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发展史

合集下载

硬盘发展史(下)

硬盘发展史(下)

取 头 成 为 新 技 术创 新 的核心 , 推 动 了硬 盘容量 的大 幅度增 长 。 这
便 是 磁 阻 磁 头 ( m a g n e t ic — r e s is t iv e ), 它 的 读 取 头 能 将 磁 场 的 变
化 转化 为 电阻 , 相 比使 用 薄膜线 圈进行 电磁 感应 的读取 头 , 这 种
时期 , 要 实现 硬 盘 性能最大 化 , 需要 在控制硬 盘 的同 时还 能额外
兼顾 硬 盘 内部 的结 构 和 配 置 。 硬 盘 的配 置 已 经 尽 可 能地 被 简 化 ,
而 必 要 的 控制操 作 则 由外部 控 制器 来 完成 。
此 时 , 三 家公 司联合推 出 了新 的接 口 标准— — 电子 集成驱 动
以带动 磁 头寻 道 , 这 样主 机 控 制器 会 对寻 道 结 束 的信号 进 行确认 。
5 2 5 英 寸硬 盘 推 动 了 步 进 马 达 的在 磁 头 定 位 里 的应 用 。 换 句 话 而
言 , 给 步 进 马 达 一 个 脉 ;中信 号 , 则 马 达 转 过 一 个 步 距 角 , 同 时 为
功 地 实现 了 更 高 的输 出 , 这 一 现 象被 称 为 “ 巨 磁 效应 ” 。 如 今 。
读磁 取 头 的发展 更 进 了一 步 , 出现 了 利 用量 子 力学隧道 效应 的隧
一 个磁 道 完成一 个寻道 过程 。 用今天 的标准看 , 这 是 种非常迟 钝
的设 备 , 但 由于 其速 度 比软 盘 快 、 容 量 比软 盘 大 。 它 得 以被 逐 步
采用b
随后 , 出现 了 更 加 先进 的 S T 一 4 12 接 口 标 准 以及 增强 型 小 型

PC硬盘发展进化史

PC硬盘发展进化史

PC硬盘发展进化史2009-09-24D.K《微型计算机》2009年9月上自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刻起,存储设备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计算机性能的好坏只是影响运算数据的速度,而存储设备的使命则是保证大家的研究所得以及运算数据得以延续。

不夸张地说,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硬盘里面的……远古时期的老家伙们!习惯了现代硬盘的新手朋友们绝对想不到“远古时期”的老家伙们长什么样。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IBM 350 RAMAC,这个大家伙足足有几吨重,里面还装有50张24英寸的盘片,别看它样子挺吓人,其实容量只有5MB。

IBM 350 RAMAC随后的日子里硬盘不断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仍有很多巨型机使用尺寸硕大的硬盘,如下面这个14英寸的家伙,对比旁边的可乐瓶,你就知道它有多大了——而事实上,这块硬盘的容量也仅有100MB左右。

14英寸的东芝硬盘什么是温彻斯特硬盘?大家经常在计算机类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字“温彻斯特硬盘”,那什么是温彻斯特硬盘呢?温彻斯特硬盘最早来源于IBM 3340存储器,它有两个30MB的存储单元;而当时非常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其口径和装弹量恰好也有两个“30”,所以IBM的内部研发人员便将3340的研发代号叫做“温彻斯特”,在这块硬盘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硬盘的雏形。

在温彻斯特硬盘内部是一个密封的结构,盘片、磁头以及驱动装置都被安置其中。

在工作时盘片会飞速旋转,而磁头则依靠盘片旋转时的高速气流悬浮在盘片上方,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24英寸的盘片有多大?想象一下,你的自行车轮胎也不过26英寸而已……5.25英寸,第一块面向个人的硬盘诞生真正的面向个人用户的硬盘是1980前后推出的5.25英寸规格的产品,在当时苹果、IBM等厂商纷纷推出个人电脑,所以针对个人用户的硬盘产品变得非常吃香。

