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民间工艺
赤峰民俗
赤峰民俗腊月的最后一天,或三十,或者三十一,或腊月二十九,但都叫做大年三十,总之是旧历过去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赤峰地区把这一天称为大年三十儿,是整个过年阶段活动里最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人们从早上起来直至夜间2点左右(标志为三星打横梁),要认真完成以下全部活动和应该遵守的禁忌。
1,换新(欢心)穿新衣服。
从这一天起床开始,全家每个人都要换穿上早为过年准备好的新衣服。
富裕人家过年在这方面极其讲究,全家几乎每个人从里到外都要换用新做的衣服,以祈辞旧、除旧、迎新、换新、欢心、欢欣之福。
尤其是家庭中的弱势------孩子和老人,在这方面一般要受到特别的关照。
即使不能做到全家换新,也要换上新外罩或者先给老人孩子换上新衣。
生活困难的人家做不起新衣服,也要在这一天穿上刚刚浆洗过的干净衣服,以应祈祝之愿。
2、迎喜神、财神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家中年轻力壮的主人按本年黄历指示,去规定方向迎回喜神、财神供奉,以求一年有喜发财。
3、归家(与贵家谐音)在年三十之前或年三十儿中午之前,平时借出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都要一一要回归家。
家庭成员无论远在千里之外还是走亲访友,一律要在此刻之前赶回家中团圆。
家人中哪怕有一人未及时回归,全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令人十分遗憾的大事。
4、特殊习俗与忌讳按老人们的说法,年三十儿这天,各种神祉、祖先都被请回家过年,正是各路神仙鬼怪出没最频繁的日子,民间有此日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的说法。
为了保住家人一年的幸福安康,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不能得罪各路神仙和祖先。
另外,为了一年的幸福发达,(1)过年这一天甚至正月初五之前都不应说:“没有”“少”“缺”“不好”“穷”“难”“完了”“死”“气”之类不吉祥的话,相反的一些词汇倒可以大量使用。
即使是问候病人或病人回答别人的问候,也必须注意不要出现那些不吉利的词句(民间至今问候病人都习惯沿用的“好些了吗?好些了”的问答语句,其由过年禁忌而来)。
(2)不能摔碎各种用品。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内蒙古自治区注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手把手育亲敬老会俗
2.内蒙古蒙古族童子归娘传统仪式
3.内蒙古蒙古族贡献婚礼
4.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嘎查传统礼仪
5.内蒙古蒙古族满族传统祭祖及庙会
6.内蒙古鄂伦春族传统节日活动
7.内蒙古珠穆朗玛峰宗教活动
8.内蒙古新闻记者礼仪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祭祖文化传统
10.内蒙古蒙古族家庭礼仪
11.内蒙古节日格言
12.内蒙古蒙古族祭祖仪式
13.内蒙古套娃礼
14.内蒙古蒙古族大婚礼仪式
15.内蒙古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仪式
16.内蒙古蒙古族家庭教育及礼仪
17.内蒙古满族传统民间祭祀活动
18.内蒙古锡伯族节日文化
19.内蒙古蒙古族尊老敬贤礼仪
二、内蒙古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新郎新娘礼仪
2.乌兰察布市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3.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4.包头市锡伯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5.呼和浩特市克什克腾旗传统婚礼仪式
6.巴彦淖尔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7.乌兰察布市满族传统礼仪
8.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9.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传统礼。
六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赤峰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赤峰的风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赤峰的风俗1我有一个可爱的想家,那里有许多美景,傍晚的晚霞最美的,下的雪最纯洁,农民栽的稻子是最灿烂的。
这么美好的故乡也有它的习惯,也有它的风俗。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起床刷牙、洗脸、叠被子把首先做的事情做好!接着再去准备早饭。
一般来说春节的早饭和平常一样,不需要很丰盛。
对了,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是我们家乡习俗之一。
吃饭之前还要放鞭炮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习俗。
中午做的菜要很丰富,几乎所有人家的菜都有共同的一种菜,那便是鱼。
因为人们知道“年年有鱼”嘛。
每年春节都要有鱼,所以少于也成为家乡春节的一种习俗。
无论哪一顿饭之前都要放鞭炮。
每家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全家人一起和睦地吃饭。
其实纯洁的.这一天,全世界都应该在这一天办大喜吧,这应该不算进去的。
晚上,对于每一户家庭来说是最开心而又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晚上全家人都要吃水饺,而且水饺里面还包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
而且听家人说,如果,孩子吃到钱便会学习好;如果大人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吃到钱,就会发财有很多钱;如果老人吃到钱,就会使他们延长年寿。
家乡的春节习俗好有趣呀。
吃完饭后还要放烟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
全家人都仰望天空看那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烟花,好开心、好幸福、好浪漫。
另外,家乡春节还有一个习俗——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我也要到了好多钱,真高兴家乡有这么多的春节风俗。
算一算,家乡有哪些习俗:放鞭炮、吃水饺、贴对联、放烟花、烧鱼、给压岁钱。
哇、这么多的家乡春节风俗,好爱我的家乡,好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呀!六下第一单元作文家乡赤峰的风俗2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赤峰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全国著名的蒙古族聚居地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背景,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吧!1. 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种类繁多,包括摔跤衣、蒙古袍、长袖衬衫、短袖衬衫、短裤、长裙、长裤、大外套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饰是“达瓦达”,即袍式上衣,通常是用厚实的棉、羊毛或麻制成。
达瓦达由衣领、衣袖和衣襟组成,它的下摆是宽松的,可使蒙古族人自由翻滚和跳跃。
2. 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颜色鲜艳,图案纷繁。
红色是蒙古族服饰中的主色调之一,他们认为红色能带来好运气和祝福。
此外,蒙古族服饰还常常绣有吉祥图案,如龙、麒麟、凤凰等,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的图案。
