和自由,但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使得民间音乐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规范和庄重感。

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也延伸到了现代。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音乐表达和构架都体现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要求,追求和声的和谐和音乐的庄重感。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也影响了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

许多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将音乐视为一种对人的教育和塑造工具。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深刻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一部著作,也是《五经》之一。

这部书以礼仪文化为基础,融合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行为规范。

古代儒家把乐教在礼记中突出提出,坚持以乐治天下,认为乐是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之一,乐教极具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乐教的思想内容《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内容为:(1)乐应遵循“仁”的价值,以求和谐,让各种音乐皆有和谐的感受;(2)艺术表现形式应该遵循历史传统,以求延续;(3)音乐表演形式应遵循民族特色,以体现民族文化独特性;(4)乐应担负着社会教育功能,通过音乐,提升民众思想觉悟力;(5)乐技术手法应该遵循技术规范,以保证音乐的完美表现,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6)乐应自我超越,实现当代乐艺技巧的发展突破与继承;(7)乐应尊重人文精神,保护、传承古代文化精神,把古代文化价值传承到现代。

第二部分:乐教的社会意义实践表明,儒家把乐教突出提出,并将乐教思想融入到礼记,旨在鼓励大家尊重贤良,尊重习俗,尊重人文精神,不要只为了求快便宜而抛弃传统文化;提倡爱好艺术,将乐教作为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让人们不断精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敦促人们追求正义,以正直的精神来谱写人生的乐章;劝诫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以正义的乐来使社会更加美好繁荣。

因此,乐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和传承的文化精髓。

总结《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深刻地映射出古代儒家对礼仪文化的理解,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乐教在社会中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乐教思想提倡尊重传统,提高文化素养,维护正义,抚慰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稳定的发展,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乐教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思维中,以期达到和谐的社会秩序。

诸子百家的音乐态度

诸子百家的音乐态度

一、肯定音乐,提倡音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把音乐作为修身治国之道,积极开展音乐教育。

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尤其是荀子,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百家而成自己的体系,在《荀子·乐论篇》和《荀子·富国篇》中提出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的,音乐可以促人向上;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宽广,应对社会变化;音乐能够感化人、娱乐人和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等观点。

汉代《乐记》总结了儒家的音乐思想和艺术规律。

二、反对音乐,否定音乐。

墨家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非乐”,在《墨子·非乐》和《墨子·三辩》中“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只能“使王公大夫肃然听之”,但老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对音乐的,“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

法家的韩非子在音乐上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但没有对音乐提出明确主张。

《吕氏春秋》音乐思想与儒家的关系

《吕氏春秋》音乐思想与儒家的关系

等. 都 有 各 自的 音 乐 美 学 见 解 , 并 且 给 后
人 产 生 了 很 大 的影 响。 《 吕氏春 秋 》 中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中 也 较 多 地 吸 收 了儒 家 的音
乐思 想 。


与子 L 子 思 想 的 关 系— — “ 适音” 与
的重 要 性 . 事 均 已人 为 中 心 。 当 然 好 的 音
语 八佾》 中提出 : “ 乐 而不 淫 , 哀 而不 伤 。 ” 孔子 认 为 音 乐 的 表 现 要哀 乐适 度 . 快 乐而
论 音 则 引《 乐记》 , 论 铸剑则 引《 考工 记》 ,
虽 不著 篇 名 , 而其 文可 按 。 ” 这里 明确 指 出 了 吕 书 的主 要 思 想 以儒 家 为 主 . 同时 参 考
春秋》 和 L 子 一样反对 “ 郑声 ” , 二 者 在 这
个 问 题 上看 法一 致 吕书 对 孔 子 思想 虽有 借鉴 . 但 亦 有 不 同 之处 孔 子 的 “ 中和” 之 美 的本 质 是 从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利 益 出发 . 以 周礼 为 出 发 点 , 从 而 否 定 了 音 乐
关于 “ 和” 哪 一 层 的解 释 . 其 思 想 都 明 显 受
到 了孔 子 “ 和” 的 思 想 的 影 响 。 孔 子 在《 论
《 四库 全 书总 目提 要 》 中说 : “ 《 吕 氏春
秋》 大抵 以儒为主 , 而参 以道家 、 墨家 , 故 多 引六 籍 之 文 与 孔 子 、 曾子 之 言 。 其 他 如
诸 子 各 家思 想 , 其 中继 承 和 发 展 儒 家 思想 较 多 , 本 文 旨在 梳 理 《 吕 氏春 秋 》 与 儒 家 的主 要 代 表 孔 子 、 苟子、 孟子 等关 系, 以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乐记》《声无哀乐论》比较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随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基础,是我们在探讨民族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时非常值得研究、借鉴的一笔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两朵重要的奇葩,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儒家,道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还可以由此窥见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音乐与知觉者的关系以及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及其集大成者《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便是一本集中体现了儒家音乐美学的论述,因此它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有着深刻的艺术性,感情深厚的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反之一个社会的音乐也可以反映国家的盛衰。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乐记》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事物,它和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社会伦理想通,不同的人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不同的音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2] 《乐记》作为儒家思想论著,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