而鲜有人知晓得是真正的幕后英雄——IBM的薄膜磁头技术,正是因为它我们才彻底告别了那些庞然大物们。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存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的发展和不断变革,才让我们现在能够方便地存储和获取数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1. 磁带存储磁带存储是存储设备的开端,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那个时候,它是一种高科技,而且只能由一些大型公司才能购买和使用。

开始时,磁带存储只能够用于存储少量的数据,而且速度也很慢。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带存储的容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速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直到80年代,磁带存储成为了公司和政府部门的主要数据存储方式。

2. 硬盘存储硬盘存储是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也是19世纪60年代问世的技术。

它与磁带存储相比,速度更快,而且容量更大。

在那个时候,它也只能够被大型公司所使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硬盘的价格不断下降,容量也在不断提升。

又径直到2005年,硬盘已成为普及的存储设备,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同时,这份设备也成为了计算机的一项标配。

3. 闪存存储在21世纪初,闪存存储的概念问世。

闪存存储是另一种便携式储存方式,磁带存储或硬盘存储无法替代。

它以存储体积小,可移动性强和抗震性强着称。

一些设备上,例如数码相机或手机,取代了传统的存储方式。

正如同其他存储设备,闪存存储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过去的十年里,其容量不断提升,斯蒂芬·阿夫·迈耶斯已经将闪存存储的容量提升到了128GB。

4. 云存储如今,云存储的最早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

这时候的计算机只能够存储很少的数据,而且存储速度也很慢,所以人们开始探索将数据存储到远程服务器上的可能性。

这项技术的第一大突破产生于1999年,那时Overture公司(现为雅虎)推出了Pay-for-Performance Search Placement服务,这意味着 Overture 处理了来自不同客户的多种计费模式,在需要时自动向不同服务器、系统、甚至服务提供商请求,并将结果相加输出。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目录一、概述 (3)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 (3)1.第一块硬盘 (3)2.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4)3.GB级容量硬盘和家用硬盘 (4)4.SATA的出现与TB级别容量的突破 (5)三、机械硬盘具体功能 (5)1.机械硬盘主要技术参数 (5)2.机械硬盘的主要应用 (6)3.机械硬盘的应用优势 (7)四、机械硬盘发展前景及总结 (7)一、概述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运动,加上盘片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磁头就可以定位在盘片的指定位置上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信息通过离磁性表面很近的磁头,由电磁流来改变极性方式被电磁流写到磁盘上,信息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读取。

1这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硬盘,由盘片、盘组、磁盘阵列等组成的外部储存器,在汉语环境下主要意思是指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而后为了与新出的固态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ge Drivers)相区分,将传统的硬盘称为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是计算机外部储存的主要形式,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可自从固态硬盘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几十年来硬盘基本的储存结构,其从性能到体验几乎都全方面胜过了传统的硬盘,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唱衰机械硬盘,传统储存巨头去年裁员的6500人和今年发布的裁员计划的500人几乎全部来自机械硬盘或与之相关产业。

与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防震抗摔性更高,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功耗更低,重量更轻且几乎无噪音,占有绝对优势,然而随着NAND闪存价格一路走高且居高不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注意到性价比更高的机械硬盘,相关的研究也愈加见诸报端。

二、机械硬盘发展历史1. 第一块硬盘世界上第一块硬盘由IBM于1956年设计并制造,名为IBM 350 RAMAC,RAMAC是“计算与控制随机访问方法”(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and Control)的缩写,这款产品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表面涂有磁浆的盘片,体积巨大,但储存容量仅为5MB,但在当时,RAMAC是震惊世人的计算机设备,被用于银行、医疗领域。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发展历史概述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

本文将对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概述,并从硬盘、固态硬盘和云存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硬盘存储技术硬盘是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中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将数据记录在磁性材料的表面上来进行存储。

早期的硬盘容量很小,只能存储几十兆或几百兆的数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硬盘的容量逐渐增大,从几百兆到几十几百GB,再到目前常见的TB级别。

二、固态硬盘存储技术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存储技术,与传统的硬盘相比,它采用了无机固态材料而非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

固态硬盘具有读写速度快、抗震抗摔、耐用等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固态硬盘的容量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成为越来越多计算机用户的选择。

