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具体是第七单元的《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深入学习除法的意义,以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情景,让学生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乘除法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乘除法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道具,用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入除法的概念,让学生们感受到除法的存在。
2. 通过PPT讲解除法的意义,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配合实际的例题进行讲解。
3. 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巩固他们对于除法的理解和乘除法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会清晰地展示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除法的意义,并给出一个实际问题,用除法解决。
答案:除法的意义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即将总数分配到每个部分。
例如,如果有12个糖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分到12除以3等于4个糖果。
答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即10厘米乘以5厘米等于50平方厘米。
同样,也可以通过长除以宽来计算,即10厘米除以5厘米等于2厘米,然后再乘以宽5厘米,也等于50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于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随堂练习中,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乘除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我在课后多加引导和辅导。
《认识除法》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
以下是一篇以《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為主題的文档,主要針對小學生進行教學: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基本概念: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2. 简单的除法运算: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
3. 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引入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除法的好奇心,然后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
2. 新知识讲解: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3. 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老师在一旁指导和纠正错误。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 练习测试:通过练习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反馈交流: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认识除法》數學教案設計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实际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为后续的乘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乘除法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除法的意义及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乘法、除法的意义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实例:包括日常生活、数学故事等实例。
3.学习材料:练习题、小组讨论纸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乘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除法的实际意义。
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例中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乘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除法应用题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除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除法口诀。
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使用除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 多位数的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习题册。
2. 学具:进位、借位小棒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都学过加法和减法了,那除法是什么意思呢?”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除法的定义和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它是求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后的商。
”2. 教师使用示例进行讲解:“比如7除以2,我们用7个小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多少个小球?”3. 学生思考后回答:“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3个小球,还剩下1个小球不能再平均分了。
”4. 教师将示例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写除法算式“7÷2=3...1”。
5. 教师进一步讲解多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使用示例进行演示。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题目,让学生用纸和笔完成计算。
2. 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换答案并进行批改。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解题步骤不完整的除法计算题目,让学生补充完整。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多位数的除法计算题目,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2.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除法的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计算的规律。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除法需要勤奋练习。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下节课检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对于多位数的除法计算,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需要继续强化练习和巩固。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了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利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概念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的内容,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动物园、水果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知道动物园里有多少只动物,或者水果店里有多少个水果,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除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3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被除数、除数和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的除法运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但对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呈现和操练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拓展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除法的意义和应用。
2.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5.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练习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除法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游戏道具:准备一些游戏道具,用于游戏教学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分水果,引入除法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将一些水果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引导学生关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被除数、除数和商。
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除法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2. 学生能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清楚地表达解题思路。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入: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除法问题。
2. 概念解释: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3. 解题方法:整除、简便计算、列竖式等方法。
4. 实际应用:买菜、分糖果、拆分物品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实际生活中与除法相关的问题,如:小明买了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除法解决这个问题?2. 概念解释:解释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 除数:表示将被除数分成几等份。
- 被除数:需要被分成几等份的数量。
- 商:表示每个等份的数量。
- 余数:表示不能被整除的部分。
3. 解题方法:介绍不同的解题方法:- 整除法:当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整除时,商就是整除的结果。
