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说课稿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说课稿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2、结合课件,介绍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
3、指导学生实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 承受力的关系
预测所折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更大。 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探究。 (1)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 。 (2)学生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1)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说。 (2)自定发言代表。充分发挥小组互动,推选小组中心 发言人。 (3)强化倾听,突出评价,确保交流有序有效
谢谢!
富民小学
竺厚奎
四、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如何使鸡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蜂巢、乌龟房屋等;实物: 瓦楞纸,鸡蛋壳、书、课件、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白纸(16开复 印纸),50克的钩码若干(或其他小称重 物)。

七、教法和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为每一个学生 提供公平的探究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于是本 课采用了探索发现,集体研讨的方法进行教 学。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 说一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 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 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 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 大的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 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 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状
预测承受书的数量 实际承受书的数量
继续研究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备课思路研究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处理,将开头的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没有单独拿出来教,而是渗透到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纸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是总的一个想法,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我是按照一节常态课来准备的,前天晚上才开始看教材、教参,昨天晚上才把教案拿出来。

学生进教室之前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课件,不是没有,而是我想平常也没有这个条件去做,干脆就上最朴实的课吧!提供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课给大家解剖吧!2、教案有两稿。

第一稿导入不是用纸托笔,而是托书,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肯定一下想不到把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纸弯曲成拱形,这种想法最接近学生。

因此考虑到第二稿的导入,也就是今天的导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作为本课得的主体活动,探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先后我有三种想法:第一种是由教师折形状,然后让学生用其进行测试,只要讨论做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后来感觉不太妥,似乎是教师拽着学生在走。

其实折纸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的过程,它可以比较形状的不同,还能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对比实验,很多变量是要控制好的,否则实验就不科学了。

于是我想到了第二种做法,没人发一张纸让学生折自己想折的形状,然后引出很多地方都不一样的纸筒拿来比较肯定不公平,接着拿出教师折好的纸筒来测试,后来感觉最终还是教师折好的。

最后就改成了今天课上的想法,先让学生讨论折纸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折形的定义与特点,学会画出不同折形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折形赏析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折形的定义与特点,画出常见折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对折形的定义与特点的理解,如何准确地画出不同折形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尺子、圆规、剪刀、绳子等。

2. 教学素材:图形挂图、折纸模型等。

3. 教学环境:整洁、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1.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折纸模型展示给学生,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折叠而成的形状,有直线和角等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告诉他们这个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形。

2. 讲授折形的定义与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介绍折形的定义:折形是由折叠而成的图形,由若干条直线段组成,其中相邻的两条直线段通过一点连接。

同时,教师还通过绘制简单的折形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折形的特点。

3.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作(2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折形进行创作,并使用折纸技巧将折纸模型重新折叠成自己设计的形状。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4. 展示成果,分享心得(10分钟)学生将创作好的折纸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加深对折形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2.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折形状》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形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把形状简单的纸折叠成复杂的形状,了解折纸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折纸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形状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对各种形状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的操作还不太熟悉,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能够动手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折形状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能够动手把形状折叠成更复杂的形状。

2.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纸张、教学PPT。

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纸张、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讲述一个与形状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故事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男孩想要折一只纸飞机,但是不知道如何折叠,于是他向同学们求助。

同学们通过帮助小男孩折叠纸飞机,了解折纸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索新知:观察、操作、交流。

(1)认识各种形状的特点。

老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形状的特点。

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

(2)动手折叠更复杂的形状。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复杂的形状,如纸船、纸飞机等,让学生尝试动手折叠。

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折叠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展示和分享。

学生完成折叠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小学综合实践《折形状》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折形状》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折叠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折叠出不同形状的方法及技巧;- 熟悉几种基本的折纸形状。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折纸形状的创作。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难点:折纸形状的创作。

四、教学准备:便签纸、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材料准备好并摆放在学生面前,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作品,引导学生猜测这些作品是通过什么方式制作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示范如何折叠一个简单的折纸作品,如折叠飞机。

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起折叠,巩固理解。

3. 折纸形状的创作(60分钟)(1)选择一个折纸形状,如花、星星、动物等,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样例,介绍要折叠的形状和方法。

(2)让学生自行进行折纸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尽可能用多种颜色的纸张来制作。

(3)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4. 展示和评价作品(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每个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分享,促进学生的自信心。

5. 总结(10分钟)对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总结,强调折纸的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意义。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使用折纸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折形状》的综合实践教案,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对空间的感知和想象力,提高了动手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环节中,培养了表达和分享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同时,也引导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 苏教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 苏教版 1

课题:《折形状》(第二单元第一课)一、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积极探索发现薄材的折叠、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实践探究环节的时间很难掌握,整体教学过程要按时完成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

