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
简述osi体系结构
简述osi体系结构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体系结构是一种理论模型,用于指导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旨在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性,也就是实现跨网络厂商、跨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OSI体系结构分为7层,如下所示:
第1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负责将数字数据转换成比特流,并在物理媒介上传输比特流;
第2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负责将比特流转换成帧,并通过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第3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 负责将帧转换为数据包,并提供路径选择、流量控制、差错处理等功能;
第4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同时还负责流量控制、差错处理等问题;
第5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 负责建立、维护、终止会话连接;
第6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负责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压缩、加密等处理,以确保不同设备间的数据格式的兼容性;
第7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最高层,负责为用户提供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OSI体系结构是一种理论模型,实际上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大多数协议都是在OSI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简化,比如TCP/IP协议就是在OSI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或领域:
1.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自然
科学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手段揭
示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社会
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行为、组织、文化以及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律。
3. 工程科学:包括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
工程科
学研究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工程和技
术挑战。
4. 数学:数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其他科学领域的基础。
它研究空间、数量、结构以及变化等抽象概念。
数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并且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以上主要的科学领域,现代科学还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如
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这些交叉学科的产生是为了
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科学的交叉和创新。
现代科学也注重科学
方法论的研究,如实证主义、理论预测、实验设计等,这些方法可以
帮助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现代科学的体系
结构是动态发展的,不断扩展和丰富。
体系结构详细概念
计算机体系结构考试范围一.概念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的定义:Flynn分类法及最典型机型系统结构定义:把由程序设计者所看到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和功能性特性;组成定义:是指计算机系统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内部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
实现的定义: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三者的关系: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分界面,是机器语言程序设计者或是编译程序生产系统为是其设计或者生成的程序能在机器上运行所看到的计算机属性;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Flynn分类法:按照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倍性状况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分类。
四大类:1.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例子: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机器,如PC、V AX、IBM360/370、4300系列、CDC66002.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例子:ILLIAC-IV、PEPE、STARAN、早期的MPP3.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SD)例子:脉动阵列(systolic)4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例子:1)C.mmp、Cra-2、S-1、Cray X-MP 2).IBM3081/3084、IBM370/168MP、UNIV AC1100/80、Tandem/16多处理器系统:多个cpu不带存储系统多处理机系统:多cpu带存储系统2.透明性的概念及判断透明性概念:在计算机技术中,一种本来是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却好像是不存在;通常,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低层机器级的概念性结构和概念特性,对高级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
对于目前的通用型机器,计算机系统结构(传统机器程序员所看到的属性)一般包括:(1)机器内的数据表示,包括硬件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数据类型和格式等;(2)寻址方式,包括最小寻址单位,寻址方式的种类、表示和地址计算等;(3)寄存器组织,包括操作数寄存器、变址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及某些专用寄存器的定义、数量和使用约定;(4)指令系统,包括机器指令的操作类型和格式、指令间的排序方式和控制机构等;(5)存储系统,包括最小编址单位、编址方式、主存容量和最大可编址空间等;(6)中断机构,包括中断的类型、中断分级、中断处理程序的功能和入口地址等;(7)机器工作状态的定义及切换,如在管态,处理机可以使用系统的全部指令和全部资源,而在目态,处理机只能执行用户程序;(8)输入输出机构,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的连结方式,处理机/存储器与输入输出设备间数据传送的方式与格式、传送的数据量、以及输入输出操作的结束与出错标志等;(9)信息保护,包括信息保护方式和硬件对信息保护的支持等3.操作码的三种表示方法(1)。
