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读后感 (3)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精选3篇]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精选3篇]你眼里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不同的角度了解到的中国是不一样的。
《典籍里的中国》从中国各朝的历史典籍里看不一样的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在典籍里,阅读不一样的中国。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1农历牛年大年初一晚黄金档,《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胜利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3月7日晚8点档,《典籍里的中国》其次期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
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幻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
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探望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实幻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宝贵情意贯穿始终,讲解并描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激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终写出《天工开物》。
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特别有力气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相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
天工开物观后感400字怎么写
天工开物观后感400字怎么写
《天工开物》观后感
作为一名观众,我第一次看到《天工开物》这部电影,感觉非常震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工匠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工艺品,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故事。
整个电影的情节紧凑而有张力,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之处。
比如把制作过程放慢,可以更好地展示细节和过程。
这样的创意让观众对角色的成长和努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电影中的台词也很值得一提。
每一个台词都非常精炼,让观众印象深刻。
例如,“技不如人,心存敬畏”和“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等经典的语句,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提升
自己,同时也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同时,电影中的画面也非常优美,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生活场景。
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精美,尤其是工匠制作的那些工艺品,非常让人惊叹。
音乐也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让人倍感神秘和悬疑。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觉是非常深刻的。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人文和哲学的思考。
人们应该把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到极致,以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和价值,不断提升自我,也要充满敬畏之心,没有永远的成功,在努力中才能够不断进步、提高。
总之,《天工开物》深刻地描绘了工匠精神的艺术美学,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勤劳、诚实、坚持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这部电影在技术、美学,以及文化、习俗等层面,都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天工开物观后感600字左右
天工开物观后感600字左右最近观看了综艺节目《天工开物》,让我对身边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节目让我重新认识了很多东西,有些是平常我们经常用到的,有些是以前并不知道的。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天工开物》作为一档国内唯一的聚焦工匠技艺的文化类节目,把民间工艺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每一个工人都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我领略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奋斗。
电影、书籍或演出的内容和情节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天工开物》是一档介绍岛国原创文创的节目,每一期都会呈现不同类型的手工技艺制作。
地下皮箱制作、竹编、花灯制作、民间棉制品纺织和雕刻都被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样的一档节目不仅仅是让观众了解民间传统工艺而且让观众领略到从传统到现代,手艺人技艺的传承和提升,让观众发现了新时代工匠的精神。
对于电影、书籍或演出内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这个节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每一期都让我感受到了工匠精神。
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还是一个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优美的作品,这个精神令人感动。
像制作花灯,一张纸的变化,就能让一个“花灯”呈现在你的面前,非常神奇。
观看这个节目是让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坚持不懈,成功并不在于片刻努力,而在于日复一日,不断进取。
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坚韧和勤劳的精神,工匠精神也是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动力之一。
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
《天工开物》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每一期最后的一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付出心血和耐心,努力克服困难,都会有成就。
另外,每次好看的画面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手工皮箱的制作过程,就仿佛一个神秘的传统艺术,让我看到了用双手制作的艺术之美。
此外,每一期的音乐都非常符合每个手工艺的背景,更是让人沉醉其中。
学习和启发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这个节目教给我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天工开物读后感 (3)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 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 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 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 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 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 更为优越的条件。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意
不粘者 nián 俟其生芽 sì 殚述 dān 刈初禾 yì 偕早秧 xié
粳米 jīng 水溢 yì 潦水 lǎo 汲灌 jí 黍 shǔ
2.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 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 “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 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 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 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 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 晰。
1、注意下列字音
砧zhēn 炽chì 滓zǐ 灼zhuó
无稽jī 槌chuí 枵xiāo 淬cuì
2、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稽jī之说:没有根据的话。 枵xiāo:空虚。指经过捶打,结合之后,
泥沙就飞得一干二净了。 水火未济:水火作用尚未调和。 淬cuì: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
中,使其坚硬。 中华:中国。 强合:强行接合。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 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 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 “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 “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 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 义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读后感 (3)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 系辞》 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 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 “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 “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 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
义哲学思想。
《天工天物》:
全书共18篇,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 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上卷6 篇,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等;中篇7篇,内容 为手工业技术,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等;下卷5 篇,内容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等. 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体现了作者“贵五谷而 贱珠玉”的思想,把农业冠于书首,也表现了其关注国 计民生的可贵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的 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小字夹注的妙用。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
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
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
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
氛的作用。
⒈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 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 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 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 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 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6?) ,字 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和他的 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 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 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 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 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 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 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 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读后感《天工开物》这本书大概都和我一样是从中学的历史课上知道的,这本书记载了很多东西,初读此书只是觉得书里的内容很杂,结合着书里的图片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查阅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天工开物意思是自然力和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为和人类活动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以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科学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者是借助于自然力和人力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万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
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电视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电视《天工开物》观后感日前,我有幸观看了电视剧《天工开物》,这是一部描述明朝工匠神秘技艺的历史剧。
在这部剧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古代巨匠们的刻苦与智慧,他们为了实现对技术的改进与提高随时不惜一切代价,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工匠精神。
而这种影响了我。
《天工开物》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期间,是一部关于工匠技术的历史剧。
主人公梅长苏通过发明制作,获得了皇上的信任,并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打造了自己的名声。
剧中有很多场景都非常震撼人心,比如说张叔夜的锯子、瑞金鼓等。
他们都是古代工匠们的杰作,能够在电视中看到真实的展示,体验到这些古代巨匠们的智慧和工匠精神,触摸到现代技术的初始阶段。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巨匠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给我们现代人以最好的启示。
在剧中,瑞金鼓的铸造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名言的重要性,古代巨匠们的过人智慧和奉献精神,让我升华了内心的自我意识。
同时,在这部电视剧中,也体现出了梅长苏的励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些精神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一切。
在剧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最深刻:“一个细节决定了所有。
”这句话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在一个精雕细刻的作品中,无论是一个小型零件还是一些灵感的瞬间,全都可以影响到接下来的整个制作过程。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以后的成功。
总之,《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视剧,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古代巨匠的工匠精神和智慧。
作为一个观众,我很感慨,也很受启发,这一部电视剧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至今。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观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观后感篇1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
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
《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
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
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
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
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
”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观后感篇2《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读后感首先,我要说的是《天工开物》对古代科学的贡献。
宋应星是一位全才型的科学家,他在《天工开物》中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可谓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宝典。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物理学的贡献。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出了《天工器》,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体系。
他以天地万物与机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物体的重量、负重、浮力等物理性质。
同时,他还对气体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气体存在于万物之间,它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这种观点后来对气体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开辟气体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宋应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次,我要谈一谈《天工开物》给我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非常深奥的科学书籍,读起来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耐心。
但正是因为它的深奥性,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首先,我被书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所震撼。
在古代科学的领域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非常有限,科学发现和实验方法也非常落后。
然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却非常令人惊叹。
例如,其中记载了自动铁铸机、水禽鸣机等机械装置,这些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科技。
宋应星在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这些例子虽然简单,但却非常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
其次,我为宋应星的科学精神所感动。
他不仅具备了丰富的学问和知识,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明潜力。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观察研究,提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理论和发明。
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它不仅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还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
我深深地被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所感动,这也给了我在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奋发向前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工开物》给我启发了对科学发展的新思考。