作为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又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即绝对面。

这就是它音乐美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创性名作《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理论,来阐述声无哀乐即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命题。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

《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

《淮南子》中的音乐思想西汉时期《淮南子》以道家为主,吸取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提出了“纯朴无欲之乐”和“礼乐教化之乐”,音乐的这一划分,证明了当时的音乐美学思想已经有意识的将儒道思想相结合,从自然乐论出发,产生不束缚人生和音乐的“纯朴无欲之乐”,又从礼乐治国的思想中引发出“礼乐教化之乐”。

虽然《淮南子》中并未具体化的说明,何谓“纯朴无欲之乐”,何谓“礼乐教化之乐”,但这一论点已经说明,在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的存在方式和文化属性只是相对的。

魏晋时期阮籍的《乐记》调和儒道,以道家的“自然”为儒家的“礼乐”辩护,创立了以“和”“乐”为美的审美意识。

视“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作为行乐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继承儒家音乐思想,视郑魏之音为淫放之乐,要求“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阮籍根据儒家音乐思想中关于“乐着乐也”的审美准则和要求,排斥音乐活动中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是求得音乐与天地自然乃至人心的协和,主张以“和”为美,是将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染上一层道家的色彩。

而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即以道家“自然乐论”批判儒家礼乐,又从道家思想出发肯定礼乐中的某些成分。

嵇康认为,“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乐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的元气所产生,因而独立于天地之间。

“和声无象”,“音声无常”,音乐与感情没有必然的联系;“音声有自然之和”,既音乐有和谐的特征,它来自天地自然,是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应人的哀乐而有所改变;“声音以平和为体”,所谓平和就是没有哀乐;“躁静者,声之功也”,就是音乐只能引起人的焦躁或安静,而不能唤起人的哀乐之情。

《声无哀乐论》根据以上的自然之理,得出结论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主观意义上的情感表现,所以音乐并不包含哀乐。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钩沉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钩沉

音乐美学且在开篇提出“静”的概念也是为了引出“动”,两者是支撑全文理论的重要概念。

《乐论篇》中“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里的“静”和前文含义不大相同,联系“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可知“乐”是人的内在需求,与前面谈到的血气、情感相联系,满足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归结起来,“乐”的外在形式是动态的,但人心内在的“乐”与宁静、平静相关。

《乐礼篇》的“动静有常,大小殊矣”与“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两段原文,此处“静”可释义为静止,与动对应,这里“动”、“静”是讲基本的自然规律。

《乐化篇》中提到音乐是声音的一种,而“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一句中的“静”与“动”连在一起指动作。

《师已篇》中提到宽而静与广大而静不同,前者适合演唱《颂》,后者适合演唱《大雅》两个“静”第一个指文静,第二个指沉静,都是指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二)“和”的内涵第一个提出“和”的美学观点的人是史伯。

