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合集下载

安徽省农 业 生 态 环 境

安徽省农 业 生 态 环 境

农业生态环境[地市分述] [分县国土资源]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东邻江苏、距海300多公里,东南界浙江,西南连江西,西接湖北、河南,北为山东。

从经纬度来看,西起东经114°54’~119°37’,南自北纬29°41’~34°38’,东西宽四个半经度,南北长五个纬度。

全省总面积达13万9千平方公里,省内山河壮丽,资源富饶。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天然地将全省划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区域。

淮北为辽阔的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拔海一般在20~40米,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江淮之间多高低起伏丘陵,大别山脉蜿蜒于西南,最高峰白马尖拔海1774米,东部丘陵区一般拔海在70米以下。

江南除沿江一部分圩区平原外,多数是群山毗连的山区地带,拔海一般500~1000米左右,九华山的15峰都在1000米以上,黄山最高点莲花峰拔海1884米,都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纵观地貌构成,我省平原、丘陵、山区各占约30%,湖泊洼地在10%以下。

省内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甚为明显。

淮北平原是省内主要旱作区,盛产小麦、杂粮、大豆、棉花和烤烟等肥猪的商品率和水果产量居全省首位。

皖中平原田连阡陌,水面宽阔,是本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

江淮丘陵水旱间作,农产品丰富多彩,其中以稻谷、小麦、棉花、大麻、烤烟为主。

皖南和皖西二块山区山多田少,历来是本省的林茶基地。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安徽省农作物区划

安徽省农作物区划

安徽省农作物区划(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2005-12-6 10:34:27一、安徽省农作物种植区域划分的特点农作物种植分区的任务在于揭示农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定区域界限,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作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区划划定的区界与其他区划区界不同之处主要有:1.将沿淮两岸地区划为一个亚区,归属淮北平原农区。

淮河两岸都为冲积平原,土壤同属棕壤潮土亚区。

耕层深厚,地势较低,大秋作物易受洪涝威胁。

午季主攻小麦,秋作物主要是大豆。

生产方针是“保午争秋”,发展方向是麦稻、麦豆和麦油(菜)一年两熟。

2.以≥10℃积温5000℃等值线为基准,结合地貌特点划定淮南丘岗和沿江圩畈两大农区的区界。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安徽省双季稻适种区北界,以≥10℃积温5000℃一线划界比较切实可行。

将积温不足5000℃的淮南丘岗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这样既有利于近期水稻布局调整,又有利于将来双季稻的发展。

据此,沿江农区与淮南丘岗和大别山农区的区界:西段以大别山南麓山地和丘陵交界处为界;东段从合肥向东基本上沿圩畈和丘岗交界处,经店埠以南,穿含山及和县城关入江苏。

从地貌看,界南以圩畈平原为主,界北以山丘岗地为主;从降水量看,该线与1000毫米等值线基本吻合;从土壤类型看,界南属冲积和湖积土,界北则多为岗丘地貌,土壤属粘盘黄棕壤,土壤较瘦瘠;从作物布局看,界南以双季稻为主,界北以麦稻、油(菜)稻一年两熟为主。

这样划界还较好地保留淮南丘岗地貌的完整性,使自然和生产条件相似的皖东、皖西地区同处于一个农区,从而有利于作物布局的调整和实际应用。

二、农作物种植分区为了反映农作物生产的地域差异和特点,采用了两级分区法,将全省分成5个一级区和12个二级区(亚区)。

一级区命名,依次为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区内主要农作物位次;二级区仅以地理位置命名(略)。

(一)淮北平原麦、豆、杂、棉、油、烟、麻区(Ⅰ)(二)淮南丘岗稻、麦、杂、油、烟区(Ⅱ)(三)沿江圩丘双季稻、油菜、棉花区(Ⅲ)(四)皖西山地稻、麦、油区(Ⅳ)(五)皖南山地水稻、油菜区(Ⅴ)三、一级农区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特点及结构布局调整(一)淮北平原麦、豆、杂、棉、油、烟、麻区本区开发历史最早,形成以小麦为中心的避灾保收的种植制度。