尽管《天工开物》是一本古代的科学著作,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像宋应星一样追求真理。
孩子看得懂的天工开物读后感
孩子看得懂的天工开物读后感
书里讲了很多关于农业的事儿。
比如说种粮食吧,以前我只知道把种子撒到土里就会长出粮食,可这本书告诉我们,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从耕地用的工具,像犁啊什么的,到什么时候播种、怎么照顾小禾苗,再到最后收割,每一步都有讲究。
就像照顾一个小婴儿一样,要细心又细心。
这让我知道了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按照这么多步骤才种出来的。
还有讲做衣服的部分也特别有趣。
原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从养蚕宝宝开始,到把蚕茧变成丝线,再织成布,最后做成衣服,这中间要经过好多好多的工序。
那些古代的叔叔阿姨们可真聪明啊,他们能把蚕宝宝吐出的丝变成那么漂亮的衣服。
我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厉害就好了。
书中还介绍了好多其他的东西呢,像造房子、做陶器、挖矿炼铁。
每一样东西的制作过程都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那些古代的工匠们就像魔法师一样,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变成了我们生活中有用的东西。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古代的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能创造出这么多了不起的东西,真的太伟大了。
我也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古代慢慢发展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
小朋友们,你们要是有机会也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哦,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天工开物宋应星观后感
天工开物宋应星观后感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这老哥可真够细心的。
书里从农作物的种植开始讲起,就好像他亲自站在田地里,拿着小本子记录每一个步骤似的。
什么时节该播种,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那写得是明明白白。
我都感觉我要是照着做,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个小地主呢,哈哈。
再看看他写的那些手工业方面的内容,什么陶瓷啊、纺织啊、冶炼啊。
就拿陶瓷来说吧,从挖土开始,到最后烧制成精美的瓷器,这中间的工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我以前就觉得瓷器好看,哪里知道背后要经过这么多复杂的步骤啊。
那些窑工就像魔法师一样,在宋应星的笔下,这个魔法的秘密都被揭露出来了。
还有那冶炼金属的部分,感觉他就像是一个资深的冶金工程师。
那些打铁的、炼铜的画面一下子就在我眼前活灵活现起来了。
以前我觉得古代的金属制品制作很神秘,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技巧。
宋应星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研究设备,全靠他自己一双眼睛去观察,一双脚到处去走访。
他肯定是个特别好奇又特别执着的人,不然怎么能把这么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都了解得这么透彻呢?
而且啊,这本书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在工坊里忙碌的工匠,他们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但是凭借着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做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东西。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科技世界的大门,宋应星就站在门口,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
看完之后啊,我就像从一个奇妙的古代科技之旅中回来一样,满脑子都是那些有趣的画面和知识。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天工开物》部分,让我对这部古代典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是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在观看这部分的节目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勤奋。
他们不仅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天工开物》观后感《天工开物》是一部以中国四大发明为灵感创作的科幻小说,由阿城所著。
该小说讲述了一位远古文明的科技专家,为挽救他们的世界,穿越到现代寻找能源的故事。
在本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本书的结构清晰,篇章分明,读起来很流畅。
整部小说共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有清晰的主题和情节,结尾总会有适当的悬念和铺垫,使得读者能够连贯地阅读,不会感到迷茫或困惑。
作者的语言通顺流畅,其描述、描写和人物塑造都很细腻,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出每一个场景、人物或情节。
该小说的内容紧扣中国四大发明主题,通过虚幻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古代科技的精髓和魅力。
例如:一名女子说道“水是什么?是一切物质的媒介,围绕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虚无缥缈的质点在运行,这就是它的本质。
如果你能理解水的本质,你就能掌握水的力量。
”这一句话,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精髓,也给现代人一些启示,提示了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更多的发明。
读完该小说,我深受启迪。
它让我明白了古代科技的精髓和意义,以及我们自身应该怎样应用这些学问。
它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应该把我们的灵感和技术加以实践,全力发挥我们的潜力。
在小说中,有许多台词、画面和音乐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意象。
例如,书中描写的宏伟场景、古代建筑和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配乐对于书中气氛的营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次,我会被曲子所打动,感受到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这一切,都是作者所精心设计的。
总之,《天工开物》是我觉得很不错的一部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精髓,启迪我们读者灵感并思考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感到十分愉快和满意。
建议读者可以花时间阅读此书,相信你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与思考。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怎么写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怎么写
《天工开物》让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用科技创造出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丰富和美好。
首先,本片涉及的科技领域非常广泛,从杠杆原理到高科技智能机器人,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电影所涉及的科技领域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然后,电影角色的刻画和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从科技研发成功的欣喜、科技创新的过程、技术争吵和损失的痛苦,到激动人心的创新突破以及为之奋斗的使命感,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特的见解。
特别是那个智能机器人小菲,由于自身的取向和社会的偏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她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备受质疑。
然而,她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追求真理和平等,在和人类共存和并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
在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电影的突出主题是“智慧是开创一切的根基”,一直强调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和创新的力量。
电影中不断表现出的冒险的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个完全投入,无怨无悔的、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的人,不仅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还拥有坐拥着无穷创意和开拓前路的创新灵感。
正是这个劲头,才能收获不可思议的胜利。
总之,《天工开物》是一部结构清晰,表现贴切,充满创意和灵感的电影。
它引领大家向前,去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和可
能性。
这部电影将一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启发我们成为拥有创新意识的未来大家园中的建设者。
天工开物读后感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天工开物读后感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天工开物》作为一本介绍古代科技发展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首先,从《天工开物》中展现的古代科技成就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古代工匠们凭借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
其中包括制作精密的机械装置、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等。
这些发明和技术突破,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从《天工开物》中我们也能看到,科技的进步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科技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例如,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以及指南针等发明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些创新不仅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也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不仅如此,科技进步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火药的发明使战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战略观念也因此得到了更新。
