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习俗的由来和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婚姻文化有着长期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野蛮部落时代到封建王朝时代,婚姻习俗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1. 婚姻习俗的起源婚姻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野蛮部落时代。
当时,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不重视家庭与私有财产,没有婚姻制度的规范。
男女随意交配,生下的孩子多半由母亲单独抚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逐渐在改变,婚姻逐渐开始有了规范。
2. 婚姻习俗的逐步规范化在商周时期,婚姻习俗逐步得到规范。
当时的婚姻制度还是宗法制婚姻,即男方的家族为主导。
通常由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以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主要考虑。
但是在西周后期,妻子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开始陆续出现“小妾”、“妾室”等地位较低的女性。
对于女性而言,能够成为正妻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3. 隋唐时期的婚姻文化到了隋唐时期,婚姻习俗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以“爱情”为主导的婚姻。
当时的诗文中,一些才子佳人之间的姻缘传奇居多。
在隋唐时期,夫妻相处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男女双方逐渐平等起来。
女性在官方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依然处于男性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4. 明清时期的婚姻文化在明清时期,由于宗法婚姻的影响逐渐降低,豪门人士的家族意识开始减弱。
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商人阶层,他们的婚姻观念也随之改变。
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论述和思想影响,婚姻中男性地位仍比女性高。
5. 当代的婚姻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的婚姻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男女平等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二婚、再婚也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趋势。
总之,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经历了复杂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宗法制婚姻到现代的个人选择为主导,婚姻习俗逐渐变得多元化,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也趋向平等。
虽然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地位仍然比女性显赫,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普及,婚姻文化也会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寻婚庆文化的历史和演变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独特的婚庆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历史沿革和如今的演变。
一、追溯婚礼习俗的历史起源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婚礼注重团结和家族的连续性,因此重视亲属和族群的参与。
传统的中国婚礼以“大婚”为主,包括聘礼、婚期、娶亲和婚宴等环节。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内容与意义1.聘礼:聘礼是婚姻缔结前男方向女方家庭所赠送的礼物。
它物质上代表了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聘礼中的彩礼和嫁妆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2.婚期:选择婚期是婚礼筹备中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婚期多由祖宗的牌位或农历进行抉择,有时还要借助先祖的指示。
如今,婚期的选择更加灵活,多以双方家庭的意愿为主。
3.娶亲:娶亲是婚礼的主要环节之一,主要指男方迎娶女方入门。
古代的娶亲过程通常包括迎门、过门、拜堂等环节,充满了传统的仪式感。
4.婚宴:婚宴是婚礼的压轴,也是传统婚礼中最庄重的环节之一。
古代的婚宴注重宾主尽欢,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的美好未来。
三、婚礼习俗的演变与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婚礼习俗也逐渐演变和现代化。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习俗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他们更加注重婚姻平等、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另一方面,婚礼筹备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现代人更倾向于选择婚礼策划公司和专业的婚礼摄影师,精心打造独特个性的婚礼。
四、传统婚礼习俗的现代体现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得到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的青睐。
许多年轻夫妻希望在婚礼仪式中融入传统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种趋势也促进了传统婚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呈现出独特的庄重与美丽。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婚礼习俗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习俗的演变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习俗的演变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婚俗和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推动,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一、传统婚俗的起源和特点中国传统婚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传统婚俗中,婚姻被看作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注重的是家族的亲戚和族群之间的联结。
古代婚姻往往是由长辈代为安排,子女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传统婚俗中,婚礼通常包括聘礼、过大礼、新房布置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供的财物,用以示诚意并表示尊重。
过大礼是指男方家族在婚礼当天向女方家族送上簪花、珠宝、服饰等礼物,以示婚姻的正式成立和男方的经济实力。
新房布置则是由女方家族负责,以展示婚房的温馨和家庭的美好。
二、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婚俗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一方面,婚姻制度逐渐赋予了个人选择的权利,弱化了家族和亲戚的影响。
现代的婚姻更多地强调双方的自由选择和相互理解。
另一方面,在传统婚礼习俗方面,婚庆服务行业的兴起使得婚礼更加注重舞台效果和个性化,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如今,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婚纱、婚车、婚庆等服务,将婚礼变得更加独特和个性化。
