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学实践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4.青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 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 学生设计了大学。
评价:夸美纽斯拟定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 单轨学制。这是对中世纪分散、孤立、不连贯、不 统一的封建等级教育的有力冲击,使学校系统相互 衔接,首尾一贯。且把有目的的系统地对学龄前儿 童进行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前教育(母育教育) 纳入统一学制,更是伟大创见。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 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 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 序。
(二)孤独的拓荒者 1、孤独者:
有人说,夸美纽斯是一个孤独的拓荒者。 因为生前的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压迫、被人忽 视、流离失所和背井离乡,很孤独,也很痛 苦;而死后的他,被遗忘了200年之久,才被 人从厚厚的尘灰中记起。
学前教育的内容:胎教、体育、智育、德育。
一、胎教 从母亲怀孕开始,是学前教育的起点。
二、体育 儿童充分活动、游戏。
三、智育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智力、语言。
四、德育 内容: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
惯。 方法:重视榜样、教导、示范、训练、惩罚、
表扬。 五、关于学前儿童的游戏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 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 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2.儿童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 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 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 学校。
3.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 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 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 学校。
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26
3.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主要是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1. 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 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 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是所有无关变量都以 同一种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 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 组与实验组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 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 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 高实验精确度。 4. 恒定法。恒定法是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 5. 随机法。随机是指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 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 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
1.历史(或同时事件)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8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 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情境。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 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33

上述实验设计在实践中有时被简化为: (RG) Y1 X Y2 X为实验处理,Y1为施行处理前对被试的观测结 果,Y2为施行处理后的观测结果。实验结束后, 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来判别实验处理是 否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效应。这样,实验简便 易行多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比较,归因分析是 很不充分的,它没有排除被试本身自然成熟的影 响。为了弥补实验设计的不足,研究者应尽可能 使用有常模参照的各种标准化测验,将实验班学 生的发展同相应的常模比较;寻找可用对照的比 较组。

散步莫怀戚教案散步莫怀戚教学设计

散步莫怀戚教案散步莫怀戚教学设计

《散步莫怀戚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散步》的主要内容,分析莫怀戚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主题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一次散步中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矛盾。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分析莫怀戚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对话运用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引发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散步的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散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和自己的感受,准备进行讨论。

3.3 课堂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式: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旨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莫怀戚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分享。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5.2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散步》文本。

莫怀戚的作品集或相关文学评论。

教学指导书和教案。

6.2 多媒体资源: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PPT或投影片。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5.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评价方面,我们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小华要去超市购买果汁和矿泉水,果汁每瓶6元,矿泉水每瓶1元,他带了25元,问如何合理安排购物预算,使得果汁和矿泉水的瓶数都为整数?
4.小刚要去超市购买鸡腿和鸡胸肉,鸡腿每千克8元,鸡胸肉每千克6元,他带了40元,问如何合理安排购物预算,使得鸡腿和鸡胸肉的千克数都为整数?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能够总结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同时与讨论,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三个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这三个题目分别是:
1.请用加减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a. 2x + 3y = 8
b. x - y = 3
2.请用代入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a. x + 2y = 7
b. 3x - y = 7
3.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三)小组合作
本章节的教学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描述我国多民族小学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孩子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场景,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团结。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难点:理解文章中描述的民族文化和团结精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出自己不认识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5 实践与应用学生通过问答、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词和重点句子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4.2 阅读拓展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拓展视野。

4.3 总结感悟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课后感悟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6.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章重点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案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案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书戴嵩画牛》的作者、背景和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书戴嵩画牛》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戴嵩及其艺术成就。

简述《书戴嵩画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课文解析:分析《书戴嵩画牛》的艺术风格和技巧特点。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探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书戴嵩画牛》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特点,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3 作品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书戴嵩画牛》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书戴嵩画牛》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

4.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

4.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课文文本:《书戴嵩画牛》原文及注释。

5.2 教学图片:戴嵩画牛的作品图片或相关书画作品的图片。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任教年限
➢ ②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 机会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 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 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 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 行的。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 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当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接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 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教育应当成 为教育者经常性的自觉追求。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 (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 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 作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 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 课、时。
➢ ①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
➢ ②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 分成许多连续而相对完整的小部分,每一小 部分为一“课”。
➢ ③时: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 进行。
(3)课的研究与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贯彻要求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临安春雨初霁》,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语言和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基本韵律和意象;(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教学难点:(1)诗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2)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理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陆游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和敬意。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词,理解基本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课堂讲解:(1)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象;(2)解读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探讨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4.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4.6 课后作业:(1)背诵诗词;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5.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5.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给予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蹲踞式跳远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蹲踞式跳远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蹲踞式跳远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巧;(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让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2)采用分组练习、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动作技巧:(1)起跳:学生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2)下蹲:学生缓慢下蹲,直到臀部接近地面;(3)摆动:学生双臂向前摆动,上体向前倾;(4)跳跃:学生双脚用力向后跳起,尽量越高越好;(5)落地:学生双脚落地,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2)教学难点:学生跳跃时的力量与协调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准备活动:(1)学生进行慢跑,活动全身关节;(2)学生做简单的拉伸运动,准备跳跃。