三、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测试蛋壳的承受力大小。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每组A4纸4~6张,双面胶,科学书12本,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A4纸,做好的纸筒4个,4个蛋壳,科学书,立体图形模型。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实录)一.激趣导入(一)师:老师这里有一张A4纸,我想把它横着立放在桌面上,上面放一本书,立住了吗?(没立住)老师这张A4纸没有立住,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大家都信心十足,谁能说说你想怎么做呢?(指名到前面来边说边做)生1:我把纸卷成一个纸筒,然后打开,它就能立住了。

生2:我是把纸对折再对折,打开以后就立在桌面上了。

……师:这些同学都是用什么方法使A4纸立在桌面上了呢?生1:我觉得他们都把纸折了,折完以后都立住了。

生2:老师,我的意见和他不太一样,刚才能把纸立住的同学也有没折的,他们是把纸弄弯了。

《折形状》教案设计

《折形状》教案设计

《折形状》教案设计《折形状》教案设计《折形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比照实验的变量教学准备 16k纸双面胶记录单ppt 实物准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有一位同学们很熟悉的朋友向你们提出挑战,〔出示鸡蛋〕想和它比比谁的力气大吗?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

鸡蛋为什么这样结实?(形状) 2、这是一张普通的纸,我们天天见,天天用,可是你们用它托过重物吗?就托一支笔吧。

3、有方法让他托起来吗? 4、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得很神奇,为什么如今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专门来探究把纸改变了形状后所受力的情况。

〔折形状〕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用一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来实现〕 3.学生仿照教师做各种形状的纸筒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拟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拟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一样的呢?如何比拟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 A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 B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C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D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E 怎么计数〔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9.观察分析实验(多组同时呈现) 一起来观察我们实验记录,看看有什么发现?〔给时间学生考虑〕纸筒形状越接近圆形承受力越大;各不一样;比原来的都要大三、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醒鸡蛋不易破的机密如今你们知道了薄薄的鸡蛋壳不易破的原因了吗? 2.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似弱不经风雨,猜猜多少科学书能将它压垮呢?学生先预测,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 3. ppt出示并提问:这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折形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交流评价”。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 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仿生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壳的抗压能力 2、通过模拟小鸡出壳实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和了解一些具有蛋壳形结构的著名建筑 2、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八、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 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 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 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 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 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 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的科学书是不是比你们预测的多得多?那究竟鸡蛋壳能承受多少 本科学书呢?这个悬念我们等会揭晓。
20、师:不过看来我们小小的鸡蛋壳确实有大大的承受力。 (四)、鸡蛋壳的秘密
1、师:鸡蛋壳外部的抗压能力这么强,不知道鸡蛋壳内部抗压能力怎么样 ?你们怎么看?
2、生: …… 3、师:你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4、生讨论。 5、师:要验证鸡蛋壳内部的抗压能力,我们将鸡蛋壳倒置,也在上面放科 学书可不可行?
22、实验。 23、师:四枚鸡蛋壳承受了多少本科学书的重量?谁上来提一提这些书的重量 ?
(五)、拓展延伸 1、师: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 鸡蛋捏碎,四只半个鸡蛋壳也可以承受八十本书的重量,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 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 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结实又省料的建筑物。常州江南环 球港、迪诺水镇、奥体中心、常州北站、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 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形状的图示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纸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折纸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

但在创造力和形状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并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纸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纸品,并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技巧;学生通过实践和小组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纸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进行折纸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出有趣的纸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折形状》,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展示折纸的步骤和形状特点。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折形状》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之一,是初步学习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的重要一环。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发现和归纳各种多边形对称性的折法。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特点本章内容适合五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学习,他们已经学会了部分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直角、三角形等,对于平面图形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此时需要更加细致深入、有趣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方法;•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并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在于:•折纸制作不同种类的正多边形;•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

2. 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的归纳总结;•运用折纸制作正多边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和折法;•折纸实操:让学生亲自实践,运用折纸制作出不同的正多边形;•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2. 教学流程设计本章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1)导入环节在前置知识和视频短片介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折形状?”“折出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的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讲授•步骤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图,自己动手一步一步折叠出一个正三角形,并强调在不同位置折叠的效果不同。

•步骤二:通过折纸实操,让学生分组探究制作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的方法,详细讲解折纸步骤,并让学生自行实践。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牟定县茅阳第二小学宋华萍一、说教材《折形状》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的控制条件。

同时了解到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实验探索法,其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2、说学法,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课,我打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实验,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进而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学流程在本课中,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拓展应用”。

1、设疑激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导入中,我出示一张A4纸和一块砖,利用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是真的吗?”引入,提问学生,老师也要让大家猜一猜:我能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块厚厚的砖托起20厘米以上,你认为是真的吗?老师利用学生的猜一猜引入实验探究。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我抓住时机提问:如果是真的,我们应该怎么验证?希望下面的图片对你们有所启示。

出示自然界中一些对建筑设计有启发的动植物图片引入,人们通过研究动植物生长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设计出了多有名的建筑。