同时,婚礼上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如舞蹈表演、音乐演奏等,以增加婚礼的气氛和趣味性。
三、现代婚俗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的婚俗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变化。
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婚纱照成为了现代婚礼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新人在婚礼前会安排专业摄影师拍摄个性化的婚纱照,以永久留存婚礼的美好瞬间。
此外,跨国婚姻的增加也带来了婚俗的多样性。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结为伴侣。
在这些跨国婚姻中,中外两国的婚俗也会产生交融和融合,形成新的婚礼习俗。
四、传统与现代婚俗的对比传统婚俗和现代婚俗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婚姻演变史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杂交群居生活以后,出现了第一个婚姻形式——血缘婚,又称族内婚、班辈婚。
即婚姻范围限于族内,不准不同辈的男女通婚,只准同辈人结合。
中国苗族的《伏羲姊妹制人烟》传说,壮族的《盘瓠》传说,纳西族的《创世纪》传说中,都有兄妹成婚的说法。
这大都与大洪水传说有关,说是世上只剩下兄妹二人,结为夫妇,创造人类。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说:太昊庖牺氏“制嫁娶之礼” 。
伏羲所制的嫁娶之礼最初即是兄妹婚,是婚姻之始。
兄妹、姐弟血缘婚是以集群的形式构成的,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互为共夫、共妻。
子女为集群共有,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由于家族之间的竞争,实力强的家族成员常常侵袭、掠夺实力弱的家族,包括把其他姓氏家族的妇女抢来,强迫她们与族内男子婚配,这便是原始抢婚制。
抢婚的普遍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同姓相婚,其子不蕃,而异姓相合,所生子女要优良得多,于是出现了亚血缘婚,也叫族外婚。
在这种婚姻形式下,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而必须到族外去求偶。
族外婚仍然延续了班辈婚的惯制,即同辈通婚。
《楚辞·天问》说:“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作,后嗣而逢长?”所谓“并淫”,即指兄弟共妻。
《孟子·万章》说,舜之兄弟象企图害死舜欲霸占其财产,要求“二嫂使治朕栖”。
郭沫若认为:“娥皇女英为姊妹而以舜为公夫。
舜与象为兄弟而兄弟‘并淫’。
”这种婚制的残余则是转房婚。
其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有兄亡嫂嫁弟,姊亡妹续嫁给姐夫,弟亡弟媳转嫁给兄,伯叔母转嫁给侄儿等。
亚血缘婚的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同居,便成为对偶婚。
对偶婚的男女分别在自己母系氏族中生活,成年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过着“暮合朝离”的生活,两性结合并不固定,世系仍按母系计算。
海南黎族的对偶婚被称为“放寮”,异姓青年男女可以到对方的“寮房”自由结交伴侣。
纳西族的对偶婚称“阿柱”婚,阿柱为性伙伴之意。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婚礼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不仅代表了两个人的喜结连理,更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
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热爱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婚姻制度就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婚姻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私事,更是两个人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是传统婚礼习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社会,宗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婚姻往往需要在宗教仪式下进行。
无论是东方的儒教、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为婚礼带来了神圣的仪式与规矩。
比如,在中国古代婚礼中就有“三书六礼”的传统仪式,其中六礼即指“问名”、“纳吉”、“纳征”、“纳采”、“问期”、“纳彩”,这些礼仪都是受到儒家思想和古代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次,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也是传统婚礼习俗的来源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风俗传统。
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比如,中国的嫁妆、红色喜庆、拜堂、敬茶等习俗,西方的白纱、吉祥物、证婚人等习俗,都是沿袭了地域传统以及族群文化的产物。
最后,经济因素也对婚礼习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婚礼往往涉及到家族的利益和财务的安排,比如男方需要支付女方嫁妆,举办盛大的婚宴等。
经济上的考量使得婚礼习俗变得繁琐而庄重,也使得其中的某些仪式和礼节成为人们传承的一部分。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传统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新型婚姻观念的影响,许多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褪去了浓重的色彩,但它们的存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婚礼中得到了部分保留。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婚礼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婚礼起源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婚礼习俗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古代中国,婚礼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商代。
当时的婚礼注重祭祀仪式,多以土地神、穀神、祖先神等的祭祀为主。
这种婚礼形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对神灵和祖先信仰的重视。
二、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1. 婚期的确定在古代,婚期的确定是婚礼筹备的第一步。
早期,婚期一般由双方父母商议决定,并选择吉日良辰。
后来,由于文化的交融和流动,婚期的确定逐渐受到了历法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农历的选择、季节的影响等。
2. 准备嫁妆与聘礼在婚礼前,新娘和新郎的家庭会准备丰富的嫁妆和聘礼。
古代嫁妆多数是以妆箱为主,内含婚衣、饰品、日常用品等。
而聘礼则是新郎送给新娘的礼品,如金银首饰、锦绣衣物等。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3. 婚礼仪式古代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三步,分别是迎亲、婚礼仪式和送亲。
迎亲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婚礼仪式则是新娘和新郎敬拜神灵,举行宴席,进行结婚誓言等。
送亲则是新娘返回新郎家中,正式成为新郎家人的一员。
虽然仪式的形式当时有所不同,但是整个流程以及相关礼仪规范却相对稳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认可和重视。
三、婚礼习俗的现代传承婚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古代婚礼习俗逐渐转变为现代婚礼的一部分。
现代婚礼在传承古代礼仪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创新。
宴席形式从传统的围桌式发展到自助餐和西式宴会形式,婚纱和礼服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传统婚礼的一些元素仍在现代婚礼中得以保留。
