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吨,及测量的简单计算。
本册教材本单元,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但还是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但是像千米、吨,学生还是不太好理解,这方面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测量的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测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测量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3、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毫米的认识......................................................................1课时2、分米的认识..................................................................... 1课时3、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4、千米的认识.................................................... ………….1课时5、吨的认识......................................................................... 1课时6、解决问题..................................... ………………………1课时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但对更深入、系统的测量知识及测量方法尚需进一步学习。此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测量工具?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观察直尺、卷尺上的刻度,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b.计算给定物体的长度,并换算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c.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操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取得的成果。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组织测量比赛、设计测量小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人教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单元重点: 1.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四、课时安排1.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2.千米的认..............................2课时3.吨的认识................................. 2课时4.整理与复习...............................1课时3.3.1 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1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100.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探究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 4次 0次 8吨√2 3次 1次 9吨3 2次 2次 10吨4 1次 2次 8吨√5 0次 3次 9吨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学情预设】尺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学情预设】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非常好。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到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学情预设】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比画。
(教师适时指导)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长度知识,为本课毫米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课件出示)师:那快拿出你的数学书,尝试进行一下估测吧!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测的,估测的结果是多少。
【学情预设】同桌之间互相说各自的估测结果及方法。
教学提示:学生估测结果差距大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估测时要有一个实际的参照物作为标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三年级上方案第三单元测量
未来的笔300字作文8篇未来的笔300字作文篇1又开始做我甜美的梦了。
过了50年,我来到了我的新家。
来到了新家让我耳目一新,和以前的家大不一样。
未来的家只有一间房子,上面有三个按钮,分别是:客厅、卧室和餐厅,只要你按下那个按钮,那间房子就会变成什么,它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只要你想出去旅游就能把它折叠起来放到背包里,非常方便。
未来的车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未来的车有一对智能的翅膀,如果前面有车或者一个大坑,车就会自动飞起。
如果车脏了,它就会自动把你的车洗得干干净净。
未来的学校回事占地1990平米,一个教室100平米,桌子上有文具盒和所有科目的按钮,如果一按文具盒和一个科目,它就会从书洞里跳出来。
这样也不会把书洞里搞得乱七八糟。
老师讲课的时候,只要说什么黑板上就会出现什么,还有课文、段落的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明白它的意思。
“叮铃铃,叮铃铃”闹钟响了,我的梦也醒了。
未来的笔300字作文篇2朋友,当你100年以后再到这儿,什么都变了,一切都会使你惊讶不已。
清晨,当美妙的电子音乐把你从睡梦中惊醒,制作得像仙女一般的机器人,已经把用全自动洗衣机洗涤的干干净净的衣服,轻轻的放在床头柜上。
经计算机精确计算而配有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的可口早点,也已经放在餐桌上。
新颖的房子会像向日葵一样围着太阳缓缓转动,大地到处温暖如春,没有酷暑严寒,遍地是四季盛开的鲜花。
朋友,也许你会说:“我可能活不到那一天。
”那你大可不必担心,那时的医学水平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能包治百病、断腿断臂能再植、有人造的器官,而且能起死回生、延年益寿。
那时的理发室应该有这样一种头盔:只要事先输入理何种发型的指令,然后把头盔戴在顾客的头上,几分钟后就可以理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发型了,既快又美还安全,肯定受顾客的欢迎。
未来的笔300字作文篇32039年,我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科学家了。
我发明了一件多功能的衣服。
它可以变颜色,像变色龙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教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请你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并强调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测得准确一点。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生1:我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大约是1厘米。
生2:我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比21厘米长,比22厘米短;宽比14厘米长,比15厘米短;厚接近1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数学书的宽比14厘米长,比15厘米短,那究竟是多少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揭示课题: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探究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1)引导观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看一看尺子上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什么刻度?(除了厘米外还有更小的格。
)(2)演示归纳:出示课件(放含毫米小格的1厘米图)。
教师指着放大图中的1小格告诉学生,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学生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小尺子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要求从0刻度起数到1,再从1数到2,再从2数到3……在学生通过数小格,认定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的基础上,教师再告诉学生:因为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所以1厘米等于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握小尺,以拇指指甲卡在1毫米处,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验。
(2)教师出示课件(1分硬币),指出1毫米大约有1分硬币那么厚。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银行卡、磁卡等物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多让学生说说,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更精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4.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两幅图,让学生准确读出这两种物品的长度各是多少,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做一做第2题,学生先独立测量,再指名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测量,并说出测量结果,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6题)学生做题,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五、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
(1)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课桌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交流:选择厘米,因为课桌的长度不够1米,毫米的单位又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测量。
(3)汇报测量方法。
方法一以尺子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方法二以10厘米长的纸条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9个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还多出来7厘米,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4)比较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方法二比较好。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
而在第一种方法中,尺子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5)揭示课题: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2.教学1分米=10厘米。
(出示课件)(1)让学生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明确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2)让学生用手势做出1分米的长度,然后思考:课桌的长度用分米表示是多少?(3)小组讨论、交流用分米表示课桌长度的方法,然后汇报:课桌长97厘米,90厘米就是9个10厘米,也就是9分米,再加上7厘米,课桌长9分米7厘米。
3.教学1米=10分米。
(1)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进行计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小组一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组二我们小组是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2)请同学们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米分米厘米毫米)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尺子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部分大约是1分米。
(反复两次)(2)比一比。
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获胜。
请坐在南侧的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侧的同学用尺子量一量,调换角色再量一遍。
(同桌之间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长度哪个更接近1分米?(学生举手)希望你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同桌,让他们也能用手势准确地表示出1分米。
(3)估测一下,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请你的同桌帮你量一量,看你估测的数据准不准。
(同桌活动)(4)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请你用尺子画出长度分别为2分米、3分米、5分米的线段。
(5)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学生思考后汇报)5.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1)请同学们回忆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2)出示教材23页例3。
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3)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中心小学到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
2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
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
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
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单位间的换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教学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