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1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原理复习大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1.考试时间及题型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多项选择(4题×2分=8分)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简答题(2题×10分=20分)计算题(3题,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和上课测评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
(100分*30%+ X*70%大于60分,X=?)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
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
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
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
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
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
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
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
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
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
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1、统计的含义、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数量性数量性具体性具体性综合性综合性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P10: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
而标志既有反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章 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灵活方便,反映迅速,省时省力,深入具体、任意抽样:方便抽样或随意抽样,点插着随意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如市场调查,民意调查,柜台访客调查,街头路边拦人调查、配额抽样:在对总体作若干种分类和样本总容量既定的情况下,按配额(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本单位数)(按一定要求给定的样本单位数)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从总体各部分抽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权重】)及适用场合)及适用场合4、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P2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统计调查中的总体和总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统计调查中的总体和总体单位报告单位又叫填报单位,是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报告单位又叫填报单位,是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 5、调查误差P24: 含义与分类: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之差), 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的误差,工作误差:由于调查工作中的食物所造成的的误差,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代表性误差:以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的误差;产生原因P25;防止和减少调查误差的方法P25:一.要正确周密地制订统计调查方案一.要正确周密地制订统计调查方案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二.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三.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四.要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四.要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五.要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五.要科学地抽取样本和选择典型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六.加强统计司法,严惩弄虚作假第3章 统计整理1、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统计整理的含义P27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
常 常 住 人 人 口 口
住本地(乡、镇、街道),户口在本地; 住本地(乡、镇、街道),户口在本地; 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住本地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住本地,户口待定; 理论 计量 指标解释 指标解释 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 ….
专门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
• 调查问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 设计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及说 明等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 工具。 • 调查问卷一般由 封面信 、 指导语 和 问题 与答案、编码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章 数据整理和描述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数据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 及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按照某一个或几个标志 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三、六种常用的相对指标(掌握)
比较相对指标
• 概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 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也可以叫比较相对数。 • 作用:同一类事物由于所处的空间条件不一样, 发展状况也不同,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 就需要将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同类事物对比。
比较 某地区或单位某一指标 数值 标数值 相对数 另一地区或单位同类指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某种农作物产量与耕作深度的关系 按耕作深度分组(厘米) 耕种地块数 平均亩产量(千克) 10-12 12-14 14-16 16-18 18-20 13 23 29 24 4 250 270 300 330 380
三、统计分组的类型
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 品质标志分组:也称属性分组
• (一) 确定调查目的 (why) • (二)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who)
《统计学原理》复习1
《统计学原理》一、判断题()1.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 )2.典型调查的误差可以控制。
( )3.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叫做变量分布数列。
( )4.直接用物量乘以其相应的不变价格所求得的价值指标仅包括数量因素变动,可以确切地反映物量的变化。
( )5.平均数与次数和的乘积等于变量值与次数乘积的总和。
( )6.平均差是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的平均数。
( )7.利用指数体系理论,可以反映被研究现象的变动趋势。
( )8.使用全面资料条件下,平均指数法可以理解为是综合指数法的一种变形形式。
( )9.由于抽样调查中既有登记误差又有抽样误差,所以只有登记误差的全面调查准确性高。
( )10.定量预测必须以定性预测为基础,定性预测是定量预测的前提。
( )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B.统计方法、统计分组、统计计算C.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D.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2.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 )A.平均数B.相对数C.绝对数D.指数3.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4.下面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B.企业按工业总产值分组C.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D.企业按资金占用额分组5.按连续型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 000。