例如,嫁妆仍然是准备新娘婚礼的重要环节,虽然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此外,婚庆公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新人提供婚礼策划、礼仪指导等服务。
总之,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婚姻一直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婚姻习俗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认知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婚姻习俗的起源、婚礼仪式的演变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发展历程。
婚姻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婚姻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个家族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联姻。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因此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往往由家族长辈来决定。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城市地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婚姻习俗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过门和婚宴。
纳采是指男方家长带着礼物正式向女方家提亲,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
过门是新娘离开父母家,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这标志着两个家庭的联姻。
婚宴则是庆祝婚礼的宴会,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婚礼仪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浪漫的氛围。
新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而不再受到家族的束缚。
婚礼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的人选择在浪漫的海滩上举行婚礼,有的人选择在传统的庙宇中举办婚礼。
这些改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权利的重视。
除了婚礼仪式的演变,婚姻观念的改变也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婚后的生活主要是为了繁衍后代和维持家族的传承。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人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和幸福,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婚姻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家族责任,而是一个个体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国人对婚姻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
从古代的家族联姻到现代的个体选择,婚姻观念的改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权利的重视。
婚嫁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婚嫁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婚姻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也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息息相关。
在古代,婚姻制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家族和个人,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婚姻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人们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和生活,没有明确的婚姻制度,形式多种多样。
在原始社会,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人们,婚姻制度并不明确,部落中的男女可以自由选择伴侣,形成家庭。
结婚多为男方在女方家中设宴,女方则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然而随着部落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婚姻制度也逐渐变得规范化和固定化。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开始逐渐规范化,出现了父母包办婚姻,以及贞洁、孝顺等婚姻伦理观念。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血脉传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婚姻制度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也开始有了明确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进入古代社会,婚姻制度逐渐呈现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和制度。
例如在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社会,出现了明确的婚姻制度和婚姻法律。
在希腊,婚姻制度分为合法婚姻和非法婚姻,合法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经过了家族和宗教的认可和仪式,非法婚姻则是指男女双方未经认可的婚姻关系。
在罗马,婚姻制度则更加严格,规定了男女双方的财产关系,离婚的条件和程序等。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逐渐呈现出了家族与私人、个人权利与社会法律的复杂关系,婚姻制度也更加法律化和制度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婚姻制度逐渐呈现出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婚姻制度不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更多地开始体现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平等权利。
例如在西方国家,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呈现出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单身婚姻等多种形式。
传统礼仪之婚嫁礼仪
传统礼仪之婚嫁礼仪婚嫁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婚姻制度的体现,更是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祝福和寄托。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传统婚嫁礼仪逐渐演变,但仍然保留一定的特点和仪式。
本文将以传统礼仪之婚嫁礼仪为主题,探讨其发展演变和重要意义。
一、婚嫁礼仪的历史和发展婚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因此婚嫁礼仪也享有相当高的礼仪性质。
古代的婚姻往往以父母之命为主,近亲堂兄妹结婚较为常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逐渐减少,结婚对象和方式逐渐由个人自由选择和婚姻自愿成为主流。
自周朝开始,婚姻制度正式形成,并伴随着一系列独特的礼仪程序。
例如,婚前要进行互赠定情物,即男方给女方戴上赠送的首饰,女方则给男方赠送锦帕;婚礼前要撒币簪花,以主持良好婚姻和顺利生育;还有传统的三书六礼,即聘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等。