安徽省各区县种植结构表

安徽省各区县种植结构表

安徽省各区县种植结构表安徽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区县各具特色的种植结构。

了解安徽省各区县的种植结构,对于农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市场调控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来看位于皖北地区的濉溪县。

濉溪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小麦和玉米是其主要的农作物。

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

小麦的种植面积广泛,每年的产量较为稳定。

玉米则作为夏季作物,与小麦形成了良好的轮作模式。

砀山县以水果种植而闻名,尤其是砀山梨。

该县拥有大规模的梨园,其产出的砀山梨品质优良,口感鲜美,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

除了梨,砀山县也种植一定面积的苹果、桃等水果。

再看皖中地区的肥西县。

肥西县是合肥市的下辖县,其农业种植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外,蔬菜种植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肥西县为周边城市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蔬菜。

此外,该县还发展了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如草莓等。

庐江县的种植结构中,水稻是主导作物。

这里水源充足,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庐江县也种植了一定面积的油菜,在春季形成了美丽的油菜花田景观。

来到皖南地区,黄山区以茶叶种植为特色。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知名茶叶品种就产自这里。

山区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茶叶的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绩溪县的山核桃种植具有一定规模。

山核桃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此外,绩溪县还种植了一些中药材,如白术、黄精等。

宣州区的种植业较为丰富,包括水稻、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以及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

在安徽省的其他区县,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种植结构。

比如,怀远县的石榴种植颇具规模;凤阳县的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天长市的芡实种植具有一定特色;东至县的棉花种植曾经是重要产业之一。

不同区县的种植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条件是首要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

例如,山区适合种植茶叶、中药材等,平原地区则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一、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以热量为一级区划指标,水分为二级区划指标,个别区域在二级区划指标中也参与冬季的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

〔一级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为主导指标,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越冬天数、夏季(6至8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

〔二级区划指标〕在二级区划指标中,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水分条件比较突出、采用干燥度作主导指标,定干燥度大于1.1为少湿润,1.1至1.0为半湿润,干燥度小于1.0为湿润,并以5~9月降水量为辅助指标,以反映喜温作物在生长期间的水分状况。

沿江及江南地区采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降水量为二级区划的主要指标,以保证率80%的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值为辅助指标。

二、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简述。

根据上述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5300℃、5500℃、5700 C、5900℃及干燥度和11月至5月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结合各相应辅助指标,参照安徽省农林生产布局、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将全省分为8个一级农业气候区和10个二级农业气候分区。

详见表5—3—2和图5—3—3。

一级农业气候分区简述如下:[淮北北部旱作二年三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处于暖温带内,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少的区域,相当于10℃积温不足4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5℃,无霜期不足220天。

本区内北部热量条件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

本区域年降水量800至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至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至26%,常有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

本区为旱作二年三熟农业区。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本区南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方,可有一定比例的一年二熟制。

[淮北南部及沿淮稻麦一年二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4700℃至4800℃,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800至1000毫米。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摘要:I.引言- 介绍安徽水稻种植的背景和重要性II.安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淮河以南地区- 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III.安徽水稻种植的特点- 水稻品种和品质- 种植技术和方法IV.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和投入- 产业链发展和创新V.结论- 总结安徽水稻种植的优势和挑战正文:I.引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农业大省。

水稻作为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情况。

II.安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安徽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沿岸以及巢湖流域。

其中,淮河以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绝大部分。

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III.安徽水稻种植的特点安徽水稻种植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丰富:安徽水稻品种繁多,包括常规稻、杂交稻、优质稻等多个品种,能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品质优良:安徽水稻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糯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

3.技术成熟:安徽水稻种植技术成熟,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如水稻抛秧、节水灌溉等,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IV.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安徽水稻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策支持:政府加大了对水稻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水稻种植补贴、优化水稻品种结构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产业链发展:安徽水稻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植、加工、销售到餐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发展:安徽水稻产业注重创新发展,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竞争力。

V.结论综上所述,安徽水稻种植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种植成本上升等。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

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一、淮北平原农业区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

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

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

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

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该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农业人口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人均耕地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4800~5500℃,无霜期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安徽的土地肥沃,地广人稀,适宜农耕和农业发展。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拥有充足的日照和降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安徽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特征。

