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人才的选用和预留
![人才的选用和预留](https://img.taocdn.com/s3/m/56a195719b6648d7c1c74682.png)
人才选用育留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明太祖曾把贤才比喻“国之宝”。
魏征把君主比喻成人的头脑,臣子比喻成四肢,认为“君虽明哲,必借股肱以致治。
”在他们之前,墨子就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
”他把君主的主要责任概括为尽量多地用贤士。
荀子则指出:君主虽握有最高权力,但如果迷信权力,轻视贤士,就会亡国,“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孙中山在1894年致李鸿章书中提出:“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人才呢?《辞海》中说,人才就是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对于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标准?GE的人才要求很值得参考。
GE对人才最注重的三项要求是: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发展潜力。
有人对人才的标准作出如下界定,很有代表性:1)最高标准:胸怀宽广、德才兼备、义利兼顾、荣辱与共;2)基本标准:能干、积极、忠诚;3)最低标准:至少有一个用得上的专长、至少有一个令人欣赏的美德、没有不能接受的缺点。
关于衡量人才的标准,人们一致推崇德才兼备。
魏征特别强调,如果在战乱期间不能过多考虑“德”,那么“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唐太宗又增加了“学识”一条,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明代刘斌认为,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不仅要德才兼备,还必须有器量,“所谓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贤才,非包藏隐忍,持禄保位而已。
”王夫之则在才能、器量之外,加上了“意志”,认为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如何看器量,器量大小“视其志之所持”。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c0fc9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d.png)
诸葛亮励志学习故事、字孔明,号卧龙、是所有看过三国演义小说中最出名的人物了。
诸葛亮在未成名时的求学时光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学习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诸葛读书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
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
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
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
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
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https://img.taocdn.com/s3/m/73ddc0f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c.png)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古代人读心识人术
![古代人读心识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d44dc87680203d8ce2f24b4.png)
【成长智慧】古代人的读心识人术2014-08-20老板智慧关注【老板智慧】,共享十万商机。
方法:添加朋友→搜号→LBZH666→按查找微信公众号→关注用人的前提是要看懂人,看懂人必须先读懂他的心。
所以,读心术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经历了太多的教训之后,古人们总结了很多读心识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用。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识人读心法有三种,可以用“五、六、七”三个字进行概括,它们分别是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李悝的“五视法”、秦朝吕不韦的“六验法”和三国时代诸葛亮的“七观法”。
一、“五视法”识人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是在魏文侯请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时提出来的。
魏文侯向李悝征求对宰相候选人的意见,李悝说,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应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别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种意见供魏文侯参考:1、居视其所亲。
看他平时亲近哪些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富视其所与。
看富裕时他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受,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3、达视其所举。
看他身居高位有权势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还是不论亲疏,举贤荐能;4、穷视其所不为。
看他交厄运时能否坚守信念,不拿原则做交易;5、贫视其所不取。
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李悝提出识人的五个标准之后,魏文侯马上就明白了,他高兴地对李悝说:“先生回家吧,宰相人选决定了。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确定他们是否有高尚的操守,这实际是一种“环境读心识人法”。
二、“六验法”识人在秦代古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六验读心识人法”,这“六验”指的是:1、喜之以验其守。
让他欢喜,验其节制能力,看他是否不变操守,不得意忘形;2、乐之以验其僻。
让他高兴,验其癖性爱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会玩物丧志;3、怒之以验其节。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https://img.taocdn.com/s3/m/8fc06d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c.png)
看人七法_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看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七项识人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项识人法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两代相距约1800年左右),七项识人法也不可能囊括所有识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识人的标准,但他抓住了识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即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读之品之,咀嚼玩味,这七项识人法仿佛就像浓郁芬芳的香茗,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清新爽人,越发让人感到其非同凡响,从中受到教益。
一、观志识人。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前程暗淡、渺茫;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大海行船,总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总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没有一个促使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年华虚度,活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相反,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心中就像点亮了一盏通往成功彼岸的明灯,他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畏劳苦,不怕挫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
有时他会表现得坚忍不拔、昂扬向上;有时会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困境中而苦中有乐,更多的时候他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
