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32f78ebb4cf7ec4afed049.png)
我们周围的土壤——室外考察
引入: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这一组问题其用意是了解学生土壤的前概念)
活动:挖开土层、观察土壤
➢ 观察表层土壤 ➢ 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 ➢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
由表及里
重点:
让学生亲自接触真实环境中的土壤
让学生意识到土壤世界的丰富性
了解土壤
处理教材: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 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 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 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 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 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 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 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 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 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 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本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 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 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 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 的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 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的这一调查过程必 将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感慨,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 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的现象,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 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 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共享).doc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共享).doc](https://img.taocdn.com/s3/m/ef89b532551810a6f4248665.png)
B8JK «科学》HSSTBfittSSf2®®S写,后一、广义教材内涵的说明1、工具箱:科学课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
所谓“动手做”,它起源于法国的“Hands on”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动手,亲身经历。
其内涵是“听到了会忘记,看到了能记住,做了才能学会”。
工具箱的配置就使“动手做”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可能。
2、科学活动手册:仅仅动手不能算真正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还包括重要的动脑、动手活动。
《科学活动手册》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它既包括儿童对各主题已有知识、经验的检查,还包括各种观察、测量数据的记录。
最终的目的是让《科学活动手册》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编的“科学书”。
3、教科书:(1)尽量不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有关的结论性知识,尽可能使结论由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基础。
(3)用提示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
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探究,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此,教材采用了提示方式的“扶”和留白方式的“放”来实现这一思想。
4、光盘:配合教学进度,合理使用。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本册的教学内容共有五个单元和一个自由研究单元。
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第三单元:《植物的一生》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五单元:《太阳和月亮的移动自由研究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太阳和月亮的移动》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观察小动物》的设计,皆在通过亲自去捉一捉,养一养、安个家等活动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近距离地接触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身体特征、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ece3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d.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是一套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与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相接轨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新型教科书.教材全面、忠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基本落实丁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教材能够用先进的课程理论、小学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教材的编写指导,使新教材较充分地体现了国内外最新课程理论以及科学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方面,体现了既有鲜明的中国科学文化特色,又能够紧密追踪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前沿.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主要特色1、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原教材“知识点+验证性实验”的模式,而是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条课程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注意到激发并呵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采用了单元式的结构框架,一个学期一个大的背景--即科学方法的训练,一个单元一个内容,形成了单元之间既然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构.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促进思考与探究,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单元的构建上,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合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打破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如《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空气,从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几方面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和关注,并以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爱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和责任心。
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背景,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2、在活动的设计上,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探究作为逻辑主线之一螺旋上升式地贯穿全部教材并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实践后提炼、先操作后内化,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掌握学科知识在学习和评价中的地位.努力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科学方法,体验形成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因素--情感.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首先以创设适合儿童特点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3、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亲切可掬、优美亮丽的文字和画面,用了大量的图片代替了生硬的语言,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版式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审美情趣,努力展现了与国际接轨的、面向现代化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教材风采.教材语言简练,表达方式多样,图文并茂,充满意趣,使学生有兴趣学,也一定能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方法。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1ded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3.png)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我们需要对目前市场上的教
材进行一番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教材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教材,需要考
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
因此,教材需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市场上,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可以分为讲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的教材。
其中,“自然”教材侧重于天体、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内容的
讲解;“社会”教材重点介绍生活、物品的起源、有关环境保护等方面
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材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
逻辑、空间想象等能力均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教材内容需要囊括
学生已知世界的认知和能力,以及适度的拓展和引导作用。
2. 教材编写者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
的重要环节,教材中应该提供情境、问题、材料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
3. 教材中需要增加实验环节,以启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事物变化、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4. 教材应该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内容,丰富学生的关注点。
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社会科学,一些复杂的社会科学现象可以通过自然科学解释和研究,因此,教材应该提供更多跨学科内容。