3.2 基本技能训练:(1)教师示范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学生模仿;(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进行比赛,提高实践能力。

3.3 巩固与提高:(1)学生进行多组蹲踞式跳远练习;(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跳跃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2)学生对自己的跳跃技巧进行反思。

4.2 同伴评价:(1)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2)教师参与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5.2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2)教师跟踪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场地与器材:(1)一片平坦的操场;(2)沙坑或海绵垫子作为着陆区;(3)标志杆或绳子用于指导起跳点和着陆点;(4)跳远测量工具。

《聂槐妆巧计送盐》地方教案

《聂槐妆巧计送盐》地方教案

《聂槐妆巧计送盐》地方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故事《聂槐妆巧计送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聪明才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聂槐妆巧计送盐》的梗概与背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故事所传递的智慧和价值观1.3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1.4 教学时间40分钟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者黑板《聂槐妆巧计送盐》故事文本图片或插图小组讨论卡片2.2 教学场地教室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聂槐妆巧计送盐》的插图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听说过聪明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中国古代的聪明故事。

”3.2 故事讲解朗读或讲述《聂槐妆巧计送盐》的故事,包括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情节发展、问题解决过程等。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智慧和创新思维。

3.3 情节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智慧。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讨论卡片,卡片上写有与故事相关的问题或思考题。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5 总结与反思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思考。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

4.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智慧的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思考的创新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聂槐妆巧计送盐》的故事感想,或者画一幅与故事相关的插图。

5.2 课堂活动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自演绎《聂槐妆巧计送盐》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结合教师在讲解故事时,注意与学生互动,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

《大道之行也》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课教案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道之行也》,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大道”的含义,以及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平等的追求。

2.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大道”、“小康”、“大同”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章,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大道之行也》的全文文本,确保学生可以随时查阅。

6.2 相关视频资料:搜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书籍,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大道之行也》的核心观点。

7.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7.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八章:教学实践8.1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课文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小 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 性的特征(单选)。 “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学论 永恒的主题。 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 认识方式 。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 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 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 段教学法”; C、乌申斯基:教学的起点不限于直接观察,可以 将已知的东西作为起点。
苏联教学论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 书本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
二、教学的任务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 观(情感目标) 1.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2.对他人的健康态度 3.责任感
小结:
教学的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关 系); 教学的任务: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情感目标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回顾对教学定义的理解: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 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 力。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 的个别差异。 问:学生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个体差 异? 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学音乐《我们多么幸福》教案

小学音乐《我们多么幸福》教案

小学音乐《我们多么幸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和音乐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集体合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幸福,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背景:介绍《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2 歌曲结构:分析歌曲的结构,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基本构成。

2.3 歌词意义:对歌曲的歌词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幸福生活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幸福的含义,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3.2 聆听:播放《我们多么幸福》歌曲,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3 学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跟唱并掌握歌曲的基本唱法。

3.4 演练:分组进行歌曲演练,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提高演唱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反思。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提供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谱例。

5.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包括播放器和音响,以确保歌曲的播放质量。

5.3 教学工具:准备钢琴或其他乐器,用于教学中的演奏和示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聆听、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歌曲。

课文《口技》教案设计

课文《口技》教案设计

《口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了解口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简要介绍口技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课文《口技》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口技》,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内容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生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果。

3.4 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4.2 小组讨论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2.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阅读延伸1. 学生选择一篇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和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5.2 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口技》的内容,创作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1. 教师对课文《口技》的背景、作者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口技》语文教案设计

《口技》语文教案设计

《口技》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掌握口技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技巧。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口技》是一篇介绍口技艺术的文章,课文通过讲述口技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技巧,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教学难点:口技基本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口技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什么是口技?口技有哪些基本技巧?”引导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口技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技巧。

(2)教师举例讲解口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口技的魅力。

3.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讨论成果。

3.5 实践演练(1)学生尝试模仿口技基本技巧,进行课堂表演。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课文,总结口技的基本技巧,并尝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口技的资料,了解口技在民间的传播和传承。