在《国语·郑语》中,史伯提到了“和”的重要性,在原文中阐述了“和”的作用,对“和”的性质进行了说明,为后世的和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都在于“和”,“和”的本质在于“和谐统一”,音乐亦是如此,只有和谐统一的音乐才具有美感。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在史伯的“和”理论基础上对该观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他提到世间事物之间皆为互补,而“和”是美好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他提到“心平,德和”,他在坚持“和”是美好事物共同点的基础上,强调事物之间的互补性与适应性;另外,他认为在音乐形成过程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且音乐对于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他提到“和”音乐不仅能使人心境平和,更有利于政治的和谐统一。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此基础上对“和”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谈论,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认为“和”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具有包容性的容纳君子之间的差异,孔子将“和”理论运用到礼乐与教育中,这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相呼应的,体现了“政和、德和”的美学思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的标准和原则,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乐记》概况:原有23篇或者24篇,现存11篇,保存在《礼记》和《史记》部分篇章中。

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争论颇多,一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刘向、刘歆父子所作。

不管哪种说法,学术界一致认为该书所反映的主要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意识。

其书以音乐为代表,对先秦时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音乐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却又受着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受什么样的影响,就产生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变产生什么样的音乐。

音乐是从自然界的声音变化而来,有声、有色、有形的歌舞是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

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评论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音乐与社会的政治关系《乐本篇》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木,声乐之道,与政通矣。

”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太平年代的音乐安详,乱世年的音乐怨恨,亡国的音乐悲哀。

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相通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反映政治。

音乐作品都能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而音乐的审美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音乐与政治的标准、艺术标准的关系音乐的最高标准是“德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艺术界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也是对音乐作品批评的唯一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符合礼的音乐方能称之为“乐”,否则只能称为“音”。

四、音乐的阶级化“宫为君,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不乱,则物愤懑之音矣”。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乐”在古人生活与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乐论传统深厚绵远,上涉天人之际,下抵百姓日用,旁及文艺理论、美学美育、伦理观念。

先秦乐论异说纷呈,其中尤以儒家《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最成体系,影响也最大,“它们奠定了中国音乐理论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成为先秦美学集大成之作”。

《荀子·乐论》乃荀子及其后学记述荀子论乐的言论而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又有所发挥,较为完备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美学体系。

《礼记·乐记》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乐论著作(1)。

关于其主要内容及成书时间,孔颖达《礼记正义》引《汉书·艺文志》曰:“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理。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

”可见,孔氏认为《礼记·乐记》乃西汉河间献王及诸生编辑先秦古乐文献而成。

蒋孔阳先生谓:“它的成书,可能是在汉初,但它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以至主要的章节,却在战国末年,即已形成。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它看成是先秦儒家关于‘礼乐’问题的一个总结。

”王齐洲先生进一步认为,西汉以前,为学最重师法,一家一派的学术著作,往往由多代学人的学术累积而成,非一人一时所创制。

《乐记》文本写定时间应该在西汉前期后仓之时,而后仓是荀子学派的后裔。

《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有着共同的思想来源、师授系统、学派传承与话语体系。

这样看来,《荀子·乐论》成书及主要内容的形成时间,或早于《礼记·乐记》。

《乐记》的音乐思想以继承荀子学派为主,但因史料缺乏,在编辑过程中到底采用了多少先秦文献,已难以确证。

将现存《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对读,两个文本相似甚至相同处常互文见义,体现出两者对荀子乐论思想的继承;其微妙差异处又表露出《乐记》试图突破荀子乐论思想的努力。

试论《乐记·乐本篇》中的儒家音乐思想

试论《乐记·乐本篇》中的儒家音乐思想

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6有多大的关联,这种说法存在着迷信色彩。

譬如隋文帝历来迷信五行八卦学说,仅开皇乐议就探讨了十几年,其中问题有三,从开皇乐议的议题来看,解决音乐本身是最重要的问题。

然而这个议题的核心无论是继承发展亦是解决都必须服从“黄钟一宫”的前提。

正是因为隋文帝“好符瑞”的思想,所谓“好符瑞”,就是喜好祥瑞的征兆,即迷信阴阳五行卜筮之类的活动。

西周以后,阴阳五行的发展,包容了乐律学的名称概念,“宫为君”的观念很快出现了。

这也就与《乐本篇》中把五声分别与君臣民事物相对应吻合,只有“宫”才能象征着君,这就是隋文帝为何选择“黄钟一宫”原因。

(二)“乐”与“人”《乐记·乐本篇》将音乐划分为三个层级,即声、音、乐,并将这三种形式对应三类人事物。

不知音为禽兽、不知乐为庶人,把知乐的“君子”视作最高级别。

这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小人、普通人、君子用的音乐必须严格区分开来,不能僭越,譬如孔子就对季氏“八佾舞于庭”持“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态度,他一方面对音乐的评价很高,另一方面又将音乐的等级化持顽固的态度,也侧面反映儒家礼乐思想的封闭性。