总的来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规律和本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是当前科学教材编写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cd065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4.png)
•教材概述•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材评价与建议•案例分析contents01教材概述教材简介教材结构与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科学素养教材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030201教材编写理念02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物理与化学基础等现象的解释。
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01强调技术与生活的联系。
历史与文化02学进步等。
社会与环境03影响,培养其环保意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科技馆、动植物园等,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实验操作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例如,制作简易净水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究某一科学现象。
例如,设计一个环保项目、研究某一地点的地貌特征等。
实践与实验活动03教学方法分析总结词详细描述直观教学探究式教学总结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自主探究科学现象和原理。
详细描述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总结词详细描述合作学习04教材评价与建议内容丰富多样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操作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和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贴近生活实际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的优点难度较高部分内容陈旧实验条件有限部分插图质量不高教材的不足之处01020304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及时更新,与现代科学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下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9e7b70a26925c52cc5bf2a.png)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材分析翻阅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我认为这本教材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观察与测量》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这里,我集备的内容是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它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单元同第三单元"液体和固体"同属一个系列,都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本单元的主要部分有4课组成: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本课是本单元的首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土壤,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给土壤里的物质分类,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可以畅所欲言,并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自己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活动二:亲近土壤,关心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这一课最好在室外现场进行.但是由于在我们北方春季开学时,气候依然寒冷,土层没有解冻,这就造成了取土困难.建议教师将本单元的教学时间适当推后,在容易取土的时候开展教学活动;或者由学生到塑料大棚里取菜园土或到自家的花盆里取土,虽然效果不如到室外现场进行的好,但这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进行观察活动时,首先,教师让学生预测一个菜园土的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手持放大镜检查土样,探求土壤里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怎么产生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并且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观察记录.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活动三: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活动情况.进行这一活动时,强调学生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活动要目的明确,不要盲目;②观察过程中,要爱护小动物,不要惊吓它们,不要破坏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更不要伤害它们.教师要注意的问题:①如果小动物受到惊吓,学生无法观察到它们正在做什么,教师要给予指导和提示.也可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②指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③对学生不认识的动物,教师应给予提示,并让学生画下这些动物的形态.④这节课如果是在室外现场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采集一些土壤带回教室,以备下节课在教室里进一步观察,研究土壤.这一活动内容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纵观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①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什么.②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课——《了解土壤》.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本课将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本课共有三个活动内容.活动一: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探究方式是:①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等工具一边仔细看,一边完成观察记录,以发现这两种观察有什么不同.此活动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记录能力.②小组内学生分工要明确,三个人观察,一人记录.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做一份有自己特色的观察记录.如:以图画,表格或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活动方式是学生分组动手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土壤是由空气,水,沙,黏土及腐殖质构成,并做好自己的记录.实验时教师要使学生注意以下问题:①沉淀前搅拌要彻底.搅拌得越彻底,土壤分层的现象越加显著.②静置时间越长,沉淀现象越明显.③始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每一步骤的情形.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排活动的紧凑性,在沉淀的过程中,先安排学生做纸巾上留下了水分的实验.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4个部分的内容:第一,观察比较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知道土壤可以分为三种:沙土,黏土和壤土.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认识这三种土壤的主要特征,既是本课学习的内容,又是研究本地土壤的基础.教学探究方式是: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三种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②可以让学生先估算一下颗粒有多大.最好有一个量的概念,这样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印象.(参考资料P32给了确定的答案)在这里教师要注意:虽然下半部分属阅读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亲身感受,是很难通过观察形态来判断土壤类别的,所以,教师应尽量多准备一些土壤样本,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触摸来感受.第二,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这一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就自己动手做实验,否则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时,教师要使学生注意:①不管采用何种材料组成的装置,必须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即: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否则,此对比实验将失去意义.②可以让学生先预测结果,然后确定实验条件再进行实验,最后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①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②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外观差异等.③闻:感觉土壤的气味.④摇和听:听听放在瓶子里,被摇动的干土壤发出的声音.⑤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⑥涂抹:感觉土壤在纸上留下的痕迹.⑦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总之,在这一部分,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探讨和比较进行的土样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把土壤弄湿;把土壤放到水里面,把土壤团成一个球状;在纸上涂涂,画画,观察出现的痕迹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鉴定土壤特性的一般方法,并了解土壤的不同特性.例如,潮湿的黏土能团成一个球,而一堆潮湿的沙只能散在手中;他们还会发现土壤能吸收水分,变得潮湿.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四,在具备了辨别土壤种类的基本能力以后,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教材以表格的形式给了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提示,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调查.同时学生可以调查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植物.在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图示的典型事例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认识本地土壤的基础上,了解本地土壤适合什么植物,并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这是一个拓展性活动.有条件的可以到田间地头进行观察研究,无条件的也可以采用上网,咨询农科所等,从多角度去了解我们本地土壤的主导类型及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植物.纵观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①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②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由于这一课的内容多,建议用二课时来完成.第三课——《肥沃的土壤》.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有机成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蚯蚓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本课共有三个活动内容.