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推荐于 2017.10.13组织行为学》归纳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相反,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
2、投射现象: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制别人也有。
3、晕轮效应:当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后,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
4、社会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玻璃天花板)5、制约现象:是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6、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应用:企业形象设计;招聘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价;成就归因;印象管理及其识别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讨好技巧、做恰当的自我表露二、态度改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2、认知不协调理论(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改变或否定一方、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3、平衡理论(人际关系的平衡因素、费力最小原则)影响因素:1、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2、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沟通背景)改变方法:1、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2、参照群体引导(目标管理)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过度理论)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5、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禁果逆反=潘格拉效应希望)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三、内容型与过程性激励理论内容型:1、Maslow需求理论:1、生理、2安全、3、友爱、4、尊重、5、自我实现2、 Mcclelland成就激励理论:1、权力、2、成就、3、亲和3、Weiner归因理论:可控因素:能力、努力;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4、 Alderfer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物质安全和基本生理需要)2、归属需要(社会和人际安全需要)3、发展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5、 Herzberg双因素论:保健因素(外因);激励因素(内因)过程型:Vroom期望理论; Adams公平理论; Skinner强化理论四、人际吸引的条件1、距离2、熟悉3、个人特征(才能、外貌吸引力、个性品质)4、相似与互补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技术:PAC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五、领导理论:1、特质:1、天资2、主动性3、洞察力、4、自信心5、与下级关系6、决断能力7、成熟度8、性别9、职业成就的需要10、自我实现的需要11、指挥他人的需要12、金钱的需要13、工作稳定性的需要2、行为风格:1、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2、参与式与指令式领导民主与专制的对比3、双维理论:结构与关怀、员工导向与生产导向、关心人与关心生产3、权变:1、费德勒模型:领导和被领导、任务明确程序化、领导全力与各方面参与度2、情境领导理论: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行为、工作行为,低、高3、路径----目标理论:指令型、参与型、支持型、成就型。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含义;2、组织和环境;3、组织的演变;4、组织和管理二、组织行为:个体;团体;组织。
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2、实验方法;3、数量统计方法;4、比较研究方法。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历程和理论成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1、管理学产生前的组织行为学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劳动分工(工作专门化);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age):《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工厂制度贬低了工人的利益2 、古典理论时代(1900—1930年代中期)3、行为学派时代:人事办公室的诞生;闵斯特伯格(Huga Mǔnsterberg)与工业心理学的诞生;劳动法案;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科学的兴起:霍桑实验4、人力资源学派: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的观点;权变学派——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西方管理中对人性假设的理论一、西方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二、对人性的假设1、X理论: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2、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人际技能的重要性:①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腾飞②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任高绩效的员工③拥有优秀人际技能的管理者可能会使工作场所更令人愉悦从而带良好的经济效益④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概念技能(掌握和统领全局的能力)第二章组织中的多元化多元化劳动力的两种主要形式:表层多元化:导致员工通过刻板印象和假设来感知彼此深层多元化:人格和价值观关键的传记特征:年龄,性别,种族,残疾,在职服务时间在组织环境中的作用:这些表层特征间的差异可能会成为歧视员工的根源,抵制年龄歧视也许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元化:①构建多元化的积极氛围努力理解并尊重员工个体独特的传记特征;招聘、遴选、晋升公平客观②群体中的多元化有助于群体绩效(可以利用差异的优势)③有效的多元化项目通过多种努力来充分利用多元化;为招聘、遴选及培训和开发制定策略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态度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行为这些成分之间的关联:态度的认知成分是对事物的一种描述或看法。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态度始终决定行为吗?为什么?态度不始终决定行为。
有时行为决定态度。
认知失调,即个体可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矛盾的态度。
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都会令人不安,因此个体会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
他们将会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在所者源市得出结论,人们确实会在他们的态度芝间成者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态度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调节变量” 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人们发现在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即为态度的重要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的可提取性、社会压力的存在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有过直接经验。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 本质: 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 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 实用性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3.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定义研究内容异同5.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 管理科学的发展 p219 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 控制等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 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 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 p4产生原因 ——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 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
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 持久活力。
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1924 年~1932 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组织行为学课程知识点
1.组织: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定的正式关系的集合体。
2.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4.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1.个性(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气质:气质是不以个体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一系列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4.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喜欢或不喜欢5.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6.价值观对管理人员的影响企业和组织要不断地作出决策,而任何决策都会受到组织中的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系会影响到:(1)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3)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4)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5)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8)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选择7.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a.工作性质 b.报酬 c.晋升 d.领导的管理方式 e.工作中的人际关系f.工作条件8、员工表达不满意的途径:一建设性/破坏性维度二积极性/消极性维度退出建议忠诚怠工9.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了解)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者技术观: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组织行为学的框架个体行为能力、知觉、性格激励如何认识人工作态度群体规范以群体压力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群体决策如何协调人为谈判中群体沟通心群体冲突管领导行为、组织理论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如何让组织更组织文化利于人的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及理论基础心理学——个体水平;社会心理学——群体水平;人类学与社会学——组织水平5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霍桑实验、群体动态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结果表明: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人群关系理论的研究表明:组织活动效果依赖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相互作用,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人群关系学派开辟了管理的社会—心理研究方向,成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7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低到高组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它对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9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对应理论管理对策奖励方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任务式管理金钱(外在奖励)“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内在奖励“社会人”人群关系理论参与式管理集体奖励“复杂人”超Y理论(权变理论)随环境而定因地制宜10、能力: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
第一章:何为组织行为学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如:员工日常工作,人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行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角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人本身③研究群体和组织行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用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经历,直觉,权威,科学2.多学科性:心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行为社会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一个领域是变革人类学: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文化环境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行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研究人格,能力,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面: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工作单元。