儒家的音乐思想是站在政治的立场上为统治者服务,儒家将所谓的礼乐框架认为是音乐的本质,将其功能扩大化,将音乐的好坏对于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国家的稳定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音乐自身。

儒家一直将“郑卫之音”视作“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所以坚决去抵制,但为什么大多数文献记载中都把所有“淫乐”视作“郑卫之音”?郑卫两国的音乐就是靡靡之音吗?此说法古代学者一致认同,而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对于郑卫之音的看法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如吉联抗《乐记译注》认为:“郑卫之音”是描写爱情的民间音乐,“桑间濮上之音”是极尽声色的宫廷音乐。

首先郑卫二国是当时“俗乐”中影响最大的音乐,其国土是商移民的聚居地。

就地域来讲,是因为郑卫两国都建立在故商疆域内,卫在故商的王畿,郑与卫南北接邻,处于故商的南疆。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作者:胡明月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乐记》的部分言论中解读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探究儒家对音乐的本源问题的解答以及音乐与人的道德修养、音乐与社会秩序、音乐与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内在关联。

理解音乐的本质在于“情”的“感于物而动”,音乐的审美便是音乐可以表达情感,带给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笔者对于音乐的审美持辩证看法,从审美角度看待儒家推崇的“和乐”及其反对的“郑卫之音”。

关键词:乐记;音乐本源;音乐情感论;音乐的社会化功能;音乐审美《乐记》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主,兼采各家关于音乐思想的言论,内容既有关于音乐的本源,也有关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社会功能,同时站在儒家的角度对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理论体系。

此外,《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著作,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庸思想、仁爱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儒家音乐思想乃至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①一、音乐的本源论《乐记·乐本》:“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说明声的产生在于外物引起的人心的变化而产生,声的有规律性而有音,将音用乐器演奏出来则为乐。

②然《乐记》中还有更为深入的探讨,认为音与乐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德。

正如《乐记》中的记载“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为乐”。

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等级,乐是音、声的最高境界。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可见乐已经上升到最高等级而与君子并列,与伦理道德相联。

另外,儒家的音乐思想中普遍认为音乐本于人心,人心体现“天理”,音乐的产生与天,与阴阳五行甚至与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是分不开的,特别在乐律的研究上更是如此。

音乐始终与天道并存,符合天道的音乐才是真正的和谐的音乐,能够导人向善的音乐。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的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繁荣的时代,在音乐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的讨论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整体来看,主要有儒家、墨家、老庄学派三个不同派别的观点。

儒家儒家“倡乐”,即提倡和肯定音乐。

儒家的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1)孔子:儒家代表人物。

编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生始终提倡音乐。

它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注重对音乐内容和形式关注,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利益出发,对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2)孟子: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

未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高度评价了音乐的重要性。

(3)荀子: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其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功武治,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可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对墨子的“非乐”进行了批评,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

墨家墨家对音乐持否定的态度,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墨家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非乐》、《三辨》两篇文字中。

墨子主张“非乐”,即反对音乐。

墨子的观点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资源,使国家灭亡。

这样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但有一些偏颇。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

老子:道家代表人物。

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它的主要思想载于《道德经》(《老子》)。

它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

他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追求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50题)1、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A.《乐记》B.《乐论》C.《声无哀乐论》D.《梦溪笔谈》【答案】 A2、《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改编的一首作品。