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 750,则末组组中值为( )A. 2 500B. 2 250C. 2 100D. 2 2006.计划规定商品销售额较去年增长3%,实际增长5%,则商品销售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的算式为( )A.5% 3%B.105% 103%C.3% 5%D.103% 105%7.某公司三个部门实际完成的销售额分别为600万元、700万元和5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百分比分别为10%、8%和15%,则该公司平均差额完成销售计划程度为( )A.600110%700108%500115%600700500⨯+⨯+⨯++B.600700500100% 600700500110%108%115%++-++C.110%108%115%100%3++-D.10%8%15%3++8.在同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比较大的次数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B.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C.接近次数少的一方D.接近哪方无法判断9.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是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 )A.离差平方的平均数B.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C.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D.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10.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平均数大,代表性大B.平均数小,代表性大C.平均数大,代表性小D.以上都对11.工人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属于( )A.绝对数动态数列B.相对数动态数列C.静态平均数动态数列D.序时平均数动态数列12.虽有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无法计算现象的( )A.各期定基增长速度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C.各期发展水平D.平均增长速度13.运用编制统计指数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 ) A. 建立指数体系 B. 进行因素分析C. 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情况D. 研究事物变动的趋势和规律14.某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 A. 10% B. 7.1% C. 7% D. 11%15.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B. 了解全及总体单位的情况 C. 用样本来推断总体 D.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16.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间的( ) A. 可能误差范围 B. 平均误差范围 C. 实际误差D.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17.成数方差的最大值,是当P 值趋近于( ) A. 0.1 B. 0.9 C. 0.8 D. 0.518.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直线y a bx =+上,则x 和y 之间的相关系数( ) A. 0r = B. 1r = C. 1r =- D. ||1r =19.相关系数r 和回归系数b 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 A. xyr b σσ=⋅B. yxr b σσ=⋅C. xyxr b S σ=⋅D. yxyS r b σ=⋅20.某一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如果属于直线形式,则该时间数列必有( )A.各期一级增长量大体相同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同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大体相同D.各期二级增长量大体相同三、多项选择题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大量性B.数量性C.同质性D.差异性E.客观性2.典型调查的主要特点是A.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选择出来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 )B.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C.调查单位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D.调查方法机动灵活,省时省力E.可以推断总体3.在组距数量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A.组数B.变量值的大小C.组限D.总体单位数的多少E.组距4.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A.比例数B.无名数C.结构数D.抽样数E.有名数5.平均指标的作用主要有( )A.可以对若干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进行比较研究B.可研究某一总体某种数值的平均水平的变化C.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D.可作为某些科学预测、决策和某些推算的依据E.可以反映总体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6.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用有名数表示的是( )A.标准差系数B.变异全距C.平均差D.标准差E.离散系数7.编制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有( )A.综合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B.综合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和分布规律C.利用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因素分析D.利用指数分析法对经济现象变化作综合评价和测定E.综合反映总体内部的构成和性质8.要增大抽样推断的概率保证程度,可采用的方法有( )A.增加抽样数目B.增大概率度C.增大抽样误差范围D.缩小抽样误差范围E.缩小概率度9.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联系表现为( )A.现象间的相关关系,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可互相转换C.相关关系往往可以用函数关系表达D.相关关系是函数关系的特殊形式E.函数关系是相关关系的特殊形式10.统计预测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 )A.连续性原则B.类比性原则C.非线性原则D.概率性原则E.线性原则四、填空题1.标志是说明__________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__________特征的。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1.什么是统计学(4)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什么是描述统计学(7)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统计图表等形式显示出来,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
3.什么是统计指数(114)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一种对比性指标。
4.定序尺度的含义(14)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5.定距尺度的含义(15)定距尺度又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的间隔进行的一种测度。
6.什么是数据分组(39)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照选定的某个或几个标志,将被研究的总体数据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7.时点序列和时期序列的区别(86)(1)含义:时期序列是由一系列时期指标值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动的总量或绝对水平。
时点序列是由一序列时点指标所构成的时间数列,数列中各变量值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或水平。
(2)特征:时期序列的特征有: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的变量值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每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对应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时期越长,变量值越大,反之越小;各变量值一般通过连续登记方法获得。
时点序列的特征有:各个变量值不具有可加性,各变量值相加无实际经济意义;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变量值一般通过一次性登记获得。
8.GDP与GNP的关系,即区别和联系(218)(1)联系:GDP与GNP是计算社会产品和服务最终产值的两个有密切关系的指标,两者的核算内容相同且可以相互推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用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进行调整后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即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WORD 格式.可编辑技术资料分享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统计学原理-复习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统计学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1、总量指标按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资料所属的时间和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两个元素构成。
3、强度相对数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
4、在组距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称为组限,下限是指组数的变量值,上限是指的组距变量值。
各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重点数值称为组中值5、按被研究总体范围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6、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和整群抽样2、无论何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都要调查方案8、在实际应用中,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9、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绝对,相对和平均指标二、单选题1、假定其他变量不改变,研究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是( A )A.偏相关B. 正相关C.完全相关D.复相关2、如果零售物价上涨5%,销售量下降5%,则销售额(C )。