③组织层面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作专业化与生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方法”)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大量的员工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③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运动)麦格雷戈XY理论X理论:人性假设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不愿负责任。
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
大多数人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响。
大多数人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Y理论: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
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
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条件适当,人们会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
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行为学:内心,个体,人际五核心:自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5.组织行为学与管理: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人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与配置,从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性化与团队合作的冲突 ⑤员工多元化
1、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如
下共同点:①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的知觉问题。②冲突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成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③冲突的主题可以使组
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使毅力、权利、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
的集合 条件(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持续的互动关系 ③有共同规范 ④有共 同的目标导向 2、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把个体力量汇集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 员的需求 3、群体的分类 ①假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 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⑥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角色及各自包含内容 ①自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②任务角 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③维护者: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5、群体行为特性 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6、群体士气的七个特征:①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②群体 成员中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③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 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每一个成员都明确掌握群 体的共同目标 ⑥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⑦各成员承认群体的 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倾向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①群体成员间相处时间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③群体规模 ④群体 中的性别构成 ⑤外部威胁 ⑥历史上的成功 8、群体发张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完成阶段、停止阶段 9、群体内互动:最常出现的现象:从众性和社会惰化 经常出现的现象:协同效应、社会 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概念:组织实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的含义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他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独立的法人,并且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3、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4、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组织行为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8、越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就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0、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
11、个体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组织行为的层次关系,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1至4层)12、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13、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4、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组织: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激励: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
4、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5、非正式群体: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6、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善加引导。
7、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倒退。
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改变和冻结。
10、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1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6)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12、简述ERG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ERG理论,又称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斯蒂芬·P·罗宾斯。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第二章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归因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海德提出的。
影响角色认知的因素: 1对角色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2)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3)环境及时代的变化;社会知觉偏差的类型: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效应、对比效应;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环境。
前景理论—丹尼尔·卡纳曼;渐进决策模型—查尔斯·林德布罗姆;第三章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情景。
个性的特点:1.总和性;2.稳定性;3.差异性;X理论—麦格雷戈—经纪人—恐吓惩罚型;行为科学理论—梅奥—社会人—奖励型;Y理论—麦格雷戈—自我实现人—激励特性型;超Y 理论—薛恩—复杂人—权变性;Z理论—大内—文化人—文化型。
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①职业和气质相匹配;②根据气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做的思想工作;③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的相辅与互补性;性格是个体对实现稳定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性向和成就三种。
智力是指个人的一般能力;性向是指个人可以发展的潜在能力;成就是指个人通过教育或培训对学识、知识和技能方面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行为。
在实践中,组织行为学可以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以及改善组织文化和领导力。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1. 个体特征:个人的性格、态度、价值观等,对其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 员工动机:个体的动机水平和动机类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行为。
3. 知觉和情绪:个体对组织和工作环境的知觉和情绪状态对其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组织文化和价值观1.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员工共同持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团队动力学1. 团队特征:团队成员的个人特征、个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对团队的运作产生影响。
2. 决策过程:团队中的决策过程对团队的效果和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团队动力学:团队的凝聚力、信任度、互动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团队绩效。
四、领导与管理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和行为会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和绩效。
2. 激励和反馈:领导者的激励和反馈对员工的动机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 员工参与:领导者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五、组织变革和发展1. 变革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革对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有效的变革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成功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
2. 学习与发展:组织需要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组织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了解这些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行为。
无论是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还是管理者,运用这些知识点可以促进个人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组织行为学还在不断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
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
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
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
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4. 有效的管理活动与成功的管理活动
(1)有效的管理活动
其是根据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的。
对于有效的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2)成功的管理活动
其是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的。
对于成功的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5. 有关管理者工作的总结
贯穿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和活动中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这些观点都认识到对人的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不管它被称为“领导职能”、“人际交往的角色”、“人际技能”,还是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社交活动”,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而且成功,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了解组织行为学
1.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