同时出示一些外形特殊的建筑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四种基本形状锥、台、柱、球。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切入主题提问:要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块厚厚的砖托起20厘米以上,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进入设计实验。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教学背景《折形状》是一款能够锻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图形中的对称性进行折叠,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对于对称和图形感知的敏感问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折形状》游戏,在孩子中植入对“对称”概念的认识,激发孩子自主思考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追求更高更强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1.对称概念的教学2.游戏规则的介绍与实践3.创造性思维的激发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的方法,以游戏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对称性的概念。

2.教学过程(1)游戏介绍-显示游戏基本画面。

-让孩子们一起互动讨论,根据游戏界面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强调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告诉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实现折叠。

(2)先学习基本形状-在图形板上,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学生应当在图形中找到对称部位,并进行实践,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3)完成虚线图案的折叠-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含有虚线折叠图案的图形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虚线部分进行折叠,将图案按照对称性完美展现。

-展示优秀的学生折叠作品,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和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折叠技巧和注意事项。

(4)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图案,然后用折叠的方式来处理。

-每个学生需要通过折叠技巧将自己的图案完美的展现,让学生频繁进行实践,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生分享折叠技巧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5)结束-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要点;-分享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感悟与体验;-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孩子们在平常的游戏中勇于尝试与创新。

四、教学辅助1.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游戏画面和实践图片等。

小学 科学常识《折形状》教学设计(说课试讲)

小学 科学常识《折形状》教学设计(说课试讲)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 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 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课将介绍折形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通过手工折纸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形状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讲解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利用纸张的可塑性,通过折叠方式构造出不同的几何形状。

- 折纸的步骤:选择合适的纸张,标出折叠线,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最后得到目标形状。

3.实验操作(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如下:(1) 学生选择一张合适的方形纸张作为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选择目标形状并在纸张上标出折叠线。

(3) 学生按照折叠线的方向进行折叠,注意折叠的角度和折叠的顺序。

(4) 学生完成折叠后,检查目标形状的准确性,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折纸所呈现的几何形状进行总结归纳。

并与学生讨论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点及考核方式1.教学要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正确地选择方形纸张以及标出准确的折叠线;- 注重折叠的角度和顺序;- 检查折叠后的目标形状的准确性。

2.考核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时的表现;- 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几何形状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2.方形纸张;3.实验过程演示图。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折纸的原理和技巧,尝试折叠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正方体、多面体等。

同时,可以将折纸与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自体验折纸的乐趣和成果,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15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折形状: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掌握折纸方法,练习与应用。

3.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述折痕的位置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折纸状物,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进一步提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折出来的?折纸的方法对折纸的形状有什么影响?2.讲解与实践(1)教师进行针对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按照一定步骤材料和方法准备好,并进行实践操作。

(2)根据不同的折痕位置和方法,教师演示式子和示意图,并让学生配合理解和表达相关概念。

(3)让学生照着教师演示的折纸进行折叠,也可以自由探究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实时检查,给予指导和帮助。

3.讲解和练习(1)教师针对不同的形状进行讲解,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等。

(2)让学生准确理解折痕位置的概念,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练习。

(3)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进行形状相关的活动,例如合作折纸,折纸搭建等等。

同时进行记录和收集。

4.总结(1)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结果对比和现象分析,并让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收获和理解。

最好有一些示意图等等的展示。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个总结,看看哪些部分比较成功,哪些分析需要提升,并提醒学生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清楚的认知到了折纸的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进行基础的折纸操作并掌握折痕位置。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折纸形状的特点,是否能够自己折出想要的形状。

3.学生是否合理的解答了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出协作意识和创意思考。

四、拓展1.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入折画,让学生把常见的形状和折纸进行结合。

2.让学生自选一个折纸状物品,并在家里完成折纸的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其次,鼓励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折纸的经验和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折纸的历史和背景,并引导学生了解到与折纸相关的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折形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形状的相关知识,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章节的学习。

本课主要有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提高物体承受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形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改变一张A4纸的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
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识别复杂的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讲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
始培养。

我将通过创设情境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

针对形状的基本类型的概念这种事实性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

而探究纸张的形状改变带来承受力的变化时,我采用的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认识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
1、说到形状,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其实我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物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一起来看大屏幕,说说这些物体分别类似什么形状呢?
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帐篷,金字塔,房屋,天文观测
台。

这些美丽的形状承受力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三)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刚上课的时候我们那位同学将纸折成了某某形,你们还会折成什么形状的纸筒呢?
2、同学们真聪明,说出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纸筒,那它们的承受力会一样吗?下面我们选四种形状的纸筒,用书来做重物,先猜测一下哪个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3、如果要比较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大,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4、出示实验要求,实验开始
5小结:所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自身的承受力。

(四)拓展与应用
(五)总结
看到这美丽的图片,我想对你们说,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大胆的去想,用心的观察,你们一定能够利用科学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
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