A.鼓乐B.吹歌C.儿歌D.民歌【答案】 A3、将《茶花女》改编为戏剧的是哪位意大利作曲家?()A.威尔第B.普契尼C.罗西尼D.唐尼采蒂【答案】 A4、按结构形式可将音乐体裁分为奏鸣曲、回旋曲、交响曲、卡农、( )、变奏曲、协奏曲等A.赋格曲B.进行曲C.革命歌曲D.圆舞曲【答案】 A5、普通高中演奏模块中培养学生演奏技能的正确方法是( )A.增加演奏实践机会B.使用专业的练习曲C.识谱唱歌D.加强识谱听音练习【答案】 A6、下列选项中,哪一组是正三和弦( )A.I、Ⅱ、Ⅲ级和弦B.I、Ⅳ、V级和弦C.I、Ⅲ、V级和弦D.I、Ⅳ、Ⅵ级和弦【答案】 B7、以下哪一项行为不属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评价?()A.开展班级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B.在音乐课上观察学生在律动、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音乐活动中的表现C.在学期结束时进行阶段性学科考评D.导入时聆听西北民歌,讨论其有何凸显的音乐风格特点【答案】 C8、《杏花天影》是宋代词曲作家( )的作品。

A.杨万里B.姜夔C.张源D.柳永【答案】 B9、下列配对错误的是()A.程砚秋—京剧B.崔兰田—豫剧C.严凤英—越剧D.小白玉霜—评剧【答案】 C10、下列人物中,在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是()。

A.李叔同B.赵元任C.沈心工D.聂耳【答案】 A11、在初中音乐鉴赏课《阳关三叠》中,老师带领学生聆听欣赏歌曲后,结合旋律与学生共同伴随音乐进行诗歌朗诵,并让擅长绘画的同学画出送别的场景,并与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

A.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B.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C.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D.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答案】 B12、“阿肯弹唱会”是()的民歌节。

从《乐记》看儒家音乐思想

从《乐记》看儒家音乐思想
关键词 : 乐记 儒 家 孔子 乐舞 音 乐 动 . 受 到 了外 界 事 物 的影 响 . 人 对 外 界 事 物 的 感 受 通 过 声 音 来 表 达 .声 音 经 过 变 化、 处理 就 成 为 了 “ 音” , 再 把 音 组 合 起 来 进行演奏 , 配 以道 具 、 舞 蹈 就成 为 了 乐。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 .通 过 外 界 事 物 的 影 响 . 音 乐 在 表 达 人 类 内心 情 感 方 面 具 有 特 殊 的作 用 在 西 方 , 艺 术 更 多 的讲 究 “ 模 拟” . 注重对事物外表的展现 , 而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观点下 “ 形” 与“ 神” 的衡量 . 对 表 达 内 心
春 秋 战 国 是 中 国历 史 上 产 生 重 大 变
儒家对于音乐持有肯定的态度 . 认为 音 乐 对 国 家 、社 会 及 百 姓 有 着 积 极 地 作 用, 而对 音 乐 的不 同类 型 则 区 分 对待 。 《 乐
贱 这 样 的 音 乐 淫 乱 的 音 乐所 到 之处 社 会 混乱 . 人 心不安 . 败 坏 了 社 会 风 气 也 污 秽 了人 们 的 心 灵 艺术 本是 陶冶 人们 情 操 , 促 进 人 与 社 会和 谐发 展 的 . 从 这 样 的角 度 出发 , 儒 家乐 舞 思 想 必 将 反 对 淫 乐 。 正 是 这样 。 孔子在 听 了“ 郑卫 之音” 后. 发出了 “ 是 可忍 孰 不 可 忍 ” 的 呐喊 纵观 以《 乐记》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乐 舞 理 论, 虽有 不 足 之 处 , 但 在 研 究 乐 舞起 源 、 发 展, 探 讨 乐舞 本 质 、 作用 、 乐 舞 与 政 治 的关 系 等 方 面 是 符 合 中 国 古代 社 会 发展 的 , 具

总结儒家思想的音乐作品

总结儒家思想的音乐作品

总结儒家思想的音乐作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领域,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反映。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一首名为《四友行》的音乐作品,以弦乐器为主导,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和“智”这四个核心概念。

这首曲子的旋律清新婉转,音符流畅自由,通过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性中最高尚的品质。