系统 体系 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系统体系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系统、体系与结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又有各自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系统(System)是指有机的整体或组成部分,是由各种有机物或无机物组成的单元集合,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和连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特定功能的过程。
例如,计算机系统就是由若干个硬件组成的单元集合,通过各种软件和硬件的相互作用和联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完成一定的计算处理任务。
体系(Systematics)是指在学科研究中的有机整体结构或分类体系,是指一系列有机整体或分类单位,在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有机且有序的集合。
例如,生物体系是分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机且有序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生物体类之间有着一定的层级和关系。
结构(Structure)是指组成体系或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分支、衍生和层次等基本规律。
例如,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方式。
在软件工程中,系统、体系和结构的含义常常存在重叠和交叉之处。
通常,系统是指软件系统的总体,它包括各种硬件、软件和人员等组成部分,体系是指软件系统的分类体系,例如软件体系架构、功能体
系等;而结构则是指软件系统的内部组成结构,例如数据结构、模块结构等。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软件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概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软件系统。
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
它描述了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交互关系、通信方式和约束规则。
软件体系结构定义了系统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功能划分、接口设计和数据流动等,是软件系统设计的基础。
软件体系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组件: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模块、类、对象等。
每个组件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接口与其他组件进行交互。
接口:定义了组件之间的通信规则和交互方式,包括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格式、方法调用方式等。
结构:描述了组件之间的组织方式和关系,如层次结构、模块化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等。
链接:描述了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数据流动路径,如同步或异步通信、数据传输的方式等。
约束:定义了系统中的规范和限制条件,包括性能要求、安全性要求、可扩展性要求等。
通过定义和设计软件体系结构,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同时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复杂性。
软件体系结构还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进行模块化的工作分配,提高开发效率和协作能力。
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
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软件系统的构建和组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软件设计指的是确定和定义软件系统的结构、组件、模块和其相互关系的过程。
它涉及到将软件系统的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解决方案。
软件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高效、可维护、可扩展、可靠和可重用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会使用各种设计原则、模式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制定优良的设计方案。
软件体系结构则是描述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概念。
它定义了系统的主要组件、模块、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
软件体系结构可以视为软件系统的"骨架",它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框架、架构风格和重要决策。
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应该具有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性能等方面的优势。
软件设计和软件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软件设计是软件体系结构的一部分,它关注的是如何在系统的局部范围内实现和组织组件和模块。
而软件体系结构则关注的是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不同组件之间的交互、通信和协作。
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应该为软件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而设计决策则应该符合整体体系结构的原则和约束。
综上所述,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是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共同为构建高质量、可靠和可维护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的抽象描述。
它是构建软件系统的基础,对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目标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的抽象描述,它包括软件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
静态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组件的组织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动态行为是指软件系统中组件的交互方式和相互之间的通信方式。
二、软件体系结构的目标软件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实现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可重用性是指软件系统中的组件能够被多次使用,可维护性是指软件系统中的组件能够被轻松地修改和维护,可扩展性是指软件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功能的扩展,可伸缩性是指软件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性能的扩展。