3. 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又因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春秋季节,蒙古族人会穿长袖衬衫或长裙,配上短裤和短靴;在冬季,则会穿上棉衣、皮衣和大外套,拉上绒边帽和靴子,保暖抗寒。
4. 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还包括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如青铜铸造的腰带、手镯、项链等。
此外,蒙古族人还善于用毛皮、绸缎等材料制作毡帽、靴子、手套等冬季必备的装束。
5. 赤峰地区有许多重要的蒙古族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等,这些节日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些节日里,蒙古族人会穿上传统服饰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出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和文化特色。
总之,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以其丰富多彩的特点,体现出了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传递了一件件具有文化价值的民族宝藏。
简介赤峰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小论文
简介赤峰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小论文一、赤峰对夹来赤峰,不吃上一个赤峰对夹,那你绝对是枉为此行。
对夹是赤峰市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
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采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加入小米面或糜子面,然后涂上酥油,食用前用火烤制片刻就制作完成了。
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
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对夹外表金黄,层次分明,具有北方特点,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具有理气、养脾之功效。
赤峰对夹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
对夹之来历,传说一:康熙、乾隆年间,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正值太平盛世。
乾隆每年旧历五月都要到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狩猎。
据讲,一次狩猎木兰围场,追逐一只斑斓猛虎,来到了红山(赤峰)脚下,终于猎虎如愿。
乾隆皇帝就在赤峰下洼子“松山馆”用亲带御厨摆下了满汉全席大宴群臣。
除烤全羊外,三十八味宫廷御膳美味佳肴中,就数对夹名列前茅,众臣食之赞不绝口。
由此制作秘方传入民间。
对夹之来历,传说二: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热河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
后来,苏家受到老家一种类似于对夹的特色小吃———驴肉火烧的启发,便产生了制售夹肉烧饼的想法。
说到烧饼夹熟肉,苏家更是独具优势:原来苏家一亲戚,清朝末年在“奏事处”当厨子,经常到北京裕盛楼肉铺买肉,就把皇宫里御膳房熏肉的技术传授给了裕盛楼的人。
当时,15岁的苏德标在裕盛楼肉铺学徒,他既能干又有心计,终于学会了宫廷熏肉法。
苏家整合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宫廷传统熏肉三项工艺,制作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夹肉烧饼,起名为对夹。
从此,对夹这种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诞生了。
二、赤峰敖汉拨面敖汉拨面,是赤峰敖汉旗的特色美食,用敖汉产的荞麦为原料(以双井乡所产荞麦面为最佳),经轧碾后,和成稍硬的面,放在长条形面案上,用特制两端有把的刀,进行挤切,直接下锅煮熟,捞出浇上卤汁,口感润滑而富有筋性,味道甚美。
赤峰民俗调查报告
赤峰民俗调查报告赤峰民俗调查报告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里,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传统习俗和民间传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赤峰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独特的婚礼习俗在赤峰,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人们对待婚礼非常慎重。
在婚礼前,新郎要先送礼给新娘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
而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婚纱,头戴鲜花和珠宝,美丽动人。
而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手持长矛,象征勇气和力量。
婚礼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抢亲”。
在这一环节中,新娘的好朋友会把她藏在一个房间里,而新郎则需要找到她并把她带回婚礼现场。
这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惊喜,让整个婚礼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乐趣。
二、神秘的农耕习俗赤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农耕习俗在这里也非常重要。
每年的春耕时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祭祀田地神”的活动。
在这个仪式中,农民们会将一些祭品摆放在田地中心,然后跳起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以示对大地的感激和敬意。
这个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祭祀,人们希望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土地和环境。
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赤峰的节日庆典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庆祝元宵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点亮彩灯,挂起红纸,放放烟花爆竹,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赤峰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娱乐和欢乐,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四、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除了习俗和节日,赤峰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而闻名。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蒙古式剪纸”和“蒙古式刺绣”。
蒙古式剪纸是一种将纸张剪成各种各样图案的手工艺,这些图案通常都是一些动物、花草或者传统符号。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蒙古族人民保留了大量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赤峰最亮眼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传承、实践与表演,以及它的价值和特点。
一、起源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源自古老的蒙古帝国时期。
