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七观

合集下载

职场知人善用七法.doc

职场知人善用七法.doc

职场知人善用七法最近《军师联盟》这部电视剧很火,虽然这部剧的主角是司马懿,但剧中一些他的敌人不可避免的出现,比如诸葛亮。

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对其的塑造,他的神通广大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观众的心里。

虽然历史上他并没有那么的神通广大,但他的确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伟大人物。

近日读诸葛亮《知人》一文,对于文中提到的识人七法感触良深: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诠释:用是非之事来询问他,从而观察他的志向。

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角度、位置。

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实际事例:面试时我经常会问应聘者一些时事问题:比如自上台后打虎怎么看待?对于韩国布置萨德怎么看待?对于电竞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如何看待?对于近期中国兵乓球球员退赛你是如何看待?对于吴佩慈未婚先育3胎一心想嫁入豪门如何看待?通过应聘者的回答了解他的三观,了解他的兴趣,了解他的处事风格。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诠释: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实际事例:公司周例会有部门协商内容环节,公司有位销售总监的秉性就是说话非常直接刻薄,别的部门做的不好他就会直接说出来,然后各个部门的反应不一,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像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辨,以取得胜利。

通过会议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各个部门负责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3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诠释:用计谋来咨询他,从而观察他的学识。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人物志》十三《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只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诸葛亮《知人》

诸葛亮《知人》

诸葛亮《知人》展开全文《将苑》也称《诸葛亮新书》、《诸葛亮心书》,相传诸葛亮所作,博采兵家之长,论述将帅之道。

其中关于知人,《将苑》写道: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人性作为复杂多变的问题,《将苑》归纳总结为可知可测的七个方面:志、变、识、勇、性、廉、信,使用人的原则有考核有依据。

志:人会为自己的目标定位。

所谓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可以从观点来了解人的定位。

变:只有道理到绝路时,才看出是否有更多的办法。

识:凡计谋都有利害得失,对利害得失的看法,能看出一个人的见识。

勇:是否敢于面对不可避免的困难,能看出一个人的勇气。

性:所谓酒后乱性,在失去理智控制下,表现真性情。

廉:对于个人私利的态度,用得到私利的机会就可以看出。

信:做事是否踏实可靠,考验事的后果。

《将苑》将人性的规律抽象成可以操作的指标,在人才考评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确实值得学习。

但任何经验不是人性本身,能测试观察的只有表象,不可机械模仿。

实际上,《三国演义》里不同的领导人物都有人才评价方法和考评的重点,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如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都是从一些方面来了解人才的方法。

诸葛亮更是不断地被考察被评价。

在当今时代,社会领域丰富多彩,各种特点的人才都有合适的位置,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考核表。

我们通过命理学等方法了解一个人的天赋特性,同时了解是否在适合天性的方面合理地培养,以在适合的方向发展。

用人时,可以根据人才的特点和运程变化,相互配合的团队集体,以及适应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学习等方法来补充,灵活合理地用好人才。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选拔人才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选拔人才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选拔人才的启示。

首先,最要紧的便是选人用人的原则。

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他选拔、使用人才,不搞宗派,不存门户之见,不讲资历和门第,而是以德行为标准,以才干为依据。

其次,最讲智慧的便是选人用人的方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查识别人才。

0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

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0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查对方的应变能力。

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当今社会,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职场中人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只有具备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当重任。

0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查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职场人,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客户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处理问题的职场精英,才能走上更高的领导位置,才能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为客户带来切实的好处。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

“狭路相逢勇者胜。

”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十分重要。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一个没有坚持真理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0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

古人知人善任的智慧

古人知人善任的智慧

综观古今,大凡能成就一番大事者,莫不有过人的 人格力量,其共同点就是知人善任兼有容人之量。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莫不如此。较为 稳定的政治联盟所主张的“任人唯贤”与“知人善 任”等思想和原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权的 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今人才选拔标 准有一定借鉴意义。
谢谢观赏!
赏罚分明,激励到位
刘备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 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是其受人 敬重的政治品格。 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 一视同仁,决不姑息, 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 口服,增加了凝聚力, 以至“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不谋一策”。
在生活中考察干部
清代的曾国藩很会用人。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 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 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 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 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 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 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 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 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 用。”
古人知人善任的智慧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 知人:了解,知道。 • 善人:任用,使用。
识别人、选准人、 任贤才、用能人。
如何知人
知人的七条途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中讲到如何知人时, 提出了七条途径: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 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 否胸有大志; 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 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
元世祖——广纳贤才