(2)以“我眼中的口技”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口技》公开课教学教案

《口技》公开课教学教案

《口技》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口技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口技技巧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口技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口技的基本技巧。

利用口技游戏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口技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技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学习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向学生介绍口技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展示口技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口技的兴趣。

2.2 口技技巧讲解讲解口技的基本技巧,如声音模仿、节奏变化和情感表达等。

示范口技技巧,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2.3 口技游戏和练习设计口技游戏和练习,如口技接龙、口技猜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口技技巧。

分组进行练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口技技巧。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口技技巧讲解讲解口技的高级技巧,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

示范口技技巧,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3.3 口技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口技表演,可以选择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形式。

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展现个人特色。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口技表演评价对学生的口技表演进行评价,关注其在声音模仿、节奏变化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表现。

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口技技巧。

4.2 学生口技练习评价对学生的口技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其在口技游戏和练习中的表现。

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口技技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口技艺术欣赏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组织学生观看口技表演视频,欣赏和学习口技艺术的精髓。

5.2 口技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口技作品,如口技故事、口技剧本等。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

教育学教学导案(北师大版)————————————————————————————————作者:————————————————————————————————日期:《教育学》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周军科目教育学班级藏、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政教材名称出版社《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任课教师周军学生人数77、81 总课时36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特别是与课堂教学领域相关的知识,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

并通过社会学生能由小组讨论中,实际运用教育学的理论与原则解释现实之教育问题,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同时,通过反思性教学,澄清个人的教学观点与信念,并培养探讨与发掘在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的兴趣与正确的态度。

同时,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西藏中小学教育实际,使学生对西藏学校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树立为西藏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心。

周次教学进度安排章节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一节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课时)第二节3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4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5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一、第二节6 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2课时)第三节、第四节7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一、第二8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第三、第四9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一节10 第六章课程(2课时)第二节、第三节11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2 第七章教学理论(2课时)第三、第四节13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4 第八章教学实践(2课时)第三、第四节15 第九章德育理论(2课时)第一、第二节16 第十章德育实践(2课时)第一、第二节17 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2课时)第一、第二、第三节18 机动(2课时)19 复习(2课时)20 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3、掌握教育学的概念,知道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参与型教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分享与创造教学活 动,是教学民主的集中体现。
(2)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发挥主体性的前提。 第二,留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第三,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第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实质。
讨论法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讨论法的具体形式有:交流式、评述式、辩论式和质疑式。
②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第二,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第三,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读书指导法
① 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 识、养成 独立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3. 理清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发挥各环节的价值。 4. 掌握教学策略的含义及结构,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 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 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② 运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实习前的准备。 第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第三,实习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与评定,认 真 做好总结。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欣赏法
① 欣赏法的内涵
欣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 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正确理想和 审美能力的方法。
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②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增加练 习的自觉性。 第二,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第三,保持练习的效用性,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实习法
① 实习法的内涵
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行实际操 佳,并将书本知识运用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法的特点,在于能 够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 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控制问题的难度。 第三,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化。 第四,必要时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① 讨论法的内涵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进行群体 性讨论、发表看法,借以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 方法。
②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演示的过程。 第三,演示结束后,要及时做好必要的小结。
参观法 ① 参观法的内涵
参观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通过对实 际事物和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而获取新信息,巩固、验证 旧知识,提高认识水平的教学方法。参观与讲授相结合往往被称为现场 教学。
②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认真编写实验计划。 第二, 教师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三,要做好实验总结。
练习法
① 练习法的内涵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 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动手操作 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② 运用欣赏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激发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 第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第三,尊重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別差异。 第四,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 堂教学方法
1.主体参与型教学的方法
(1)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的内涵
②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做好参观时的指导工作。 第三,做好参观后的小结工作。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实验法
① 实验法的内涵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独立的 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验证知识或获取新知 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自然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教授法
① 讲授法的内涵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一种历史上流传下来、至今依然是整个教学方 法体系中使用最广、最多的教学方法。
②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 第二,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
②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教科书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比较教科书和教师讲授内容。 第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2. 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① 演示法的内涵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 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 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知识。
第八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学Hale Waihona Puke 目标1. 正确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分类,了解不同教学方法 的特点及优劣,并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2. 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综合课等概念的含 义,熟悉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并科学评价班级授 课制的优缺点。
第四,要注意语言技巧。 总之,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言准、语言精、语言美、语言活。第五,结 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谈话法
① 谈话法的内涵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问题,通过与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 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质疑、反问、独立思考等去获取知识 的方法。谈话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