13世纪,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
随着帝国的扩张,蒙古文化逐渐传入赤峰地区。
到了明代,蒙古族在赤峰地区形成了稳定的部落,逐渐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传承1、家庭传承在赤峰蒙古族中,家庭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古老的习俗和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例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礼仪和歌曲。
这种家庭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社区传承社区传承是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每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那达慕节、祭敖包等。
在这些活动中,蒙古族群众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摔跤、射箭、歌舞表演等。
这种社区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实践与表演1、节日习俗赤峰蒙古族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节日习俗。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此外,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人们聚集在敖包前,进行祈福和祭祀。
这些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服饰风貌赤峰蒙古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色。
男子通常穿着短款皮袍、长款大衣和宽腿裤子,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坎肩和绣花围巾。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实用性,可以抵御赤峰地区寒冷的气候。
3、饮食文化赤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具有特色。
蒙古族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食,还喜欢食用各种糕点、炒米、茶饮等。
其中,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选用肥嫩的绵羊,经过腌制和烤制,口感酥脆,肉质鲜美。
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风俗
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风俗
赤峰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也是蒙古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春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春节风俗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春节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他们团聚和欢乐的日子。
在春节期间,蒙古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春节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祭祀祖先和拜神。
蒙古族人民会在自家的祭坛上供奉烛香、酒肉和米食,向祖先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了祭祀仪式,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春节风俗中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说,蒙古族人民会在春节期间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各种传统舞蹈和歌曲表演。
他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游戏和竞技比赛,如马术比赛、蒙古式摔跤等,以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在春节期间,蒙古族人民还会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如羊肉、奶酪、奶茶等,并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享团圆美食。
同时,他们还会制
作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等,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春节风俗丰富多彩,体现了蒙古族
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通过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
蒙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文
化认同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希望赤
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传统风俗,传承和发扬蒙古
族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彩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赤峰的生活特色
赤峰的生活特色
赤峰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生活特色的地方。
1. 饮食文化:赤峰的饮食文化以蒙古族传统食品为主,如手抓肉、奶茶、烤全羊等。
同时,赤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产区,因此,这里的面食也非常有特色,如敖汉拨面、哈达火烧等。
2. 民族风情:作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赤峰的民族风情十分浓厚。
如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等。
3. 自然景观:赤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克什克腾旗的五彩滩、达里诺尔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 体育活动:赤峰人热爱运动,特别是足球和篮球。
赤峰市的男子篮球和女子足球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5. 手工艺品:赤峰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刺绣、皮雕等。
6. 音乐舞蹈:赤峰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总的来说,赤峰的生活特色体现在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体育活动、手工艺品以及音乐
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构成了赤峰独特的生活魅力。
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风俗
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风俗
3. 传统美食:春节期间,蒙古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传统美食,如烤全羊、奶酪、酥油茶等 。这些美食代表着丰收和幸福,人们会与家人和亲友一起品尝,共享团圆和温馨的时刻。
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新年的欢庆和祈福,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传统。赤 峰地区的蒙古族春节庆祝活动充满了热情和喜庆,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