三、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据存储技术,通过将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访问。

相比于传统的本地存储方式,云存储具有无需占用本地设备存储空间、数据备份更加方便安全等优点。

目前,云存储已经成为许多个人和企业的首选,大型云存储服务商如Dropbox、Google Drive等也应运而生。

总结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硬盘、固态硬盘和云存储三个阶段。

从早期的硬盘到现在的固态硬盘,存储容量和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云存储作为新兴的存储方式,减少了用户对本地存储设备的依赖,使得数据存储和管理更加方便。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将会继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高效、可靠、安全的存储解决方案。

硬盘发展史

硬盘发展史

全面的硬盘知识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

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

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1. 早期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早期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

当时的计算机存储器主要采用了一种叫做“延迟线存储器”的技术。

延迟线存储器是一种利用声波在长绳上传播的原理来存储和读取数据的技术。

这种存储器虽然容量较小且读取速度较慢,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

2. 磁芯存储器的出现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磁芯存储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延迟线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利用小巧而坚固的磁铁环来表示二进制数据,这些环可以通过电流来改变其磁性状态,从而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相比于延迟线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并且更加可靠。

3. 位片式DRAM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DRAM(动态随机访问内部)逐渐取代了磁芯存储器成为主流存储器技术。

位片式DRAM是DRAM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出现使得存储器的容量得以大幅提升。

位片式DRAM是一种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存储器,它将大量的存储单元集成在一片芯片上,使得容量可以达到几百兆字节甚至几十吉字节。

4. SRAM和DRAM的竞争在位片式DRAM流行之后,静态随机访问内存(SRAM)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SRAM和DRAM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首先,SRAM不需要刷新操作,因此读写速度更快;其次,SRAM相对于DRAM来说更加稳定可靠;最后,SRAM相对于DRAM来说也更加昂贵。

这些差异使得SRAM和DRAM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各有优势。

5. 闪存技术的兴起随着计算机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以及移动计算设备日益普及,闪存技术开始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存储器技术之一。

闪存是一种基于非易失性内部(NAND)原理的半导体内部,在断电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数据。

闪存具有容量大、体积小、耐用性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存储卡等领域。

6. 存储器技术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下,存储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一方面,DRAM 和闪存等传统存储器技术仍在不断优化和升级,以满足更高容量和更快速度的需求。

古往今来 电脑硬盘发展史历历在目

古往今来 电脑硬盘发展史历历在目

古往今来电脑硬盘发展史历历在目【简介】尽管硬盘不能那摩尔定律来给他定义发展历程,但是更新换代是肯定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好,还是其它设备给硬盘行业的间接施压也好我们总是需要看到发展看到进步。

硬盘的接口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即将洗牌完成的局面,我们一晃眼已经看到了SATA时代的到来。

然而我们以前所熟悉的ATA/IDE接口也将永远的成为历史,INTEL在2000年IDF会上提出了SATA,一改以前IDE 接口(并行ATA), 而是使用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从那以后大家的目光也都慢慢朝着SATA方向望去,伴随着INTEL一步步的走过来SATA终于逐步实现了他继位的梦想。

尽管硬盘不能那摩尔定律来给他定义发展历程,但是更新换代是肯定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好,还是其它设备给硬盘行业的间接施压也好我们总是需要看到发展看到进步。

硬盘是一个半导体与机械的集合体所以他的发展并不能如半导体那样迅猛,时间过了将近10年,盘片技术,电机技术等等都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这些所能改进的地方往往是很有限的,现在终于轮到接口进行革命性的发展了。

虽然我们仍然看到的是一个技术稳步前进的局面,但是这场革命已经预示着硬盘技术又开始前进了,并且加大了步伐。

因为太多的周边发展已经将硬盘推到了一个不得不进行革命的悬崖边上,不光是接口速度,还有硬盘的容量。

我们的宽带的发展相信不过几年就可以普及光纤的速度,甚至千兆网卡平民化应用。

DVD影音文件,刻录机的兴起也都很快可以将我们的现有硬盘蚕食待尽,难说等HD-TV普及的时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换环相扣硬盘要走的路还任重而道远,他并没有像显卡“兔子”那样跑的那么快,还有的时间坐下来休息,尽管如此相信伴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硬盘也不会辜负我们对她的期望。