管理学09领导

管理学09领导
•支持型:对下属友好,平等对待,关心下属。适用于工作高度 程序化,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情景
•参与型:鼓励下属参与决策。当任务相当复杂,需要组织成员 间高度的相互协作时,或下属拥有完成任务的足够能力并希望 得到尊重和自我控制时
•成就导向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下属完成任务。只 要下属实现目标,他们有权自主决定怎么做。
并能够确立目标、解决问题和作出正确的决策
6、工作相关知识 有效的领导者对于公司、行业和技术事项拥有较高的知
识水平。广博的知识能够使他们作出富有远见的决策,并
能理解这种决策的意义
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个性品格 敬业 奉献
•相关知识
•相关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影响力、主动性、灵活性、创 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人际意识、解决冲突 的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激励他人、授权他人、培 养他人)、领导艺术能力(远见卓识、战略思维能力、开拓 进取的能力)
2020/7/25
3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差异
管理者 行政管理 模仿 维护 注重制度与结构 依赖控制 目光如豆 问怎样及何时 着眼于盈亏 接受现状 惟命是从 把事情做对
领导者 革故鼎新 独创 发展 注重人 唤起信任 目光如炬 问什么和为什么 着眼于远大前程 对现状挑战 独立自主 做正确的事情
来源:Bennis.Warren,Managing the Dream: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第三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2020/7/25
摘自《厚黑学》
31
三、领导者的识才用才艺术
1、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
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曰:国有三不祥: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3、通过把握意象的特点,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技巧。

4、借助写作背景,感悟诗人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教学难点】3、通过把握意象的特点,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技巧。

4、借助写作背景,感悟诗人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中国是诗的国度。

为激发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同学们的文化内涵,我校开设了“诗词博物馆”,在第一期的诗词展会上,策划展出《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代诗歌,现邀请我们班的同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展会中,帮助展会顺利开展。

1、资料员:认识古诗·积累常识2、朗读者:朗诵诗歌·理解诗意3、鉴赏师:描绘画面·品鉴诗句4、讲解员:知人论世·体悟情感请大家做好准备,参与到诗词展会中吧~二、认识古诗·积累常识诗词展会拟在入馆处设立两块展板,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以便前来参展的同学能够进一步认识古诗,积累常识。

现在请大家化身为资料员,查找资料,完成以下两块展板内容。

展板一古代诗歌分类展板二古代诗歌四首简介诗歌作者简介(朝代、字号,身份、代表作等)体裁《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等。

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绝句《次北固山下》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代表作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律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简介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此句即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

例如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通过周总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实事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

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以下是关于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人知面亦知心——抓住特点写外貌

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人知面亦知心——抓住特点写外貌

知人知面亦知心——抓住特点写外貌课型:读写结合课文本:1、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2、丛书《快手刘》《苏七块》《卖蚯蚓的人》《老锣》《汪大娘》《失去了的书桌》《卖豆浆的孩子》《冰心姥姥,您好》片段教学目标:1、了解外貌描写相关知识。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人物外貌,捕捉人物最突出的特征。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写作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十分重要,鲁迅:“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即“知人知面亦知心”一、什么是外貌描写1、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2、外貌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等。

外貌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二、外貌描写写什么?【读一读】默读下面文字,探究外貌描写的句子。

说一说分别写了人物外貌的哪些方面?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

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

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着的大白象。

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

(冯骥才《快手刘》)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冯骥才《苏七块》)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

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

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

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汪曾祺《卖蚯蚓的人》)容貌(面庞、五官、须发、手脚)服饰务必抓住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特点,以突出其个性特点。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二)问题三:如何识人、观人古人观人的作用:✓知人善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提升自己的品性、德行“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吕氏春秋·论人》1.八观之法,全面考察:1)观言“将叛者其词惭,中心疑者其词枝,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诬善之人其词游,失其守者其词屈。

”——《易经·系辞》“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夫利口者。

心足以见小数。

言足以尽巧。

辞给足以应切问。

难足以断俗疑。

然而好说不倦。

谍谍如也。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

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

孰知其非乎。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

至贱而不见遗也。

先王之法。

析言破律。

乱名改作。

行僻而坚。

言伪而辨者。

杀之。

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

”——《中论·核辩》(口才很好但不符合道的人会扰乱社会安定,迷惑民众。

学习西方竞选的竞职演说,有时真正有能力做事的人不愿多讲话。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上好言,则下饰辩。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