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风俗
赤峰地区蒙古族的春节,也 被称为“白月年”,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以下是赤峰地区蒙古族春节的一些风俗:
1. 赛马会:春节期间,蒙古族人民会举办盛大的赛马会。参赛的马匹来自各地,比赛场上 人声鼎沸,观众们欢呼雀跃。这是蒙古族人民展示勇敢和草原文化的重要活动。
4. 蒙古族服饰:春节是蒙古族人民展示传统服饰的时候。男性会穿着蒙古袍、蒙古帽,女 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蒙古族服装,搭配银饰和刺绣,展现出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5. 蒙古包聚会: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居住方式,春节期间,人们会在蒙古包内举行 家庭聚会和亲友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唱歌跳舞,共度欢乐的时光。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
契丹辽社会风俗习惯对当今赤峰地区的影响作者:闫献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6期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面积9.02万平方千米。
在辽代时,辽五京中有二京位于今天的赤峰市境内,分别是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五京和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
赤峰是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多年的辽代历史,契丹族的生活习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对赤峰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选择了节日、饮食、游戏和生产习俗来论述这些风俗习惯对赤峰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赤峰;风俗习惯;影响1 节日习俗1.1 元宵节赏灯元宵节赏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朝廷会举办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民族特色。
契丹民族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辽史》中就有辽穆宗耶律璟于应历十二年(962)正月“夜观灯”的记载。
元宵佳节赏灯的习俗是契丹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契丹族人因为喜爱而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每年都会举办花灯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今天的赤峰地区,其下辖的七旗两县三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办花灯节,让百姓同享节日的喜庆。
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的花样翻新。
虽然花灯的样式改变了,但赏花灯这种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
1.2 五月节五月节是端午节的俗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契丹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也会举办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节日。
古代辽人用艾和棉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也会用艾做成艾糕,系五彩丝索于臂以辟邪免灾。
皇帝佩戴的五彩丝索称“合欢节”,也叫“长命缕”。
同时,还有拜天、射柳和击球等习俗。
以彩色丝结成合欢索就是现在赤峰地区的孩子们在五月节这一天佩戴在手臂上的五彩绳。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家中老人会用五色线结成绳系在孙辈的手腕上,等到第一场雨来临的时候,将五彩绳解开放在雨水中,以祈求孩子身体健康,祛除灾祸。
吊锅是哪里的特色
吊锅是哪里的特色
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毗邻市,是中国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地区。
赤峰市以其它地区所没有的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赤峰的蒙古族特色的锅庄文化。
赤峰的锅庄文化始于清朝,当时蒙古族人民从西藏和新疆迁移到赤峰,他们带来了蒙古族的传统烹饪方式——蒙古族吊锅烹饪。
蒙古族吊锅烹饪,是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是把肉类和蔬菜放在一个大锅里,加入新鲜的蔬菜、香料等,然后把大锅悬挂在柴火上,等到蔬菜熟了再把肉加入,最后把汤倒入碗中,上菜。
这种烹饪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肉质酥软,汤汁浓郁,营养丰富,而且口感极佳,一碗汤里都是满载着浓浓的蒙古味和营养的物质。
赤峰的蒙古族吊锅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吃的文化,它更是一种聚会的文化,无论是节庆还是家庭聚会,都会用吊锅烹饪,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蒙古吊锅,在蒙古族吊锅文化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吃的文化,更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文化,它让家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让家庭的温暖更加的明显。
赤峰的蒙古族吊锅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吃的文化,更是赤峰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化,是赤峰人民的精神家园。
赤峰的蒙古
族吊锅文化,让人们能够在这种温馨的气氛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赤峰的蒙古族吊锅文化,是赤峰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赤峰文化的一部分,它将永远铭记在赤峰人民的心中。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蒙古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蒙古族服饰在这里也显得尤为重要。
蒙古族服饰以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手工艺术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蒙古族服饰的起源、特点和种类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服饰。
一、蒙古族服饰的起源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蒙古部落时期,那个时期的蒙古族人民以捕猎为生,他们的服装也主要是以兽皮为材料制成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蒙古族渐渐地在服饰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古族服饰。
1.色彩斑斓蒙古族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色彩斑斓。
比如,女性常常喜欢红色、黄色等明亮的颜色,而男性则喜欢蓝色、绿色等清新明亮的颜色,这就体现了蒙古族服饰的独特色彩。