由此推断,这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将会成就一个有作为的人:高尚的品质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也会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理想的光芒也将在他的身上闪耀开来。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https://img.taocdn.com/s3/m/778645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2.png)
详细描述
在面试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诸葛亮的识人 七法对应聘者进行深入了解,评估其性格、 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判断其是
否符合企业需求和未来发展。
总结词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可以帮助企业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特点和能力,优化团队配置,提高团队整体 绩效。
详细描述
通过诸葛亮的识人七法,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的特点和能力,根据员工的特长 和潜力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团队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详细描述
诸葛亮认为,通过询问一个人对是非的看法,可以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有明确判断的人,通常有清 晰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立场。相反,对是非含糊其辞的人,可能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第二法:穷之以辞观其变
总结词
通过在言辞上不断追问,观察其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程度。
详细描述
诸葛亮认为,通过诱之以利益来观察一个人是否廉洁 自守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原 则、不为利益所动的人,通常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和 自我约束力。而容易被利益所动摇的人,可能在道德 观念和自我约束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七法:临之以势观其不惧
总结词
通过让其面临强大的压力或困境,观察其是否具备不惧挑战、勇往直前的品质。
总结词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可以帮助个人更 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 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个人职业竞争 力。
详细描述
通过诸葛亮的识人七法,个人可以深入了解 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
规划,提高个人职业竞争力。
04
诸葛亮的识人七法的启示
对现代识人方法的启示
面谈诸葛亮的识人七法
识人七观法
![识人七观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aac787cc22bcd126ff0c4d.png)
诸葛孔明有“识人七观法”: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其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观其变。
目的在于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了解他的应变能力;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通过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情况来了解其胆识;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他是否守信用。
v。
聪明领导,善于知人善任!知人“七观”、识人“五法”、用人“五标准”!
![聪明领导,善于知人善任!知人“七观”、识人“五法”、用人“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b4b7df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4.png)
聪明领导,善于知人善任!知人“七观”、识人“五法”、用人“五标准”!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能否将企业“引航前行”,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
企业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
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
这方面,刘邦是一个榜样。
据史书记载,刘邦登上皇位后,在述其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性,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由此可见,领导人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
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
善用人才首先要知人,善任以知人为前提,不知人不可能善任,不知人只会盲用。
知人之道。
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其志向;2.穷之以辞辩观其变。
目的在于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了解他的应变能力;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通过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情况来了解其胆识;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他是否守信用。
战国时期的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1.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2.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3.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4.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5.贫视其所不取。
识人识心:老子、孔子、庄子、诸葛亮识人术
![识人识心:老子、孔子、庄子、诸葛亮识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799ee4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9.png)
识人识心:老子、孔子、庄子、诸葛亮识人术曾国藩有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会识人,能够多结交益友,远离损友,继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正如古人所讲:“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1 老子“六不”识人术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写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老子比较看重一个人厚道、诚实、谦虚、低调的品质,希望人们返璞归真,去虚存实,所以他一直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人应该多敬畏大自然,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领悟出更多“天道”。
比如,人应该向水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善于居低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
2 孔子的“三步”识人术孔子《论语·为政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在孔子看来,评判一个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时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来进行判断。
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言行,看起来很好,或是很坏,这只是留下一个初步印象。
第二步,还要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
第三步,再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
孔子的观人之法比较务实和客观,他一贯注重“观其言而察其行”,再结合他人做事的心境,从一个人的言论、行动和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3庄子“九征”识人术《庄子·列御寇》: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说的是:君子通过外派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
《领导科学与艺术》------平时作业三
![《领导科学与艺术》------平时作业三](https://img.taocdn.com/s3/m/97cec32fdaef5ef7ba0d3cfc.png)
