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折形状》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折形状教学反思(精选5篇)
折形状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折形状教学反思《折形状》教学反思这节采用的是发现学习,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之后又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系列的知识点,也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学生也有较大的兴趣。
本课设计利用纸托起水杯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发现了问题引出课题,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
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更放松地参与科学探究。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
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
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老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
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从本课的教学效果和与会领导老师们的反馈来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变成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动如同春风润物一样融入到了学生的科学学习中。
科学组:林欢2010年3月第二篇:小学科学折形状教学反思《折形状》教学反思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
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
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分别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后的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纸片、彩纸等材料进行对称、平移、旋转折叠,并正确记录下每次折叠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折形状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以及采取合作方式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节课以折形状为主要内容,学生将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三种基本平面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折纸对图形变化的影响。
2.1 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2.2 教学分析1.三角形的对称折叠三角形折叠是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的简单操作,可以在学习中渐进掌握,通过三者(底边,高度和角度)的逐步调节,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理解对称性。
2.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正方形的平移折叠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平移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操作平移折叠,学生掌握了平移规则的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和特点。
3.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长方形的旋转折叠需要学生理解旋转是基本的变形技巧,可以看作是平移和对称的结合,通过角度的不同旋转促使图形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折形状活动的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在实践过程中,采取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思想。
3.探究发现法发放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让学生自由地试着按照所学内容折叠,逐渐熟悉图形的变化与特点,并发现折叠时的规律四、教学流程4.1 教师引导1.引入:对折形状的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提问:在引导学生熟悉三种基本图形的基础上,从折叠操作的角度配合实际情境提问,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3)、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4)、师生总结:圆柱形的纸 Nhomakorabea承受力最大。
3.演示:蛋壳或纸筒做的支柱能承受很大的力。
(1)、用胶带粘在蛋壳的中部,沿着胶带边缘剪齐蛋壳,做成4个带平底的半个蛋壳,在上面放书,一本一本地往上摞,直到蛋壳破裂,数数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4.教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三、拓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1.书中22页,指出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2.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原理做成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学生讨论、汇报。
4.出示一张图画纸。
5.边演示、边讲解:一张普通的纸非常容易弯曲,可是把它折折、叠叠、弯弯,就大不一样了。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使一张图画纸的承受力增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研究纸的承受力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1)、利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一张图画纸承受力的大小?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折形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4.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6.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2《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薄的物体能够通过折叠改变其形状,从而提高其承担力这一重要知识点以及折形状相关应用等知识点。
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预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预备课前备课时,预备各种形状的纸筒,并做初步实验后,再重折部分纸筒,并在课堂上完成部分纸筒,进而为实验做预备。
不全部折完纸筒的目的:留一两个现场演示,同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差不多比较熟悉,教师能够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要紧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
专门是纸筒的制作,不你能重叠。
另外选择的书本能够用科学书,也能用其它书,但一定要统一。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找出利用折形状来增加承担力的例子,分析如此做的好处是什么,本节课我要紧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桥架、一个是纸箱子、一个是空心竹,期望以此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发觉更多折形状的例子。
四、缺陷与不足这节课要是能够多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就更好了。
另外蛋壳实验,课堂《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薄的物体能够通过折叠改变其形状,从而提高其承担力这一重要知识点以及折形状相关应用等知识点。
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预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预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折形状_苏教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折形状_苏教版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担力,引导学生发觉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担力大小有关,假如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能够增加其承担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担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舞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推测在竖立的纸筒上能够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觉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担力的关系。
注意做那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能够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
教学中还利用看似一般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觉它们的承担力专门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担力的关系。
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看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
也能够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牢固而且美观。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明白得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那个地点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担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
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差不多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操纵完成。
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专门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担力大小的摸索,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和谐,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担力大小的实验。
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难道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案与反思
1.折形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哪种承受力大些,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承受力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承受力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蛋壳实验时力度的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鸡蛋壳、双面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身边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及作用1.谈话:(播放课件:快乐谷水上乐园)同学们,你们知道屏幕上的建筑在哪里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建筑都有哪些形状呢?谁来说说?师板书生说的形状。
讲述:同学们说得好。
这些不同的形状在构成建筑物时,主要起什么作用呢?它们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说明它们很……?2.师:这些形状用立体图可以怎么表示呢?(稍停,让生思考)是不是可以这样表示呢?(课件展示:三棱柱、四棱柱、多棱柱、圆柱体)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1.谈话: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形状与承受力2.预测师: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大小一样吗?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说说你的理由。
3.组织分工、设计对比实验(1)师:(指各形状)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要想真正说服自己和别人,怎么办?师:老师给你们提供彩色纸折形状、用沙子做重物。