每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仪式,目的在于让新人和婚姻双方家族更加熟悉和了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婚嫁礼仪也逐渐演化。
尽管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的婚嫁礼仪可能不再被严格遵循,但一些核心的仪式和符号仍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的结婚方式仍然在很多地区得到保留,如闹洞房、喜酒和新婚三日等。
这些传统仪式体现了新人对幸福和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祈福。
二、婚嫁礼仪的重要意义婚嫁礼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延续,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首先,婚嫁礼仪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情感的结合。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家庭和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选择和情感更加受到重视。
因此,合理融合传统的婚嫁礼仪和现代的婚嫁方式,能够使父母的期望和子女的选择更加平衡,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其次,婚嫁礼仪强调尊重和感恩。
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婚姻的方式往往带有感恩的色彩,新人要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无论是给予父母特殊的礼品,还是对亲朋好友的诚挚祝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能够促进亲情的传递和沟通。
中国婚俗习惯:古今婚礼的演变
婚礼仪式:拜堂、射轿、催妆、喜宴、闹房
拜堂
射轿
催妆
喜宴
闹房
• 含义:拜堂是新娘
• 含义:射轿是男方
• 含义:催妆是男方
• 含义:喜宴是男方
• 含义:闹房是婚礼
进入男方家后,与男
家在迎亲途中,用弓
家派人到女方家催促
家为庆祝婚礼而举行
当晚,亲朋好友聚在
方一起拜见长辈,表
箭射轿,以驱邪避邪。
新娘梳妆打扮,准备
• 儒家思想:周朝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婚礼仪式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更加注重伦理道德。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婚礼演变
秦汉时期婚礼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婚礼制度
• 礼仪:秦汉时期,婚礼制度继续发展,六礼成为定制。
• 礼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婚礼制度有所变革,出现
• 服饰:秦汉时期,新郎新娘的服饰更加华丽,出现了凤
婚礼服饰
• 婚纱:中西婚礼中,新娘都会穿婚纱,表示纯洁和美好。
• 西装:中西婚礼中,新郎都会穿西装,表示正式和庄重。
中西婚礼文化的差异
礼仪
服饰
• 六礼:中式婚礼中有六礼,而西式婚礼没有这一传统。
• 凤冠霞帔:中式婚礼中,新娘会穿凤冠霞帔,而西式婚
• 教堂婚礼:西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而中式婚礼没有
• 含义:问名是男方家通过媒人询问女方家的姓名、年龄等信息。
• 礼仪:问名时,男方家会送上礼物,如礼饼、水果等。
• 纳吉
• 含义:纳吉是男方家将问名所得的信息占卜吉凶,如果占卜结果为吉,则表示双方可以成婚。
• 礼仪:纳吉时,男方家会送上礼物,如鲜花、鞭炮等。
• 纳征
• 含义:纳征是男方家向女方家交付聘礼,表示双方已经确定婚姻关系。
中国古代婚礼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髁头,说是看老寿星。闹至午夜始散。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脚,夜里撬门跳窗进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罚出糖果、香烟钱。
中国婚礼的历史演变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古代婚礼习俗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婚礼习俗的演变
中国婚礼习俗的演变新闻传播学院 2010级广告二班高鑫一、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混杂聚群而居,没有什么婚姻观念;吕氏春秋.侍君覧曰“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后来这种状态逐步得到限制;大戴礼礼记·盛世篇载:“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二、周公制礼至今中国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围绕“三书六礼”;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三代时期,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婚礼”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周公制“婚聘六礼”;周代的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纳吉、纳征、请期、,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古代婚礼“六礼”中就记载着每一道程序都要敬拜和请示祖先的例子;直到近代,人们仍然沿袭古代的习俗,将拜堂祖灵、拜天地等作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象征吉样的礼物在婚礼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婚礼中也会有一些象征性的避邪过程,如照花轿、闹洞房等;,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是从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自周公之礼以来,秦汉因之,隋唐承之,期间虽有一些礼节上的变化外,皆不出“三书六礼”的范围;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华夏礼仪丧殆,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清初朝鲜闵丁重随使团来华,根据所见所闻在燕行录中记载“今中国礼制大坏,人伦丧绝,非真华夏也;”并且说“今天下中华制度,都存于吾国”;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中,婚礼的重要意义是“别男女”;按照儒家的观点,夫妇是家庭的基础,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其标志是婚礼;婚礼乃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以庄重而严格的程序来昭示“男女之别”就是必需的,婚礼之后夫妻关系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经设有专门负责男女婚配的官员“媒氏”,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后,皆署年月、日焉”;有点像今天的婚姻登记处的负责人;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到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正式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婚礼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也对婚礼的形式产生了影响;以下主要从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等方面来论证中国婚礼的变化;三、制度、习俗方面的一些变迁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即同一姓氏的男女不互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到了唐代,人们对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予以禁止;宋、元、明、清也同唐朝一样,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律例与清律例规定说“同姓、同宗不婚”,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2. 