A、没有变化B、有所增加C、有所减少D、无法判断3、某表厂为了解手表产品质量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属于( D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4、社会经济统计现象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B )A.差异性B.同质性C.大量性D.社会性5、某变量数列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5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是480,则该组的组中值应为( D )。
A 490B 500C 510D 5206、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D )A. 性别B. 学历C. 民族D. 年龄7、社会经济统计现象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B )。
A.差异性B.同质性C.大量性D.社会性8、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 )A. 年龄B. 民族C. 文化程度(质量标志)D. 性别9、派氏指数公式的特点是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D )A. 基期B.初期C. 末期D.报告期10、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是( A )A. 众数B. 中位数C.平均数D.频数11、描述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是( D )AA.正相关B.线性相关C.完全相关D.单相关12、某商品价格上涨了5%,销售额增加了10%,则销售量增加了( C )A. 15%B. 5.2 %C. 4.8 %D. 2 %13、处于变量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是( A )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频数14、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D )A. 性别B. 学历C. 民族D. 年龄15、平均指标中不属于数值平均数的是( A )众数A .中位数 B.几何平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 .调和平均数16、一个统计总体( D )A .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C. 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17、下列根据两现象计算的相关系数r中,相关程度较高的是( B )。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纲要(1——4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的重点1、统计学的认识对象——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数量方面研究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的认识对象是大量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以及数量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统计学认识对象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2、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本章的难点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
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可简称总体。
1、总体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实体总体与行为总体;事物总体与数值总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与标志表现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从总体观察标志还有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
2、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统计调查所得的结果。
——变异与变量1、总体各单位在标志表现上的差别称为变异。
变异是统计的前提。
2、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是表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取值。
1、统计指标的涵义: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2、统计指标的组成要素: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素构成。
3、统计指标的作用4、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
即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
没有不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2、综合性。
即任何指标都是综合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3、具体性。
即任何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水平。
4、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2)标志有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与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字表示)两种,而指标都可以用数字表示。
《统计学原理》总复习
《统计学原理》总复习2011年6月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1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第五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第六章 抽样调查和参数估计第七章 假设检验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第九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第十章 统计指数第十一章 统计分析和统计新闻写作(不考)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2第一章 绪论£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数据的类型£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3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4£统计的三种含义Ø1.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分析和显示统计数据的活动。
Ø2.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数据。
Ø3.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 论科学和艺术。
£统计的特点:Ø 数量性Ø 具体性Ø 综合性£统计的作用Ø 统计是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Ø 统计是治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Ø 统计是科学研究 的有效工具£统计的研究对象: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 变化 第一章 绪论统计学和统计数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规律性£统计学的分类:Ø从统计学方法构成方面分类:1、描述统计学;2、推 断统计学。
Ø从统计方法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角度来看:1、理论 统计学;2、应用统计学。
£数据的类型Ø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Ø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Ø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制作人:暨南大学统计学系 王艳丽 5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样本容量 Ø二者的关系: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统计学各章复习要点(1)
5.统计分组的方法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品质数列 (2)按数量标志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 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在按数量标志分组时,要注意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数量界限.。 六.频数分布数列(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确定的组别依次排列,同时更出各组的次数所形成的数 列叫分配数列. ★频数(次数):分布在各组中的总体单位数. ★频率(比重):各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 ★常见的频数分布特征(1)钟形分布.其特点是”两头大.中间小”就是中间变量值出现的次数. 两头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少.很多现象都是呈钟形分布.如人的身高.学习成绩等. ★ 对称的钟形分布就是正态分布. (2)U 形分布: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人口死亡率的频数布呈 U 形分布.
能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 也称标志值(或变量值。) ☆就一个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而言,其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不能将标志与标志表现混为一谈。 如对三个工人的月工资计算平均数,只能说是对三个标志表现或三个标志值(变量值)计算平均数, 不能说对三个数量标志计算平均数,因为数量标志只有一个,即工人“月工资” 。 3.标志值:数量标志的表现就叫标志值.(如人的身高这个数量标志.每个人的身高是不同的.有 1.7 米.1.62 米.在这里身高是标志.,而 1.7 米.1.65 米就叫标志值) ★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 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
- 2 - (共 7 页)
2.统计表按作用分:调查表.汇总表(整理表).分析表. 按主词是否按一个标志分组.