这种地理特点决定了安徽在传统农业方面的分布。

安徽的山地区域主要适宜种植茶叶、蔬菜等农作物,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种植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

安徽的丘陵地区,则常见一些农林复合经营的形式。

安徽的农业发展也与历史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安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耕传统。

安徽人民对农业的热爱和专注,以及对传统农业知识的传承,使得安徽的农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动下,安徽的农业产业正在不断转型和升级。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推动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为安徽的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最新版】
目录
1.安徽省水稻种植总体情况
2.安徽水稻主产区的分布
3.水稻种植在安徽各地的区别
正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势多样,气候湿润,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之一,安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安徽水稻种植区域的情况。

一、安徽水稻种植总体情况
安徽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

如今,水稻仍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据统计,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约为 2000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一半。

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 60% 以上,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安徽水稻主产区的分布
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

其中,长江沿岸的芜湖、安庆、池州等地,以及巢湖流域的合肥、巢湖、蚌埠等地,都是安徽水稻的主要产区。

此外,安徽南部的阜阳、淮南、马鞍山等地也有一定的水稻种植面积。

三、水稻种植在安徽各地的区别
安徽各地的水稻种植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种植面积来看,安徽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北部地区相对较小。

其次,从种植品种来看,安徽北部地区主要以粳稻为主,南部地区以籼稻为主。

此外,安徽的水稻种植技术也有所不同,南部地区以水稻直播为主,北部地区以水稻移栽为
主。

综上所述,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和巢湖流域,各地区在种植面积、品种和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值得收藏的安徽省(地形地貌+行政+农业划分)地图

值得收藏的安徽省(地形地貌+行政+农业划分)地图

值得收藏的安徽省(地形地貌+行政+农业划分)地图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分别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相邻。

安徽省地形地貌图
全省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区域,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其中巢湖为安
徽最大的湖泊。

行政划分图
行政划分上总共有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16个城市,其中合肥为安徽省会,位于安徽省的中心。

农业发展战略格局
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茶叶,长江沿岸是畜禽和水产的养殖基地。

整体来说安徽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皖南和皖北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差异还体现在地形上,皖北主要以平原为主,皖南主要以丘陵为主。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DB34/T 679—201923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农业灌溉分区根据安徽省农业生产地域、气候特点和水资源条件,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共五个灌溉分区,其中淮北平原区又划分为淮北平原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二级亚区。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概况见表A.1 及图A.1。

表A.1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表 分区号 分区名涉及地市 包含县区 Ⅰ 淮北平原区 北部亳州市、宿州市 亳州市辖区;砀山、萧县。

中部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 临泉县、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市辖区;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 濉溪县、淮北市辖区; 灵璧县、泗县、宿州市辖区;固镇县。

南部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 阜南县、颍上县; 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蚌埠市辖区。

Ⅱ 江淮丘陵区 六安市、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 霍邱县、六安市辖区;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合肥市辖区; 寿县、淮南市辖区;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市、滁州市辖区。

Ⅲ 沿江圩区 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 宿松县、望江县、桐城市、怀宁县、安庆市辖区;枞阳县、铜陵市辖区; 东至县、池州市辖区; 无为市、繁昌县、芜湖县、芜湖市辖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马鞍山市辖区。

Ⅳ 皖南山区 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 石台县、青阳县;歙县、祁门县、休宁县、黟县、黄山市辖区; 宁国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市、宣城市辖区;南陵县。

Ⅴ 大别山区 六安市、安庆市 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

DB34/T 679—201924 图A.1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图DB34/T 679—201925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B.1 灌溉分区查找从附录A中查找该作物所在区域所属的农业灌溉分区。

B.2 基本用水定额查找从表1~表3 中查找该作物所属灌溉分区下不同保证率下的基本用水定额以及附加用水定额。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DB34/T 679—201923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农业灌溉分区根据安徽省农业生产地域、气候特点和水资源条件,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共五个灌溉分区,其中淮北平原区又划分为淮北平原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二级亚区。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概况见表A.1 及图A.1。