活动一:通过观察,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首先,教材提供了三幅图片——不同颜色的土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肥力的土壤在颜色,粗细程度,干湿程度,地面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在同一地区很难找到这些不同颜色的土壤.因此,建议教师平时作个有心人,在外出时注意收集腐殖质含量不同的土壤,以便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其次,引导学生认识落叶下土壤的特点.地点最好选择在自然林中进行.通过让学生观察落叶下面通常有比较肥沃的土壤来引出"表层土"的概念.知道植物就是依靠肥沃的表层土生长的.引导他们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影响活动二:目的是了解肥沃的表层土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书上P9的图放大成挂图,或用投影,或用课件打出,便于大家讨论,讲解.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图方法,使学生懂得图中的两层内容.一是,土壤是分层的.一般分为表层土,下层土,碎石层和底岩.图中下层土和底岩中间有一层碎石;二是,表层土的形成是土壤生物努力工作的结果.使学生了解蚯蚓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活动三:通过亲手制作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首先,当学生用菜园土,腐败植物和蚯蚓组成了一个肥料袋后,就搭起了第3课的演出舞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他们就要长时间地观察植物在土壤中是怎样腐烂的.通过制作肥料袋,使学生亲历肥料产生的过程.进行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①要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装入塑料袋中,这样可以使效果在短时间内较为明显;②要求学生记录塑料袋中都装入了哪些物品,以便日后对照,查寻;③为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可在塑料袋中装入一两条蚯蚓,但不要投放动物遗体,因为动物遗体腐烂会产生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气体.④制作肥料袋时要分成两种:一种有蚯蚓的肥料袋和一种没有蚯蚓的肥料袋,以便让学生体会蚯蚓在土壤里的作用. 其次,通过"给蚯蚓安一个家"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探讨蚯蚓在土壤里的改良作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发现土壤水分不足时,及时给土壤补充水分,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的重点是蚯蚓的排泄物和蚯蚓在泥土里钻过以后的"隧道".目的使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蚯蚓的这些行为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所以,人们称蚯蚓为"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在本课的最后,有一个趣味拓展活动——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算一算,当我们的脚落在林间草地上的时候,脚下踩到了多少土壤动物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参考资料P30中的方法,让学生算一算.纵观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①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②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③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体会"土壤与生命"这一主题.第四课——《土壤的保护》.这一课着重探讨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土壤对生命,对人类的贡献,认识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对土壤产生危害.引发学生增加保护土壤意识,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本课共有四个活动内容.活动一:了解土壤能为我们做什么.首先,课文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阐述了土壤对人类以及生命的意义.教师课前要倡导学生去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土壤知识,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写出自己的想法.其次,观察第3课制作的肥料袋,学生在学到一些肥料形成的基本原理之后,当他们观察到肥料袋里的植物已经分解并且变成土壤的一部分时,他们就会发现自然界能够回收腐烂物质并且能够再生产,这是一个循环概念的渗透.通过比较一个有蚯蚓的肥料袋和一个没有蚯蚓的肥料袋,他们会发现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活动二: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首先,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也可以做几个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如:农药对土壤中动物的影响,洗涤剂对土壤的影响等.其次,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可以让学生小组交流这个问题.活动三: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的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植被被破坏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坏.这个活动形式主要是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重点: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活动四: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让学生了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保护土壤的具体行为就是保护土壤里的生物,从而增强学生的土壤意识和环境意识,开展环保行动.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启发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课外办土壤小报.纵观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①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②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结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种植油菜的活动互相结合.果实和种子执教: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王馨准备:1、果实:苹果、香蕉、梨子、辣椒、花生、毛豆、豇豆、葡萄2、放大镜3、镊子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吴老师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种子,并且把种子的家也带来。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18c9e5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2.png)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认识液体》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液体及其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液体的特性和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液体的特性,并激发学生对液体微观结构的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特性。
2.难点: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发现液体的特性,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如各种液体、容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认识固体》、《认识气体》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液体物品,如矿泉水、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液体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的概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液体物品,并讨论它们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液体的形状、液体的流动性、液体的高度等。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液体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1069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b.png)
2. 记录各个条件下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分析影响植物 生长的因素。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土壤、水、温度计等。
1. 将绿豆种子分别种在土壤中、水中和温度不同的环 境中,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 程和生长条件,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 对自然界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知识
生物与环境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动植物的习性、 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 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 物的迁徙行为等。
物理与化学基础
涉及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光与 色等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例如, 水的循环、物体的沉浮条件等。
地球与宇宙
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貌特征,以 及太阳系中行星和其他天体的基础 知识。例如,地壳运动、日夜交替 等现象的解释。
2. 将水倒入玻璃杯中,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案例一:光的传播实验活动
01
3. 将玻璃砖放入水中,观察光线 在玻璃砖表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02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活动,学生 可以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现象的理解。
案例二:植物的生长实验活动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和生长条件,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实践与实验活动
实验操作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观察力。例如,制作简易净水
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 科技馆、动植物园等,以增强学
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项目式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究 某一科学现象。例如,设计一个 环保项目、研究某一地点的地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课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32f78ebb4cf7ec4afed049.png)
总 结:方法越多,认识的性质就越多
把液体倒进水里
预测:将食用油和蜂蜜倒入水中会怎样 观察:观察食用油和蜂蜜倒入水中现象
• 先确定不同的倒入顺序 • 按照制定的方案做实验 • 记录实验现象 • 总结各种现象的共同点
观察:将四种液体倒入水中
• 分别倒入,观察现象 • 混合后倒入,观察现象
拓展: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
雨下得有多大?
