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知识点总结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各个方面。

环境科学的发展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主要有预防污染、减少污染、治理污染和修复环境等。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过程。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主要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四、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并且不会耗尽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排放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环境法律与政策环境法律与政策是指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和政策。

环境法律与政策的目标是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促进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

六、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观测和记录。

环境评估是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

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之,环境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污染与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环境法律与政策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多个方面。

(环境治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治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治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要紧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能够直截了当或间接妨碍到人类日子、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咨询题人类活动作用于身边环境引起的环境咨询题,也称第二环境咨询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峻;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咨询题的分类:原生环境咨询题:火山、地震、台风次生环境咨询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进展的新时期,环境与进展成为世界环境爱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脚当代人的需要,又别对后代人满脚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进展称为可持续进展。

9.1979年环境爱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咨询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咨询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峻伤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进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浮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不为: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要紧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要紧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XXX发生的水俣病事件要紧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依照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别型。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

在环境科学的学习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科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有机体、群落、生态位、生态位分化等概念。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包括物种所需的资源和其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避免资源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4.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它包括抗干扰性、恢复能力等方面。

5.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个体所需的生态资源和提供所需资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地质学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地幔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地表积聚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3.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描述地质历史的时间尺度。

它包括了地质纪、地质世、地质时代等不同的时间单位。

4.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形。

它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方面的内容。

三、气象学1. 大气层结构:大气层结构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四个部分。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个层次上。

2.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各种物理量。

考研《环境科学》主要考点归纳

考研《环境科学》主要考点归纳

考研《环境科学》主要考点归纳第1章环境科学1.1考点归纳一、环境概述1.环境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类型(见图1-1)图1-1 环境类型图3.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二、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环境科学中,人和社会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决定环境状况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2.环境科学的任务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鲜明地表达了两个观点①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②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科学概述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 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环境科学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方面。

3. 环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多个方面。

4. 环境科学的挑战和机遇环境科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但也有机遇,如新能源开发、环保科技创新、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

二、环境系统1. 环境系统概述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2. 生物圈的特点和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系的统称,包括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等层次。

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和其他资源。

3. 大气圈的结构和功能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等,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地球表面和传播声波等功能。

4. 水圈的重要性和影响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和水汽等。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为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和人类活动提供水资源。

5. 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是由大气、水和陆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地理系统和气候系统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状态和演变过程。

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问题的起源、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环境科学考研是对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察考生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轻松备战环境科学考研,本文将重点整理环境科学考研的知识点,以供考生参考。

一、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点1. 环境科学概论: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环境生态学: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4. 环境化学:重点介绍了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来源、传输和转化等内容,以及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5. 环境监测与评价:包括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技术和管理等内容,以及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6. 环境管理与规划: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原则、方法和工具,以及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步骤。

7. 环境工程学: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内容。

8. 环境法与政策:介绍了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

二、环境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知识点1. 统计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多元统计等内容。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了环境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处理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3. 模型与模拟:涉及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估计和模拟分析等内容,以及模型的应用和评估方法。

4. GIS与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5.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以及环境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步骤。

6. 环境模拟与优化设计:包括环境模拟软件的应用、优化设计方法和技术,以及环境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分析等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环科资料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环科资料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1.绪论1.环境的特性:①整体性②区域性③ 相对稳定性④滞后性⑤ 脆弱性;2.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的,被视为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开始,蕾切尔为环境科学的学科创始人。

4.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④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

2.自然环境1.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①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间接导致地面沉降②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湖泊消失、河流断流和河口湿地退化(2)间接影响:①修建大型水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带来移民问题;②河流渠道化带给水生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影响;③水体过度利用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物质循环的类型①水循环②气体型循环③沉积型循环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3.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①水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连接的桥梁②水循环是优秀的物质“搬运工”4.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的循环,如磷、硫、钾等,他们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及人类活动等作用释放出来,又通过沉积进入地壳。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我们认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提供了很多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要点。

一、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它包括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信息和资源、土地及能源管理等多个学科。

在此基础上,环境管理成为环境科学的核心。

二、环境污染的种类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上升,影响到人类及生物的健康,降低自然界本身的生机活力。

2、水污染:水污染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是指惠及一个固定位置的污染源,比如污水处理厂、废弃物填埋场等;非点源污染则是指被漫散在大面积地区,比如农业排水、鱼塘污水等。

3、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其污染程度直接取决于处理方式和处理方法。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首先是预防为主;其次,要采取污染大的优先治理,逐步更新设备,减少和控制排放物的排放量;再次,要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约束机制;最后,要发挥公民社会的监督作用,市民的环保意识应不断提高。

四、环境监测的方式和方法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测量方法。

目前,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分析、评价以及发布等一系列过程。

因此,正确执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五、环境管理的基本措施环境管理是各级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一项共同任务,它应包括立法、监管、执法、治理和环境信息公开等措施。

其中,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加强环境监管等均是常用的环境管理手段。

六、环保技术应用环保技术的应用对保护环境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污染物治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第⼀章绪论⼀、环境的概念、特征概念: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1、整体性与有限性整体性指组成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有限性指:①地球在宇宙中独⼀⽆⼆,⽽且其空间也有限,有⼈称其为“弱⼩的地球”;②⼈类和⽣物赖以⽣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等⽅⾯,都是有⼀定限度的,不能⽆限供给;③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净能⼒有限。

2、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指在⾃然和⼈类活动的作⽤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不断变化。

