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案)-数学 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使用升、毫升等度量单位测量容积的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先出示两个容器,让学生猜猜哪个容器的容积更大。
之后教师测量两个容器的容积并对比,引入体积的概念。
2.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体积是指物体内部所占的空间大小,是用来度量空间大小的。
3.演示教师现在用不同形状的容器出示,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容器的容积,并让学生自己测量以验证答案。
4.练习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不同形状的容器,要求学生测量其容积,并计算其容量的数值,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巩固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对所遇到的困惑进行提问。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根据学生上机实践表现,集中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辅导。
2.教师可对学生学习笔记以及课堂提问的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建议1.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测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2.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度量单位,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在本节课之前让学生再次复习计量单位换算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教案教案八、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
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
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测量,孩子们可以学会使用不同的度量单位、认识不同的测量工具、培养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测量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常见的长度、重量、体积等度量单位,并能够进行换算。
(2) 能够正确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能够通过测量得到相应的数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理解常见的长度、重量、体积等度量单位。
2. 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测量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知识。
2. 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学习、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测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 常见的长度、重量、体积等度量单位。
2. 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4. 测量活动情境设计。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的长度、重量、体积等物品,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不同的度量单位。
2. 概念引入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度量单位,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情境活动设计多种测量情境活动,在教室、操场、实验室等地点展开,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 合作讨论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交流测量结果,比较差异,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
《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有趣的测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117页,第三章《测量与图形》的第三节《有趣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理解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工具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量筒、橡皮泥、计时器。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情景:小明想知道他家客厅的面积和体积,但是不知道如何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2. 讲解测量方法(10分钟)教师分别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直尺、三角板、量筒等工具。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每组选择一个测量项目(长度、面积或体积),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
例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8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测量方法。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六、作业设计2.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并记录数据。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可以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传统测量工具,如尺子、量杯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测量。
2.能够理解并运用不同度量单位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换算。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合理运用测量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运用传统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测量。
2.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运用测量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不够透彻。
2.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测量技能不够熟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导入环节,老师将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出测量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场景:•班级里的某个同学,请他或她举起自己的手臂,由其他同学估测它的长度。
•请学生估测一下课桌的面积、容积等。
•站在黑板前,让学生自愿上来,用尺子测一下自己的身高,然后将结果标在黑板上。
通过引出这些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地测量长度、面积、容积等。
2. 学习传统测量工具传统测量工具是测量长度、容积最常见的工具。
我们需要教导学生什么是尺子,什么是量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进行测量。
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尺子的读数方法、量杯的使用方法等,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试验。
3. 理解度量单位换算原理在学习测量原理之后,让学生探究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和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单位换算的原理。
例如,在学习长度换算时,我们可以把小学生比喻成厘米,初中生比喻成米,高中生比喻成千米,然后通过类比方式,让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 练习与拓展在学习了测量和单位换算知识之后,需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拓展,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技能。
针对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技能解决问题。
例如:1.某种饮料公司准备出售一种新型饮料,为此宣传启动了味道测量,为了尽快推向市场,需要知道1000升饮料大概有多少瓶。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测量单位,并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度、重量、容积等测量单位的学习和应用;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测量单位的转换关系,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引入1、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不同长度、不同重量和不同容积的物品,引起学生对测量的兴趣;2、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测量单位描述这些物品;3、出示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课时:长度的测量1、开始探究: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自己找出长度的测量工具;2、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长短的线段,理解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3、测量实践:配合教师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转换。
1、开始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的物品,并找出重量的测量工具;2、理解重量的测量单位: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重量单位描述物品的重量,理解克、斤、千克等重量单位;3、测量实践:进行不同单位的重量测量,培养学生用不同单位进行重量描述的能力。
第五课时:综合测量应用1、整合知识:让学生对长度、重量和容积的测量单位进行整合学习;2、综合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测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3、展示成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2、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实际测量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知识的应用;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1、使用实物展示:通过真实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感受不同长度、重量和容积的物品;2、PPT教学: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积的测量工具和单位;3、教学视频:通过播放测量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测量知识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6.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保持书写工整、清晰。
2.作业中要体现出测量过程、数据记录和计算过程。
3.家长签字确认,确保作业质量。
4.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现测量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设计丰富多样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4.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提问、集体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计算教室的体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地图,提问学生如何计算学校到家的距离,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思考。
2.实践操作,培养技能: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技能。
-例如,组织学生分组测量课桌、书本等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在测量过程中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有趣的测量》教案三篇(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重量、容积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应的测量;2.初步掌握测量的计数单位和换算方法;3.发现测量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学重点:1.理解并熟练使用长度、重量、容积的计数单位;2.掌握测量中的换算方法;3.教育学生发现测量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并进行换算;2.在测量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案一:测量小矮人的高度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我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一位小矮人,想知道它有多高,该如何测量呢?”2.学习当地的长度计数单位(如:厘米),并进行测量矮人的高度;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
教学方法与步骤1.观看老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和厘米尺进行测量;2.拿出尺子或厘米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小矮人进行测量;3.引导学生思考,询问若使用英制计数单位进行测量,应该使用什么单位(如:英寸);4.学生自己完成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教学资源1.尺子、厘米尺、小矮人的图片;2.计量单位表格。
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尺子或厘米尺测量出小矮人的高度;2.学生是否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案二:测量物品的重量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小明买了一份蛋糕,请问它的重量是多少?”2.学习当地的重量计数单位(如:克),并进行物品的重量测量;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
教学方法与步骤1.观看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称重机进行物品的重量测量;2.根据老师的指导获得跟多的细节信息,并掌握如何解决一些小问题;3.分组进行物品重量的测量,对结果进行分享并进行总结;4.为老师提供代用铲的服务并且请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一份难度更高的练习。
教学资源1.称重机、物品;2.计量单位表格。
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称重机测量出物品的重量;2.学生是否能够进行重量单位的换算。