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这说明创新需要具备什么意识?()选择一项:A. 问题意识B. 怀疑意识C. 自主意识D. 风险意识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解析: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有问题意识,才可能对现有深入思考,才可能出现创新思维。
正确答案是:问题意识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题干诸葛亮识人之道“七观”中,“醉之以酒观其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A. 这个“性”,是品性,性格B. 这个“性”,是品德,德性C. 喝醉酒后,看他乱不乱性D. 通过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反馈你的回答正确【解析】人喝醉后,大脑的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了,这时候的人处于一种放松状态,而这个状态,在没有既定的规章制度下,人性是解放的,是最自然的、最轻松的,而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本性,诸葛亮所说的性,是指性格、品性,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性。
正确答案是:喝醉酒后,看他乱不乱性题目3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题干8. 一个人本来只能挑50公斤,领导者硬要他挑100公斤,即使领导者是出于好意,由于人才吃不消而使得效果较差。
相反,如果对于那些能挑100公斤的人如果只给他挑50公斤的担子,则又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会埋没他的才能。
这违背了领导用人的什么原则?()选择一项:A. 用人不疑B. 任人唯贤C. 任人唯贤D. 量才用人反馈你的回答正确解析:量才用人就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后再让他去做合适自己能力的事,这样就可以避免小材大用,力不胜任,贻误工作;大材小用,人力有余,浪费人才。
正确答案是:量才用人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题干18. 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
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
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
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9f0744ed1f34693dbef3e06.png)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
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
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姜太公“六守”识人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译文大意: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
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
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
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突发事件应付自如,就是智谋的人。
李悝的“五视法”识人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管理名言
![管理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d71c9b6a25c52cc58bd6be61.png)
管理名言1、为人艺术清正廉洁、天下为公:“公生明,廉生威”,“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高风亮节、讥恶如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心胸坦荡、诚实宽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致清则无鱼,人致察则无众”谦虚谨慎、团结他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意志坚定、持之以恒:“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2、用人艺术任人为贤,德才兼备——用什么人诸葛亮说:“治国之要,务在举贤”“为官设人者治,为人设官者乱”李世民说:为政之要,惟在使人德鲁克说:人的品德与正直并不一定成事,但一个人在品德和正直上有缺点,则足以败事杰克·威尔许用对其价值观认同的人:杰克·威尔许把他的主管分为四类:第一种:实践对公司的承诺,价值观上认同第二种:不达成对公司的承诺,价值观不认同第三种:不达成对公司承诺,但价值观认同第四种:实践对公司的承诺,但价值观不认同A:第一种提拔、重用B:第三种培养、教育C:第二种、第四种:走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如何用人如何识人:听其言,观其行诸葛亮有“七观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福祸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魏征的“六观法”: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何用人:一要用人之长,不要求全责备:“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王安石二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难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欧阳修三是严于管理、勤于考核: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仲考核要有一种完整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
没有考核不行,考核制度不合理也不行四是善用激励、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罪也。
赏以兴公,罚以禁奸。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严者咸惧——李世民激励问题也是现在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诸葛亮“七观法”新解——兼谈团干识人与用人艺术
![诸葛亮“七观法”新解——兼谈团干识人与用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140d4c63968011ca2009163.png)
作者: 朝鲁盟[1] 徐琼华[2]
作者机构: [1]共青团广州市规划局团委,广州510500 [2]共青团佛山规划局顺德分局团委,广东佛山510571
出版物刊名: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53-5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诸葛亮 “七观法” 识人用人
摘要:诸葛亮的识人用人艺术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可谓是一个典范。
他的“七观法”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但“七观法”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加进新的元素。
如果将“七观法”结合我国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用来识别和使用青年人才,必将对团组织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f754146edb6f1aff001fce.png)
-8-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未能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8、 放之以权限而观其识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313-
创业成功与否,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用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权与观察,纠偏。 授权:给予其足够的权限,让人有个空阔的 授权 活动空间 。 观察:观察其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 观察 事情的能力,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 者在偏离工作轨道。 纠偏: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 纠偏 或损失时,要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
-9-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看其分辨曲折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观点、志向、 观点、志向、爱好和兴趣 同一个团队的人, 同一个团队的人,合作的基础是拥 有相同的价值观 道不同不相为谋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9、 观其对手、好友而辩其人 、 观其对手、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717-