- 简便计算:例子:80 ÷ 4 = 20,20 × 4 = 80,所以80除以4等于20。
- 列竖式计算:详细演示列竖式的计算步骤,强调对位相除的关键。
4. 实际应用:将除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 小明买了27个橘子,要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几个?- 一桶油有400升,需要用到25辆卡车运送完毕,请问每辆卡车需要运送多少升油?5. 总结:总结除法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反思。
- 除法是一种将数量平均分配的方法。
- 除法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配和拆分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笔记:鼓励学生积极记录课堂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和方法。
五、延伸拓展:1. 设计更多生活中与除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除法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题思路。
除法的意义_教案教学设计_1
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问题情境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口算:7×5=9×6=()×4=3235÷5=54÷6=32÷()=835÷7=54÷9=()÷4=8(二)学习新课1.教学.(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考讨论:(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启发同学想: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自己举例,如8÷1=8,100÷1=100,…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如以0÷0为例.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1)口算:①4×5②320÷820÷4320÷4020÷540×8(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引导学生概括: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反馈: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3.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性提问:(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2)是什么?(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四)作业练习十五第2,5,6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板书设计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②④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③④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班?4×5=20320÷8=4020÷4=5320÷40=820÷5=440÷8=320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除法的定义
2. 除法的符号与读法
3. 除法的性质
4. 除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者生活实例引出除法概念,如分蛋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是"平均分配"的过程。
(二)新知讲解:
1. 除法的定义: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就是除法。
2. 除法的符号与读法:用"/"表示除法,例如5/3读作"五除以三"。
3. 除法的性质:除法满足交换律,即a÷b=b÷a;除法不满足结合律。
(三)例题解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进行除法运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除法。
(五)总结反馈: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除法的兴趣。
2. 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
3. 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除法的实际应用。
4.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只是一个大概的教学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解释清楚知识点,又要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除法的意义卫滨区人民路小学郭兆娜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7——68 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1、0 在除法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理念: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1、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2、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向导”若干份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1、师生谈话师:数学知识总是离不开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不信呢,咱们今天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游戏干什么呢?就是猜数。
多媒体出示扑克牌,让学生猜出一共有多少张?共三次机会。
…… 师:很遗憾,你们都没猜对,郭老师有个好办法,我只学一句话,让你们都能猜对,想学吗?2、引出题目如果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成4 摞,每摞7 张,你们猜一共多少张?学生猜出28 张后,教师指名说是怎样想的?然后多媒体演示发牌过程。
3、学生看图编题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X 7= 28张)①28 - 4= 7张)②28 - 7= 4摞)③然后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揭示课题师:第(2)、(3)个算式是什么运算?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除法的意义” 。
二、探究新知1、理解除法的意义(1)观察、比较(略)(2)汇报交流师生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指导学法板书、观察、比较2、认识1、0 在除法中的特性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向导(2)学生口头填空——教师引导观察——寻找规律(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4)总结规律:a 任何数除以1 都得原数;b 0 除以一个非0 的数还得0;c 0 不能作除数。
(5)指导学法板书:分析3、看书质疑,发现问题师: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初步小结,指导方法师:今天同学们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下面让我们继续努力,应用知识来完成练习与思考。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数学教案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 讲解并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并解答一些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苹果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有些情况下,物品无法平均分配,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1. 定义有余数的除法: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有限小数而不能整除,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表达方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 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有余数的除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旁边指导。
(四)解决问题:提出一些涉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以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家庭作业:设计一些有余数的除法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除法的意义教案除法的意义教案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问题情境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口算:7×5= 9×6=( )×4=3235÷5= 54÷6= 32÷( )=835÷7= 54÷9=( )÷4=8(二)学习新课1.教学除法的意义.(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考讨论:(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启发同学想: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1)口算:①4×5 ②320÷820÷4 320÷4020÷5 40×8(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引导学生概括: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3.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性提问:(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四)作业练习十五第2,5,6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新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除法的意义,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板书设计除法的意义篇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吴梅芳执教(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林苗评析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除法的意义【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
2.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
板书课题:乘法的意义。
二、新课教学1.教学除法的意义(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
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2.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验算习惯.
