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沈思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前,我国财经报道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正确判断国家经济走势、维护国家经济形象、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问题。财经报道应重视正面信息的传递并积极引导舆论、提高财经记者专业素养、牢牢掌握报道话语权、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规范和提升自己的报道,从而使财经报道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钱荒”报道;财经报道;舆论引导

2013年6月,一场由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所引发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国资本市场。6月24日、25日,仅仅两天时间,这场风暴就从沪深两市卷走了以万亿计的市值。其实早在6月6日,微博等自媒体即传出银行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并未引起大的关注。而19日、20日两天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再一次全线飙升,利率大幅上升至13.44%,创历史新高。这种情况经各类媒体的渲染,紧张情绪迅速蔓延。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纷纷设置专题报道,传统财经纸媒连夜赶制专版专刊,都市类报纸也纷纷加入这场“钱荒”报道。在微博和其他一些财经社区,除了一些媒体的官方账号之外,许多用户也纷纷以短评或长微博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钱荒”一词,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在大小媒体上。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从6月17日至27日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直接言及“钱荒”一词的新闻报道及网载文章,超过9万篇次;在新浪平台上,提到这个词的微博更是多达56万条。[1]而22日、23日两天,中国工商银行因系统升级多地银行卡不能取现,亦被拿来与“钱荒”作联想,微博平台疯传“钱荒”一词。

境外媒体也在此时开始报道“钱荒”,德国《南德意志报》6月22日报道中国银行业出现“钱荒”,《法兰克福汇报》22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金融市场笼罩紧张气氛》。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则以《中国稍缓信贷紧缩,但钱荒仍受关注》为题,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布了题为《向中国酝酿中的金融危机说hello》的专题,等等。[2]经过各类媒体对“钱荒”的炒作报道,资本市场紧张而悲观的情绪在股市上充分地表现出来,6月24日、25日中国股市大跌两日。

纵观此次“钱荒”风波,虽然有一些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发布专题报道来澄清此次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但这样理性的声音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正面效果。此前连篇累牍的悲观报道和微博平台上关于“钱荒”的炒作报道使得此次“钱荒”风波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并使外媒纷纷借题发挥,唱衰中国经济,大大损害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我国财经报道的一些思考。虽然此次“钱荒”风波只是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次事件,但从中还是可以发现我国的财经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经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财经报道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可以说现在的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而已经与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及百姓的日常生活等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健康与否,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人们对政府、对社会、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因而,反映经济政策、经济事件、经济生活的财经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财经报道也不再是单纯的财经报道,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经济状况的判断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经济运行的状况和社会的稳定。此次“钱荒”报道,一些媒体就没有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宣传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积极的一面,提振市场信心,而是跟风炒作“钱荒”,渲染市场悲观情绪,致使谣言四起,民众恐慌,外媒乘机大做文章。作为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经济日报》于6月22日在头版发表《“钱荒”的背后》评论一篇,6月25日在头版发表《央行稳健解读“钱荒”》文章一篇。[3]这两篇文章都详细解释了“钱荒”发生的原因,对央行的强硬货币政策进行了正确解读,旨在对舆论进行引导。但是在自媒体85万条“钱荒”负面信息的夹击下,《经济日报》的这两篇文章略显声势微弱。舆论引导的乏力迫使受众转移至网络或微博、微信等媒体获取信息,一些谣言流言乘机四起。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说过一句话“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由此可见,越是在面对这样的经济问题时,我们的媒体越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多发表提振市场信心的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新闻媒体在提供舆论保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财经报道一定要做到对内安民心,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外保持国家安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形象,促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些财经报道缺乏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解读及对国家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受众对于财经报道的需求一般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解读,从而获得有益的信息资源。二是对国家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受众总是希望财经报道能反映经济的走势,从而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得到可供参考的分析性信息来作出决策。三是对财经问题的正确分析,受众迫切希望媒体能够对财经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为其解惑。

6月的这场“钱荒”风波,其实是央行的强硬货币政策在起作用,是央行对于货币流通性的调控和对一部分影子银行的警告。可以说整个“钱荒”实质上是监管层有意而为的一次压力测试,央行恩威并重,旨在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而这样一次央行的“实弹演习”却被大多数媒体解读成“钱荒”,并大肆炒作,仿佛中国在顷刻之间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引起民众恐慌,股价大跌。此次“钱荒”报道正是没有正确解读国家的经济政策,没有正确判断国家经济形势而导致的。诚然,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想要从事件的表面解读出正确的信息确实困难,但这也正是财经报道的任务所在。经济运行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产生,新闻媒体应当强化大局意识,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冷静客观地分析,不要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作出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的错误判断,更不能如此次“钱荒”报道一般带有炒作的心态,要站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做有建设性的报道。

一些对外财经报道未能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上不能有效塑造中国经济的积极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