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含答案)

合集下载

(审核版)浙江省慈溪市2020届高三11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审核版)浙江省慈溪市2020届高三11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韶.光(sháo)缱绻.(quăn)拗.不过(niù)气量褊.狭(piān)B.龟.裂(jūn)趿.拉(tā)撂挑.子(tiāo)间.不容发(jiān)C.辟.谣(pì)槎.桠(chá)差.不多(chā)忝.列门墙(tiǎn)D.露.馅(lù)答应.(ying)胳.肢窝(gā)铩.羽而归(shā)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气象专家称,“拉尼娜”今年下半年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其中尤其可能会对我国南方产生较大影响。

但是,这毕竟是个概率性事件,并非决对。

B.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不仅是中国融入与完善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更透射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C.里约奥运会上,美国队依然雄倨金牌和奖牌榜榜首。

中国队虽然在金牌榜上“惜败”于英国退居第三,不过在一些项目上依然完成了历史性突破,体现了年轻一代敢担当的一面。

D.据悉,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将比前几年推迟大概一周。

最终谁会获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呢?各评审专家似乎对结果都晦莫如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挥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B.经过一个多月考察和与美国协商,9月30日,韩国公布庆尚北道星州郡高尔夫球场为“萨德”最终部署地。

这一长期引而不发....的问题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C.于丹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她愿意彻底做个“放养”的妈妈,对女儿“完全没要求”,连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都没加。

女儿批评她:“谁也没见过像你这么不靠谱...的妈!”D.回顾2020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晋级、夺冠之路,可谓艰辛坎坷。

2019-2020年高三信息卷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信息卷语文试题 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2019-2020年高三信息卷语文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________的汉代工艺品,那_________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直接_____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A.美轮美奂蜿蜒曲折感悟B.琳琅满目蜿蜒曲折感触C.琳琅满目笔走龙蛇感触D.美轮美奂笔走龙蛇感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此处形容工艺品,应选用“琳琅满目”。

蜿蜒曲折:迂回弯曲的意思。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此处形容晋唐书法的特点,应选用“笔走龙蛇”。

感触:作为名词意思是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这里是动词,感觉和接触的意思。

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领悟。

此处强调感觉和接触,应选用“感触”。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诗善醉,艺术需要这醉意,不光因为酒。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它引着我们“人人自远”,从凡俗中腾挪开去。

①这样的心灵“下笔如有绳”②我们为“常”所包围,所以我们需要醉意③“常”是一个被理智、欲望、习惯包裹的心灵④处处有束缚,点点凭心机⑤所以,在艺术这“花间”我们需要这“一壶酒”⑥玩的是技巧,走的是前人的熟门熟路A.②③④①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⑤③④⑥①②D.⑤②③⑥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

山东省2020届高三语文十一月联考试题

山东省2020届高三语文十一月联考试题

)&*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 下 来 后"死


半 "终











!
)#伐
%#拔
%

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 此 可 见" 他是一个慷慨 之 人! 射 艺 高 超!#投 壶 华 馆 静 %一
#竟 %各 ' 分 "句 意 & 分 *
句是说李少府投壶 的 时 候"大 家 都 凝 神 观 赏"大 厅 内
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十一月联考卷
语文答案详解
!!" 命 题 意 图 本 题 考 查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信 息 的 想吃枣而 没 人 理 会"便 四 处 寻 枣"最 后 掉 到 黄 河 里!
能力!

解题思路#!曲 解 文 意"#经 济 全 球 化 决 定 政 治$文 化
#河流%"这不符 合 规 律!#更 爱 家 人"更 爱 我 家 中 院 子 的狗%直接交代作者不愿这么做是因为懂得珍 惜"留 恋
意在通过主人公对 理 想 的 执 着 追 求"引 发 人 们 对 命 运 人间烟 火!#故 事 中 的 人"是 人"又 是 物&而 故 事 中 的
的思考!

物"是物"又是人,%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和物 其 实 是






嗣的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江苏卷)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江苏卷)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江苏卷)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XXX梳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XXX悬壶济世,XXX 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屈不挠,以一言兴邦不卑不亢,以身XXX难兴邦不卑不亢。

野火沃土,历经磨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奋斗史。

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色在巧妙地变化着。

最巧妙的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回视小金山又在另一拱门中。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应以XXX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

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B。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XXX)C。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XXX)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时间节点 1994—2008 2008—2016 2016—技术特性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与人互联智能互联网物与物互联联结主体电脑互联代表性应用门户(邮件、搜索、新闻)博客、微博、微信云、短视频、VR。

AI普及率—20% 20%—50% 50%—中外比较追随阶段部分自主阶段部分引领阶段A。

自1994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过50%。

B。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

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VR、AI等。

2020年高考最新信息卷(十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最新信息卷(十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最新信息卷(十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2020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一中2020年春期高三第11次考试语文试题(2020年3月7日)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

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

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

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

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带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

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

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演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

面对AI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作出富有哲理的思考。

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美版)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美版)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美版)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百校联盟(全国I卷)2020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百校联盟(全国I卷)2020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俗文学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具有大众文化的所有特征。

它以社会流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作为是非的衡量标准,并展开优劣臧否的评判。

也因此,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以儒家的道德文化为核心,相辅以释、道等文化观念建构的世俗价值判断作为评判标准。

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是为人之大节,道德伦理是为人之小节。

在现代中国,写抗战文学最多的是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最为屈辱的形象是贡少芹等通俗文学作家塑造的“亡国奴”。

奋起抗战展现的是儒家文化的国家意识,“亡国奴”刺激的是儒家文化的羞耻意识。

同样,在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社会小说、官场小说中,作家们并不在意新闻学作家注目的体制问题或政治意识,而是津津乐道于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作风。

他们认为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怎么能治理国家呢?小节与大节紧密相连。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众文化产物。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性质和需求直接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基本性质。

通俗文学的市民阶层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都市,有很强的地域性,分为“南派”与“北派”。

现代市民基本上由乡民转换而来,他们到城市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同时,他们又是第一批全面地接受西方文明生活形态的中国人。

这种心态直接决定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大主题:渴望赚钱却又埋怨赚钱难;享受文明生活却又感叹世风日下。

时代发展到今天,当代市民基本上都是移民,流动性很强,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没有了“南派”“北派”等地域性色彩,却有很强的职业化特点。

当代市民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职场生存和渴望发展、家庭安康和幸福追求成为当代中国通俗文学的两大主题。

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20届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本试卷共10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卷由学生保存。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6年11月29日下午14:30-17:00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

“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

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

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

“知”就是求知。

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

《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

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

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情”就是情感。

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

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

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

就像《易经》中的“损卦”。

很多人听到“损”字,就觉得是损失。

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倒过来。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

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信息卷(十)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信息卷(十)

(全国I卷)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信息卷(十)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

《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

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

“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

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

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

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

“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十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

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

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

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

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

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

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

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

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

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

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

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

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

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

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

《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

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相关链接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的呢喃李一泰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

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

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

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

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

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

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

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

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

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