言归正转。

我们常说叶落归根,不能忘本。

没错就在50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硬盘雏形就这么诞生了,不管我们今天看到他是多么的可笑,幼稚。

硬盘的发展历史

硬盘的发展历史

一、硬盘的发展历史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350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IBM350RAMAC的出现使得航空售票、银行自动化、医疗诊断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引入计算机成为了可能。

1973年,IBM又发明了Winchester(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IBM随后生产的3340硬盘系统即采用了温氏技术,共有两个30MB的子系统。

“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是“温彻斯特”硬盘技术的精髓。

今天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容量虽然已经高达几十GB以上,但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模式。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1979年,IBM 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

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 和Finis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存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从存储技术的起源开始,介绍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磁带存储技术磁带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存储的最早形式之一。

20世纪50年代,磁带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磁带使用磁性材料记录数据,通过磁头读写数据。

磁带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成本低廉的优势,但读写速度较慢,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二、磁盘存储技术磁盘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存储的重要突破。

20世纪60年代,IBM推出了第一款硬盘驱动器,从此磁盘存储成为主流。

磁盘由多个盘片组成,通过机械臂读写数据。

磁盘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点,成为计算机存储的主要形式。

三、固态存储技术固态存储技术是近年来的重要突破。

与传统的磁介质不同,固态存储器使用闪存芯片存储数据,具有非易失性和高速读写的特点。

固态存储器包括固态硬盘(SSD)和闪存卡等形式。

固态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存储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机械硬盘。

四、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是近年来的热门发展方向。

云存储将数据存储在远程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和管理数据。

云存储技术具有容量大、灵活性高、可靠性强的优势,成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首选。

云存储技术还推动了数据中心的发展,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建设了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来提供云存储服务。

五、新兴存储技术除了传统的存储技术,还涌现出一些新兴存储技术。

例如,光存储技术利用激光读写数据,具有高密度和高速度的特点;量子存储技术利用量子态存储数据,具有极高的存储密度和安全性。

这些新兴存储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有望在未来的存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存储技术经历了从磁带到磁盘,再到固态存储和云存储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存储技术将继续创新,为人们提供更高效、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

存储设备的发展史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当今的社会,而存储器的百年发展也同样的惊人的,从最初的打孔机到现在的蓝光DVD,存储器每一步的发展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下面就让我们寻着这条脚印再来回顾下它的发展史,看看是否还能唤起你曾经的记忆,相对最早期的打孔纸卡以及穿孔纸带都以离我们太久远,不妨让我们从磁带开始回忆吧。

● 大型磁带记录——盘式磁带盘式磁带在1950年代,IBM最早把盘式磁带用在数据存储上。

因为一卷磁带可以代替1万张打孔纸卡,于是它马上获得了成功,成为直到80年代之前最为普及的计算机存储设备。

在8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看老电影,当时看待巨大的圆盘来回转,这就是盘式磁带,现在磁带的最大容量已经达到1TB。

● 最珍贵的回忆——盒式录音磁带盒式录音磁带盒式录音磁带应该是80年代人,小时候珍贵的记忆之一。

它显然也是磁带的一种,可是它实在是太普及了,所以要专门说一下。

这是飞利浦公司在1963年发明的,可是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一些计算机,如ZXSpectrum,Commodore 64和AmstradCPC使用它来存储数据。

一盘90分钟的录音磁带,在每一面(记得录音磁带是可以翻面的吗)可以存储700KB到1M 的数据。

现在的一张DVD9光盘,可以保存4500张这样磁带的数据,如果现在要把这些数据全部读出来,那要整整播放281天。

● 超长的存储设备——磁鼓磁鼓一支磁鼓有12英寸长,一分钟可以转1万2千5百转。

它在IBM650系列计算机中被当成主存储器,每支可以保存1万个字符(不到10K)。

●软盘的鼻祖——8英寸软盘软盘是个人计算机(PC)中作为一种可移贮存硬件,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软盘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