乐曲的起伏变化和旋律的复杂性传达了仁德的重要性,展示了儒家思想中追求完美人性的理念。

另一首名为《孝道深深》的音乐作品,以古筝为主导乐器,表现了儒家思想中至高的道德标准--孝道。

乐曲以悠扬动听的旋律,展示了孝敬父母、关心家庭的重要性。

从起初的温暖缓慢到后来的高亢激越,乐曲表达了家庭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孝道是传统美德。

《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歌曲,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情感观和关系观。

歌曲的旋律悲伤凄美,代表了人们之间的相遇与离别。

它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寻求和谐关系的理念,以及对人际关系中情感的重视。

对于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修身养性和道德行为的追求,《广陵散》是一首很好的例子。

这首古曲以古筝为主奏,音乐节奏缓慢,优雅流畅,深情内敛。

通过音乐形式的转折和变化,它表达了修身养性和自我完善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修炼和自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品性和素养。

最后,《笛子梦幻曲》是一首展示儒家思想中理性和智慧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以笛子为主奏,抒情明快。

它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旋律,传达了儒家思想中重视知识和智慧的观点。

这首曲子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强调了智慧和理智对人生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几首音乐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音乐表达的重要影响。

这些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传递了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道德行为、知识智慧的核心概念。

它们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使人们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是中国儒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教育提出了诸多思想。

作为一位思想家,荀子深知古代中国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的重要性。

从现存的著作中可以得知,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有助于抚慰人的灵魂,正如他最后一首诗《终有一日》所表达的:“心安处,字令耳,抚其灵,有余聪。

昔者有人,外国道,造之瑟,洒病苦。

久而忘,安而然,人有定,利之便。

”荀子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制伏人的情绪,使其心安气静。

荀子也认为,音乐不单是一种娱乐手段,而是一种增进交流的手段。

音乐的能量可以穿透对方的思想,促进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他在《文论·音乐》中写道:“使思想和心灵有感觉,让有事的人从容,抚解心情的人不拘应。

”荀子还认为,音乐可以
帮助那些不安定的人使其安定下来,调节人们的心情,宣泄怨恨。

此外,荀子还认为,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崇高的境界,他在《文论·音乐》一
书中写道:“聆听于乐,弗可以遗,因造和谐,衰弗所爱。

”荀子认为,通过听音乐,可以让人们进入一种抽离于世俗之外的境地,这种诚挚心灵的接触促进了精神上的提升,也使人们体会到即使现实生活艰辛,尚未失去令人感动的事物。

总而言之,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涉及到促进人的精神提升,穿透人的心灵,调节思想,抚慰灵魂以及带入崇高的境界等多项方面。

他的音乐理论,不仅对当代的社会文化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有巨大的意义。

他的理论,被视为把古代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起点,为现代音乐教育指明了重要道路,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什么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什么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什么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1、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地阐述。

2、《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

3、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记》的创作意义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儒家是什么家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
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
儒家音乐思想是指儒家学派关于音乐的理论和观点。

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

下面将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进行详细总结。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礼记》对音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其中,《乐记》是专门讨论音乐的篇章。

《乐记》提出了"乐之精神"
的理论,认为音乐有助于调和人的情感,使人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同时,《乐记》还对音乐的形式、曲调、乐器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为古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对音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孟子认为音乐是天赋的,它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塑造人的品格、传达人的价值观。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出了“音乐在德”的理念,强调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美德。

他还对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音乐应该和谐、动听、舒缓的观点。

《庄子》是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庄子对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关于自由奏乐的观点上。

庄子认为,音乐应该追求自由和舒展的境界,让音乐表达自然的美好和人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受制于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音乐应该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强迫。

这对古代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对儒家音乐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易》对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关于音乐与天时和人事的关系的论述上。

《周易》中的"音、声、曲、律、法、度、歌、舞"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象征,与天地的自然规律相符合。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模仿天地万物的声音和节奏来表达自然之道的。

以上是关于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的简要总结。

这些著作通过对音乐的哲学、审美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古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注重人性的养成与培养,对于塑造人的品格和境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