请你们先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怎么做?既然是对比实验,要怎么设计比起来才公平?折形状时要注意什么?放重物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展示)(2)学生发表意见、师补充。
师:各小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设计方案?生小组汇报,师演示。
小学科学_折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A4纸、双面胶、书本、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A4纸若干、双面胶、书本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师:这是一张普通的A4纸,老师把它放在桌子上,它连站也站不住。
现在老师想用这张A4纸托起一本书,你们认为老师能办到吗?2、学生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
(老师演示,把纸卷成纸筒,托起了基本笔记本。
)3、师:刚才这张连站也站不住的A4纸现在为什么能托起比它重几十倍的书本了?这张纸的什么发生了改变?4、学生汇报:形状。
师:刚才这张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它的承受力就发生了改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二、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师: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几种形状。
(出示课件:展示锥台柱球四种形状)师:自然界里的物体形状各种各样,但大多数物体是由这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这些基本形状被分成一半或者更小些,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既然大家认识了组成物体的基本形状,那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说说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乌龟、帐篷、金字塔、仙人掌、高楼、台灯)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1:乌龟壳是球形的,它可以保护自己不被猛兽吃掉。
学生2:帐篷是锥形的,这样它能够更稳固。
……三、实验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实验前的准备。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
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存在哪些奥秘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出示课件)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折形状”(板书课题)师:我们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呢?请看屏幕(展示材料)具体我们应该怎样研究呢?(展示并解说实验步骤)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先折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形的纸筒吧。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 折形状|苏教版
二、改变纸的不同形状,验证承受力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纸张能改变成什么样子能提高承受力。
2.指导学生制作不同形状的纸筒。
(1)实验方法讨论:如何利用数学方法折出比较理想的纸筒。
(2)小组合作进行纸筒制作。
(3)微课指导如何制作
(4)学生拍照展示作品。
3.实验方法指导:你准
备如何验证它们的承受力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1、折形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2.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3.学生通过数学分析知道:四边都是竖边,这才是要提高承受力的,而平面只有两边,从工程造价上看,这样会减少工业成本。
学生自主播放相关视频
反思
《折形状》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是一种融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单元,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孩子认识生活物体的基本形状的承受力。
这一课,孩子们的概念就是:三角形最稳定,所以在立体形状中,三角形的承受力也是最大的。这是孩子们从数学课上的知识进行的迁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折纸的基础方法•学习折叠几何图形的方法•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基本图形的折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折一张正方形纸成长方形和三角形2.折一张正方形纸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3.折一张菱形纸成正方体和长方体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示范教学、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询问学生对折纸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折叠方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折叠,完成折叠基础练习。
先讲解折纸的方法,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第三步、学习基本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成不同的基本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
同时在学习折法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相应的术语和概念。
第四步、学习立体图形折法(30分钟)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折纸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了解。
第五步、小组合作展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折纸作品,并在最后进行展示。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以便今后的学习和巩固。
5. 必备材料•折纸•折纸教学PPT•折纸教学视频二、教学反思本次折纸课程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折纸,有助于提高感官体验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特殊的折方法,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导致折纸效果不佳。
其次,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最后的小组展示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展示不够充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同时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12-苏教版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各种形状的美术浮雕、图片(锥、柱、台、球),2.各种形状的纸筒等。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A4纸、胶带、课本、活动记录表。
四、教学对象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探究物体的形状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依照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实物美术浮雕)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说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2)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锥体、柱体、台、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PPT课件出示:台灯、仙人柱、乌龟),欣赏由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建筑物。
(出示课件3)过渡: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呢?下面我们来研究。
(二)探究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重物的方法。
1、(出示一张A4纸)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这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连站不站不起来(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的重量呢?2.师:谁愿来试试?3.师: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生: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课程标准:1、、能用感官推断物体的特征。
2、了解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搜集到的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的搜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本课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纸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觉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觉薄材的折叠、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力学现象和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打下根底,是一节活动探究课,课前打算要充分。
学情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积极探究发觉薄材的折叠、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两级分化比拟严峻,实践探究环节的时间很难掌握,整体教学过程要按时完成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量。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言语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观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状和结构,感慨它给人们带来的启发;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测试蛋壳的承受力大小。
教学反思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表达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开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根底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发觉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拟好的有: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③、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引导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记录、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 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仿生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壳的抗压能力 2、通过模拟小鸡出壳实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和了解一些具有蛋壳形结构的著名建筑 2、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八、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 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 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 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 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 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 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的科学书是不是比你们预测的多得多?那究竟鸡蛋壳能承受多少 本科学书呢?这个悬念我们等会揭晓。
20、师:不过看来我们小小的鸡蛋壳确实有大大的承受力。 (四)、鸡蛋壳的秘密
1、师:鸡蛋壳外部的抗压能力这么强,不知道鸡蛋壳内部抗压能力怎么样 ?你们怎么看?
2、生: …… 3、师:你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4、生讨论。 5、师:要验证鸡蛋壳内部的抗压能力,我们将鸡蛋壳倒置,也在上面放科 学书可不可行?
22、实验。 23、师:四枚鸡蛋壳承受了多少本科学书的重量?谁上来提一提这些书的重量 ?