三、软件体系结构的应用领域软件体系结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软件系统开发,特别是大型跨平台和分布式系统的开发。
在金融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被应用于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在电子商务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被应用于在线购物系统和支付系统的开发;在物流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被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的开发。
四、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原则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模块化:将软件系统分为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特定的功能,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
2. 松耦合: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应尽量降低,避免模块之间的紧密耦合,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 高内聚:模块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应紧密关联,功能相关的元素应放在同一个模块中,以提高系统的内聚性。
4. 分层:将软件系统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上层层次通过接口调用下层层次的功能。
5. 可伸缩性: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扩展。
六、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服务导向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领域驱动设计方法。
体系结构模式
体系结构模式
体系结构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它描述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和
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体系结
构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复杂的软件系统,提高系
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式包括:
1. 分层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职
责和功能。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数据或服务,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这种
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安全性。
3. MVC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分为三个部分:模型、视图和控制器。
模型负责处理数据逻辑,视图负责显示数据,控制器负责协调两者之
间的交互。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4. 事件驱动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设计成响应事件的方式,当事件发
生时,触发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
性和可扩展性。
5. 微服务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总之,体系结构模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软件设计模式,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复杂的软件系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开发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系结构模式来设计系统。
iso管理体系结构
ISO管理体系结构是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套适用于各种组织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该体系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组织结构、过程控制、资源管理和持续改进。
在ISO管理体系中,组织结构是制定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基础;过程控制则是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资源管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持续改进则是不断追求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ISO管理体系结构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框架,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竞争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区别
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区别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
计算机体系结构描述了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组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交互。
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更加关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个硬件组件如何工作以及为什么工作。
具体来说,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的指令集、寄存器、总线、存储器等部分。
这些部分描述了计算机系统的结构,以及这些部分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
例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指令集定义了计算机可执行的操作,包括加、减、乘、除、移位等等。
寄存器和存储器则用于保存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更加关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物理部件如何工作以及为什么工作。
这包括CPU、内存、I/O控制器等硬件组件。
例如,CPU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它执行指令,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从内存中读取和写入数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者需要深入理解CPU的内部运作机制,例如时钟周期、流水线等等。
总的来说,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紧密相关的,但它们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计算机体系结构关注的是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更多地关注计算机系统内部硬件组件的工作原理。