2.奇特的图案蒙古族服饰所采用的图案也非常奇特。
如鹰、马、狮子、花纹等等,这些图案可以清晰地诠释蒙古族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特征,给服饰增添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3.精湛的手工艺蒙古族服饰的制作非常注重手工细节,因此,其制作技艺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比如,制作马蹄钉服饰的工艺需要先将锡锤成薄片,再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剪裁、打磨、打孔等步骤,最后才能手工缝合各个部件,这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1.博克博克是一种上身长长的外套,由于其独特的剪裁和精湛的手工艺术,因此在蒙古族服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博克一般由锦缎或厚丝绸等贵重面料制作而成,常常采用刺绣或缎带等装饰,堪称蒙古族服饰中的代表。
2.衬衫衬衫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其样式多半是宽松的,饰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和不同颜色的装饰。
一般而言,衬衫的颜色比较素雅,主要是黄、白、蓝等清新明朗的颜色,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3.马蹄钉马蹄钉是蒙古族民间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服饰以锡饰品为主要材料,构成一个拼接而成的图案。
马蹄钉制作复杂却相对精细,常常夹杂着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元素,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传统技艺、节庆活动、民俗习惯等。
以下是内蒙古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大草原拜火祭: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每年夏季在内蒙古草原上举行,以祈求丰收和神灵保佑。
2. 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的独特音乐形式,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和诗歌歌词而闻名。
3. 诺敏苏木:是蒙古族特有的口头传统,通过叙事诗、歌谣、故事等形式传承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4. 内蒙古式粉彩:是内蒙古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以传统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装饰陶瓷器和织物。
5. 民间唢呐:是内蒙古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传统管乐器,常用于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中。
6. 内蒙古式长弦:是内蒙古蒙古族和满族的传统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演奏方式而闻名。
7. 内蒙古蒙古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剪纸技法制作具有蒙古族元素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关注与支持,旨在传承和弘扬内蒙古的独特文化和民族传统。
璀璨多姿的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
璀璨多姿的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薛瑞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第04期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
赤峰市文化部门先后三次抢救挖掘,搜集抢救蒙古族民歌千余首,从中整理遴选出463首,编辑出版了《昭乌达民歌》,并将其中116首翻译成汉文出版;搜集器乐曲300余首,其中,有高亢嘹亮的牧歌、赞美家乡的颂歌、催人泪下的叙事歌、古朴典雅的宫廷音乐、庄严肃穆寺庙音乐、活泼欢快的秧歌曲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最为著名的是,早在自治区成立前后,由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安波在赤峰搜集的《牧歌》,被改编成声乐和器乐作品,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
2008年第五届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开幕式演出,即是以《牧歌》为主线和中轴,定名为《永远的牧歌》,气势恢宏,特色鲜明,舞台效果精美,取得了巨大成功。
民族民间舞蹈瑰丽多姿。
赤峰地区流传的汉族秧歌达30余种,蒙古族舞蹈主要有《安代》、《查玛》、《呼图格沁》等。
《查玛》是寺庙舞蹈,历史上在赤峰地区流传的有10多种。
此外藏传佛教乐舞《娜诺·卡吉德玛》也流传较广,其委婉、细腻,亦歌亦舞,具有媚神的特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抢救挖掘,2009年被列为首批市级和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呼图格沁》盛行于敖汉旗萨里巴乡乌兰召一带,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特征,被誉为蒙古族戏剧的雏形,2007年被列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民间风情异彩纷呈。
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祭山、祭火、祭树等活动内涵深刻,影响广泛,特别是流传于克什克腾旗达尔罕的兴畜节,规模大、影响广,体现了草原民族“爱畜如子”、“人畜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是研究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游牧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2009年被列为首批市级和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赤峰民间工艺
赤峰雅乐——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雅乐,一般泛指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
据有关史料记载,它源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一直沿革下来至元代随宫廷乐工而流于民间。
红山民族艺术团团长李志林介绍说,赤峰地域吹奏的赤峰雅乐始于清光绪年间,最先传习雅乐者是当时的赤峰元宝山煤矿主李林梓,后为清末举人董俊先、秀才张朝清。
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赤峰民众教育馆(现红山区文化馆前身)馆长李惠清继续筹划此事。
每逢重大节日、祭日、庙会等均邀雅乐队(当时称国乐队)吹奏,李惠清曾在1936年以个人名义石印了当时吹奏的国乐曲谱。
原红山区文化局局长钱伟臣最熟悉雅乐,他几乎做了详尽的注解。
他说,五十年代末出格是六十年代初,市文化馆为使这一在赤峰有着悠久历史且影响较大的当时称之为国乐的曲谱以及吹奏活动能传承下来,每周六的晚上都组织过去曾参加过雅乐吹奏活动的局部老同志到文化馆集中演习赤峰雅乐。
当时因找不到本来石印的曲谱,所以只凭局部老同志的吹奏记忆,录音扒谱、操练,当时也只能吹奏几个曲牌,后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传闻后专门派人来赤峰和市文化馆的同志一道记录整理了局部乐谱约10余首,并刻印成册,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遗掉,从此传布在赤峰近百年的这种古乐销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担当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红山区政协、文化局于1982年对联合成立了“赤峰国乐抢救小组〞,并责成红山区文化馆承担挖掘、译谱、组织排练等项工作。