复合分组表: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形成的统计表.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有什么关系?答:(1)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现的,用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一般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2)质量指标一般是通过数量指标直接或间接计算而得到的。
2、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3、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的关系。
答:(1)比例相对指标有反映总体结构的作用,与结构相对指标有密切联系,所不同的是二者对比方法不同,说明问题的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反映的比例关系是一种结构性比例,一般侧重有一个经验数据。
(2)强度相对指标也反映一种比例关系,相对比例指标而言,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依存性比例而非结构性比例,不存在经验数据。
4、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按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
5、什么是同度量因素?有什么作用?答:在编制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量过度到能够相加的量所引入的媒介因素,就称为同度量因素。
其作用为:(1)把不能够相加的量转变为可加的、具有经济意义的量;(2)具有权数的作用,通过其取值的不同就可以衡量因素的不同的相对重要程度。
6、简述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答: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表现为:(1)概念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考试复习必备)1 某车间有30个工人看管机器数量的资料如下:5 4 2 4 3 4 3 4 4 5 4 3 4 26 4 4 2 5 3 4 5 3 2 4 3 6 3 5 4 以上资料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答案:2 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 及格 中 良 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答案:(1)(2)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3 某企业104计算表如下:元620=∑•∑=fx x 该工业集团公司工人平均工资620元。
5 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03%105%100%95=++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153151218=++元/件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解:两种计算均不正确。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因各车间计划产值不同,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平均,这样也不符合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特定涵义。
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计划完成程度()%84.1011030104905.160900.125095.0190609250190/==++++=∑∑=x m m X 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也因各车间的产量不同,不能简单相加,产量的多少对平均单位成本有直接影响。
故正确的计算为:平均单位成本件元/83.14104915555609250190609152501219018==++⨯+⨯+⨯=∑∑=f xf X6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5.5/==∑∑=x m m X(元/斤)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3.5==∑∑=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7 某厂甲 乙两个工人班组,每班组有8名工人,每个班组每个工人的月生产量记录如下:甲班组:20 40 60 70 80 100 120 70 乙班组:67 68 69 70 71 72 73 70 计算甲 乙两组工人平均每人产量;计算全距,平均差 标准差,标准差系数;比较甲 乙两组的平均每人产量的代表性。
解甲班组:平均每人产量 件70=∑=nxx全距 件10020120min max =-=-=x x R平均差 A D 件5.228180==-∑=nx x标准差 ()件6.29870002==-∑=n x x σ标准差系数 %29.42706.29===x V σσ平均每人产量 件70=∑=nx x 全距 件66773min max =-=-=x x R平均差 A D =件5.1812==-∑nx x标准差 ()件5.38282==-∑=n x x σ标准差系数 %00.5705.3===x V σσ分析说明:从甲 乙两组计算结果看出,尽管两组的平均每人产量相同,但乙班组的标志变异指标值均小于甲班组,所以,乙班组的人均产量的代表性较好。
8 某工厂生产一种新型灯泡5000只,随机抽取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
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4500小时,标准差300小时,试在90%概率保证下,估计该新式灯泡平均寿命区间;假定概率保证程度提高到95%,允许误差缩小一半,试问应抽取多少只灯泡进行测试?解:N =100 4500=x300=σT =2(1)nxσμ==30100300= △X = x t μ=2×30=60该新式灯泡的平均寿命的区间范围是:x -△X ≤X ≤x +△X 4500-60≤X ≤4500+60 4400≤X ≤4560(2)n=900)260(3003222222=⨯=∆xt σ应抽取900只灯泡进行测试。
9 调查一批机械零件合格率。