表A.1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表 分区号 分区名涉及地市 包含县区 Ⅰ 淮北平原区 北部亳州市、宿州市 亳州市辖区;砀山、萧县。

中部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 临泉县、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市辖区;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 濉溪县、淮北市辖区; 灵璧县、泗县、宿州市辖区;固镇县。

南部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 阜南县、颍上县; 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蚌埠市辖区。

Ⅱ 江淮丘陵区 六安市、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 霍邱县、六安市辖区;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合肥市辖区; 寿县、淮南市辖区;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市、滁州市辖区。

Ⅲ 沿江圩区 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 宿松县、望江县、桐城市、怀宁县、安庆市辖区;枞阳县、铜陵市辖区; 东至县、池州市辖区; 无为市、繁昌县、芜湖县、芜湖市辖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马鞍山市辖区。

Ⅳ 皖南山区 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 石台县、青阳县;歙县、祁门县、休宁县、黟县、黄山市辖区; 宁国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市、宣城市辖区;南陵县。

Ⅴ 大别山区 六安市、安庆市 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

DB34/T 679—201924 图A.1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图DB34/T 679—201925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B.1 灌溉分区查找从附录A中查找该作物所在区域所属的农业灌溉分区。

B.2 基本用水定额查找从表1~表3 中查找该作物所属灌溉分区下不同保证率下的基本用水定额以及附加用水定额。

安徽地理

安徽地理

安徽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 重要的省份之一。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 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京沪、京九两条 干线南北纵贯全省。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 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 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 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 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 遗产列入名录的;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距离长三角经 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 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 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 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 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 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 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主要有煤炭(两淮)、铜 (铜陵)、铁矿(马鞍山)。
——
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
1、合淮同城,虽是合肥市区与淮南市区之间的城市合作,但 意味着淮南地区南下,划入皖中地区。 2、滁马向东,指的是安徽环南京地区的滁州、马鞍山等地东 向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并明确为皖东地区。 3、芜安跨江,指的是芜湖、安庆两地,由沿江变成跨江。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1、“一极”:充分发挥合肥市产业基础好、科技资源 丰富等优势,大力提升汽车、机械装备、信息家电、橡 塑制品、化工等产业层次,壮大综合实力,打造合肥制 造业增长极,带动巢湖、六安等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详解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安徽水稻种植区可分为北部沿江地区、中南部沿江地区和江淮盆地三个主要区域。

北部沿江地区位于长江北岸,包括宿州、蚌埠、淮北等地。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

这里的水稻种植主要以早稻为主,以其短生育期和较高的产量著称。

北部沿江地区的水稻种植与其他作物的轮作结合,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效益。

中南部沿江地区包括芜湖、合肥、马鞍山等地,该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

中南部沿江地区适宜种植中稻和晚稻,这些稻谷品质优良,米粒饱满。

该区域往往采用田苗直播的种植方式,通过选用良种、控制秧苗密度等技术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江淮盆地是安徽省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包括合肥、蚌埠、安庆等地。

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兼具山地和平原,土壤肥沃,水域资源丰富。

江淮盆地适宜种植各类水稻品种,其中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较大。

农民们在种植过程中注重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加强灌溉、排水设施建设,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安徽水稻种植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政府通过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推广新技术等方式,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民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结合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安徽水稻种植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农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科学种植管理,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安徽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农业概况一、基本情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划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于南缘,大别山脉雄峙于西部,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全省据此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①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0—40米,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

②江淮丘陵: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

③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的主体部分,地势险要,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

④沿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河网密集,土地肥沃。

⑤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200—400米,山形圆浑、秀气,黄山屹立在本区中部,高峰海拔1873米,为本省最高点。

河流基本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部和浙江接壤的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钱塘江)水系。

长江在省境内呈西南—东北流向,长约400公里,两侧重要支流有皖河、秋浦河、运漕河、清弋江、滁河等。

长江沿岸湖泊众多,面积较大的有巢湖、大官湖、泊湖、菜子湖等。

其中巢湖为全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淮河横贯本省北部,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成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重要的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等。

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境内的怀玉山,为钱塘江的正源,省内干流长约240公里,流域6500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由于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显著;其次,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省五个农业区气候变化特点及粮食生产特点分析