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 1 -。
体系结构简答
1.2 试用实例说明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与计算机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如在设计主存系统时,确定主存容量、编址方式、寻址范围等属于计算机系统结构。
确定主存周期、逻辑上是否采用并行主存、逻辑设计等属于计算机组成。
选择存储芯片类型、微组装技术、线路设计等属于计算机实现。
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
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一种体系结构可以有多种组成。
一种组成可以有多种实现。
1.3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Flynn分类法是按什么来分类的?共分为哪几类?答:Flynn 分类法是按照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倍性进行分类。
把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分为:(1)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2)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3)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4)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1.4 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经常使用的4个定量原理是什么?并说出它们的含义。
答:(1)以经常性事件为重点。
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中,对经常发生的情况,赋予它优先的处理权和资源使用权,以得到更多的总体上的改进。
(2)Amdahl定律。
加快某部件执行速度所获得的系统性能加速比,受限于该部件在系统中所占的重要性。
(3)CPU 性能公式。
执行一个程序所需的CPU时间 = IC ×CPI ×时钟周期时间。
(4)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程序在执行时所访问地址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对地簇聚。
1.5 分别从执行程序的角度和处理数据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中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可分为哪几级?答:从处理数据的角度来看,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可分为:(1)字串位串:每次只对一个字的一位进行处理。
这是最基本的串行处理方式,不存在并行性;(2)字串位并:同时对一个字的全部位进行处理,不同字之间是串行的。
已开始出现并行性;(3)字并位串:同时对许多字的同一位(称为位片)进行处理。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并行性;(4)全并行:同时对许多字的全部位或部分位进行处理。
科学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
科学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
科学体系结构是指科学研究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三个层次: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
基础科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基础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
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提供了理论
基础和方法支持。
应用科学是基础科学的应用,它是将基础科学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
和生活中的科学研究。
应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人
类需求的科学技术,如工程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
应用科学
的研究成果为技术科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应用场景。
技术科学是应用科学的技术化,它是将应用科学的成果转化为实际产
品和服务的科学研究。
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的
方法和工具,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
技术科学的研
究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实际价值和贡献。
三个层次的科学体系结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完
整体系。
基础科学为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应用科学为技术科学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应用场景,技术科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实际价值和贡献。
总之,科学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实际价值和贡献。
体系结构指的是什么
体系结构指的是什么体系结构包括一组部件以及部件之间的联系,那么你对体系结构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体系结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体系结构的分类1、数据流系统,包括顺序批处理、管道和过滤器;2、调用-返回系统,包括主程序和子程序、面向对象系统、层次结构;3、独立部件,包括通信进程、事件隐式调用;4、虚拟机,包括解释器、规则基系统;5、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库),包括数据库、超文本系统、黑板系统;6、特殊领域风格;例如过程控制、模拟器;7、特殊结构的风格,例如分布式处理、状态转移系统;8、不同风格合成建立的异构结构;9、最初始、最基本的主程序/子程序。
体系结构的出现原由在传统的程序设计领域中,人们使用流程图来表达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实现的具体逻辑,但是,流程图实际上仅仅是源程序的图形化表示,无法给系统的分析和开发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没有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对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和控制的逻辑)进行分析和描述成为大型系统开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显然,使用流程图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我们必须使用新的方法和概念来对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
体系结构的开发观点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简单的判断某一个具体的应用应该采取何种体系结构是非常困难的,简单的管道、过滤器体系已经非常少见,面向对象的思想已经融合在几乎所有的体系结构之中,而层次化的思想同样也被广泛使用,所以,一个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应该是功能和复杂性的分解,也就是说,从横向分解(分模块、子系统),纵向分解中得到系统的基本组件(分类、分层次的功能和对象)。