此次挖掘整理录制工作得助于自幼酷爱音乐、擅奏雅乐的当时已八旬高龄的张海峰老先生,他以不凡的记忆,口述“工尺谱〞;得助于年逾古稀的徐俊白叟及文化馆、市乌兰牧骑的局部音乐工作者。
他们在一起切磋琢磨,反复排练、录制,形成了最初的音响资料。
在此根底上,由红山区政协副主席高云华执笔文字局部,李守臣等把“工尺谱〞译成简谱,编印成赤峰雅乐一书。
书中共译24首乐曲。
赤峰雅乐吹奏时所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箫、三弦、胡琴、云锣、大敖、怀鼓、星、铃、铎、板等,乐队计15人摆布。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之一,蒙古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也是别具特色。
蒙古族服饰在设计、图案和颜色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蒙古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
本文将对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进行介绍,以带领读者了解蒙古族服饰的风格和特点。
一、服饰类别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男性服饰包括“哈达”、“贝子”、“达拉”等,而女性服饰则包括“博凤”、“凤羽”、“汉风”等。
“哈达”是蒙古族男子头饰的一种,通常由细绢或雪纺缝制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贝子”是蒙古族男子的一种盛饰,多用来缀在头上的帽子和头巾上,用以体现男子的权势和形象。
至于“达拉”,则是指男子的外衣,多为长袍式的服装,色彩上注重对比,图案上多以草原、马群为主题。
而女性服饰在图案和颜色上更为绚丽多彩,有着独特的装饰和制作工艺,在服饰上体现出了蒙古族女性柔美的一面。
二、颜色图案蒙古族服饰的颜色以浓淡明朗,图案以简洁多姿为主要特点。
在颜色上,蒙古族服饰常以鲜艳的红、明快的蓝、沉稳的黄为主色调,以突显出蒙古族服饰的鲜明特色。
而在图案上,常以鹰、马、锦、格子等为主,这些图案多与草原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关,反映了蒙古族服饰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服饰上还常常绣有一些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如蒙古族服饰上常见的龙凤图案就是代表吉祥如意的象征。
三、制作工艺蒙古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刺绣、缝制、编织等。
在工艺上,蒙古族服饰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尤其在刺绣工艺上更是独具匠心。
蒙古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以针线绣制和草编织为主要方式,不仅绣制出了美丽的图案和色彩,而且还注重对服饰质地和手感的处理,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蒙古族服饰的缝制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的,其缝合线条细密,线路流畅,质地细腻,耐穿易洗,深受人们的喜爱。
编织工艺方面,蒙古族的服饰以皮毛编制为主,废旧的皮件常被重新加工,制成各种服饰饰品,体现了蒙古族的朴素和节俭。
242024年最新家乡风俗赤峰春节作文
242024年最新家乡风俗赤峰春节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2024年最新家乡风俗赤峰春节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年8岁了。
今年的春节可真热闹呀!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赤峰的新年习俗吧。
在除夕的前几天,爸爸妈妈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妈妈说,这样可以迎接新的一年,旧的一年也就过去了。
我和弟弟也帮了忙,虽然做的不是很干净就是了。
除夕的早上,我们全家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赤峰的年夜饭可丰盛了,有肉有菜还有各种小吃。
妈妈包了好多饺子,里面有肉馅和素馅。
爸爸在炒菜,香喷喷的味道飘满了整个屋子。
奶奶在蒸馍馍,吃起来又香又软。
一家人忙前忙后,很快就把丰盛的年夜饭准备好了。
吃完年夜饭后,就是最期待的时刻了——领压岁钱!爷爷奶奶把我和弟弟叫到跟前,给了我们每人一个红红的压岁钱包,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们高高兴兴地数着钱,觉得今年过的是最棒的一个年。
接下来就是等待放鞭炮的时间到了。
今年赤峰政府允许每家放不超过2000串的鞭炮。
到了午夜12点一到,外面就响起了一阵阵的爆竹声,像打了一场胜仗。
我和弟弟拿着爷爷给的小鞭炮,在院子里你一串我一串地放着,场面好不热闹。
弟弟还不小心被鞭炮炸到,被妈妈狠狠训了一顿。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穿上骄傲的新衣服,全家人开始互相拜年。
先是拜祖宗,然后给长辈行大礼。
这时候,长辈们就会给我们发红包。
我和弟弟收到的红包可真不少呢,真希望每年都是新年。
中午的时候,邻居们就来我家做客了。
大家聊着天,吃着各种年货。
妈妈做了很多赤峰的特色小吃,像耳扦、蔺脆、肉铲等等,大家都吃得不亦乐乎。
弟弟把汽水喝得满嘴都是,还被爸爸骂了。
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度过了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后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文。
我就把这些热闹有趣的事情都写下来了。
希望大家看了这篇作文,对赤峰地区的传统春节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篇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今年春节我回到了赤峰老家,过了一个超级有意思的传统节日!赤峰可是个充满了浓浓地方特色的地方哦。
赤峰敖汉皮影戏
念冶遥 解放前还有一种不健康的习俗袁 影艺人和传播迷信的
跳大神看香的香头勾结袁 一旦香头被谁家请去看香 渊 即看 病冤 就说这家野 天地爷冶前许影一台病就好了袁这样无疑台口 就多了袁赚钱自然就多了袁所以袁人民把唱影的叫野 还大愿的 影匠冶降低了皮影艺人的声誉袁改变了皮影戏的作用遥
皮影戏演出还有一种习俗袁不管唱什么影袁影班到后第 一顿饭必须吃野 粘糕冶以示把影台粘住袁许下的愿还定了袁正 日子唱完参神影袁必须给影匠吃饺子袁以示愿已还完袁把影 匠嘴捏住袁再也不唱影还愿了袁最后一天唱完影必须吃野 豆 包冶袁以示把影箱包出去了袁不再唱影还愿了遥 每晚演出结 束袁把影卷往影窗上一搁就是野 杀影冶了袁唱会影袁观众不散 可接着唱袁但愿影绝对不能唱第二次遥 现在不仅唱愿影尧会 影袁也唱喜影尧寿影尧丰收影和太平影袁有些旧风俗也逐渐改 掉了遥
渊二冤传承 敖汉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袁 主要受到了山东皮影戏艺 术的影响遥 皮影戏不管起源于何地袁流传到哪里袁都会与当 地方言俚曲袁与当地民俗紧密结合袁所以形成了各自地域性 特征遥 因皮影戏属于野 傀儡冶艺术袁其演出是野 以声感人冶尧野 以 动传情冶袁演出全靠窗面操作尧音乐声控尧乐器伴奏等紧密配 合来表现故事内容和人物感情遥 所以袁音乐唱腔尧乐器伴奏 是皮影戏种类突出的特点遥 二尧敖汉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及习俗 渊一冤演出形式 敖汉皮影戏袁一个影班渊 也叫一个影箱冤 由 4- 5 人组成袁 6 人为满台遥 皮影戏演员不仅要有生尧旦尧净尧髯尧丑的唱功袁 还要会手活遥 所谓手活就是皮影戏演出中的拉尧打尧贴尧拿袁 也就是拉弦的尧打鼓的袁拿线的和贴线的渊 即上下线冤 遥 一个 影班两个影箱渊 上箱装影人尧影卷袁下箱装乐器布围蓬等冤 袁 16 根影杆袁两张高桌袁几把椅子袁大小围子袁棚顶袁影窗袁灯具 就是全部道具遥 行动方便袁便于深入山村牧区袁一家一户演 出遥 影台有就地搭的袁还有带台坐的野 高台影冶遥 渊二冤演出习俗 敖汉皮影戏演出分野 愿影冶和野 会影冶两种遥野 愿影冶一般 在秋尧冬季唱曰野 会影冶在夏季唱袁野 愿影冶是为一家一户唱袁是 因家里遭到灾祸在野 天地爷冶前许下的愿曰而野 会影冶则是一 个村子或几个村子因天旱无雨在野 龙王爷尧关老爷冶庙前野 求 雨冶许下的遥 愿影一般唱 3 天渊 三个晚上冤 曰会影唱 6 天渊 6 个 晚上冤 遥 不管是野 愿影冶还是冶会影冶正日子渊 中间的一天中午冤 都要唱一出野 参神影冶袁全体演员上台袁不挂围子袁不上影窗袁 演唱一出野 大赐福冶渊 也叫大喜词袁神出子冤 遥 在天地爷或龙 王尧关二爷前摆上贡品袁写好野 表文冶遥 焚香化纸袁跪拜神前袁 祈祷上苍降幅人间袁 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袁 人丁兴 旺袁平平安安遥 以示还了心愿遥 唱完参神影袁影艺人们还要祭 拜皮影戏祖师野 观世音菩萨和大师兄 渊 大手冤 以示尊敬纪