由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民间一般是倡导一夫一妻制的,周礼载“一夫一妻者,乃在别男女,使内无怨妇,外无旷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多妻制逐渐在中国开始盛行,至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3.由休妻到离婚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遵从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概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4、服饰的变化仪礼中介绍“士婚礼”就写作“昏礼”;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女”旁,写作“婚”; 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 “交杯酒”这一个词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在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卺"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合~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饮饮合卺酒;四观念方面: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古有俗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人们渐渐接受了西式风俗,采取婚礼形式.。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和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文将从演变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变迁。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1. 世代相传的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观念,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
例如,《礼记》中记载的婚礼程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在过去,人们多以农耕为生,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因此承载了世代相传的婚礼习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变。
2. 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在近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传统婚礼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婚姻的认识和观念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婚礼习俗逐渐受到挑战和冲击。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幸福感,这也导致了婚礼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3. 文化融合与创新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也在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西方的婚礼风格逐渐影响了中国,一些新的婚礼形式和仪式进入中国,和传统婚礼习俗相互融合并创新出新的形式。
例如,婚礼现场的音乐、婚纱摄影等元素都出现在现代中国婚礼中。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意义1. 礼仪和尊重传统传统婚礼习俗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礼仪和传统的尊重。
婚礼仪式中的各种流程,如迎亲、敬茶和拜堂等,都是以典型的礼仪形式展示,让参与者感受到传统婚礼的庄重和美好。
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礼节和家族观念,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化的积极传承。
2. 家庭和社会的联结婚礼习俗作为家庭和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在中国文化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婚礼习俗中的亲友齐聚、互动礼品的交换等环节,强调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且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
通过婚礼习俗的举行,人们加强了社会关系、增进了亲情友情,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传统文化的传递传统婚礼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向后代传递中国的民族文化。
婚俗的变迁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 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 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 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 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 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 “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 “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赠内》 白居易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
(花好月圆) 同心同德美满夫妻 克勤克俭幸福鸳鸯 (比翼双飞)
喜期办喜事皆大欢喜 新春结新婚焕然一新
婚礼用品
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 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 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 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 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 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 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 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 “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 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 进行。
婚礼流程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 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 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 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 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 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中国传统婚俗与礼仪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传统婚俗与礼仪的演变与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传统婚俗与礼仪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也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婚俗与礼仪的演变与变革。