然后根据问题领域的特性选择系统的行为模式(具体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的常见结构严格的层次结构(系统可以清楚的分解成为不同的功能层次,例如基本的图形库,提供不同层次的绘图接口) 这种体系结构适合于系统的功能相对简单,并且可以按照复杂的程度、抽象的程度、和硬件平台的关系等方面的特性加以分层的软件中。
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将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散、孤立的部分。
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一、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系统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其中,系统论是整个系统科学体系的核心。
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本身,它将系统看作是由若干个元素构成的整体,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论中还包括系统分类、系统演化、系统评价、系统控制等课题。
控制论则是研究系统的控制和稳定性问题,强调通过对系统行为的反馈来控制系统的发展。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科学,它成为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
二、系统科学应用领域系统科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机器学习等都是系统科学的应用领域。
控制系统是系统科学用来控制系统行为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应用广泛,例如航空、自动化、智能家居等等。
决策支持系统则是将系统科学中的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决策中,以支持复杂的决策过程。
机器学习则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范围涵盖了自动驾驶、语音识别、图像处理、金融风控等多个领域。
三、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
其基本方法是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研究其内部机理,找到系统中关键性的元素和因素。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全面性,通过系统思维的方法,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出来。
同时,系统科学也包括对系统的建模、模拟、优化等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的本质。
四、系统科学的应用案例1.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
它融合了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对城市各种交通、环境、能源、公共服务等要素进行整合、优化和协调,达到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2. 机器学习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金融风控是金融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1.体系结构的组成体系结构采用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输出的界面部分。
该层包括用户界面、用户输入处理和输出显示等模块。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系统的具体业务逻辑。
该层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商品管理等模块。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该层包括连接数据库、数据读取和数据写入等模块。
2.模块功能表示层模块功能:用户界面模块:提供用户交互界面,包括登录、注册和订单管理等功能。
用户输入处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数据,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输出显示模块:负责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进行显示。
业务逻辑层模块功能:订单管理模块:负责处理订单的生成、查询和修改等功能。
库存管理模块:负责处理商品库存的管理和更新。
商品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商品的增删改查等功能。
数据访问层模块功能:连接数据库模块:负责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数据读取模块: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数据写入模块:负责向数据库中写入数据。
3.模块间的关系表示层模块与业务逻辑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表示层模块调用业务逻辑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业务逻辑层模块与数据访问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业务逻辑层模块调用数据访问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获取或修改数据。
数据访问层模块与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库连接进行通信,数据访问层模块使用连接数据库模块来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通过数据读取模块和数据写入模块来读取或写入数据。
通过以上的模块功能和模块间的关系,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交互界面、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的功能,并且模块之间的关系清晰,方便后续的开发和维护。
总结:体系结构详细设计是对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通过对系统的组成、模块功能和模块间关系的详细规划,可以明确每个模块的职责和功能,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同时,合理的模块间关系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以上的设计,可以实现一个符合需求的系统体系结构。
简述体系结构设计的过程
简述体系结构设计的过程体系结构设计是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中最重要的领域,也是系统架构师所熟悉的领域。
设计体系结构的工作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前的系统,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新系统。
设计体系结构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体系结构模型构建、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构件的组件划分、性能设计的构建、技术栈的选择和部署等。
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设计体系结构的第一个步骤。
在这个阶段,系统架构师需要获取来自客户的需求,并清楚地理解软件系统的本质功能,以及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过程中,系统架构师需要了解所有相关的需求和要求,以便确定软件系统的范围和性能指标。