当中又分为硬磁区Hard-sectored及软磁区Soft-Sectored。

软式磁盘驱动器则称FDD,软盘片是覆盖磁性涂料的塑料片。

早期的8英寸软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

硬盘发展史(附图片)

硬盘发展史(附图片)

硬盘发展史(附图片)开心粽子 PDF制作“80后”们的儿时,电脑是一抽象又神秘的尤物,而对电脑的初始记忆缘于小学时代,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吗?(在学校的电脑课上),摸到了电脑,学了打字,玩了游戏,用五笔输入法打了一篇文章,很是自豪。

记得在电脑硬盘在教科书里的解释为:硬盘,英文“Hard Disk”,简称HD,它主要用于保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以及运算结果。

在IBM 286、IBM 386时代的用户可能还会记得,当时的PC机并没有硬盘这种配件,因为当时电脑是采用3英寸,5英寸磁盘,这些磁盘容量只有1.4M左右。

在386时代后期,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不过当时人们所接触到的首款硬盘,容量也不过20M大小。

虽然这个容量在目前来看,可能只是一个文件大小,但却足以让很多人兴奋不已。

下面让我们用经典唤醒80后记忆!看看昔日硬盘如今已发展成什么模样。

现代硬盘的鼻祖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当时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容量为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当时这种硬盘被用于银行,医学等领域。

虽然350 RAMAC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但它为计算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68年,IBM公司针对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等缺点,从而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两年之后,磁盘正式诞生。

而后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基于“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硬盘,作为现代硬盘的始祖,这款硬盘的原理与目前的硬盘相似,但是重量依然非常惊人。

而在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项技术令硬盘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速度可以更快。

固态硬盘简介最终版

固态硬盘简介最终版

SSD的设计优势:
1.读写速度快。SSD不需要机械结构,完全的半导体化,不存在数据查找时间、 延迟时间和磁盘寻道时间,数据存取速度快。
如:
拷入一部蓝光50G电影, SSD仅需3~7分钟, 而普通硬盘(HDD), 则至少需要一小时, 是SSD的十几倍。
SSD的设计优势
2. SSD全部采用闪存芯片,经久耐用,防震抗摔,即使发生与硬物碰 撞,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也能够降到最小。
固态硬盘简介
目录
1. 硬盘 2. 机械硬盘(HDD)的发展历程 3. 固态硬盘(SSD)的发展历程 7. SSD的应用范围 7.1 消费类 7.2 服务器 7.3 超算中心 7.4 车载DVR 7.5 云计算 7.6 国防军工 7.7 航空航天 8. SSD行业前景
4. SSD的组成和设计优势 4.1 快捷 4.2 安全 4.3 温度范围大 4.4 无噪音、功耗低、温度低 4.5 重量轻、种类多

机械硬盘的发展历程
回顾1956年IBM公司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仅有5MB的存储空间, 却由50多块24英寸的碟片 组成, 重达一吨, 所占体积在现今人对电脑的 理解来看就是不可想象的。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 如今磁盘式硬盘的体积已经 小至可以放入口袋中带走, 而每英寸磁盘空间可存储的 信息数量, 更增加达5,000万倍。
• SSD(Solid state disk) 固态电子存储芯片列 阵而制成的硬盘 • 主体: PCB板 • 基本部件:
SSD的组成和设计优势
控制芯片 闪存芯片 连接器
• 设计优势: 零寻道时间 低噪音 抗震性强 温度范围大 质量轻
SSD的组成
控制芯片 • 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 芯片上的负荷 • 承担整个数据中转,连接 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 口 缓存芯片 • 辅助控制芯片进行数据处 理 Flash闪存芯片 • NAND Flash闪存芯片是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 • 单层式存储(SLC):结 构简单,寿命较长;成本 高,容量小 • 多层式存储(MLC):以 更高的存储密度换取更低 的存储成本;寿命较短, 出错几率较高