此必然之征也。

德者。

难成而难见者也。

言者。

易撰而易悦者也。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何者。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戒言》(锻炼口才是容易的事,而德行的培养更加困难。

不能一个人口才好就委以重任,应该看做的具体的事情)2)观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精要版)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精要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
的内容没有联系。
理解探究
全诗围绕“观”字展海上的日月
理解探究
诗中哪几句描写是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主要 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 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 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 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 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中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 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他善诗 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同 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 品”。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 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 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研读诗歌
叙事 写景
实写 虚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一部分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 读者面前。
诗歌解读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湖北省荆门市海慧中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湖北省荆门市海慧中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最后,我觉得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提问、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便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时,普遍对“仁”、“礼”等概念感到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模拟,帮助他们具体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人际交往智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把握《论语》中的辩证法思想,如“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举例:通过对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让学生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不同观点中寻求共识。
(3)正确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
举例: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谦虚、勤奋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人际交往智慧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仁”、“礼”等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孔子《书》教“七观”说研究

孔子《书》教“七观”说研究

孔子《书》教“七观”说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提出“《书》标七观”的说法,同时《孔丛子·论书》与《尚书大传·略说》篇中均有孔子关于《尚书》“七观”说的论述。

“七观”在《尚书大传》里包括观义、观仁、观诫、观度、观事、观治、观美,在《孔丛子?论书》篇里包括观美、观事、观政、观度、观议、观仁、观诫,都是七者,只有“政”与“治”、“义”与“议”之间的差异。

为统一起见,本文论述采用《尚书大传》之名。

“《尧典》可以观美”,从《尧典》篇中看出尧舜揖让、九官相与推贤之美政,其中包括“中和王道”、“顺天应人”、“德贤慎刑”等思想。

“《皋陶谟》可以观治”,《皋陶漠》记述了皋陶向禹陈述如何为君的言论。

皋陶认为做君的要“知人”“安民”,并提出了著名的“九德”之说。

“《洪范》可以观度”,度体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把握适度的原则,与孔子“中”的思想相契合。

“五诰”诰辞充分体现了以文、武、周公、成王为核心的周初统治者营周安殷的辛劳和心系臣民的关切之情,从其言行中领悟到上下相亲之“仁”,以及做一个“仁”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才能和品质,亦可以观到周初统治者推行仁政于殷之遗人。

“《甫刑》可以观诫”,《甫刑》又名《吕刑》,该篇内容涉及刑罚的目的、五刑的内容、实施刑罚的原则等法律方面的内容,体现出量刑公平、适度慎罚的原则。

“誓”主要是指君王诸侯在征伐交战前率队誓师之辞,交战征伐之前统治者对师旅的誓辞必定要陈述征伐的正义性,故孔子提出了“六誓”可以观义的思想。

《禹贡》记录了大禹区划九州、制定贡赋、治理山川、规定五服的业绩,通过观事,可以掌握治理国家大政的本领。

孔子的《书》学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影响很大,尤其对汉代《书》学及治政思想影响甚巨。

孔子的《书》教思想隐含于孔子本人对于《书》的认知以及具体的用《书》实践中,孔子的《书》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孔子教化思想与《书》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的有机结合。

义、仁、诫、度、事、治、美七者,实为孔子实施王道政治的基本主张,是孔子整体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七观和九观

七观和九观

九观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去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挂其认真与细心的程度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的事情,观察其能力猝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他问题,观察其知识和机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完成时间,以观察其信用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他大笔财富,观察它是否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以观察他的节操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察他的品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男女混杂,而观其欲望诸葛亮七观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酒而观其性“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

人喝醉后,他大脑的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了,所以他就会在无意识中把清醒时不肯暴露的秘密说出来。