赤峰敖汉皮影戏
赤峰敖汉皮影戏作者:王素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王素云(赤峰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它将会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因此对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是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民间文化繁荣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皮影戏;传承;习俗;影目;影调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34-03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2011年11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艺术,它将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将会变成为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
对于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挖掘和整理,有序承传,是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代民间文化繁荣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所采访的徐国选老人自少年时代,受其父的影响,就迷恋上民间文艺,学唱敖汉的“西口二人转”,尤其钟情皮影戏,参加各类演出,在参加工作后,又有机会对敖汉皮影戏加以搜集、整理、研究,徐老先生对敖汉皮影则表现为愈发喜爱。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酷爱至深”,“縁结一生”了。
如今,这位八十高龄的长者,依然没有放下对文艺工作的执着和热爱,决心把这些散落的珍珠连缀起来,抹去岁月的尘封,令其重放光彩,于是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的投入到敖汉皮影的研究、编著中。
因此不论是对敖汉皮影的留存还是对敖汉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以下内容都是根据徐老先生保存多年的皮影资料及耐心的传授讲解而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雅乐——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雅乐,一般泛指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
据有关史料记载,它源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一直沿革下来至元代随宫廷乐工而流于民间。
红山民族艺术团团长李志林介绍说,赤峰地区演奏的赤峰雅乐始于清光绪年间,最先传习雅乐者是当时的赤峰元宝山煤矿主李林梓,后为清末举人董俊先、秀才张朝清。
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赤峰民众教育馆(现红山区文化馆前身)馆长李惠清继续操持此事。
每逢重大节日、祭日、庙会等均邀雅乐队(当时称国乐队)演奏,李惠清曾在1936年以个人名义石印了当时演奏的国乐曲谱。
原红山区文化局局长钱伟臣最熟悉雅乐,他几乎做了详尽的注解。
他说,五十年代末特别是六十年代初,市文化馆为使这一在赤峰有着悠久历史且影响较大的当时称之为国乐的曲谱以及演奏活动能传承下来,每周六的晚上都组织过去曾参加过雅乐演奏活动的部分老同志到文化馆集中演习赤峰雅乐。
当时因找不到原来石印的曲谱,所以只凭部分老同志的演奏记忆,录音扒谱、练习,当时也只能吹奏几个曲牌,后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听说后专门派人来赤峰和市文化馆的同志一道记录整理了部分乐谱约10余首,并刻印成册,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从此流传在赤峰近百年的这种古乐销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红山区政协、文化局于1982年春联合成立了“赤峰国乐抢救小组”,并责成红山区文化馆承担挖掘、译谱、组织排练等项工作。
这次挖掘整理录制工作得助于自幼酷爱音乐、擅奏雅乐的当时已八旬高龄的张海峰老先生,他以非凡的记忆,口述“工尺谱”;得助于年逾古稀的徐俊老人及文化馆、市乌兰牧骑的部分音乐工作者。
他们在一起切磋琢磨,反复排练、录制,形成了最初的音响资料。
在此基础上,由红山区政协副主席高云华执笔文字部分,李守臣等把“工尺谱”译成简谱,编印成《赤峰雅乐》一书。
书中共译24首乐曲。
赤峰雅乐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箫、三弦、胡琴、云锣、大敖、怀鼓、星、铃、铎、板等,乐队计15人左右。
从此红山区第一次有了文字的、音响的赤峰雅乐。
我们录制的赤峰雅乐于1984年9月1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向台湾同胞专题介绍了其中的5首乐曲。
同年12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又向国内外听众播出,并由高云华同志亲自撰写了解说词。
1984年至1987年,《中国广播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新华社香港分社、内蒙古电视台、赤峰人民广播电台、赤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对赤峰雅乐进行了报道或专题介绍。
1986年10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通讯社分别用中、英文介绍了赤峰雅乐的挖掘整理情况。
同年中央电视台通过新闻联播播报了赤峰雅乐。
这样,终于使流传在赤峰地区近百余年的古乐从塞外赤峰传播到海峡两岸并走向世界。
为使赤峰雅乐以其完整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殿堂。
1987年,在红山区委、政府的重视下,红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特邀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赵汝德老师将原来录制的赤峰雅乐改编成了《赤峰雅乐套曲》。
他根据原来的赤峰雅乐24首乐曲及曲牌的命名和乐曲的基本韵味和格调,重新编为13首乐曲,计四段。
第一段《大典》、第二段《四季》、第三段《雁旋》、第四段《龙腾》。
改编后的《赤峰雅乐套曲》既保持了其原有的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的宫廷音乐的气度与魅力,又有所发展创新,使整个赤峰雅乐的曲牌格调更高雅、意境更深远、内涵更丰富、旋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气势更恢宏。
最终,《赤峰雅乐套曲》的录制由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演奏,著名指挥家彭修文、赵世及任指挥。
录制完成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于1987年7月向全国播放了《赤峰雅乐套曲》,并作为全国广播电台交换的民族节目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资料编辑部决定,1988年12月由珠海特区音响艺术有限公司将《赤峰雅乐套曲》印成盒式带发行国内外。
《赤峰雅乐套曲》现已收入中国民族音乐资料东南亚版,并纳入中国民族音乐(资料)精选录音带。