根据过去的资料,合格品率曾有过99% 97% 和95%三种情况,现在要求误差不超过1%,要求估计的把握程度为95%,问需要抽查多少个零件? 9 指导书105页-710 在4000件成品中按不重复方法抽取200件进行检查结果有废品8件,当概率为0.9545(T =2)时,试估计这批成品废品量的范围. 解:%42008==p %35.1)1()1(=--=N n n p p p μ %7.2%35.12=⨯==∆p p t μ废品率的范围:4%±2.7% 废品数量区间:4000×1.3%-4000×6.7% 52-26811 根据资料:(1)建立学习成绩(Y (2)计算学习时数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解:(1)n=5,学习时数x(小时) 学习成绩y(分) x2 y2 xy 4 40 16 1600 160 6 60 36 3600 360 7 50 49 2500 350 10 70 100 4900 700 13 90 169 8100 1170∑x=40 ∑y=310 ∑x2=370 ∑y2=20700 ∑xy=2740编制直线回归方程:yc = a + bx ,则回归方程为:(2)学习时数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612 根据某地区历年人均收入(元)与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计算的有关数据如下:(X 代表人均收,Y 代表销售额)N =9 ∑x =546 ∑y =260 ∑x2=34362 ∑xy =16918计算:(1)建立以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 (2)若1996年人均收为400元,试推算该年商品销售额 12 指导书149页-313 某公司三种商品销售额及价格变动资料如下:商品 名称 商品销售额(万元)价格变动率(%) 基期 报告期 甲 乙 丙 500200 1000650 200 12002 -5 10解:三种商品物价总指数:∑∑11111p q k p q %10+11200+%5-1200+%2+16501200+200+650=69.19382050==105.74%销售量总指数=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0011p q p q ∑∑11111p q kp q %74.105÷1000+200+5001200+200+650= =114.04% 14 某市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2000万元,1999年增加为15600万元。
物价指数提高了4%,试计算零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量和物价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
解: 已知:12000=∑00p q 万元 15600=∑11p q 万元物价指数=%104=∑∑0111p q p q则:15000=%10415600=%104=∑∑1101p q p q 万元 零售量指数%125=1200015000==∑∑0001p q p q零售量变动影响的零售额:∑∑-001p qp q =15000-12000=3000万元零售物价变动影响的零售额:∑∑-0111pq p q =15600-15000=600万元零售量增加25%使零售额增加3000万元,零售物价上涨4%使零售额增加600万元,两因素共同影响使零售额增加3600万元。
15 (1)已知同样多的人民币,报告期比基期少购买7%的商品,问物价指数是多少?(2)已知某企业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24%,职工人数增长了17%,问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 (1)解:购买额指数=购买量指数×物价指数∑∑∑∑∑∑011100010011⨯=p q p q p q p q p q p q 则物价指数=购买额指数÷购买量指数=100%÷(1-7%)=107.5% (2)解:工业总产值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则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百分比=(工业总产值指数÷职工人数指数)-1=(1+24%)÷(1+17%)-1=5.98% 16 年 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比上年增加人口 1656 1793 1726 1678 1629解:人口数属于时点指标,但新增人口数属于时期指标,因为它反映的是在一段时期内增加的人口数,是累计的结果.因此需采用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增加人口数万人4.1696=51629+1678+1726+1793+1656==∑na a17 某商店月份 1 2 3 4 5 6 8 11 12 库存额 60 55 48 43 40 50 45 60 68又知解:(1)该商店上半年商品库存额:1n 2aa a a 2a a n1n 1-++⋅⋅⋅+++=-32万元417.50=-750+40+43+48+55+60+63=122(2)该商店全年商品库存额:1n 1n n1n 11f f f f f 2a a f 2a a f 2a a a -321--23222+⋅⋅⋅+++⨯++⋅⋅⋅⨯++⨯+=万元75.521+3+264+5.157+95=1+3+21⨯68+60+3⨯60+45+2⨯45+50=222 (3)该商店全年商品库存额:万元5835.51=275.52+417.50=2+=21a a a18 某工厂的工业总产值1988年比1987年增长7%,1989年比1988年增长10.5%,1990年比1989年增长7.8%,1991年比1990年增长14.6%;要求以1987年为基期计算1988年至1991年该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解:(1)1988年至1991年的总增长速度为:(107%×110.5%×107.8%×114.6%)-100%=46.07% (2)1988年至199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9099.0=1-099.1=1-4607.1=1-=4或n R x19 某地区1990年底人口数为3000万人,假定以后每年以9‰的增长率增长;又假定该地区1990年粮食产量为220亿斤,要求到1995年平均每人粮食达到850斤,试计算1995年的粮食产量应该达到多少斤?粮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如何?解:(1)计算1995年该地区人口总数:1995年人口总数())(45.3137009.13000)(5万人=⨯==n 0nx a a(2)计算1995年粮食产量:1995年粮食产量=人均产量×总人数=850×3137.45=266.68(亿斤) (3)计算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9.3039.01039.1122068.26615或=-=-=-=n0n a a x 20 某地区粮食产量1985—1987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1988—1989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1999年比1989年增长6%,试求1985—199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