三、体系结构模型构建接下来,系统架构师需要按照确定的需求和性能指标,创建一个体系结构模型。
该模型可以帮助系统架构师全面了解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结构。
在这一步骤中,系统架构师还需要了解软件系统的架构模式,以便确定软件系统的架构模型。
四、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实施体系结构的核心步骤。
在这个阶段,系统架构师需要考虑技术实现的问题,并根据架构模型,设计出系统的层次结构、构件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性能设计等。
此外,系统架构师还需要考虑技术栈的选择,以及如何部署、监控和管理系统。
五、技术栈的选择和部署最后,系统架构师还需要结合系统架构设计,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和工具,以实现系统功能、性能和架构模型的有效部署。
同时,系统架构师还需要考虑系统的高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以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设计体系结构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体系结构模型的构建、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构件的组件划分、性能设计的构建、技术栈的选择和部署等多个环节。
设计体系结构的工作是软件工程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系统架构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掌握体系结构设计技术,系统架构师能够帮助软件项目实现高效的设计和开发,以保障软件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性能。
八大体系结构模式
八大体系结构模式八大体系结构模式是指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常用的八种软件系统设计架构模式,它们是:1. 分层架构模式(Layered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上层依赖于下层,实现了系统的分离和解耦。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响应并处理请求,实现了逻辑的分布和协作。
3. MVC架构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部分,模型负责数据管理,视图负责展示,控制器负责协调模型和视图的交互。
4.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一组小型的、独立部署的服务,每个服务独立运行,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交互,实现了系统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5. 事件驱动架构模式(Event-Driven Architecture):通过事件的产生、传递和处理来驱动系统的运行,各个组件根据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进行响应,实现了系统的松耦合和灵活性。
6. 领域驱动设计模式(Domain-Driven Design):将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抽象为领域模型,并基于领域模型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强调对领域知识和业务规则的建模。
7. 服务导向架构模式(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一组松耦合的、可重用的服务,通过服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8. 响应式架构模式(Reactive Architecture):根据系统的负载和需求变化,动态地进行资源分配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
冯诺依曼计算机五大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计算机五大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初计算机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向世界送去了计算机的希望。
冯·诺依曼开发了“五大体系结构”,即输入输出
(I/O)系统、存储程序、运算器、控制器和指令解释器。
本文将这五大体系结构详细介绍如下:
一、输入输出(I/O)系统
输入输出(I/O)系统主要用于将冯·诺依曼机器与外界设备连接,以便与外界设备的信息进行交换,进而支持冯·诺依曼机器的其他功能。
二、存储程序
存储程序是一种可存储信息的装置,用来储存、增改和读取存储在内存中的信息,它是冯·诺依曼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三、运算器
运算器主要用于实现运算和处理逻辑指令,能够计算出由运算符号和其他数据组成的表达式的值。
四、控制器
控制器主要用于控制工作流程,包括确定指令的执行顺序,并将相应
的指令依次送入机器中。
五、指令解释器
指令解释器用来解释工作指令,它主要将含有字节的机器指令解码成具有较高级别的机器指令,以便机器识别并运行。
总之,冯·诺依曼计算机五大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计算机而形成的重要基础,它赋给我们自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某台主频为400MHz 的计算机执行标准测试程序,程序中指令类型、执行数量和平求该计算机的有效CPI 、MIPS 和程序执行时间。
解:(1)CPI =(45000×1+75000×2+8000×4+1500×2) / 129500=1.776 (或259460) (2)MIPS 速率=f/ CPI =400/1.776 =225.225MIPS (或2595180MIPS) (3)程序执行时间= (45000×1+75000×2+8000×4+1500×2)/400=575μs1.7 将计算机系统中某一功能的处理速度加快10倍,但该功能的处理时间仅为整个系统运行时间的40%,则采用此增强功能方法后,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多少?解 由题可知: 可改进比例 = 40% = 0.4 部件加速比 = 10 根据Amdahl 定律可知:()5625.1104.04.011=+-=系统加速比采用此增强功能方法后,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到原来的1.5625倍。
种编码的平均码长。
解:根据给出的九条指令的使用频度和哈弗曼生成算法的结构的不用构造了两种不同的哈夫曼树。
(左边为A ,右边为B ) 各编码如下:由表可知,三种编码的平均码长为:(公式:L=∑Pi *Li)哈弗曼编码:2.42位 3/3/3编码:2.52位 2/7编码:2.70位平均码长:2*43%+2*22%+4*(1-43%-22%)=2.72.12.某机指令字长16位。
设有单地址指令和双地址指令两类。
若每个地址字段为6位.且双地址指令有X 条。
问单地址指令最多可以有多少条? 解:双地址指令结构为:(4位操作码)(6位地址码)(6位地址码) 单地址指令结构为:(10位操作码)(6位地址码) 因此,每少一条双地址指令,则多2^6条单地址指令,指令 Ii Pi哈弗曼A 哈弗曼B 3/3/32/7 ADD I1 0.43 0 0 00 00 CLA I2 0.22 10 100 01 01SUB I3 0.13 110 101 10 1000 JMP I4 0.07 11100 1100 1100 1001 JOM I5 0.06 11101 1101 1101 1010 STO I6 0.05 11110111011101011CIL I7 0.02 111110 11110 111100 1100SHR I8 0.01 1111110 111110 111101 1101 STP I9 0.01 1111111 111111 111110 1110双地址指令最多是2^(16-6-6)=2^4=16条 , 所以单地址指令最多有(16-X )*2^6条。