(五)、拓展延伸 1、师: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 鸡蛋捏碎,四只半个鸡蛋壳也可以承受八十本书的重量,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 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 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结实又省料的建筑物。常州江南环 球港、迪诺水镇、奥体中心、常州北站、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 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小学科学_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朵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己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种基木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而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己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木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小学科学_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 (4)教案与反思
1.折形状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知道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2.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总结出:柱状体承受力大小与棱的数量有关。
3.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1.今天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2.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它竖起来?(折形状)3.生说师随机演示,并说明是几棱柱。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同形状柱体的承受能力。
二、做不同形状的柱形想一下,要能比较出这些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这些纸筒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呢?(1.纸的质地、大小、高度相同;2.折的形状都是正的,如正三棱柱等。
)(注意点:1.不要把纸筒弄皱;2.废纸放纸盒子中。
)三、学生实验1.学生做纸筒。
(1—5号组员分别作这五种纸筒,其余组员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请小组预测一下:哪一种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为什么?并由组长将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记录表预测这一栏。
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3.才各组的结论只是大家的预测罢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呢?(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4.请同学们想一想,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吗?(板演:书不能放斜)(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放.(2)纸筒要平放,并要放在书的中间。
(3)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5)动作要小心但又要讲究速度放薄的书。
5.学生实验。
(3-7号组员分别进行实验,1号组长负责纪录,2号组员协助其他组员。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 (2)教案与反思
1.折形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知道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2.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总结出:柱状体承受力大小与棱的数量有关。
3.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双面胶、纸、红砖、书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一张纸的承受力1.师:在大家的桌子上,有双面胶、纸、红砖。
不借助任何帮助,你们有办法让一张纸托起红砖吗?出示实验要求:红砖离桌面的距离不小于1厘米。
2.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
3.师:先不动手,小组讨论方法。
4.师:现在大家试一试。
学生分组实验。
5.师:请成功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
6.师:纸能托起红砖实验给你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汇报: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承受力?7.师:肯定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折柱体形状,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板书课题)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1.师:这里有16K纸改变形状后做成的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呢?2.师:小组预测,并将预测顺序填在科学记录单中,并说出预测理由。
学生猜测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
3.师:请大家结合科学活动记录单,小组交流,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交流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说到做纸筒和叠放科学书。
4.师:怎样做纸筒?有什么注意点?学生交流。
5.师引导说到:①粘贴面大小一样,为双面胶的宽度。
师:为了确保比较的公平性,纸筒的哪些条件必须保证相同呢?②粘贴纸筒,纸不能有皱纹。
③折纸方向要统一。
教师出示对比的纸筒,让学生选择。
④纸不能重叠粘贴。
教师出示对比的纸筒,让学生选择。
6.放科学书时有什么注意点?学生交流。
7.教师总结:①一本一本交叉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料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4种形状,指出物体都是由这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课文用图片分别表示出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以及它们的分割体,表示出4种基本形状及它们的一些变体,供学生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分析一些物体的形状以及这些形状的优势,课文分别展示了与乌龟、仙人柱两种生物形状相似的人造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形状的好处,为下一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做好铺垫,同时渗透了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课文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用A4纸托起一块红砖吗?”为引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借助卡通人之口,提醒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即先预测、再实验。
课文插图中的制作场景意在启发学生把纸折成形状不同的纸筒,从而引导学生在猜测、实验、交流中,体会到材料的弯折可以增大其结构的承受力。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课文中提到的有方管、中空包装纸板、装鸡蛋座、酒瓶架、铁轨、空心水泥管,预示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第五部分,指导学生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重力,加深学生对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预测,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
同时通过小组的分工和合作,在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通过倾听和吸取,改进和创新,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评价任务
1.能够识别周围一些常见物体的主要形状。
2.通过对比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受力。
教学准备
每组4张包装纸、1张实验记录单、橘子、红砖、瓦楞纸、鸡蛋座、蛋壳等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你们愿意帮我一下吗?老师想只用这一张纸托起一本书(演示)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讨论并尝试并汇报。
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托起着本书呢?
4.学生汇报。
5.这节课我们就把手中的纸折成各种形状托起一本书、两本书、更多的书(板书:折形状)。
二、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1.自然界中有很多物体,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并猜测一下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2.它们虽然形状各异,但大多数是由椎体、柱体、台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这四种基本形状美观、牢固、能承受很大的力。
(出示课件)
三、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你能不能从这四种基本形状中受到启发,把手中的纸改变一下形状,想办法托起比书更重的红砖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并预测一下哪种纸筒承受的力最大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讲要求:(教师展示几种形状)我们将纸折叠成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试一试。
注意折四种纸筒时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
(也可以折成其他的形状)
4.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5.谈话:我们把纸折成多种形状,目的是为了检测它们的承受力,你们猜猜这几种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请你们按承受力大小排序并填在活动记录上。
6.做这个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7.我们做实验时书要一本一本的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放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另外,一个纸筒只能做一个实验,不能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8.学生实验、记录、汇报。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
科学家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四、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薄的材料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你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分析一下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2.你还知道哪些建筑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
五、拓展应用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鸡蛋壳,它们是不是很容易碎,老师却能用它托起很重的东西。
(教师演示)
2.如果把很多鸡蛋壳放在一起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教师演示)
3.看了以上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4.鸡蛋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力。
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它们既美观又坚固,还节省材料。
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些建筑,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5.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
6.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坚固。
教学反思
这堂课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教师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
教学设计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