教案三:测量物品的容积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小明借了个水杯,想知道它能装多少水?”2.学习当地的容积计数单位(如:毫升、升),并进行物品的容积测量;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二、教材解读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有趣的测量》教案(精选17篇)
《有趣的测量》教案(精选17篇)《有趣的测量》篇1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
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
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
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
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能够运用测量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和体积。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如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过程中,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对直线、曲线以及简单几何图形进行测量。
-通过实例,如测量课桌的面积和教室的空间体积,让学生学会将测量数据应用于计算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本节课内容包括: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回顾已学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2.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如水杯法、排沙法等。
3.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其面积和体积。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有趣的测量》这一课后,我深感测量教学的重要性。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将抽象的测量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实际操作,是教学中的关键。我发现,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对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积极探索水杯法、排沙法等测量技巧,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和读取测量数据时存在困难,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7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7 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有趣的测量》这一章节。
我们会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包括米、厘米、毫米等,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并能够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实际测量。
难点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量角器等。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大家感受到测量的重要性。
接着,我会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例题来让大家理解和掌握。
然后,我会组织大家进行实际操作,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如何准确地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我会组织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厘米 1厘米=10毫米毫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米、厘米、毫米分别测量你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请用米、厘米、毫米分别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1. 身高:米、厘米、毫米(根据实际情况填写)2. 客厅长度:米、厘米、毫米(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客厅宽度:米、厘米、毫米(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客厅高度:米、厘米、毫米(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在实际操作中,大家能够通过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有趣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量单位的转换方法;2.能够熟练使用厘米尺、计时器等测量工具;3.能够合理地估算长度和时间;4.提高解决测量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计量单位的转换;2.测量工具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1.长度和时间的估算;2.复杂问题的测量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测量题目,引起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小明用30秒钟走过150米的距离,那么他的速度是多少?大象的身高有多高?2. 计量单位的转换(25分钟)1.线上教学时,老师可通过PPT讲解计量单位的转换方法。
线下教学时,可通过黑板、白板等展示。
从小班时学过的长、宽、高开始,到四年级学习的面积和体积,再到本学期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转化,知识点层层递进。
2.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计量单位转换题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
3. 测量工具的使用(30分钟)1.让学生熟悉常见测量工具的名称、特点和使用方法,如:厘米尺、卷尺、计时器、天平等。
2.让学生自己手持测量工具,去实地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4. 长度和时间的估算(20分钟)1.让学生通过图形、场景等方式,估算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估算能力。
2.让学生通过情境,估算事件的时间长度,如:一场电影的时间长度、一次长途旅行的用时等,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估算能力。
5. 综合运用(30分钟)1.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复杂的测量问题。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计量单位转换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巩固;2.布置一些测量工具使用的题目,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3.布置一些测量估算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感性认识和估算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测量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年级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尺子、尺等工具进行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勇于探究、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度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面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尺子、尺、线段、平面图形等。
2.教学资源:图片、PPT等。
3.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种新奇的测量工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该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探索测量长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让学生测量不同对象的长度,包括直线物体、曲线物体和曲线集合成的图形等。
(2)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将测量得到的长度转换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3.探索测量面积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方法,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该图形所占的平面空间大小。
(2)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面积的方法,包括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际图形的边长并计算面积。
4.练习与演练(1)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测量长度和面积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解答。
(2)教师展示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并向班级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5.总结与拓展(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和面积的方法和技巧。
(2)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测量工作,勇于测量,勇于探究,认真细致,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2.内容:长度和面积的测量方法长度:尺子、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面积: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测量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测量长度和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热情。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篇一】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三、学情分析五(1)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
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
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法分析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
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
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1、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两个方面展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基础,他们能够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测量问题和测量工具的使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能够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测量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践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尺子、卷尺、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测量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测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测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加深他们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安排紧凑,由浅入深,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测量的意义,进而掌握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基础,对长度、面积的概念和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掌握。
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公园、教室、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提问:“你们能用量筒和尺子测量这些图片中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以长度为例,讲解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如米、分米、厘米)。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教材中的实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选取自己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如桌子、书本、水杯等。
《有趣的测量》(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中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其本质是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再计算它的体积的过程。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并归纳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归纳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对接生活,唤醒经验任务1:想办法得到一块橡皮泥的体积。
【设计意图】借助橡皮泥体积的探究,借助估一估、转化的方法得到橡皮泥的体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发展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量感,培养空间观念。
二、借助实验、探究新知思考1:橡皮泥转化之前与转化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任务2:想办法得到石头的体积。
思考2:乌鸦喝水对得到石头体积的启示。
【设计意图】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明白石头挤占水的体积,水面就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任务3:借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并得到石头的体积。
汇报展示:方法1:把石头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放入石头,水面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方法2:在长方体容器中加满水,放入石块,水会溢出来,收集溢出来的水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3:把石块放在长方体容器中,加入水没过石头,记录数据得到石头和水的体积,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教
案
样
本
/
年度: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教材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