稳定性指环境系统具有⼀定⾃动调节功能的特征。

3、显隐性与持续性显隐性指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后,对⼈类和其它⽣物产⽣的后果,有时⽴即显现,如森林⼤⽕,农药进⼊⽔体会⽴即造成鱼类死亡。

持续性是指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的、连续的。

⼆、⼈类的环境观1、崇拜⾃然——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联系与区别,举例)①天命论匍伏于⾃然神灵脚下,听命于⾃然的奴役。

采猎⽂明时期,⽣产⼒⽔平低下,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微弱。

如⼤禹治⽔、夸⽗逐⽇、精卫填海、⼥娲补天。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类的⽣理机能和⼼理特征,最终决定⼈类社会的发展,⼈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类社会发展早期,⼈类认识⾃然、改造⾃然的能⼒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地理环境对⼈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

2、改造⾃然农业⽂明时期,⽣产⼒发展。

环境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环境科学萌芽3、征服⾃然---征服论的⾃然观⼈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地⽭盾激化,⼈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4、谋求⼈地协调--协调论的环境观⼈类具有认识⾃然、改造⾃然的能⼒,⾃然环境对⼈类也具有反作⽤⼒,⼈类应当与⾃然环境建⽴平等友好、互惠共⽣、和谐互进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

第⼆章地球环境的发⽣与演变1、⽣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特点:①进步性发展少→多,简单→复杂,低级→⾼级⽣物发展的阶段性: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多细胞体制不断改进⽣物进化的重⼤突破:异养→⾃养;两极(合成者+⽣产者)→三极(⽣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态系;⽔⽣→陆⽣②进化的不可逆性在⽣物演化过程中,已经绝灭的⽣物和退化的器官,在以后的历史中就不可能再次出现。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周围的事物,是相对于主题的客体。

(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化。

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①人类无限制地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导致盲目地、无限度地索取和排放废物;②环境向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能力有限,即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并且缓慢。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5、认识:1)寂静的春天(1962年环保类书籍);2)增长的极限(1972年):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是对地球的第一份会诊报告;3)第一次联合国会议(197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4)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联合国提出的报告):最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宣言内容: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1991年6月,北京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6、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前提。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3)探索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全球性变化: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

4)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则:这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方面。

><7、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 ②环境生物学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物理学⑤环境医学⑥环境法学⑦环境经济学⑧环境管理学⑨环境工程学><8、人类的环境观:①天命论——天定胜人②地理环境决定论③征服论——人定胜天④协调论——人地归一9、环境伦理:是伦理学一个分支,研究环境责任的道德基础。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复习要点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复习要点重点

一、名词解释(共12分)4个概念,每个概念3分二、填空题(共20分)共20个空,每空1分例:环境科学是以——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人类-环境)。

例: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可根据其温度、化学成分和荷电及垂直运动的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五层。

三、选择题(5题, 共10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例:引发痛痛病的主要污染物是()A、铬B、有机汞C、砷D、镉四、判断题(10题,共10分)例:BOD5通常是BOD总的70%左右。

(T)五、简答题(共18分,3题,每题6分)六、综述题(2道题,每题15分,共30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问题?(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来源网络)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1)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日程》.第二、三章复习要点4、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电荷、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汽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参与作用的结果。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点

一、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成因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按其成因可以分为有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两种。

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演变的自然过程,湖泊形成的幼年时期,均处于贫营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逐渐使湖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增加,其来源为天然因素,主要有天然降水;地表土壤的侵蚀、淋溶;浮游动植物生长、死亡、分解、释放三种。

人为富营养化: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主要有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如含磷洗涤剂;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两种。

二、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影响1、对工业的影响①水质量下降,引起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

②缺水造成工业的停产。

③破坏工业设施,影响生产。

2、对农业的影响全国农业用水量4195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88%,而灌溉农用水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5%,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污灌,污灌有利也有弊,弊为污水进入农田后,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大部分累积于土壤,当有毒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农作物出现有害症状。

主要症状为:粮食减产、出现“镉米”、“铅米”、“砷米”。

3、对水产资源的影响①鱼类大幅度减产,捕捞量下降。

②急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③鱼质量下降,畸形变异,异味等,降低食用价值。

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水为媒介的疾病有:①传染病(伤寒、痢疾、阿米巴、甲型和乙型肝炎等)②受化学污染引起的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等,此外还有一些重金属,有毒化学品污染)③我国主要的水媒疾病(肝吸虫病、姜片虫病、蚊媒传染的疾病等)此外,我国人口中约有60%的人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三、酸雨的成因与危害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pH值降到5.6以下的降水成为酸雨。

酸雨的形成: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或NO x 通过氧化反应(气相或液相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考点要点整理
一、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 环境科学定义
- 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二、环境变量和环境质量指标
2.1 环境变量
- 温度
- 湿度
- 大气压
- 降水量
2.2 环境质量指标
- 水质指标
- 大气质量指标
- 土壤质量指标
- 声环境质量指标
三、环境影响评价
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3.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步骤
-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分类
-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监测措施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 环境影响评价后的监测措施和控制措施
四、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
4.1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4.2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 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内容
五、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
5.1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
-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特点
-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5.2 环境监测方法和步骤
-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分类
- 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5.3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数据分析
-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六、环境规划和环境修复
6.1 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环境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2 环境修复的目的和方法
- 环境修复的定义和目的
- 环境修复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以上是关于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的考点要点整理完整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