该套曲已在法国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是我国目前最完整的雅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红山区老干部局局长戴国强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把赤峰雅乐这一中国民族音乐瑰宝传承下去,红山区老干部局与红山区文化局共同组建了“红山民族艺术团”。
红山区老干部局为此专门辟出场地并投入了专项资金,要把赤峰雅乐打造成红山区乃至赤峰市的文化品牌,以更好地为红山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打造文化大市做出贡献。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深深感动许久。
赤峰雅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而这一瑰宝就在我们赤峰,并且有那么一帮子人在缺少资金、条件一般的情况下,那么执着地演奏、传扬,或许有一天,赤峰雅乐真的会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最终成为赤峰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皮影戏活跃民间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近年来活跃于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民间。
内蒙古皮影戏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等地。
赤峰双合成皮影戏班子颇具盛名。
双合成皮影戏班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班头李轩子承父业,其父李树春祖籍河北,民国初期拜杨举为师学皮影戏。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皮影戏历史也有据可查,人们从皮影戏班影箱中保存的八寸影人考证,皮影在清乾隆年间(约1764年)传入克什克腾旗境内。
克什克腾旗有皮影戏活动是在清光绪十年(1885年),河北唐山滦县的民间老艺人杨举率皮影戏班,在克什克腾旗、林东、林西、乌丹等地辗转演出,后落脚此地。
当时设施十分简陋,影人大八寸,也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乾隆年间的皮影戏。
帷幕用白纸糊成,幕面长约三尺、宽两尺。
幕后上方吊一大铁勺,里面盛满煤油,点燃大铁勺四周麻捻,便是投射的光源。
一场下来,黑乎乎的煤烟熏得人鼻腔、口腔漆黑。
双合成皮影戏演技精湛、活动频繁、传承有序,是克什克腾旗一支民间艺术奇葩。
它的影件雕刻刀法考究,色彩明艳,挑线技法细腻灵活,神奇多变。
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流畅。
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极具艺术感染力。
上百年来深深扎根在克什克腾旗这片热土上,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现皮影戏班共有五人。
民间艺人李轩经历异常坎坷。
他从小酷爱戏剧艺术,8岁时曾在林西评剧团学习,后来跟随父亲李树春学演皮影戏。
他戏路较广,不但会演皮影,还会当地二人转(土落子)的绝活。
不惑之年,由于过于迷恋皮影艺术,家里的一切无暇顾及。
其妻看不惯这个“艺痴”,每次回来,唇枪舌剑,大闹一场完了他仍旧“我行我素”,继续操影。
其妻一气之下,寻了短见。
“文革”期间皮影戏班受到冲击,部分影人、影剧被焚毁。
虽然遭遇这些坎坷不幸,却始终没有磨灭民间艺人李轩挚爱皮影戏艺术的执着之心。
“文革”过后,把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在皮影戏艺术上,扩大了戏班规模,为使皮影戏艺术后继有人,他还吸收了义子、30岁的刘成龙做传承人。
双合成皮影戏班虽说是傀儡戏,但生旦净末丑,角色到位,演技逼真,戏品戏德规范,在赤峰地区有一定知名度。
现有独立剧本40余出。
有“珍珠塔”、“小西凉”、“薛刚追印”、“金顶山”、“破锁阳”、“牧羊阵”“齐国”、“蝴蝶碑”、“铁树开花”等。
现有影卷40余本。
双合成皮影戏班现在每年演出不下百场,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了克什克腾旗文化夜市的调演,2005年在全旗百日广场文化消夏活动中,李轩再次率戏班为广大群众演出皮影戏,深受广大农民的喜欢。
赤峰市巴林石雕介绍巴林石产丁巴林省旗的羊山,是我国玉石储矿量最大的产地,与以石雕闻名于世的福建寿山石,洲江青田石,昌化石齐名。
巴林石呈块状。
细腻润滑,晶莹如玉,自然色彩柔和协调,是名贵的石雕材料。
内蒙古的巴林石刻雕工精细,为人称道。
雕刻的古今人物、亭台楼阁、山水花卉,鱼鸟虫兽、烟茶酒具,以及文房四宝、印章戳料等等,是根据石料的色泽、质地、形状因材施艺。
一石一题雕刻而成的,巴林石雕最善长塑造鸟羽、马鬃、牛蹄、羊眼、草坪、花瓣等。
巴林石刻出的鸡血图章,被行家们称作是各类印章中的珍品。
吹糖人工艺“吹糖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久远,现在已经面临失传。
内蒙古赤峰市有个“吹糖人”的民间老艺人丁有,他去年看到南方有两家电视台把“吹糖人”的艺人请到直播间,“观众非常热情,兴致很高”,他深受触动,觉得不能让这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失传,于是,他重操旧业摆摊设点“吹糖人”,穿行于大街小巷,招引众多好奇的孩子们。
丁有原籍河北河间,自幼来到赤峰,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断实践,成为赤峰市著名的“吹糖人”民间艺人,他尤其擅长吹虾。
自1982年开始摆摊设点“吹糖人”,一直到93年,走遍了赤峰城区的大街小巷,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放弃了这个职业。
“吹糖人”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
也有传说“吹糖人”祖师爷是刘伯温。
传说朱元璋为了皇位能代代相传,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
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人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吹糖人”。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也称转化糖),糖体为咖啡色。
熬制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
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
民间“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
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
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
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走街串巷吹糖人曾经是老北京的一景,糖人是用蔗糖和饴糖所做的糖花,有各种动物、人物等造型。
这种融艺术、食品、玩具为一体的糖人,深受小孩喜欢,其手艺大多是艺人代代传承。
平时艺人背箱挑担,走街串巷,边走边做买卖。
丁有对记者说:“这吹糖人,就是五个字,手、眼、心、气、火,手要灵、眼要准、心要平、气要匀、火要温。
吹糖人,先在捏胎,薄厚一定要均匀,再有就是气道,许多动态的糖人儿,关节处非常薄,一口气大了,就吹漏气了,这火更重要,饴糖硬了不行,软了叫糖稀,沥沥拉拉的不成形,我们讲究的就是手眼心气火”。
勒勒车工艺的传承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为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勒勒车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与牧民们渐行渐远,而制作勒勒车的工艺也濒临失传。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一位勒勒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老人白音查干,他制做的勒勒车不但形神兼备,最重要的是,他制作的勒勒车工艺还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