安徽省五个农业区气候变化特点及粮食生产特点分析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暖为全球主要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存在很多风险,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侵蚀海岸甚至入侵沿海城市。

气候变化也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增加的趋势,气候灾害将导致疾病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了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农业是生产周期长、主要受天气气候因素影响的产业。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旱涝灾害高发、病虫害加重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正确的农业适应性对策,可以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蚌埠、阜阳、合肥、安庆、屯溪五个代表性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等农业气象因子变化及其与农作物产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分农业区研究了安徽省农业气候因子的气候变化事实、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提出了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五个农业气候区的气温呈升高趋势,其中,年平均温度整体上由南向北递减,最大值则出现在安庆地区,为18.5℃,五个典型性农业气候区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温度增长率分别为0.15℃/10a、0.72℃/10a、0.81℃/10a、0.17℃/10a、0.68℃/10a,增温最显著的是合肥,其增温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值。

2.安徽省五个农业气候区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较稳定,变率则呈增大趋势,降水量最大差值出现在黄山地区,为1794mm,且山区降水量高于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

蒸发则呈下降趋势,整体上由北向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阜阳地区,为2219.4mm。

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大。

安徽省五个农业气候区的粮食的相对气候产量正负变化频繁,多数年份的气候增减产情况较为一致,其中,气候增产最大值出现在黄山地区,为0.85 t/hm2,气候减产最大值出现在合肥地区,为3.84 t/hm2。

4.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及示范区建设工作介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及示范区建设工作介绍

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3、相互协作,形成涉农部门合作机制 在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过程中,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充
分利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相互协作配合,共 同完成示范区各环节的工作。
在示范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和农(林)业标准化示范 基地建设工作相结合,以我们的示范区为核心区或样板,在基 地其他范围进行辐射扩散、推广应用。目前,农业、林业等部 门已在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建成179个示范基地。
各地针对本地特色农业,在国家标准、省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基 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或特色农产品要求的市县级 农业地方标准。截止目前,全省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总数:424
项。其中:产品标准62项、技术规程326项、其他标准36项。
二、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概况
2、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结合安徽省农业发展特点及产业布局要求,总体设计了 安徽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内容包括农产品标准体系和支 撑服务体系。
省局2010年印发了《安徽省专业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 》,对各个 专标委管理职责、工作职责、技术委 员会组成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 各技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 的专业研讨会,研讨本专业领域科技 发展最新动态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的制修订情况,每年定期向省局汇报 专标委年度工作情况。
省级农业地方标准从项目申报到 项目筛选、项目评审、标准等各环节 完全按程序运行。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3、农业产业概况
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 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总人口608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52%。
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位次,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 料居第6位,淡水水产品居第4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占全 省的40%以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总产值占其总产值的70%左 右,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划

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划

安徽省常年水田面积17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9%。

稻谷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2%。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一)水稻分布安徽省≥10℃积温为4600℃~5300℃,就热量条件来说,全省各地都可种植水稻,而且可以实行麦稻或油(油菜)稻一年两熟。

但水稻的实际分布则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和土壤结构的制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

(二)双季稻的条件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

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

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

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

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

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

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

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

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安徽农作物分布情况

安徽农作物分布情况

安徽各地区农作物分布情况安徽市场做细的话可以分三个区域:南区: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宁国、黄山。

中区:巢湖、合肥、滁州、六安。

北区:淮南、蚌埠、阜阳、宿州、毫州、淮北。

南区:本区以棉花、水稻、茶叶、油菜产品为主,棉花产品以甜菜叶蛾、斜纹夜蛾、棉蛉虫、盲蝽蟓和棉花枯黄萎病为主,水稻产品以稻纵、二化、三化、稻飞虱和稻瘟病、叶枯病、稻曲病为主,水稻在正常年份要打四遍药,第一遍在水稻苗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防治二化螟为辅(约在7月5日-12日),第二遍以防治二化螟三化螟为主(约在7月15日-22日),第三遍以防治稻纵卷叶螟为主(约在7月25日-8月15日期间),第四遍以防治稻飞虱为主(约在8月15日-9月初水稻成熟前),期间根据病情配已用药,特殊年份除外。