另外,技术革新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例如造纸术的出现使得文化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改变。
最后,《天工开物》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需要人类的文明积淀和需求,而人类的文明进步又需要科技的推动。
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形成了良性循环。
只有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天工开物》这本书给予了我对科技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新认识。
通过了解古代科技成就,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
同时,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文明会不断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读后感禾下乘凉,天下富足。
——题记“禾下乘凉梦”这一名词这从我有记忆起,就知道这是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因研制出了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后,他就成为我最崇拜的偶像。
儿时,不懂事的我经常问长辈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一次我问爷爷:“袁隆平爷爷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呀?”爷爷听后,郑重地对我说:“因为他拯救了饥饿的中国人的生命,造福了世界。
”此后,我对袁隆平更加敬重。
最近,我有幸看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但在我读到《万粒》这一章中的“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时,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个粗人意料的事——宋应星在年少时,居然也有“禾下乘凉。
”这一梦想。
继续查阅资料,我也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宋应星在年少时期就十分好奇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为这些技术和经验著书,之后进京赶考,六次科考不第,一晃20多年已过,母亲病重,好友和哥哥宋应昇已在京城做官,他只好放弃科考回家尽孝并著书。
在好友和哥哥的鼓励作文吧和帮助下。
《天工开物》这本科技名著中以印刷而成,这本名著中有两万多字,字里行间中无不体现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真理。
结合历史,仔细一想“重农固本”一直是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一代代人禅精竭员怨,致力提高农业技术,正是为了“人固邦本,本固邦宁”。
这本书就是很好的体现,在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大意义,造福了世界。
在我眼里,袁隆平和宋应星都是通过一粒种子想到了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的方法,两人一次隔空握手让我难忘,仔细想来,中华青史上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精神——创新精神。
当这些创新精神凝聚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创新组合,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好友是一个创新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一个创新组合;屠呦呦和他的团队是一个创新组合;在这一个又一个创新组合中,体现了中国浩如烟海的知识和创新的组成,这些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这些创新组合,唤起了我们刻在骨子里的创新精神。
给孩子的天工开物读后感
给孩子的天工开物读后感
《给孩子的天工开物读后感》
宝贝呀,最近妈妈看了《天工开物》这本书,真的是感触良多呢!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大门,里面全是各种有趣又厉害的东西。
就说有一次啊,妈妈看到书里讲的纺织那一块儿。
你知道吗,原来咱们穿的衣服,从一根线到变成漂亮的衣服,要经过那么多复杂的步骤呀!这让妈妈想起了小时候,姥姥家有一台老旧的织布机。
那时候姥姥会坐在织布机前,手脚并用,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发出“哐哐哐”的声音。
妈妈就特别好奇地在旁边看着,看着那一根根线慢慢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布。
姥姥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能让那些线乖乖听话。
再看看《天工开物》里讲的其他东西,像什么制陶啦、冶铁啦,每一个都那么神奇。
这让妈妈明白了,咱们生活中的好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都是经过了人们的智慧和努力才出现的。
这就好像你们小朋友学习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宝贝呀,妈妈希望你以后也能像《天工开物》里的那些能工巧匠一样,有耐心、有智慧,去探索这个世界,创造属于你的精彩。
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哟!爱你呀,我的小宝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字夹注的妙用。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
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
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
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
氛的作用。
⒈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 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 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 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 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⒉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 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 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 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 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 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 系辞》 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 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 “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 “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 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
义哲学思想。
《天工天物》:
全书共18篇,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 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上卷6 篇,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等;中篇7篇,内容 为手工业技术,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等;下卷5 篇,内容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等. 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体现了作者“贵五谷而 贱珠玉”的思想,把农业冠于书首,也表现了其关注国 计民生的可贵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的 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浸湿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 (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凡是播种,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 到发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做秧。稻秧 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 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 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 长出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 十五亩。
④凡稻旬日失水,即愁干旱
⑤六日刈初禾
⑥则汲灌与稻相始终
⑦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⑧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⑨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夏季的第二个月
研读《稻》的内容
研读第一段: 一.朗读 二.把握内容 粘性 不粘: 秔;粳
粘: 稌;糯 分类说明
稻的种 类(总)
功用:糯米酿酒等 稻谷的形状:长芒;短芒 稻谷的色泽:雪白;牙黄等