酒后的酒品就像赌桌上输钱后的表现一般真实。

以下是酒后百态,请诸君参照对比:1、酒后喜欢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较具规律性,也是乐观进取之人,虽会酒醉,但心不会醉;2、喝醉酒就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乱开承诺支票:是怯懦型,有消极的倾向,常见怀才不遇或不满现状;3、醉后会哭的人:个性消极,自卑感重,在日常生活上曾遭受严重的鄙视或有许多委屈,在平常即会常抱怨或发牢骚之人;4、醉后就睡的人:是属于理智型之人,平常不喝酒时颇懂得自我约束,言行也少踰矩;5、醉后爱笑之人:个性乐观、随和、不拘小节,也是颇具幽默感之人;6、酒后喜欢唠叨、争吵,甚至会动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绪不稳,是处在长期的时运不济,或屡遭挫折、不顺的际遇下,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运势则是处在蹇滞阻塞难通的情况;7、喜欢独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落寞寡欢型之人,拙于交际与词令的表达,个性孤独,为人拘谨其人富理智,能明辨是非,心性上却是怯懦及消极;8、没有「粉味」就喝不痛快的人:是属于寂寞型的男人,平常少有可以倾谈的对象,也禁不起别人的批评,少能忍受被人忽视的感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3课课堂同步精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3课课堂同步精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3课课堂同步精练题及答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学时代】课堂同步精练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个最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1.跨进中学校园,我们站在⼀个新的起点上。

对于这⼀新起点,你认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①中学⽣活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新的可能②中学⽣活意味着新的⽬标和要求③开始中学⽣活,意味着我们已经长⼤成⼈,不需要学习⽼师、⽗母、学长的经验④中学⽣活意味着新的挑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进⼈初中,你⾯临的⼀切都是新的,新的班级,新的⽼师,新的同学。

⾯对新的学校环境,你应该做到()①要尽快熟悉新⽼师、结识新同学②要积极参加校园⽂化⽣活③都是陌⽣⼈,我只和认识的⼈⼀起学习④要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揽枝”,结识新同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中学⽣活提供了发展⾃我的多种机会,主要表现在()①集体⽣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②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④多彩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中学时代见证着⼀个⼈从少年到青年的⽣命进阶,体现在()①开始深⼊探寻⽣命的奥秘②开始主动学习③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深⼊④更能⾃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活的意义A.①②③B.②③④5.⾬果说过:“在梦中播下再多种⼦,也得不到⼀丝丰收的喜讯;在⽥野上哪怕只播下—粒种⼦,也会有收获的希望。

”这句话启⽰我们:进⼈中学后的⽬标和要求应是()①激发⾃我的潜能②中学⽣很难实现希望③不断实现⾃我超越④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想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6.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母、⽼师和同学⼼⽬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个“我”,这个“我”不包括以下哪种品质()A.越来越有活⼒,能坚持,有韧劲B.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C.在集体中不能突出⾃⼰D.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表达⾃我7.下列同学的表现中适应中学⽣活的是()①⼩强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感到孤独②⼩刚上课时认真学习,主动思考,作业能够独⽴完成③丽丽能够遵守《中学⽣⽇常⾏为规范》④彤彤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亥百年,《少年》百年。

[最新]知人善任

[最新]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卡耐基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不同工作职位有不同要求,不同的人才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

某人既能统观全局,又善于协调指挥,善于识人用人,组织才干出众,雄才大略,是一个帅才。

就应放在决策中心做领导工作。

某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既有综合分析能力,又敢议事直言不讳,有求实精神,无利俗杂念,这是优秀的反馈人才,应选为智囊。

有的人忠实坚定,耿直公正,身正行端,平易近人。

让他们从事监督工作,定能做出第一流的成绩。

还有的人对领导意图可心领神会,对领导的指示能忠实执行,既埋头苦干,又任劳任怨,实在是难得的执行人才,让他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各种人才应该各得其位。

现代领导者必须善于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才能,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如果让优秀的反馈人才去当执行人员,必然“犯上多事”,反之,如果让执行人才当智囊,岂不“自欺欺人”?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

一、刘邦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文言文知人七法翻译

文言文知人七法翻译

古之学者,欲识一人,必先考其言行,而后知其为人。

盖言为心声,行乃德之表也。

是以《文言文知人七法》者,乃先贤总结识人之道,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今译其大意如下:一、观其言辞,辨其是非。