固态硬盘定义及行业发展历程

固态硬盘定义及行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固态硬盘SSD定义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俗称固态驱动器)是一种永久性存储器或非永久性存储器〔的电脑外部存储设备。

固态硬盘用来在电脑中代替常规硬盘。

在固态硬盘中已经没有可以旋转的盘状结构,但是依照人们的命名习惯,这类存储器仍然被称为“硬盘”。

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接口。

它被广泛用于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第二节固态硬盘SSD行业发展历程IBM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块硬盘IBM重新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发展方向上世纪七十代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三星率先发布一款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SanDisk公司发布了.寸GB固态硬盘产品,又继续发布了.寸GB型号东芝推出了其第一款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忆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发布,标识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军固态硬盘行业SSD井喷式发展,各大厂商蜂拥而来,存储虚拟化正式走入新阶段镁光发布了全球首款SATA Gbps接口固态硬盘,终于突破了SATAII接口MB/s的读写速度极限SSD的容量完成从G到G跨越,读取速度高达MB/s固态硬盘控制器巨头SandForce被著名半导体企业LSI公司以高达.亿美元全额现金支付方式收购[],Goldendisk深圳云存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体积最小的CFast固态硬盘,Goldendisk 云存科技推出军工级GB宽温固态硬盘,英特尔企业级固态盘产品也随着用户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实现了从SATA到PCIe接口标准的更新,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主控芯片的成功研发。

第三节固态硬盘SSD分类情况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闪存(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硬盘的发展历史

硬盘的发展历史

一、硬盘的发展历史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350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IBM350RAMAC的出现使得航空售票、银行自动化、医疗诊断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引入计算机成为了可能。

1973年,IBM又发明了Winchester(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IBM随后生产的3340硬盘系统即采用了温氏技术,共有两个30MB的子系统。

“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是“温彻斯特”硬盘技术的精髓。

今天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容量虽然已经高达几十GB以上,但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模式。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1979年,IBM 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

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 和Finis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第一张软盘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

这里之所以给“软盘”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盘。

1971年,Alan Shugart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其容量仅为81KB。

后来,3.5英寸/1.44MB的软盘成为标准的数据软盘,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软盘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才戛然而止。

现在,大家已经很难再睹软盘的芳容了。

⊙第一块硬盘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它的容量只有5MB,但却由50片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这导致其重量高达上百千克。

在当时,这块硬盘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等。

⊙第一款U盘1999年11月,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款采用USB接口与闪存存储介质的移动存储产品,并取名“OnlyDisk”(优盘)。

之后,朗科公司又先后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双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USB2.0闪存盘等产品。

现在,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大家已经将闪存盘叫做“U 盘”了。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还只有U盘这个产品是彻彻底底由中国人发明的,是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现已成为计算机标准配置的产品了。

由于U盘使用的是FLASH芯片作为存储核心,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上无法与硬盘相比,于是有人根据U盘的原理研发出了移动硬盘。

移动硬盘虽然解决了容量与速度问题,但个头大不方便携带,而且由于移动硬盘采用磁存储技术,怕碰怕摔。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幸能够用上速度和容量都可以与硬盘媲美的U盘!。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的发展史

硬盘发展史硬盘概述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

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硬盘发展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

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到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 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马达。

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

7、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8、2000年10月,迈拓收购了昆腾。

9、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

10、2005年日立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的硬盘知识
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体现硬盘好坏的主要参数为传输率,其次的为转速、单片容量、寻道时间、缓存、噪音和S.M.A.R.T.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RAMAC(Random Access Metho dof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
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
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
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
1986年IBM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
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

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

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
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一、硬盘的历史与发展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15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
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 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

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 el(光纤通道),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

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 skstar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

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二、硬盘分类
目前的硬盘产品内部盘片有:5.25,3.5,2.5和1.8英寸(后两种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精密仪器中,现在台式机中常用3.5英寸的盘片);如果按硬盘与电脑之间的数据接口,可分为两大类:IDE接口及SCSI接口硬盘两大阵营。

三、技术规格
目前台式机中硬盘的外形差不了多少,在技术规格上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1.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平均寻道时间当然是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ms的产品。

2.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道至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4.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