茶叶产品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为主,油菜产品以蚜虫和菌核病为主。

中区:本区以蔬菜、水稻、棉花、小麦产品为主,蔬菜以小菜蛾、甜菜叶蛾、斜纹夜蛾和各种病的防治产品为主。

水稻棉花同上,小麦以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和赤霉病、纹枯病产品为主。

北区:本区以小麦、水稻、棉花、大豆、中药(毫州)、梨树(砀山、肖县)为主。

小麦棉花水稻同上,大豆以食心虫、卷叶螟、豆虫为主,梨树以钻心虫、斑点落叶病、菌核病、流胶病为主。

水稻产品现常用药剂有:氟虫腈、阿维菌素、氟蛉脲、毒死蜱、丙溴啉、辛硫磷单剂或复配剂(稻纵、二化、三化产品),仲丁威、吡虫啉(现在抗性较大,局部地区不让用)、敌敌畏、异丙威、扑虱灵单剂或复配剂(稻飞虱产品),井冈霉素、稻瘟灵、纹枯净、乙蒜素等。

棉花产品现常用药剂有:阿维菌素、氟蛉脲、毒死蜱、辛硫磷、菊酯类农药的产品,茶叶产品现常用药剂:联苯菊酯、功夫菊酯等菊酯类产品。

油菜产品现常用药剂:吡虫啉、菌核净。

小麦产品现常用药剂:辛氰复配制剂、马氰复配制剂大豆产品现常用药剂:阿维菌素、辛氰复配制剂、马氰复配制剂等药剂。

梨树产品现常用药剂:阿维菌素、毒死蜱、马氰复配制剂、菊酯类农药和多菌灵、代森锰锌、福美双、三乙磷酸铝等药剂蔬菜产品现常用药剂:蔬菜用药较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

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

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

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

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0.5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

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54.2%,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
该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2%。

农业人口787.2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8.5%,人均耕地1.97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
4800~5500℃,无霜期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

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6.9%,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全年总产的15%。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

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
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土地总面积1.27万平方公里,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人均耕地0.73亩,人均林业用地6.1亩,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0℃积温5200℃,≥10℃积温4700~4900℃,无期210~240天,水热条件也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41%,海拔低于400米的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17%,盆地和河谷平原占5%,这样的地貌组合,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703.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6.6%,蓄积量1193.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28.6%,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15%,经济林中油茶、栓皮栎、漆树,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9.3%、82.7%和47.2%,居全省之冠,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也占重要地位。

全省有茶园21.7万亩,是我省外销绿茶和内销黄大茶产地。

“舒绿”、“六安瓜片”、“齐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占全省蚕茧产量的27.2%,本区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

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面31万多亩,年产鲜鱼约160多万斤。

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

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

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
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占全省的19.7%。

人均耕地1.1亩,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15.7~16.6℃,无霜期240天左右,≥10℃积温5000~5332℃,10~20℃安全生长期170~175天,积温4000~4130℃,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粮棉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粮棉播种面积的16%和20%,粮棉产量分别占全省粮棉产量的24.6%和32%。

油菜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的25%,是全省油菜籽最集中的产区。

粮食、棉花平均亩产居全省首位,复种指数达240%,高于省内各区,本区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农田保证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7%,旱涝保收农田685.7万亩,占全区农田面积的51.9%,居全省首位。

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山、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以及发展水生植物等。

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五、皖南山地林茶粮区
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土地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农业人口374.4万,人均占有林业用地7.2亩,耕地1亩,茶园0.24亩。

本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4800~5200℃,一月平均气温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全区拥有林业用地约2881.47万亩,占全省的61.8℃,森林的蓄积量约2746.3万立方米,占全省的58.8%,商品木材约占全省80%,休宁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拥有楠木、樟木以及华东黄杉等珍贵树种,其它经济林以及山区土特产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茶叶生产的经营历史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皖南茶叶就大批出口,到了20世纪30年代,皖南就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外销茶区。

“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颇负盛名,载誉国内外。

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但由于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多暴雨,常易发生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