一、历史的追溯中国婚姻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与商朝时期。
在那个时期,婚姻是以家族联姻为原则的,称为“姻族”。
婚姻的重要性与意义也极为显著,这是因为婚姻关乎着家族的荣誉与利益。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清朝时期,婚姻的形式逐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皇帝的婚姻就是非常明显的代表之一。
他们的婚姻不仅关涉到家族荣誉与利益,同时也是涉及到全国的政治利益与稳定。
因此,清朝的皇帝在选择妻子时需要进行极为谨慎的考虑。
二、传统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重要仪式,包括订婚、婚礼、送嫁。
在传统婚礼中,喜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礼仪。
喜帖通常包含订婚、结婚时间、地点、节目等信息。
此外,拜堂礼、喜酒、彩礼、迎亲、拜堂、拜天地、敬茶、抛绣球、洞房花烛等传统礼仪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传统婚礼中,嫁妆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贵贱,只要是有嫁妆的婚姻都被认为是高贵婚姻。
嫁妆通常由各种细腻且美观的东西组成,例如:镜子、银盒、皮箱、簪子、项链等,这些礼品表示着嫁娶的重要性与荣誉。
三、现代的变化现代的婚姻通常注重的是爱情之间的声誉,而不是嫁娶的地位与荣誉。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婚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许多聘礼、彩礼等传统元素被废除,这使得传统的婚姻方式变得更为简单而不失庄重。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文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婚礼形式也应运而生。
例如西式婚礼、主题婚礼、海外婚礼等,这些不同的婚礼形式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与全新的体验,使得当代婚礼成为了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庆典。
同时,在现代婚礼中,自由选择婚姻的思想已经更加普及。
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甚至性别都已经成为了可能的选择。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精神、文化与道德的前进与进步。
四、结语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婚俗与礼仪的演变与变革表明了中国社会在历史上的变化与进步。
中国婚礼的起源及礼俗
婚礼的起源及礼俗婚礼的起源及礼俗婚姻的语源:《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婚姻二字本作「昏姻」或「昏因」,有三种意义:一是指嫁娶之仪式:汉代郑玄说:『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唐代孔颖达疏谓『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在过去婚礼以昏为期,男方必须於黄昏时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嫁入男方家,透过嫁娶而形成家庭,历代重视形式婚,除去仪式则非婚姻,因此所谓的婚姻所指的就是嫁娶之仪式。
一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婿曰昏,妻曰姻』《礼记.经解注》,孔颖达疏谓『…尔雅据男女父母,此据男女之身,婿则昏时而迎,妇则因而随之,故云婿曰昏,妻曰姻』,男女双方於昏时进行嫁娶,所以称婿为昏,妻为姻,所指为婚姻用语,是基於婚礼一义而产生的。
一是指姻亲之关系:由姻亲关系又可分亲家及两家亲属『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几千年来,男方於昏时迎娶女方,妇因男而来,并随而订定夫妻与戚属的关系,因此婚姻也可用来表明夫妻一方与他方亲属的关系。
结婚仪式的起源: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
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
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
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
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
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
中国婚礼文化的起源
中国婚礼文化的起源中国的婚礼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婚礼作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反映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下面将从古代婚礼的起源、传统婚礼的流程和婚礼文化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中国的婚礼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当时,婚姻制度还主要服从于家族和社会的需要,强调的是家族间的联姻关系。
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家族的血脉,维护家族的利益。
因此,婚姻多为亲家牵线搭桥而成,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和感情。
传统的中国婚礼流程通常包括订婚、过大礼、婚礼和娶妻四个环节。
订婚是指男女双方确定结婚的意向,并商定婚期和聘礼。
过大礼是指男方家庭给女方送礼,以示尊重和认可。
这个环节通常会进行一些仪式,如举行婚礼吉日、拜堂和交换婚戒等。
婚礼是指举行主要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一般有祭祀、拜堂、敬酒、折桂、宴饮等环节。
娶妻是指男方将新娘接回家庭,正式开始新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婚礼文化也发生了一些演变。
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逐渐式微,新的婚礼形式也开始出现。
首先,现代人对婚姻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婚姻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喜好和感情基础上的伴侣关系。
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婚礼的追求和期望,开始追求个性化、浪漫化和多样化的仪式。
其次,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使得人们在选择伴侣和举办婚礼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余地。
不再强调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期望,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幸福。
婚礼的形式和风格也更多地受到新人个人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可能结合西方婚礼的元素,或者选择异国风情的仪式和场地。
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给婚礼带来了新的变革。
如今,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婚礼的喜悦和幸福。
新媒体也为婚礼策划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总之,中国的婚礼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婚礼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利益,而现代婚礼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感受。
婚礼传承:婚礼的历史和文化
婚礼传承:婚礼的历史和文化婚礼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它不仅代表着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从古至今的各种婚礼习俗和仪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礼文化。