2.13.若某机要求:三地址指令4条,单地址指令255条,零地址指令16条。
设指令字长为12位.每个地址码长为3位。
问能否以扩展操作码为其编码?如果其中单地址指令为254条呢?说明其理由。
解:(1)不能用扩展码为其编码。
指令字长12位,每个地址码占3位,三地址指令最多是2^(12-3-3-3)=8条, 现三地址指令需4条,所以可有4条编码作为扩展码,而单地址指令最多为4×2^3×2^3=2^8=256条,现要求单地址指令255条, 所以可有一条编码作扩展码因此零地址指令最多为1×2^3=8条不满足题目要求,故不可能以扩展码为其编码。
(2)若单地址指令254条,可以用扩展码为其编码。
依据(1)中推导,单地址指令中可用2条编码作为扩展码,零地址指令为2×2^3=16条,满足题目要求3.6有一指令流水线如下所示出 50ns 50ns 100ns 200ns(1) 求连续输入10条指令,该流水线的实际吞吐率和效率; (2) 该流水线的“瓶颈”在哪一段?请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消除此“瓶颈”。
对于你所给出的两种新的流水线,连续输入10条指令时,其实际吞吐率和效率各是多少?解:(1)2200(ns)2009200)10050(50t )1n (t T maxm1i i pipeline =⨯++++=∆-+∆=∑= )(ns 2201T nTP 1pipeline-==45.45%1154400TP mtTP E m1i i≈=⋅=∆⋅=∑= (2)瓶颈在3、4段。
变成八级流水线(细分)850(ns)509850t 1)(n t T maxm1i i pipeline =⨯+⨯=∆-+∆=∑=)(ns 851T nTP 1pipeline-==58.82%17108400TP mtiTP E m1i ≈=⋅=∆⋅=∑= 重复设置部件)(ns 851T nTP 1pipeline-==58.82%1710885010400E ≈=⨯⨯=3.7有一个流水线由4段组成,其中每当流经第3段时,总要在该段循环一次,然后才能流到第4段。
如果每段经过一次所需要的时间都是t ∆,问:(1) 当在流水线的输入端连续地每t ∆时间输入任务时,该流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2) 此流水线的最大吞吐率为多少?如果每t ∆2输入一个任务,连续处理10个任务时的实际吞吐率和效率是多少? (3) 当每段时间不变时,如何提高该流水线的吞吐率?仍连续处理10个任务时,其段吞吐率提高多少?(2)54.35%925045TP E 2310T nTp 23T 21TP pipelinepipeline max ≈=∆⋅=∆∆==∆=∆=t tt t(3)重复设置部件tt∆⋅=∆⋅==751410T nTP pipeline段t∆ 14吞吐率提高倍数=tt ∆∆231075=1.643.8 有一条静态多功能流水线由5段组成,加法用1、3、4、5段,乘法用1、2、5段,第3段的时间为2△t ,其余各段的时间均为△t ,而且流水线的输出可以直接返回输入端或 暂存于相应的流水寄存器中。
现要在该流水线上计算,画出其时空图,并计算其吞吐率、加速比和效率。
解:首先,应选择适合于流水线工作的算法。
对于本题,应先计算A 1+B 1、A 2+B 2、A 3+B 3和A 4+B 4;再计算(A 1+B 1) ×(A 2+B 2)和(A 3+B 3) ×(A 4+B 4);然后求总的结果。
其次,画出完成该计算的时空图,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段在工作。
由图可见,它在18个△t 时间中,给出了7个结果。
所以吞吐率为:tTP ∆=817如果不用流水线,由于一次求积需3△t ,一次求和需5△t ,则产生上述7个结果共需(4×5+3×3)△t =29△t 。
所以加速比为:该流水线的效率可由阴影区的面积和5个段总时空区的面积的比值求得:5.1解释下列术语指令级并行:简称ILP 。
是指指令之间存在的一种并行性,利用它,计算机可以并行执行两乘法加法)(41i i i B A +∏= 时间段输 入A 1B 1 A 2 B 2 A 3 B 3 A 4 B 4A B CDA ×BC ×D61.18192=∆∆=tt S 223.01853354=⨯⨯+⨯=E条或两条以上的指令。
指令调度:通过在编译时让编译器重新组织指令顺序或通过硬件在执行时调整指令顺序来消除冲突。
指令的动态调度:是指在保持数据流和异常行为的情况下,通过硬件对指令执行顺序进行重新安排,以提高流水线的利用率且减少停顿现象。
是由硬件在程序实际运行时实施的。
指令的静态调度:是指依靠编译器对代码进行静态调度,以减少相关和冲突。
它不是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而是在编译期间进行代码调度和优化的。
保留站:在采用Tomasulo算法的MIPS处理器浮点部件中,在运算部件的入口设置的用来保存一条已经流出并等待到本功能部件执行的指令(相关信息)。
CDB:公共数据总线。
动态分支预测技术:是用硬件动态地进行分支处理的方法。
在程序运行时,根据分支指令过去的表现来预测其将来的行为。
如果分支行为发生了变化,预测结果也跟着改变。
BHT:分支历史表。
用来记录相关分支指令最近一次或几次的执行情况是成功还是失败,并据此进行预测。
分支目标缓冲:是一种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将执行过的成功分支指令的地址以及预测的分支目标地址记录在一张硬件表中。
在每次取指令的同时,用该指令的地址与表中所有项目的相应字段进行比较,以便尽早知道分支是否成功,尽早知道分支目标地址,达到减少分支开销的目的。
前瞻执行:解决控制相关的方法,它对分支指令的结果进行猜测,然后按这个猜测结果继续取指、流出和执行后续的指令。
只是指令执行的结果不是写回到寄存器或存储器,而是放到一个称为ROB的缓冲器中。
等到相应的指令得到“确认”(即确实是应该执行的)后,才将结果写入寄存器或存储器。
ROB:ReOrder Buffer。
前瞻执行缓冲器。
超标量:一种多指令流出技术。
它在每个时钟周期流出的指令条数不固定,依代码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个上限。
超流水: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分时流出多条指令。
超长指令字:一种多指令流出技术。
VLIW处理机在每个时钟周期流出的指令条数是固定的,这些指令构成一条长指令或者一个指令包,在这个指令包中,指令之间的并行性是通过指令显式地表示出来的。
循环展开:是一种增加指令间并行性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
它将循环展开若干遍后,通过重命名和指令调度来开发更多的并行性。
7.9假设在3000次访存中,第一级Cache 失效110次, 第二级Cache 失效55次。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该 Cache 系统的局部失效率和全局失效率各是多少? 解第一级Cache 的失效率(全局和局部)是110/3000, 第二级Cache 的局部失效率是55/110, 第二级Cache 的全局失效率是55/3000,7.10 给定以下的假设,试计算直接映象Cache 和两路组相联Cache 的平均访问时间以及CPU 的性能。
由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1) 理想Cache 情况下的CPI 为2.0,时钟周期为2ns ,平均每条指令访存1.2次; (2) 两者Cache 容量均为64KB ,块大小都是32字节; (3) 组相联Cache 中的多路选择器使CPU 的时钟周期增加了10%; (4) 这两种Cache 的失效开销都是80ns ; (5) 命中时间为1个时钟周期; (6) 64KB 直接映象Cache 的失效率为1.4%,64KB 两路组相联Cache 的失效率为1.0%。
解: 平均访问时间=命中时间+失效率×失效开销 平均访问时间1-路=2.0+1.4% *80=3.12ns平均访问时间2-路=2.0*(1+10%)+1.0% *80=3.0ns 两路组相联的平均访问时间比较低CPU time =(CPU 执行+存储等待周期)*时钟周期CPU time =IC (CPI 执行+总失效次数/指令总数*失效开销) *时钟周期 =IC ((CPI 执行*时钟周期)+(每条指令的访存次数*失效率*失效开销*时钟周期)) CPU time 1-way =IC(2.0*2+1.2*0.014*80)=5.344IC CPU time 2-way =IC(2.2*2+1.2*0.01*80)=5.36IC相对性能比:=--1waytime 2way time CPU CPU 5.36/5.344=1.003直接映象cache 的访问速度比两路组相联cache 要快1.04倍,而两路组相联Cache 的平均性能比直接映象cache 要高1.00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