⒋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 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 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 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 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 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 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 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再生 秧。再生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一起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 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 的稻种。大凡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水稻生长时 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酿春酒的需要。 大凡水稻十天失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 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还 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来供贵人享用,但结实甚少,营养全 无,不值得崇尚。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意
不粘者 nián 粳米 jīng yì
俟其生芽 sì
殚述 dān
水溢
潦水 lǎo 汲灌 jí
刈初禾 yì
偕早秧 xié
黍 sh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俟其生芽 等待 变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结谷 十天 割取 打水 勤劳辛苦 崇尚
②秧过期老而长节
③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⒊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 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 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 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 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 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凡是稻秧已经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 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 方言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过夏天,直到冬 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那些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 获的,是广东的水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 就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水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 的田里,这种水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 湖边的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 稻种要在立夏时播种,撒在地势高的田里,以待农时。
背景简介: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 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 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 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 出现了专业化经营。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 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 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研读《稻》的内容
研读第二段: 一.朗读 二.把握内容 第一步:湿种(春分前;清明后) 育秧分秧 第二步:播种(稻秆麦秸浸泡) 第三步:分栽(干旱洪涝不宜栽; 秧田与本田的比例) 操作 流程; 数字 说明
归纳课文内容
第一段: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 和稻谷的色泽几个方面说明稻。 第二段:分三个步骤说明水稻的育种分秧。 第一步湿种,第二步播种,第三步分栽。 第三段:说明水稻的收获和成熟期,收获 与成熟与水源丰枯和地势的高低有关系。 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以及水稻 的一些特殊品种。
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
⒉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 (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 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 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 炭的占十分之三。凡是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 硬的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 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烈。即便用煤 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 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大凡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禾稻叫秔(粳稻),米 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 是用糯米酿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 (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 这又是一种性质的水稻。大凡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 (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 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有雪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 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 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
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
1、注意下列字音
砧zhēn 炽chì 滓zǐ 无稽jī 槌chuí 枵xiāo
灼zhuó
淬cuì
2、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稽jī之说:没有根据的话。 枵xiāo:空虚。指经过捶打,结合之后, 泥沙就飞得一干二净了。 水火未济:水火作用尚未调和。 淬cuì :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 中,使其坚硬。 中华:中国。 强合:强行接合。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 于数千里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 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 《本草纲目》、徐弘祖(1586-1641年)《徐霞 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 来的。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 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 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 启蒙思想的气息。这样一个时代,自然要在科学 内容和学术思想上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出 更为优越的条件。
第二段介绍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
⒊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 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 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 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 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 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 放入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 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 凡是熟铁、钢铁已经经过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 它的质地不坚。乘铁器出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 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 质。凡是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焊接 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经年累 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 国还只靠铸造而成。 第三段介绍锻铁工艺。
⒈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 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 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 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 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 大凡锻造铁器,用炒过的熟铁制成。先铸铁做成砧 板,把它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 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凡是刚出炉的熟铁,叫 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 若已成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来改制成别的 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只损失其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