看一个人的品格, 看一个人的品格,要看他身边的好友都是 什么人。 什么人。 看一个人的能力, 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对面的对手是什 么层次。 么层次。 其面对的对手、 其面对的对手、周围的好友的能力品行决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最新]知人善任
![[最新]知人善任](https://img.taocdn.com/s3/m/7b23a1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d.png)
知人善任卡耐基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不同工作职位有不同要求,不同的人才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
某人既能统观全局,又善于协调指挥,善于识人用人,组织才干出众,雄才大略,是一个帅才。
就应放在决策中心做领导工作。
某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既有综合分析能力,又敢议事直言不讳,有求实精神,无利俗杂念,这是优秀的反馈人才,应选为智囊。
有的人忠实坚定,耿直公正,身正行端,平易近人。
让他们从事监督工作,定能做出第一流的成绩。
还有的人对领导意图可心领神会,对领导的指示能忠实执行,既埋头苦干,又任劳任怨,实在是难得的执行人才,让他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各种人才应该各得其位。
现代领导者必须善于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才能,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如果让优秀的反馈人才去当执行人员,必然“犯上多事”,反之,如果让执行人才当智囊,岂不“自欺欺人”?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
一、刘邦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诸葛亮”主题素材与例文
![“诸葛亮”主题素材与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cda0cb6f1aff00bed51eea.png)
“诸葛亮”主题素材运用【材料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材料运用角度】1、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以静修身,克服浮躁。
隐居隆中的主要启示,就是要静心修养、等待时机,而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2、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节俭之所以能“养德”,是因为节俭本质上就是克制欲望。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3、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
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做人要不断地修身养性、完善性格,要“励精”也要“冶性”。
【材料二】诸葛亮七观法的智慧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通过问答,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观察其品性气质。
如周恩来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要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却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或用连环提问的方式,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通过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将至,来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他经历真实灾难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观法”不仅是一个比较好的识别人才的方法,而且也是一个选择人才的很好的工具。
所谓“七观法”,就是诸葛亮在识别人才和选择人才时所用的七种观察方法。
“七观法”曰: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就是这么简单而有效的七种方法,很遗憾应用的人却很少。
诚然,了解人才和使用人才往往比较复杂,有些人才甚至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才亦然。
我们并不否认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认识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有什么不同,选择任何一个人才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面试阶段、试用阶段、正式工作阶段。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我们都要善于运用“七观法”。
一、要善于“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就是说,问他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他的观点、态度甚至人品、志向。
甚至要多问问大是大非的问题,来观察人才的志向。
或者可以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去试探、刺激、诱导对方,以此来观察其人的品性气质。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却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之震惊。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穷之以词的意思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跟他辩论、把他问得没话说,这时你就可以观察他能采取哪些应变措施,于是也就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他的雄辩能力、应变能力。
从而观察和判断应聘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坦荡开阔。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讲的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谓之老,顶天立地谓之头,父天母地谓之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三、“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就是指通过向他询问计谋和策略来了解他的学识。
据说,前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德军大兵压境快要打到莫斯科了,斯大林召开国防会议,在会上,他问朱可夫如何御敌。
朱可夫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就回答了斯大林的问题,得到了斯大林的采纳和高度赞赏。
后来朱可夫成了苏军的元帅。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就是告诉他企业存在的大祸大难,或者面临的重大危机,(当然,这些祸难和危机不一定是真的),然后观察他的态度是否坚定、勇敢。
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
比如电视连续剧《绝密档案1950》和《战士》都充分体现了我军指挥员的勇敢和智慧。
因此建议大家一睹为快。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酒可乱性”、“酒后吐真言”,“酒品如人品”等等,都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因此,对特殊人才要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其真实性情,诸如理智、诚信、品质、道德、意志等等,都可以在醉后得到较充分的观察。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古往今来,用金钱和物质来考验人的招数很多,大多是使其面临诱人的财富和利益,然后来观察其是否清正廉洁,是否不为财动。
孔子曾说“君子见得思义。
”我们常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因此,在财物、利益这些“得”的诱惑下,足可考验和观察一个人的品质。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人才能否委以重任,不只是一个信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基于才能之上的忠心和敬业的问题。
诸葛亮的“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说交代给他一件事情,让他去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
正所谓“人无信而无立,事无信而无成”。
“人”和“言”组成“信”,就是告诉我们:信,是人说的话,不是牲口说的“话”。
总之,诸葛亮的“七观法”,虽不是万能的,但确实管用的,也是简单的,直接的。
关键是我们如何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用则受益,废之招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