动手做:做一个毛发湿度计
木板、头发、小铁片、小指针
动手做:做一个简易雨量计
• 均匀设置刻度(单位:毫米) • 放置空旷之处 • 规定受雨时间
活动:研究固体的性质
• 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 按照弄碎物体的难易程度,判断物体的硬度
活动:混合和分离固体
• 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 • 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 分离混合的固体
把固体放到水里
预测:把物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 直接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 把质地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
观察: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本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 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 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 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 的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 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的这一调查过程必 将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感慨,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 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的现象,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 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 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09cc7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1.png)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繁殖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验科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
2.教学难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探究种子结构: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种子的结构,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验证之前总结的种子萌发条件。
4.认识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探究植物繁殖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6.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植物生长过程的模型,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3dbd0bad51f01dc381f12b.png)
2021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植物与环境》、《观测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声音的奥秘》、《身边的材料》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里的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第二单元主要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
分别选择了沙漠里、水生和石头上植物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植物的形态各异和它生长环境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形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
通过学习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为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生命》中对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
这一单元与原先的自然课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注重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这一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关于材料的内容标准编写的,要使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如纸、金属、塑料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d4879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3.png)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说明设计思路:综合性的主体研究按照动手做的模式进行,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
让学生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感激和亲切感。
编写的着眼点:主要探求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将土壤、动物和人类作为一个系统,作为一个相依相存的共同体来研究。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土壤覆盖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绝大部分陆地,植物从土壤中获得养分,渐渐长大,许多小动物将土壤作为自己的家,它们在土里栖息生活,土壤里的动物和植物相互依存着,为我们这个地球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从另个角度来看,加强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教育非常必要,因此,让学生了解人类和土壤之间的依存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本单元的评价问题:土壤单元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只要学生去观察了,去做了,就应该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注意学生上课前后的行为方式的改变。
小建议:建议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观察心得体会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装订,形成一本关于土壤的的科学杂志,这属于创造性的工作成果,它能够表达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它可以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课时安排如下:我对这四课的教学及在教学中大家有可能遇到的一问题作一个说明。
第一课土壤里有什么。
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发学生关于土壤的讨论。
从教材的图画中提示了这样一个活动—到野外挖土、观察土壤。
但是对我们城市里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有条件的学校可把学生带出去进行观察)那么这部分我们可以怎样操作呢?首先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来唤起学生们有关土壤知识的已有经验。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土壤里可能有些什么?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这样,在讨论之后,学生的行动就更加有目的性,他们对土壤里出现的东西格外留意,这在无间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4f008dcaaedd3382c4d3bc.png)
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自琴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概要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
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
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根底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局部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与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本钱单元的四课: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
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
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
这方面容包括五个局部:第三课,“肥沃的土壤"。
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与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
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比照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共42页文档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共42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b753fed0722192e4436f628.png)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苏教版中心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学教案
![苏教版中心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5059bbdd88d0d233d46aef.png)
欢迎阅读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
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1、234气变化的认识。
5、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难点:关心天气五、教学措施: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沦,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下列要求来建构的。
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b76d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d.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
1.我们周围的土壤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护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
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