本文将探讨婚礼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仪式背后的意义。
一、婚礼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婚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走婚”,即男女双方并不真正结为夫妻,而是过一段时间后,男方再离开女方。
随着社会的演化和经济的发展,婚姻制度逐渐规范化,从而形成了以“配偶制”为主导的婚姻制度。
各个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仪式和习俗。
在中国古代,婚礼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承载了家族的繁衍和传承。
婚礼仪式严谨而庄重,通常包括过门、拜堂、交杯酒、敬茶等环节。
这些仪式代表着对长辈的尊重、表达感情的方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二、婚礼习俗的多样性婚礼习俗因地域、民族和宗教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西方文化中,主要有白色婚纱和新郎礼服、花童、教堂婚礼等的传统。
而在印度,婚礼则少不了盛装打扮、花环和象征性的火炬等元素。
此外,还有非洲的土著部落婚礼、日本的茶道婚礼等,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魅力。
通过参与和体验这些婚礼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婚礼的意义和价值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家族、社会和国家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婚礼代表着爱情的承诺和责任,是夫妻之间相互关怀和支持的基础。
婚礼还体现了家族观念的延续,通过传承家族的血脉、财产和文化,维系着家族的连结。
同时,婚礼也是社交交流的场合,它给予亲朋好友们参与和庆贺的机会,展示着家族和夫妻幸福的同时,也增进了友谊和团结。
婚礼因此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的象征。
四、当代婚礼的变革与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婚礼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婚礼的要求越来越注重个性和创新,许多新颖的婚礼形式和仪式逐渐流行起来,如户外婚礼、主题婚礼和婚礼DIY等。
中国婚礼发展史
中国婚礼发展史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礼的诸种规定和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的三书六礼、结婚年龄、陪嫁制度和同姓不婚等等,虽然跟现代的婚礼习俗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产生一定的影响。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
古语云:“ 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者, 礼之本也”。
这就是说, 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
因此, 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 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 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
夏商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制婚礼周代的婚姻礼仪“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中的前五礼都是准备工作。
正婚礼流程有:沃盥、对席、同牢合卺。
细分有:趋、止、揖、却扇、奉匜沃盥、共牢而食、夫妇食黍、饮汤、咂酱、酳、合卺而饮、礼毕.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浅红)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
蔽膝随裳,棕红色。
大带黑色。
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
以芈月传为例,新娘入殿趋,止,揖却扇奉匜沃盥:洗手大婚礼仪开始:共牢而食:一起吃一片乳猪夫妇食粟饮汤咂酱酳:这里是以酒漱口的意思合卺而饮以葫芦瓢为酒器喝交杯酒而我们常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新娘出嫁必须以泪洗面的哭嫁习俗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在举行婚礼之时,女家则必须表示出失去亲人的悲哀状,而男家也不能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礼记·曾子问》:"孑L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曰不举乐,思嗣亲也。
婚嫁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婚嫁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是一个深具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话题。
从古至今,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起源及发展演变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长河。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开始,为大家介绍婚嫁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
史前时代的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部落社会的野蛮时代,人类还未形成明确的社会制度,婚姻制度也相对简单。
最早的婚姻制度是通过原始社会中的原始交配形式而建立。
古代人们以原始共产主义为基础,实行一夫一妻的制度,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婚姻制度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各种形式的婚姻并存。
在这个时期,男女关系十分自由,没有明确的家庭结构,更没有和家庭有关的法律法规。
而在婚姻制度方面,则是以族、姓、德、财为基础的。
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巴比伦等地都存在一夫多妻的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向来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这主要源自于部分地区的土地所有制。
而印度则存在一夫多妻制,婚姻制度受印度教的影响,婚姻不仅是一种私事,更是一种宗教仪式。
古巴比伦则存在一夫多妻制,同时还有一妻多夫的少见情况。
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是相对混乱的,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法律来加以约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婚姻制度逐渐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古代希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一夫一妻制度的国家,婚姻制度相对规范,且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古罗马时期,则实行一夫一妻制,对婚姻制度有着较为清晰的规范和约束。
近代欧洲则呈现出了父权制度,婚姻制度中男权至高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婚姻制度日趋规范,婚姻之间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约束,从而推动了婚姻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多以父权为主,女性地位较低,婚配也大多是由父母决定。
婚姻制度往往以血统、家族利益以及社会道德为依据,几乎没有了个体的自由选择。
而在西方,婚姻制度也是以男权至上的形式,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婚姻更多是一项利益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结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