目标:掌握除法的意义各部分的关系,为计算除法奠定基础。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பைடு நூலகம்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后,教师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做一做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以电子版形式通过微信发送到学生家长微信群)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四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的方法。单纯的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学生会感到没有兴趣,但这部分知识是以后学生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我为了在教学时得心应手,兴趣浓厚,我积极动脑,开拓创新,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我决定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后理解并能掌握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还小,逻辑思维不强,我依托具体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除法的意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除法的意义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教师出示第67页第(1)题,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为什么?”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40×4=160(人)“在这个乘法算式中,40和4是什么数?160呢?”教师在上面算式40和4的下面写因数,在160的下面写积。
“结合这个例题想一想,乘法是什么求什么的运算?”教师强调指出:乘法是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
2.教师出示第67页第(2)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板书:160÷4=40 (人)。
3.教师出示第67页第(3)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什么?求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板书:160÷4=4 (班)。
“计算第(2)题和第(3)题所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所涉及的数有哪些?跟乘法的一样吗?”“计算第(1)题所列出的乘法算式是两个因数求积的运算,看一看除法是什么求什么的运算?”教师概括:除法是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7页的下面关于除法概念的结语,齐读两遍。
“在除法算式中,的积叫什么数?的一个因数叫什么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什么数?”学生答复后,教师在除法算式的160的下面写被除数,在的因数的下面写除数,在所求的因数的下面写商。
4.让学生看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提问:“刚刚我们看到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所涉及的数是一样的,再比拟一下,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三个算式还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进展概括:不相同的地方有:计算方法不同,一个是乘法两个是除法;数和数不同。
接着提问:“在乘法算式中哪两个数是的?哪个数是的?”“再仔细观察一下,在上面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的已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概括:从上面的三个算式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中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的;在乘法算式中的,在除法算式中变成了的;这就是说乘法算式中的条件和问题与除法中的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
【教学设计】除法的意义_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学具摆一摆,理解除法计算的意义,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
3.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内教师、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起举行了盛大的聚会,和小熊跳拉手舞,和小松鼠做游戏,美丽的大森林可真是小动物们快乐的天堂啊!可是好景不长,森林里发生了一场水灾,好多小动物都被水围困,狮子队长紧急调动狮子救援队准备营救,到底这些小动物们得救了吗?狮子是怎样救它们的?我们一起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2.出示情境图。
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将信息分类。
教师总结:在信息多的时候要将信息进行分类,这样看起来清楚。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师板贴数学问题。
①小鹿有15只,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②小熊有8只,每条船能坐2只,救小熊需要几条船?狮子的数学信息只有一条,提示学生理解想要提出数学问题通常需要两条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另一条数学信息,从而了解很多时候数学信息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隐藏在图中,需要细心观察才会发现。
③狮子10只,分成5组,平均每组有几只?【设计意图:设计森林发洪水需要紧急救援的情境,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用时:20分钟)1.解决第一个问题,理解除法第一个意义。
学生猜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学生在前两个信息窗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孩子回答“5条”。
教师板书“5条?”引导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解决问题。
(1)同桌合作摆小正方体,15个小正方体,每3个分成一组,平均分成了5组。
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版第八册67~68页《除法的意义》2、教材简析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根底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和讲减法的意义一样,教材也是通过三道应用题为载体,从除法和乘法的联络概括出除法的意义。
教材对1、0在除法算式的特性做了比拟系统的总结。
其中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局部知识是教学难点,以后在学习分数、约分、比等知识时经常要用到。
3、学情简析所授教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推理、验证、归纳等才能。
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笔算和口算除法,并会进展简单的验算。
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构造,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大量的探究性平台,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4、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掌握除法与乘法的联络,理解除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才能目的: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进步观察,分析^p 、比拟、判断、抽象、概括等才能。
情感目的: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浸透转化思想。
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6、教学程序(一)在生活的信息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络1、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师生互相猜想年龄,得出两条信息;老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2、通过以上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3倍)3、让学生从这三条信息当中任选两条,并提出一个问题。
(1)学生今年10岁,老师年龄是学生的3倍,老师今年多大?(2)老师今年30岁,学生今年10岁,老师是学生年龄的几倍?(3)老师今年30岁,是学生年龄的3倍,学生今年多大?4、指明学生列式并计算。
【虽然这局部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浓重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意义四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意义导读: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没有一个优秀的备课教案、教学设计,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难展示出优秀的教学水平。
为此,查字典数学网小编末宝给带来了此份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咯,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除法的意义和第32页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完成第32页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已学的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之间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除法之间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把第37页除法的意义中的三个例题分别写在三张纸条上。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要来复习总结除法。
一、学习除法的意义1.教师出示第31页第(1)、(2)、(3)题教师:除法是和乘法相反的运算,通常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学习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教师提问:想-想,乘法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教师板书: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最基本的关系式是什么?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可以做什么?3.做教科书第38页上面做一做教师说明题意,强调不要计算根据题目给出的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4。
做练习七的第1-4题。
(1)第1题,提问:第1小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总重量和筐数;求每筐的重量,怎样求?为什么?(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3)第3、4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根据。
三、自学1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教师出示下面各题检验学习情况。
(1)101=(2)05=(3)50=(4)00=311=025=100=1981=0987=7890=四、作业练习七的第5、6题。
除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
除法的意义李仙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除法二、探究新知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
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四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
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
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反馈:
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
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④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④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班?
教学文本 | DOCUMENT TEMPLATE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5=20 320÷8=40
20÷4=5 320÷40=8
20÷5=4 40÷8=320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