1.植物和我们2.果实和种子3.根和茎4.叶和花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自琴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概要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
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
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
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
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
这方面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三课,“肥沃的土壤"。
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
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概要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种植活动”虽然是条“隐线”,却意义深远。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栽种植物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描述,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
正是考虑到“隐线”的重要性,在本单元中的每一课都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做好日记,不断提醒、激励学生将种植活动进行到底。
教学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周期为1~2个月的植物去种植,如:油菜、蚕豆、辣椒、小西红柿、凤仙花、西瓜等。
在种植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坚持长期观察。
“贵在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也是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本单元教学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固体以及固体的性质。
包括“认识固体”和“把固体放到水里”两课。
在“认识固体”一课中,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手段,区分固体和液体,探究固体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对固体形成总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和重量的不变,将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引向深入。
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
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认识液体以及液体的性质。
包括“认识液体”和“把液体倒进水里”两课。
“认识液体”一课研究的是液体的属性,即形态、密度、黏稠度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描述,认识一些液体的特点,懂得全面认识事物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研究液体的相互作用,即溶解、分离与混合等现象。
引导学生遵照科学探究的过程需求,开展研究活动,发现液体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液体属性以及液体的变化。
3.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
该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容来建构的。
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只是被动地关心天气和接受天气变化的事实,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导下改变衣着,以及在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下被迫地改变行为方式,缺乏主动关注天气、了解与认识天气变化的主动意识和行为,所以,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对天气以及气象变化总会有一些认识和了解,然而,这些认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层面上,未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也未与随季节变化而导致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活动变化建立对应的关联。
本单元正是基于此点,采用总——分——总的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来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的变化。
其总——分——总的整体布局表现在先从讨论今天的天气情况人手,导引出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以及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为下一阶段测量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做好铺垫。
而接下来的分则是教会学生如何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以及统计相关数据、寻找规律。
其后,又在观测记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季节的特征,引导了解相对宏观的天气变化。
在逐渐引申方面,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的“气候与季节”与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遥相呼应,将某日的天气情况扩展到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同时,“今天天气怎么样”只涉及人的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而“气候与季节”还涉及到动植物的变化,并通过连续观察活动再一次扩展和延伸学生的视角。
综合整体布局与逐渐引申的结构,本单元围绕天气这个主题,分三层展开次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现象,关心天气变化。
第一次级主题为天气与我们。
即本单元首课“今天天气怎么样”,概要介绍天气的变化,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其主要容为四个子项:其一,说明我们都关心天气变化,以导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容。
其二,交流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认识气象符号,为第二次级主题的展开做好铺垫。
其三,介绍古今预报天气的方法,激发学生在第二次级主题活动中进行气象观测的兴趣。
其四,承接第一子项的容,将视角引向天气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为第三次级主题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次级主题为天气测量。
其紧接第一次级主题活动中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用“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三课来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活动,介绍观测以及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学生自制雨量器、风向标和风力计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记录。
希望学生通过长期观测,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经验储备。
第三次级主题为气候变化。
该次级主题以“气候与季节”一课为载体,与第一次级主题遥相呼应,总括在不同季节里气候变化的特征,扩展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在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说明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从而将季节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周期贯串起来,为学生以后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
由于本单元教学涉及到对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与风向等气象要素的观测,需要客观天气条件的支持,所以,可以不必完全依次上“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等课,可针对天气情况,自主调整第二次级主题中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以便学生切实在实践中学会观测。
此外,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季节特征,可将第五课调整至当地秋去冬来时上。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单元概要分析一、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二、本单元的主要容:观察与测量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这两个方法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的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对这两种方法而言,观察是测量的基础,测量促使观察更加准确,因此,本单元从两个方面人手展开:第一方面,观察。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方法的基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观察是学生首选的、最便利使用自身感官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形式。
所以,教材试图通过三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体会。
其具体意图如下:首先,观察不仅是视觉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的。
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将观察只等同于用眼睛看的偏误。
其次,观察不仅是运用感官的,还常常是借助于观察工具的。
第三,观察不仅可以单一地运用感官或工具,有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工具。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趣味,而且是一种科学素养;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前人关于“观察、观察,再观察”论述的深刻含义。
第二方面,测量。
此方面的容起于观察,而又精准于一般的观察,教材虽然没有给测量下文字定义,但是,从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角度,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追求科学、客观的观察结果,将观察引向精确化、技术化,从而可以使其应用于描述、运算和比对等,促进学生逐渐学会规地进行科学探究。
本部分从置疑我们的感官是否可靠开始,在学生多种力所能及的测量活动中,先研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测量工具,后研讨用什么测量工具能够测量什么,并进行实测练习。
最后,指导学生将难以量化的对象大约地估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