夫言辞者,心之声也。

一人之言语,可以观其思想之深浅,识其品德之高下。

故观其言辞,当辨其是非,察其诚意与否。

若言辞华丽而实则空洞,或言辞粗俗而实则真诚,皆不可不察。

二、察其行为,观其得失。

行为者,德之表也。

一人之行,可以观其意志之坚定,识其品性之纯良。

故察其行为,当观其得失,辨其善恶。

若行为一致,言行相符,则为贤士;若言行不一,则宜慎之。

三、审其志趣,辨其雅俗。

志趣者,心之所向也。

一人之志趣,可以观其胸襟之开阔,识其情趣之高下。

故审其志趣,当辨其雅俗,察其志向。

若志趣高雅,追求真理,则为君子;若志趣低下,沉溺于世俗,则为小人。

四、考其经历,观其成败。

经历者,人生之轨迹也。

一人之经历,可以观其毅力之强弱,识其智慧之深浅。

故考其经历,当观其成败,辨其得失。

若经历坎坷,仍能坚韧不拔,则为英雄;若经历顺遂,却无大志,则为庸才。

五、观其交友,察其亲疏。

交友者,心之相知也。

一人之交友,可以观其品行之好坏,识其心术之善恶。

故观其交友,当察其亲疏,辨其优劣。

若交友广泛,尊重他人,则为仁者;若交友狭窄,轻视他人,则为孤僻。

六、听其议论,辨其深浅。

议论者,智慧之体现也。

一人之议论,可以观其思维之敏捷,识其见解之独到。

故听其议论,当辨其深浅,察其真伪。

若议论深刻,见解独到,则为智者;若议论浅薄,见解平庸,则为愚者。

七、考其态度,观其诚伪。

态度者,德之表现也。

一人之态度,可以观其为人之真诚,识其心术之端正。

故考其态度,当观其诚伪,辨其善恶。

若态度诚恳,为人真诚,则为君子;若态度虚伪,心术不正,则为小人。

总之,识人七法,旨在通过言辞、行为、志趣、经历、交友、议论、态度七个方面,全面考察一个人,以辨其真伪、善恶、贤愚。

学者宜以此为鉴,用心去识人,以免误入歧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句即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

例如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通过周总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实事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

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

此法有时是很灵验的,也是简单易行的。

辩论之道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对诸葛亮这一方法的最大应用。

辩论赛正反两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进行争论。

一场辩论赛中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好的辨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相关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口语表达能力。

辩论赛之所以吸引人,则是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一场更富精彩、更具悬念的论辩盛宴,几番唇枪舌战之后,辨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会脱颖而出。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此句中的“识”指见识,本句指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不失为识才的一种好方法。

古往今来,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相反,深谙计谋、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也必将是可塑之才。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由此可见,答辩面试之法有据可查,由来已久,千百年沿用至今且方式不断更新,兴而不衰,足以证明此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

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

有句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

但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有其办法,他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则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

因此,人才是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
堂的力量。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告知以难而观其勇”是选拔出色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

当人醉酒之后,其大脑的部分意识被酒精麻醉,往往会把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我展露出来。

因此,在识人方面“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酒后吐真言是因为急性乙醇中毒麻醉大脑皮层中枢所致,一般发生在饮酒者的亢奋期,此时其人已失去大脑的理性控制,一吐为快、毫无掩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交流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隔阂,这种隔阂恰是由于人们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形成。

然而,酒却可以通过麻痹人的生理功能来达到降低心理防御机制的效果,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倾诉等内在心理需求,求得某种心态上的平衡,此时其真情、真言将自然流露。

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关酒的典籍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当然,诸葛先生绝非简单地提倡饮酒,其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进而达到察人观性之终极目标。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临之以利”是给予机会,甚至是把重要岗位交付予某人,然后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

自古以来,百姓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盼望自己能遇到清官、好官,深怕遇到赃官、贪官和糊涂官。

诸葛亮认为廉洁之人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忠心耿耿,忠心为国之人,往往能够做到廉洁奉公;体察百姓疾苦,注意节俭之人,往往能够做到为政清廉;不贪酒、不迷色之人,往往能够廉洁自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官吏也要做到“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如对“托志忠雅”,“为政以安民为本”的韵蒋琬;对“殷勤,有忠于国”的董和;对“非公事不言”的刘巴;对“秉心公亮”,“进尽忠言”的董允;对“忠清款亮,忧公如家”的杨洪;对“忠勤时事”的姜维等清政廉洁之人,诸葛亮都加以表扬并提拔重用。

公生明,廉生威,清廉的影响力和时代穿透力极强。

事实证明, 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 只会危害国家利益, 损害政府威信, 伤害百姓感情。

编辑本段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说话不算数, 就不值得别人信赖。

所以, 看一个人讲不讲诚信,不在于他说的怎样,要看他做的怎样,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听其言,观其行,才是高明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